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方向试析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搞科研要有坚定的信念,有远大的目标,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废寝忘食,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上千次的失败,还要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李允这样总结自己从业30多年来科研工作的经历。“这个奖虽然是一项个人奖项,但却凝聚着我们整个研发团队的力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方向试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方向试析论文 篇1:

xMOOCs视野下石油专业开放性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实践

[摘 要]cMOOCs和xMOOCs两种模式各有其特点与适应性。xMOOCs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平等性特点。xMOOCs环境下能有效消除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课堂教育平均主义现象,激励教师积极探索xMOOCs环境下开展开放性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为石油工程专业线下教学教法的革新提供依据,是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MOOCs教育;石油工程专业;课程资源;开放性

石油工程专业是国家能源战略人才支撑的特殊专业。如何培养满足石油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要求的合格人才,是石油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教学的变革及创新依托于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MOOCs(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1]教育教学的“开放性”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三三三”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三个维度完整结构中重要的教育理念与发展方向。[2]笔者在分析全球近年通识教育类MOOCs课程特点和开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cMOOCs和xMOOCs两种模式的特点与局限性,认为后者更突出教师在学习内容中的主导地位,能保证知识体系的正确性和教学成果的专业性,更适用于石油工程专业细分领域的“小众化”学科。笔者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在线教育实践表明,xMOOCs教学方式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而且基于xMOOCs环境下的翻转式/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能有效消除影响学生个性发挥的传统课堂教育平均主义现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三三三”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实现全面化、个性化和最大化的石油工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xMOOCs的崛起与石油工程专业开放性教育的选择

根据课程结构及教学理念的不同,MOOCs可进一步分为cMOOCs和xMOOCs两个亚类。[3]其中,cMOOCs是由MOOCs的提出者——Dave Cormier所倡导的,“c”为“连接主义”(connectivist)的首字母,指学习者通过使用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化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在他人知识基础上创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cMOOCs具有两个显著特征:1.cMOOCs以培养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强调学习者要积极参与分享并起主导作用,而教师只是助学者,对问题的解决提供较少的指导,并不是课程知识的唯一权威传授者;2.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分散在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没有固定的教材,学习者可从教师推荐的资源或者网上自己找到的资源甚至是其他学生的作业中汲取营养。该模式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强弱,其学习成果也是区别于高校传统教学活动的产品,如博客、图片、图表,或者通过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参与制作的影片。目前,cMOOCs主要在加拿大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xMOOCs是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率先进行实践的,标志着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MOOCs的开端。因其课程结构和教学理念与cMOOCs明显不同,人们将基于三大MOOCs平台(edX、Coursera、Udacity)上由众多高校提供的课程称为xMOOCs,字母x表示指數,寓意大规模招生,例如,HarvardX是哈佛大学校园的延伸。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法类似,即由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在线课程讲座,学习者通过完成课后练习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培养相关技能,如果通过相关测试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或技能等级。这种由高校教师主导的在线学习,可以保证课程资源和知识技能的真伪和质量,这点与cMOOCs推崇的主要依靠学习者知识的分享与自我知识的建构,而教师只是助学者的“平等互惠的网络文化精神”有明显的不同。

表1 cMOOCs和xMOOC的特点及区别

如表1所示,xMOOCs课程资源及教育方式与传统高校课堂教育相仿,基于学习科学研究、符合学习心理学原则的课程模板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具备了适合各类课程、不论教师是什么风格都不会太走样的特点。因此,由世界著名高校主导并推出的xMOOCs教育模式取得爆炸性增长。目前,基于斯坦福大学xMOOCs团队开发的课程在线教育平台发展成了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MOOCs平台。许多其他MOOC组织,如FUN、FutureLearn、NovoEd、MOOC等相关机构已经开始提供类似的高度可扩展的在线课程。截至2013年3月,位于美国加州的全球最大的MOOCs課程开发公司——Moun?鄄tain View公司提供了来自17个国家62所著名高校的328门MOOC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商业、科学、数学及信息技术等(见图1),有来自220个国家的290万学习者注册学习(见图2)。xMOOCs给更多学习者提供了系统学习知识技能的机会,被Nature.com形象地称为大学2.0版本。

图2 MOOCs教育课程内容构成图

图1 MOOCs教育参与者比例分布图

数据来源:Nature网站“MOOCs教育——大学校园 2.0版”(www.nature.com)

针对石油工程专业知识体系高度专业性的特点,公共社交平台及网站上相关课程资源及资料相对缺乏,xMOOCs的教学教育模式与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相仿,而且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保证知识体系的正确性和教学成果的专业性,消除影响学生个性成长与发挥的传统课堂教育平均主义现象,为实现全面化、个性化和最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搭建了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热点,为石油工程相关专业的MOOC教育实践提供了硬件基础。

二、 xMOOC环境下石油工程专业开放性教育课程资源建设

2014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积极开展了MOOC教育革命的研究与讨论;同时,商业化运作的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等 MOOC 平台的陆续上线也推动我国 MOOC 的快速崛起。笔者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外主要MOOC平台课程内容涵盖历史、社会、商业及科学技术等多个学科分类,但是对于石油工程专项细分领域的MOOC教学资源基本为零,石油工程在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尚未见公开报道。笔者根据xMOOCs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理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xMOOCs模式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为在线教育实践提供基础。

(一)基于xMOOCs教学特点和理念建设适合MOOC授课模式特点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资源

为了满足xMOOCs环境下石油工程专业基础课课程资源建设,笔者总结分析了MOOC环境下学习者的行为特点,对现有针对传统课堂以50分钟为学时的课堂教学电子课件进行结构调整,以课程知识点为核心开发并制作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油藏工程等石油工程专业基础课电子課件。并按照学习行为习惯,对课后测验、习题进行结构化调整,以实现学习者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制作满足移动终端的课后测验题库,进一步丰富了石油工程专业基础课课程资源库。

(二)基于xMOOCs环境下石油工程专业国际化教育实践及课程资源建设

为了实现石油工程专业国际优质专项细分类MOOC教学资源库建设及教育实践,推动学术界与工业界联合,要积极推动石油工业领域中国石油大学与全球知名石油公司的学用合作与互动,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缝连接。重点针对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德克萨大学奥斯丁分校等著名大学及斯伦贝谢中国等国际公司进行课程资源的调研和合作开发,开展针对石油工程专业高年级大学生专题细分类MOOC教育实践,搭建面向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国际专业教育授课网络平台,促进石油工程专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在本项目专题讲座授课视频制作的同时,吸纳MOOC联盟的国际优质开放课程,建立石油工程专业在线教育国际化课程资源数据库。

(三)石油工程专业MOOC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及交互式教学网站开发

针对石油工程专业MOOC教育教学活动特点及需求,笔者基于DISCUZ系统开发石油工程专业xMOOCs 课堂专业化网站。网站具有课程注册、课程预告、教学过程中的技术讨论以及课后的作业管理、学情分析等综合功能,实现了石油工程专业xMOOCs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延续,并完成课程预告、教学过程的讨论以及课后的评价与总结;促进了MOOC课程质量的提高,为石油工程专业MOOC教学资源库的长期积累和丰富提供了一个信息化平台。

在xMOOCs环境下石油工程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笔者依托第三方平台,搭建面向全行业的石油工程专业在线教育课程,开展石油工程专业互联网教育实践,在促进大学生培养的开放性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三、xMOOCs视野下石油工程专业开放教育实践及效果评价

石油工程xMOOCs课程先后推出油层物理、储层随机建模原理、构造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的系列课程。同时,积极邀请Schlumberger(中国)SIS中心、Halliburton公司、胜利油田等技术专家针对专题举办在线讲座,内容涵盖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石油地质等多个学科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1月30日,共推出20期在线教育课程,累积20000余人次参与课程学习。从课程参与人员结构上看,有55%的学习者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燕山大学、常州大学以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在校大学生以及研究生,34%来自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油田开发技术人员,其余来自Texas A&M、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国外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见图3。

图3 石油工程专业xMOOCs学习者构成图

借助在线教育交流平台,积极邀请具有丰富从业经历及工作经验的石油行业技术专家从线上走到线下为大学生讲授就业创业、技术前沿学术讲座等多方面的内容,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搭建起一座连接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沟通桥梁,探索出创新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一系列培养途径的改革,激发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先后获得2013年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还曾获得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第八届“挑战杯”山东省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山东创业大赛三等奖等奖项。特别是在2013年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大学生与教师共同组队的ipetro科技创新团队,凭借“智慧石油”项目从全国近4000支团队中突围而出,获得全国第三名,是全国唯一一个来自石油天然气开发领域的获奖项目。石油工程专业的开放性教育实践,为学生将来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或技术骨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相对于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缺乏互动性和指导性的不足,xMOOCs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平等性的特点。在xMOOCs环境下实现全过程化课程教学、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以及课后的测试测验开展,并对学生学情学业进行全面评估,有效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同时,通过积极引进企业高级人才来学校授课等方法,充分利用石油企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 在学校、行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座无障碍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开放性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对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具有廣阔的应用及推广前景。

[ 参 考 文 献 ]

[1] Siemens G. MOOCs: Innovation in education,Common?鄄wealth of Learning, AthabascaUniversity[OB/OL].https://oerknowledgecloud.org/sites/oerknowledgecloud.org/files/pub_PS_OER-IRP_web.pdf #page=31.

[2] 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11-29.

[3] 刘华东.构建“三三三”培养体系推进本科教育迈向更高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2(6):34-36.

[4] 徐晓飞.抓住MOOC之机遇促进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9-33.

[5] 老松杨,江小平,老明瑞. 后IT 时代MOOC 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8.

[6] 姜蔺,韩锡斌,程建钢. MOOCs 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32-35.

[7] M. Mitchell Waldrop. Online learning: Campus 2.0[OB/OL]. http://www.nature.com/news/online?鄄learning?鄄campus?鄄2?鄄0?鄄1.12590.

[8] 焦彤.试论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点”“面”关系[J].石油教育,2004(2):48-51.

[9] 王岳寿.试谈现代远程教育[J].石油教育,2001(5):31-34.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孙致学 姚军 张凯 孙仁远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方向试析论文 篇2:

“这是一项要耐得住寂寞的艰苦工作”

“搞科研要有坚定的信念,有远大的目标,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废寝忘食,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上千次的失败,还要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李允这样总结自己从业30多年来科研工作的经历。

“这个奖虽然是一项个人奖项,但却凝聚着我们整个研发团队的力量。”自2月24日以来,当人们恭喜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李允获得我省科技界的最高奖励——第六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并获50万元重奖时,李允坦言获此奖项让他有点受宠若惊,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只是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与石油打交道,缘起学校隔壁的省石油管理局”

1959年至1962年,李允就读于成都五中(现列五中学),学校隔壁就是四川省石油管理局。那时全国正在川东搞石油大会战,全国石油、地质勘察专家都聚集到省石油管理局召开各种石油研究会、交流会,“当时经常看到那里进进出出的人都穿得整整齐齐的,都很有知识,觉得他们很了不起,很羡慕他们,也想与石油打交道。”

就这样,他年幼的心灵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以后也能“很有知识”,李允中学毕业后,于1962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西安石油学院,就读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

上大学后,李允每天在教室学到深夜才回宿舍,想用自己的所学改变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大学毕业时,他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

但就在这时,“文革”开始了,他的学业不得不中断,被分配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先后在新疆石油局采油二厂、新疆石油研究院开发室做技术员工作。

李允告诉记者他最喜欢一部名叫《西圣地》的电视连续剧。《西圣地》以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勘探、开发、建设克拉玛依油田的历程为背景,讲述了共和国第一代石油人在艰苦的年代和环境里,以他们的创业豪情和钢铁意志克服种种困难的感人故事,塑造了以杨大水为代表的第一代石油人无私奉献的壮丽人生,是一部赞美崇高、充满阳刚之气的嘹亮的主旋律作品。

李允说那时的艰苦就与《西圣地》描述的一样,自己就在那种环境中一呆就是10个年头,主要搞石油开采、注水、测试、地质研究工作。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在别人都认为读书无用的时候,李允仍然坚持学习。“在基层有的是时间,我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牌,就爱看书,理工化学什么都看,钻研石油开采各项技术和知识。”他坚信知识会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看书才是他的最爱。

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李允以全国石油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石油大学(华东)的研究生,所读专业也与大学一样,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

“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

1982年1月,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李允放弃了留在交通信息发达的北京石油研究单位和留校任教的机

会,主动要求到地处南充、交通闭塞的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的前身),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1982年,当时计算机还是两万多块一台,李教授很珍惜设备资源,他作为科研技术骨干,除了担任教学工作外,做科研的时候,一般情况都是从早上8点,一直要干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休息,他搞科研很亡命。他从理论公式、实验数据、现场应用等方面都做到一丝不苟,反复论证,精益求精,确保科研项目的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可靠性、实用性。”记者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李晓平的脸上看到了他对李允的崇敬之情。

那时学校的一切还是百废待兴,很多科研项目还没有起步。李允开始了四处奔波,找企业,跑部委,到处争取项目,其中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一言难尽。

李允至今不会忘记在那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他坐火车从北京把项目资料带回成都,车到半途,前方塌方,他只得换乘回北京的火车,坐了一截后,他发现另外一次列车还在往成都开,又换乘那列火车,但开到塌方地段,车还是不能前进,他只得又坐上回北京的车,坐到半途,又发现一列开往成都的车,抱着侥幸心理,他再次下车换乘……那一晚上,他反反复复翻了6次秦岭,仍然原地踏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李允争取到了“不稳定试井软件分析系统”这一项目,受到各方关注,这套系统将帮助油气田开采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到地下的油气藏动态,而在这套系统问世之前,了解油气藏参数的主要手段,还是依靠主观经验判断分析与外来技术应用。当时这套系统只能从国外进口,一套就需要4万美元。该系统问世当年,在全国成功推广应用数量就达到了330套,而这项技术,在当时就给国家节省了上千万美元的外汇支出。“拿到这个项目我非常珍惜,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渗流理论是建立油气田开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李允的相关成果已在我国复杂油气藏的开发中获得广泛应用,在此方向上,先后完成了基础研究项目7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石油,任何一个人都明白它对现代经济的战略意义。李允说,世界上关于油气田开发的所有难题,在四川几乎都能找到影子,所以只有依靠科学进步,只能进行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工作者,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允致力于油气田开发工程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特别是天然气开发工程的研究。在非常规油气藏的渗流力学理论、油气藏数值模拟理论及技术、油气井分析理论与技术及油气藏工程方法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及省、部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近20年来我国油气藏工程技术进步的主要方面,不仅为推动我国油气藏工程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一直代表着该领域学术与技术前沿和主要发展方向。在天然气开发开采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于“八五”至“十五”期间在四川各矿区普遍推广,大幅度提高了四川各类特殊气藏的产能,仅2006至2008年,在四川地区新增利税就达8.39亿元。

李允对30多年来搞科研的感悟是:“搞科研要有坚定的信念,有远大的目标,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废寝忘食,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还要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他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

吴永平,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地质师,在渤海湾盆地千米桥凝析油气田的勘探与发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渤海湾盆地千米桥凝析汽油田的勘探领域伸向了过去没有进军过的地质浅层、深层,并发现了高产油气流,完善了油气勘探理论。更重要的是,它为油田的生存和发展探明了方向,为油田21世纪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撰写了一篇充满哲学思辨色彩的论文《论17种关系》,从发现与探明、继承与发展、近期与长远、低谷与高峰等关系中阐述自己的地质勘探思想。许多专家称赞说:“他所阐明的这17种关系是打开地质迷宫之门的一把钥匙,一部地质勘探工作方法的教科书。”

吴永平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都师从李允教授。

“他希望他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作为李允曾经的学生、如今的同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油气田开发工程二级学科建设负责人、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省部级及油气田重大工程科研项目30余项的李晓平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对李允的评价是,李教授平时对学生、同事都非常谦和,但在学术和工作上要求却非常严格。“李教授不会用他在学术上的权威来抑制学生思维、思想,在讨论科研问题的时候,都让我们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

李允认为对待学生,首先要教会他们如何做好人,其次教会他们如何做好学问,第三教会他们如何做好具体技术。

李允不仅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评定的对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而且还为国家培养出硕士研究生40人、博士研究生35人,其中30余人已成长为油田和科研机构的技术骨干或石油院校石油工程专业学术带头人。他的学生有70%以上获得了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

李允不仅为他所教的这么多学生取得的显著成绩而高兴,更高兴的是,他的儿子李隆新如今也加入到油气田开发科研之中,而且就在他的手下干活。“以前他在北京石油大学,现在在我这里读研。”在记者采访李允的当天,他的儿子正报考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博士,他希望子承父业,比自己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更大。

李允:194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1981年石油大学(华东)硕士毕业。先后于1988年和1997年在美国Texas A&M大学、德州大学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阿尔伯塔大学进修学习。1991年以来曾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四川石油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地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西南石油学院副院长。“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渗流理论及应用技术学术带头人,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2000、2008年两次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作者:贺贵成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方向试析论文 篇3:

我这一堂课

题记:2006年5月25日,教育部赵亚夫教授、程光泉博士以及苏州市教研室、常熟市教研室部分领导等一行十人来我校指导课改工作,笔者代表苏州市向教育部两位专家展示课改成果,作汇报“演出”,课题为《工业化的推进》。其间,走过了一个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从专家点评到课后反思设计再重新走进课堂的过程。

一、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工业化的推进》是上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的重要课目,共三框题,第一框题“工业体系的建立”从宏观上概述了新中国工业的发展成就。第二框“钢铁与石油”、第三框“两弹一星”则通过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两个重点领域突出体现工业建设的成就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相关历史人物事迹的介绍所化笔墨较重,从编者设计意图来看,教学中既要注意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

2、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形象思维丰富,抽象思维相对薄弱,要尽可能地把文本式的学习材料(石油、钢铁、航天、核工业方面的成就等)转变为图片、视频、实物等形象直观的学习资料。

(2)初二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但认知能力还很欠缺,必须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易懂的知识体系。

(3)由于历史积累相对不足,呼之即来二学生易对这段历史以及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

3、预设目标:

(1)理清知识结构,突出新中国工业建设成就,使学生掌握《工业化的推进》一课的知识体系。

(2)“自己提出的问题由自己来回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剖析时代精神,感悟人性魅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对策:

课时安排:考虑到整堂课教学的完整性,将2课时调整为1课时。

教材处理:考虑到课时、学生认知等方面的因素,打破原三框结构,教学中执行新三框模式,即“工业体系的建立、建国以来工业化的成就、共和国之魂”。同时,为降低教学难度,对“工业体系”这个概念,作淡化处理,而将之作为学习资料下发给学生。

教法选择:常规教法“嫁接”多媒体手段(即多媒体以插件形式出现),体现可操作性、实效性、趣味性的统一。

教具准备:自制曲辕犁、钩码、邮票、实物投影仪、液晶投影仪等。

学案下发:课前下发,人手一份。上有学习要求、学习指南还有补充资料以培养学生对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板书设计:为增强趣味性,锻炼学生的文字能力,板书设计诗词化。

二、课堂实录

1、实物比对,引出课题(道具出场,一手拿犁,一手拿钩码。)

同学们,认得出我手理的两件东西吗?(学生的表情显得有些茫然,却好奇。指名学生试着在教室里推犁,在推犁的过程中,学生们认出了它)对,这是把曲辕犁,正是它犁耕起古代中国的盛世辉煌。而又有谁知道这300克的故事呢?(让多位学生掂量一下钩码,依旧茫然。然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上:15.8万砘/5.4亿)同学们,这便是新中国成立前我们的人均钢产量!对此,你们作何感想?(某生站起来说旧中国工业落后。)旧中国工业落后会怎样呢?(笔者追问)(落后挨打,所以会成为列强的侵略对象)那该怎么办呢?(笔者再问)(大力发展工业。)对,要想彻底改变命运,就必须发展工业。(媒体显示课题)

2、你说我说,构建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工业化的推进,党中央做了哪些工作,核心工作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进行自学,随后作相互交流。最后媒体显示:东方红,毛泽东,七届二中促工家。构体系,重基础,一五计划有奇功。改革开放春风绿,轻重协调乃长计。且看今朝十一五,锦绣中华谁敢欺!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增强记忆。

有人说,历史是沉淀在邮票中的记忆。引出邮票实物展,验证工业体系建设成效,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并要求说出邮票所示的工业部门(指定学生作讲解),顺势导出下文。

3、说写议看,感觉辉煌

在众多工业部门中,发展最快的要数被称之为工业双翼的钢铁工业和石油部门(学生齐答)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与参考资料,结合自生身体会,说举例这两大工业部门的发展与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在纸上概括性地写出钢铁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成就,并通过实物投影仪一一展示。之后,笔者通过媒体作归纳。

就在常规工业部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更是捷报频传:(媒体显示)核工业——晓出东方听惊雷;航天工业一一欲与天公试比高(学生突然发问,50年代发展这些工业,时机不成熟……)就此组织小小辩论,引导学生紧扣时代特点,理解其必要性,并反问该生“时机是否成熟”,以达自问自答之效。随后,在两段激动人心的视频中,感觉昨日辉煌,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

4、分组商讨,颁奖献辞

“上九天揽月”在那样困境中,我们靠什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everything is possibl,nothing is impossible!——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历史会铭记他们,因为他们用毕生精力感动了中国:(媒体显示配画诗篇棗感动中国。点名学生深情朗诵)之后,媒体显示配画人物(王进喜、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笔者做硬骨头辞示范——王进喜:在他的眼中,自己的血肉之躯早已同共和国融为一体,不会因生命短暂,而放弃忘我拼争。要求生分组讨论,设计“感动中国”颁奖词,最后各选派一位学生上台献辞。(鼓励团队协作,展示自我)

三、专家评析

1、三位目标皆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尤其是“时代精神”这个点爆发的非常有张力,对学生甚至是听课老师都能起到振奋斗志的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本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由自己来回答”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2、预设和生成关系处理恰当。在这节课上,老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达到了设计初衷,实现了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提问,解决的合理到位。

3、教学手段多样化,教法灵活多变。这堂课有实物展示,有图文资料,有视频插播,甚至还运用了自制教具。常规手段与现代化手段结合较好。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教”与“学”的尺度把握的十分到位,师生交互流畅,配合默契,形式活泛,可操作性强。

4、学科整合迈出可喜一步。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所一直介导的,它代表了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切不可追求形式,生扯硬拉各科知识将课堂整成“大杂烩”。本课涉及到历史、政治、物理、英语和语文学科的知识,各部运用自然,恰到好处。教师诗词化的教学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使我们看到了“文史合壁”的魅力。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基础知识传授仍不够细致。当前,课

堂教学普遍存在着过于淡化知识、技能,片面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其实是对三维目标的割裂,事实上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堂课上,“工业体系的形成”是个重点,但教师似乎刻意回避了这个概念,未能向学生点破,不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构建较炙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可取的,但基础知识作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根基必须要得到确保。学生最难理解什么,最想得到什么,最需要获取什么才是课堂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程光泉)

2、教学手段和方式选择不够合理

有些教师认为,历史与社会课“越活越好”,这往往会导致课堂教学下头向形式化的极端而使教学失“魂”。因而,在教法选择上,须遵循实效原则,才会使课堂教学具有内涵。在本堂课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上,多样灵活,但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在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展示上,教师没有选择利用“填图”这种即可加强史地学科整合,又能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直观教学方法,令人遗憾。

3、教材处理不够精准。《工业化的推进》这一节容量很大,所以我们在教参上建议采用两课时来完成。用一课时完成本框教学,涉及到对教材的合理处理,哪些删减,哪些合并必须考虑周详。事实上,所造成第一个不足,归根到底还是教材处理不当所致,如果能对第二框“钢铁与石油”、第三框“两弹一星”简而化之,而突出第一框的地位,教学效果定会更好。

三、二度梅开: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如何有效的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推进课改的三大难题,而两位专家精辟到位的评点,无疑使我受益匪浅,并成为我重新设计这一课的驱动力。本着“有所继承有所改进”的策略,笔者对原有设计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即在确保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同时,重墨于知识框架的构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后经其他班级试上,效果突出。现将改进后的教学简录如下:

1、实物比对,引出课题(不变)

2、步步为营,理清线索。引出邮票实物展(实物投影),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教师向学生提问:邮票反映的那一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一五计划时间)指定学生说说一五计划相关内容(时间、重点、意义)媒体播放一段“工业体系”的解说词。为建立工业体系,一五计划前,我们做了哪些努力?(时间、人物、事件:七届二中)后来,我国在工业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挫折?引导学生就轻重工业比例展开即时辩论。教师小结:改革开放后,我国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并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PPT展示“东方红,毛泽东……”(同前)巩固效果。

[前后两课比较:本环节利用直观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倒序手法,抓住“变化”这条主线,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了工业体系的建立整个过程:七届二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计划)——“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棗初步形成体系)——改革开放后(建立完整体系)]

3、手中游戏,心中历史。……出具大尺寸自绘中国行政区划地图,将之挂于黑板之上,下发给每组一份配文图片:大庆油田、鞍山钢铁、梦兰棉被、一汽大众、长虹彩电、海尔冰箱、酒泉航天城、核弹试爆、秦山核电站、江南造船。各组商量后,选派一人上台将图片张贴在相应的省市,并作出轻重之分。(所花时间最短、准确率高者为优胜。)尔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并将依据文中提要编成的顺口溜用PTT展示,学生齐读加深印象。当所有的成就已成为历史,今天我们再次回味,依旧难掩心中激动。播放视频:《神舟六号发射实况》剪辑,导出下文。

4、分组商讨,颁奖献辞(不变)

四、点滴体会:

知识是一个载体,承载的是教育的意义。每一堂课的教,我们要深入思考:课前如此,学情的掌握、教材的把握是否已到位?这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后亦如此,成功于何处,不足在哪里?应当如何改?这便是优中取优的保证。如此,每堂课才能让历史上人类的创造与情感潜移默化地内化成学生的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意义——成就人与未来。

(作者:李 进 常熟市承昆中学 周云华 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

作者:李 进 周云华

上一篇:建委安全整治指导方案下一篇:小学教师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