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媒产业发展分析报告(精选8篇)

传媒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篇1

一、2010年中国传媒业发展情况概览

自2004年至今,中国传媒产业产值实现了翻番。而移动传媒与互联网发展快速,正在逐步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动力,而相较于此,报业、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尽管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但在总体产业格局中的比重正在下降,整个中国传媒产业结构也正发生着改变。

1、报纸

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1969.4亿印张。与前一年相比,种数下降0.31%,平均期印数下降1.5%,总印数下降0.86%,总印张增长2.01%。

近几年,我国报纸广告整体呈现上扬态势,尽管前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而伴随经济形势的好转,广告市场也逐渐回温。根据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报业广告实收平均增长率仅为2.75%。这一数据在2010年前三个季度分别达到了23.53%、19.46%和13.78%。根据慧聪邓白氏的调研数据,2009年,我国报纸媒体的全年广告投放额突破900亿,达到了911亿元。截至2010年8月,报纸媒体的广告额已经达到了637.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达到18.2%。

在广告经营增长的同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报业广告市场并未与整体广告市场同步增长,二是广告结构恶化。2010年我国报业广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支柱行业的广告集中度下降,房地产、IT等优质的广告资源比重下降。如央视CTR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报业广告刊登额比2009年同期增长21.9%,其中,零售业增长35.7%,汽车大增50.9%,而作为报业第一大广告行业的房地产广告仅增长1.6%,其在报纸媒体的广告投放份额已经从2008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24%。这些情况会影响到报业广告的进一步回升和增长。

2、期刊

2009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51种,平均期印数16457万册,总印数31.53亿册,总印张166.24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02.35亿元。与上一年相比,种数增长3.16%,平均期印数下降1.85%,总印数增长1.53%,总印张增长5.23%,定价总金额增长7.96%。定价总金额较“十一五”第一年的152亿多元增长了近33%,总印数增长近11%,总印张增长超过21%。

但与此同时,期刊业的广告经营额与发行收入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期刊广告经营总额为30.37亿元,较上年的31.02亿元下降2.1%,发行收入为166.3亿元,较上年的167.1亿元下降了4.8%。此外,我国期刊业年总产值和年广告总收入在我国整个新闻出版行业10000亿元的年产值中,占比不到4%。同时,期刊结构目前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在9800多种期刊中,科技期刊有4900多种,大学学报2000多种,行业期刊有1000多种,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期刊不面向市场,而真正面向市场的消费类期刊不到1000种,这与发达国家的期刊结构差距较大,我国的期刊结构亟待转型。

3、广播电台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播综合覆盖人口率达到96%以上。2009年,中国广播电台整体广告收入为81.46亿,增长12.79%。其中,实现自营广告收入71.87亿元,同比增长低于整体增速,同比增速下降(08年同比增速为8.79%);

在全国广告收入中占比由上一年的3.60%下降至2009年的3.52%。

尽管传统媒体广告正在逐渐被分流,但就广播电台来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迅猛增长,逐渐受到了广告商的青睐,甚至获取了电视广告的部分分流,其增速领跑其他传统媒体。不少广播电台获得了新的发展,如浙江电台交通之声今年广告额破亿,成为浙江首个广播亿元频道。

2010年,中国广播业的一大进步是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地探索,尤其是在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数字化发展、跨媒体经营等方面不断尝试。在全媒体应用方面不断升级,逐步由内容生产者和制作者向信息集纳者转变。北京广播电台先期已经开播了DBA视频频道并上线手机WAP网站,2010年3月,北京广播电台又开通了问城网,并在实现北京全境广播数字化的基础上,推出推送式广播服务,使终端产品大大丰富。

4、电视台

据国家广电总局初步统计,2010年1-10月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目前虽然电视广告播出时间缩短,但是我国电视业经济效益却保持增长态势,2011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额超过12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创17年来的新高。据预测,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收入将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行业内外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广电产业发展预期普遍看好,电视广告收入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今年试点实行了“不对称进入”格局,以广电为主,政策全力支持广电进入电信,广电获得了先期发展权,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正在提速。

5、互联网媒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2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中国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了2.92亿,在互联网用户总数占比超过一半以上。网民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20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预计2010年该数字有望达到300亿元。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和移动传媒正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目前互联网使用终端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加剧。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带动了我国整个传媒产业的发展。

二、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传媒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将经营性媒体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并支持媒体企业发展,是近年来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媒体生产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深入推进传媒体制改革,发展传媒产业指明了方向。

不可否认,只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才能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激发生产活力。我国是传媒产业大国,但要成为传媒产业强国还需要在深化体制改革上做文章,以往事业身份的传媒机构通过改制重组,引入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念和机制,才能彻底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

在出版领域,我国出版社机构陆续完成转制任务。此外,49家党报党刊集团也实现了

宣传编辑和经营业务的分离,经营部分正在转企改制。目前,中国已组建了29家出版集团公司、24家国有新华发行集团公司、3家期刊经营集团、49家报业经营集团,市场主体更加明确,有效开辟了市场化融资渠道。《中国文化报》作为全国第一家部委主管整体转制的报纸,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公司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一开始就明确了转制后的企业与主管单位和出资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2010年10月,辽宁日报集团所属辽沈晚报社获中宣部批准,成为全国都市报作为非时政类媒体整体转制的试点单位;这一举措也拉开了我国非时政类媒体转制的大幕。

广电领域的改制主要以“制播分离”为切入点,将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资源、编播管理、新闻采编、播出总控等保留事业体制,作为政府出资主办的事业单位,履行广播电视运营的管控职责;将广播、电视中市场属性较强的节目制作(除新闻外)、推广发行、广告经营和衍生业务及其他经营性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2010年,央视提出“破中心、立频道”的战略思路,节目的制作与管理将更加直接,频道制会更加科学化;2009年末,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原辽宁电视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和辽宁教育电视台合并为辽宁广播电视台,同时开始全面实施制播分离、产业延伸的广播电视体制的全面改革;此外,湖南广电集团借鉴上海文广“一分为二”式的制播分离理念,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多元产业,并积极谋划上市融资。

2010年,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东方网、北方网、千龙网、大众网、浙江在线、四川在线和华声在线等10家新闻网站完成转企改制,成为首批选定登陆A股的新闻网站上市对象。

截至2010年10月底,国内A股市场共有40多家传媒类上市公司,累计融资金额达到300多亿元。这4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是通过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上报IPO的文化企业已达上百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传媒企业。无法回避的是,转型同时也伴随着“阵痛”。目前,绝大多数媒体改制的难点还在于员工对过去“事业”身份的留恋。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并创造性地改革内部人事机制,在维护转制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突出激励性管理,才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事制度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媒体数字化转型迈出新步伐

随着印刷成本和发行成本的日益提升,国内媒体也深刻的认识到,向下一代数字媒介终端整合已不仅仅是发展的要务,而是未来生存的保障。传统媒体与数字化终端和移动网络的融合,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基本是从编辑制作手段的数字化起步,向终端平台的数字化发展。其具体途径为:一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来改造传统媒体,使其更加适应数字时代受众阅读和视听需要;二是主动向数字媒介终端延伸,开辟新的媒介“蓝海”:

2009年12月28日,CCTV的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正式上线,并于2010年正式取代央视网成为网络传媒产业的一支航母级新军;而作为首家登陆iPad的中国媒体,《中国日报》也开启了中国媒体新一轮数字化转型的热潮。此后,国内众多媒体纷纷针对ipad推出应用程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借助三网融合的东风,集成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对传统广播内容进行可视化开发,开拓视频新天地;《光明日报》着眼于切实提高新媒体的驾驭能力,自主研发移动新媒体“光明云媒”,国内首次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实现了传统纸媒的版面设计;在出版领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江苏移动合作、开发电子书项目,通过打造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信息服务、数字化内容出版三大平台,并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基础,借助数字化战略形成了竞争新优势,推进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新华社借助新的媒介技术,开播了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大大提升了中国新闻的海外影响力,它借着数字化战略转型的机会,向全媒体华丽进军。

(三)资本运作和多元化经营取得新业绩

通过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体制培育和资产重组三大功能,借助资本运营的手段可以使传媒业尽快实现市场化和规模化经营,同时使我国传媒企业的经营运作逐步进入科学化的轨道。而多元化投资作为一种增加企业收益机会、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市场策略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传媒机构所运用。

报业方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秉承“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媒体”的发展理念,依托传媒主业,首创了“一媒体一公司”的运营模式,做强主业。“以报为本,多元发展”培育了资本经营,房地产和高新技术三大重点多元业务,收获颇丰; 2010年8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分拆采编和经营,以42亿报刊经营业务资产整体注入粤传媒,至此广州日报社传媒类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2010年,河南日报集团总收入中的报刊经营收入比重由以前的90%以下降至50%左右,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走在全国报业集团前列。

出版领域,中南出版集团将图书、期刊、报纸、网站、手机报、数字报、框架媒体、电子、音像出版物等多品种、多介质媒体整合为一体,2010年前三季度,中南传媒实现营业收入30.85亿元,净利润4.34亿元,并于今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

在广电领域,湖南广电集团以湖南卫视为标志的精品频道品牌、以电广传媒为标志的资本运营品牌、以金鹰影视文化城为标志的产业经营品牌、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为标志的节庆活动品牌已经成形。这些举措在新的媒介融合市场环境下,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多元化并巩固了其优势竞争地位。2010年5月,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联实现数字电视新媒体与电子商务、金融支付的无缝衔接,共同推动中国新型文化传媒产业、金融支付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此外,东方传媒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收购星空卫视在华业务,在有效延伸集团投资产业链的同时也推动世界传播格局的变革与发展。

伴随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媒机构在经历了初创期的摸索后,其市场行为也日益成熟。媒体在跨产业、跨地域的多元化投资中,资金筹措能力、资本整合运作能力越来越强,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在坚持立足新闻主业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经营领域,改变单一的传统传媒业务,向多元化、集约化、集团化、全国化、跨媒体方向发展。

三、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2010年是中国传媒产业处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一年,是传媒企业极力加大开发市场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传媒产业步入“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目前,传媒产业相关的十一•五规划均已进入成果验收阶段,各部门的十二•五规划正陆续出台。2011年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传媒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将成为未来体制改革的重点

依据国家制定的传媒产业转型政策,未来经营性宣传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将继续推进,非时政类报刊、新闻网络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将陆续完成。而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完成之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出版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组建大型出版集团,并向适应媒体融合趋势的数字化方向转型。针对报业和广电业而言,发行体制改革和制播分离改革将深入推进,覆盖面和影响力将不断扩大。同时,国有传媒企业将进一步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政策引导下,传媒产业内部将培育出一批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发挥在市场机制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基于数字化和移动化的传播形态更加丰富

新技术的发展,推动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以移动互联网络为通信基础,搭载高频处理核心,具有更长电池续航时间和清晰的显示技术及影像还原技术的手持便携式接收终端成为

未来媒介终端的发展方向。在媒介融合不断加深和拓展的形式下,复合型的传播模式代替了单一的传播路径和平台,以互动性、即时性为特点的微博等开放型信息传播平台的出现颠覆了信息传播的传统路径。传统媒体将顺应这一潮流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开发数字化的传播形态,从以新闻内容生产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全媒体形态的综合性信息内容生产并提供即时信息服务为主的模式,同时积极介入微博等新的传播平台中,抢占一定的话语权,巩固自己的影响力。

(三)媒体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开展新的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业将是未来国内的媒体机构争相进入的下一个领域。在体制机制转型升级的同时,原本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依存的媒体,在未来终端一体化的前提下,其原有的宣传事业功能将进一步泛化。更加细分的市场将催生有偿的信息推送和定制服务,其性质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但服务对象为有特定信息需求的普通消费者或机构。

具体路径上,在终端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媒体作为专业的信息集纳商,凭借多年来构建的信息渠道和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发挥在采集信息上的传统优势,深耕新闻信息的内在价值,依托更加精细的目标受众定位技术,借助自身的公信力和传播优势,提供有偿的定制信息服务以及信息增值服务将是传媒产业下一个发力点,从而摆脱以往高度依赖广告收入的局面,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的信息服务。

(四)通胀预期下,传媒产业发展喜忧参半

2011年的总体经济形势依然会伴随通胀的压力,包括纸张、印刷、设备更新、人力资源成本等在内的传媒产业总体运营成本将继续提高,这给转型初期现金流普遍不充裕的传媒产业将带来巨大的现实压力。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看到希望。借助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为传媒企业参与海外媒体的兼并重组提供了绝佳的良机,也为传媒企业走出国门开辟了一条捷径。此外,一些进口新型设备的采购成本将会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下调。

(五)国家传播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即将出台的传媒产业十二·五规划向产业内部的深入贯彻落实,传播体系建设将得到加强,具体来说将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重点媒体的传播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继续得到推动;民族语言广播的投入继续得到重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将加快发展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实现手机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统一集成管理,播出控制以及电子节目指南(EPG),用户端数字版权(DRM)等管理系统。在国家政策促动下,传媒产业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宣传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宽带互联网普及、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农村公共项目的建设。同时,国家将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和政策倾斜。

结语

似乎是在不经意间,中国传媒业已经走完新世纪第一个波澜壮阔的十年,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统计,2009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亿元,2004至2009年我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45%;预计2010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可达5620亿元。这些数字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令人赞叹,它凝结了中国传媒人十年的创造、十年的汗水,它体现了中国传媒人十年上下求索、披沙沥金的卓绝精神。

而今,传媒技术日新月异、转企改制的进程如火如荼,三网融合的曙光依稀可见„„可以说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市场环境都为中国的传媒人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传媒业会在“十二五”期间以及之后更长的时间里更

传媒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篇2

一、广播电视类传媒

(一) 电视。

电视包括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 盈利模式也相应有所区别。据统计, 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 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 714亿元, 其中广告收入为5, 316亿元, 占总收入的93%以上。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 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 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 收视率要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 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提高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 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 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 频道由此而雷同。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 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

数字电视作为大众传媒, 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观众的不同需求, 其担负着两大任务:一是普遍服务, 为大多数人提供电视节目服务, 其中包括为部分低收入受众免费提供基本收视服务;二是为较高收入群体提供增值服务。

在定价策略上, 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主要采用的是非线性定价策略和搭配销售的方法, 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非线性定价策略的主要形式为两部定价, 比如基本维护费加上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 安装费加使用费等。搭配销售主要体现在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上, 运营商一般提供不同的节目套餐。观众对不同节目的评价不同, 通过打包销售可以减少消费者评价的异质性, 从而可以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此外, 数字电视运营商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预付费用的付款方式。消费者需要预先缴纳年度或月度的收视费, 少罚多不退, 通过这些有违《消费者权益法》和《合同法》的价格策略, 运营商可以节省大量流动资金。

(二) 广播。

经营广播的过程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完整过程。从现状来看, 我国的广播市场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广播产品就是节目, 价格就是广告的定价。定价原则考虑三个指标, 即收听率:价格=每收听点成本×收听率。广告主会根据不同频率的听众结构有针对性投放。广播广告是三次转卖过程, 首先把节目转卖给听众, 再将听众转卖给广告客户, 然后将广告时段转卖给广告公司及客户。近年来, 广播电台一直进行着经营模式探索, 经历了“独家代理—多家代理—联合承包代理—单频率行业代理—总台行业代理”的几个阶段。总台行业代理就是统一管理、分散经营、集中操作、分别核算的经营管理办法。具体办法是将广告市场划分为若干个行业, 按上一年度广告完成额作为标底, 对广告公司实行招标, 价高者得到该行业的代理资格。取得代理资格的广告公司将任务额的5%~10%风险抵押金交给电台, 完成任务给予返还, 超出部分, 按照奖励制度进行奖励。

(三) 电影。

电影的盈利模式包括票房收入以及后电影市场。目前, 我国电影在生产、发行、放映上的脱节, 相互不能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信息, 电影企业对放映的影片内容、质量, 事先所知甚少。中国电影人更多地重视电影产品的开发和制作, 对后电影产品开发则相对弱视。随着电影产业的日益规模化、集约化和精细化, 这种电影理念将严重制约电影市场的巩固和发展。要实现电影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 需要注重培养后电影市场,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美国电影的营销策略是成功的, 特别是电影后产品营销的成功。一般而言, 美国电影总收入只有20%是票房收入, 其余80%是影片后产品营销。从中给予我们启示: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 要把后产品开发当作电影运作的重要部分。近年来, 中国电影的后产品营销已迈出了关键一步。如, 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的上映, 摩托罗拉通过海报, 将产品信息融入电影的前期宣传;宝马公司赞助首映式与国美电器合作, 其片花广告在国美100多家连锁店的电视屏幕上反复放映, 最终影片还未上映便收回全部投资。

二、新传媒类传媒

目前, 我国网络广告的总量还与报纸相去甚远, 但其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 已经连续数年保持高比例增长。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发布的《2007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 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 (不含搜索引擎在内) 收入达到49.8亿元, 比2005年增长了50.91%。《报告》预计, 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 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

(一) 互联网新传媒。

根据对网络营销活动盈利模式的解释, 以及国内开展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 可以将现阶段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分为:

1、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此模式是将传统营销活动与在线营销活动结合以实现价值的一种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它经历了非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过程, 与网络的兴起——泡沫破灭——重新发展的历程相一致, 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运用和影响的认识由非理性到理性, 以及认识的逐步成熟。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网站+在线销售或订购产品或服务。

2、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多元业务盈利模式。现阶段, 网络的应用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平台:交互平台, 主要包括通信、交友和娱乐三个方面;媒体平台, 主要是信息发布;商务平台, 支持在线交易, 既有B2B, 也有C2C。

(二) 移动互联网新传媒。以手机媒体

为例, 手机报纸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向彩信订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盈利方式, 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前两种方式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盈利渠道, 但这些收入极其有限, 并且目前的手机报纸用户多为免费赠阅, 收费用户较少。对于另一种“融合媒介”手机电视而言, 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通过卫星广播传输电视信号、移动通信网络参与互动的商业模式;另一种是只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电视信号的商业模式。前者主要收入来源于用户的手机电视月租费、电视广告费、电视点播费等;后者的盈利方式与现在各种数据业务的盈利方式类似。在推广手机电视业务进程中, 现在不能对终端用户收费, 推广手机电视的各个链条只能依靠广告收入。

三、出版类传媒

(一) 报纸与杂志。

我国传媒市场仍是半垄断性的, 业外资本难以进入, 专业化分工不够, 传媒产业价值链尚未完全形成;传媒严重依赖广告, 经营模式单一。国泰君安的一份报告指出, 绝大多数报纸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 广告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超过70%, 发行收入占比例小。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表明, 包括报纸和期刊在内的平面媒体广告在2005年年初开始出现了惊人的下滑, 平均跌幅达15%以上;其中尤以报纸的下滑最为惨重。虽然从2005年全年看, 报业广告还是有所增长, 但有研究者认为, 与当年网络广告75.9%的增幅相比, 报业广告的增长显然是明显放缓了。2006年全国报业增长幅度在2005年大幅降低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

(二) 图书出版。

图书出版的主要盈利模式来自于销售图书本身的收入。我国的书价自1993年4月的图书价格改革, 扩大了出版社定价自主权, 除中小学课本、大中专教材以及党的文献外, 其余书籍一律由出版社自主定价、自负盈亏。出版社推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 客观上造成了图书成本的上扬, 从而推动图书价格上涨。以前, 出版社享受国家的种种优惠政策, 如今, 绝大多数出版社都要自负盈亏。

四、盈利模式探讨

总结以上分析可见, 传媒产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及收入来源见表1。 (表1)

2006年《传媒蓝皮书》显示, “2005年传媒产业比2004年增长了11.9%, 仍然保持高增长的势头, 但和往年相比, 速度已经开始降低了。前几年传媒产业的发展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一倍, 都保持在14%以上。这说明, 传媒产业的增长势头开始变缓了, 但仍然很强劲。”2005年中国传媒结构的改变比较明显, 在传媒市场继续扩大的情况下, 市场内部各种媒介形态的市场份额此消彼长。蓝皮书指出, 报业在2005年遭遇了“拐点”, 进入抛物线般的下滑轨道, 广告增长率从持续20年的高位跌落下来, 广告收入大都下跌10%~30%, 不少跌幅甚至在40%以上, 平均跌幅在15%以上;同时, 报纸的年轻读者流失, 发行市场萎缩。与报业的处境恰成对照的是, 互联网广告和广播影视增长强劲, 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已达19亿元, 比2003年增长75.9%;而2005年广播电视的收入也增长强劲, 前三个季度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已达324.41亿元。电视在国内的人口覆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达到95.59%, 全国电视观众达12.38亿人。我国广播影视已初步形成了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和广播电视广告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电影产值的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GDP增长速度, 国产电影产量再创新高, 故事片产量达260部, 年增长幅度22.6%;电影票房持续上升, 达到20亿元, 年增长33%;电影投融资市场空前活跃, 多主体投资、多元化融资、多样化经营已经开始成为电影产业的基本模式;由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参与制作的影片超过国产电影总量的75%, 合拍片数量达37部, 占电影生产总数的14%;全年电影总投资额超过16亿元。另外, 2005年底中国博客规模已经达到1, 600万人, 全球博客总规模突破1亿人。这标志着博客正式从精英走向大众, 互联网发展到个人化时代, 并从商业化进入社会化阶段。

传媒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篇3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9》分为总报告、报纸产业、图书产业、期刊产业、广播影响产业、电视产业、电影产业、互联网产业、移动媒体产业、广告产业、受众市场、国际及港台地区传媒产业12个部分。

2008年的传媒业大事频出,热点不断。《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9》把“奥运”、“三十年”、“过冬”作为对去年一年回顾总结的3个主题,把“化危为机,寻求转机”作为2009年中国传媒业发展探索的主题。该书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与梳理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传媒业的成就和发展逻辑,同时密切关注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放眼全球,关注西方媒介产业格局的变化,预测中国传媒业的未来走向。

传媒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篇4

2014-04-19 17:20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核心内容

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规模8902.4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长率较2012年上涨近4个百分点。电视、互联网及移动媒体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支柱。2013年移动互联网正式走入第一媒体的序列。广告市场重心仍停留在北上广和沿海一线。预计2014年传媒产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

光明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李瑞英)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传媒》杂志社合办的“传媒发展论坛2014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2014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传媒转型、融合与创新”。论坛上,清华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邓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以及传媒学界著名学者、传媒业界有关领导就传媒转型模式和融合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对话,共同探索传媒业的创新之路。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外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传媒蓝皮书目前已连续出版十年。在过去的十年期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通过持续对中国传媒产业的跟踪观察和研究,及时反映中国传媒发展现状并科学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文章亦被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该蓝

皮书已成为研究中国传媒产业的权威著作,并于2012年起被认证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伴随传媒发展演变和结构调整,今年的报告进行了重新架构,分为总报告、印刷媒体、广电产业、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媒生态、海外及港台地区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等7个部分。在对传媒产业总体以及各细分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对“转型”“移动”、“大数据”、“并购”等热点进行了跟踪,剖析了新技术引领下的商业模式与行业变革。

该报告指出:2013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互联网及移动媒体行业收入的增长幅度领跑各细分市场,市场份额超越传统媒体,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也追平电视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作用愈发明显。PC互联网的广告、游戏等市场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3年对于移动互联网而言,是具有里程碑的一年,移动互联网重构传媒产业结构,媒体未来趋向多屏融合;互联网媒体展开移动入口争夺,社交媒体开始开拓新市场。传统媒体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电视媒体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电视广告市场基本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电影票房和植入广告推动电影产业加速前进。另一方面,广播和期刊增长率市场衰退加剧,报业集团开始寻求转型革新的模式。

会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主编崔保国教授发布了2013年传媒产业主要指标数据。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体规模达8902.4亿元,同比增长16.2%,较2012年上涨近4个百分点。传统PC互联网的贡献率下降4.7个百分点;而移动互联网相关业态发展迅猛,对传媒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0.3%,较2012年上升12个百分点。随着手机用户和手机上网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未来还有较大成长空间。

专家认为,传媒产业未来五年还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初步预计2014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2017年达到1.6万亿元,文化传媒产业整体规模超过5万亿元,GDP占比达到5%。

蓝皮书指出,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保持连续12年上升势头,延续着全球电影市场的奇迹。但前半年的风风火火与后半年的不温不火以及影院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等现象,预示着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红利”可能逐渐稀薄,产业的内涵式发展迫在眉睫。专家分析,2013年国产故事片产量638部,同比减少影片生产量多达107部。全国电影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用7年时间突破百亿元大关,然后仅用3年时间就突破200亿元的纪录。票房总收入相当于36亿美元,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北美地区的1/3,稳稳领先于不到30亿美元总收入的全球第三大市场日本,票房增幅全球最大。2013年全国电影观众6.1亿人次,增幅30%;平均票价37元,略高于前一年36元水平。内地观众总人次在印度、北美市场之后,居全球第三;人均年观影人次0.4;如果限于7亿城镇人口,人均年观影人次不到1,远低于欧美以及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水平,市场潜力有待挖掘。专家指出,33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份额优势失而复得。2013年院线发行上映电影305部。60部影片票房超亿元,其中,国产片33部(含1部跨年影片)。在217.69亿元的总票房中,国产片收入127.67亿元,同比

增长54.32%,占比58.65%;进口片收入90.02亿元,同比增长2.30%,占比41.35%。国产片夺回之前失守的份额优势。特别是《西游降魔篇》以累计票房12.46亿元的成绩成为全年票房冠军,也成为国产影片历年来总票房第二名,居《泰囧》之后。专家提醒,中国电影观众和电影市场的培育还在进行中,2013年下半年的市场疲软很可能预示着市场一定程度的消费瓶颈,不少人预言的3-5年“超美”的产业目标未必那么容易、那么乐观。中国电影发展如同中国经济一样,即将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蓝皮书认为,2013年移动互联网正式走入了第一媒体的序列,全面抢夺了传统互联网的风光,更在使用时间上远远超越了广播电视、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体,成为占据人们工作、休息之外闲暇时间的最主要媒介。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用户规模持续攀升,移动互联网用户在全体网民中所占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24.0%上升至2013年的81.0%。2013年,中国移动视频用户规模为2.47亿,与2012年年底相比增长83.8%,移动视频用户的增长率远高于网络视频。2012年移动视频用户规模占全部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的36.1%,2013年这一比例已经增至57.6%,移动视频正快速缩小与传统网络视频的差距。2013年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出现爆发性增长,游戏行业内用户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换增加,手机网络游戏对于PC端网络游戏的冲击开始显现。中国手机搜索用户数达3.65亿,较2012年年底增长7365万人,增长率为25.3%,远高于整体搜索用户增长速度。2013年,微信的全面普及继续巩固了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与社交功能,移动设备的社交新媒体特征越发明显。微信平台用户强势突破6亿,至2013年年底,其全球月活跃用户达2.7亿,已跻身全球超级移动应用之列。年内,微信公众平台迅猛成长,微信公众账号规模已超过200

万个,信息交互次数高达亿万次,已跃升成为国内移动营销的新阵地,其5.0版本推出后其商业化布局初现,公众平台广告模式创新不断。2013年,移动商务市场爆发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手机网络购物在移动端商务市场发展迅速,用户规模达到1.44亿。从交易规模来看,移动网购当前已列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排名首位,2013年其交易规模已达1676.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65.4%,而同期PC端网购同比增速仅为35.7%。

我国传媒经济发展展望 篇5

传媒经济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传媒经济在未来五年内应该如何发展,这是我国传媒人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传媒业的走向和传媒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发挥。

传媒经济“四化”发展方向

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政策环境、科学的理论环境、市场化的实践环境。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为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未来五年我国传媒经济将沿着服务化、产业化、融合化、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顺畅地发展。

传媒服务化主要是从文化产业或信息产业的角度对传媒产业的走势所作的判断或预测。传媒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它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传媒产业通过提供服务的形式,保证传媒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功能的实现。传媒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部门,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媒产业的服务化走势将会更鲜明地表现出来,而且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在我国,传媒产业化在传媒界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是这种共识还仅仅停留在对传播媒介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层面。这是传媒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已在观念上得到了初步解决。传媒产业化作为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就不能把传媒产业化停留在初级阶段,应该把传媒产业化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所谓传媒产业化高级阶段是指在传媒产业化初级阶段的基础上,传媒产业应实施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运营,充分发挥传媒产业在文化产业群中的支柱性作用和主体作用。

传媒融合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读:一是传媒产业群内部的融合,二是传媒产业群外部的融合。对于传媒产业群内部的融合,现在虽然传媒人的认识还存在着差异,但是在融合的总体上认识还是一致的,并且已有了行动。对于传媒产业群外部的融合,这还是一个新问题,可能还没有思想准备。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当人们还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地来到了人们的面前,迫使人们去认识它、理解它,然后按照它的要求去行动。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历史已清楚地告诉了人们这一事实。

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同样也是在人们还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传媒经济现象。这种传媒经济现象的出现,表明传媒文化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使传媒文化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传媒的经济属性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在分析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路径时,为了方便,曾把我国传媒的服务化、产业化、融合化、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路径分别进行了表述,但是,在传媒经济的发展总过程中,传媒的这“四化”走势是交融在一起的,不能分割的,只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国的传媒经济已进入到了融合化时代,侧重点是强化传媒的融合,但同时还要搞好传媒的服务化、产业化建设,还要注意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传媒经济的健康发展。

传媒融合步伐将加快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在我国传媒融合时代已经到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科学认识传媒融合,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去实施传媒融合。

实施传媒融合一定要从我国的传媒实际出发,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传媒融合模式,绝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利用行政手段搞拉郎配。

现在,我国的新传媒,即网络传媒发展得很快,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站已突破了300多万家,其中有一些网站运营得相当好,仅电子商务的经营收入,2010年就突破了4.5万亿人民币,相当于传统传媒产业经营收入的4倍。如何科学地看待这种现象,对于有效地实施传媒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明白:任何新传媒都是相对的,都是在传统传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过,当新传媒形成以后,它又具有独有的特点,新传媒的这一特点表明新传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传媒实体存在于宏观的传媒世界,也可以同传统传媒相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传媒组合体。比如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广播、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网络图书以及手机电视等就是新传媒与传统传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传媒组合体的自然尝试。从新传媒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新传媒的一半是网络,另一半是传统传媒,其本身就是新传媒与传统传媒相融合的产物,都是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各类传播媒介。可见,互联网络技术并不是网络传媒的专利,传统传媒同样可以利用互联网络技术。这一客观现实已经证明:互联网络技术是现代传媒融合的技术基础。由于我国传播媒介管理体系和传媒技术的变化,特别是数字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的传播媒介进入了一个“多时代”交融的时期,即市场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时代、文化产业经济时代相互交融的时期。

市场经济时代决定了我国传播媒介必须走向市场,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必然对传媒活动起着调节作用。这样,一方面迫使各类传媒必须实施产业化运营,竞争就成为传媒生存和发展的必选手段;另一方面也为传播媒介建立新的运营模式准备好了外部条件。信息技术时代促使了数字传媒的产生,促使了传统传媒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发展数字传媒,这样就决定了我国传媒必须走融合化的道路。

文化产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文化产业可以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产品和就业机会,进一步实现了文化对经济社会活动的作用。在文化产业群中,传媒业同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和设计服务业一起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大主体行业,为有效地发挥传媒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立了位置,纠正了长期存在的传媒产业孤军作战的现象。

传媒“多时代”交融时期的到来打破了我国传播媒介的传统运营方式,促使各类传媒必须寻找或选择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径,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各类传媒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或机遇。但是,这种“多时代”交融时期的到来也向我国各类传媒提出了挑战,即传统传媒如何在网络传媒强劲发展的条件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虽然是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它还没有真正地被传媒人所认知,这也是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要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实施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这是全方位发挥传媒产业作用的前提。

“十二五”期间传媒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传媒经济发展走势的要求,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应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保持一致,即应同我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在我国传媒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宏观调控下,根据我国传播媒介发展提供的经验和传媒融合时代对我国传播媒介的要求,我国传媒的发展战略应该采用“模式集聚”发展战略,即实施市场化、产业化、跨区域化,竞合化、融合化、民生化和本地化模式相结合的“模式集聚”发展战略,这是我国传播媒介健康、快速发展的最佳选择。

所谓市场化发展模式就是要开放本地区的传媒市场,充分发挥需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在实现本地传媒资源合理配制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外地传媒资源,高效率地实现本地传媒的发展目标。选择传媒市场化发展模式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去解决传播媒介所关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去解决传播媒介内部的运营机制,进而实现我国传媒产业的平衡发展。

所谓产业化发展模式就是根据“产政分开、产事分开、管办分开”和“制播分离”的要求把同属于经营性的传媒产品生产机构集合成为市场承认的规模程度。传媒产业化需要有一个过程,一般都是从量的集合到质的转变,最后成为符合国家规定的文化产业标准划分的行业。传媒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传媒产业带动本地区传媒行业的发展。选择传媒产业化运营模式的核心是为了实现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实现传媒活动的社会效益,二是为了实现传媒活动的经济效益,并为实现两个效益的科学结合创造条件。选择传媒产业化运营模式也是为了利用市场手段调动传媒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传媒生产力水平,变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实现传媒运营的方式为产业化的运营方式,把我国的传统传媒业转化成为现代化的传媒业。

所谓跨区域化发展模式就是说我国的传播媒介是全国一体化的传播媒介,也正因为这样,我国的传媒经济体系就是全国一体化的传媒经济体系。传媒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传媒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它要求传媒活动(传媒领域的资金筹措、产品生产和流通、人才流动、技术采用等)既可以在本区域内开展,也可以在其他区域内开展,甚至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句话,我国的传媒活动应坚持跨区域化发展和区域化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原则,促进我国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跨区域化发展既可以在本区域内部实施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经营,也可以同我国其他区域的任何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合作,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比如2009年青海卫视与湖南卫视合作、宁夏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作就是走跨区域化发展的道路。电视传媒能够走跨区域化发展的道路,报业同样可以走跨区域化发展的道路。这种跨区域化经营,目前在我国传媒界才刚刚起步,采用的形式都还是浅层次的合作,比如“联合经营”、“承包经营权”、“合办”等,随着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个成熟的跨区域化发展模式将会在我国形成。

所谓竞合化发展模式是指不同的传播媒介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结盟取胜的发展模式。这种竞合化发展模式在我国的物质产品生产企业中已经比较成熟,比如海尔模式、中信模式、长虹模式、燕青模式等,许多企业正在使用这种模式提高本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在我国传媒界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还不多,但是也有少数传媒实体使用着竞合化发展模式,比如由北京竞报社、北京对外交流文化中心、上海龙轩广告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北京竞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率先采用了竞合化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传媒竞合化发展模式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其一,竞合化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传媒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直接参与资本运作,实现传媒资本的增值;可以让金融资本介入传媒产业,为传媒产业与其他行业竞合相处创造条件;可以同一些有利于传媒发展的品牌行业竞合相处,不断提高传媒的影响力。其二,竞合化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发挥传媒人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传媒人的整体素质,为传播媒介的健康发展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所谓融合化发展模式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传媒融合模式;其二,是指三网融合模式。传媒融合是一个宽概念,它是指宏观层面的各类传媒之间的融合;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之间的融合。不管是哪一个层面上的传媒融合都必须坚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业务到所有权、组织结构的渐进式融合原则。传媒融合是世界各国传播媒介发展的基本走势,现在我国从三网融合入手,打开了同国际传媒接轨的大门,为我国传媒经济发展准备好了宏观环境条件。我国各种传媒机构一定要借三网融合的东风提高传媒人的服务意识,努力搞好信息服务,在降低传媒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传播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所谓民生化发展模式是指对民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所采用的战略。民生文化是一种文化产业,它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民生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它包括许多创意元素,是可以发展的;其二,民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宏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宏观文化体系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三,民生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当民生文化体系确立以后又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我国的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四,民生文化虽然是一种非物质文化,但是它同其他文化一样也具有两重性和两种功能,即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产业功能和事业功能。所谓开发利用民生文化资源就是要准确地把握民生文化的个性和共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生文化作用的发挥;其五,民生文化既然是一种文化产业,它必然拥有丰富的、能够开发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由两部分构成,即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和民生文化的衍生资源。所谓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就是指民众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习惯、风俗、道德、观念、信仰等文化理念方面的资源;所谓民生文化的衍生资源是指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前者是单一的理念性资源,属于无形资源的范畴;后者既有无形资源,又有有形资源,有时又是二者相互交融的资源。由于民生文化的形成受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的制约、受一定的社会内部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制约,因此,对于民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同国家的、民族的、阶级的利益相一致,这既是开发利用民生文化资源的目的,也是民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民生文化的特点,其开发利用应采取以下策略:对于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应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实现对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民生文化衍生资源的开发应采用“层次化”的方式实现对其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要重视对民生文化本体资源的开发,其次要在本体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寻找

最接近本体资源的衍生资源,并认真研究衍生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对策,最后要研究衍生资源的第二代产品、第三代产品的开发价值,为民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作好理论上的准备。所谓本地化模式就是指我国传播媒介的发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必须坚持与本地化模式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既要重视本地区传播媒介发展的实际,又要重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并把已选择的传播媒介发展模式融入到本地化模式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传媒“模式集聚”发展战略。

传媒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篇6

我国现有的电子报刊有多少?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在网上开办电子版以来至年6月,国内有273家报纸上网,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3.2%(据19统计,我国正式出版的报纸总数为2053种)。

世界上的任何新闻媒体,不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其基本的功能就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过媒体来引导舆论。我国的新闻事业长期以来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传播一切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容。为了保证这一方针得以有效地实施,我们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而互联网具有信息极其丰富、形态多种多样、传播迅速及时、范围涉及全球,特别是具有自 由和交互等功能,分散了舆论的社会整合性。特别是年“网络门户”(Internet portal site)的提出,即未来的网络世界将由少数的网络商所控制,其控制的方式就是使自己的网站能够成为因特网的用户习惯进入的第一个站点。商业网站除了尽量设置一些类似于免费信箱之类的服务性功能极强的网页外,纷纷开始发布新闻,甚至开设了专门的时事新闻频道、网民论坛等,而这些网站的新闻源几乎全是对国内外新闻媒体网站上的新闻信息进行下载、删改和转发。由于其新闻的发布没有像传统媒体一样,经过编辑和对其真伪进行鉴别,使我们传统的以舆论引导社会的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在,我们随便打开一个带有读者论坛的网站,不负责任的消息到处都是:小到谩骂一个人,大到对国家大事的胡诌乱猜。 在某种意义上已混淆视听,严重危害到国家的利益。

传媒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篇7

一、播音支持专业教育现状

1. 盲目跟风办学, 超出社会需求

播音主持专业从2000年的5所院校办学到目前为止的接近20所高校办学, 这样的增长速度和办学规模超出了社会需求, 导致就业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生源火爆。由于电视的普及, 一些“名嘴”主持人的亮丽风采成为了人们眼中一道风景线。他们知名度高, 社会地位高, 为很多观众津津乐道。考生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报考, 盲目跟风。 (2) 招生门槛降低, 播音主持专业由于不需要像美术、音乐、舞蹈等需要长时间练习, 只要长相不错, 普通话可以就可以报考, 致使播音支持专业每年报考人数不断攀升。

2. 教学资源不足, 质量无法保证, 供求严重失调

播音主持专业由于仓促办学, 缺乏合格的专业师资, 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直接从别的专业转行进来, 而播音主持专业具有复杂性和更新快的特点, 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有适应复杂性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播音主持实践工作能力。而教学资源不足, 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场地、设备匮乏, 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 教学条件简陋, 致使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在教学方法上, 侧重于灌输理论知识, 沿袭中国传媒大学培养播音主持人的模式, 不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多元性, 致使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实践能力差, 驾驭节目的整体能力不足。因此造成每年大量毕业生无法从事相关工作, 此外, 也有少数学生毕业后为多家电视台争相聘用, 供求严重失调, 就业环境和人才培养环境令人担忧。

二、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路径

由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 供求严重失衡, 大量著名主持人也并非播音主持专业培养出来, 而大多处于人文、社会学科。这些因素导致社会和业界对播音主持专业设置的质疑, 甚至有人提出, 主持人不是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所能培养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将何去何往?

1. 提高教学质量, 控制办学规模

播音主持专业不是一个大众化的普通专业, 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院校才具备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科支撑等方面成熟的开办条件, 而目前大多属院校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我国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比较年轻, 广播电视台不可能接纳成千上万的毕业生, 因此, 要适当控制播音支持的办学规模。另一方面, 大量著名播音主持人如白岩松、杨澜、孟非、陈鲁豫、汪涵等并非出自播音主持专业, 以此, 才会有人提出主持人不是高校播音和主持艺术专业所能培养的!而且国外也没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因此,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 要严格控制播音支持专业的开设, 逐步压缩现有的办学规模, 对于那些办学条件比较成熟的院系, 也要限制扩招, 对那些在播音主持方面比较有天赋, 能适应播音支持对节目的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学生进行培养, 以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供求平衡。

2. 专业发展路径:突出“专家型”主持人的培养

电视传媒的转型以及观众收视心理的变化, 都促使了主持人的转型, 也为播音与主持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开办播音与支持专业的既有专业性院校, 也有综合性院校。综合性大学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资源, 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有一定优势。虽然与老牌的专业性大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但综合性大学依靠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 将专家型主持人的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来打造,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应当缩减专业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在培养播音主持人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外, 还应该加强选修课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知识结构以及外形条件, 为学生提供专业细分的课程培养。

三、播音主持专业的环境分析

我国播音主持专业面临着电视传媒分众化的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电视传媒分众化的趋势也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环境带来了新的课题。因而我国播音主持专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想改变播音支持专业严峻的环境形势, 就必须解决人才培养和就业两大问题。很显然, 就业是无法保证的, 每一个专业的就业都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上岗, 但播音主持专业就业环境严峻, 成千上万的毕业生都只能做幕后工作, 只有很少部分学生能够进电视台成为播音主持人, 这样的就业环境引人深思, 也让业界质疑, 到底要不要开设此专业。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没有很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以及硬件设施、学科支撑等条件, 怎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以及适应电视传媒分众化的需求。因此, 我们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压缩专业办学规模, 严格控制此专业的开设, 形成良好的播音主持专业办学环境,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就业率, 从而促进播音主持专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传媒视野下的播音主持专业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就业环境严峻的问题。随着当前电视分众化的要求, 播音主持专业要提高办学质量, 严格控制办学规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专家型”主持人的培养和树立打造品牌主持人的意识, 以适应当前电视传媒分众化的要求, 促进播音主持专业健康发展。

摘要:传媒视野下的播音主持成为当下中国的热门职业, 一些“名嘴”主持人的亮丽风采成为了人们眼中一道风景线。也促使播音支持专业发展迅猛, 生源火爆, 院校大规模扩招, 致使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因此, 本文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就业环境做出了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趋势,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

[1]韩敏.从“名嘴”知识结构看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路径[J].新闻界.2011年02期.

论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 篇8

摘要:电视媒体作为我国当今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体系,它除了有资讯的提供、文化教育和娱乐休闲的功能外,还担负着政府的喉舌、舆论监督的重要责任。但在这样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电视行业的业态和形态正在进行着颠覆性的革命,新媒体正在挑战传统的广播电视市场,让传统媒体的受众开始呈现流失趋势,为应对这种传播受众格局的变化,电视媒体应以积极的姿态重新定位并变革出一条未来市场经营之路。

关键词:电视传媒;市场经营

1电视产业关注的焦点依然是市场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媒体的格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化程度的加深,速度的提升,已超过人类历史上几个世纪的发展。作为新一代的电视观众,面对多渠道的媒介传播途径,看电视的模式变得更加自由随意,观众正在突破你播我看的传统电视模式,通过电视、手机或者互联网,怎么方便,怎么喜欢就怎么看,主动性大大增强,在上海推出的IPTV和手机电视业务中,我们发现IPTV的用户中间,70%是自己控制时间。手机电视也一样,绝大部分用户是用手机下载点播来看,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观看的内容和时间,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2舆论导向与产业化经营

导向功能与产业功能在本质上并不是相互矛盾的,更不是在强调电视发展的产业经营时要弱化舆论导向。

“湖南电视现象”在我国电视产业进程中十分引人注目。其对传媒产业及传媒研究领域带来的冲击,从一个侧面呈现出电视产业发展道路或者说模式探索的一些特点。如在开拓全国市场过程中,对电视节目的制作,对品牌栏目的打造策略,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大产业”目标的运营,即依托资本市场,广告、节目、有线网络三业并举,致力于打造电广传媒的“旗舰”地位,无疑是电视产业探索中的有益尝试,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视传媒业面临着内外竞争压力下,湖南电视产业发展中对系统资源做出的新整合,无论是提出“资源重新配置,资产重新组合,结构重新调整”,还是确立“集中优势、创造品牌、强力扩张”的改革目标,实际上都触及了电视传媒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旅游卫视的出现,也是我国电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它在公司化和市场化的运作中,民营制作公司的参与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其实,民营电视的发展也正是我国电视产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民营电视机构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节目制作业务,而是依托节目制作优势和优质节目资源,拓展到产业中下游和其他相关产业,跨媒体资源整合和跨产业运营成为重要特征,表现出要在产业链中博取某种主导地位的企图。

3电视市场多元化播出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以广告为核心的免费模式正走向与付费模式相结合的模式,传统电视靠提升收视率,吸引广告商投广告,观众收看电视是免费的,但广告是有偿的,而今天的电视逐步走向付费模式,电视转移到手机,手机就是付费的,IPTV也是收费的,这种按次收费,按月收费或者按照节目包付费的方式正改变传统电视市场经营模式,同时视频广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视频广告只有电视台可以播,现在走进餐馆、酒吧、卡拉OK厅、电影院都会看到广告的存在。由此,产业中的各个环节将配合观众以及广告商的需要,从生产到播出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控制,紧密分工,以适应变化,假如现在有某个热播节目,这个节目又有配套的游戏,那么游戏的制作商必然和节目制作商有合作,而节目场景地如果又有实体场所,广告商也可以将产品在场景地中体现,最终节目商、游戏商、场景提供地,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共生共利的关系,获取市场最大利润。

上一篇:读《感恩节的荆棘花》有感下一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