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开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研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论文 篇1:

美国大学钢琴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音乐没有国界,动人的音符和旋律可以突破种族、语言等一切束缚直达听众的内心,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但音乐教育有国界。随着全球化发展,各国高校间的合作交流越来越紧密和频繁,高校间的“国界”感越来越弱,但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时代发展状况的迥异,各国高校音乐教育在一体化趋势中仍有很多的差异。关注和研究这其中的差异,尤其是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音乐教育差异是我们教育界的重要任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等音乐教育教育方面还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他们在音乐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师李小莹的专著《当代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就从比较音乐教育的视角,以美国钢琴教育为研究对象,为我国高等钢琴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为使读者清晰了解和认识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的具体理念以及理念的实践效果,李小莹亲自前往美国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在综合了实地考察报告与各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该著作。该著作对美国钢琴教育理念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梳理,并从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的课程设置出发,探讨和分析了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的课程类型、教材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等,对当代美国高等钢琴教育专业课程进行从理念到实践的认识与把握。

该著作的突出价值和特色就是对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理念的梳理与分析。虽然书本在第一章就开门见山地向读者介绍了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理念,在随后的章节中看似在介绍与教学理念不相关的内容,但是仔细阅读后,不难发现,这些章节的内容无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管是在高校钢琴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依据上、课程类型划分原则上,还是依据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中,都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理念,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著作还对美国顶级高校的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了各个高校的特点所在,使读者了解到美国各高校因其教育目的和优势不同,课程设置在具体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区别。这种差别性既体现了美国教育个性化特质,也彰显了多元化教育理念。

该著作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深刻分析了多元而有个性的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理念都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教学理念这两大基本教育理念的概括下的具体细化成果。美国高等钢琴教育鼓励其自主学习,重视合作学习,倡导讨论式学习,还特别提倡重视表演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美国高等钢琴教育强调专业化和通识化并重,既提倡钢琴教学专门化,又坚持音乐通识教育,还重视钢琴音乐的本土化和多样化,拓宽学生的钢琴音乐的多元文化视野。这使得美国各音乐院校在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通识教育”理念之下,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独特风格。

该著作全面展示的美国钢琴教育理念能够为中国钢琴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反观我国高校高等钢琴专业教育,虽然也在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是这更多的是停留理论层面,很少也很难将这种教学理念落到实际教学中去。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延用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学生技巧的训练而轻视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这是我们在高等音乐教育改革中应该注意和警醒的。美国在钢琴教育上有諸多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表演平台,将我们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实实在在地践行下去,不断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感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指出,“比较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导致教育制度相差别的那些力量和因素的差异性”。《当代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一书对美国钢琴教育的理念展开了深度探究,展示海外先进国家别样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给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博士,讲师)

作者:唐钧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论文 篇2: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思考

摘 要: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开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研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以学生为本 教育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科学内涵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为目标,从学生根本需求出发,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1]。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个体为本。教育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行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一切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2.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学生的发展进步为目的。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充分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以学生整体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让所有学生得到发展。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以学生整体为本就是以实现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导向。

4.以学生主动性为本。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自身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5.以学生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适应性发展、潜能性发展、连续性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统一。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调动。教育教学活动要真正获得实效,必须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建设有利于改变学生作为客体对待、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是关键,占主导地位。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采取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以学生易于接受和富有感染力的生动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3.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优化知识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4.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树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质量观,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1.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提高教育教學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因此建立起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观和人才观至关重要。科学的人才质量观体现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强调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质量观。要实现这种新型的人才质量观,就需要有现代教育观念作为支撑,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着力点,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也就是“学生”放在一切培养教育活动的中心,将“以学生为本”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为指导,科学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就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和自己共同探索求知的平等地位,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PBL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发现和创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启发,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能力锻炼,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3.强化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在管理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制定能够体现学生利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制度要有灵活性,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发展个性提供必要空间。使学生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监督、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在学生管理方面,做到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保障 摘 要: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开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研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以学生为本 教育理念学生的合理诉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使每一名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和资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和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问题意识,多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用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严格自律。

5.切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要把学生服务工作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质量高低的标准,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在德育工作中关注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向,尤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大学生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后勤服务工作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困难,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管理即服务的理念,让学生有必要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与申辩权,全方位、规范有效地建立多种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人性化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

总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弘扬[2]。以学生为本,就必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发挥自身潜能,调动学习成长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实现全面发展[3]。

参考文献:

[1]葛承群.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1).

[2]许青云.试论以学生为本教育观[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12).

[3]郝连华巍.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3JYB018。

作者:张岚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论文 篇3: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关键词〕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以人

为本

〔文献标识码〕 A

05(A)—0014—02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高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成才。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培养人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学生工作管理服务机制,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1. 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意识。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最重要的是改变管得过严、管得过死的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管理者应从“高高在上”的观念中走出来,把学生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此,管理工作者首先要理解、信任、关心每一位学生。当代大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思想的群体,渴望平等、信任和更多的理解。管理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这种需求,设身处地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和就业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其次,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在奖学金发放、学生干部任用、推优评优等涉及到学生利益的敏感问题上,不应当厚此薄彼,以免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第三,要发扬民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学生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如果存在“一言堂”现象,只能导致学生对各项工作、活动参与度的降低或缺失。因而,管理工作者应广泛了解学生情况,充分听取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第四,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既要把学生当成教育的客体,又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能否顺利实施、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手段。大学生虽然是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群体,具有较好的知识素质,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同样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尊重学生,从人格上平等地对待学生,利用学生的活力和朝气,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创造,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科学分析学生的问题,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三是要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性,对于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疑问和困惑,必须予以正面、正确的答复,而不是采取逃避或是视而不见的态度。

3. 坚持依法治校,健全规章制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基础,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从制定和完善各种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入手。首先,应赋予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出台之前,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虚心听取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建议,真心实意地接受学生的监督,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其次,对于学校的各种信息应公开透明,从机制上防范和杜绝管理工作者在有关学生工作事务中的不公正。第三,学校应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对校内外可能存在的危害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应急机制,尽可能避免危害的发生。第四,要畅通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能通过申诉、诉讼等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改进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和服务实效。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中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二是适当放权,发挥基层作用。既要赋予学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权力,做到责权统一;三是进一步推行校系一级学生工作体制的党政融洽,协调统一,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四是坚持“精细化管理”,严格管理,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学校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和隐性文化。校园文化既能以校园精神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引领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激励大学生开拓进取、积极向上,又能以形式的广泛性和潜在的内涵规范性影响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为”的管理。因此,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和形式,弘扬学校文化,建立校园人文生态景观,美化校园环境,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塑造学校形象,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厚重的文化积淀,自由、理性的精神气质,优美的校园景观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6. 强化教育培训,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拥有教学、科研人才,而且也要拥有好的学生工作管理人才。面对新形势,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高校发展,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上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教育与培养,真正培养一些不登讲台的专家,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真正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不断为加快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7. 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升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大胆借鉴和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最新管理成果,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方法。如培育和完善校园勤工助学市场,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助学岗位;支持和鼓励教职工、社会人士及企事业单位同困难学生结对子帮扶;对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给予特殊关爱,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心灵抚慰等等。这些人性化管理措施和方法能使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能使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还可以建立校园网络,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开展网上德育教育及信息收集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校园网络来加强学习,从而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8. 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打造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按照“加强教育、科学管理、突出服务”的工作思路,可以探索成立“大学生事务中心”,通过这一平台,及时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事务服务和权益服务,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一是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大学生事务中心设立信息网站、事务信息栏、信息咨询室等信息发布、查询窗口,定期发布勤工助学、就业招聘、专题讲座等各种信息,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浏览这些信息发布窗口,及时查询、获取相关信息,使信息发布的周转时间有效缩短,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方便、快捷地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既可以扩大信息量,而且可以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针对性。二是为学生提供事务服务。可以将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等与学生工作有关的部门和单位分别在大学生事务中心服务大厅设立服务窗口,为学生提供快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9. 注重师德,求真务实,进一步转变管理者形象和作风。首先,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树立高尚的敬业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管理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时时都在影响着学生,左右着他们的行为和成长,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要注重自己的仪表形象和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不轻易指责批评,要与学生和风细雨地相处、交流、沟通,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促使他们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积极向上,好好学习,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作者:刘咏梅

上一篇:年区招生办总结下一篇:区灾后重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