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面对的教学对象更加特殊。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教师要让高职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技术优势、创业基础本领、升学有渠道、日后工作发展有保障的目标。同时,职业教育也意味着可以让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拥有更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论文 篇1:

试论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新发展、新动态

[摘 要] 教育改革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过程当中的必经一环,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先进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涌入我国的教学活动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课堂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前些年,教育改革的研究重点较多地放在基础教育上,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较少,且职业教育自身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为教育改革的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使现代职业教育在内容、观念以及方法上都有了较为实际的发展,对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深刻的意义和影响,但总体来说,职业教育改革还不够深入全面,需要广大教育者持之以恒地进行实践与研究。对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育改革进行探析,结合当下新的发展与动态,研究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的发展途径。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数学;教育改革

一、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教学内容与模式专业化

在职业教育数学改革中,首先是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教学纲要进一步结合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在课程改革之前,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目标有着不明确的问题,不少教师只是将普通中学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照搬过来,没有充分结合本学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以至于数学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始终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无法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应用形成有效的帮助作用。而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应与专业结合起来,教师要更加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职业发展的统一,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思维解决专业化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数学教材进行一定的删改、增添或重组,同时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学生的专业形式,使数学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特色。

(二)学习观念与方式自主化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开展,其根本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学习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中,一般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考,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长期下去,容易对教师的讲授形成依赖性。现代教育活动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更是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也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方式,从而实现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并有效锻炼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培育自身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

(三)教育功能与体系完善化

职业教育在设定学科教学计划时,有着特定的规划和目标。在教育改革政策的指导下,职业学校在制定数学教学计划时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职业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当前教学目标与学生长期发展目标的统一关系,往往将重心放在较为具体明确的学科内容上,而较少关注数学教育对学生未来长远发展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体系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上、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以及知识的实践应用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使学生能够将数学能力、数学逻辑思维与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具体途径

(一)重塑数学教学内容,转向专业培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采用的教材大多都是普通的数学教材,与基础教育保持一致,强调同一阶段下数学教学的共性,这样虽然使得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专业能够相互兼容,但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发展对数学的个性化要求,近些年来的数学课程改革,也大多停留在对现有教材的加工上,比如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增删部分教学内容,或者根据职业教育的特點,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适应能力,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育改革应从教材建设抓起,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不同的专业,构建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建设一个良好的数学教材编写团队。传统的数学教材编写团队一般全部由数学教师组织,而在职业教育数学教材编写中,可由数学教育专家和相关专业的精英组成编写队伍,以保证编写出具有较高教育意义,并且符合职业发展需求的数学教材。

2.深入分析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基本能力和文化。通过这种分析,找出数学知识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数学教育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以及相关的各种能力,从而确定不同专业中数学的教育目标。

3.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专业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淡化数学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突出数学与专业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4.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数学知识、公式和图表等编入教材,让教科书同时成为学生的工具书,突出本专业数学教育的实用性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二)更新数学教育理念,坚持因材施教

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其中数学学科基础尤为薄弱,这已然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盲目照搬普通学校的数学教学模式,难以顺利地实现其教育目的。这就要求职业学习的数学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数学基础,在组织数学教学时,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以学生的实际基础为出发点,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可将一些与专业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并根据专业需求来调整各种数学知识的教学比例,灵活选择教学的重点。比如会计专业中讲到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以及凭证等概念的关系时,就涉及数学知识中集合的概念;计算机专业在讲授计算机原理的时候,涉及数学知识中“二进制”和“算法”的知识,且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数学作业和测验的设计上,教师可更多地融入专业化的题目,比如以现实化的专业问题来考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或让学生通过撰写数学小论文、实验报告等方式,来摄入探索数学知识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数学文化建设,提高人文素质

数学不只是各种数字、符号和图形的世界,还是一门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因此,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它不但是科学素质的一部分,还是人文素质的一部分。但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就数学知识本身进行讲授,很少会有意识地向学生宣扬数学文化,以至于数学知识在学生眼中就知识简单的数字、公式等,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对此,教师可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了解到公众数学水平的提升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来选择相应的数学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各个行业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化学、医药、建筑、工程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让学生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能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与自身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联合组织一些校园活动,如数学知识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扩大数学文化的影响力,在学校中营造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和更新,而数学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学科,在许多行业中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职业学校应紧跟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转变数学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以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促进数学教学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掘数学知识对学生专业能力成长的现实意义,时刻关注这一方面的最新發展趋势,并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究和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改革的进步,实现学生数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好数学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小宜.改革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影响[J].环球市场,2018(30):256.

[2]赵利.基础在于传承 发展在于创新:论职业教育中的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8(76):109.

[3]孙保泉.以专业需求为核心促进职业教育数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4):754-755.

编辑 张 慧

作者:邓为林

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论文 篇2:

应对中国职业教育扩招做好职业教育改革

摘要: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面对的教学对象更加特殊。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教师要让高职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技术优势、创业基础本领、升学有渠道、日后工作发展有保障的目标。同时,职业教育也意味着可以让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拥有更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本文以食品类专业为例,对教师如何应对中国职业教育扩招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职业教育 扩招 改革

一、加强教师教学素质

在高职食品专业教育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十分重要,而且食品制造对专业操作的要求极高,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最专业的食品专业知识教学。此外,教师在组建团队时,可以实现多元化。

当前,高职食品专业招收的人员已不再是学生,而是面向社会大众。为了让这一部分学生接受专业的知识教学,教师在组建团队时,应保证现代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中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的教师;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师。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到最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性的食品知识。

如在福建省职业教育改革中,泉州轻工职业学院首先建立了健全的、科学的工作量考核机制。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毕竟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已经开始成人化,将社会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都纳入了高职教育对象,所以,高职院校再使用统一的工作量考核办法,只能打击教师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教学主体的情况,对教师制定科学的工作量考核办法。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如构建学生、同行专家、同校教师等多元主体评价体系。

二、打造专业名师团队,实行校企结合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早点找到合适的工作。近年来,高职院校面对的教育对象有所变化,一些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都开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因此,高职教育对象的学习内容设置应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應注意教学内容,要反映岗位的需求,才能使毕业生品行优秀、技能突出,适应企业需求。

第一,高职院校应主动服务,请进来、走出去,吸引市场目光,挖掘潜能,实施先进的办学理念、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运行机制、合适的育人模式,以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吸引企业。

第二,教师要不断摸索探究教学模式,以行为导向教学为主导,让所有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理论和实际的相统一。

第三,教师要结合生产实际抓细节教学和实操训练,让企业参与课程的教学等。除此之外,实验器材、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高职院校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和其他职业院校参与,共同组建教育集团,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在高职食品专业的教育工作中,根据福建省高职教育改革的思想指示,高职食品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的重点是实践,所以教师应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为目的,为学生讲授符合现实工作环境的食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食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利用食品企业的优势,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三、结语

高职教育改革是我国当代教育体系的一大变动,因为高职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原来的学生,还增加了已经进入社会的人员,所以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更符合现代职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对于学生及社会受教育群众来说,多了一种选择,让他们可以实现学以致用,升学有渠道、就业有保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文杰,祁占勇.改革开放40年中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变迁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8,(18).

[2]董照星,袁潇.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4).

[3]刘西锋.如何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J].东西南北:教育,2018,(5).

(作者单位: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作者:简叶叶

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论文 篇3:

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中克服中职生厌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 要】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人才市场技术工人招聘难的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务院于2005年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和劳动者,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但是,时至今日,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学生厌学问题非常突出,几近成为困扰广大中职教育者的痼疾。笔者尝试从多个角度对中职生厌学问题的根由进行分析,并针对有效解决中职生厌学问题的对策进行多方面探究,以期对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中职生 厌学 根由分析 对策探究

一 中职生厌学根由的分析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发生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导致中职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具体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客观方面的根由可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对学生成长影响比较直接的层面得以考证。

1.学生自身的根由

第一,缺乏学习目标。目前,大多数在校中职生都是因为中考失利才选择就读中职的。也就是说,读中职并不是他们的本意,是无奈之举;显然,对于这样的结果他们事先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甚至有的同学打心底就对中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见。事实胜于雄辩,通过本学期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状况,笔者发现不少中职学生对来中职学校学习确实没有做好任何准备,不仅在学校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而且对完成学业之后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也是一知半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自然就没有学习压力,更不要谈学习的动力,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滋生厌学情绪。

第二,文化基础差。如果说因中考失利而选择中职的同学是由于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缺乏来中职就读的明确目标,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才导致厌学情绪产生的,那么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最终走进职校大门是早已心知肚明,甚至是有备而来的,但是却仍然无法摆脱厌学情绪的困扰。这种情况主要归咎于他们薄弱的文化基础,换言之,和他们来职校之前的“文化出身”息息相关。这部分同学正是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来职校后又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能自我努力补救,成绩总是进步不大,从而失去耐心,慢慢地就会被甩在了“大队伍”的后面。长此以往,就会因跟不上课而自暴自弃,产生自卑感,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欲望和信心,坠入厌学群体而不能自拔。

2.来自家庭的根由

第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信仰、观念、生活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父母平时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心,有的则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从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出发,经常向孩子提出许多无法达到的要求。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上了职业学校就觉得没有什么指望了,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要出什么事,顺顺利利的毕业找个工作就心满意足了,对孩子的要求不高。所有这一切都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

第二,家庭关系。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应该是一个充满爱的和睦港湾。但是,现代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观念也悄然地发生了改变,离婚开始成为“时尚”,然而孩子却是最大的受害者。对于发生父母离异的孩子而言,失去原来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就等于失去了一份原本完整的爱,这给孩子带来的是不可抚平的心灵创伤,引发他们对家人、同学和社会的不解,甚至是不满,严重打击了他们对幸福生活本该有的信心和向往,极易对社会、对他人产生抵制和厌恶

心理,导致孩子厌学情绪的产生。

3.来自学校的根由

第一,教学质量。教学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晴雨表。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些名言警句不仅是人类对教师从业者的高度敬仰,也是对其道德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校的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也可能成为学生将来学习、效仿的范例。所以,如果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低下,教学态度不端,就会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学生人格品行扭曲而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条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硬件环境,如校容、校貌以及各种设施设备等;良好的校园硬件环境具有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增强他们对于学校环境的归属和认同感;另一个是指软件环境,如校风校纪、班风班纪、师生关系等;特别是优良的班风和校风,更是一种由师生共同创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反过来又作为一种最持久、最稳定的激励力量,推动着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激励着师生振奋精神、团结向上。

4.来自社会的根由

第一,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就业市场紧俏,用人单位的择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由于学历成为学生就业必不可少的敲门砖,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中职学生被阻挡在就业大门之外。社会上这种“人才浪费”现象,对于在校的中职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中职学生学习好坏无所谓,一样不会被社会接纳,从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第二,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成为学生厌学心理的“催化剂”。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有钱,什么事都能办成,只有赚大钱才算有本事,认为学习没有什么大用处,能混个中职文凭就行了。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有不少中职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聊天交友不能自拔。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消耗了他们的精力,而且使其对枯燥的学习失去兴趣。

二 克服中职生厌学问题的对策探究

通过上述分析,中职生厌学问题的根由愈发清晰,这为我们从多方面有效解决中职生厌学问题的对策进行探究提供了可能。由于中职生产生厌学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上四个方面,所以我们就从四个角度对解决中职生厌学问题的对策做出探究。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中职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明确,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甚至对来中职学校学什么,怎么学,学完之后干什么都不清楚。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抓住这点,根据中职学生各年龄段的心理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标准,使学生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将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只要端正学习态度,打消消极思想,克服“厌学”情绪,中职生仍可以发光发热,宏图大展。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只有教师与学生产生了共鸣,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主动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即“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由“不学”到“想学”,由“厌学”到“愿学”,成为积极好学、追求进步的好学生。

3.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的关键时机,利用可行有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不能暴躁,不能放弃,更不能歧视。家长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善待孩子,要经常和孩子谈心,倾听孩子心中的欢乐和烦恼,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和热情,耐心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多给孩子一些关爱、理解和尊重。但不是溺爱、偏袒和放纵;反之,会助长孩子养成种种不良习惯。

4.营造良好大环境,呵护学生健康心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社会的主管部门,要努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纯洁社会风气,取缔不健康的文化娱乐媒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大环境;其次,学校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心理因素,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和锻炼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使其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争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对克服学生厌学情绪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再次,父母也要努力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综上所述,中职生产生厌学情的根由既有来自中职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客观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从多方面对解决中职生厌学问题的对策进行研究,不仅要看到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克服中职生厌学情绪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教育在帮助中职生克服厌学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只有这样,中职生厌学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范学银.中职学生厌学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望模教育在线,2007(12)

[2]陈石豪.中职生基础文化课学习的现状与思考[J].陆河职业技术学校网,2008(4)

[3]傅安球、聂晶、李艳平、金蓓蓓、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1)

[4]肖承志、刘经兰.中学生厌学的归因及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熊耀

上一篇:年总结和年计划下一篇:销售类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