领导科学与管理决策(精选8篇)
对李世民领导哲学的探析
谈起中国千年历史,使人不能不想起唐朝;而谈起富贵荣华的大唐,又使人不能不说一说太宗皇帝李世民。李世民在中国的帝王行列当中,文武双馨、独步千古,并且在他执政的23年被史学家称之为“贞观之治”,为随后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封建社会光彩夺目的一段历史。这种震古烁今的历史场面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细细品味《唐太宗李世民传记》这本书之后,笔者认为这与李世民的谋略及领导哲学也有很大关系,因此笔者主要是根据《唐太宗李世民传》这本书的读后感,来谈谈太宗皇帝的领导哲学。
一、良好的品行修养
作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但要能够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还与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修养也有很大的关系。李世民作为一代伟人也深谙此道,在其执政期间十分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
1、以诚相待,关心民情
作为一个朝代的奠基者,李世民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当中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他也经常对臣下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为了赢得陈敏之心,太宗十分重视获得臣民的信任。一是以诚相待,以心感人。贞观十年,李绩突然生病,太医说须灰可以治疗,太宗听完之后竟把自己的胡须剪下为其治疗,这使李绩大惊失色,连忙叩头致谢。二是关心民情,以民为本。在贞观二年时,关中大闹饥荒,不少人家卖儿鬻女,唐太宗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查,拿出皇家的钱财将别人的儿女赎回,并还给他们。
在当今看来,也许会说太宗皇帝是在政治上作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太宗皇帝正是与臣民的开诚布公和关爱人民的做法,才赢得了臣民的信任和爱戴。
2、严于律己,克己正身
总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当上级能够身体力行的时候更是如此。太宗皇帝常对身边的人讲:“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也就是君想要安定天下,必须首先使自身行为端正。而且严于要求自己也是太宗一生的真实写照。太宗皇帝也时常讲:“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太宗皇帝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节制自己的奢华行为,对当时的正之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心胸开阔,不计旧怨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而在这之前魏征原是太子建成的谋士,曾经劝说建成把李世民杀掉。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不但不“株连”魏征,而且还册封魏征为谏议大夫侍中。李世民这种袭胸开阔、不计前怨的作法,使魏征觉得太宗皇帝是旷世明主,天下英才,因此在以后的政治生涯当中不断向太宗谏言,在短短的两年内就进谏二百多次,足见魏征对李世民的忠诚。
4、勤奋学习,虚心求教
虽然李世民贵为九五之尊,但是虚心的他依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不足。他认为,君主如果没有丰富的才智和渊博的知识,终将成为一个“好谋无断”,任人摆布的政治傀儡。因此,他每天下朝之后都挤出时间读书,“辍膳玩三坟,晖灯搜五
典”就是他刻苦攻读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太宗皇帝还虚心向其他人求教,并积极提拔“学业优长,兼识政体”的官员。正是太宗皇帝这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才是他能够驾驭人才济济的大唐。
二、高超的用人与待人艺术
人才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第一资源,而能否使人各尽其才,也是关系者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李世民一贯重视人才问题,登基之前,为了搜罗天下英才,他就十分注重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库,而成为天子之后,他更加注重人才。
1、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太宗皇帝认为,人各有长各有所短,对待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李世民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使他们同心同德,演绎了“房谋杜断”的历史佳话;魏征直言善谏,因此李世民将其作为查看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而李靖“文武双全,出入将相”等等,这些都是李世民知人善任的,各取所长的用人艺术的表现。
2、不讲出身,唯才是举
太宗皇帝招贤纳士,不拘一格,不讲究出身门第唯才是举。他既重用士族地主出身的高世廉、杜如晦,又重视庶族地主出身的房玄龄;不仅重视平民出身的马周,而且还注重提拔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他还推行科举制度为平民子弟打开了通往仕途的大门;而且还采取了诸多破格提拔人才的方法,提拔那些出身低微的人才。
3、贤不弃仇,不计前怨
太宗皇帝任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论远近亲疏,乃至昔日之敌,只要有才能,便可量能授职。如先前的尉迟敬德,太子的谋士魏征,农民起义领袖李绩徐世勋等。其中最具典范意义的便是魏征。
4、投之以情、真情相待
李世民对待人才十分真诚,他没有像其他帝王一样,为了一家一姓的皇权帝业而屠杀忠臣贤将,而是对待自己的老臣用之以情,真诚相待。一次,李世民在与房玄龄谈话的时候,说到了“之前拟合杜如晦一起同心协力辅助我,而到现在只有你在我身边了”,说着,李世民为逝去的杜如晦而潸然泪下了。由此可见,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爱戴和真心。
5、亲贤远佞,赏罚分明
李世民求贤若渴,并且识才爱才,但是对于小人奸臣严加指责。一次李世民在花园游玩的时候,走到了一颗大树的前面觉得其雄伟不凡,便赞不绝口,而此时在身边的宇文士及便趁势符合,太宗皇帝听后十分反感,便说:“魏征常劝我要远奸臣小人,我曾猜就是你,今果然不错”。宇文士及羞的连忙叩头。
三、科学的决策艺术
作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不但要具有雄韬伟略,而且还要具备果断科学的决策艺术。决策正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太宗皇帝作为大唐的最高的领导者,有着丰富、高超的决策领导水平。
1、以史为鉴,汲取教训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和秦朝有着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灭亡之前都是兵多将广、粮草丰盛的强国大国。但又都是 由于皇帝的暴政使自己的统治地位迅速覆灭。而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太宗皇帝亲眼目睹了隋王朝灭亡的惨痛事实,这
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教训。因此,在太宗皇帝制定决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汲取前朝的历史教训,并时常铭记“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古话。
2、注重智囊,集体决策
唐朝颜师古是这样注释“智囊”一词的“言其一身所有皆智算,若囊秦之盛物也”。太宗皇帝在自己的奋斗经历过程中也十分注重自身智囊团的建设,在早期平定群雄的时候,太宗皇帝收揽了各类人才,并设立文学馆,其中即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为太宗皇帝的正确决策及论证做出了很多重大贡献。李世民极为不久之后,又设立了弘文馆,其中其后来的决策都是在这里制定的。通过自身的智囊团制定的决策,不但科学,而且也十分有效,因为,在这些决策正式推行之前已得到了有效的科学的论证。
3、不听谗言,集思广益
太宗皇帝对于决策一直秉承“弃斥群小,不听谗言”的作风。房玄龄是太宗皇帝的股肱之臣,当监察御史陈师合诽谤他时,太宗皇帝立即将其斩首。另外,太宗皇帝对于决策集思广益,除了在决策中充分利用其智囊优势,而且还经常听取贤臣良将的谏言,以弥补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不足和不周全之处。
四、过人的改革胆识
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改革者能脱颖而出。李世民不但是一位政治家、皇帝,而且还是一位拥有过人胆识的改革者。在隋朝灭亡之后,唐王朝面临的是满目疮痍、百业待兴的场面。为了维护和稳固自身的帝位,李世民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在政治上,设立三省六部制
太宗皇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改制的实质是将以前封建的丞相之权分割成相互制约的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个部门而总属于皇帝,进而强化皇帝的权力,削弱相权。三个部门由于存在着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因此这样有助于皇帝的控制,而且有助于防止因草率决策而导致政出多门的弊端。因此,三省六部制的设立虽然是为了强化皇帝的权力,但是这种政治上的改革,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
太宗皇帝为了使战后的农民回到土地上来,发展农业生产,确保赋税、徭役、和兵役,推行了均田制。虽然太宗皇帝推行的均田制并不是很彻底,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上土地似有制,但是分田与农民直接的结合,使得土地不在荒芜,并且还保证了农业生产,为出现海晏河清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基础。
3、在官员选拔方面,完善科举制
太宗皇帝为了扩大人才的来源,以及为了获得更多优秀的治国之才,他明确规定不论读书人的出身、地位、财产状况,均可以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不必再由官吏推荐,录取与否完全取决于考场文章的优劣。科举制的完善,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增加了封建政权的活力。也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推行任人唯贤的原则,消除了任人唯亲的作法,一定程度上为中下层打开了进入仕途的大门。
五、小结:
李世民作为大唐的皇帝,他所做的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权的稳固,最终也逃不了人亡政息的历史规律,但是他的很多做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政权,展现出了作为一个封建领主的较高的领袖谋略
和胆识。笔者在此主要是从他的个人修养、用人艺术、决策艺术、改革的胆识四个方面论述太宗皇帝的领导哲学的。因此,通过客观阐述太宗皇的每个方面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尤其是领导哲学对后来的启示,对于我们当今学习领导科学的同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调研,意识,能力,课题,报告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是党办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能力要求, 也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必然途径。近年来, 我们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 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 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收到了较好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调研意识
在以往的工作中, 我们办公室工作人员存在着“有时间就去调研一下, 工作忙了就放一放”的错误思想, 但, 工作总是不断会有新的, 因此也就没有松闲下来的时候, 调研工作有意无意之中被放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整天忙于应付所谓的“重要工作”。同时, 有的同志认为:调研完了还要写调研报告, 太麻烦;调研报告写出来, 没问题, 领导不满意, 说问题, 基层不满意, 太窝囊等等, 因此主动开展调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在办公室内部开展了“负责任”讨论, 使大家认识到: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哪一项做不好都是没有完全履职。上述问题的存在, 归根结底, 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心不强的表现。结合岗位说明书的学习, 我们开展了“不履职就是失职、无作为就是过错”的教育, 让大家充分认识开展调研活动的重要意义, 树立“为领导决策服务、为领导决策负责”的思想, 提高了主动参与调研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高调研能力
调查研究需要采访问询、综合分析、文字撰写等多方面的能力。针对办公室人员更新的情况, 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调研能力。
(一) 自学
通过购买书籍、杂志摘选、网络下载等途径, 搜集了一些相关的文章, 发或者传给办公室人员, 要求人人学习, 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调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 领学
就是让老同志带着新同志去开展调研活动, 让新同志在实际的调研活动跟着老同志学, 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撰写调研报告等。
(三) 业务交流
每一次调研活动结束, 我们都要组织办公室内部的调研总结, 无论是否参与调研活动, 工作人员全部参加, 总结调研活动中的得与失, 让大家在总结中成长成熟。
通过这些措施, 较好地提高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调研能力, 为有效开展调研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选准调研课题
课题选得准不准, 是决定调研效果的关键。选好了就可以直接为领导的决策服务, 选不好, 就可能出了力而见不到效果。因此, 作为办公室主任必须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超前思考能力, 准确把握领导最为关注的重点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进行追踪, 布置课题。只有这样, 调研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0年, 中心领导连续几次在会议上要求, 领导干部要改变工作作风, 做好服务单位员工、服务居民群众工作。根据这一要求, 我们组织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专题调研活动, 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一线干部职工呼吁“希望领导经常下基层了解情况”;领导干部自我批评“深入基层一线较少”。为什么群众有较为强烈的要求、干部也认为联系群众较少的问题存在, 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什么渠道才能解决?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思考。联系单位实际, 我们向中心党委提出了实施“入户暖心”行动的建议, 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与支持。随后我们起草了“入户暖心”行动方案并下发各单位, 从载体上解决深入基层问题, 有效密切了干群关系, 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
近两年, 我们根据中心工作实际和领导关注的问题, 先后开展了“水电暖供给服务管理”、“加强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发挥离退休人员在文明创建中的作用”、“提高社区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等专题调研, 由于课题紧跟领导的关注, 受到了中心党委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四、优化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是整个调研活动的总结和成果, 能不能把调研的成果集中呈现给领导, 是整个调研活动成败的重要一环。我们在撰写调研报告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题目不哗众取宠
调研报告核心是说明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 在撰写过程中, 我们坚持“抓住核心、朴实无华”的原则, 采用“主题+关于****的调研报告”的形式, 来拟调研报告的题目, 让领导看了题目就知道调研的方向。
(二) 内容忌流水账目
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掌握了大量素材, 有基层单位的成功经验、有存在的矛盾问题、也有我们调研人员的思想和建议, 我们不能记流水账, 把所有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全部都写入调研报告。而是要抓住基层的特色经验和做法、把握存在的关键矛盾和问题、提出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三) 观点避人情干扰
调研报告的形成是基于调研的事实, 最终是提供给领导作决策参考。我们在撰写调研报告过程中, 不能因为被调研单位和部门负责人跟调研人员的关系亲疏来左右调研结论, 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既不能因为个人关系好就虚夸成绩和经验, 化小矛盾和问题;也不能因为个人关系一般, 就夸大问题和矛盾, 不谈成绩和经验, 否则的话, 就可能会给领导造成决策失误和用人失误。一句话, 调研人员要牢记职责, 有一颗公正之心。
关键词:领导者;科学决策;路径
管理学上有一句名言:一个错误的决策100个行动都无法挽救。可见决策的重要性。目前,我们一些错误决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5000亿元,如果按照全社会投资决策成功率70%计,则每年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为1200亿元。20年来,损失应该在24000亿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曾说:我们国家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战略决策的失误。科学决策是使决策失误减少到最低的有效途径。科学决策是相对于不科学决策而言的,按照科学的决策规律,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的正确决策。领导决策是在那些具有战略、全局和方向性的问题上,领导事先就要总是能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大方向。领导者要做好科学决策的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
一、领导者要具有科学决策的意识
这是决策科学的首要前提,如果一个领导者都没有进行科学决策的意识,那决策方法、程序等等问题都无从谈起。“三拍领导”的出现就是缺乏科学决策的意识。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意识来源于“道德”层面的对将要做出的决策的负责态度,即责任感。如果领导者本身对决策敷衍应付,随意马虎,决策的科学性肯定不会高。比如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决策者由于缺乏科学决策意识,不顾客观规律和工作实际,照搬照抄,致使全国各地出现了各个大学城,甚至还有天价的大学校门,很多大学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领导者必须具有责任伦理的观才能做好科学决策。
二、领导者科学决策要具有全局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为了客观地把握外界事物,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以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结构、风尚习惯和方法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有机统一体。它内化于人脑中,成为发动认识与构思的内在机制。科学决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考虑决策执行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要求领导者首先具备全局思维的能力。树立科学决策的全局意识,关键是要转变思维方式,变“单一型”、“项目型”思维为“全局型”思维,将仅仅关注某一个项目本身的规划与设计,缺乏长远、综合的考虑的思维消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决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变化迅速。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具备战略思维的能力,战略思维是思维主体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谋划的思维过程。战略思维具有长远性、前瞻性、整体性、重点性、关键性、复杂性、开放性等特点。
领导者科学决策还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有创造性,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模式。现代社会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句话就表明了人的思维创新的重要。爱因斯坦在1936年10月15日,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指出,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领导者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发现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
从1986年以来,中共在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等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都提到要推动科学决策,这就领导者在进行科学决策时,也必须具有全局、战略和创新的能力,为实现长远目标,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知识和胆识
科学决策与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会影响领导者的决策。在领导的决策过程中,领导者面对着各种备选方案,他必须依靠自身的经验、思维等特质对它们进行筛选和运用。这些经验、思维等特质的不同在领导者的脑中产生并发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决策中会产生特定的心理效应。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必然对决策产生影响和作用。
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提出“决策人”模式,指出“决策人”应把学习、记忆、习惯等心理学因素作为其决策行动的基础。而他们所强调的这些基础正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多项指标综合的表现形式。它是领导实行决策的基础,他对领导决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分析,可以将领导者素质简单分为知识和胆识。知识主要是智力因素,智力一般包括个体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能力。胆识从个体的意志和个性特质体现出来,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行为去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领导决策所必备的,它是直接决定决策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自觉性、耐压性、决断魄力、自制力等。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基本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等。个性是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势必影响人的行为。从上面的分析看要提高领导者的知识和胆识,需要从智力、意志和个性方面人手,一个决策者必须具备的特征,应该包括理性的思维能力;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敏锐的预测能力和机智的判断能力;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主动承担责任,敢于担当风险;全局观念等等,培养出这些特征的领导者才是最利于决策的领导者。
四、领导者要加强决策的“外脑”与“电脑”建设
科学决策的“策”需要集思广益,打开空间,解放思想。因此,需要加强“外脑”与“电脑”的建设。“外脑”就是借助领导者以外的专家学者民众的意见,解决问题的办法。“电脑”就是借助于计算机来分析问题。
科学决策要求领导者更多地了解专家的意见。当今社会,领导者面临的事务错综复杂,专家以其专业性、独立性、客观性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在科学决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主要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多是政府下属机构,其独立性差,它们的计划、人事和财务都受到了过多的制约。有时因为不得不服从某些部门的局部利益,使研究人员很难真正发表自己的意见,导致决策咨询思想库难以发挥实际作用,这种状况也制约了我国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因此,领导者在加强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咨询机制的建设,让专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借助于计算机分析软件来帮助分析决策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因此,把系统科学、运筹学、博弈论、预测科学、仿真技术、信息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方法和先进手段引入科学决策研究领域,通过计算机周密严谨的分析,从而在做出科学决策之前得到理论上结论。现代社会很多大型项目的决策很复杂,往往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借助于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
五、领导者要遵循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是保证决策科学的条件。任何决策过程,都必须遵循法定程序或正当程序,通过程序化可以使决策者遵循一定的规范行事。
决策程序是决策规律在决策规范化上的反映,是正确决策的保证。决策科学化只有通过一定的环节,才能从组织上保证其准确无误。一般来说,错误的决策往往是少数人拍拍脑袋,不经过决策的必要程序,轻率拍板定夺。所以严格遵循决策程序,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步骤问题,也是一个是否遵循决策规律的重大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许多重大决策的失误,大都与领导没有按程序决策有关。
俗话说:一着好棋,全局皆活。决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是全局工作成功的关键,是领导工作的主要矛盾。领导者科学决策的能力,取决于领导者决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为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要有缜密新颖的思维方式,还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这样才能多谋善断,准确抉择。企业决策层是管理组织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组织形态和组织过程怎样变化,它都是整个组织的指挥层和核心层。
而一些领导为了讨好作风不正派的上级而自己又不担风险,甚或自己违法乱纪又想规避追究,都在签字的学问上痛下工夫。签字的学问千变万化,以下10种领导签字行为,供大家鉴别,借此警示社会,并呼吁规范领导签字。网上归纳总结出领导“决策艺术”的10招。
一、“按规定办理”,可以理解为不予办理吗?
二、“请酌情办理”,没有叫你违法违规办理。
三、划圈有学问,一般人不知。
四、字少还改体,以后耍赖皮。
五、“同意请某某处理”,如坠云里雾里。
六、“请按程序办理”,可能是想放线钓鱼。
七、“同意办理,如有问题另案处理”。
八、签字不发文,发文不签字。
九、“根据某会议决定,同意即刻办理”。
十、只要上级有签字,下级赶快拍马屁。这样的决策简直就是暗中的破坏,如果这样一直下去集体的利益将毁于一旦。我们一定要学习科学决策的方法,这样才有出路。
科学决策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要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通常说来,科学决策的整个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明确问题,确立目标。→集思广益,拟订方案。→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完善决策。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对领导者来说决策的好坏决定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领导者的决策方式有集体抉择和个人抉择两种。集体抉择是由具有决策权的领导集体共同做出抉择的一种方式。个人抉择是由具有决策权的个人做出抉择的一种方式,具有决策权的领导者个人有权决断,并对后果负责。集体抉择和个人抉择方式,各有长短,各有其适应性。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要求决策时集思广益,深思熟虑;采用何种决策方式,应根据实际的问题和情况来确定,把这两种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现代决策体制中,智囊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是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智囊团在决策中的作用,就是要填补领导职责与其能力的差距,充当领导的“外脑”。在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即使是最称职的领导者,也无法完全单独进行决策,而必须依靠智囊团,才能进行科学决策。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是“多谋”与“善断”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而不能相互取代。两者应各负其责,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一,培养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通过采取实际措施培养提高领导干部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如,在干部教育培训上,增加国际贸易知识、领导科学、思维和创造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每年可举办3—4期,内容为当代世界最新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专题研讨班或讲座,及时用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武装和充实各级领导干部头脑,使之具有开阔的眼界、敏锐的洞察力及创新思维;在培训方式上,改灌输式教学为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教学,组织力量编写国际国内在城市建设、企业投资等方面成功决策的案例,供领导干部学习、体会和借鉴,锻炼和改进领导干部的实际决策能力和思维方式;加大党政机关与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北京市科研院所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干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议设立“北京市成功决策创新奖”,对一些在北京市建设和发展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成功决策给予表彰,倡导和形成创新的氛围。
第二,培养领导干部的科学精神。要培养领导干部好的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使领导干部养成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
一、前言: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意义
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先决条件和实践前提。它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就是决策要通过民主和科学的程序来实现,发展要在法制的轨道上来进行,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发展,才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而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既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实质要求,同时也是实践层面上的政策原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延伸。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不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寓意。因此说,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能否落在实处,决定着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在实处。科学发展观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同样,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也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其意义众多。
二:决策不科学合理带来的后果
第一,直接的经济损失。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据比如说我国而言,仅2002年,审计机关审计查出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等,给国家造成损失多达72.3亿元。
第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失。一些违规项目和重复建设,以及“开而不发”的撂荒地,不但严重超越了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且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由于管理审批不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矿产资源的浪费触目惊心,其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是难以弥补。
第三,政治上的损失。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反感,使当地政府的信用度降低,干群关系紧张危及社会稳定,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也受到影响。
三:领导在决策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一)、民主渠道不畅通
许多企业由于因为权力集中度高,透明度还不高,致使员工对事务了解不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未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的民主权力难于行使。
(二)、行政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许多企业事权和决策权限没有界定清楚,存在上面决策包揽过多、下面越权决策的现象。在决策权限和工作分工上也存在突出矛盾,一些企业决策权和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导致错误决策得不到及时纠正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合法化现象比较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三)、决策制度不完善
有些企业制度还比较原则,缺乏细化,有些制度在执行中走样。例如,就专家咨询制度而言,选什么样的专家都由有关部门确定,有些专家不敢讲真话,迎合领导意图讲违心话。
(四)、决策权责不明确
不少企业政决策的权力集中于领导班子,班子中往往又集中于“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弊端很大,有的领导干部不搞调查研究,往往在没有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就由个人拍板说了算,导致决策失误。
(五)、决策监督机制不健全
决策权责不清,决策过程没有详细记录,决策失误很难追究责任,名为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实为有人决策、无人负责。现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屡见不鲜。
四:解决途径
(一)、建立全面公正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决策者走向科学决策。
值得庆幸的是关于考核标准问题已经引起许多企业高层的关注,并已采取必要的措施。新评价标准将充分考虑不同领导人之间的差异性,分门别类地设置考核内容和标准;在考核内容和标准的设置上,能定量的定量,难于定量的,将进行定性分析比较,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随意性;细则中将包括 “硬指标”与“软任务”,并首次提出了要对政绩进行成本分析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短期行为。一旦决策中附加在价值前提中的私人利益因素问题得以排除,可使决策者价值前提判断少一个干扰因素,可以使其朝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典型宣传的适度、客观以防止误导
典型是具有“光环效应”的,会使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产生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一旦成绩成为光环被放大,不足也就隐藏到光环的背后视而不见。因此,对于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要做理性的分析和理性的宣传,不要过于渲染,特别要指出经验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对刚刚出现的典型更要慎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新生事物都代表未来的方向,有的有历史局限,有的有地理局限,还有人文因素的局限等等。不适当的宣传和模仿可能会造成危害。从另一个角度说,每一个决策者要理性地分析别人的先进经验,对于经验的学习也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看看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有选择的学习,批判的吸收,这样才能不盲目,不盲从,才不至于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和个性。
(三)、建立完备的公共决策程序并确保很好的执行
公共决策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未来的决策,即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未来方向的决策,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一是对于已然的决策,即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个问题的决策,如解决首都交通拥堵问题的意见。根据筹划解决问题的大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即战略层面,解决的是方向问题,简单说是择向;二是中观即项目层面,解决的是突破点的问题,简单说是择要;三是微观即战术层面,解决的是具体方案的问题,简单讲是择优。对于不同的层面政府的作为是不同的,程序也就因此不同。项目选择则是在总体战略选择后对项目的优先性进行选择,解决的是“先做什么”的问题,这是管理领导者决策的重点问题,应重点征求各相关部门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对于重大项目必须经过专业人士的科学论证。包括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两个方面的论证,然后按照决策机制进行决策。方案是对特定项目的设计,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属于纯粹的技术层面,是对如何实施项目进行先期筹划,这主要应该是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士的行为,管理领 导者在专业部门的方案中选优。对于不同类型的决策制定不同的程序和责任方式,每一种决策都要按照公开议题、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集体讨论、反复论证、集体通过这样的程序进行,对于论证方法、表决方法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并严格地执行,对整个决策过程要制作详细的档案,以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最后进行决策表决时应采取记名投票的方式,并将表决结果记录在案,作为考核干部、追究责任的一个依据。
(四)、克服决策思维的单一性,对重大问题进行不可行性论证 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在做可行性论证的同时做不可行性论证,双方进行交流、比较、分析,最后慎重作出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决定。这样做可以让两种思维交汇碰撞,相互补充,以使决策计划更周密,更可行。其实在决策学上也专门有这样的方法,叫“角色互换法”,主要适用于“做还是不做”的问题,组成两个调查组,一组收集肯定的资料并进行论证,一组收集否定的资料并进行论证,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交流意见,然后双方交换任务。这样双方都从对方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原来意见的漏洞和对方合理的成分,更容易达成一致意见,而且对整个问题的研究更全面。最后,尽管经过反复权衡,不可行性报告未被采用,但它对决策者全面考虑上海的发展很有帮助。
(五)、提高决策者水平,让有决策能力的人来决策
一、决策成本构成与决策成本影响因素
就本质而言决策者为决策的主题,一般决策者能力、认识以及把握时机的程度和决策成本有直接关系。首先,思维与成本。一般情况下,决策者自身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对决策行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决策思维过程通常要消耗决策者大量时间和精力, 若其思维出现一定片偏差,则最终会造成领导决策出现失误;其次,成本和能力。 在形成能力的过程中也会有成本付出。 领导决策时,其成本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转化,也就是说,将其像决策过程中转化。 若领导具有比较强的决策能力, 那么其决策成本就会降低,反之就会增加决策成本;再次,机会与成本。 其它条件相同,机会就决定者决策成本,若能够将机会抓住,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没有抓住,那么就会导致一事无成。
决策费用是决策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策费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是论证过程所费。 具体内容有决策方案论证所费、目标论证所费,这两部分是决策成本的关键。 第二是决策实施费用。 领导决策实施费用被称为决策成本的主要构成,主要包括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的支出,所以决策实施费用和整个决策成本有直接性关系。
二、决策成本公式
在分析了决策成本构成与影响因素后, 能够得出决策成本公式, 即:决策全过程所费/决策目标=决策成本。 此公式的意思是,决策目标与决策全过程所费对决策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决策目标相同,如果决策所费比较高,则决策成本就会升高。用公式表示:决策全过程所费=时间×(论证过程+决策实施过程+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时间。而决策成本可以用两个公式表示,即:公式一:决策成本=[(论证过程+决策实施过程+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时间+决策负效果]/决策目标。 公式二: 决策成本=[(论证过程+决策实施过程+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时间- 超目标效果]/决策目标
三、领导在降低决策成本时必须把握的主要问题
就本质而言,领导主管因素和决策成本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所以领导者一定要将其能力与素质打牢, 其素质和能力对决策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 所以,领导一定要主动、积极与科学决策需要相适应,对自身能力与素质予以全面提高。首先,必须提高其思政素质。也就是说,在领导决策过程中,一定要宣传政治,以形成一种正确价值观,针对科学发展观具体需求,领导在决策关键问题时,必须确保立场坚定,同时做到一切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以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其次,必须提高领导业务素质。 不断适应于科学决策需求,需要领导一方面要成为其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还要成为博学通才。 一方面必须具备科学知识, 而且还必须通晓经济学与现代管理学等新兴学科, 对相关社会知识有所了解;再次是提高其信息利用能力。 获取信息是决策成本的基础性活动,领导一定要不断提高其对信息的驾驭能力,确保信息的实用性。
因为决策过程与成本关系紧密,因此,领导必须严格遵守决策过程和原则,一般决策主要遵循的程序包括目标确定、问题发现、实施决策、 方案拟定和决策跟踪等, 其不仅具有相互独立性, 同时又前后紧密相连。 在对决策程序予以认真履行过程中, 领导一定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所谓针对性原则,其实就是科学界定与诊断决策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首先是正确认识问题。 因为问题具有客观存在性,若领导不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或者说视大问题为小问题,那么正确决策的实施就非常不利,浪费决策成本。 第二,必须准确发现问题。 也就是说,领导一定要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明确问题本身所存在的范围和属性,同时意识到问题发展趋势和其存在状态。 从根本上说,准确发现问题被称为决策正确与否的基础。 其次是对问题予以精确界定。 具体工作中,很多问题都是通过间接、直接的方式具体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领导必须要对问题具体情况实施综合、概括、分析、抽象和归纳等,以达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目的。
(二)明确性原则指的是避免决策目标含糊不清
进一步确定和明确决策目标,被称为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对目标予以确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首先,决策目标要保证切实可行,不然在投入大量物理、人力以及财力后,却没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最终浪费决策成本。 其次,明确目标一定要具有目的性,而且一定要针对问题要害。 如果解决的问题不存在,那么目标就不存在,最终就会失去决策方向。 如果目标决策存在错误的方向,那么就会导致南辕北辙现象的出现。 最后,要保证目标准确、清晰、具体,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否则下属就会无所适从。
(三)所谓实效性原则,指的是反对形式主义,求真务实
必须确保决策实实在在,容不得有半点虚假。 即领导者必须要规避决策出现形式主义,一定要具备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对相关决策效果与决策动机做到有效统一,将着重点置于求实效方面。
总而言之, 有效降低决策成本, 确保各决策机制之间均衡有效进行,对领导管理效益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耀国.老板的素质有多高,员工的素质就有多高[J].经营者.2006(17):152-153
[2]黄化芳,贾望伟.浅析领导者决策的影响因素[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184-185
【关键词】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科学决策 根本途径
【作者单位】 何李煜,彭显彪,湖北大学学校办公室。
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是科学决策,决策不科学必然造成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在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实现科学决策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一、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科学决策的理念
在高等教育视野内,科学决策就是高校领导在把握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制度与方法,经过一定的程序,做出既体现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又符合主观愿望和客观规律的选择。
我国高校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其特点是通过民主集中制,进行集体决策,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减少或防止高校出现决策偏误。这与科学决策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从理论的角度看,在决策过程中强调坚持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充分占有材料,广泛搜集并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规律;在决策过程中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要走群众路线,把党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意志结合起来,让群众的呼声和智慧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高校领导者的头脑中,进入决策层。从实践的角度看,高校领导把握科学决策的能力比较强,自觉遵循科学决策的意识比较强;教职工队伍文化层次较高,参政议政能力较强,决策透明度较高,形成了民主参与的优良传统;同时,目前高校除设有学术委员会外,还有财务、分房、人事、干部评议、职称评定等各类委员会,还有定期召开的教代会和民主党派座谈会等,因此高校民主渠道比较畅通,这种氛围使民主集中制原则能被大家认同,并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进而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了科学决策的体制结构
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体制为基础。科学决策体制即在决策过程中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在宏观上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一般由决策中枢系统、智囊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等五大系统组成。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内涵丰富、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构建了科学决策的基础结构。第一,党委是学校宏观、重大问题的最高决策层,集体讨论决定学校改革和发展以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是决策的中枢。其职责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制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体制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第二,校长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指挥中心和管理中心,在学校组织系统中处于执行层,是执行中心。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并通过行使“拟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等职权,来构建和完善行政体系,贯彻落实党委的决策。同时,行政职能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将执行情况及新的信息反馈到决策系统,使决策系统能够及时了解决策实施的情况,从而对决策做出相应的评估。第三,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及民主党派、学生会等组织是依法保障教职工及广大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维护教职工和学生合法权益的机构,在系统中发挥着民主监督的作用。通过这些组织形式,学校广大师生可以及时了解决策层的动态,并反馈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决策系统及时调整和完善决策,并对执行系统贯彻、执行决策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第四,高校的专项工作,学校党委一般会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由熟悉情况或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以及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负责对该项工作进行前期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为党委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有的工作专班还需要负责落实和执行决策。这些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在高校组织系统中较为常见,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的就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的智囊的角色。第五,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为领导决策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信息部门或科室,即使没有成立独立的信息部门,学校的党办、校办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图书馆,都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职能,均是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决策程序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学决策以决策的程序化为保证。决策的程序化关键在于决策过程的程序化,只有按程序决策,才能有效防止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决策程序制度化,使决策程序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完善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范围及议事、决策程序,完善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的日常事项范围及议事、决策程序,制定党委决策,校长执行的工作程序,从而明确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二是明确党委的决策权限和校长的治事、执行权限,明确校长提交党委会讨论行政方案的程序,界定决策职责和执行职责,防止超越权限,防止错位、缺位的现象发生,防止两张皮,防止互相推诿,从而明确决策权限程序。三是按照决策程序的系统性要求,完善具有操作性的议事规则,并严格执行,做到不简化、不省略、不替代、不颠倒程序,做到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决策,不充分征求意见不决策,不具备两个以上方案不决策。
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决策的程序化的制度建设。一是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全面而具体的决策规则,尽快制定具有约束性的决策制度。如,明确决策的参与者,明确决策的范围、程度和形式,明确集体决策和会议决策的程序及规定。在一些重大问题的集体讨论和决定过程中,既要集思广益坚持民主集中制,体现集体意志,又要克服“从众效应”,防止草率同意,必要时应实行票决制。二是完善咨询论证制度。建立健全专家教授论证、教代会讨论、群众参与的谋与断分离制度,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重大决策、关系教职工利益的决策,需吸收群众代表参与,需经教授、专家组的讨论,要从“拍脑壳定案”的经验决策转变到“群策群力”的科学决策上来,从决策者集谋与断一身转变到谋与断分离的决策分工细化上来,从个人主观决断转变到人工智能推广运用上来。三是健全决策听证和通报制度。听证和通报制度是教职工参与决策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解决和缓解利益与矛盾冲突的一个机制。高校要建立适合校情的听证、通报程序制度,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确定听证的适用范围,确定听证参加人产生的办法,确定定期通报或公示的内容、方法及程序等。四是建立决策监督制度。知情是监督的前提,决策的程序和过程应让知情者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监督,校务公开就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应明确监督的主体、内容、对象、程序及方式,将监督贯穿于学校决策的全过程,形成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
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了科学决策的现实经验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一种管理体制,是长期以来在不断更替的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经验总结的结果,这种管理模式在高校内形成了党委的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也使科学决策得到制度保障,有力地促进了高校跨越式发展,并取得显著效果,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领导体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得以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自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来,个人说了算、个人专权的现象大为减少。各高校普遍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议事规则,完善决策机制,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办学治校水平明显提高。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评估工作中,包括两院院士、知名大学领导、境内外知名学者在内的6000人次评估专家,对近600所本科高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评估考察,从整体上对我国高校基本情况、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获得优秀的高校433所,占参评高校总数的73.5%;良好的135所,占23%;合格的21所,占3.5%。教学水平工作评估的结果,充分反映了高校领导班子决策水平是值得肯定的。
总而言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实现高校科学决策的根本途径。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切实增强贯彻落实这一领导体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与时俱进地把这一领导体制制度化和具体化,推动高校实现科学决策,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周振国
【领导科学与管理决策】推荐阅读:
领导科学决策的案例07-09
领导科学与艺术课件06-09
领导科学与艺术作业一12-09
《领导科学与艺术》作业题目01-01
北师大领导科学与艺术10-14
领导科学新07-10
领导科学概论11-21
领导科学理论01-12
领导科学复习资料06-19
领导科学概论期末试题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