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论文(精选8篇)
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从政府、市场、利益、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了贵州省连片特困区农业产业链的演进动力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的演进要经历传统农业产业链、转型农业产业链和现代农业产业链三个阶段,以期更好的推进贵州省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
【1】特色农业产业链演进机理探析
[摘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链是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农业产业链
精准扶贫是当前贫困地区经济工作的重点,实现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解困是赢得扶贫攻坚战胜利的重要保障。
依据国家划分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贵州省涵括了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连片特困区域,贵州省三大特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程度深,而且贫困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夺得贵州省三大特困区扶贫攻坚的胜利尤为困难。
在精准扶贫中,依托贵州省山地特色农业资源,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链,可以有效整合贵州省农业经营体系各类资源,提升农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加速特困地区民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农业产业链是农业经营体系所呈现的一种业态,其实质为由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将农业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链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农业经营系统,早在1985年,赫希曼就通过对交易过程的深入观察,提出了产业链的概念,并对产业链的前后向关系进行了阐述。
农业产业链是一个复合型系统,其由多种农业经营元素耦合而成,同时农业产业链也是一个非稳定态的系统,在内外变量引动下,农业产业链会发生从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演进。
对当前贫困地区而言,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加速转型,而农业产业链也发生深刻嬗变,其产业链的演进机制,演进历程上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1贵州省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产业链演进的动力机制
1.1政府推力
政府的政策供给是农业产业链发展演进的重要动力。
农业产业链的内生元素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销售商等,而在影响农业产业链的外生元素中,政府是关键性主体,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输入,为构建高效率的农业产业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政府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可以通过财政、金融、土地、保险等多方面的政策路径,助推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形成,并增强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
在精准扶贫中,贫困地区政府会成立专门特色农业发展的管理机构,动态把握农业产业链的培育态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政策服务,更好的推进农业产业链的成长。
1.2市场拉力
农业产业链的终端是农产品市场,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会对农业产业链的演进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前,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对绿色、天然、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很旺盛。
而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链,可以通过产业链中的信息传导机制,快速反馈市场信息至产业链中的经营体制,进而使农户和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方略,生产对口市场需求的产品,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提升农业经营系统的运行效率。
从市场体系分析,农产品市场需求端的不断变化,将引导农产品的生产端发生变化,而随着引导农业产业链的经营组织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发生变化,市场拉力是农业产业链演进的重要动力。
1.3利益诉求
利益诉求是推动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链的各经营元素都是利益主体,其相互通过利益机制连接。
如果变革利益联结机制或者重组经营元素对产业链中的经营主体有利,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经营主体会积极的趋向调整农业产业链,进而使农业产业链发生演进。
反之,如果变革无利可图,经营主体就会丧失调整利益格局的积极性。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具有产业链短、信息不对称、经营主体实力弱、产业链不稳定等特点,因此在扶贫战略的推动下,通过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输入,产业链延伸、整合、拓展的方向都将有利于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机制效能的发挥会推动产业链的演进。
1.4创新驱动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因素。
对农业产业链而言,一方面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将会优化农业产业链的组织链,使产业链的关系联结更为稳固,同时增强产业链上经营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技术上的创新可以扩大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而推进产业链组织形态发生演化。
同时,消费市场信号是引导农业产业链变动的重要动力,当新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产生,新的市场机会生成的情况下,农业经营主体能否将市场机遇转化为自身经济利益,关键点也是自身的技术水平。
农业经营主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生产、价格、物流体系方面和市场形成联动,从而把握市场机遇,赢得市场先机。
2贵州省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产业链演进阶段划分
农业产业链是一种多元复合型系统,产业链蕴含着组织链、物流链、资金链和信息链四种形态。
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其经济总量少、资本存量低、市场化进程滞后,其产业链的演进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经济转型的视角分析贫困地区产业链演进可以分为传统农业产业链、转型期农业产业链和现代农业产业链三个过程。
2.1传统农业产业链
贵州省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低势能地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尤为突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效率低、生产规模小、农户生计资本少、抗风险能力弱。
从产业链分析,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贵州省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也被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以农户—经销商—农产品市场为节点的农业产业链已经形成。
但是这种简单的农业产业链表现出显著的“双柠檬结构”,即一方面农资供应商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突出,另一方面消费者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也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整个产业链系统运行效率的降低。
表现在实践中,一方面贵州省贫困山区农户难以采购到价优质高的农业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贵州省优势特色农产品不能形成品牌,市场销路难以打开。
从资金链分析,产业链的利润多流向了产业链的两端,而居于生产者地位的农户往往只能分享产业链的较少利润,长此以往,导致农户增收困难,尤其遇到风险冲击时,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价值一旦得不到有效补偿,农业生产经营的再循环很容易被打断,由此导致农户陷入贫困。
2.2转型期农业产业链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各种外生资源注入农业生产经营系统,加速了贵州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的演进。
农业产业链演进的最大特点是产业链被延伸和扩展,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生经营元素加入产业链系统,同时在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传统以农产品流动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也向乡村旅游方向横向扩展。
但是,发生嬗变的产业链又表现出明显的转型期特征,一是支撑农业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系统不健全,产业链系统内部的分工不够细致,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二是产业链内部起着连接一产、对接三产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现在贵州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多为外生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体系中居于强势一方,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完善。
三是产业链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为近年来新成立、层次低、组织体系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资本实力弱等问题较为突出,能够成长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内生化龙头企业的少之又少。
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由转型期过渡到现代农业产业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3现代农业产业链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链是贵州省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目标。
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链应该是集产品生产、特色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型复合组织。
现代农业产业链通过组织创新,可以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产业链经营主体间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体。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全产业链
一、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现状
全产业链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掌控整个产业链条,即从原材料的种植或者开采开始,经过初加工、深加工、产成品销售、分销及物流等每一个环节都可控、可追溯,形成一个完成的产业链。农业全产业链是以农副产品的种植、技术支持、收获、初加工、深加工、贸易、物流、品牌推广、分销为一体的整个农业全产业链条。在这个链条中,成规模的农业种植基地、采购商、加工企业、销售商等可以成为一个链条的核心。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和分散的集体经营与农户经营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缺陷制约了产业链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难以实现共享。解决农业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的主体缺乏、动力弱化、制度缺失、资金紧张等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链条核心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充实农业技术和服务、解决生产资料匮乏、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之一。
二、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链概况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农业产业一体化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根据产业链中主体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链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一体化模式。在该模式中,有一家成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企业资金雄厚、技术水平高、经营规模大,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链条中企业处于核心地位,控制着土地、农户的种植行为,农户是企业的员工,其收益分配按照企业的分配模式进行分配。美国的Cargill(嘉吉)公司在这方面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以大宗农产品贸易为依托,建立了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二是市场主导型的农企经济联合体。该模式主要通过企业和农业自主签订合同的形式进行产业的链接。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和农户是平等的交易主体,其内部都是独立核算的单元,通过合同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共同抵抗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这种模式适用于水果、蔬菜等产业。三是政府指导下的农业合作经营模式。如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日本农协、荷兰农业股份合作社等。该模式都有政府的指导和扶持,基于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国家对农业产业都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之间的协作。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链中,市场和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企业主导下还是农企经济联合体中,企业在整个农业全产业链中都是重要的主体。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更要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展产业链,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
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农企合作的源动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农户参与市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润,社会分工细化加深了产业链条深度和广度,参与者的增加加大了链条断裂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就会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断裂,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会受损。如农产品种植质量会对畜牧业养殖产生影响,如果饲料环节出了问题,畜牧业生产的产品就不符合加工的标准,在产业链上,畜牧业养殖环节、生产加工环节、销售环节是互相影响的。为了实现整个供应链环节上的多方共赢,链条上的各个利益参与方(饲料加工、养殖、生产加工、销售)需要共同协作,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促使劳动力、信息、资本要素、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本行业集聚,以抵抗来自其他产业链条的挑战。
(二)农业生产要素缺乏企业产业延伸的外需力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促使农业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迁移,农业高素质人才缺乏、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资本和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严重匮乏。如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 年的30.2%下降到2012年的10.1%;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由1980年的68.7%下降到2012 年的33.6%,下降了35.1 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对下降和农业从业人口的绝对下降都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生了很大影响,农业生产要素严重不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况且我国是人口大国,必须重视农业。在国家开始加大对农业扶植力度的社会大背景下,企业应以此为契机,采取租赁、合作、协作等方式切入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生产提供人才、资金、技术支持,在提高农民收入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农业原材料的供应。
(三)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需求是企业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内动力
多年以来,众多因对原材料质量管理、监控、检测力度不够而导致企业破产的事例屡见报端:2005 年河北永年无公害蔬菜基地农民浇灌大蒜时使用剧毒农药事件,2008 年潍坊出口日本毒包子事件,2008 年三聚氰胺导致三鹿集团破产事件,2010 年海南省豇豆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和青岛毒韭菜事件,以及2011 年双汇瘦肉精事件等,这些事例都暴露出企业对于原材料种植、生产过程、质量检测等环节管理和监控的缺失。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严控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与农业种植户签订相关协议,提供技术、资金和设备等生产要素,让种植户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变为企业协作者或劳动者,共担种植风险,促使农户由重视产成品数量而忽视质量转变为双重视,重视双方持久合作和共赢。企业通过对原材料生产的全程监控降低了企业市场风险,持续合作为企业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原材料。
(四)农业产业区域化生产为企业产业延伸奠定了空间优势
随着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的格局逐步形成。区域化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和特色化。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区域化生产格局的形成有集聚和规模效应,区域内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农产品的供应能力,形成了特色的农产品供应市场,对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吸附能力进一步增强,供应能力的增强也干预了市场的定价,促进产品定价回归理性,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对企业来说,集中的空间布局、专业化的生产有利于资金的投入和集中监控管理,企业依托自身的产品深加工、服务功能,发挥开拓市场优势,还可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方向。
(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农企合作的基础
农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政府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农企合作,鼓励建立订单农业、农企对接、土地流转等多元化的农企合作模式,并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扶植。如“江苏省农委与省农行签署第二轮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农行将在未来两年内向省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授信80 亿元,重点帮助企业产业链整合……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1]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一系列政策扶持。除此之外,在土地制度上,国家积极改革我国的土地制度,完善农企合作中土地流转制度。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确定了改革思路,下一步有望在此框架下出台各项具体政策措施,预计将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一是加快农村土地确权;二是自下而上逐步扩大建设用地流转范围;三是提高补偿标准,规范征地程序。”[2]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农业合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全产业链中的核心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分田到户”,实行农户自主经营的生产模式。这一土地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极大地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实现了农业增产。但另一方面,将大片的土地分散承包给农户,从市场经济和规模经济角度来看,弱化了市场参与主体农户的竞争力。单个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同浮萍一样,难以影响市场,成为市场经济杠杆调控下的被动接受者。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资金、设备、规模优势,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可影响农产品供给市场,稳定农户收益,确保自身原材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全产业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农业全产业链的核心。当然,也要确保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公平、公正竞争,防范单一企业在市场谈判中处于强势,不利于农户权益的保障。
(二)农企合作促进了高素质人才的反向流动
农业高素质人才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其二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目前,我国农业高素质人才缺口巨大:一是因人口迁移而造成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的年龄结构失衡。如在一份地区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地区年轻劳动力缺乏,农村空巢化现象严重。“在调查涉及的1 744个劳动力中,有750 名外出务工,占比43.6%;而在外出务工劳动力中,45 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90.53%。”[3]二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年龄老化,存在断层的危险。据调查“,全国32.5%的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在50 岁以上,部分西部地区80%的农民是50~70 岁的老人”[4]。全国农业从业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学历层次进一步弱化。年龄结构的老化提升了居民的储蓄意识,对农业投入不足;年龄结构老化使得具有丰富经验的乡土人才缺失,传统经验断层;学历层次的弱化不利于现代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可以实现高素质人口向农业回流,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合理引导促进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产品种植、管理、技术支持等涉农工作。在人才回流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是高素质人才回归农业的催化剂。新希望集团副总裁王航认为“:农业如果拥有高素质人才,可以很快占据市场空间。”
(三)实现了对农产品原材料质量的严格监控
以企业为核心,农户根据企业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种植和生产,通过企业技术支持确保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如雨润集团与旗下的农产品基地建立了“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5]的产业链运行模式,实现了对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严格监控。农产品质量的控制与其他产品质量控制不同,农产品有其独特的特征:生产的季节性、分散性、周期性、气候影响性、产量的不确定性等。这一全过程必须依赖农户的重视,企业必须依靠与农户的密切合作实现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
五、农企合作的全产业链模式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农业产业链市场的主体包括农户、企业、消费者等市场参与者。其中,农户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而在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农户这一市场主体的权益最容易受损,是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对此,在产业链延展过程中,要尊重农户的意愿,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手段创新实现,而不是剥夺农户的利益,农业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农户收益的增加,企业利润不是靠剥夺农户的收益来实现,而是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实现利润增长,企业应制定规范的收益分配制度,以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二)注重技术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土壤板结、化肥农药污染、水资源污染等都影响到农副产品的种植和养殖质量的严峻问题。企业切入农业产业链,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走生态发展之路,走循环经济之路,逐渐恢复遭到破坏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三)体现农户参与的主体性,激发农户积极性
农企合作的前提是参与方权益的增长。农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要创新管理手段,如在劳动时间管理方面,农户不适应固定的时间模式,可以建立灵活的时间管理模式;在劳动强度上,通过利用大型种植和收割、收获设备,降低劳动强度;在收益分配方面要适度向农户倾斜,以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合理延展农业产业链,注重上下游企业合作
农业全产业链不是某一企业控制整个链条,而是通过企业之间、农企之间的有序合作实现信息、技术、资金的共享,实现整个链条的有序互动,提高链条上各个环节运作的透明度,建立合理的利润分享机制,实现共赢。在运作过程中,对于上下游企业,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实现产品生产工序的有序结合。如乳制品企业与上游的畜牧养殖场和下游的销售企业要实现良性互动,产品销售分析要及时反馈到生产企业、生产企业要及时共享到畜牧场,反之亦如此。
参考文献
[1]罗进.江苏省农委与省农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EB/OL].新华网,2010-02-01.
[2]陈兰君子.农村土地流转: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N].金融时报,2013-12-03.
[3]李秀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致农业严重倒退[N].第一财经日报,2012-10-16.
[4]沈茂英.四川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农村政策调整[J].西北人口,2013,(1).
张频:医药广告我们以前播过,现在已经根除,医药广告太‘脏’了,影响电视台形象。这次的整治行动对我们没有影响。
《综艺》:作为一家地市级电视台,周口电视台的营收来源主要是什么?
张频:我们积极发展产业链。以《乡村服务社》为例,该节目就发展了一条农业产业链。我们在节目中为农民的生产生活答疑解惑,在节目外为农民和好的农资产品牵线搭桥,既树立媒体好形象,也实现了创收。另外,我们还有一档节目叫《陈楚文武堂》,发展的是文化产业链,虽然营收方面暂时比不上《乡村服务社》,但也小有成绩。
《综艺》:《乡村服务社》的营收状况怎样?
张频:以前依赖广告,每年最多创收百十来万。现在一年的收入,比以前两年的总和还要多。虽然农资产品价格不高,但是薄利多销。今年,节目计划纯上缴350万元,这在从前不敢想象。以前,周口电视台4个频道加起来,一年才创收1000多万元。
《乡村服务社》每期都有抽奖活动,七月份和元旦还有两次抽大奖的机会,返利给农民,因此,农民每晚都会观看我们的节目。高收视率吸引了广告,节目以前的广告收入只有30多万元,今年的目标是100多萬。目前,《乡村服务社》已注册了商标。
《综艺》:为什么会做这样一档节目?
张频:我们以前有档专题节目《乡村》,节目形式是专家布道,与观众没互动,离“三贴近”很远。因为周口是农业大市,所以台里想做一档对农节目。至于怎么做,当时并没有明确思路。刚开始,《乡村服务社》主要是对农民进行生产指导,后来开始关注农民的生活,包括医疗政策和娱乐文化等。节目越做视野越开阔,再后来增加了公益活动,如爱心轮椅传递——把城市捐助的轮椅送往农村,到现在已经送出1000多台,这个活动现在还在继续。类似这样的活动,观众喜欢看,电视台也赢得了好口碑。
《综艺》:农业产业链具体是怎样运作的?
张频:传递服务资讯和举办公益活动树立了电视台的责任媒体形象,创收则从农资入口。周口的农资需求量很大,但农民经常买到假货。我们主动和上市公司联系,将好化肥好种子以低廉价格直接从厂家买进,同时号召有爱心的社会人士加入,把好种子好化肥送到农民手里。这些号召来的爱心社会人士就是后来的乡村服务社社长,他们不但是农资产品销售员,也是电视台的联络员,还是农业技术的指导员和村里的帮扶员。
我们选拔社长有严格要求,必须品德好,在村里有号召力、公信力。2011年3月份开始选拔社长,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了600多个社长,覆盖了周口市700多个村,发展了十几万社员。
有社长在,电视就和农民打成一片。比如谁的低保出问题,哪方面需要帮助,通过社长找到我们,我们就会及时关注。村里有好人好事,搞什么活动,都可以在电视上呈现。现在45分钟的节目,做起来非常轻松,线索很多。以前做15分钟的节目要跑很多地方,现在成本降低,节目反而更好看。
带动农资产品的销售是社长的另一个职业。比如,快收小麦了,需要防治蚜虫,我们在节目中介绍防治方法,防治蚜虫的产品农民可以直接从乡村服务社购买。
最开始,我们主动找企业,现在变成了企业主动联系,申请增加商品品种。但是否被纳入乡村服务社的合作对象,要经过考察。我们在北京有一家专门的公司对申请加入乡村服务社的企业进行考察。
另外,600个社长不只是农资销售员,他们还是渠道。很多企业看重这条渠道,各个产品都想进入,已经形成产业链。
快道合作营销联盟(快道联盟)是由全国城市台、省级地面频道(非上星)、品牌企业、实力经销商联合发起的合作营销组织,是国内惟一的电视合作营销联盟。
快道联盟的使命是结合城市电视台的特点,研究、总结、推广适合城市电视台的独特、先进的营销经验,把中大型品牌企业引入城市台,促成企业与电视台的深度合作,探索中国区域电视媒体发展的新路。
快道联盟总结、研发并推广的合作模式包括“销售分成、TV团购、产品总代理、自营渠道、经销商联盟”等,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模式是销售分成和TV团购。销售分成主要针对快速消费品企业,TV团购主要针对耐用消费品企业。
快道联盟致力于建设一个以电视台为主体,既开放合作,又自主运转,营销资源强强配置的全国性营销系统。快道联盟包括:一、以地市级电视台为主体的覆盖全国的电视媒体联盟;二、以中大型品牌企业为主体的产品联盟(细分为酒类产品联盟、食品产品联盟等);三、以各地有实力的经销商为主体的经销商联盟;四、以影视剧为主体的内容提供商联盟。
导读: 当前,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规模偏小、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完全规范化,是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特点,金融支持其做大做强还需要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
个头儿高高瘦瘦的青年小伙儿杨玉涛是辽宁省朝阳市北票东官营镇海丰村的村民,同时也是北票市宏发食品有限公司的上游农户,去年刚开始养鸡,以供集肉种鸡饲养、鸡雏孵化、饲料生产和肉食加工的宏发之需。“听说农行今年对宏发的信贷额度又要加大了,我们每一户最高可以拿到8万元,这样我就可以放心扩大规模了。”杨玉涛表示,准备把饲养规模从5万只提升到10万只。
杨玉涛的养鸡场是辽宁当地农业产业链贷款的一环。产业链贷款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链为对象,基于对龙头企业信用实力和产业链管理程度的掌握,向上下游农户发放的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产业链的形式可以为农户提供满足信贷条件的担保,同时也节省了链条上各经营主体流动资金的管理成本。”农行辽宁分行农村产业金融部总经理宋涌海说。
对于子、分公司大多分布在城镇和农村的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来说,使用农行的服务似乎更加“对路”。“我们90%以上的客户都是在农行开户。农行在农村的网点分布也最多,这样对于我们来说最为方便。”禾丰牧业董事长金卫东说。据介绍,截至目前,农行辽宁分行已为禾丰牧业集团整体授信6亿元,用信余额3亿多元,同时为客户办理了现金管理、企业网银、代发工资、电子商务、贸易融资等多种业务。去年9月27日在香港上市的辽宁辉山乳业集团也是农行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大客户。为保证食品安全,辉山乳业实行的是从牧草种植、饲料生产、奶牛养殖到液奶加工以及奶粉制造的封闭式自控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同时,农行为我们提供了金融结算、理财投资等服务,并助推我们在香港成功上市。”辉山乳业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葛坤表示。
“农业是风险比较大的产业。除了一般的商业运作之外,还应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朝阳市副市长乔梁表示,政府应当担起中间服务以及风险分摊的“角色”,比如说提供担保,着力信用体系建设,及加大保险机构的作用等。
浅析和林格尔县农业产业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既要有重点地优先发展,又要注意各环节的平衡发展.本丈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出发,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的`成就与不足,提出以农业产业化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作 者:高平亮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Y AND ECONOMY年,卷(期):“”(1)分类号:F3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产业结构调整 龙头企业
文章编号:1005-913X(2010)12-0029-03
“农业产业化”是山东省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自此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主题受到广泛关注。从农业领域开始,“产业化”讨论和研究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随着“产业链”这一新名词被逐步接受,“农业产业链”研究也逐步深化,“农业产业链”也逐渐成为农业研究领域最受关注和青睐的名词之一。那么“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又有怎样的区别?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链”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概念辨析
“农业产业化”概念众多,许多对“农业产业化”进行研究的学者都提出了一个有不同侧重点的概念,但本质上都大致相同。为了较为科学准确地表述“农业产业化”,笔者借用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中所给的“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该社论指出,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教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化“农业产业化”概念可能有某些新的内容和变化,但与《论农业产业化》中“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给“农业产业链”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概念就更为困难了。“产业链”是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存在的,至于“产业链”是何种组织形式该组织形式有何特性,对此学术界并没有达成某种共识。目前对“产业链”的认识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并据某种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该观点主要从产业链条的角度来阐释“农业产业链”;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集聚区内,由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该观点是从企业链条的角度来阐释“产业链”。另外,邵昶和李健( )认为我国学者所讲的“产业链”要么和国外学者探讨的“企业纵向整合”大同小异,要么完全可以用产业关联理论来解释,并且它们提出“产业链”应该是企业链条与产业链条的融合。因此目前所提出的“农业产业链”要么是企业纵向联合的组织,要么为农业关联产业联结的链条。
从上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二者有许多联系,当然也存在一些区别。从联系来看,“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本质上都要求农业应面向市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应连为一体。因此有学者认为产业链联结就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二者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共同点:一是二者的组织形式要么是企业联合,要么为战略联盟,都是以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建的;二是二者都认为农民可以成为组织中的成员,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三是二者都强调农业应该向农业关联产业延伸,扩大农业生产和经营领域的范围。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强调农业参与分享其他行业的利润,“农业产业链”强调农业通过向其他产业延伸实现产品价值增值;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多地侧重于农业产、供、销一体化过程中的公平问题,而“农业产业链”管理则更多地强调整个链条的效率问题。
“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现有的研究中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两种理论是对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描述和理论总结,尽管研究目的不同、具体对象不同、重点不同,但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实际应用当中又是交叉在一起的。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体现的农业发展思路的变化
(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冲突日益尖锐,农民、农业走向市场极其困难,农用物资和农产品出现“买难”、“卖难”,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产品比较效益降低,农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农业粗放经营方式,以及依靠计划指令安排农业生产,农产品国家收购的生产和流通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相背离,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体征农业生产流通体制。“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和社会主义“大市场”联结起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一体化、专业化经营,强调集约化生产。同时改变“小农户”单兵作战思想和现实,把农户组织起来,避免小规模和分散经营的弱势性,缓解“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农业产业链”同样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农业新的发展思路,强调从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各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尽量减少传统农业的弱势性,在农业、农民和市场之间建立有效的通道,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尽快让农业、农村和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因此无论是“农业产业化”还是“农业产业链”都是顺应这个趋势的,都能够体现这种农业发展思路的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因此还需要积极深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研究和实践,以尽快地实现这种转变。
(二)由侧重于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向侧重于引导农民站稳市场转变
“小农户”和“大市场”联结起来,是20世纪90年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走向了市场,了解了市场需求,农民能够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不再是盲目的,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增强,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渐趋向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要把农民带向市场,让农民了解市场、认识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让农民成立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以及与农业加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契约关系,保证和增加农民收入。但是随着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农民与市场联结的更加紧密,市场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缺乏足够分析和辨别能力的农民往往在众多市场信息中迷失方向,重新回到盲目生产窠臼中,出现新的“卖难”,从而由走向市场转为退出市场。加上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竞争加剧,资金力量和技术力量薄弱的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经营状况举步维艰,农民加入的各种产业化组织变得非常脆弱,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和农业企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农民能否站稳市场,能否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农业产业链”更加强调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某一具有明显或潜在优势的产品或企业为纽带,形成农户与企业的联盟关系。更加突出产品或企业的优势,让农民与企业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只要产品或企业的优势不动摇,农民在市场中地位就会不动摇,就不会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农民由走向市场向站稳市场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不仅要把农民带进市场,更要让农民学会在市场中竞争、合作。
(三)由侧重于帮扶农业向侧重于改造农业转变
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具有弱势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却相当重要。我国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与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符合。并且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在长期工农产品的交易过程存在严重的价格“剪刀差”,让农业发展资金过度的流向工业和其他产业,进一步地削弱了农业发展后劲和潜力。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要求国家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企业积极帮助和扶持农业,让各种生产要素在农业和其他产业间自由流动,让农业成为与现代工业并重的高效率、高产值和高效益的现代化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帮助农民成立各种专业化组织和合作社,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民建立契约关系.规定农业企业(本网网 )对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给予农业产业化组织极大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并且要求以工哺农。有力的扶持措施和支农惠农优惠政策让农业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简单的帮扶政策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简单的帮扶政策使农业和其他产业地位不平等,形成农业发展的“惰性”。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问题仍然是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农业产业链”思想强调产业链条中各个不同产业间的平等性,强调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重视产业链条的整体效率,希望通过优势企业和产品引进现代生产要素来改造农业,这比单纯地强调通过帮扶政策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通过政策因素来调节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更有效果。由于农业天然的弱势性,有倾斜性的帮助和扶持农业是必要的,这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但是一味地让农业被动地接受帮助对农业发展本身是不利的,需要从各个方面引进现代生产要素来改造农业。因此让农业主动地参与其他产业的竞争和合作有利于引进现代生产要素,从而更好为农业发展服务。
(四)由侧重于农产品数量向侧重于农产品质量和特色农产品发展转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日益加强,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国民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已由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转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初期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和产业化组织过多地强调农产品数量,全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县”,希望通过大范围的农产品生产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形成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这种在没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产品优势状况下形成所谓的专业化生产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诚然,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是推动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又是形成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的核心要素。但是忽视质量和特色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农业产业链”则更加注重围绕产品质量和特色产品以及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或企业链条。“农业产业链”侧重于从某一条优势、主导产业链出发,形成由众多产业链形成的产业网状结构,避免盲目的数量扩张,寻求特色突出和质量改进。农业发展由单纯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三、结论和建议
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经历着从“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经历着从“帮扶农业”向“改造农业”的转变,经历着从“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都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两种理论的变化和发展是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上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的探讨和比较并不能说明哪种理论更有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说明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是如何转变观念和深化改革的。农业发展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思路、转变思想、深化改革。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继续深化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等农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的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能指导实践。“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等农业改革和发展理论是来源农业发展的实际,同时又能很好地促进农业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等农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础还不坚实,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应积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等相关理论的深化研究,加大对理论研究的投入力度,以更好地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第二,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思路,紧随时代脉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参考文献:
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4):8-11.
邵昶,李健.产业链“波粒二象性”研究——论产业链的特性、结构及其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7(9):5-13.
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l.经济学家,(3):121-123.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6-38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向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114-117.
王凯,韩纪勤.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5):9-12.
曹芳,王凯.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农业技术研究,2004(1):71-75.
甘舒宁,钟甫宁.农业产业化探讨——内涵、发展、利益机制叨,农业现代化研究,(1):49-52.
扬群义,茆万东.农业产业化的历史背景及内涵特征浅述[J].山西农经,(6):28-31.
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慧峰,李彤.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2(2):60-63.
揭筱纹、里昕.产业链联盟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J].软科学,2007(1):55-58.
养殖场首先必须解决空汽污染问题——臭味空气污染。根据美国环保署指出, 畜产养殖场的氨浓度与臭味浓度成正相关, 故一般以氨浓度表示臭味强度 (Lee Wilson and ssociates, 1996) 。针对氨 (NH3) 进行降解作用, 以改善畜禽粪便气味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并促进动物的生产性能。养殖场臭味解决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添加益生菌, 降低肠道中氨气的产生, 二是使用降低氨氮的优质微生物。
利用不耗能的益生菌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以益生菌处理畜牧场以降解氨气产生,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废弃物再利用, 粪污无害化处理成生物有机肥。“微生物”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污染处理的好帮手。利用最新生物科技技术, 通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提供植物所需营养, 释放被土壤固化的微量元素, 使土壤肥力强、营养高、吸收效率高。
种植养殖结合, 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体系的基本模式是:生物饲料应用于健康养殖以解决抗生素残留问题, 生产出放心肉品;生物有机复合肥料应用于种植, 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生产出无药残的绿色蔬果。
沣田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台湾专家团队合作, 参考引进台湾农渔会经营模式, 实施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连接经营模式。以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为中心, 与新西兰 (玉田) 恒天然奶牛牧场合作。利用优质微生物将牛粪无害化处理后, 生产成各式生物有机复合专用肥, 解决了牛粪污染的问题并提供了优质生物有机复合肥。与唐山地区种植专业合作社签约, 计划性种植优质农作物品种, 实行统一提供种子、统一生物有机复合专用肥供应, 实现改良土壤品质、保证农产品质量且提高产量的目的。在项目实施中, 统一培训农民种植技术, 解决土地板结、农药残留问题, 提高质量与产量, 让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优质农产品标准。在农产品收获季, 统一由沣田宝公司净菜处理中心以高于市场价收购, 分拣分发到都市直销服务网点, 解决了农民卖农产品难的根本问题, POS机刷卡结算迅速取得资金, 也能如期还上银行信贷。净菜处理中心直接对接超市, 配送京津冀大超市 (现已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承德等城市) , 市民低价享用优质农产品。
关键词:承德市;农业产业链;产业链升级
一、承德市农业生产概况
(一)农业资源条件。农业资源条件包括气候条件、水纹条件、耕地条件等。承德市气候属于温带向暖温带过渡、半干旱间半湿润、大陆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其中70%集中在夏季,境内水资源丰富,京、津部分生产生活用水来自承德;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其中耕地总面积537.2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52亩;该地区自然灾害相对较少。总体来看,承德市农业生产具有较为稳定的资源条件。
(二)农业生产现状。近年来承德市农业生产稳定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推进,承德市农业生产模式不断调整,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2013年承德市农业总产值为
196.53亿元,在承德市地区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达到15.45%;
2007年至2013年,承德市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17.54%。
(三)经济社会条件。近年来,承德市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13年,承德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202.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6.54%、51.08%和
32.38%;2005年至2013年,承德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
17.37%。同时,近年来,承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建成,承德通往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地的高速均已通车,为承德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承德市农业产業升级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产业集群优势。承德市农业生产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缺乏产业集群优势。无论是同类企业还是农业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企业,都缺乏与之相联系、能够相互补充的企业、供应商、关联企业以及专门化的制度与协会等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承德市企业多各自为战,以致势力单薄,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均较弱。
(二)地区消化功能不强。农产品属于弱质产业,其弱质的一个方面即是消费弹性小,难以随着价格水平、人们收入水平等条件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变动,以致对于某一个地区而言,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量相对较为有限。
(三)知识和技术条件较弱。当前,承德市高校数量非常有限,科研院所、创新和研发型企业严重不足,这使得承德市的知识和技术资源条件匮乏,难易满足承德市农业生产对于知识、技术、方法等智力支持方面的需求,影响着承德市农业产业发展进程。
三、承德市农业产业链升级战略构想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渠道,也是拓宽农产品消费市场的重要措施。承德市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基础、基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毗邻京津的地域资源等条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促进农业产业链上游流通、生产以及产前环节的繁荣和发展。
(二)建设和培育农产品品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建设和培育,当前承德地区品牌的竞争力普遍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现阶段,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普遍诉求之一即是健康、绿色,承德市的生态资源条件与这一诉求能够较好的吻合,所以,可以借助承德市绿色、生态资源的优势,建设和培育健康、绿色、较高品质的农产品品牌。
(三)紧密联系当地旅游市场。承德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
源,每年都有来自国内外的大量游客,2012年,承德市接待中外游客数量达到2100万人次,首次突破2000万,实现旅游收入
162亿元。农业也应该积极利用这一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农业观光园、乡村旅游等方式将农产品与旅游业对接,拓展农业产业链。
(四)积极打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应该积极通过直接贸易、转口贸易等形式,开拓国际市场。生态资源、绿色资源是产品出口的重要优势,有助于绕过绿色贸易壁垒。可以充分利用承德市的这一条件,开发绿色农产品,确保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不断提高承德市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博.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北京,2011
【农业产业链论文】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11-21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论文12-17
农业产业10-26
农业开发产业规划11-10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10-25
国家农业产业园规划11-17
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2-11
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12-21
围绕农业产业化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09-29
农业产业化发展考察报告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