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方法论文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论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方法论文(精选12篇)

浅论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方法论文 篇1

“关爱”是一种情感,它是在人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构建起来的,它的形成直接影响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关爱的培养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搞好人际关系,保持愉快情绪都有积极的作用。它包含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行为,是三者的统一,而且是由行到情、由情到知、然后由知和情合成习惯的过程。

幼儿期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及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而幼儿品行形成的情况将关系到人的一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分享,有同情心”。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大人的关照和呵护,骄娇二气在幼儿中相当严重,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是促使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幼儿园是早期教育的启蒙地,怎样在幼儿园开展关爱教育,使幼儿形成健全的品格,具有关爱的品行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幼儿园关爱教育的内容

关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道德。皮亚杰在儿童的心理结构中发现了三种能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感。第一种是爱的需要,其次是对那些比自己大和强的人有一种危惧感,第三种感情是混合的,同时由爱和恐惧组成。儿童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并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儿童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因此,幼儿园关爱教育的内容选择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多纬度

二、幼儿园关爱教育的形式

幼儿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情感的感染作用大,可塑性较强。因此幼儿园开展关爱教育就要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通过以下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关爱情感的培养。

(一)、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

主题活动是以幼儿核心经验为单元来设计建构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教师对幼儿进行关爱教育,应该充分利用主题活动这一教育形式来培养幼儿关爱的情感。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主题下,我们以 “动物过冬”、“冬天的树和花”、“冬娃娃”、“过新年”等线索开展主题探索活动。活动“冬眠的动物”,让孩子们用纸盒、棉花、稻草等为小熊、松鼠、青蛙等冬眠的冬眠的动物建造各种各样的“温暖的家”,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活动“给大树穿冬衣”,让幼儿用稻草为小树穿上冬衣,抵御严寒,培养幼儿关爱植物生命的情感。从情感方面入手,以拟人的方法,让孩子认识动植物,了解冬季动植物过冬方式,积累相关经验,深切感知到动植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如:活动“冬娃娃的脸蛋”,我们让幼儿用挂历纸为冬娃娃制作棉衣、帽子,培养幼儿关爱弟弟妹妹的情感;活动“新年的礼物”,让幼儿利用各种材料给父母、老师、长辈、好朋友做新年礼物,在相互的祝福中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在实际的行动中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爱情感„„

(二)、结合传统民俗节日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

3共同布置具有春节特点的活动室环境。和孩子一起制作新年的礼物来打扮新年树;一起制作贺卡,送给自己的长辈、老师和好朋友,一起剪贴窗花,制作、吊挂灯笼„„打扮“新年里的家”。孩子们在节日环境布置中体验着节日的快乐,感受着彼此祝福的幸福,同时也体验到与同伴相互合作、交往的重要和快乐。

3、结合传统民俗节日,开展一些节日亲子活动

由于许多传统节日孩子大都在家度过,因此,我们应该和每位家长联系,互相沟通,共同架起一座节日教育的桥梁,家园一致,使节日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让孩子在节日亲子活动中积累过节经验、感受节日的快乐,同时体验亲子间互相关爱、互相合作的快乐。例如在元宵节时:我们在节前先给孩子、家长布置任务,收集各种废旧材料,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来园,开展亲子制作灯笼、猜灯谜活动;端午节时,我们建议家长们和孩子一起包粽子活动;中秋节时,我们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边品尝月饼、毛豆、芋艿、边赏月、讲关于月饼的故事等。

(三)、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教育契机,我们老师应该学会随时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对孩子进行关爱情感的培养。如:当某个小朋友生病了,没有来幼儿园时,我组织幼儿进行点名谈话,启发幼儿说几句问候的话让老师带给他;当某个幼儿帮助同伴系鞋带或扣纽扣时,我引导孩子们夸夸他,学学他;当看到某个小朋友把在墙角无人问津的皮球送回“家”时,我引导孩子们讲讲自己的感受„„我们关注孩子的

5活、游戏,在共同的活动中感受群体的规则。它不仅能改善幼儿对关爱的认知从理论到实践內化的过程,还能提升幼儿从行到情,或者由情向行发展的自然梯度。

浅论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方法论文 篇2

1.科学方法教育是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艺术的体现

从教学工作本身来讲, 它不仅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劳动, 还是一门凝聚了众多科学因素的艺术, 而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活动.因此, 一个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 不仅要有扎实的物理学专业知识, 更要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艺术.俗语说, “善教者学逸而功倍”, “善教”包含了两个要素, 一是能教, 二是教得好, 而要教得好, 就必须通过科学方法来体现.教学的艺术必然地包含了方法的传授, 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正是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艺术的体现.

2.科学方法教育是改变教育现状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教育的现状来看, 应试教育仍有着很大的市场, 以升学率评价教学质量, 以分数定终身的现象, 决定了“以知识为中心, 以应试为宗旨”的不健全的教育模式.在中学, 物理课教育也同样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教学的弊端.素质教育的提法和理念虽然在逐步得到重视, 但还缺少载体、平台, 缺少途径、渠道去践行.这样的教育现状, 大大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 而科学方法教育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强调方法的重要性, 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才能改变传统教育现状.

二、 中学物理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包括:一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的教育, 二是物理学习方法的教育, 好的教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 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找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指导.

1.正确处理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在课堂中善于向学生揭示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

知识与方法相伴相生, 相互联系、共同发展, 但方法并不是直接外现于科学知识中的, 而是隐藏在知识的背后, 又支配着知识的获取、消化和吸收.它往往不易被学生掌握.此时, 作为教师, 就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 善于运用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其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自已学习和领悟.例如, 关于“电阻”内容的教学, 在进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中, 我们应用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一种常用的非常有效的科学方法, 可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在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体验这种方法, 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不断加深理解, 并逐步达到有意识地去应用的目的.要克服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法, 抓住知识与方法的结合点, 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 重概念原理和结论, 更重应用概念原理解答习题, 要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钻研,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不同的科学方法.

2.要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不断探索, 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学的发展表明, 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对自然界的观察, 特别是来源于物理实验.物理实验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而且还直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方法去探索创新的能力.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必须十分重视实验的重要作用.十几岁的中学生接受能力较强, 但往往只限于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只有通过物理实验使其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才能拨动其敏锐触觉, 让其深刻理解物理概念, 进而掌握物理规律.因此, 其一是要在教学时加大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学任务分配中的比重, 对于一些演示实验, 还宜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共同完成,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和创新.

总之, 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 开发人的潜能.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作为重中之重.而要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潜能, 注重并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 无疑是关键的一环.

参考文献

[1]阎金铎, 等.物理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2]魏日升, 张宪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浅论幼儿教育中的特色教育 篇3

一尝试混龄教育模式

混龄教育是值得反复思考的一种新型幼儿教育模式。过去,我们认为混龄活动的意义是对独生子女所面临的社会化问题进行的补偿,但在当今社会,幼儿混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意义。在正常的家庭中,兄弟姐妹的角色是不可改变的,但在幼儿园中,混龄班中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这种角色的转换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一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混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是巨大的,只要教师组织得法,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全面改善办园条件

幼儿园的硬件设备在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努力创造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幼儿园,如创建舞蹈室、电脑室、阅览室、电教室、语音室等功能室,不断增加录音机、投影机、录像机等电教设备,还应该不断丰富活动区,在幼儿园中创设涂鸦区、设计区、新闻区、社会区、益智区、自然区、美工区、体育区等。在各个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材料,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及其他校园空间,让整个校园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不断发散幼儿的思维。

三重视幼儿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转变过去的幼儿教育观,重视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要求幼儿一味听从,习惯于追求幼儿统一答案和行动,对幼儿灌输过多的规则。如进行数字教学时,一些孩子说数字0是一个鸡蛋,一些孩子认为是圆桌,有教师却非要将答案统一为数字0,这严重限制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由于孩子活泼的天性,幼儿常常会自发地进行某些活动, 这些行动可能不是教师提出的,甚至是在课堂上被禁止的。幼儿只是把这些活动当做游戏,觉得好玩而已,而教师常常意识不到这些活动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不但没有积极引导,反而简单地加以斥责。如冬天窗户上的雾气吸引了孩子,孩子会在窗户上画各种图案,一些教师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会训斥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没有及时地引导和教育孩子“这些雾气是怎么产生的”。因而,我们要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育观念,以孩子创造性活动为契机,及时地引导幼儿进行思维发散,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重视幼儿英语启蒙教育

幼儿学习外语,良好的语言环境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力量,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高薪聘请有专业资格证且善于与幼儿沟通交流的外籍老师进行教学,并设置助理协助外教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对我国的英语幼教教师,要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英语水平,做到可以流利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活动,并且要把英语教学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外语。此外,为了创造更好的语言环境,幼儿园可以设置英语活动室,在活动室中配备一定的英文挂图、外语视听材料及各种电教设备,帮助幼儿进行自我学习。英语活动室的教学材料要不断更新,以适应幼儿外语学习水平的发展。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幼儿园、家长的努力,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群力幼儿园)

浅论绘本阅读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篇4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上沙幼儿园刘群弟)

摘要:

一本好的绘本,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个大意。绘本同样可以让成人看的不亦乐乎,越看越想看,其中的许多含义对我们成人同样有启发的作用。绘本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优秀的绘本契合了儿童的天性,充盈着儿童的想象、夸张和泛灵思维,渗透着儿童自由、率直的情感,因而表现了真实的儿童。在贴近自身生活经验和呈现自身内心世界的图画书中,儿童可以得到情感需要的满足,负面情绪的释放及心理障碍的突破。同时以传递主流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行为为主的图画书对成人的启示间接地有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关键词:绘本阅读 幼儿发展 作用 正文: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年龄段。绘本对孩子的视觉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绘本对幼儿的情感、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感的启迪,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正是这样的背景,“绘本阅读”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什么是绘本?绘本,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精密搭配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不需要文字,图画就可以讲故事”是

它的一个典型特点。近年来,随着绘本的大量引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是“儿童文化的呈现”,是儿童自身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借助绘本可以进入自身的内心世界。绘本作为幼儿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它的生动趣味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天性,为幼儿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同时也是幼儿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幼儿寄托情感的精神之所。借助绘本,幼儿可以释放自己的情感,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绘本阅读还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一、绘本阅读有助于幼儿认知发展

(一)绘本阅读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

从人类的发展史上看,图画语言甚至还早于文字语言,它比文字符号更加直观,表达的系统更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因为在幼儿阶段,孩子的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一种表象的思维,而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绘本阅读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借助丰富的图画,“读”出其中的意思,使阅读变得更为简单,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好的绘本,每张图像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表达绘本的整体意境,通过直观化的绘本阅读,孩子吸收、激荡、转化着各种观点,无形中便培养出精湛的阅读能力,促使孩子积极地从图画阅读向纯文字阅读过渡。

(二)绘本阅读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对其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

响。绘本阅读对语言发展的作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普遍认同的绘本阅读的最大价值。绘本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词汇量,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其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所以,选好人生的第一本书非常重要。绘本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抓住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幽默风趣的画面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将幼儿轻松带入阅读的快乐之旅。

(三)绘本阅读能激活幼儿的想象

幼儿天生就是幻想家,喜欢想象。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想象是不能缺席的也是无法缺席的。与其他儿童文学形式相比,集图像和颜色于一身的绘本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发展幼儿想象力不可缺少的书籍形式。任何人都不是生来就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想象力是通过直接、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也越丰富,而绘本就为孩子提供了丰富体验的机会。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让创造力无限扩大。绘本里还会预留给孩子许多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如绘本《月亮的味道》讲述的是一群动物在一个美丽的夜晚望着月亮突发奇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真想尝一小口啊!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短小精薄的绘本,如同一部精采的单元剧,任何一位喜爱与孩子相处、肯用心和孩子相处的教师,都可以利用绘本的优势,让孩子

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并透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培养孩子逻辑思考、预测推理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

二、绘本阅读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形成

(一)绘本阅读能给幼儿美的熏陶

绘本画面精美,富有内涵,能给孩子美的熏陶。好的绘本尤其是国外绘本多出自名画家之手。无论线条的运用,颜色的搭配,空间的布局,多种媒材的使用,绘画的技巧以及风格的统一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运用各种手法营造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好的绘本,不仅绘画精美,构图、色彩能使阅读者在视觉上引起愉悦,而且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能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绘本阅读在把孩子带入美好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而这种能力的提升绝不是单单凭借文字阅读所能替代的。绘本阅读可以与大师对话,能尽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比如绘本《蚂蚁和西瓜》,看到封面红红大大的西瓜,孩子们就一定会喜欢它,翻开页面,小小的蚂蚁和大大的西瓜的强烈对比,让画面非常吸引眼球,整本书的色彩都是满布着这片西瓜红,在蚂蚁洞里,有很多的细节,就这一页蚂蚁洞,就足够小朋友一次又一次沉浸在发现新事物的乐趣中了。又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一书中,通篇使用了线描的手法来表现各种事物的质感,简练,明确,不失为观察模画的范本;在《小海螺和大鲸鱼》中,画家让大鲸鱼蓝黑色的大尾巴随小海螺移动起来,自然转到其它页的插画里。因此,无论他们出现在何种丰富的场景里,我们就可以一眼找到他们,整本图画书也因此有了清晰统一的主色调,小海螺的身体动态和面部表情的变化通过简单的线条变化就表现得惟妙惟肖;有的绘本讲述的就是美术技能技巧。

(二)绘本阅读能升华幼儿的精神境界

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在帮助提升孩子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如《圆圆的月亮》是一本诗情画意的绘本,她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温馨的夜晚。窗边的少年、迷路的小狗以及迫不及待越出水面的小鱼……,虽然他们默默无语,但他们的内心都有着自己美好的祝福。月亮就像姐姐一样,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时刻关爱着我们。她用她那无私的爱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送去对亲人的祝福。“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原本是中国古诗中的一句词句。在这本书中被作者演绎的是那么的形象贴切。书中的每一页都在传达着爱这个主题。爱是相互的,只有我们付出后,才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当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时候,很自然就会想起父母对自己的爱,而我们又如何将这种爱延续下去,让爱的芬芳充满孩子们的心房,愿世界更美好。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儿童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儿童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

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三)绘本阅读能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

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情现象,会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或喜或悲,这样就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而且阅读本身给幼儿带来很大的快乐,看看沉浸在故事中的幼儿兴奋的表情,以及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个故事的状态就可以知道,他们在享受故事。另外,通过绘本可以轻松地把很多深奥的道理传达给幼儿,让他们在绘本阅读中理解真善美。同时,透过故事中的榜样,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等一系列品质,使其更好地与同伴交往,更好地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如绘本《大脚丫跳芭蕾》讲述的是芭蕾舞者贝琳达梦想成真的故事。认真习舞的贝琳达因为一双大脚,没有得到评审的青睐,评审们甚至冷言嘲讽,使她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只得放弃芭蕾,另找工作。在餐厅当服务生虽然和跳舞毫不相干,贝琳达依然态度认真,赢得餐厅老板和客人的喜爱,直到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只要坚持努力、不放弃梦想,总有一天会梦想成真。绘本《月亮,生日快乐》中的小熊喜欢月亮,他想送给月亮一份生日礼物。但是,小熊不知道月亮生日是哪一天?也不知道该送什么才好?于是他来到山顶和月亮交谈,决定送月亮一顶帽子……幼儿阶段,孩子总认为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会与他们自然对话;同时,渴望友谊、学习建立友谊,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历程,乐观积极的小熊真诚无邪的交友,让每个人感到温暖而会心!又如绘本《蚂蚁和西瓜》中的一块西瓜在蚂蚁看来,多么的庞大,多么的诱人!为了把

好吃的西瓜带回家,蚂蚁们集体出动……先把家里装满,再痛快地饱餐一顿,最后还在西瓜上玩滑梯。蚂蚁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也是在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们的象征,蚂蚁和孩子之间总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一群小蚂蚁、一块大西瓜,对比强烈,故事简单而有趣,这也是作者精心的构思所在。孩子们一定会沉浸在这种简单的快乐中,同时,也会被蚂蚁们的勤劳、乐天,聪明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感染。

三、绘本阅读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一)绘本可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亲子之情是一个人最早萌发的情感,幼儿首先需要来自父母的爱。从幼儿建立起对母亲的“基本信赖感”起,幼儿对亲情的渴望就开始了。儿童文学大师路易斯.卡洛尔说:“故事是一份爱的礼物”,绘本中温馨美好的亲子关系让幼儿体验着亲子之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求。如《逃家小兔》中的兔妈妈表现出无论兔宝宝逃到高山还是深海,自己都会紧紧跟随的决心和机智。这种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正是幼儿的安全感、幸福感以及归属感的来源。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感受着这种美好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得到的爱和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求。

(二)绘本有助于幼儿宣泄负面情绪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成人对自身的焦虑、内疚等情绪会在

下意识里采取一些防御性行为,如进行艺术创作、在梦中以象征形式表现等。幼儿和成人一样,在现实中也常常存在程度不同的压力、担忧、沮丧等负面情绪,有时未必被成人所意识。有的绘本渗透出对幼儿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关心,或以幼儿的情绪为焦点,或呈现出幼儿情绪发生变化的过程,或补偿和满足幼儿的愿望,让幼儿在阅读中能借此宣泄心中的烦恼和焦虑,释放郁积的负面情绪。

绘本呈现了一个以幼儿的情绪为焦点的世界,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独自发泄的空间。如《生气的亚瑟》通篇专注于男孩的怒气,把怒气描绘成闪电、冰雹、雷鸣、旋风、台风、地震、宇宙震等,让幼儿跟随着这些极具爆发力的自然景象的发作,同时释放自己愤怒的情绪。这些以幼儿的情绪为焦点的故事给予了幼儿一个私密的空间,没有其他的人和事去打扰儿童的发泄,幼儿可以轻松、专注地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由、完全的宣泄那些积郁在心中的负面情绪。

通过故事的展开,绘本呈现了幼儿负面情绪发生变化的完整过程,如《小菲菲和新弟弟》中从菲菲对新娃娃的期待,到“他什么时候被送回去”的苦恼,再到生气地大叫“我再也不要小宝宝了”,直至最后慢慢习惯了新弟弟。绘本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内心经历从伤心、愤怒、孤独、失望到平静、快乐的过程。伴随着情节的发展,幼儿逐渐能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读到结尾,他们发现自己心里的不愉快也消失了。

(三)绘本有助于幼儿突破心理障碍

现实中的一些幼儿存在生理的缺陷或者性格方面的障碍,同时在幼儿的成长

中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事件比如入园、单独睡觉等容易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绘本重现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幼儿容易对故事产生一种熟悉感,比如有恋物情结的孩子会在“每天带着它,披着它,拖着它;每天吸着它,抱着它,扭着它”的阿文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接纳故事中的角色。正是在幼儿信服和认同故事的基础上,他们模仿和学习故事中的角色突破心理障碍的行为,也因受到故事的感染和激励增加了战胜心理问题的希望和信心。

绘本作者常常在故事中塑造出一些善于克服心理问题的角色,这些角色通过被幼儿认同而成为幼儿的榜样,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对幼儿突破心理障碍具有一定的启示。如《你很快就会长高》中拼命想长高的矮男骇虽然没能达成愿望,但是通过运动、友善和坚持,他成了一个快乐的男孩。这个角色教会幼儿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生理特点或者家庭环境虽然不可以改变,但是可以转变看待它们的态度,发现自身其他的优势,突破钻牛角的障碍。类似种种突破心理障碍的方法通过对角色的认同传递给了阅读的幼儿。

绘本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于透过阅读,提供幼儿真实或最接近真实的各种生活经验,让孩子不但可以对书中和他有相同遭遇的人物产生认同并得到宣泄内心情绪的机会,它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从不同角度来看事情,练习以不同的立场替别人设想。绘本对于孩子来说就如同不时陪伴在身边的好朋友,在它面前孩子会自然的卸下所有的武装,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而对那些苦思如何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成人而言,绘本就如同一把轻启大门的钥匙。透过阅读绘本不但可以让

孩童透过自己的生命经验与书中虚拟世界交互穿梭,而且书中所引发的想法,还能帮助孩子更真切而透彻的间接体验到各种现实人生。甚至能够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绘本还让孩子们学会体会浓浓的爱,懂得感恩……

总之,绘本阅读对幼儿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激活、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健全以及心理、情绪等方面都有作用,它能让幼儿通过绘本阅读,不仅喜爱阅读、学会阅读,而且从阅读中感受到学习、创造和成长的快乐,在绘本阅读中健康发展。作为承载着教育责任的我们,面对着大师们的呕心沥血之作,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的儿童观,用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把这些优秀儿童读物用最广的维度,最深的理解进行领域间的有机结合和渗透。从而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解读绘本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黄郇瑛著 张碧如审阅 黄西毓推荐序:幼儿文学概论,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章 红,夏瑾岚:解读低幼绘本读物,课程与教学,2006年12期

黄郇瑛著 张碧如审阅 黄西毓推荐序:幼儿文学概论,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100页

浅论职业教育中的创新之路 篇5

浅论职业教育中的创新之路

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为解决社会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切实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对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创新势在必行.

作 者:李敏荣  作者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刊 名:丝绸之路 英文刊名:SILK ROA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2 关键词:职业教育   创新   合作办学  

家庭幼儿教育方法 篇6

1.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

幼儿的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性格,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他们的想法。只有让幼儿感到被尊重,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候我们感觉他们的行为怪异时,不应盲目地指责、批评他们,那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他们今后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呵护他们。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想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在他们发表意见时,要耐心倾听;与他们交谈时可以蹲下来,与他们视线平行,同时说话的语气尽量温柔,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要鼓励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呵护和关爱;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幼儿模仿的本能

幼儿有模仿的本能,在教学时教师应好好利用幼儿的这一本能。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比如吃饭时,教师和幼儿一起吃,告诉他们用哪个手拿勺子,哪个手拿筷子,怎样拿筷子,一边说一边演示,再加上周围小朋友的影响,幼儿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学会跟大家一样的吃法,这样会让他们自己很有成就感。在玩耍的时候,教师要先告诉幼儿怎样是正确的,怎样避免受伤,通过引导,让幼儿找到玩耍的乐趣。幼儿除了模仿教师,周围的小朋友也是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不良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与教师的细心和耐心是分不开的。除了行为模仿外,就是语言模仿。语言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教师同幼儿一起玩耍、学习时,要教导幼儿多用敬语,如谢谢、对不起等,这样对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幼儿爱模仿的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

对幼儿还要进行生活常识方面的教育,这是幼儿独立适应生活、认识世界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所以,进行常识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幼儿多认识周围的事物,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会伤害自己等,让幼儿多看、多学,教师多引导,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好处的。此外还要教幼儿文明礼貌方面的常识,如怎样与小朋友相处,对帮助自己的朋友要说谢谢等。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谈举止都要注意,有时很细微的动作被幼儿看到也可能会模仿。因此教师对自身言行的任何细节都不能忽略,要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多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的发挥家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育赢在起跑线上。每位家长都希望幼儿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和家长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所以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更为重要。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并将幼儿在学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幼儿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为了幼儿能更好地成长,教师和家长都需要付出努力。

5.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年龄较小,接受知识的能力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这就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挑战。但是,幼儿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幼儿对于知识兴趣,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兴趣的培养,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这才是幼儿教育的真谛。

浅论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方法论文 篇7

学前教育在世界各国很早就有,200年以前,在英国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在二十世纪初期,湖北幼稚园开办,标志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建立。一些杰出的教育家,如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欧文、蒙台梭利等都为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理论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为把学前教育纳入正规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时至今日,正规的学前教育正在日益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及相关教育机构愈来愈重视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

目前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的学前教育。其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对儿童能力即素质的培养。芬兰政府日前向议会递交的一份有关儿童学前教育改革成果的报告表明,2003年芬兰全国有近96%的6岁儿童接受了学前教育,这一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芬兰的学龄前儿童主要在全国各地的日托班中接受学前教育,也有一小部分在基础学校的学前班接受学前教育。他们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算术、环境和自然知识、卫生知识及艺术和文化等。在近一半的学前班中,孩子们还有机会学习电脑知识。与此同时,学前班的老师还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出发,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学前班通常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除教师授课和小组活动外,主要以游戏玩耍和运动锻炼为主,让孩子们在游戏和运动中学习、尝试和实践新事物[1]。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福利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童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2]。

在美国,幼儿的活动是自主的,幼儿的意志是自由的,幼儿的表现更是大胆的、富有个性与创造能力的[3]。英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已跳出教育的狭隘范畴,不仅从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层面来思考对儿童的责任和早期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而且从儿童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层面来审视国家、政府对儿童负什么责任的问题,着力于为幼儿和家庭建立一个广泛的支持系统。英国把幼儿教育内容划分为六大领域,包括交往、语言和读写,数学发展,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创造性发展,身体的发展,了解和理解世界[4]。

韩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旨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韩国政府制定了学前教育的课程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在幼儿园教育中设置具有趣味性的、多元化的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的、适合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韩国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识,形成对集体、他人、自身的正确态度;对幼儿进行美感教育,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他们的美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精神。学会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以促使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此外,韩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上,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幼儿的自由活动为主[5]。

2. 我国学前教育现状

二十世纪初期之后的几十年间,由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逐步安定,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一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我国政府与相关机构大力的推动和发展了中国学前教育事业,使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制定方向,是我国学前教育从学前学习阶段全面进入素质教育阶段,为我国学前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着《纲要》的实施,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充分重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为他们提供充分适宜的课程、教育机会及高质量的教育服务[6]。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被各级相关部门所重视。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教育内容丰富,不仅包括语言、运动、认知、感知,而且包括性格、品德、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等。在诸多的教育内容当中,有一个环节逐渐在被人们所重视,那就是幼小衔接,即入学前的准备。全美幼教协会理事会和美国教育部早期儿童专家协会成员于2002年11月一致通过了一项重要的联合声明:《早期学习标准:为成功创设条件》,其指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应促童认知、语言、身体、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7]。美国政府认识到学前教育必须向下扎根,才能使下一代适应21世纪千变万化的局势。在美国,过去那种“带着孩子玩,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教育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学前教育要加码的呼声日渐强烈。近些年,关于学龄前儿童的入学准备研究,已经成为美国学前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德国,学前班和学校幼儿园的开设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及与小学的衔接[2]。

3.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学前阶段的教育是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时期。以往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而终身教育思想提出的终身学习则要求学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愿望、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入学准备指的是儿童是否做好了上学的准备,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否达到了入学的条件。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评估通常在儿童入学前后的较短时间内进行。如何评估儿童是否达到了入学准备的条件?美国教育目标讨论小组(NEGP)于1997年将“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社会与情感、学习的方法、语言能力、认知与通识”这5个发展领域作为确定儿童是否成功入学的重要标准。

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已从侧重认知教育转变为以幼儿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但是依然存在一个幼小衔接的“断层”问题。这个断层表现为:(1)学习内容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内容上不仅存在着知识性的学习内容的重复、交叉现象,而且存在着一些行为指导方面的缺失、脱节的现象;(2)生活和学习制度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和生活制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使儿童在入小学后出现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3)教育要求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要求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幼儿园没有作业、考试及分数,但到了

论法律与道德的互补性

肖年华

(河南省财经学校,河南郑州

摘要:法律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主要分析它们的联系即互补性。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

关键词:法律道德互补

一、探讨法律与道德互补性的意义

当今社会,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法律也大有吞并道德之势,道德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忽略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互补性,从长远来看,这是十分危险的。

现实社会中人们见死不救、趁人之危、敲诈勒索等不道德现象比比皆是。21世纪,虽然科技突飞猛进,却少了道德的约束;经济大幅增长,但贫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物欲横流,政治行为的腐败、刑事犯罪加剧和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剧增,这些都是道德缺失产生的严重后果。

说起道德,人们更多地联想到真、善、美、正义……那么什么是道德?它与法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小学,儿童不仅仅每天要完成作业,还可能要参加一些不定期的考试、测验等,使儿童备感学习的压力。因此,在幼小衔接问题的处理上,既不能忽视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又不能把幼儿园与小学等同起来。寻找两者间的契合点是学前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7]。

4.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幼儿的独立性、自控力、好奇心、自尊心发展与培养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和责任感、合作品质、交往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其社会技能。通过幼儿生活技能的发展与培养来提高其身心的独立能力,从而最大可能地消除入学前的断层表现,使幼儿更加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准备来迎接新的教育阶段。

为了实现良好的幼小衔接的目标,完善幼儿素质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另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1)结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和个别差异的原理,从实际出发,发掘幼儿的潜能,支持幼儿的各种形式的“表达”和“表现”,并为其提供按其个性色彩自由探索、发展的空间[8]。加强幼儿主动学习能力,它是认知重组和发展必需的过程,也是发展和培养幼儿独特性、选择性、创造性、统一性、自由、爱的能力、敏感性等的重要手段。

(2)要鼓励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锻炼,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结合混龄教育模式[9],适时增加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的生活、学习。既可以发展学业成绩,又可以提高儿童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健康。增加幼儿教育志愿者,使愿意为幼教工作作出贡献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军人、知识分子等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学习、游戏。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10]。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大

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与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

“徒法不足以自行”,这说明了法律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局限性。法只是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在某些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领域,法并不是主要的方法,而且不是最有效的和成本最低的方法;其作用范围也不是无限的,也并非在任何问题上都是适当的。一个国家的法律固然重要,诚如病人需要医生和药物,但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更重要,它如同自身的免疫力。道德调整人的内心,而法律则调整人的外部行为,只有法律的调整与道德的调整相结合才能够达到标本兼治,以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家园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5. 结语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在幼儿园。”[11]所以,幼小衔接虽然只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做好幼小衔接,不仅仅对幼儿的特定成长阶段有很大的益处,还能为将来幼儿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青.芬兰的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J].新教育,2005.5:24.

[2]周谊.值得注意的德国学前教育[J].国外幼教,2005.9:57-59.

[3]王群.美国学前教育考察记[J].幼儿教育,2001.5:18-19.

[4]李生兰.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国外教育研究,2004.11:20-24.

[5]李世宏,肖珍教.当前韩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态势[J].基础教育参考,2006.4:17-18.

[6]沈晓明.上海学前教育的回眸和展望[J].上海教育,2006,06B:6-9.

[7]闫蔚.美国学前教育早期学习标准解读及启示[J].幼儿教育,2005.3:14-15.

[8]罗志芳.帮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J].教育导刊,20035:48-49.

[9]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探析[J].学前教育,2006.2:3.

[10]杜长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J].山东教育,2003.4:15-16.

幼儿教育理念浅论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理念;社会公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见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幼儿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犹如大厦之地基,大厦能否历经风雨而依然不倒,就取决于地基是否打得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是否收到良好的幼儿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好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或价值取向能够有效的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一、幼儿教育观的探讨

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就幼儿教育而言,就是要“以人为本”并以此要求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人成长的规律,以人的成长为教育价值取向,让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精神品格,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获得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以培养他的幸福感并由此让他幸福的生活着。不管教育有何种功用和贡献,有一个很世俗的事实是: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所谓人才是先成人后成材,成不了人就成不了材,即使他拥有超强的技艺,也同样会被社会边缘化。而“成人”指的是具有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身心条件,诸如形成良好的品德、崇高的责任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正常的智力水平等,这是作为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对从事何种工作的人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树立新的儿童观要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个性差异

儿童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不断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全面的发展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就幼儿教学管理而言,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儿童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他们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起点、发展的速度和最终达到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思维特点、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探究具有尝试错误性。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往往由于自己知识经验和认识特点等原因,出现与教师期望的教育结果或答案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是背道而驰的现象,需要教师正确对待,教师要认识并理解,这是幼儿发展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对此,教师要有耐心,尊重这一现象,同时能从幼儿的错误回答中寻找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引发幼儿获得正确的认知,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选择自主、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

以往,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各种游戏活动都是教师安排的,幼儿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完全没有自主可言。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的游戏方式,把游戏活动的阵地真正还给幼儿。

新时期,我们必须认清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而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支持者、维护者、观察者、记录者和引导者。在日常活动中,要多选择开放、自主的游戏活动,学会征求幼儿的意见,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活动。

教師要放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活动,让他们自己确定游戏规则,自己圈定游戏场所,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设定活动方式,把他们真实的心境和思想感情表露出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使幼儿快乐地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四、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在家长的督促和无限期望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随之产生的是对孩子提出诸多的要求。“怎么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成了社会、家长、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因材施教”的方法可谓意义深远。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出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性,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对学生观察的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

参考文献:

[1]崔士霞.兴趣是幼儿快乐教育之根本[J].成功(教育),2010(10).

幼儿教育方法有哪些 篇9

1、正确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孩子成功

我们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担心孩子落后别人,于是我们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学这学那,然而我们不知道我们这样的方式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2、吃饭时不要指责孩子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孩子成长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好习惯受益终身,在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时候,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3、鼓励和赏识孩子,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拥有自信心就等于拥有了成功的一半,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里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胜利的内在动力。

4、幼儿喜欢效仿成人

注意你的一言一行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的强,他们是天生的模仿专家。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的模仿对象,他们爱好新事物,喜欢效仿成人的行为习惯。

5、给调皮幼儿一份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调皮孩子期望得到关爱和鼓励,他们想通过调皮引起注意。

6、教孩子如何收敛不好的情绪

心情就像五味瓶,高兴的时候是甜的味道,传递给我们的是积极向上的情绪;忧伤的时候是苦的 味道,带给我们消极被动的心情。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10

一、自变量是“感官训练”,因变量是“智力发展”。根据给出的实验条件,请提出实验假设,并设计一个幼儿教育实验,说明实验的操作程序与要求。

一、要点:

1、实验假设:感官训练能有效提高幼儿智力发展。

2、实验设计:如,非随机分派前后测实验设计。

3、操作程序:(1)选取实验组与对照组

(2)实施前测

(3)实验组自变量操纵

(4)实施后测

(5)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比较

4、要求:控制变量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l)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关于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的定义是: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的研究方法的范畴,因而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归纳性、对事实的解释性和建构性等。

(2)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3)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

(4)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

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三)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l)要勤于学

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校本教研,不必像大学教授或教育理论专家那样要求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并直接运用理论开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于说叙事研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2)要敏于事

在中小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感慨找不到可说的话题,可做的课题,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长期忙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各种问题缺乏敏感性,甚至变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缘故。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等等。

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

(3)要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中的根本要求,因为当教师试图“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的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又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

因此,思考和反思是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要得于法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围甚广,主题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

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类型;

教师的工作内容有多么宽泛,其叙事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么宽阔。

这样看来,教育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的确,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教育叙事研究更具有弹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就更能够体现现实针对性,更能发挥创造性,这种方法也就更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当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不是说可以任意妄为,无章可循的,它总是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

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

第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

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或启发。

教师如果对叙事研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并进一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有利于推进校本科研工作。

(四)深入认识和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

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

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

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

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

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波折,又真实可靠。

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

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

当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过程及其发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可以不必盲目依赖于传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

浅论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方法论文 篇11

关键词:幼儿英语;现状问题;音乐教学

1 引言

现代社会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球化和信息化以及网络通讯工具的不断升级和创新,将世界变成真正的地球村。与此同时,英语在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得英语教育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英语教育也逐渐实现低龄化、生活化、普遍化。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尊重儿童以及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多种多样的英语教学方式得到推崇,尤其是音乐教学方法,它从人的音乐天性出发,讲究艺术性,对旋律、配器、和声等要求严格。通常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会从朗诵入手,按着自身的心跳等人体节奏,通过乐感来唤起幼儿对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这种方法,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为幼儿营造出寓教于乐、以音乐促进记忆的情景交互式学习氛围。对第二外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幼儿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2.1幼儿英语教材沉闷、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流行的幼儿英语教材主要包括儿歌、短对话;授课形式一般分为唱歌、跟读、提问等,形式单一。教材章节内容平均,缺乏渐进式的训练,每一种练习都不够,而音乐教学则可以激发幼儿原始的兴趣,通过重复、针对性的训练提高某项能力。

2.2针对英语的音乐教学教材缺乏

音乐教学在英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语言的学习的关键在于听、说以及模仿,所以音乐教学在英语授课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音乐训练可以提高幼儿对英语单词反应的敏锐度,使得幼儿逐渐习惯英语语言环境,进而提高英语脱口而出的能力。但是目前还没有系统地针对英语学习的音乐教材和资料以及案例。

2.3幼儿英语学习兴趣不浓

家长和幼儿园在对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方面的意见能够达成一致,但是多数家长对孩子在英语学习之后能否进行英语简单交流更加看重。这样就会导致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因为负担过重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2.4幼儿英语教师培训较少

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学习机会较少,入职前的短期培训,虽然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力度较小,在职培训也较少。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但多数英语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培训愿望。

2.5幼儿教师指导缺乏有效性

幼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教学的方法单一,比如唱儿歌、背诵英文诗等。以单项灌输为主,实际上应该将英语教学融入音乐艺术情感方面的培养。通过动手、动脚、动脑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幼师对如何进行英语音乐教学认识不深刻,学习不足,从而导致英语音乐教学不伦不类,无法有效开展。

3 幼儿英语音乐教学的应用改进

在充分了解幼儿心理、语言学能力和性格的基础上,将音乐教育理念应用在幼儿英语教学中。首先,应设立量化教育目标,正确选择教学材料,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为幼儿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环境。音乐教学不是简单地教英文歌曲,而是通过手脚协调律动,乐器、表演、舞蹈等多种形式体会英语语言的使用语境,从而提高幼儿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度,这是一个复杂而又须要形成相应的体系。

3.1编写音乐英语教学材料

须出版新的音乐教学教材,进而才能普及音乐英语教学的新方式。这项工作需要大量专门从事音乐、心理、幼师等专业的人才进行合作。同时授课需要较多的工具、道具,投入也较高,所以目前音乐英语教学方式多在国际幼儿园出现,尚未普及。因此,相关教育部门须要加大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投入。

3.2确立正确的幼儿英语教育目标

利用音乐教学引发孩子的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沉浸在学习英语的意向、爱好和兴趣之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3.3将游戏和舞蹈作为音乐教学的补充

采用合适的歌曲、舞蹈和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英语语言的学习,激发孩子主动参与意识并积极地投入。语言是交流和表露的一种载体,因此语言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幼儿英语与音乐整合教育主要是结合音乐、语言在节奏方面的训练,如运用声音的大小和快慢,朗朗上口的英语童谣和儿歌,让孩子或朗诵或歌唱,并加上身体动作,稳定的拍律,准确的节奏得到训练。

3.4采用合适的教具和方法

利用乐器、房间的空间、计划表进行幼儿英语教学。以节奏为纽带,并可采用拍掌、跺脚、拍腿等人体打击形式,或采用适合儿童的小型打击乐器进行乐器伴奏,像双响筒、沙锤、三角铁、木鱼、串铃等,将话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各领域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教学手段。

3.5加强教师职业培训

要对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尤其是音乐教学培训,模仿幼儿英语语言训练的过程。增加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与英语相关的科学知识、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英语幼儿教学并不是十分完善的,幼儿教学与音乐教学还处于磨合期,须要不断尝试,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大量的实验进行对比,从而找到适合东方语系幼儿学习英语的方法。与此同时,对于幼儿英语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演、教育能力的培训也刻不容缓。随着80后、90后成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的更多,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所以对于音乐英语教学这一比较新颖的形式,社会也比较关注。

4 结论

幼儿时期是人成长的启蒙时期,音乐教学可以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去形成幻想和创新的能力。在幼儿期间对儿童的艺术审美的培养和引导,对其一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音乐教学教育理念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幼儿的教育教学之中。音乐教学不能进追求音乐本身素养的提高,还可以让人感受那些被人们丧失或者遗失的本能与心灵最珍贵的东西,而幼儿心中对这些美好的东西感受最真切,更能深入启发他们的精神净土。

幼儿的学习和模仿能力较强,因此,音乐体验式教学是十分有用的开发学生学习力的方式。在幼儿学习第二外语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比如说,语言天赋不足或者比较害羞。因此,音乐教育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克服上述困难。音乐教育注重人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通过学生自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利用游戏、律动、歌唱、舞蹈、表演、朗诵的形式,很自然地完成了幼儿英语的学习过程,使其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在幼儿英语教学应强调对学生能力和对英语的语感的培养,而不是能够唱几首儿歌或者背多少课文。

参考文献:

[1]李园园.教育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符洁.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87-88.

[3]段晓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4]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5]冯莉.影响幼儿英语学习的三大教育因素[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201-202.

[6]李佩.幼儿园英语教育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J].毕节学院学报,2012,(05):124-128.

[7]刘莹莹.运用英语儿歌激发幼儿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J].学园,2013,(35):167-168.

[8]高敬.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3~95.

[9]黄衍玲.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浅论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篇12

家长们最为关心的第一个问题, 当然是早教是否必要?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用些实例来回答。1800年德国哈勒的洛赫小村庄里诞生了一名男婴, 可惜由于父母的年纪太大和先天性早产婴儿从一降生就反应迟钝, 显得有点痴呆。他的牧师父亲伤心之余振作精神, 倾尽全部的精力培养孩子, 使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数学, 动植物学等多门学科;9岁他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 他终生享有盛誉, 直到1883年才逝世, 这就是早教界鼎鼎大名的卡尔·威特。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学校里学习特别出众的学生很多都是教育工作者的孩子, 在笔者的家乡青岛就有一位教师的女儿四岁就进入小学, 24岁以优异的成绩取得海洋大学博士学位, 现在成为笔者的同事, 站上了大学的讲台。

这些早教的正面事例, 让我们看到早教对于开发潜能, 促进智力的积极作用。那么如果我们将这观点反向推理, 也就是说, 假设不对婴儿进行早期教育, 结果又会是如何呢?这个问题原本是世界教育领域的争议性问题, 有的专家认为:婴儿会自然的掌握语言读写等人类天性中的技巧和能力, 只是时间上会相对久一点;还有的专家认为:人类也同于其他动物, 如果不在恰当的时机接受相关的教育, 那么就会丧失其能力。当然, 这样的争论如果没有实例佐证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直到1920, 人们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狼洞里发现两名由母狼抚养长大的女孩儿, 一个大约七八岁, 另一个只有一两岁。这两个女孩后来取名为卡玛拉和阿玛拉并被送到孤儿院抚养。院长辛格对她们费尽心思, 想要教会她们人类的习惯。但是结果很遗憾, 狼女孩始终保持狼的习性, 她们用四肢行走并且吃生肉学狼嚎。由于不适应人类的生活, 小阿玛拉第二年就死去了, 而大的卡玛拉也只存活了9年, 她始终不会写字, 只能说几句话, 智力水平直到去世才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同样事例在美国也曾经发生过, 有着严重心理疾病的父母把年幼的女儿卡琳长期关在家中的储物间里, 除了送食物几乎不与她交谈, 当邻居无意中发现并报警后, 快要11岁的卡琳才被送到学校, 可惜结果和狼女孩儿是一样的, 卡琳虽然受到世界顶级教育家的悉心照顾但仍然终生不能说话, 不会读写, 智力低下犹如婴儿。

在人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教育学家终于可以不必只依靠理论数据的分析去假设人脑的发展, 而是凭借高度精良的仪器得出人类脑部发育的结论。正常人一出生大脑就有上千亿个脑细胞也称作神经元, 他们彼此原本是孤立的, 当受到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等外界刺激时, 每个神经元就会发育出许多树枝状的突处 (节点) , 而节点之间又会相互联系。早些年的医学和教育界认为节点越多形成的神经网络通路就越发达, 大脑的功能就越强, 智力水平就越高。而最新的哈佛大学人体大脑临床研究报告指出, 人类的遗传基因决定了这项庞大的大脑神经元构建工程的蓝图, 而这项工程的具体发展情况却是由人类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经历和经验所决定的。这些彼此联系的神经网络通路, 成千上万次的在外界刺激下流通或者重组, 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其中的某一些不断壮大形成体系规模, 而另外一些, 却逐渐的萎缩失效退出了进化的道路。这些成功形成规模构架的神经组织渐渐支配人类的视觉, 情感, 运动技能, 行为控制, 语言记忆等多种能力, 并且通过不断的生长和变化彼此配合。而架构之间的配合则使得大脑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敏快捷, 高效准确。大脑中的各个节点与架构之间相互依存, 互相发展, 就如同修建房屋一般, 每一块砖瓦都有所凭依, 地基越牢固, 上层建筑就越发的稳固。

特别值得注意是, 神经网络通路之间的构建到了晚期就会逐渐的趋于稳定, 没能够及时构建的主要构架和通路几乎不会有再次构建的机会, 那么这就意味着与之相配的某个重要的人类能力将不会被激活, 狼女孩就成为这个观点最充分的证明, 她们所失去的能力, 在未来的数年中几经努力都没能够找回来。而如果构建出来的构架和通路太过复杂, 比如, 主通路上有太多无用的分支, 那么这些分支也不会再有被淘汰的机会, 而是要保留下来, 这样就使得信息传送时必须走过更多的道路, 花费更多的时间, 当然也会影响与此之相匹配的人类能力, 使得其记忆力, 反应力, 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变得较为缓慢。通俗的解释就是只有构架通路完整又简洁的大脑才是聪明的。

人体大脑的发育总方向就如同人类的进化一样是循序渐进由简到繁, 有明显的阶段性。比如, 出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送较干食物的关键年龄, 尝试较干食物几个月后, 婴儿往往就能具备抓东西等新的能力, 准备向下个阶段迈进, 而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性的时期, 婴儿就可能拒绝咀嚼, 并从口中吐出食物。原则上婴儿早期发育的阶段是:出生后9个月至1岁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和计数发展的第一个关键年龄。2岁半~3岁半是学规矩的关键年龄, 应使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年龄, 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些关键性时期, 在蒙氏教育法中也可以称作是爆发期, 如果没有适时的在婴幼儿的爆发期给予合理良性的刺激或者反而给予了恶性的刺激, 那么人的脑部发育就会被延缓, 甚至终止。而且从上述的两个实例可以看出, 这种终止是无法逆转的, 所造成的伤害会难以补救成为永久性的定格。

综上所述, 早教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适时又恰当的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会对其未来的智力水平, 行为习惯, 性格特征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不但是每位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对于每位教育人也是责无旁贷, 应该说早期教育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 早教的终极目的并不是教育孩子早点学习知识, 更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神童, 而是要有计划的促进其身体和大脑的顺利发育;有目前的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和身体素质, 寻找并引导其潜能, 以期为日后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一点也请各位家长务必谨记。

摘要:早期教育简称早教, 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所进行的—系列有目的的教育行为, 也称为启蒙教育。

上一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案例下一篇:公司销售人员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