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楼小学教育理念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赵楼小学教育理念(精选3篇)

更新教育理念 享受教育人生 篇1

关键词:新课改;快乐;策略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03-002

21世纪的人类教育面临艰巨的改革和创新任务,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工作强度,教师肩负的责任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是无止境的。目前,一个英语教师负责2个高中教学班的教学工作,在多数高中已经算满工作量了。不少学校高三年级甚至实行了“单人单班”。教师的负担似乎减轻了。事实上,笔者碰到的几乎所有的高中英语教师都感觉“忙、累并痛苦着!”他们尽管全身心地付出,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们的教师确实需要减减负了。那么,怎样才能从“忙、累、苦”中挣脱出来,做“轻松”的事、收获“该有”的成果呢?笔者认为,更新教育理念和改善教学方式是教师减负增效的必要途径。只有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革和创新,主动适应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更新教育理念,做个“明理”的英语教师

任何人都希望获得成功,都希望自己生命的莲花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教师也不例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所以,教师必须适应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新课改平等、合作、探究、学习、开放、服务等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修炼内心是减轻心累的有效方法之一。纵观世界各国教育,许多欧美国家教师的工作量并不比我们轻松,但他们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因为国外对教师的评价是多元的,发展性的。我国英语教师的“累”主要在于“心累”。而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单一的,唯考试成绩论英雄,一张试卷定终身。成绩面前师生平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要成为一个“轻松的”英语教师就不易了。有人比喻高中教师行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夹缝中,需要很高的智慧。更多的则认为“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心境;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面对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心态起决定性作用。要改变现状,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改变自我,修炼智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其次,英语教师要更新观念,勇挑重担,争当班主任。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中,高中班主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魏书生说,“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了,吃了大亏”。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更加了解,与学生的关系会更密切。学生也会更加喜欢、重视你教的学科,往往能事半功倍。专业成长与事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最终得益是学生、教师和学校。英语教师何乐而不为呢?有人认为,做英语教师累,当班主任会更累,会更加陷于杂务,失去自身成长的空间。其实不然,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管理班级也要学习先进的理念,以人为本,激发创新热情。运用“人本”观念与“法治”思想管理好班级。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极为有利。同时,教师也更有可能收获成功。

二、改变教育方式,做个“智慧”的英语教师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质量的主阵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总是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授没完没了的习题,不给学生“喘息”的机会。许多教师整天围着学生转,讲题、背书、默写、批作业,结果学生越学越累,教师越教越没劲。最后,只能怨学生基础差。如此恶性循环,确实很令人身心疲惫。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人类语言习得、走路、骑车、游泳都是简单的“微技能” 的日积月累,是靠实践获得的。所以,英语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巧克力”,变繁为简,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英语教学中有许多需要检测的环节。譬如默写单词是教师常用的检测方法。许多教师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了批改单词上,实在可惜。办法很简单,在默写结束之后,请学生相互批改,教师只要看结果就行。这样做不仅教师节省了时间,而且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又强化了单词记忆。做选择题检测时,则可以利用读卡器来帮助提高效率。再譬如在讲解语言点时,有的教师总是将重点逐一讲解,ppt一张连一张,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学生成了记录者。他们晕头转向,无聊又无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何不干脆让学生自己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先在学习小组内解决,然后,各小组交流讲解。最后,教师做简单总结。这样做既解放了教师,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要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在讲解习题时注意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合作学习。先让学生组内讨论,面对不同的答案,学会分析、研究、总结出正确答案,并且要学会说服同伴。实践证明,很多知识是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的。有些问题自己组内解决不了,可以由其他学习小组或几个学习小组合作解决。实在无法解决的则由教师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省掉了许多繁琐低效的工作,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教学的针对性大大提高,效果也就明显改善了。最重要的是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要注重反思,巧用错题。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到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学习不理想,一些语言知识的错误屡改屡犯。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反思,整理出个性化的“错题集”,对做过的习题进行解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上高三英语复习课,“错题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教师每节课解决的都是学生的错题,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受欢迎的。最近一次听课我发现一个青年教师的做法比较有效:教师课前给学生发一张空白纸,让学生自己去罗列和整理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然后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在黑板上展示,通过打分对小组进行评价。这节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有了提高,学生很欢迎。

总之,英语课堂“巧克力”,关键在于“巧”字。智慧的英语教师一定是动脑筋想办法,把复杂繁琐变为简单易行的。当然,“减负”并不是说教师什么都不用做了。相反,教师在课下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一个课堂上“轻松”的教师,课下必定勤奋刻苦。只有这样,才能在课上“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做到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三、调整教育心态,做个“快乐”的英语教师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师一直被认为是辛苦、劳累的代名词,很多教师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笔者见到不少教师嗓音嘶哑,未老先衰。其实,高中英语教师的“累”是全方位的:既要管理学生的课堂纪律等教学常规工作,又要把课上得有效、高效;既要忙于教案、导学案、作业等的设计,又要批改作业、试卷。有的学校还要教师面批作业,人人过关。既要关注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又要关注学生多元智能;既要聚焦课堂,还要关注课外;既要抓紧学业水平,又要当心心理健康……然而,面对日常教育中此起彼伏的种种问题,教师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解决。长此以往,教师受困于沉重的压力、深深的职业倦怠,怎么“快乐”得起来呢?笔者以为,破解这一窘境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要解放思想,树立“多元发展“成才观。要在全社会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更新观念,特别是要确立牢固的素质教育成才观,改变千军万马争闯“独木桥”的现状。社会价值观的偏差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心态,使得“高考之痛”愈演愈烈。但是,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考不上北大、清华就不是好学生,这种不成名便成“仁”的孤注一掷的社会偏见,不仅让学生体验不到成长的快乐,更是让学校、教师深陷“焦虑”的泥潭。央广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朱煦指出:“望孩子成龙成凤,不如望其成“益虫””。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教育的成才观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当今的教育发展。现今社会出现的教育焦虑、教育迷茫、教育误区是造成“教育疲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宽松的教育环境,适度的目标,充足的从容”这样的教育理念应尽快确立并深入人心。“应试教育”也许在学生的成绩提升上会有些成果,却忽视了学生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贻误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或开始理性规划人生。他们将艺体、广编和国际教育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社会也开始逐步接受多元发展的理念了。

二要锐意改革,强化“全面发展”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现、挖掘的过程。教育过程说到底就是对学生兴趣、性格、习惯等的发现和培养过程。“发现—放大—鼓励—强大”,这充满亲情味的教育链条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优点和能力,而且直接影响教师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朱煦2015)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譬如荷兰对教育理念的朴素表述是,“做一个朴实正常的人,而不是出人头地的人”。他们教育的目标不是考取名牌大学就是成功,而是要培养学生有爱心、尊重、责任、义务、奉献、服从、守法。教育重点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健全、手脚灵活、身强体壮……同样,德国教育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三轨分流制”的教育方式也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要敢于接受挑战,坚决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升教育的品质。上述早已成为他们共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学习。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已经窄化为把学生管好不出事,把高考考好进名校。这必然导致教育方式的偏差。可以看出,欧美的教育比较人性化,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而中国的教育则希望管好学生,让学生成为社会的听话螺丝钉。可谓不同教育观培养出了不同人才。

在当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博弈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更新观念,逐步做到不以分数论英雄,理直气壮地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保护学生完整人格,创设合适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大胆实践,重塑“教书育人”质量观。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强烈冲击,分数决定命运,学习充满竞争。挣扎在题海里的学生们,基本上没有了兴高采烈做作业的情形,也见不到做出一道难题的那种兴奋劲儿。学习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负担”,而且随年级提升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负面情绪也会迁移到教师身上。众所周知,学习过程的快乐是激励学生坚持学习的唯一的动力。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必定会更加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教学中。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最常见的违规是溜出学校到游戏房打游戏。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玩游戏从来不需要逼迫,他们会自己想尽办法找时间、找地方、创造条件来玩。究其原因,是因为游戏让他们快乐。如果教师把英语学习也能变得“好玩”,学生必然会变成“我要学”,那教师不就“快乐”了吗?教师的快乐,其实是师生共同的快乐,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快乐。最近在国际教育界传播“游戏化”教育理念,主张用游戏的设计要素来实现非游戏的目标,这种方法在英语教育中应该可以借鉴利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让学生在学习时像玩游戏一样因为快乐而专注、兴奋,在快乐中学习,应该成为新课改的重点目标。

另外,要让教师快乐起来,关键是优化教育环境、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作为教师应该怀揣着“教书育人”的教育梦想,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否则就是痛苦的。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优化课堂小环境。英语课堂本该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如今教育技术突飞猛进,使得许多教学梦想成为可能。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源源不断的网络资源,丰富完善课堂教学。同时,不断地给自己的教育人生确定新目标,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每学期都有新目标也是很好的“减压”方式。譬如,本学期我要把班级管理好,形成特色鲜明的文明班;我要在大市范围内开一节公开课;我要在省级刊物发表一篇文章等等。当这些目标一一达成时,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指数也会提升。诚然,让教师快乐起来,不仅仅是教师本身的事,需要多方努力,学校更要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找回职业幸福感。

总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教书也一样,教学有法却又教无定法。做教师难,做一个快乐的、成功的教师更难。只要我们怀揣充满激情的锐气、不屈不挠的勇气、厚积薄发的底气、破解难题的才气、自强不息的志气和厚德载物的大气,就一定能够找到成功之路。我也相信,只有我们的教师寻找到了自信与快乐,觅求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拥有更加美丽的风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才会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David A.Sousa,董琦,译.脑与学习,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5

[2]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沈奕斐. 学习可以变得很快乐,上海教育,2015.3B

[5] 翁娟.做学会“偷懒”的英语教师,《教师》,2011年第28期

赵楼学前班语言测试题 篇2

一、写出由下列单韵母可以组成的复韵母。(8分)ɑoeiuû

二、把下面音节的声母写在()里。(12分)

cǎo()hiú()zhuō()ruì()xióng()yǎng()cai()die()mei()ya()dui()jiu()

三、写出下面音节的韵母。(12分)

küi()xuþ()jú()mǐn()kǒu()zhýng()què()jÿng()hǔ()jùn()qǔ()lǜ()

四、送字宝宝回家(15分)

unengzhicsipuwuyiqriuongyeyuan 声母:

韵母:

整体认读音节:

五、我会连。将相对应的拼音、汉字连线。(8分)

瓜衣左足水飞牙走

yÿzuǒguüzúyáshuǐzǒufýi

六、下列音节的标调哪种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里打“√”。(8分)

xié()shǔi()niú()hǔan()què()bái()léi()zhúo()xíe()shuǐ()níu()huǎn()qùe()baí()leí()zhuō()

七、加一笔,变成另一个字。

口()()大()()()木()()()日()()()

八、背诵古诗,然后填空。

勤学锄禾日当午静夜思

我的教育理念 篇3

勤,总是能补拙的。正是在这样的探索、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我逐渐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开始形成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我的《教育文选》第一、第二和第三卷之中。有些理念在我的第二卷的“后记”中,曾有所简述,但感到不太完整。为了相对完整起见,特将这些理念相对集中地整理于后,敬请读者赐教。

一、教育功能上的“教育动力”论

我认为,就一个国家而言,在国家政权、社会制度、纲领路线等基本问题解决之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应当是教育。发展是全方位的概念,决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理应包括人的自身持续发展在内。而人自身的持续发展,只有依靠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呼唤教育发展的超前性。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超前发展一点也软不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内驱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其说有赖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如说有赖于发达的教育的促进;知识经济时代的演进,与其说靠知识的不断创新来引领,不如说靠成熟的教育来推动。

二、教育特质上的“累积效应”论

教育不同于工业,前面投入,后面即可产出;也不同于农业,当年耕耘,当年便有收获。教育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少则十多年,多则二、三十年,才能“产出”合格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最好少一点“立竿见影”的想法,少一点急功近利的举措;最好多一点耐心期待,多一点从长计议。

渐进性,渐变性的累积,是教育的基本特质之一。教育是一种“慢工”,一种“细活”;教育是一种“熏染”,一种陶冶。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聚积过程,一个集腋成裘、滴水穿石的潜变过程,一个或起眼或不起眼的累积效应逐渐显现的过程。人才培养成功之后,又有一个作用发挥的过程,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或者说,有一个教育的“累积效应”持续释放的过程。

宏观方面姑且不说。就中微观而言,揠苗助长、期望过高、简单粗暴、急于求成、求“优”责备、随意挑剔、缺乏宽容、缺少等待等等做法屡见不鲜,有违规律的教育现象,都与不能把握教育的“累积效应”的特质息息相关。用心体悟、准确把握教育的这种“累积效应”的特质,实在是我们在教育上少做错事、少干蠢事的“秘诀”之一。

三、教育“基建”上的“观念紧缺”论

多年来,在教育界内外,人们往往只看到教育上缺人(骨干教师)、缺钱(教育经费)、缺物(教学设备),而看不到“三缺”之外,还有一个紧缺——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因而,在教育的“基本建设”上,人们抓“三缺”问题的解决这一手非常硬,而抓教育观念更新这一手却相当软。

殊不知,教育界最可怕的东西正是教育观念的陈腐和教学方法的落后。陈腐的教育观念不能消除,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能确立,即便经费比较宽裕、队伍比较优秀、设备比较精良,甚至“武装到了牙齿”,还是办不好真正的教育、出不了理想的质量的。

常听说,观念可生金,思路即出路(这里的观念当然是正确观念,这里的思路当然是正确的)。此言道出了正确观念的决定性作用。我也一直认为,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正确的教育思想是其行动之根,其余都是枝干,都是叶子。根正,才能枝壮;根深,才能叶茂。有些教育者往往一预设就易偏向,一张口就有偏差,一行动就易偏颇,其原因就在于教育观念之根不“正”。鲁迅说过,从水管里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是永远出不来“血”的。恕我直言,不能更新教育观念的教育者,是很难与时俱进的教育者;不能普及科学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界,是潜伏危机的教育界。

四、教育管理上的“中观指导”论

我认为,在中国,至少是省级及其以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广大的中小学校长,只有站在独特的中观立场上,养成独有的中观眼光,运用独到的中观策略,才能防止对上“述而不作”,食而不化,从而将宏观决策具体化地落实在微观领域里;才能防止对下“中而不介”、照抄照搬,从而将正确理念创造性地贯彻到实践中。

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宏观决策须正确,中观指导须有方,微观运作须到位。这也就是说,要将正确的宏观决策切实贯彻落实到微观领域,有赖于中观指导和管理之得力,有赖于中观指导上的创造力。多年观察到的教育上的成败得失启示我,没有中观指导思想,就很难有教育管理上创特色、上层次可言。

立足于“中观指导”论,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上的“三个根本出路”、教学质量提高上的“四全”、“三以”、“三个抓起”、“三头”、“三同等”,日常教学管理上的“三分”,教师校本发展上的“五个一”,引导校长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八个一”,修炼学校内功上的“老三篇”,素质教育开篇上的“四个不得”和“两百战略”等。这些中观指导思想及其行动策略,都在实践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五、育人起点上的“异步提高”论

我认为,用同一个目标尤其是用同一个高目标,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这是办学的大忌,这是教育的大敌。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各有差别,各有长短,各有志趣。硬是用同一个目标去要求,用同一个标准去“塑造”,无异于“削足适履”。如果说我们的学校仍然存在限制、压抑甚至摧残人才的现象,如果说我们的教育仍然在培养一批批“心态失败”者,祸根之一便是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

教化,教化,无“教”哪有化?教育就是叫人变化的,教育就是促人提高的。问题的症结在于,这种提高不是千人一面的同步提高,而是千人“千面”的异步提高。不是同订一“标”,因而难以共同达到的虚妄提高;而是各订目标,因而能够各有所得的实际提高。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起点上整齐划一的提高,而是不同起点上千姿百态的提高。而且,这种“异人”、“异步”、“异起点”的提高,体现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身上,往往还是一种不起眼的、些微性的提高,是“减少了一次迟到”的进步、“增加了5分考分”的提高。不管进步大小,有进步就好;不论提高快慢,有提高就行。这种不起眼的进步,这种些微性的提高,需要教育工作者以一种明察秋毫的“职业眼光”洞察之后,异乎寻常地及时肯定、满腔热情地加以强化、真心实意地予以鼓励。教育工作者能否确立彻头彻尾的“异步提高”观,恰恰是教育教学思想是否正确的“试剂”和“窗口”。

六、教育意义上的“自育自学”论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我认为,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下,所谓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不能教学生会自育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能教学生会自学的教学,不是真教学。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育。

自育自学能力是多维度的综合能力,是培养其他多种能力的基础和发端。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一个人发展竞争之源。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人生有所作为的必备本领,又是人生无尽追求的崇高境界。

身为教师,要下这功夫,那功夫,培养学生自育自学能力,才是下在“点子上”的功夫,才是最值得下的功夫。作为学校,这负责,那负责,让学生会自育会自学,才是最有价值的负责,才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负责。作为教育,这素质,那素质,凸显会自育会自学的素质,才是基础厚实的素质教育,才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所着落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七、课堂教学上的“结构改革”论

就中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而言,学生自学应是主线,教师引导应是基础,结构改革应是关键。只有着眼于中观,着手于微观,从宏观上把握,从结构上突破,才有可能使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中终生受益。

有本领的教师,是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教师。真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非改革课堂结构不可。这改革,那改革,就是不触动课堂结构,其改革就容易是敲边鼓;这方法,那方法,就是没有突破课堂结构的方法,其方法就容易在搞花架子。

60多年前,陶行知曾经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这“六大解放”,确是一个重大命题。如果不着力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不能让学生基本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那么“六大解放”是一个也解放不出来的。学生学习生活的真正“解放”,有待从主渠道——从课堂结构的真正改革抓起。

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总结了“引导自学”型的课堂结构。这是进行课堂结构改革的基本抓手,也是贯彻“自育自学”论的有效载体,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同仁的重视和践行。

八、职业追求上的“理想驱动”论

搞经济工作的人,要有不断的“经济冲动”;干教育工作的人,则要有持续的“教育冲动”、不懈的职业追求、澎湃的从教激情。或者说,要有九死犹未悔的“教育情”,要有“都云此人痴”的“教育瘾”。而不断确定和适度调整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教育理想和奋斗目标,恰恰是持续“冲动”的发动机,是形成“教育瘾”的加油站。

教育工作者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乐干,不能目光短浅;要“现实一点”,也要有点浪漫主义,不能过于“现实”。教育工作者应当同时是个诗人,尽管他或许没写过诗,但他不能没有一点诗人气质。更何况,在特定的教育理想驱动下,那一个个成功的创造,其实就是一首首动人的“教育诗”。

九、教师成长上的“自我造就”论

常听说,教师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我认为,用“蜡烛”来比喻教师职业,来形容教师的献身精神,虽有可取之处、似无大的妨碍,但难免给人以消极悲凉之感。教师真的是在照亮学生的同时,燃烧了自己吗?不!教师完全可以在尽心“照亮”别人的同时,积极“照亮”自己,而不是消极地“毁灭”自己;教师完全应当在尽力造就学生的同时,主动造就自己,而不是被动地磨耗自己。

教师只有自强不息地造就自己,才能更好地造就学生;造就了学生,再促进自我造就。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绿色教育生态,这才有利生利师、利教利国的职业幸福。

十、教育实践上的“动手动笔”论

从事教育,少不了要讲给人听,但更重要的是做给人看,要以教人者教已,“君子动口不动手”是不行的;少不了要一般号召,但更重要的是具体指导,要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大而化之、“原则”来“原则”去是不行的。教育拒绝清谈,清谈误国,清谈误教。

从事教育,是需要科学理念的,但更要将正确理念在实践中具体化。具体化的本领,当是我们要修炼的最重要的本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上怕就怕“具体”二字。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才落实。如果说,谁害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那么我要说,谁害怕具体化,谁就很难改变教育。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解释教育,而且要改造教育;我们不仅要动口提出教育问题,而且要动手解决教育问题;我们不仅要做提出教育问题的能手,而且要做解决教育问题的专家。

你我都有独到的教育实践,都有独立的教育理念,可是,到头来,你成了有名的教育专家,我却默默无闻。考其缘由,盖因前者勤于总结,后者从不动笔。勤于总结,著述颇丰,行之甚远,影响很大,大家公认;从不笔耕,无文可鉴,无以远行,无人知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教育家是“总结出来”的。谁害怕在“笔头”上用功夫,谁就很难摆脱一种“匠气”,谁就很难在较高层次上造就自己,谁就很难成为教育家尤其是教育大家。即使不想成“家”,或者也成不了“家”,但是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老是只分享别人制造的“精神产品”,而我们自己却不能制造一点“精神产品”给别人分享,总该有点过意不去吧?

十一、办学实力上的“科研决定”论

我认为,一个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工作岗位同时珍视为研究岗位,勤于在工作中研究,精于在研究中工作;应当以出色的工作促使研究上水平、出成果,以独到的研究引领工作创特色、上层次。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见异思迁,疏于研究,终将成绩平平,难有建树。

如同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否成熟,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清醒而执著的研究头脑一样,一个学校的办学实力、发展后劲如何,则最终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教育科研实力。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我要说,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则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教改实验产生出类学校,教育科研孕育拔萃教师。”这是我给一所名校的题词。在我看来,名校者,有名师支撑也;名师者,有志于教改实验之能手也。名校者,须名校长引领也;名校长者,潜心于教育科研之专家也。自从世界上第一所科研兴校、实力突显、影响深远的名牌大学出现以来,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教育科研意识强烈、教育科研氛围浓厚、教育科研成果丰硕的学校,才是办学实力雄厚、后劲十足、持续发展的学校。以此观之,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界有无徒有虚名、叫人不敢恭维的“名校”呢?恐怕不但有,而且为数不少。

十二、自我提高上的“视学为命”论

我们应当视学习为第二生命。如果一个人需要吃饭,喝水,是为了维持和延续物质生命的话,那么,一个人需要学习,则是为了发展和升华其精神生命。如果一个人只是以干代学或者只干不学,甚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他的物质生命很难说不是缺少精神食粮的驱壳;或者说,一个疏于学习的人,很难说不是一个缺少灵魂、枉费人生、有负于自身生命价值的人。

事实上,经过一夜睡眠而早晨起床的人,身体最紧缺的是水,应当及时补水,以利健康。可是,常听到有人说,“我不感到渴呀,不需要喝水呀。”一面是十分需要,一面却毫不知觉,我们不妨称之为“潜伏性的饥渴”。“饥渴”而有感觉,就会及时补水;“饥渴”而“潜伏”到无感觉、无需求的程度,这对人体健康是怎样的危害,不言而喻。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十分需要学习却感觉不到这种需要的,也大有人在。这实际上是一种潜伏性的“精神食粮饥渴症”。这种“饥渴症”对一个人的发展和升华,对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不难想象的。

上一篇:有意思的国庆节祝福语下一篇:宠物店创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