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战略分析会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产业战略分析会(通用7篇)

文化产业战略分析会 篇1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群,是应用复制技术完成文化传播的商业活动的总和。现代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它们建立在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履行最广泛传播的功能,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两个基本环节渗透;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其实,理解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产业”。产业本身具有技术性和商业性的所有特点。此外,文化产业还应具有文化的一些特性,一是文化产业所推销的产品(或服务)主要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地复制出来;二是文化产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社会功能在于文化传播。

一、文化产业的特点

作为一种产业,文化产业既有与其他产业的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概括起来,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性

文化产业把文化要素作为经营对象,以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手段配置文化经济资源,按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组织文化生产要素,把生产、再生产、传播、消费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集约经营、联合经营、规模经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都表明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文化产业企业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

(二)意识形态性

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文化产业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它的意识形态性。兼具意识形态性和经济性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文化产业以提供知识信息、文字、音像、艺术、理论智慧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些文化产品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特殊产品。作为满足精神需求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主要成果——文化产品同物质产品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首先表现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性。文化产品,包含有艺术工作者所持有的政治观点、社会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艺术观点等等。这些观点对消费者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道德导向作用。文化产品须具价值观,即文化产品的道德性,这就意味着文化产业不可能放弃宣传教化功能。文化产业还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一方面,其产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从经营中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它不是单纯的生产部门,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是宣传战线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文化产业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三)知识性与原创性

知识是文化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人的精神、智慧与思想是文化产业的内核,是文化财富的直接来源。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中,新的创意是文化产业的起点,其余所有的环节——生产、再生产和交换都是围绕知识和创意展开的。文化产业的知识性主要体现在必须运用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去整合、发展产业,创造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每一项文化产品,不论是文学的还是艺术的,都不能相同,都必须具有原创性。文化产业的核心就在于“原创性”。伟大的文化艺术作品总是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没有一个产业像文化产业这样依赖原创性而存在。

(四)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

文化产业所推销的产品或服务,主要是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复制生产出来的,具有可复制性。所谓复制就是依照原创作品制作成具有同样内容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复制,文化产品就没有批量生产的可能,也就失去了向产业化经营转变的可能。现代文化产业正是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

二、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一国的文化也有着重大影响。任何时候,它都具有战略意义。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实际上已经把文化产业提到战略高度。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主要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志。但是光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要有以文化为中心的软实力。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大国身份的获得及其存续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文化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国的崛起,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世界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大国不能为国际提供一种先进且成熟的文化形态和具有引导力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不仅难以被其他国家认可,可能其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将难以为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单凭经济“一条腿走路”是不够的,仅有物质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支持是难以走远的,我们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谋求中国崛起的新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非常必要。我们应抓住时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中国的和平崛起—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支持,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这一重要阵地。

(二)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1.文化产业成本不高,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很少,无形经济价值高,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中的很多行业,成本就是创意者的头脑、一些技术和创意灵感。三五个人,一间房屋,几台电脑,也可以从事文化创意工作。这是文化产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少,很少破坏和污染坏境,具有扩大就业、提供税收、提高所在地知名度、宣传地域特色等诸多优点,无形经济价值极高。世界各大城市纷纷打造“创意城市”,例如美国把文化产业称为“脸蛋工业”就是这个原因。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中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一个,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2.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这些需求就是文化产业的市场所在。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增加,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增加,即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的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用,而更多地关注美、时髦、品牌与流行。许多消费活动,与其说是物质消费,不如说是在“精神消费”的过程中同时也做了“物质消费”。从国家的经济发展层面来看,文化产业可以帮助中国启动内需,刺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中国传统工业品出口受阻,发展文化产业尤具现实意义。

3.文化产业是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知识化是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是以文化知识为经营对象的行业,是知识社会的时代需求。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出,2030年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知识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人做过“24小时”与“一秒钟”发人深省的对比,发现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一千多万年的时间,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千多年,如果把人类历史比作“24小时”那么有文字的历史还不到“半分钟”,而人类产业革命的历史则只有“一秒钟”。人们可以看到在这短短的“半分钟”,甚至“一秒钟”之中,人类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其中的关键就是财富的增值既非取决于人的体力,也非取决于环境、资源等,而是取决于人的智慧、人的知识和人的文化素质。

在文化产业中,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更为重要的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未来的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文化产业也是经济信息化的时代需求。经济信息化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趋势。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己呈现出不可遏制的态势。畜牧业、农业、商业、工业各种产业形态先后出现,带给人类社会一次又一次的巨大改变。而今,庞大的信息需求使得信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电子通讯和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当今,信息已成为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的生产、加工、挑选、保存、保密、传递等都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与日本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角逐中失败,但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凭借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巨大优势,重现经济活力。美国出现了一大批信息产业巨头,如谷歌、亚马逊、时代华纳等,至今依然生机勃勃。不容置疑,文化产业必将是未来信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文化的繁荣和传播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之一,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任何社会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整体,社会的发展意味着这三个方面的整体推进、全面进步。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依靠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产业。文化的重要性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文化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文化都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繁荣中国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弘扬民族文化。

三、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个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支撑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政策因素。

(一)需求因素

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在特定条件下会同时存在多层次的需要,但一般情况下总是由占优势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只有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才会成为消费的动力。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文化娱乐消费将提上日程。

文化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需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必然出现,我们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的优势要素。

(二)供给因素。

能够扩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增加文化产品增长的因素都属于供给因素

1.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大多数文化行业是知识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产业,需要以丰富的资金为基础,比如电影的制作,网络游戏的开发,数字传媒的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一般来说,资金投入的多少和产业的发展成正比。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国家来说,资金投入的多少更是直接决定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资金的投入,再伟大文化创意也变不成财富。例如韩国政府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大力投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必然使得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快速健康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出现,同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形成和飞速发展的催化剂。反过来,文化产业的繁荣又为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由于科技进步,文化产品消费普及率已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讲,这是极大的推动力。文化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文化的商品化和物化,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资源、新工具、新载体,这促成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比如,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新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相应地出现了文化产业的全球化,网络技术的诞生使得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相关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人才的质量与数量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和依据,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一种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需要熟知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技能,而且还要能够处理好商业与文化、商业与艺术、新闻与媒介经营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能够实现最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而且能够凭借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创作出影视作品、漫画及其他出版物等;不仅需要通晓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也要熟悉国际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习惯,了解国际文化产业竞争态势和动向,能够及时正确地制定营销策略,从而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在现代文化产业的竞争中,谁拥有数量多、质量好、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谁就能处于优势地位。文化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一切资源只有通过人的精神加工才可能转化为现实财富,它更能体现人才是企业的经济价值来源和存在的基础这一点。

4.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和人的创意的行业,它对要素的依赖度要大于其他行业。文化内容是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故有些专家和从业人士把文化产业称为内容产业或创意产业。当今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瓶颈就是文化内容不足,文化内容不足的关键就是文化要素资源的不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文化资源作为底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并且一脉相承。这些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不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政策因素

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战略分析会 篇2

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SWOT分析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 即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 ,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加以研究, 为最终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该法最初被用于企业战略管理, 后延伸到产业群体、区域经济、城市规划乃至国家战略等领域, 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且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辅助工具。运用SWOT分析法旨在对四川文化产业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研究, 科学地为四川文化产业把脉, 厘清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优长与制约因素, 认清机遇与挑战, 这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努力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意义重大。

一、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Strenths)

1. 政策优势:中央政策倾斜和地方政策创新

从国内外产业发展经验来看, 政府政策是影响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形成竞争优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首先, 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 出台了强有力的支持政策。2011年, 四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 明确提出四川“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同年底, 四川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勾画出未来几年四川文化发展蓝图。2012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下发, 不仅提出了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同时制定出台了促进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二十一条支持政策, 成为四川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其次, 四川作为西部省份, 在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中享有中东部地区无法企及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倾斜;同时作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组成, 四川享有区域内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四川可以将中央的倾斜扶持政策用足用活, 创造性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文化产业促进政策, 形成产业政策比较优势,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助推力。

2. 资源优势:拥有绝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的文化资源禀赋

四川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积淀深厚,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同时四川拥有的独特文化资源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 存在明显差异性, 为四川文化产业展开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先决条件。

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辉耀千古的巴蜀文化是四川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生态”。巴蜀文化已有五千余年发展历程, 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 留下了独特魅力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历史文化古迹。此外, 还有以川北区域为特征的三国文化长廊。四川现有保存完好的古镇23座, 诸如南充阆中古城、大邑安仁镇、理县桃坪羌寨、丹巴嘉绒藏寨、宜宾李庄古镇、双流黄龙溪古镇、合江佛宝古镇等, 讲述着四川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丰富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天下山水之观在蜀”, 四川自然风光独步天下, 山水神奇瑰丽。四川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 是国内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省份, 也是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三类遗产俱全的省份, 各级文化旅游资源多达4 000多处。除了大熊猫栖息地, 无论是乐山、峨眉山、青城山, 还是黄龙、九寨、碧峰峡、蜀南竹海, 都极富胜名, 极具特色, 成为四川旅游的一张张名片。

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四川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第二大藏族聚居区, 唯一的藏羌自治州和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所在地, 民族风情浓郁而独特,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各式各样的民族建筑, 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 无不充满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价值。特别是以阿坝、甘孜区域为特征的藏羌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 以凉山、攀枝花区域为特征的母系氏族、彝族文化。四川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土壤, 因物赋形, 因地制宜, 有望成为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的中心地带。

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四川最能体现民俗文化的各种少数民族节日, 如藏族的藏历新年、望果节、雪顿节、沐浴节, 羌族的黄龙寺庙会, 彝族的火把节、彝族新年等等是四川民俗文化的宝库。四川有文化部命名的自贡彩灯之乡、安岳石刻之乡;有川剧、清音、谐剧、散打评书;还有蜀锦、蜡染、灯彩、糖画、剪纸、年画、龙灯、竹编、风筝、竹丝画帘、刺绣、龙舞、弦子、石雕等民间艺术, 这些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此外, 名列中国八大菜系前茅的川菜、驰名中外的川酒川茶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也体现出独特的四川民俗。目前四川各个地方多数的民俗文化尚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 处于为传统节庆助兴表演阶段, 是四川文化产业投资的价值洼地。

此外, 四川还拥有诸如川陕苏区、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长征遗迹等记载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优势资源;还有以汶川地震恢复重建为代表的重建文化资源等等。

3. 市场优势:四川经济快速发展, 文化需求潜力巨大, 市场空间广阔

可以说, 文化消费需求规模决定文化产业规模, 文化产业竞争力蕴藏于消费者的需求之中。长久以来四川市民生活形成了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 呈现出以成都为代表的独具四川地域特色的消费习惯与休闲方式。四川人好玩, 喝茶聊天, 逛街购物, 聚会聚餐, 外出游玩, 打麻将等蔚然成风, 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一种休闲为特色的消费文化, 堪称世界第一, 独一无二。这一消费特色不仅决定着四川消费市场特色,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同时, 四川既是文化资源大省, 更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四川人口众多, 2012年末常住人口8 076.2万人, 其中, 城镇人口3 515.6万人, 乡村人口4 560.6万人, 城镇化率43.53%。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 849.8亿元, 是全国第8个迈入“2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1]。随着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 潜在的巨大文化消费需求正得到空前释放, 成为现实的文化消费能力和市场优势。根据四川省2010年、2011年、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年来, 四川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居民消费保持快速增长, 尤其旅游等文化消费需求旺盛。2010年, 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 增长11.7%。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34.7亿元, 比上年增长18.7%。全省累计出境游客总人数为47.5万人, 增长74.1%[2]。2011年, 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899元, 增长15.8%。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 837.4亿元, 比上年增长18.1%。全省累计出境游客总人数为56.9万人, 增长19.7%[3]。2012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307元, 比上年增长13.5%。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 087.9亿元, 比上年增长16%。全省累计出境游客总人数为76.8万人, 增长35.1%[1]。四川消费的文化特点和旺盛的内需市场是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也是提高四川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直接动力。

4. 区位优势:四川贯通南北, 连接东西, 毗邻东盟,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 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 是承接华南华中, 连接西南西北, 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长期以来, 受盆地局限和交通制约, 四川所处区位优势一直没能得以真正展现。2007年, 四川提出并着力实施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即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的重大战略以来, 四川作为西部交通枢纽的雏形基本呈现, 正在变“蜀道难”为“蜀道通”, 变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为“西部枢纽”, 变“内陆盆地”为“西部门户”, 四川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凸显出来。

此外, 四川为首的西南地区, 毗邻东南亚,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并加快发展, 不仅对西南地区与东盟在经贸和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也是一个极佳的机遇, 四川必将成为自贸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5. 产业基础优势:初步形成多门类文化产业集群框架, 具备加速发展的产业基础

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来, 四川逐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特别是近几年, 四川文化产业取得健康快速发展, 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在西部具有明显优势, 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715亿元, 占全省GDP的3.4%。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八位、中西部首位[4]。经过几年的努力,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艺为主业, 涵盖文化旅游业、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等多门类的文化产业集群框架, 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正在形成。

(二)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Weaknesses)

1. 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要良性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取决于文化产业人才包括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 四川文化产业人才队伍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建设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人才队伍总量逐步增加, 素质不断提高。但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从业人员的类型结构不合理。四川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行政类、专业艺术类人员所占比重过大, 而经营管理类人员所占比重过低。二是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偏低, 尤其是文化经营管理类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较低。三是人才规模较小且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均衡。从人才的地区分布情况看, 文化产业人才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乐山、南充、宜宾等地, 其中成都市的从业人员占总数的近2/3。由于文化人才分布不合理, 加上受区位、经济、社会等条件制约, 四川对高层次文化人才吸引力不足, 导致目前文化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缺乏, 尤其是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奇缺, 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 文化产业缺少具有示范带动性的文化产业集团或大型龙头企业

当今文化产业竞争的主战场体现在集团化的“巨人之战”。四川文化企业数量众多, 但大企业数量少, 缺乏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航母级”文化企业投资集团, 规模效应不够。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四川文化企业法人机构17 063家, 其中民营文化企业约16 172家, 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占总企业数的95%[5]。一方面, 四川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由于自身转企改制尚未完成, 核心竞争力不强, 难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文化主体产业的出版发行业为例,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几家旗舰企业, 投入大、产出高, 但效益不高, 活力不够。另一方面, 四川民营文化企业, 还处于弱、小、散的稚嫩状态, 产业结构脆弱, 主要靠仿造、复制和模仿维持生存, 创新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目前既未形成民营文化企业集聚发展态势, 也未产生大型民营文化产业投资集团, 使得四川民营文化企业整体尚弱, 竞争力不强。

3. 文化产业缺乏一批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四川文化品牌发展现状与其拥有的极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丰富文化资源不相匹配。从四川文化产业的现状来看, 主流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复制性产业, 整体文化创新创意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特色文化企业数量多, 但分布散, 整体实力不强。除了九寨沟演艺产业群、德阳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成都红星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外, 其余的主要是零星分布, 缺少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文化品牌的战略规划与经营, 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不能有效发挥。大多数文化企业处在拼价格、拼成本状态, 产品高度同质化, 能成为国内外耳熟能详的具有区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文化品牌少之又少。

相比较, 与四川邻近省份在文化产业集团运作以及文化品牌打造方面做得有声有色, 使当地文化产业的规模越做越大。云南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旅游两大特色资源, 倾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经市场包装运作的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获得巨大成功, 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继《云南映象》、《丽水金沙》之后, 《印象丽江》、《丽江情缘》、《云南的响声》、《梦幻腾冲》等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演艺精品先后走向市场, 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名片。广西重点打造的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艺术演出文化品牌《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作, 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这被业界称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云南现象”、“广西现象”。而由于缺乏优势品牌, 四川文化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产业优势。

4.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协调, 单极独大, 缺乏次级支撑

目前四川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严重失衡, 呈现出成都市单极独大, 缺乏其他市州次级支撑的不协调状态。作为一个现代都市, 成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文化产业、旅游、创意、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等发展势头较好, 综合竞争力不仅在省内领先, 而且处于西部第一位。2011年, 成都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330亿元, 增长28%, 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8%, 文化产业已迅速成长为全市优势产业[6]。目前仅成都东区音乐公园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总投资超过35亿元, 继锦里、宽窄巷子之后, 成为成都城市新名片。

除成都外, 其余市州文化资源发掘、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即使文化产业基础较好一点的德阳、绵阳、广元、乐山、南充、宜宾等地区, 与成都市相比亦相当悬殊, 使得成都在省内一家独大, 导致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只有“高峰”, 没有“高原”。

二、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威胁分析

(一)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Opportunities)

1. 四川正处于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

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十年, 全国经济增长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增长速度由东部领跑转向西部领先。新的十年,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中央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西部后发优势的快速释放必将延续这种发展态势, 西部地区已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段。四川地处西部门户, 既是西部经济排头兵, 又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过去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快速发展使四川站上新的发展起点,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 四川更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四川已提出“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战略目标,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四川的支柱性产业, 使四川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进一步提高四川在西部地区的领导地位。

2. 四川经济已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新世纪, 四川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时期, 四川经济总量几乎每年跨越1千亿元大关。2001年, 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 293.49亿元, 到2005年已达7 385.1亿元。尤其是“十一五”期间, 四川经受住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重大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 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机遇, 加快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年均增长达两位数,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1年,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成为全国第八个迈入“2万亿俱乐部”的省份。与此同时, 四川人均GDP突破4 000美元。国际社会发展经验证明, 人均GDP达到4 000美元时, 该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成为经济发展的分水岭, 如果能够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则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人均GDP突飞猛进式发展。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 特别是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的加快, 四川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进一步提高四川在西部地区的领导地位, 成为西部发展的引擎。

3. 四川正处于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攻尖时期

当前, 国际竞争加剧、传统产能过剩、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 不允许我们再选择粗放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成为最紧迫的任务。四川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三大问题, 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三大机遇, 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和统筹城乡总体战略,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重塑四川经济版图。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等特点, 成为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结构调整, 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载体。四川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 实现追赶和跨越, 迫切需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经济支柱性产业, 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这为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二)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 (Threats)

1. 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文化资源具有非独占性特点, 意指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时代, 文化资源的归属权和所有权的界限已经日渐模糊, 任何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都将成为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因此, 四川如果不能主动、及时将本地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 完成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 这种优势就有可能逐渐弱化并最终丧失。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 这种优势只有通过向文化产品的转化才能成为实质性的产业优势。然而四川在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产业优势转换问题上仍存在两方面误区:一方面抱着文化资源优势到处炫耀, 没有意识到文化资源的非独占性, 不积极开发利用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 导致当地文化资源被异地开发, 最终使文化资源由优势变为劣势。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 盲目开发利用文化资源, 导致文化资源破坏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持续。

2. 面临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全新挑战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 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迅猛发展, 四川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正面临丧失市场竞争力和文化本土地位的危机。一方面, 四川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结合不够。由于四川本土传媒不发达, 加之缺少像云南、贵州等省份在央视等立体媒体高频度投放广告, 使得四川大量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待字闺中”。而文化产品既然作为产品, 就必须讲经济效益, 讲市场包装, 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四川文化产业提供的文化产品或者基本处于原生状态, 或者就是简单复制, 缺乏内容与形式创新, 因而文化产品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例如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青铜文明, 在产业发展上主要还处于旅游产品的展示解说和旅游商品的文物复制阶段。另一方面, 四川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全新挑战, 使得原生的文化资源极易被非本土企业在异域集成创新而丧失原有的优势, 美国大片《功夫熊猫》仅是其中一例。四川大量本土文化资源因未能很好实现与现代科技结合并创新, 不利于其传播, 又因面对文化资源被异域“为我所用”而面临丧失文化资源本土地位危机。

3. 与发达省份和周边省份相比已经丧失先发优势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是衡量文化产业是否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指标。目前, 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5%, 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突破千亿元[7]。而2011年四川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15亿元, 仅占全省GDP的3.4%。作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 四川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由于观念、体制、资金、人才等方面因素阻碍, 四川文化产业丧失了本该具有的先发优势和机遇。因为起步晚, 四川文化产业基本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不仅文化资源开发严重不足, 而且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审美质量不够高、人文含量偏低, 大众化产品较多, 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较少, 更缺乏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这直接导致四川文化产业不仅与东部发达的上海、广东等存在不小差距, 而且与周边省市相比也相对落后, 出现“北不如陕西, 南不如云南”的现象。

三、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积极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 形成多元市场主体竞争格局

文化企业作为最重要的文化市场主体, 其数量的多少、规模大小、结构优劣, 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四川文化企业受体制、资金、环境等因素制约, 无论国有大型文化企业, 还是民营中小文化企业仍处于成长期, 远未进入成熟期, 需要政府加大培育力度。一是推进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集团) , 坚持大集团带动大产业发展, 实现规模化经营, 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二是扶持发展一批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高、新、特、精”的民营中小文化企业。真正落实民营文化企业平等市场待遇, 发挥其创新性强的优势, 释放其市场活力。三是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推动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 充分利用国有文化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 通过优势互补形成一个产业链条,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形成多元市场主体竞争格局。

(二) 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创新, 打造文化精品和优势品牌

当今文化发展, 创意制胜、内容为王。四川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源于其静态的比较优势,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动态创意创新能力。由此, 四川文化产业仅有资源、需求、政府作为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 必须提升四川文化产业创意创新能力, 这种创意创新能力是四川文化产业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的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

从总体上看, 四川创意产业还相当落后, 急需将文化产业从文化复制提升到文化创意型, 对四川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 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除了目前成功运作的最能代表老成都的城市名片宽窄巷子、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锦里古街等少数文化品牌外, 四川仍需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深度挖掘和着力打造大熊猫文化核心品牌, 以三星堆、金沙等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品牌, 以武侯祠、剑门蜀道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品牌, 以及川西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民族和宗教文化品牌等, 带动文化旅游、演艺、数字动漫、工艺品生产和销售等行业发展。通过融资、税收优惠、品牌奖励以及设立发展基金等政策, 推动实施区域文化品牌战略, 铸就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 从而彰显四川文化企业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新一轮文化产业竞争大潮中发挥后发优势。

(三) 努力促进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 抻长区域文化产业链条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四川不可替代性的丰富文化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存在明显比较优势, 这为四川文化产业展开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先决条件。四川拥有以“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成都、甘孜、阿坝、雅安等区域拥有最吸引世界眼球的独特的“大熊猫文化”;甘孜、阿坝、凉山的“藏羌彝民族文化”;眉山、乐山、宜宾、泸州、自贡区域的佛教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恐龙及盐文化等;川北区域的三国文化等等。除成都外, 其余市州文化资源要么还停留在观光旅游、展示解说, 要么处于待开发的自然存在状态。成都以外的各市州均有各自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应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不同的发展定位, 开展差异化竞争, 发展“一地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 使各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这一商业富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错位发展、彰显特色”, 实现“多点多极支撑”, 使得四川文化产业呈现出既有“高峰”, 也有“高原”的繁荣景象。

摘要:围绕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区域文化市场中心”战略, 以SWOT分析法对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外部机遇与威胁进行诊断分析, 为打造四川文化产业在区域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生态中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战略选择与途径。

关键词:四川,文化产业,SWOT分析,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四川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26266.

[2]四川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tjcn.org/tjgb/201103/18858.html.

[3]四川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23649.

[4]蒋巨峰.以“5+2”产业格局支撑建设文化强省[EB/OL].http://www.ce.cn/culture/gd/201204/01/t20120401_23210086.shtml.

[5]四川省工商联献策民营文化企业发展[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shanghui/2012-01/18/content_24438982.htm.

[6]文化产业已成长为成都优势产业[EB/OL].http://e.chengdu.cn/html/2012-04/09/content_309648.htm.

文化产业战略分析会 篇3

摘要:文化产业集群能极大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由过去的看经济总量指标,现在调整为看区域的软实力,而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又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重要法宝。通过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成果的总结,提出了发展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可采用的战略选择,并利用这些战略来更好的引领沧州文化产业向更高、更强方向发展。

关键词:沧州;文化产业集群;SWOT分析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13

文化产业集群是大量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现象,发展好了能起到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沧州经济的协调发展。

1 发展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的意义

1.1 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们由原来注重传统生活日益变化为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们的消费需要已由原来的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的需要转变,人们已不是仅停留在生理、安全需要上,逐渐向享受型、自我实现需要方面转变。特别是休闲娱乐生活,缓解精神压力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越来越受欢迎。目前沧州已经形成了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集聚作用即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人们的精神生活才能丰富起来,整体民众的文化竞争力才能凸现出来。以电影为例,其票房在近几年几乎是每年50%的增长。所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顺应我们的市场需求,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2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沧州作为临近渤海的一个城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增长极中一个重要位置,受有限的土地资源影响,发展农业的进程一般就是稳步前进;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第二产业中的许多重工业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发展文化产业能快速提高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有利于三大产业机构比例更合理化。

1.3 发展文化产业集群能实现经济增长点的提高

文化产业不仅能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可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集群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沧州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GDP这个衡量指标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沧州的综合影响力和竞争力。

沧州作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结合调研过程所得的一些数据资料,可以把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特点体现出来。

2 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

2.1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现已形成三个产业带。环渤海文化产业带,主要是以渤海新区、孟村、盐山、黄骅、海兴等为重点,重心是以发展现代生态旅游、教育培训、影视拍摄、文娱器材生产等特色文化产业,着力打造韩宝菊剪纸艺术中心、南大港湿地国际文化旅游城、文体健身器材产业聚集区四个文化产业园区。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主要是以沧州市区、吴桥、东光、青县、沧县、泊头、南皮等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影视动漫、节庆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交易、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环京津文化产业带,以任丘、河间、肃宁、献县为重点,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民族乐器、工艺玻璃生产、文化创意、图书印刷、现代休闲等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献县汉文化产业聚集区、肃宁民族乐器聚集区、河间文化旅游区、任丘休闲养生基地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2.2 文化产业集群影响力增强

一直流传着“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在吴桥”,吴桥是世界杂技之乡,吴桥自己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沧州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中的一个亮点。沧州素有中国“武术之乡”之称,也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在中华武术大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在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沧州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沧州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典型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为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示范作用,也使得沧州文化产业集群整体影响力显著提高。

2.3 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沧州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有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河间诗经文化、黄骅渔鼓等传统文化产业,新兴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主要有印刷产业、民族乐器、红木雕刻、工艺玻璃、动漫游戏和文化娱乐健身器材产业等。现已显现出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让传统文化产业带动新兴文化产业共同去发展,打造沧州文化产业特色。

3 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3.1 优势(S)

沧州处于地理位置优越,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历史文化悠久,享有世界“武术之乡”,吴桥杂技举世闻名,传统文化产业优势突出,新兴文化产业正在稳步前进。

3.2 劣势(W)

沧州文化产业集群整体凝聚力还不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尤为严重,产业集群内的文化建设参与意识还不够,传统思想比较保守,创新、创意观念还相对有些落后,在文化产业投入方面过于敏感,严重制约文化产业集群的深入发展。

3.3 机遇(O)

3.3.1 国家政策支持

2016年,发改委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推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进一步对外开放,使产业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政”能量。

3.3.2 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三大产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主要以前两大产业为主,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越发重视第三产业,其中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对文化产业也有迫切需求。

3.3.3 文化消费需求增强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文化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凸显一定的优势。

3.3.4 人口素质的提升

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口素质也不断提高,过去人们还是更多注重物质需求,主要停留在低层次的需求上,而如今人们的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转移,人口的整体素质要想提升,就离不开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

3.4 威胁(T)

3.4.1 综合竞争力薄弱

沧州现有文化产业数量不少,沧州杂技和沧州武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突出,而后继发展起来的广播影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竞争能力还比较薄弱,文化产业集群整体的综合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4.2 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农业所占比例最大,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例明显偏低,内部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而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以后,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方面,国内的产业结构矛盾性突出。

3.4.3 消费文化水平较低

沧州人均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也比较突出,人们在精神性消费支出比例上还比较保守,尤其是高支出的文化产品消费比例很低。这样,导致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用很难实现。

3.5 四种战略组合

结合市场调研所获得的大量材料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参照当前所面临的宏观、微观环境,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可以形成自己的四种矩阵组合。

一是优势——机会(SO)组合:我们要抓住国家调整经济的发展时机,密切关注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以及沧州人民需要的转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传统文化产业,融合新兴文化产业克服集群内企业之间条块分割问题、正确面对挑战,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彰显沧州本色。

二是劣势——机会(WO)组合:我们要正视市场环境所带来的良好机遇,克服不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抓住国家、河北省政府等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打破产业集群内的分割问题,在内部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

三是优势——威胁(ST)组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文化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要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提高软实力,能够更多的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

四是劣势——威胁(WT)组合:我们要勇于创新,打破常规,面对环境带来的挑战,我们要深入分析,突破原有模式和体系,全面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篇4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重点从审视资源、错位发展、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塑造品牌、构建产业链等方面系统地分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战略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八大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性服务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文化产业战略分析会 篇5

2010年3月10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中国工商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出席了签约仪式,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分别代表文化部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协议。

根据协议,文化部与中国工商银行将本着“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更好地支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工商银行将积极向文化产业优质企业发展提供全面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重点支持符合《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类行业的优质企业,以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集聚区和重点文化项目建设。通过提供并购贷款等产品服务推动文化企业重组并购和文化体制改革,配合文化部扶持打造全国性重点文化企业,支持其做强做大,并积极利用全方位的国际化金融服务支持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

蔡武部长在致辞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推动金融与文化的有效对接,将有助于培育打造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和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项目,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文化部已建立与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的部行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和优质项目数据库。蔡武部长还透露,由中宣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文化部等九部委共同制订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也将于本月出台,这将是文化与金融结合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对开发信贷产品、完善授信模式、培育保险市场等提出了要求,在建立健全包括贷款贴息、保费补贴、投资基金、无形资产评估等配套机制方面有所突破。

姜建清董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业务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2009年9月份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及《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工商银行更是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全行加大了文化产业市场研究力度,研究出台了文化旅游行业信贷政策,探索创新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新型服务产品,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包括存贷款、理财、结算、投资银行、财务顾问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努力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问题,在为各级文化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中国工商银行将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金融产品、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认真履行合作协议,为中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文化产业战略分析会 篇6

1.1 SWOT标准模型

1971年,哈佛大学商学院Andrews首先提出了SWOT分析的概念。[1]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通过对研究对象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了解研究对象自身具有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和威胁,提出一系列能够发挥优势、利用机遇、改善劣势和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进而制订研究对象最佳战略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交叉分析,例如SW、WO、OT、ST等进行分析,抓住外部机会,回避外部威胁;发挥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得出最终的战略决策。

SWOT分析模型分为简化模型与标准模型。在简化模型中,将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简化模型方法较为简便,但同时存在一些局限,例如对四个单项的重要程度难以界定,无法得出最终的战略决策。标准模型在简化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各因素权重的判定,则需引入AHP法。Mikko Kurttila等首次将层次分析(AHP)方法与传统的SWOT分析相结合[2],所构建的标准模型则是对简化模型的一种完善,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能对因素的重要性按权重大小进行排序。

标准模型三步骤为:

(1)单项分析

(2)交叉分析

(3)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各项结论,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评定进而得出战略决策。

1.2 标准模型的应用步骤

第一步:进行SWOT分析。分析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提出各影响要素。标准AHP方法的应用要求一个SWOT组内的要素最好不要超过十个,因为两两比较的次数随着要素数目增加而快速增加。

第二步: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构建判断矩阵M。

式(1)中,i=1、2、3、4,j=1,…8,Cij表示对于CK而言(k为矩阵M中的任意元素),元素Ci对Cj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Cij的取值选用1~9标度法,即分别选取相等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等等,分别赋值1、3、5、7、9,相反的用分数表示。

第三步:一致性指标CI计算:CI=(λmax-n)/(n-1),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λmax-n越大,CI越大,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一致性比例CR计算:CR=CI/RI,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矩阵一致性检验完以后,利用AHP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采用的方法如下:

式(2)中,n=评委的个数,m=评价指标总数。

2 应用案例:对当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2.1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早在2007年7月,杭州市委十届二次全会就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奋斗目标。2007年,杭州市创意产业的总产值达1056.15亿元,占全市GDP的11%。2008年7月,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作出了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和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的重要部署,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地位。2008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579.86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2.1%,居服务业第一位。2009年上半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84.02亿元,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2.8%。2010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698亿元,超过金融业GDP,占全市服务业比重为24%。2011年,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排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3]

2.2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单项分析

2.2.1 优势

(1)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杭州钟灵毓秀,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灿烂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杭州建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设钱唐县,到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钱唐郡改称杭州,此后州治迁至凤凰山麓,依山筑起杭州,州城方圆达“三十六里”。杭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分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源两大类别。非物质文化资源可分为以下十类:民间文学(梁祝传说等);民间音乐(江南丝竹);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物质文化资源则包括西溪湿地、宋城、西湖、良渚等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杭州历史文化资源是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所在,也是产业发展的蓬勃动力。

(2)产业优势。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以下成效:八大重点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等)稳步增长。2009年1~3季度,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八大重点行业实现增加值25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4]为了优化布局,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列为十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人才优势。杭州拥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为代表的37所高等院校,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来源。不仅如此,2009年杭州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群体,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方式,积极营造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和技术的氛围,促进文化创意人才在杭集聚。

(4)品牌优势。在品牌方面,杭州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位,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中国动漫之都、中国女装之都、东方休闲之都、江南艺术品交易中心等行业品牌都得到进一步拓展。在文化会展方面,2009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举办,同年10月举办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CIOFF亚太民间艺术节、第十一届西湖艺术博览会、杭州艺术博览会等一批文化类会展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创意杭州”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及其知名度。发展合力有效增强。八大行业牵头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有力地推动了杭州文化创意重点行业发展。

(5)政策优势。为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杭州成立了正局级事业单位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与此同时,杭州相继出台了《中共杭州市委杭州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了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园区建设及土地政策等多项政策,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

2.2.2 劣势

(1)杭州文化创意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的困难。

(2)由于消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大多数社会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足,也是导致文化创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的原因。

(3)各文化产业园区定位不够精准,与当地文化资源特点结合不够完善。

2.2.3 机会

(1)产业转型。在杭州经济发展至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时,杭州市面临着日益趋紧的要素资源和环境约束,部分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平台期、瓶颈期,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2)消费需求。在基本的物质产品消费得到满足之后,非物质产品的消费比例必然会逐步增大,而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需求的拉动。杭州的人均GDP现状意味着市民消费已经转向享受型,文化创意产业巨大的需求空间无疑会给新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内在动力。

(3)成熟的政策环境。我国大力倡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系列文化领域的重要政策文件出台,例如《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要加快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群,《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等,都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营造环境、提供支持。

2.2.4 威胁

(1)国内其他地区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会给杭州的发展带来压力。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会更注重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因此会带来杭州创意人才的流失,特别是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流失。

2.2.5 各项指标权重确定

在对杭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展开实地调研以后,共发放35份专家调查问卷,选择问卷对象为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杭州规划局、文化创意产业科研机构、文化创意企业和相关人员,并对所有参与问卷的人员职称或职务等作出要求,用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有效收回问卷29份。遵循模型构造特征,经过一系列筛选,根据SWOT综合分析表,对杭州文化创意产业SWOT分析模型建立选取4个二级指标用Bi(i=1、2、3、4)表示,13个三级指标用Si、Wi、Oi、Ti(i=1,2,...,5)表示,根据专家问卷调查表建立判断矩阵,数据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各项权重见表一。

2.3 交叉分析

交叉分析结果见表二。

2.4 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应该首先在于对优势的保持,其次是对机会的把握,再次是对劣势的弥补,最后是对威胁的防范。而在优势上,应当将着力点放在资源的开发以及强化固有的品牌、产业等相关优势,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体系下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劣势中占最大比例的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模糊,对其所创造的价值的不清晰,导致了这个问题的发生。中小企业无法良势发展,又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更加严重。园区定位的不够精准导致文化资源配置不完善,大量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表达方式,园区的经济价值无法体现。发展中所存在的劣势将会导致外部环境的威胁,其他城市带来的竞争压力会造成人才的流失。综合来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及利用;利用比较优势打造区域品牌;注重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调整人才结构,构建合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政府出台政策提升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能力,加强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注重前后相关联产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传统的SWOT分析仅仅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并没有对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说明;同时,也不能帮助从分析的四种战略组合中选出最终的战略决策。本文将传统的SWOT分析定量化,基于AHP方法构建了SWOT定量模型,并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实践表明,采用基于AHP方法的SWOT定量模型,能对战略的制订和选择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ANDREWSK R.The conceptof corporate strategy[M].Homewood,Illinois:Richard D.Irwin,1971.

[2]MIKKO KURTTILA,MAUNO PESONEN,JYRKIKANGAS,MIIKAKAJANUS.Utiliz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in SWOT a-nalysis-a hybrid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forest-certification case[J].ForestPolicy and Economics,2000,(01):41-52.

[3]董仕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杭州科技,2007,(03):41-42.

再论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篇7

关键词 湖北 文化创意产业 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1 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成就

近年来湖北省出台一系列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从资金扶持、机构编制、人员安置、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给予有力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创意园区不断增加。全省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建成的多达20余家,正在建设的园区更有近30家,这些产业园投资均在亿元以上,总投资超过百亿元。仅正在建设的人信武胜国际文化城一个产业园投资就高达40亿,武汉市几乎每个区都已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些园区已成为功能齐全的创意孵化平台和产能平台。

(2)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日趋成熟。以龙头企业带动,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格局已经形成。湖北的工程创意设计以国家级企业为龙头,其中以中铁四院、大桥局桥梁设计院、709所、中南勘设院等行业颇具实力,目前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产值达485亿元,合同总额在全国仅次于北京。报刊业、图书出版则以国有集团为主力,游戏动漫创意设计、软件开发、培训服务与服务广告设计及等领域,则主要以民营资本进入为主导。

(3)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原创能力明显提升。2011年湖北动漫产业异军突起,原创动画产量已达2453分钟,产值近27亿,比2010年增长3倍以上。继《天上掉下个猪八戒》之后,我省又有多部原创动画片《小鼠乒乒》、《阿特的奇幻之旅》等先后在央视、省级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普润传媒制作的《断尾狗》入选国家“原创动漫边疆推广计划”,将被译为藏语在藏区公映。长篇小说《天行者》、京剧《建安轶事》、歌剧《洪湖赤卫队》、电影《人在囧途》、电视剧《国门英雄》等等,屡屡在国际、国内斩获大奖。

(4)创意经济在中部崛起中所起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设计创意与科技创意领军的主导设计产业优势明显。其中以中铁四院领衔的铁道设计板块,以大桥局桥梁设计院领衔的桥梁设计板块,以武船、709所领衔的船舶设计板块,以中南勘设院领衔的勘设板块等,设计创意水平和产能规模均位于全国前列。2010年,工程设计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全行业综合产值达485亿元,合同总额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在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自主创新示范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明显增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2 新航程中尚要解决的新问题

湖北的文化创意产业披荆斩棘,奋力跃上了新台阶,但与湖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湖南、四川等省相比,我们还有相当的不足:

(1)产业链发展不键全,集聚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天上掉下个猪八戒》为例,衍生品开发仅为7%,在影视生产、图书出版、艺术品开发方面,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2)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不明显,生产较为落后,服务不到位,开拓市场能力还不强;(3)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特别文化产品研发、市场运作类人才一将难求;(4)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主要靠政府扶持,融资渠道比较单一;(5)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够强,知名品牌也不多;(6)发展不均衡,据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权威发布数据显示,武汉创意产业全国排列第4,地级仅宜昌入围,排名第14。

3 当下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在中部崛起进程中占领数字技术高地,使湖北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进入先进行列。

战略措施;促进现代科技与荆楚文化一个融合,打造数学娱乐、创意设计两个高端,扶持八个中心,培育武汉·中国光谷数字创意产业园、江岸区创意产业聚集区、楚天181创意产业园、昙华林艺术村、武汉智谷产业园、江汉文化创意产业等园区,实践人才战略。

战略路径:区域政府+高科技企业共建模式,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战略载体:主要载体是具有创新活力,竞争能力强、成长速度快一批中小型企业。

战略定位:创新型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

(1)游戏、动漫创意产业。提高动画片的生产能力,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以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为载体,通过推进市场化运作,吸引动漫网游、原创及研发生产商、经销商、服务提供商聚集人才、资本,打造完整的动漫创意产业链。(2)手机增值服务。做好手机报、手机彩信、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漫画、手机电子书、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增值服务。(3)数字艺术。数字艺术是指电子出版公、音像等电子出版物等绘,要打造网上数字艺术品交易中心,形成数字艺术品产业链,将数字领域的经纪人市场与传统营销市场进行整合,推进名牌战略,打造名人、名品、名企、名市。(4)数字影视。依托长江传媒集团骨干企业,坚持走多媒体、跨媒体经营之路,推动纸质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合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新型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加快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

4 湖北文化创意产业总结报告

目前湖北正处于一个以创意产业为导向产业升级、全面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时期。武汉城市圈的创意产业先导是湖北创意产业的中心,中心内的创意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尤其是近两年来大量创意企业入驻基地,基地内的行业门类齐全,高科技企业数量居全国同类园区或基地的前列,同时基地内的行业集中度也非常高,具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企业集群的条件和趋势,这些客观条件都是对基地未来的发展极为有利的。

但也要看到先导基地内的基本情况中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基地内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先导基地内的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的企业集群、先导基地内的企业网络、信息平台、营销平台和知识产权代理平台也不尽如人意,动漫行业力量薄弱,缺少行之有效的企业间的竞争,缺少动漫的创意源头。同时基地内的企业发展的差异化也较大。这些都是基地未来的发展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围绕着新的创意产业发展形势和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内的基本情况,在未来的几年内,先导基地应该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和给予多方面的资金支持,进行合理规划,努力促成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的各种平台的形成,在先导基地内打造出软件设计与服务、互联网与通讯信息服务技术、动漫产业、数字图书与电子出版物等行业的完整、高效的产业链,在基地内部搭建出通畅的营销平台、信息平台、人才引进与交流平台,真正建立起优质的创意企业集群,推动湖北创意产业的积极、蓬勃的发展。

课题号:本文是2011年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编号2011jy te070)阶段性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培训心得小学老师下一篇:党支部经费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