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反映了该地区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上海郊区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以上海市为参照系,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2001-2010年上海郊区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得出郊区在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及劣势,为郊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 篇1: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摘 要]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探究各市经济增长来源。本文尝试用偏离—份额法(SSA)对福建省9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加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厦门仍处于经济快速增加阶段;泉州的经济增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而区位竞争因素不具备优势;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和宁德这五市的经济增长则以产业区位竞争力为主,而结构因素不明显;而福州和漳州而处于经济发展较慢的阶段,有待进一步产业演化和升级,做好经济转型。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法;区域经济增长;福建省

1 引 言

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升级必然会带来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与跃迁。这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密切相关。

福建省是全国各省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在2001年至2012年期间,福建省人均GDP从2001年的12362元到2006年的21471元,再到2012年的52736元,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三大产业GDP比例从2001年的15.31∶44.77∶39.92到2006年的11.77∶49.17∶39.06再到2012年的9.12∶51.71∶39.27,第一产业占比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占比上升显著,第三产业占比波动不大。从这12年间可以看出,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确定福建各市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的正负作用情况,本文采用被广泛采用的偏离—份额法。

2 偏离—份额分析量化模型研究

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 Creamer于1942年提出来的,后经过Dunn(1960)、Ashby(1964)等人进一步发展,使得SSA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分析中得到普遍的应用。由于SSA不需要对权重赋值,也不需要进行主观评价,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综合性。SSA的基本思路是: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如福建省)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给以说明。根据偏离份额分析原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以分为3个部分:区域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位偏离分量(竞争力分量)。区域增长分量是假定当研究区域按标准区域增长时所应达到的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反映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区位偏离分量(竞争力分量)反映研究区域的区位条件或竞争能力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建立等式:区域经济增长量=区域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区位偏离分量。具体分解如下:

式中:j代表区域,i代表j区域第i个产业,0代表基期(年),t代表末期(年),ej代表j区域国内生产总值,E代表标准区国内生产总值。具体定义如下:

(1)区域增长分量(Nj)。是假定当研究区域按标准区域增长时所应达到的增长水平,Nj越大说明区域j内产业按照所在地区或全国部门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越大,其数学表达式为:

(2)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j)。反映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Pj越大,则说明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它表明特定区域的所有产业部门在假定按标准区域相同部门的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总量,与该区域产业整体按标准区域产业整体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总量之差。它反映了j地区以平均水平为标准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如果Pj>0,表明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优于标准区域产业结构,说明区域产业结构因素突出,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相反,Pj<0,则表明该区域的产业结构落后于标准区域平均水平,说明区域产业结构因素起负作用,影响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其数学表达式为:

(3)区位偏离分量(竞争力分量Dj)。反映研究区域的区位条件或竞争能力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示j地区i产业的增长是由于i产业相对于全省增长差异造成的。当Dj<0,则表明该区域竞争力较弱的部门所占比重较大,区域处于不利区位,产业竞争力低;反之,Dj>0,表明该区域竞争力较强的部门所占的比重较大,区域处于有利区位,产业竞争力强。其数学表达式为:

(4)总偏离份额(Pj+Dj)。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与区位偏离份额相加可得到某区域的总偏离份额。即:

3 实证分析

本文以福建省9个市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2001—2012年9个城市产业结构和自身区位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所选变量为2001—2012年福建全省以及9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等数据,以2001年为基期,2012年为报告期,运用上述偏离—份额法来研究福建省9市的产业结构状况,其中各指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

对福建省9市的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各市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份额的数值组合,可将各个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增长类型划分为四大类(见表2)。

(1)快速增长型:厦门。厦门在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都比较优越,均为正值。厦门在位置上有着对台湾独特的地理优势,又是经济特区,在政策比其他城市同样有优势。从2001年的三大产业的比重由3.95∶53.14∶42.92到2012年的0.89∶48.77∶50.3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比在减小,减小比较大;同样第二产占比也在缩小,幅度较小;而第三产业比例在增加,到2012年时占了最大份额。这变化表明厦门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向产业高级化演进,固然这种演进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产业因素推动型:泉州。泉州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正,区位偏离份额为负,表明产业结构对两市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推动效应,而区位因素则不具有优势。虽然晋江、石狮有大量的衣服、鞋子生产厂,也形成了产业集群,为泉州贡献了较大的GDP。然而近年来,由于工资上升,成本加大,对企业的扩大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所以区位竞争优势不足。

(3)区位因素推动型: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和宁德这五市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负,区位偏离份额为正,表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不显著,但区位因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增长滞后型:福州,漳州。福州和漳州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均为负值,表明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推动效应不明显。漳州早期以农业以主,转型较慢,该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升级。

4 结 论

本文尝试用偏离—份额法对福建省9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厦门还是处于经济快速增加阶段,泉州的经济增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和宁德这五市的经济增长则以区位竞争力为主。而福州和漳州而处于经济发展较慢的阶段,有待进一步产业演化和升级,做好经济转型。

作者:沈华福

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 篇2: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反映了该地区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上海郊区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以上海市为参照系,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2001-2010年上海郊区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得出郊区在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及劣势,为郊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上海郊区

一、引言

自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开始,上海就已经开始规划建设郊区。从“十五”期间的“一城九镇”到“三城七镇”,再到“1966”城镇体系的建设,跨入新世纪以来,虽然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郊区建设仍是上海城市化的薄弱环节。本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上海郊区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产业结构的优劣及竞争力的强弱,进而据此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为上海郊区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数据分析与结论

(一)数据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三)分析结论

在经济发展方面,上海郊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经济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了上海的经济增长点。在考察期内,上海郊区的GDP增长率高于全市水平,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增长率均为全市水平的1.7倍多。

在产业结构方面,上海郊区的产业结构正逐步调整优化,但是产业结构仍存在劣势。2001-2010年期间,上海郊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从5.8%持续下降至1.7%,第二产业比重从57.2%上升至57.3%,第三产业比重从37.0%上升至41.0%,郊区工业仍然将是郊区发展的经济支柱,符合“二三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在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中,上海郊区产业结构的整体P值小于0,表明上海郊区的产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其优势与全市相比较弱,是影响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

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上海郊区第三产业的P值大于0,说明其具有产业结构优势、产业结构层次水平较高,主要集中于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等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但是,仍要加大对郊区服务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功能,提高生活服务业质量,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业。

四、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上海郊区应充分认识其产业的结构劣势和竞争力优势,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充分利用各产业的竞争力优势,进行产业结构优化。

(一)促进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原动力,高技术产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带来的高附加值对提升产业竞争力也具有重大作用。因此,郊区作为上海工业的主体和重要基地应积极促进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决定因素。郊区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合理布局郊区现代服务业能提升上海城市总体功能,实现郊区经济快速增长。所以,上海郊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改变郊区现代服务业落后的局面。

(三)加快产业园区结构调整

郊区产业园区结构调整是上海经济增长转型、城市功能提升和郊区新城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产业园区结构调整能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形成梯度,避免产生同质产业竞争现象;其次产业园区结构调整能为从市中心转移过来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郊区新城是带动上海今后发展的主要力量,促进郊区“产城融合”已经成为郊区新城发展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郊区发展报告2010-2011[R].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上海市统计局和上海市农业委员会.2011上海郊区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吴继英,赵喜仓.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9(4).

*本文为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JWCXSL1302)。

(作者栾贵勤系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娜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栾贵勤 吴娜

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 篇3: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陕西省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动态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先从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分析得出陕西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然后从工业八大支柱产业所涉及的22个大类行业入手,分析了陕西省工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优势劣势所在,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些有参考性的结论。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支柱产业;竞争力水平

1999年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拉开了陕西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序幕。截止2012年底,陕西全省GDP总量为1445784亿元,较上年增速1551%。快于全国平均水平62%,居西部第一。人均GDP为38608元人民币,人均GDP居全国14位。在已经过去的十一五时期,陕西依托资源优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工业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服务能力增强,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8:5,三次产业整体趋于合理增长。但经济的整体高速增长掩盖不了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的发展层次较低,第三产业相对于全国来说发展较为落后,三次产业发展仍然不均衡以及工业化发展不够强劲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陕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着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因此,将陕西省的产业结构水平与全国作比较,并重点分析其中工业行业中企业的水平,找出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及其原因,对于陕西省的产业结构改革与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美国学者杜恩,佩罗夫等人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周起业&刘再兴(1989) 、崔功豪(1999)对该方法都有很详细的介绍。此后,偏离- 份额分析法在我国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仅仅是将传统的静态模型应用于一个特定区域、特定的产业部门中。虽然史春云等(2007)年将国外偏离- 份额分析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研究述评的形式介绍到了国内,但是对这些模型的应用检验在国内文献中尚不多见。80年代初在西方区域经济研究应用中被广泛用于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经济差距。

偏离—份额分析法通过计算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竞争力因素两方面解释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其基本思想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它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整个国家)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与三个因素有关:地区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偏离因素与区位竞争力偏离因素。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为了克服传统的分析方法无法在时间维度上展现动态趋势的缺陷,本文采用的是动态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2],即在选定时间范围和背景区域内,把区域经济变化细分为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处的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N、结构分量P和竞争力分量D三部分。

偏离—份额分析的模型可表示为:

∑ni=1Gi=∑ni=1Ni+∑ni=1Pi+∑ni=1Di=∑ni=1ei0*R+∑ni=1ei0*(Ri-R)+∑ni=1ei0*(ri-Ri)

式中ei0、eit、Ei0、Eit分别代表研究区和参考区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R=(Ei-E0)/E0为参考区在(0,t)时间段内所有产业的总增长率。Ri=(Eit-Ei0)/Ei和ri=(eit-ei)/ei0分别为参考区第i产业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Gi为研究区第i产业产值的增加额,Ni,Pi,Di分别为地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二、陕西省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本研究设定全国为参考区域,对陕西省2001~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2年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产业结构分析。选取陕西省和全国这三个时期初始和末期的年份三次产业GDP值作为初始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陕西省与全国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原始数据

(单位:亿元)

年份

陕西省全 国

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200100201062363638788286871096552157813495123443616

200400317558372281553101250201598783214127739043645613

200500393372435771951361546591849374224200875981749193

2008007314587537238611226997431404533702014900341313400

20090081698078964423642314374340902835226015763881480380

2012001445368137016807387500965518942152373623516202314065

资料来源:《2013年陕西省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将表1中原始数据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计算得出表2中SSM指标计算值相关数据。

表2 2001-2012年不同阶段陕西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单位:亿元)

时期产业份额分量Ni结构偏离分量Pi竞争力偏离分量Di总增长Gi总偏离分量PD

2001-2004

第一产业12075-2667145710865-1210

第二产业402513044241336742827177

第三产业39763-232-132838203-1560

合计920881452426211649624408

2005-2008

第一产业30422-84939867317951373

第二产业1362285605418819097654778

第三产业1079708501-11571153157345

合计2746205686289833808663466

2009-2012

第一产业41240-2801196135805216812

第二产业221251-12913175407383745162494

第三产业16418413857955018659122407

合计426675-2857204570628388201713

根据表2中的SSM指标值,对陕西省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总体来看,陕西省经济呈现持续性增长,三大产业都朝着良好的趋势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提升。2001~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2年三个阶段的经济增长比例大体为1:3: 6,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三个时期内,第一产业的总增长远低于于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总增长速度是最快的,第一、第三产业每相邻阶段增长的幅度大体分别为300亿元和700亿元,而第二产业则为近1600亿元,这进一步拉大了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差距。,在全部的三个时期内,可以看出陕西省的实际增长速度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另一方面是因为陕西省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提升空间相对比较大的原因。

2、陕西省第一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陕西省农业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26363亿元升至2012年的137016亿元。在陕西省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的经济份额虽然从2001年的13%下降到了2012年的95%,但与全国平均的发展水平几乎持平。从全国来说,农业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增速从第一阶段的慢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到第二、第三阶段的均快于全国发展速度,这与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力物力等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三个阶段中,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是负值,这就说明了从全国范围内来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客观上仍然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体,从而影响全国经济发展,推行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依然艰巨。同时,在这三个时期中,竞争力分量始终为正值,说明了陕西省第一产业竞争力比较强,这与陕西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有关。

3、陕西省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由表2可以看出,在2001年~2012年的三个阶段中全国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都明显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就陕西省来说,第二产业在陕西省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不断提升,从2001年的43%上升到2012年的56%。三个阶段中,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逐渐降低,到第三个阶段,降为-12913,说明全国范围内,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较为不合理,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发展。竞争力偏离分量和总偏离分量始终为正值,且逐年显著增长,说明了陕西省第二产业竞争力依旧很强,区位优势明显,平均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这和关中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以及近十年来陕北能源化工的快速崛起是密不可分的。

4、陕西省第三产业实现平稳增长,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第一阶段,全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第三阶段,则逐渐高于全国水平,这是我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然结果,结构偏离分量也由第一阶段的-232提升到第三阶段的13857,说明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对全国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三、陕西省工业支柱产业实证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工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但其发展环境仍然不容乐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实现工业强省战略,陕西省政府在2003年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能源化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冶金工业确定为工业支柱产业,提升和拉动陕西工业发展,这八大支柱产业共涉及22个大类行业,2012年其总产值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974%。接下来的表3就以2006年作为基期,2011年为末期,对这22个大类行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正值,从全国来说,行业整体处于增长阶段,而陕西省在这些领域与其它地方相比亦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力的推动了陕西经济发展,为陕西省优势产业。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为陕西省22个大类行业中正偏离最大的行业,达到了163135,发展势头迅猛,前景良好,该产业的发展与近年来快速兴起的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密切相关。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七大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了这些产业内部结构素质较差,影响了这一产业的经济总量增长,需针对该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但就竞争力偏离分量而言,则均为正值,这就说明在陕西省,这七大产业基础比较好,仍然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力,特别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竞争力偏离分量的优势尤其明显,使得产业结构的劣势对于这三大产业的负面作用完全被地区竞争优势的正效应所抵消,总偏离分量为正值。这三大产业的实际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有力的推动了陕西工业的发展。

表3 2006-2011年不同阶段陕西省工业支柱产业

结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单位:亿元)

产 业份额分量Ni结构偏离分量Pi竞争力偏离分量Di总增长Gi总偏离分量PD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0560309099166616313512257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28931-784182821978733-50199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1303717-12474600247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714303107891280611092

农副食品加工业194047851149454220022796

食品制造业122151930550197257510

饮料制造业151282881-988170211894

烟草制品业11297-391312358619-2677

纺织业13189-4456-16287105-6084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976-29210761759784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5285-1690515864104244-104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02134682-519829697-516

医药制造业228743580-1207314380-849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743703520328441062736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1610-34692160497701816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92801131444137482345544

通用设备制造业231743728-1157257452571

专用设备制造业240108120-591626215220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0429162149161958032537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73821945-488424443-2939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4419-11154280116066-835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59802-1791623003648895087

注:根据《2007年陕西省统计年鉴》、《2012年陕西省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成。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七大行业均是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而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说明这些产业在全国来说,属于快速增长的行业,而陕西省在这些领域的区域优势欠缺,竞争力不足,拉缓了这些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四大行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在这22个大类行业中,负向偏离值位于前四,行业不存在与其它地区相竞争的任何优势,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行业的整体增长对于地区行业的带动作用已经完全被竞争力低下所导致的增长动力不足所盖过,总偏离分量为负值,意味着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除专用设备制造业外)。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相对来说,竞争力分量对经济的负面效应被行业结构偏离的正面作用所抵消,从而实际增长值超过全国份额分量,地区行业整体保持增长势头。

纺织业:其结构偏离分量与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负值,意味着行业整体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萎缩,而陕西省在这一领域也不具备竞争优势,整体处于衰退阶段。

四、结论与建议

由第二及第三部分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可知,陕西省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健康

发展,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要看到,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陕西省是农业大省,关中和陕南农业自然禀赋优越,政府应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进程,构建农业主体功能区,发展新型、特色化农业,并做好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至第二、三产业的工作。

陕西省工业总体发展情况良好,根据三大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已基本形成了以“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工业总产值在2006到2011年间,增长了4824%,而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171%,可以看出陕西省工业在此期间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这固然与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密不可分,同时也得益于陕西较好的工业基础。但是,通过对工业八大支柱产业进行的偏离份额分析可以看出,在22个大类行业中,有8个行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内部结构因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明显,产业结构需要做出调整,同时,8个行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但除了医药制造业以外,负向偏离程度均不高,可见从整体来说,陕西省工业整体具有一定竞争力,存在区域优势,但高新技术产业仍旧缺乏竞争力。2011年9月份,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陕西省“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促使陕西省工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陕西省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服务能力增强,无论是结构分量还是竞争力分量均表明其发展趋势良好,2006年至2010年间,年均增长约为15%,增长速度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省GDP比重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增长。但第三产业仍以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产业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政府应保持其平稳的增长速度,维持传统服务业优势,同时注重提升现代服务业,为稳定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魏文佳基于SSM 的福建省产业结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 2) : 134-137

[2] 张可云,周庆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湖南省产业结构及竞争力水平分析[J]湖湘论坛,2012,(1):55-60

作者:刘嫘嫘 顾颖

上一篇:预备党员个人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