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关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精选10篇)

机关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篇1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行为,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是指涉及重要的政府规范向文件草案,重大的政策措施和各部门作出的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决策等事项。

第三条 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应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政府公告栏上进行公示后举行听证。公示、听证应当遵循公正、透明、规范和效率的原则。

第四条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示,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基本情况;

(二)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可行性说明;

(三)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有关统计数据、调查分析资料;

(四)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论证经过,即听取意见的范围、人数,尤其是利害关系人、专家所占的比例及意见;

(五)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法律分析意见书;

(六)拟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利害关系、行政成本;

(七)收集反馈信息的渠道;

(八)决策机关认为需要公示的内容。

第五条公示的时间一般不少于十个工作日。

第六条公示中收集的信息,应如实、全面、及时形成公示报告,公示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示的基本情况;

(二)收集的主要意见、建议及理由;

(三)对主要意见、建议的处理意见。

第七条拟作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听证决定,应在公示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并向社会公告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参加方式、参加人数等。

第八条举行听证会,设听证主持人,负责组织听证会。听证主持人由政府办负责人担任。听证参加人的范围、条件、数量,根据听证事项的内容确定,在公示时一并公示。

第九条听证会后,应如实、全面、及时形成听证报告。公示、听证报告应当作为决策机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公示、听证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意见,决策中未采纳的,应说明理由,并及时向社会公告。对应当公示、听证而没有公示、听证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不得提交决策机关讨论。

机关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篇2

关键词: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法治政府

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是指政府在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前, 由政府法治部门对决策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活动, 合法性审查是健全依法决策的重要法定程序。

一、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的重大意义

首先, 对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是健全政府依法决策,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其实早在200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就已经指出, 要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 规定市县政府及其部门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前要交由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 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 不得作出决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建设的不断增强, 政府面临日益增多、负责的法律事务和法律问题。因此, 越是重大复杂的行政行为, 越要注重从法律层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前, 一些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法治观念参差不齐, 导致乱决策、违法决策。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提高了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加强行政机关自我约束 , 并从源头上、全局上预防、堵塞违法行为的产生, 因此, 合法性审查是重大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 是防止违法行政行为出笼的“过滤器”和“防火墙”。

其次, 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执政为民, 根本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重大行政决策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充分反映人民意愿, 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政府的决策水平和质量集中反映了政府的执政水平和管理水平, 如果决策失误过多, 决策成本过高, 都将直接损害决策部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尤其重大行政决策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以及认同感。近年来, 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不断完善, 各级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比如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由于政府的决策违背了规律性, 出现了违法决策、专断决策、拍脑袋决策的现象, 甚至有一些项目刚动工就终结, 这既给国家、社会、群众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 要对行政机关内部的重大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

最后, 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是制约政府滥用权力, 加强监督的重要途径。行政决策是行政行为的起点, 规范行政决策行为是规范行政权力的第一道关, 由于权力未被规范,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公共政策、发布规范性文件很随意, 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 造成政府权力滥用。因此, 要把好这道关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 要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制度, 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这项制度的推进和落实, 政府在作出重大行政决策之时, 不仅要听取各方意见, 让公众参与, 也让重大行政决策趋向合法性。

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在提请决策机关讨论决定前, 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 这是保证行政决策合法的关键, 因此需要更加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 明确重大决策的范围问题。所谓重大行政决策必须是行政机关职责范围内的重要事项, 具有宏观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特点。通常来讲, 重大决策应该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事项, 如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规划, 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 制定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公共政策和措施, 制定开发利用土地、矿藏、水流、森林等自然资源的重大措施, 制定或者调整重要行政收费、政府基金的项目、标准以及实行政府定价的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价格等。但是对于具体事项, 各地的理解有所不同 , 对重大的理解也有差异。相同的决策议题, 在省一级的政府部门决策可能是一般的行政决策问题, 但是相对于地市级可能被认定为重大的行政决策。所以, 作为行政机关, 应该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确定本机关内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 合法性审查应保持客观公正, 避免形式主义。由于合法性审查的主体是政府法制部门, 作为政府法制机构的工作人员是行政首长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 要对政府的决策权限、决策内容、决策程序等方面进行合法性审查。但是, 在进行合法性审查时, 政府法制部门隶属于政府, 并非独立单位, 具有依托性, 缺乏中立性, 往往受制于政府, 不敢提出独立的法律意见。因此, 要求其在进行合法性审查时, 应保持客观公正, 着眼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从而避免政府决策的盲目性、任意性。因此, 一些政府法制部门为了避免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选择听之任之, 怠于履行其职责, 即使是审查也只是流于形式。

(三) 合法性审查结论应常态化。《决定》将合法性审查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一道必经程序, 要求政府法制部门把住合法关, 同时就必然要求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在进行完合法性审查后要出具审查结论, 并且是要有一定的约束力的合法性审查意见书, 不然, 这一合法性审查程序就是可有可无的, 形同虚设。在社会实践中, 地方政府法制部门对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作出意见书的, 并不常见, 甚至许多合法性审查结论降格成为领导可用可不用的参考意见。因此, 这就要求政府法制部门必须做出具有约束力、强制性的审查结论, 并且这一审查结论应成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康泰主编.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年版.

机关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篇3

关键词: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责任追究;行政问责

中图分类号: D920.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4006005

近年来,由于重大行政决策失误或不当导致严重社会后果的事件频频发生,如被戏称为“季挖挖”的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再如被称为“规划之神”的广州原市委书记万庆良。此类行政官员在重大行政决策时充满了肆意妄为,给城市发展带来了重大创伤。为更好地行使民主监督权,规制决策者的行政权力,有必要构建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为此,在追溯我国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构建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的必要性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构建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的法律对策。

一、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现代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发端于西方,是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了对传统问责模式的改革。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理念成为新趋势。

“我国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自建国以来就已存在,但囿于当时的行政体制和法治状况,一直没有得到重视。”[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步入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矛盾加剧,贪污腐败和以权谋私的案例层出不穷。在打击腐败、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增强公众参与的时代呼应下,政府开始了对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的初步探索。具体表现便是1990年我国首部《行政诉讼法》的诞生,使得依法行政原则得以确立,限制和约束行政权力有了法律依据。2003年是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的关键一年。由于“非典”事件爆发,包括时任卫生部长张文康、北京市长孟学农两位省部级高官在内的上千名官员,因隐瞒疫情或防治不利被查处。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地追究官员的责任,加速了我国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的发展步伐。2004年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二十字方针:“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同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这些都加速了制度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的建立。2008年2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意见》,提出要“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将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的构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重申:“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及责任倒查机制”。这是我国首次提出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终身追究,是对以往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的继承和深化,对完善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充满了现实意义。

二、构建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的必要性

(一)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能有效推动责任政府建设

“负责任是现代政府应具备的基本特质。责任政府更是意味着政府应及时回应和满足公民的正当要求,负责任的使用权力。只有对公民负责且权利受到限制的政府才是责任政府。”[2]构建责任政府是行政法治的要求,也是行政法“责任行政原则”的具体体现。为此,当政府决策存在重大失误或不当,造成严重后果时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政治、道义和法律上的责任,尤其是法律责任。在担责期限上,应当终身追究。构建重大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有利于杜绝短期的政绩观,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

(二)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有利于决策法治化

法治,即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体现在行政领域便是要求依法行政,就是指要将所有的政府行为纳入到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之内。在任何情况下权力与责任都是相伴而生的,这就要求建立起责任与权力的互动机制,用责任限制权力的运用,具体而言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建立起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机制,使公权力的行使以责任为边界,从而保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治性。政府决策理所当然地被包含在行政行为之中,因此,当重大政府决策出现失误时,追究相应行政主体的法律、政治、道义责任也是于情有理、于法有据。总之,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是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又称政府信誉,是指政府的行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外在评价。通常表现为社会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信任之于政府犹如空气之于人类,不可或缺。政府公信力不仅包含“言出必行”,更重要的是“权责一致”。一个公信力良好的政府必然是负责任的政府。当行政领域的重大决策出现失误时不相互推卸责任,是一个信誉良好的政府的题中之义。反之,如果政府失信,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决策责任的终身追究制便成为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在新时代下,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成为维护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endprint

三、构建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追究制面临的困境

(一)何为重大行政决策,各地标准不一

2012年8月,常州市发布了《常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了辖区内重大行政的范围,包括:(1)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类总体规划、重要的区域规划及专项规划;(2)制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3)制定城乡建设、征收征用、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交通管理、教育管理等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公民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4)决定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和国有资产处置的重大事项;(5)安排重大财政资金支出;(6)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7)确定和调整重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定价的重要商品、服务价格;(8)应当由市政府决策的其他重大事项。而《西宁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则对重大行政决策做了一个概括式规定,并例举了以下政府决策:(1)研究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重要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2)编制和修改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年度计划;(3)使用重大财政资金,安排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处置重大国有资产;(4)制定涉及民生的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服务、文化教育、社会救助、城镇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5)研究市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涉及市政府自身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6)讨论地方性法规草案,审议市政府规章,研究重要的规范性文件;(7)其他需要市政府决策的重大事项。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各地重大行政决策的范围大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果没有全国的统一的标准,各地自行其是,必然带来实践的混乱,有损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二)终身追究责任,决策者规避法律风险

构建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实则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优势在于可以督促决策者审慎做出决定,确保决策法治化和民主化,进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大量的决策者害怕承担责任,在事件发生时不做出或者不及时做出正确决策,而是转而走上“保守路线”,造成损失扩大化;第二,即使决策者迫于无奈做出了相应的行政决策,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规避本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例如,在作重大决策时要求体现民主集中,由集体讨论决定,这实际上形成了“集体负责制”。在实践中往往因为“法不责众”而使问责无疾而终。

(三)责任终身追究,诉讼时效衔接成疾

诉讼时效是指一国法律规定的对违法犯罪行为应当追究责任的最长期限。在期限内需要追究责任,超过期限就不再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这在我国刑事、民事和行政法领域都有规定。例如,我国刑法就明确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2)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3)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仍有追诉必要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然而重大行政决策具有宏观性和全局性的特征,就算在决策中行政主体徇私舞弊、掺杂个人利益,问题的显现也需要一定时间。在我国一般认为:“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类型多样化和责任适用的复杂性,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的终身追究必须限定在法治的框架之内。无限期的追究不能违背法律的追诉时效规定。”[3]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制下,构建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就亟需做好相关法律制度的衔接工作。

(四)终身追究责任,程序启动标准模糊

对于行政责任追究,从我国目前的立法实践来看,既有制度规范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些模糊性、概括性的规定。如2012年颁布的《南京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第五章第三十九条中规定:“政府领导因重大行政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政治影响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追究责任。”2007年颁布的《甘肃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程序暂行规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决策机关、决策提出与承办单位违反本规则,导致重大决策失误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从中可以看出,“严重政治影响”“重大经济损失”“恶劣社会影响”等词语被广泛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启动责任追究程序的人为性和随意性。

(五)责任终身追究,追诉对象不明

我国目前的公务员系统还存在诸如党政不分、职能规定模糊和职能交叉等问题,这给行政问责带来许多难处。主要表现在:其一,不同层级的政府间权责划分不明。一级政府决策出了失误或者不当是否也应该同时追究上级政府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应该追究到哪一个级别?具体标准如何?没有具体标准可循;其二,我国实践中存在着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现象。囿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实践中决策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常常是一方党委书记,但是基于行政首长负责制,出现问题时却往往追究行政首长的责任,这就导致权责不一、问责时的错位。

四、推进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追究制的法律对策

(一)做好顶层设计,统一标准

从制度渊源上看,目前我国关于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法律依据比较分散,包括一些党内法规和文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呈现出党政交叉、多头立法的特点。因此,要想该制度真正得以建立,就必须努力构建框架体系统一、责任追究界限明确、党内外规范协同、可操作性强的完整制度。为此,可考虑出台一部《行政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条例》,以统一、规范和明确行政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在法律位阶上属于行政法规,各地在不违背该上位法的前提下,具体规定各自辖区内的决策失误处理办法。在内容上可以区分一般行政决策失误和重大决策失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追究责任。此种做法的优势在于,当实践中出现重大行政决策失误事件时,拥有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能有效地规避混乱无序或者畸轻畸重的弊端。

(二)平衡鼓励探索与决策权规制endprint

我国是一个大国,社会改革纷繁复杂。在诸多领域需要大胆革新,这就需要一个敢想敢干的大环境。如果改革失误,千篇一律地终身追究责任人责任,可能束缚住官员改革手脚。因此,在问责时,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成熟的重大行政决策和‘探索中的重大行政决策。”[4]所谓“成熟的重大行政决策”是指一些早已探索和改革成熟的领域,包括城市建设、房地产项目投资、社会管理等领域。所谓“探索中的重大行政决策”是指一些全新的改革事项和社会管理领域,包括国企领域改革、社会保障住房领域、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领域和政府行政审批领域。行政主体在发展成熟领域重大决策失误或者不当,造成重大损失,理应受到追究,这是规制决策权的题中之义。但在探索中的领域出现决策失误应当多一些宽容,这有利于鼓励探索,否则打击锐意改革者的积极性,让改革事业裹足不前。

(三)化解追诉时效冲突,实行终身追诉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是一种行政责任,因此需要遵循我国行政法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仔细审视相关法律,并没有对行政责任追诉时效的规定。作为行政法母法的《公务员法》也仅在第五十八条规定:“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但笔者认为,这是对行政主体处罚期限的规定,而不是对追诉时效的规定,因此二者并不冲突。这同时也说明我们需要从制度层面细化规定来构建这一制度。实行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就是要对决策者实行无限期责任制,不因当事人职务变动、岗位调整而分离,在司法上实行终身追诉制度,对追诉时效不设置年限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行政行为终身追责制的威慑力,有效预防腐败。“构建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诉制就能成为一把永远高悬在违法违纪公务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5]

(四)责任终身追究,明晰追诉启动标准

“所谓行政责任追诉程序的启动标准,即有权责任追究主体在评价行政决策活动中应用于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的价值尺度和根本界限”。“从理论上行政责任追诉程序的启动标准有多种划分,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是行政决策依据标准和社会评价标准。”[6]行政决策的依据标准就是严格对照行政决策的内涵得出对行政决策实施情况的评判。即行政决策是否达到公共利益实现的基本要求,成本是否大于收益,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是否有失当的表现等。如若公共利益没有得以实现,或者行政决策成本大于收益,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有不当表现,便可启动追诉程序。从实施效果上看,笔者认为应更加注重利益尺度的衡量。具体做法可以是在责任追诉程序的启动上设置一项事前评估机制,将直接经济损失作为评估的依据,对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判之后再视情况启动追诉程序,以防止程序启动的随意性。

(五)责任终身追究,明确责任承担主体

行政问责作为一种责任认定和追究的活动,必须由特定的主体负责。由于我国《宪法》、《组织法》明确赋予上级政府的监督职权,因此,当下级政府出现决策失误或者不当时理应追究上级政府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此外,基于决策主体的公职性,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的规定(1),引入“行政连带责任”,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连带责任。在党政关系上,注意厘清各级党委与政府间的关系,不论是运用党内法规还是相关法律追究责任,都要做到有法可依,和实施上的明确化和规范化。

总之,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需要考虑和应对各方面的实际问题。为此,还应当推进配套制度改革。例如,可以考虑建立重大决策档案制度或者官员诚信制度、决策过程记录制度、通报批评制度等,使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追究制度落到实处。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规定:“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工程质量的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法定代表人;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要按各自的职责对其经手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担任什么职务,都要追究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仰文.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制度观察[J].法治研究,2013,(12):96-10.

[2]谢昕,李晓.公共决策责任追究制:杜绝短期政绩观的根本举措[J].台声·新视角,2005,(9):19-20.

[3]王仰文.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的确立基础与困境突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85-88.

[4]毕晓哲.对重大决策既要“责任追究”也应“宽容失败”[EB/OL].(2014-11-08)[2014-12-20].http://guancha.gmw.cn/2014-11/08/content_13790617.htm.

[5]何勇.公务行为终身追责的关键是终身追诉[N].中国商报,2012-3-27(3).

广东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规定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省行政机关重大行政决策听证活动,促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听证活动,适用本规定。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以及制度建设工作。

各级监察机关对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工作依法进行监察。

第四条 下列情形属于重大行政决策,应当组织听证: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行政决策事项;

(二)编制重要规划等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行政决策事项;

(三)教育、医疗等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决策事项;

(四)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行政决策事项。

第五条 依照本规定第四条应当组织听证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制订听证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听证目录。

第六条 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充分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保障其陈述和质证的权利。

第二章 听证组织机关

第七条 听证组织机关是作出重大行政决策的行政机关。

重大行政决策机关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可以由行政决策建议提出机关或者政府指定的其他机关作为听证组织机关。

第八条 重大行政决策由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作出的,由有关行政机关联合组织听证,或者由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其中一个行政机关组织听证。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可以委托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组织听证。

第三章 听证会参加人员

第十条 听证会参加人员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陈述人和听证参加人。

第十一条 听证主持人由听证组织机关指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听证主持人:

(一)参与拟定行政决策方案的负责人;

(二)与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听证会公正性的。

第十二条 听证主持人履行下列职责:

(一)主持听证会;

(二)维持听证会秩序,对违反听证会纪律的行为进行警告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制止;

(三)决定听证会的中止和恢复;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 听证陈述人由行政决策建议提出机关的工作人员担任。

听证陈述人应当如实陈述听证事项的内容、依据、理由和有关背景,并回应听证参加人的询问。

第十四条 听证参加人从自愿报名参加听证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中产生。

听证参加人可以收集公众意见,获得与听证事项有关的材料,就听证事项提出质询,发表意见,并得到及时回应。

听证参加人应当准时参加听证会,遵守听证纪律,客观、公正反映与听证事项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听证参加人另行书面提出决策草案建议的,应当说明依据和理由。

第四章 听证会的组织

第十五条 听证会一般以现场会议形式举行,也可以通过视像、网络等形式举行。

第十六条 听证组织机关应当在听证会举行30日前,在本级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或者本机关门户网站发布听证公告。听证公告应当包括听证事项的目的、内容、依据、听证时间、地点以及听证参加人产生方式等内容。

听证组织机关应当通过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或者网络等方式对听证事项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第十七条 听证组织机关应当根据听证事项的性质、复杂程度以及影响范围,按照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合理确定听证参加人范围、名额、比例和听证会持续时间,并在听证公告中列明。

第十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根据听证公告自愿报名参加听证。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报名参加听证会时,应当说明对听证事项的基本意见,并由听证组织机关记录在案。

第十九条 听证参加人人数由听证组织机关根据第十七条的规定确定,但不得少于8人。

持同类意见的申请人数超过预定听证参加人比例人数的,申请人可以自行协商推荐听证参加人;协商推荐确有困难的,应当采取抽签方式产生。

申请人数或者参加听证的实际人数少于第一款规定人数的,听证会应当延期举行。

第二十条 听证会参加人员名单应当在听证会举行20日前确定,并通过本级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或者本机关门户网站公布。

听证会参加人员名单应当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陈述人、听证参加人及以上人员身份情况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 听证会通知书和听证事项内容、依据、理由以及有关背景材料应当在听证会举行10日前送达听证参加人。

听证组织机关提供的材料应当内容详实准确、表述通俗易懂。听证参加人对材料提出不同意见的,听证组织机关应当做好材料补充或者解释工作。

第五章 听证会的举行

第二十二条 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允许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旁听,不得拒绝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 听证会按照下列程序举行:

(一)工作人员核实听证陈述人和听证参加人到场情况。

(二)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宣布听证会纪律、听证事由以及听证主持人、听证陈述人和听证参加人名单。

(三)听证陈述人陈述听证事项内容、依据、理由和有关背景;听证参加人陈述其另行提出的决策草案建议的内容、依据和理由。

(四)听证参加人对听证事项发表意见和建议。

(五)听证陈述人对听证参加人的质询、意见以及建议予以回应。

(六)听证陈述人和听证参加人就听证事项的主要事实和观点进行辩论。

(七)听证参加人员作最后陈述。

(八)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结束。

第二十四条 听证参加人对听证会程序及其权利行使有异议的,可以当场向听证主持人提出。听证主持人认为确实有违反本规定情形的,应当及时纠正。

第二十五条 听证会应当制作听证笔录,由听证组织机关如实记录各方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听证笔录由听证主持人、听证陈述人和听证参加人签名确认并存档。

听证参加人认为听证笔录有错漏的,有权要求补正。听证参加人拒绝签名的,听证组织机关应当在听证笔录中注明。

第二十六条 听证组织机关应当在听证会结束后10日内,根据听证笔录制作听证报告。听证报告应当独立、公正、客观,并包括以下内容:

(一)听证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二)听证参加人的产生方式及其基本情况;

(三)听证会各方主要意见或者建议及其依据、理由;

(四)听证会各方争论的主要问题;

(五)对听证会各方意见的分析以及处理建议;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听证报告应当附听证笔录等相关资料。

第六章 听证结果与运用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将听证报告作为行政决策的重要参考。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对听证会中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应当予以吸收、采纳。对大部分听证参加人持反对意见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行政机关应当作进一步论证后再作出决策。

对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以及不予采纳的理由,听证组织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听证参加人反馈,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九条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依法应当听证而未听证的,行政机关不得作出行政决策。

第三十条 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把是否依法组织听证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的内容。对依法应当听证而未听证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不得通过合法性审查。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行政机关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听证的情况作为依法行政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行政过错责任,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制订听证目录的;

(二)依法应当听证而未听证的;

(三)未按照规定程序组织听证活动的;

(四)在听证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影响听证结果的;

(五)其他违反本规定的情形。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听证活动参照本规定执行。

机关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篇5

第一条 为规范重大行政决策活动,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对重大行政决策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未按照法定权限、程序、时限决策,或者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按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及相关责任人员(以下简称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四条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应当遵循职权法定、客观公正、权责统一、惩教结合等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定权限,对下级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进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按照法定权限,负责重大行政决策违法行为的调查。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由相关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以下简称责任追究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处理。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

第七条 在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程序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

(二)未按照规定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意见的;

(三)未按照规定举行听证会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在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程序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专家论证的;

(二)在论证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在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程序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开展风险评估的;

(二)未按照规定处理风险评估结论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程序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合法性审查的;

(二)经合法性审查认定不合法,作出决策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在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决定程序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

(一)未按照法定权限、时限、程序作出决策的;

(二)未按照规定对会议决定过程进行记录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重大行政决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在政府网站或者公众媒体向社会公开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依据和结果的;

(二)未按照规定组织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在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方案起草、决策等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

第十四条 重大行政决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应当启动调查程序:

(一)未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进行重大行政决策的;

(二)重大行政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重大行政决策存在违法事实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追究责任的`情形。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应当将调查结论提交责任追究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五条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终身追究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有关规定应当减轻或者免予追究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 按照本办法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可以采取批评教育、责令公开道歉、诫勉谈话、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方式追究责任;构成违纪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参与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的中介组织、专家等应当对所提供的决策咨询意见负责,在参与重大行政决策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造成决策失误的,由责任追究机关将调查情况通报相关主管部门,由相关主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

第十九条 有关责任人员对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处理决定不服的,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提出申诉。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重大行政决策严重失误或者违法决策,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篇6

听证制度 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 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规范重大决策(以下简称决策)行为,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质量技术监督决策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决策听证遵循公开、公正、客观、全面、高效、便民的原则。大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听证,应当依照本实施办法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实施。

第三条 应当举行听证的重大决策事项。

(一)质量技术监督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二)需要举行听证的其他重大决策事项。

第四条 本单位拟作出的决策在举行听证前,须报政府法制部门进行法律审查,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必须经过专家论证。

第五条 在听证会举行的10个工作日前,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听证事项、听证代表名额及其产生方式等相关内容。第六条 在听证会举行的7个工作日前,确定听证代表,并向社会公布听证举行的时间、地点、听证会参加人员名单及听证代表名单。

第七条 根据听证代表应当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要求,从以下人员中产生听证代表:

(1)重大决策事项涉及到的利害关系人代表;(2)社会普通公众代表;(3)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4)熟悉听证事项的行业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企业和技术部门的代表;

(5)法律工作者;

(6)其他应当参加的代表。听证代表人数根据听证事项确定,但不得少于15人,其中重大决策事项涉及到的利害关系人和社会普通公众代表人数不得少于听证代表人数的1/3(其中利害关系人代表人数要多于社会普通公众代表人数)。听证会在有2/3以上听证代表出席时举行,实际出席人数不足应出席人数2/3的,将延期举行听证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要求旁听听证会的,可以向我局提出申请,由办公室确定。

第八条 确定听证会参加人员,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记录人、决策发言人、听证代表、听证监察人、旁听人等。听证主持人由我局的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担任;听证记录人由决策听证事项的相关股室指派;决策发言人由决策的相关股室负责人担任;听证监察人由办公室邀请政府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和政府督查机构派员参加;旁听人由社会公众自愿报名按相关规定确定;邀请新闻媒体参加听证会,会议全程接受新闻媒体监督。

第九条 在听证会举行的3个工作日前,将相关听证资料送达听证代表。

第十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应当听证而未组织听证的,可以向我局提出举行听证申请,由办公室负责接待并详细告知听证申请采取书面形式,写明申请听证的事项、理由、申请人、行政管理人等内容。办公室在收到听证申请后,及时组织相关股室研究,对于符合听证条件的,将在5个工作日内决定予以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组织听证;对于不符合听证条件的,将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 条举行重大决策听证会程序:

(一)主持人宣读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

(二)核实听证会代表身份;

(三)告知参加人的权利义务;

(四)决策发言人如实说明决策方案的内容、依据、理由和有关背景资料;

(五)听证代表质询、提问和发表意见;

(六)决策发言人答辩;

(七)听证代表作最后陈述;

(八)主持人总结和归纳各方代表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九)听证代表和决策发言人、听证监察人对听证会笔录进行审阅并签名。

第十二条 听证记录人如实记录听证会全过程,并根据听证笔录形成书面听证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听证事由;

(二)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听证主持人、记录人、监察人;

(三)各方听证代表提出的主要观点、理由、意见和建议;

(四)决策发言人的陈述和答辩;

(五)听证机关对听证情况的评说,包括对拟作出决策的赞同意见、反对意见、其他意见及其主要理由作出的客观归纳和总结;

(六)其他有关情况。

第十三条 听证会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听证会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将听证报告报市政府法制部门审查,并由市政府法制部门在接到听证报告后的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同时,在听证会的10个工作日内将经审查的听证报告送交听证代表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听证情况。第十四条 经审查的听证报告将作为政府决策机关作出决策的依据。

龙门卫生院重大决策集体决策制度 篇7

一、为规范和监督医院经济活动决策行为,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医院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实行集体讨论制、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医院重大经济事项是指:

(一)涉及医院发展、建设的重大经济事项。

(二)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资金调度,医院预算,金额较大的财、物问题。

(三)其他重大经济事项。

三、医院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应严格执行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严格遵守

“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程序,实行集体议事,并以会议决定形式体现院长意志,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集体议事和会议决定。具体程序如下:

(一)咨询论证。医院有关部门对重大经济事项要在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议题,并报经医院主管领导同意,方可提请开会。

(二)会前协调。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会议不得搞临时动议。议题应在相关领导成员之间作会前协调,然后由院长或分管院长决定是否开会。

(三)准备材料。按规定由分管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准备规范化的上会材料。

(四)提前通知。会议通知(含议题及有关资料)须至少提前2个工作日书面送达应到会人员,并履行签收手续。确实无法书面送达的,应设法用电话或其它形式通知。

(五)充分讨论。凡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会议,须有半数以上领导成员到会方可举行,其中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成员必须到会。会议由院长或分管院长主持。首先分管院长或有关部门介绍,然后安排足够的时间对议题进行充分讨论。讨论中领导成员应表明赞同或不赞同意见。

(六)做出决定。院长或分管院长在听取领导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七)形成纪要。会议须形成“重大经济事项会议纪要”。

(八)议事记录规范 :(1)重大经济事项议事记录须列明会议名称、会议主持人、正式与会人员、会议记录人员、会议通知提前送达时限、应到会人数比例。(2)重大经济事项议事记录须具体列出由会议研究决定的所有重大事项。(3)需要特别说明的情况,在议事记录补充规则栏中列出。

(九)重大经济事项决定后实行政务公开。

四、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医院决定重大经济事项,实行院长负责制。

五、责任追究:对决策有关人员应签署“重大经济事项登记簿”,明确个

公司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篇8

为尽量减少决策的失误,应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现公司重大事项决策上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公司决定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特订制度如下:

一、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通过高层的办公会议集体讨论研究,才能最终

确定。公司最高层办公会议成员的组成,原则上由公司董事会成员和公司总经理以及三个中心总经理和党支部书记组成。若是个别专题讨论还可邀请个别专业人员参与;参加人员名单最终由董事长确定。

二、公司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公司总经理和各中心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各部门的经理各岗位的责权划分,各单位的责权划分,由集团总经理主持的高层办公会议研究确定,董事长审批后执行。

三、公司的经营方针,长远规划、重大改革方案,工作计划及各单位完成目标的制定,由高层办公会议研究,经总经理审核同意,并报董事长签署后执行。

四、凡公司较大项目的投资(10万元以上)或商贸活动,必须经高层办公会议研究分析后确定;总经理签署意见后报董事长审核同意后执行。

五、公司各中心及部门的机构设置的改变,人员编制和部门副经理级以上人员的调整,必须经高层办公会议研究确定,总经理签署后执行。下属公司的增设或撤销也必须由总经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报董事长批准后执行。

六、公司部门副经理级(含主管)以上人员的招聘、晋升或开除、辞退,必须经由用人单位拟定书面申请报告,报高层办公会议讨论研究确定,办公会议通过后由总经理签署执行。如是各中心总经理级以上人员还需报董事长签字后执行。

七、工资调整和奖金分配或激励方案的兑现等都要经高层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执行。操作程序是:员工的工资调整先由行政中心人事部做好初步方案,交高层会议讨论研究,年终奖金分配和激励措施的兑现,总经理根据考核评比结果作出初步方案交高层会议集体讨论通过;会议通过后由总经理和董事签署意见后执行;激励措施的兑现,具体奖励方案必须事前公示听取群众意见;公示后3天之内由行政中心搜集各种意见;由行政中心经理汇总整理好各种意见,交高层会议集体讨论确定;若意见分歧较大时交董事长最终裁决,裁决后执行。

八、各中心、各部门或下属各单位对外各类经济合同的签订,各单位经营责任目标和经济指标的确定,必须经高层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由总经理签署后执行。

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篇9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决策责任,是指本局及工作人员在实施决策过程中,因决策错误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局具有决策权的工作人员。

第四条 决策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过责相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决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因决策错误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产生恶劣影响的,应当追究决策过错责任:

(一)决策人未按决策程序进行决策的;

(二)决策人超越法定职权实施决策的;

(三)决策人明知决策错误,未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的;

(四)决策人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实施决策的;

重大决策法律咨询制度 篇10

第一条 咨询的决策内容

1、对全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的制度,如《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

2、村集体建设项目的确定和发包,土地规划和宅基地的分配、使用,土地征用及各项补偿费的使用方案(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村民福利分配方案的制定及施行;

4、村民反映强烈的重点、热点问题的解决;

5、其它需要法律咨询的重要决策和重要规定。第二条 法律咨询的重点

拟出台的重大决策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导向和规划,是否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和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是否符合大多村民的利益等。第三条 法律咨询的程序

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拟在本村施行的关系本村集体及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由村民委员会提交给本村法律顾问,征询意见。第四条 法律咨询的要求

1、本村法律顾问必须从村全局利益出发,公正、客观地开展工作,提出见解或修改意见,并遵守有关保密事项。

2、法律咨询所需经费,列入本村财务预算。第五条 法律咨询的责任

1、本村法律顾问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对其提供的咨询意见负责。

2、根据咨询意见的可靠程序和决策实施的效果,对有显著贡献的法律顾问,可给予精神鼓励或一定的物质奖励。第六条 责任追究

上一篇:2024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拒绝平庸》下一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