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共8篇)

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1

保山市实验小学关于申报“三生教育”优秀学校汇报材料

保山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省级实验小学,始创于1912年,1998年被认定为云南省首家一级示范小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9945平方米,现有57个教学班,教职员工147人,学生3112人。

我校已形成了德育为首,科研兴校、整体优化,和谐发展,健康向上的办学特色,校训“尚德、益智、求真,育才”;校风“文明、守纪、勤奋、活泼”;教风“爱生、严谨、踏实、进取”;学风“尊师、勤奋、认真、灵活”;作风“民主、团结、求实、创新”。

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从2008年开始,在部分大学、中专、中学、小学开展“三生教育”教育,增设“三生教育”课,为“三年级”和“五年级”开设每周一节,保山市隆阳区属试点,我校也属试点。学校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工作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努力把“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通过“三生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和生存观,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为打造滇西边境教育中心作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一是以德育为主线,以三年级、五年级为主要实施阵地,带动全校掀起实施“三生教育”热潮。

二是通过“三生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生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正确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

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

三是把“三万三讲”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和“三生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提升全体师生的生命、生活、及生存的质量。

四是通过课堂教学、邀请有关人员进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

五是开办家长学校,对广大家长进行提高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动用社会的力量促使个体的生命、生活、生存等技能得以展现。

六是通过努力,力争使全体师生更加珍爱自我,尊重他人,、学会一些生存的基本技能,为创平安校园、礼仪校园、人文校园、绿色校园,最终达到和谐校园出一份力。

三、工作内容

按照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三生教育”要求,结合隆阳区“10534’工程,除在三年级、五年级开设“三生教育”课,有专人进行授课外,在全校范围内也要开展“三生教育”。

结合学校实际,根据隆阳区教育局”10534"德育课程,按“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小结,中旬作反思,年末回头看”的思路,我们做了以下主题活动:

一至二月,中华文化教育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文明、健康的拜年活动,把文明礼仪、孝道、感恩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珍爱生活的家庭和集体,珍惜和尊重生命,从而让生命、生活、生存更加有意义。

三月,感恩月。借“三八”妇女节,通过给长辈洗脚,与长辈谈心,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等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从而推动“万名少儿讲孝道”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月,礼仪月。让学生知道礼仪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要讲文明,懂礼貌,尊重自我,尊重他人,为集体增光。

五月,爱心月。利用回收废旧物品、开展“一元钱表爱心”、为贫困同伴献爱心等活动,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生活在不易,从而珍惜和爱护生存的环境,让生命更有意义。

六月,诚信月。通过开展舞蹈、合唱、小品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可贵,从而从小学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七月、八月,社会实践月。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一定的生活能力。

九月,安全月。帮助学生提高自护意识,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文明上网。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十月,爱国月。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看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读一本爱国主义书籍,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一次校史,了解一位爱国主义志士,写一篇有国主义教育作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陶冶爱国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十一月,环保月。通过开展珍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活动,使学生关注自然,爱护自然,从小事做起,珍惜和发送生存环境,将环境建设、环境保护和绿色文明建设融为一体。并组织了全校班主任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题的主题班会竞赛。

十二月,家校互动月。通过开展学校、社区的沟通活动和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形成德育教育合力,有效地促进“三生教育”的开展。

四、措施和办法

一是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以及所有行政为主的“三生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三生教育的领导和指导。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收到实效。

1是加强专任教师和班主任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学习与研究,期初召开教师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2是在任课教师中开展专题研究,使学校的“三生教育”出成绩、出经验,并上一节研讨课。

3是月末由三生教育老师及时总结并上报开展“三生教育”的具体情况,学期

末写出“在三生教育”小论文、经验总结或案例,以提高“三生教育”质量。

4是对全校教师进行“三生教育”培训,每人写出心得体会。结合各学科教学对学生实施“三生教育”。

5是充分利用家长会,对全校家长作“三生教育”专题辅导,以积极的行动配合学校重视孩子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老师;通过生存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存的价值,感悟生存的意义;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态度,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

6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少先队主题队会和各种公益性活动,使之在活动中感悟“三生教育”。

取得的成效:

1、2008年12月荣获了由隆阳区教育局认定的“三生教育”示范学校。成为首批“三生教育”示范学校。

2、2008年荣获由全国少儿书信活动保山赛区组委会颁发的第三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暨全市“市区万名少儿讲孝道”书信写作比赛组织奖。

3、由分管德育的朱稳娣副主任对全校教师、家长、学生进行讲座,全校教师写了心得体会并装订成册。

4、李静老师2009年参加隆阳区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

5、孟明娜老师2010年4月在云南省第二届三生教育说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撰写的论文《师生互动让三生教育更有趣》、《追求高质轻久的三生教育》发表在保山日报,并收录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

课件《安全万花筒》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荣获一等奖。

教学设计《养成好习惯》教学设计在云南省三生教育九个一工程中荣获二等奖《尊重你我他》荣获三等奖。

“精彩一课”优质录像课《尊重你我他》在云南省三生教育九个一工程中荣获一等奖。

2010年8月参加了云南省首批三生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获得证书。

6、朱稳娣老师的论文《以教材为载体,用心感悟生命》在云南省三生教育九个一工程中荣获三等奖。

社会实践报告《感恩感动感慨》荣获三等奖。

7、聂进老师的论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三生教育》在云南省三生教育九个一工程中荣获一等奖。

8、李雁老师的论文《用心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云南省三生教育九个一工程中荣获二等奖。

9、洪衎云老师的教案《我快乐我健康》在云南省三生教育九个一工程中荣获三等奖。

10、李晶晶老师的教案《学会合作,分享快乐》在云南省三生教育九个一工程中荣获三等奖。

11、张常秀老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班会荣获隆阳区教育局一等奖。

保山市实验小学教科室

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2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集中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上。应用教育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发展能力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总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第二,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和谐成长,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第三,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现代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培育人的健康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和引领时代进步的伟大事业。现代教育具有人本化、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和公平性、民主性、科学性、法制性、创新性等特点。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民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最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成长,着眼于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着力于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

第四,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立足点,更是当代教育实践的共同价值追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五,实施“三生教育”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使我们对家庭生命的尊严、生存的希望、生活的向往引发了强烈的共鸣。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生存的和谐,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三生教育”对增强学生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人的感恩之心,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牢牢把握实施“三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第一,实施“三生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实施“三生教育”应坚持七项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人本性原则。实施“三生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和尊重;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和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教育。二要坚持求真性原则。实施“三生教育”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要遵循规律、求真唯实,崇尚创新、勇于探索,敢冒风险、宽容不足,平等待生、和谐宽松,真抓实干、执著追求。要以科学的态度、思维、精神和方法来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推进“三生教育”。三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实施“三生教育”必须坚持实践育人的思想。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根本要求,着眼于知、情、意、行的统一,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方式开展“三生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树立观念。四要坚持规约性原则。要开展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公民意识、学生意识,使学生忠于宪法、忠诚法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五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实施“三生教育”必须根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大胆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教育成果及成功教育经验,在立足学校、立足课堂的同时,注重面向社会、面向家庭,把家庭引入学校,把学生带入社会,把社会引进课堂,以开放的思维来推进工作。六要坚持整合性原则。实施“三生教育”必须整合各种教育要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整合管理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活动资源、环境资源;整合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使各种教育资源既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又优势互补、互为延伸,构建整体合力。七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要在巩固和发展素质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三生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创新、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创新。

第三,实施“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二是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三是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三、认真遵循实施“三生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

第一,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一要抓好学校教育。首先要强化课堂教学。省教育厅已组织编写了分别供幼儿园、小学(分为低段和高段)、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学使用的,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云南省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各地各校要按照文件要求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学时,给予学分,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幼儿园在小班、中班、大班教学中全面开设“三生教育”课程。小学分别在三年级和五年级集中开设“三生教育”课程。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均在一年级集中开设“三生教育”课程。大学在一年级或二年级集中开设“三生教育”课程。同时,要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二要抓好家庭教育。教育部门要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实施“三生教育”。要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要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特别是要帮助家长提高综合素质,用积极、良好的行为给孩子作榜样和示范。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交流会和个案分析会,召开家庭教育咨询会、研讨会,推介家庭教育书籍和家庭教育影视片,开展家访、与家长交心谈心等方式,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三要抓好社会教育。教育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争取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要主动参与优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要以多赢和共赢的思路,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三生教育”。要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社会教育单位的作用,建设一批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劳动基地。要主动争取文化等部门的支持,多创作和生产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要抓住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内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及我省大部分县(市、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的机遇,大力开展校外教育。

第二,实施“三生教育”要把握科学的方式、方法。一是主体教育。要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鼓励、引导受教育者成为“三生教育”的主体,把教育的过程和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行为实践的过程统一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实现自身的教育利益。二是认知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着眼于知行统一,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使学生对“三生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方法等晓之以理,为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固之以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行为教育。要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教师和家长首先就要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就要增强生存意识、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就要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用自身的行为给学生作出示范、树立榜样,以此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四是差异教育。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家庭之间、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注意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和因材施教。五是全面教育。实施“三生教育”要依靠和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切实加强对实施“三生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第一,党委、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要自觉肩负起加强对实施“三生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责任。希望各级党委、政府把“三生教育”作为发展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来落实,切实加强对“三生教育”工作的领导,为“三生教育”的顺利展开、健康发展和深入推进创造组织保障条件。希望党委、政府分管和联系教育的领导把“三生教育”作为推进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好,协调、统筹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进“三生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负主管责任、主要抓,职能部门负直接责任、具体抓,各个部门配合抓,全体干部教师共同抓的良好工作格局。要把实施“三生教育”的情况作为县级政府教育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督导评估的内容,与文明学校和文明单位的评选挂钩,纳入对州、市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对高校、省属中专学校的考核。要抓住“三生教育”的体制和机制等关键问题,制定“三生教育”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建立健全专项督导和检查制度。同时,要建立与督导和检查制度相配套的激励惩处机制。各校要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三生教育”领导小组。要成立云南省“三生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全省各地各校实施“三生教育”给予专业指导。

第二,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思路,整合社会力量,加强舆论引导,为实施“三生教育”创造良好社会氛围。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各地各校要对“三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给予大力支持。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方面对“三生教育”研究的帮助。“三生教育”的研究要有梯次、有重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都要设立“三生教育”科研和教研课题,划拨研究经费,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开展研究。“三生教育”的研究要重实效、重结合,既要着眼于解决“三生教育”的理论问题,又要着力于解决“三生教育”的实践问题。要把“三生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与教学研究过程统一起来,积极支持广大一线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要通过召开专家咨询会、研讨会、成果交流会和出版研究专著、论文集等方式,对“三生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要积极运用和推广“三生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实际成果、方法成果、教育成果等。同时,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由专家学者、一线优秀教师、职能部门同志组成的“三生教育”课题研究组,下设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校6个子课题研究组,每年不间断地开展“三生教育”研究。要发挥校内党、政、工、团、学等组织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为顺利开展“三生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要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完善听课、评课制度,开展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组织好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建设好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好家庭教育,协调好社会教育。要切实抓好实施“三生教育”的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要根据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大众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宣传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和步骤。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已开通“三生教育”直通车主题网站,为持续推进“三生教育”服务。各地各校要主动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和利用校报、学报、简报、宣传栏、电子屏幕、广播、校园网等校内宣传媒体,对“三生教育”加强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三,要切实加强实施“三生教育”的队伍建设,正确处理好“三生教育”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培训和引进人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动态发展、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三生教育”师资队伍。要把实施“三生教育”的师资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要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地开展渐进性、阶梯式的“三生教育”师资培训。要对全体干部教师开展通识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教师了解“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教育目标,能够把“三生教育”有机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要对专任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对“三生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对“三生教育”教材的理解、使用、再开发能力,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对高校教师,分省和学校两级开展培训;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分省、州(市)、学校三级开展培训;对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分省、州(市)、县(市、区)、学校四级开展培训,并把“三生教育”作为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给予继续教育学分5分。省、州(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建立“三生教育”师资培训专家队伍,成立一批“三生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安排“三生教育”教师培训专款和公用经费。培训机构要创新培训模式,在坚持面对面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网络远程教育等手段开展“三生教育”师资培训。

实施“三生教育”要处理好其他课程与“三生教育”课程的关系。整合课程资源,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不得削减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课时、学分;同时要处理好在“三生教育”课程中集中教育和在其他课程中渗透教育的关系。要处理好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的“三生教育”教材纳入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范围;其他阶段的“三生教育”教材按照教材征订办法和使用管理规范执行;除“三生教育”教材以外的相关学习资料,不得要求学生统一征订。要处理好实施“三生教育”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系。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三生教育;幼儿园教育

一、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准确地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各年龄阶段所特苛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幼儿的第一个心理和年龄特点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和主要学习方式。二是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征。三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占优势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四是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因此,教师在进行“三生教育”时,一定要结合幼儿的这些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开展多种活动,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实施

1.运用主题活动下的课程资源进行“三生教育”活动

(1)运用课程资源,掌握生存知识,重视生存环境。生存教育内容在幼儿教学中体现得最为具体,中班主题活动《勇敢的我》,其中很大部内容都是生存教育息息相关。生存教育中还提到的“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等同于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价值观、环境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在我们的课程中反映环境教育的活动有许多,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认识的主题活动《只有一个地球》,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赞赏的《红黄蓝绿》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感受自然,逐步形成保护自然、愛护自然的意识。

(2)运用课程资源,学习直面负面情绪,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目标。克服负面情绪是生存教育内容中的一个生存技能。常言道:“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因而,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克服负面情绪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如大班心理健康活动《让自己高兴》,通过提问,讲述自己亲身经历,分享经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明白喜、怒、哀、乐之情人皆有之,但快乐作为一种积极情绪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自己的成长尤为重要。在活动中学会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享受幸福的生活。

2.以典故、社会重大事件等作为载体,实施“三生教育”

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听故事。大人通过讲故事,可以让知识,道理,情绪不知不觉地“输入”到孩子脑中。孩子也在其中获得了想象、快乐、满足等情感或体验。通过故事或者大人讲述的一些真实社会事件,“三生教育”,一个高大上的“理念”亦可以简单得让孩子获得。故事《小猪历险记》里,小猪、绵羊和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他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明白了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 ,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3.在节日活动、园所特色活动中拓展实施“三生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节庆是被利用得很广泛的教育资源,结合“三八节”、“重阳节”、“国庆节”、“国际家庭日”、“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环境日”、“交通安全日”、“植树节”、“爱鸟周”、“粮食日”、“世界地球日”等节日,开展“三生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形式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开展“参观消防队”、“冬日远足”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班和小班的以大带小活动、感恩妈妈的系列活动;开展国庆节诗歌朗诵活动、亲子阅读活动、爱心捐款活动;开展家园同乐体育游戏、亲子运动会等,可以让幼儿懂得生命的珍贵,懂得要快乐地生活。有的幼儿园每个学期会进行大大小小的演习,如“消防演习”“防爆演习”等等,这些都是最直接、最具体、最实实在在的“生存教育”。

4.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进行“三生教育”合力

在各个不同的家庭,孩子们的家长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在“三生教育”中,教师应邀请家长加入教学过程之中。如在幼儿园所开展的一些生存技能教学活动中,可以聘请从事消防队员的家长对孩子开展消防安全教育,聘请从事警察职业的家长对孩子开展自我保护教育。通过这些“老师”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能很好地扩展孩子们的视野,促进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让家长能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强育儿水平。同时,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使用到的“三生教育”的办法也可以反馈到幼儿园与教师共同探讨,从而形成“三生教育”的合力。

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4

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探索学科课程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怀;打造优美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校园风气,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美育;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

一、构建“以美养德”的德育模式,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一)以“德育美学观”的理论为指导

“德育美学观”的实质就是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

(二)从美的视角切入,以欣赏型德育活动为抓手

一是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从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将做人的道德规范分解为不同阶段目标,让学生每学期自选目标自己养成,学校政教系统督促、指导、帮助,重点抓“三带、五好、五不”行为习惯养成和搞好组织建设、活动建设、特色建设。三带:把孝敬带给师长,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善良带给同学;五好: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五不:怪发不进校,杂物不乱扔,楼道无喧哗,出言无脏话,玩耍无损伤。搞好组织建设:召开好少代会、团代会、学生会竞选会,加强团队和学生会干部的培养等。搞好活动建设: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结合各种节庆日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美的团队活动。加强特色建设:打造学校团队活动特色,为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建设添砖加瓦、增光溢彩。

二是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重点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开展“感受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学习书法,感受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性情;精心设计,开展每学年评选校园美育之星、评选校园感动人物等活动,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中汲取美的食粮。可通过专题节庆活动,通过仪式(入学式、毕业式)教育活动,有机融入爱国情感、历史文化和基础道德等教育内容;通过礼仪教育,学会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三)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构建全方位德育课程体系

把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年级会、校会等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着重探讨实践其内容美和形式美;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融于德育课程之中。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铸造美的育人之师

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开展评选“美丽班主任”活动,使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二、加强学校课程美育因素的开发建设,倾力建造美的课堂,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着力推进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挖掘美育特色项目,扩大美育特色项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作用,使学校美育特色项目逐步转化为学校特色课程;优化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拓展型课程与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与团队、学生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合作竞争的多彩舞台。

(二)深化教学研究,构建美的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优化课堂为目标,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美育观的指导下,探讨研究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开展构建美的课堂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三)多种激励,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以教师发展为着力点,引导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积极参加省市区及学校的各类教学研讨、课堂竞赛等活动,推进骨干教师奖励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自培特色教师。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的育人环境

1.精神文化建设。倡导“务实、善导”的优良教风;培育“勤学、好问”的良好学风,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优良校风,熔铸学校师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2.环境文化建设。按照“绿色、高雅、美丽、和谐”的原则,建设优美的环境文化,创造有利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教师节、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以及学生入学、毕业等重要时机,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主旋律。

4.注重景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整体布局要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校园板报的内容、教室的布置、艺术作品的悬挂、校训、校风等景观布置,都要体现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5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几个概念,即班会、主题班会和体验式班会。1.班会

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班会主要分为临时班会,例行班会和主题班会。临时班会是因临时性工作安排或突发事件而开展;例行班会一般每周一次,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常规问题”。

2、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或根据客观需要为解决本班某一重要问题而进行的班会” 对主题班会概念的界定中都包含一些共同的因素:有确定的主题,实施主体包括班主任和学生,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主题班会是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围绕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

3、体验式主题班会

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用团体活动的方式来组织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种主题班会形式。与校外拓展活动不同,体验式主题班会是在校内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教学条件下组织开展的。这种主题班会少了传统主题班会的僵化模式,少了班主任的枯燥说教和一言堂,少了表演色彩,激发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在体验式主题班会中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都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分享感悟和价值澄清是体验式主题班会的核心部分,活动完成后,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相同活动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其实展现了同学们的不同价值观,在比较不同的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明白了道理,分清了是非,这就是价值澄清的过程。

一、活动背景

随着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内容高大上,苍白空泛,脱离学生实际和学生青春期特点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不到学生思想深处。单一传统说教式教育方式在现实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找到一种能够走进学生内心、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方式就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文法外语系从一直非常重视学生主题班会工作,把班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进一步提高班会效果和班会质量,充分发挥的实效作用。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几次问卷调查。学生在回答“在班级中,你们开过主题班会吗?”时,100%的同学回答开过,被问到主题班会的频率时,83.9%的同学回答每月开一次,7.8%的同学回答两周开一次,由此可见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主题班会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当被问到“你认为进入大学以来开展的主题班会教育效果如何?只有 15.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76.8%的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可见主题班会质量不高,不能解决切实问题。主题班会作为思想政治的重要阵地,存在形式死板、学生课堂参与率低、师生交流不畅等问题,为开班会而开班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法外语系在郝连旺书记的带领下,积极探索班会模式,充分考虑的主观感受,将用教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班会中来,创新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情景体验式班会”在实际应用中起来的显著的效果。

二、开展体验式班会的意义

1、一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提高到重要地位,强调学生德育养成中的亲历亲为和体验。为实现新课程的德育要求,应充分发挥体验式主题班会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三、体验式班会基本理念

1、价值澄清理论,价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 ion)理论出现于 20世纪20年代,在 60年代逐渐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在社会发展中价值冲突导致人们的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而预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不能通过简单的道德灌输进入到学生的心中。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道德选择。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各种传播媒体以及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变的信息,使得形成固定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困难。学校教育中,教师不是灌输道德规范而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其道德选择的能力。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评价促进“知”、“情’’、“意

一、“行”的和谐发展。价值澄清理论重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负责任的判断是非。

2、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积极的、主动地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激发大脑的活力,从而大大提高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体验式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形象的感知达到理性抽象的顿悟。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活动设计目标

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

一是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

改变主题班会僵化的组织形式,根据班会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可以由两名学生主持,也可以由班主任和学生主持,甚或辅导员自己主持。改变对发言讨论这一活动形式的过度依赖,避免使主题班会成为单调、沉默的发言会。要根据教育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开展活动后再让学生有感而发。比如,主题班会《考试作弊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家长和老师人,通过他们的表演和“现身说法”来培养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作弊后之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是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设计中要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和符合青春期特点的教育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避免班会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比如,主题班会《人生百味—态度影响情绪》中,通过让学生体会周围同学对自己的笑脸、赞扬等积极态度和冷漠、挖苦等消极态度来体会不同态度对自身情绪的影响,培养学生正常交往,善待他人的习惯。

三、注重对班会中情景的分享

在活动中,一定注重对情景的分享,鼓励学生都说出对情景的感受、感悟,情景扮演的同学、和在场的同学都要进行分享,引起共鸣进而使情景内容深入人心。

四、设计方案(举例子)

主题班会方案是主题班会效果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班会的蓝图,体现了班主任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从主题的选定,到资料的搜集,到思路的整理最后形成主题班会方案的过程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式主题班会一般分以下几个部分:

1.主题名称 主题名称是主题班会最重要的信息。它体现了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是教育内容的高度概括。主题名称要意义深刻,生动活泼。表述的方式还要符合学生的语言表达特点。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主体班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规定了主题班会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3.活动要素 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主题班会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操场和心理活动中心等场所,对象是学生群体。

4.活动准备 指的是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而做的组织上和场地、器材的前期工作。

5.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部分是主体班会方案的核心部分,详细描述了主体班会的组织实 施过程,包括每个阶段的用时安排,确定主持人及其主持词,还有班主任最后的总结提升等。活动过程按照计划进行,同时要随时注意生成性的问题的出现,特别是户外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拓展活动,要随时监控、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

6.总结和反思 “反思是很好的发展方式,主题班会活动开展之后,对活动的反思、总结是我们应该完成的一项基本程序。通过反思,可以使活动的教育效果得以加强,从而使以后的活动得以优化,活动的拓展也可以使教育得以延续和深化。”

下面来请大家来看看我们召开的一次体验式班会的视频:

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6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摘要: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物质文明,另外一方面也出现了人文危机,出现了道德沦丧,大学生的道德问题也是我们 目前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礼仪和道德的契和点出发来进行分析,提 出礼仪为载体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礼仪

大学生道德教育

一、礼仪的内涵及其与道德的关系

(一)礼仪的内涵

礼仪,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秩序的建立。“礼”从原始社会敬神之仪式,到阶级社会泛指社会道德规范,及引申为今天的敬意,其本质是“诚”,其核心是相互尊重、棚互关心、相互谦让,即礼貌、礼节。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礼,礼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民主。“仪”是礼节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仪”的概念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才提到,为仪式、仪文之意;到了封建社会“仪”又有了容貌和外表、仪式和礼节、区分尊卑的准则和法度等含义;延至今日,“仪”是作为人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具体形式,仪式的精神 内核是社会秩序。可见,不管是“礼 ”还是“仪”都和道德规范有关系,它本身就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具有着重要的道德功能,礼仪修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各国对下一代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礼仪教育。如 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 美国推行“公民教育”;韩国《道德》科第一条口标足: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由 此可见,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 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加强礼仪教育,对个人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礼仪和道德的关系

礼仪和道德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1.道德是礼仪的灵魂,礼仪是道德 的表现形式。以礼待人,按礼办事,正是德行的反映。讲究礼仪除了注意礼仪的外在形式之外,更要注重道德修养。正如古人云:“不学礼何以立”、“人而无礼,焉以为德”、“内圣外王说”、““德”成于中,“礼”形于外。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美德足精神上 的宝藏,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礼仪具有道德功能,道德亦有礼仪功能,二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2.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 范,是多层次的德规范体系中最基础的道德规范,是道德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礼仪是社会生活中最基础的道德环节,居于道德体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层次。因而,礼仪也是评价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之一。

3.礼仪可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4.礼仪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载体。从“礼 ”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人的道德素质沉淀于内心世界,但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行为举止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古代“传道、授业、解惑”到今天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都反映了我国的教育中,道德教育是放在首位的,而在道德教育中,又尤其重视礼仪教育。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苟子也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不礼则不宁。”人们一般都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是一个懂礼的人,应当彬彬有礼。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风尚,重视精神文明建设。1981年 2月2S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中提出开展“五讲四美 ”活动,其中就涉及到了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这项活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党中央又颁布了《公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简称《纲要》),把“明礼诚信”列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把“文明礼貌”列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可见,我国非常重视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培养,而且还把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礼仪相关内容都纳入了道德范畴之中。

礼仪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人的素质体现,一般说来,它是与人的文化程度相长的。作为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大学生,在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应该具有较好的礼仪和道德文化。但是,目前来讲,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具体表现为很多不文明和不礼貌的行为上。一是 }j常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如在课桌上乱涂乱画,课堂上手机声此起彼伏,食堂的乱插队的现象等等;二是在公众场合的不文明行为,如校园内恋爱学生的亲密接触,公交车上强占位臵、公众场合的大声喧哗等等;三是过分的自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蔑视,对古人不尊重及对身边人不尊重现象等等;四是无知无畏式的个性展示,由于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们追求一种无序的个性,没有道德规范的个性。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有: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化,出现了机械文明从而导致人的异化。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的肯定和强调急速增强,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发展变化,使他们往往更加主要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忽视了礼仪道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也越来越宽容,更加注重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的冲击,在无序中承认差异,使得他们

(一)以礼仪为载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高校 弘扬中国礼仪文化传统和落实党中 央“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礼仪教育也正是中国礼文化的再现,让新一代中华儿女在中国礼文化中得到熏陶、继承和发扬。另外,我们自孔子以来就重视“以德治国”,而且在孔子德的思想观念中,是以礼为先,虽然彼礼和此礼并非是完全一样,但都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礼仪教育,培养有素质的公民,从而真正地达到“以德治国”。

2.礼仪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真正实现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在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需要加强其人文素养,包括其道德素质与文明素质,从而带到动整个社会文明的提高。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这也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3.礼仪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改善,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人无自信不能立,良好的礼仪修养会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改善,从而增强大学生的 自信心。另外,还可 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成功,正如戴尔 〃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 〃道南与约翰 〃麦克斯韦尔合着的《成功的策略》导出的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 =15% 的专业技能 +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二)以礼仪为载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

以礼仪为载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礼可“导”德

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之中,礼仪也是最起码的、最基础性的规范。从人出生刚接触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到出生后的接人待物、仪表仪态的要求,这些都是人生的第一堂的德育课。这些诚恳、谦和、礼貌和一些端庄、文雅、得体的要求为人的基本的道德修养起着奠基作用。

2.礼可“显”德

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索质。因此,可以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3.礼可使道德“行化”

从理论上说,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机制一般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总是从知开始的。从实践来看,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关键是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强调“知”与“行”相统一,如果只重视“知”而不重视“行”,那就完全失去了“知”的意义。

礼仪教育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它可以使得高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德行具体细化为具体的礼貌、礼节的行为之巾,可以让道德修养和人们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切身体验结合起来,从而让大学生真正地领会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真正地使大学生把道德教育内化,从而使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行为中去。使学生能够通过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4.礼可“保”德

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而且,道德原则也可以按照礼仪 的形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中去。

5.大学生对礼仪的接受性比灌输武的道德教育的接受性要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人才,大部分还是希望 自己能够成为秀外慧中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成功,他们也希望 自已拥有良好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表现。但是他们在大学所接受的道德教育都是些深奥的道德原理和道德规范原则,而没有 比较浅显的行为细节,这种道德教育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得并不紧密,这一方面让他们只是了解道德教育,但是无法内化;另外一方面也使他们丧失了对道德教育的兴趣;而礼仪教育却可以正好弥补这一缺陷,可以把深奥的道德原则规范具体细化为基本的行为细节,同时学生们也有接受礼仪教育的欲望,因为它的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www.188i.net。

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7

大班幼儿的年龄5~6岁, 他们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 但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阶段。在大班阶段利用《弟子规》来对照幼儿的行为,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逐步地去纠正, 从而使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礼仪。对大班幼儿进行学习礼仪的培养, 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有利于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大班推行诵读经典《弟子规》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幼儿不仅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还对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借助《弟子规》, 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大班幼儿进行学习礼仪的养成教育:

一、创设丰富的诵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幼儿园工作规程》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列为重要的教育原则。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园内礼仪教育文化环境建设, 除了在幼儿园整体环境进行彰显《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创设, 如在幼儿园的围墙文化、走廊过道、楼梯等开辟《弟子规》专题礼仪宣传栏, 还要求各班根据各年龄段礼仪教育的要求进行班级环境创设。这样, 让幼儿园校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无声地、静态地传递着礼仪教育的信息。

我们在环境创设方面, 一是师生共同围绕主题活动内容, 开展本阶段的礼仪教育主题墙创设。如大班主题活动“我自己”, 在进行主题强创设时, 就融合《弟子规》中的内容对幼儿的礼仪教育, 在生活上“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在行为上“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在学习上“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二是在班级的区域游戏环境创设里, 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 “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 幼勿坐”, “美食一条街”里的“对饮食, 勿拣择”等。这样, 让幼儿们在生活、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 理解礼仪内容, 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二、开展有趣的诵读活动, 促进幼儿的学习礼仪养成

1. 多种诵读方式。

大班以培养幼儿学习礼仪为主, 我们选择《弟子规》孝敬父母、行为礼仪、学习礼仪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展诵读活动, 主要以“余力学文”为重点。利用每天的午餐活动、午间活动10~15分钟和每周一节礼仪教育活动来保证《弟子规》诵读活动的时间。在每次学习《弟子规》原文之前我们都选择一些小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 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机械记忆。在指导幼儿进行吟诵《弟子规》的过程中, 采用配乐诵读、节奏诵读、接句诵读多种形式的诵读, 大大调动了幼儿诵读的积极性, 提高对经典的感受力。

2. 诵读展示活动。

每学期幼儿园都进行《弟子规》诵读展示活动, 主要是围绕“三八”“元旦”“六一”等重大节日开展各种展示评比活动, 让孩子们在展示中学习与内化礼仪。如在六一“诵读经典, 传承礼仪”主题庆祝活动中, 我们大班分为两部分展示活动, 一是集体配乐朗诵;二是亲子诵读比赛。在亲子诵读比赛规则设置为, 会根据现代译文说出《弟子规》原文;接诵比赛, 说原文的上半句接着说下半句;亲子诵读, 家长说一段故事, 幼儿说《弟子规》原文等多种比赛活动, 让家长参与评比, 进一步推动家长积极参与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3. 家园共读活动。

为了构建家园学习共同体,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 家校短信平台等途径与家长沟通, 提高家长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达成教育共识。在吟诵《弟子规》有关“孝”的内容, 不少孩子能主动帮家长擦桌子、扫地;学习“余力学文”方面幼儿会主动整理图书, 爱护图书, 知道看书要一页一页地看等。在孩子点滴进步变化过程中, 家长感受到了诵读经典《弟子规》的好处, 既增长了知识, 又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三、巧妙融合实践活动, 内化幼儿的学习礼仪品质

我们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进行行为实践活动, 将《弟子规》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如在科学发现室进行探究影子的变化实验中, 我们提供各种材料, 鼓励幼儿运用材料大胆操作, 给孩子充分讨论相互学习的机会, 不断验证自己的发现, 从而达到一种“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的学习境界;在“我来当家”活动中, 组织幼儿到幼儿园附近超市购物, 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 如果在购物过程中遇到困难, 引导幼儿有礼貌地询问与营业员, 要做到到“尊长前, 声要低”。

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8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在“让童年更精彩”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提出“培养对自己负责的快乐人”、“对父母负责的孝心人”、“对他人负责的爱心人”、“对集体负责的文明人”、“对社会负责的公益人”。并借助“责任教育”形成良好班风、校风,达到完善学生的修养,规范学生的行为,实现“健康、乐学、尚美、求新”的育人目标。

1.基于教育本质面提出

《中共中央同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公民道德素质,是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而教育的本质则体现在育人的理念上——培养一个人的远大志向和做人的道德准则。

2.基于学生现状而提出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对他人、集体、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如在对自己方面:学习没有明确目标,作业马虎、拖拉;对身体健康不负责任,沉醉于游戏和网络中,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生活不负责任,连书包整理等事项都需要大人帮忙、在对他人方面: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家庭成员;同学间不懂得谦让、斤斤计较。在对班级和集体方面:不能主动承担班级事务等。

3.基于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而提出

通过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责任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并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承担不同角色应有的责任。要让他们“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这是每个人的立人之本。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训练学生的责任行为,是实现“健康、乐学、尚美、求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是学校德育给作的首要目标,也是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

二、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2011年5月,我校《以摄影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展责任教育的研究》课题,经过前期调研和论证,依据学校特色和前期研究的成果,构建《三里屯小学方寸·精彩摄影校本课程体系》、规范摄影校本课程内容、明确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培育和发展学生责任感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将课堂教学与责任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

1.“方寸·精彩”摄影校本课程是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里屯小学从1985年开始进行摄影教学实验研究,经历了形成、积累、规范、发展等阶段,积淀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课题组本着“生活——实践——体验”的宗旨,重新完善了摄影教育课程体系,即“摄影技能学习类课程”、“摄影实践活动类课程”、“摄影学科拓展类课程”。我们提炼了摄影校本教材《爱在我眼中》所蕴含的有关责任教育的因素,凸显学校的摄影小记者,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关注敏感话题的环节;通过科技调查,关注环保问题;通过好习惯的评比,关注班级和学校的和谐有序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体现。

2.“课程育人”是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途径

根据我国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学校积极探索摄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整体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践行“学习与生命同行,精彩与成长相伴”的课程开发思路,充分整合和利用自身资源,打造“爱与责任同行,童真慧眼看世界,方寸精彩悟人生”的摄影校本课程文化,促进学校优质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1)立足课堂教学,在校本课程中进行“四爱教育”,形成责任意识

在摄影校本课程中,学校研发了《爱在我眼中》等校本教材。教学内容分为“我爱我家、我爱学校、我爱家乡、我爱国家”四个主题。

《爱在我眼中》的每个章节,通过学生摄影作品和摄影日记的赏析,责任教育小故事,名人名家的事迹、歌曲、童谣、名人名言,使学生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国家负责的内容更加清晰。如与爸爸妈妈一起看儿时的照片、给爸爸妈妈拍一张照片、画国旗等。

(2)在学科教学中细化责任教育

面对责任教育的丰富内涵,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结合学校责任教育的总目标和年级目标,挖掘教材中的责任教育重点,制订本学段、学科的责任教育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教学活动,避免硬性贴标签,将责任教育引领渗透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落实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摄影实践活动是开展责任教育的有效训练方式

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训练责任行为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主题教育活动课——结合学校育人目标,由少先队牵头,以育人为目的,全员参与,通过开展摄影主题教育活动,以外显的形式彰显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

(2)科技教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科之间的配合,发挥摄影摄像的纪实功能,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常识,培养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建立科学价值观。

(3)摄影实践活动课——建立学生摄影活动社团,以课题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敏锐新视角,以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继承、创新的习惯。

(4)班级特色活动课——主题教育活动与摄影教育紧密结合,依据不同年级特点,确定不同主题来开展活动,形成主题教育活动体系。

(5)国际交流活动课——通过与国际学校开展年级之间的专题交流活动,组织两校学生互访、竞赛、语言学习、动手操作等,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加深学生的国际理解,在活动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我们认为,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关键,就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其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1.结合“精彩学生”评价,我校形成了立体育人环境

摄影课程元素已融人学校的环境建设,逐步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校园文化。“光彩展示墙”、“星光人道”体现精彩的教师、学生责任践行事迹;“学生个人摄影展”成为学生对己、对人、对事、对集体的一种责任意识的表达……

2.借助摄影校本课程,形成了系列课程体系

如《班级教育实践类校本课程》总目标,就是通过开展班级摄影活动,引领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家庭和热爱社会的情感以适应社会需求。而班级活动攻略,就是运用“活动育人、榜样示范、精彩展示”的基本策略,以“近、小、实”为基本原则,以“必修+自主设计”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生参与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融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等活动为一体,构建家校合作、班级活动、走近社会等系列主题教育、专题研究、特色活动,构建立体、开放的教育空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3.学生能够自主管理,形成了责任习惯

学校通过开展“人人是主人,处处有责任”的主题教育活动,设立责任岗,如图书管理岗、纪律检查岗、黑板保洁岗、电器开关岗等,倡导学生自主管理,真正故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使学生在工作中得到自信,增强了对集体的责任感。

4.提升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摄影教育为学生创建了“四有”,即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新视角);有了一种创造学习的能力(摄影技能);有了一种诠释生命(记录表达)的载体(图片影像);有了一个继承、创新思想的种子(生命价值思想)。在教育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使其逐渐懂得了感恩,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

5.走进社区,成为负责任的小公民

三里屯小学与三里屯社区密切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生作为社区公民,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清理小广告;做好小楼门长;与三里屯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感知三里屯、感忆三里屯、感动三里屯”摄影展活动等等,

6.走进社会大课堂,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小摄影记者外出采风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将原有单纯的采风活动和社会大课堂活动相结合,聚焦责任专题,开展研究性实践活动,时刻用相机追随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专题研究已经走过全国29个省市,在提高学生摄影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关注文化、关注他人的责任意识。其中小记者的社会实践有了多个“第一”:第一批采访全国“两会”的小记者;第一批进驻汶川灾区采访拍摄的小记者;第一批为两南干旱地区捐献饮用水的小学生;最早关注希望工程的小记者;在2012年通过“圆梦”活动又一次关注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7.提高了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学校多次在全国、市区级会议中介绍摄影教育经验,与法国国际学校,以及国内的浙江、贵州、张家口等外省市学校进行交流合作,举办了北京市中小学生摄影大赛,受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少年报、中国教育报、北京少年报、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等多家媒体宣传。学校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本适合小学使用的儿童摄影技能类教材《小学生学摄影》,收集出版了学生作品《童真慧眼看世界摄影作品集》,以及近十年学生优秀摄影作品《儿童摄影画册》……

上一篇:简单的唯美心情语录下一篇:姚明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