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精选14篇)
钟正会
重庆市机电职业学校
摘要:班主任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要求班主任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敬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因材施教,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职业综合能力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性质
1、职业中学的生源具有特殊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也有了显著增加,但是相应地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层层选拔后的落榜生,他们是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进入职校的,所以学生素质普遍较低,文化知识基础也相对较差,易发生偶发事件。职中学生由于识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面对复杂纷呈的社会现象和各种思潮往往不能自持,不少人随风倒,有的甚至把那些消极和腐败的东西当作正确的目标去追求。同时由于社会上分配不公、不正之风的存在,在用人问题上尚未做到公平竞争,择劣汰优现象时有发生。职中学生对此十分敏感,失落感随即产生,“读书无用”论重又抬头,不少后进生便由此产生。
2、职业学校的教育方法决定因素
职业中学的教学内容有其特殊性。职业中学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场所,学生具有确定的专业方向,要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并有专门的实验、实习时间。实习分散到厂,用通常的方法来管理学生行不通,因为一个工厂有不同的实习岗位,且班次不同;有些实习甚至要分散在相距较远的几个工厂进行。其次学习方面,表现为:厌学,怕吃苦,贪玩,爱玩电脑、游戏机,学习能力差,因学习困难而焦虑,因成绩差而自卑,怕某一门功课或某一位老师而导致偏科现象严重。
3、由于职业教育尚存的不完善状态
由于职业教育尚存的不完善状态,而造成职中教学要求偏低、教学安排欠紧、教学秩序较乱。学生自我放松,把大量精力转移到低级趣味上去。与老师、家长难以沟通,不合作,不诚实;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不关心班集体;对同学冷漠,易冲动,自制力差,强烈的表现欲。
4、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时期
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时期,他们貌似大人,内心却很幼稚。生理与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常使他们易于动感情,行为冲动;易于受坏人教唆和“朋友”引诱;在黄色出版物的刺激下不能控制自己而产生坏念头;在打击和挫折面前易于失望和消沉等。情感方面。表现为:青春期烦恼,抑郁、忧虑;孤独,对感情渴望;交友不当;早恋问题等。
1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班主任工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我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言到:“没有爱的教育 将会只是枯燥教育,像山泉枯竭一样”。可见,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情感教育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 怀、理解、尊重、赏识、信任和期望等等。多年的班主任上作经验表明,班主任日常管理卜作 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又以“爱”为中心。
1、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敬业精神
班主任引导学生合理的人生目标定位,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让他们懂得学好专业技能,并通过自己将来的出色工作,定能使自己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而获得人们的尊敬,使之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他们分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学业成绩,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巨大差距。积极而热情地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通过持之以恒的帮教工作,使他们能按照职业的需要来规范自己的行动,逐步转化为具有敬业精神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新一代技术工人
2、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育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理健康维度上,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学生在心平气和、轻松兴奋、情绪稳定、有自信心等因素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职高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因为过去学业上的多次失败,变得心灰意冷,丧失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因此,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认真分析引起学生学业不良的心理健康因素的原因,在教育中尤其注重鼓励和唤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就成了班主任工作中的关键一环。比如,针对同学中普遍存在的认为自己是无人喜欢的双差生(纪律差、学习差)的思想,可利用主题班会,在班里及时组织开展了关于双差生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会认识到,只要自己有信心,有毅力,肯下苦功夫,遵守纪律,自己也一定可以成为有用之材的思想。在教学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尽量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动机。
3、要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做好目标激励
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要想避开社会上的落后现象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宣传正面人物的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对消极现象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分析、认识活动。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利憋,从中吸取教训,增强免疫能力。职中后进生的道德判断往往具有矛盾着的两面性,他们既表现出在一些问题上是非不明、荣辱不分的消极一面,但在对待职业道德、行业行为上却往往具有是非观念积极的一面。因此多利用下厂实践中碰到的事例来进行分析,更容易使他们认清什么是光荣的榜样,什么是卑贱的行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集体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增强对社会消极影响的抵抗力。
4、注意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职业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职业。因此,我们首先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要把握正确的心理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再次,应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和做好铺垫;此外,开展好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多加强指导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活动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竞争真实的存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真地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成功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和敢于创新的顽强精神。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跨世纪的一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和发展,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能力,在班主任对班级遥控中,学生自我管理,且人人参加,优秀生、后进生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得到明显的提高。班级活动,学生个个出谋化策;学校活动,学生人人积极参加,班主任不用再为组织活动发愁。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5、共同推进班级民主管理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必须做到:(1)增强民主意识,树立正确学生观(2)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3)根据教育要求努力创造多种民主管理形式,使学生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班级实行管理,增强他们建设班集体的责任感。
6、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勤于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工作。通过家访或者电话联系,及时的把学校的素质教育要求和职业发展趋势面对面的与学生家长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又能将学生在学校与社会的各种行为表现与家长交流,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目标和道德规范。师生间形成和谐的关系,需要思想情感交流沟通,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7、搞好爱心激励工作,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爱,是教育的前提。班主任一定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了解他们为什么喜,为什么忧,要用真心换真心,平等相处,努力做学生的好朋友,要使学生始终感觉到“老师是爱我的”。老师以满腔的爱心关心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比如,在与学生交谈时,可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希望,使学生受到鼓舞。但是,必须指出,爱好学生是容易做到的,而要真正热爱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真正带好这些“丑小鸭”决非一件易事。因为这些学生的坚持性、自制力、责任感、心身适应等多种心理素质都比较差,对他们的教育需要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学生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者,在管理实施过程中有了当家作主的体验,造就他们的责任心。“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职高相当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决不应该斥责学生“屡教不改”、“本性难移”“朽木不可雕”等等,我们要尊重这些学生的个性,应该容忍这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要永远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
8、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处处谨慎,真正为学生作到了示范作用,学生都很遵守纪律,倾听,提供正常渲泄场所,设立畅通渠道。利用周记、心得笔记、悄悄话热线等形式与学生沟通、谈心。多侧面了解。与学生家长联系,听取家长的意见,争取家庭的配合。利用班会、主题活动,利用榜样的力量和班集体的温暖进行教育。提供有关书籍,教学生对症下药、自我调节。教师是教育学生的,要求学生达到一个高的标准,而教师本身也必须先达到要求。在要求学生俭朴时,我也做到了这一条,生活上不铺张,衣着装不求华丽,这样一来,学生也不去追求过分的要求了。要求学生不迟到的时候,我也首先作到了,我坚持每天提前20分钟到校;在要求学生遵守纪律的同时,自己也严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有待我们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迟传荣.班主任应具备几种能力考[J].吉林教育.2008.17.赵淑伍.班主任如何确立威信[J].教书育人.2007.S9
李永红.如何做好职业中学的班主任[J].西北职教.2007.11
用这个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也可以评价他人, 对于促进人才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何培养世界顶尖级的人才呢?这个问题是我在1997年提出的。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不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不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2000年9月起, 对“培养师生创造知识的能力的研究”, 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所辅导的学生王锰的《何处建站更合理》一文在《数理天地》2002年第六期上发表。所辅导的学生李灵超的《在计算器上发现的规律》一文在《数理天地》2003年第八期上发表。这两篇论文在200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分别获省三等奖和一等奖;2007年所辅导学生于震的“一箭重射”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二等奖。
学校制定了《大庆27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活动计划》、《课程管理制度》, 使课程能够顺利地实施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2007年9月1日起, 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综合综合活动课程。08年9月1日起, 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这一课程。09年9月1日起, 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了这一课程。初一、初二年级只开设了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研究部分。
2007年11月27日, 校教研室召开了全校教师参加的会议。会上, 我传达了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会的内容。介绍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
每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后, 给高一每位学生的家长寄封信, 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信上有校长的签字并盖有学校的公章。请家长看后在回执中签字。让家长对这一课程有所了解, 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家长们表示支持。
因为这些学生在上高中前都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程, 所以, 我校把课程目标定为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了解做课题研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周一课时。每学年第一节课上, 我向学生们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内容和开设的方法。举例说明培养世界顶尖级人才的方法, “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还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还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第二节课中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做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我校只搞课题研究。一个学年中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向学生宣布课程实施计划。
做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分组——确定课题——聘请导师——申报课题——制定计划——实施研究——结题交流——评价。9月, 学生自由分组, 1~8人一组, 推荐或自荐组长。对在一个月内还没有分到组的学生, 我就用抽签的方式给这些学生分组, 也用抽签的方式确认组长, 使每个学生都能分到组。10月, 分组后,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课题。课题是学生从古今中外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学生生活中任选的一个问题做为课题;学生自主聘请课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或者老师。填写课题申报表交校总课题组审批。11月, 接到项目通知书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研究计划。12月1日起, 学生按计划自主实施研究。第二年3月, 学生自主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4月, 交流。以班为单位开论文答辩会。学生当众宣读自己小组的研究论文后, 回答听众的提问。5月~6月, 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评价采用等级制评价法。分为A、B、C、D四个等级。A表示优秀, B表示良好, C表示合格, D表示不合格。在实施过程中, 每一任务提前或推迟几天完成都是可以的, 但一定是要真实的, 发现弄虚作假的要求学生重做。
高一年级做一个课题, 满分得5个学分;高二年级做一个课题, 满分得10个学分。
严格进行课题的管理, 教务处对每个课题组的研究过程资料都存档备案。
07~08学年里, 高一年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由学生自由分组, 共分了20个课题组, 每组研究一个课题。08~09学年里, 高一、高二年级, 共有45个课题。2009~2010学年里, 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 共有90个课题。
社会实践部分。学校对高一年级的新生在开学前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军训得到2个学分, 学生参加校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时间满25小时的得2个学分, 参加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满25小时的得2个学分, 共6个学分。
社区服务部分。学生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累计50小时的得2个学分。
学生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表”、“社区服务活动表”交班主任考核评定成绩后, 交教务处备案。
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可以常态化实施的。
甘校长经常过问课程的开设情况。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还亲自到班级听课, 耐心地指导, 受益非浅。
学生、家长、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开设这一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都比较了解, 统一了认识。
不使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例如, 学校在进行月考时占用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时。课时占就占了, 也不要求补上。考试前的几天里研究性学习课就让给学生自习。
尊重学生的选择。向学生说明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上, 学生可以对古今中外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或学生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发表看法或质疑。给大家时间、空间允许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课上学生可以发言, 也可以做作业, 复习、预习学科课程的内容等。决不能因为搞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而对学科课程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学生做课题研究可选的时间是每周一节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要尽量少用时间做这件事。可选的场所是班级内、校内班级外的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理化生实验室等、校外可用的场所。
在研究性学习课上, 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但同时只能有一人发言。学生选择在校内班级外活动需得到班主任的同意。选择在校外活动需得到家长、校长都同意。以有家长、校长签字并盖有学校公章的协议为准, 把保证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头等地位。
摘要:人才分为四级, 即市县级人才、省级人才、国家级人才、世界级人才。培养世界顶尖级的人才的方法是“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不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不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用这一方法使两名学生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三个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级一、二、三等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關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室;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中国学生的理论能力强而动手实践能力差早已不争的事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对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营造实践的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使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创设实践的氛围。当我们将学生带到既没有讲台,也没有黑板,但却摆放着许多工具、材料以及学生作品的综合实践活动室时,学生各自朝着自己的工具和材料所存放的位置走去,拿出工具、材料或是前几节课还没有完成的作品,分散到包括劳技教室在内的各个空闲的场所继续开始自己的设计、制作和研究,在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每一个问题和困难的解决,都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检验和训练。在不断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树立“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的观念
在综合实践活动室里开展的动手实践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他们参加活动之前,不少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许和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课一样,老师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然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老师叫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的观念,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他们可以先看看展台上摆放的作品,了解其他同学做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自己实践的课题。值得再次提出的是,学生在确定自己的实践课题的过程中,不是看到别人在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而是既然别人已经在做什么,自己就尽可能不做什么,这就是“与众不同就是创新”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而这种应用对学生创新观念的形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显著
效果。
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但在大多数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究缺乏经验的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老师策划一个集新颖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身的活动方案至关重要,这种做法能确保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如2006年举办的“今天小制作,明天大手笔——生态城市的构建”主题活动以及2012年第九届福建国际英语科普夏令营活动中策划的“趣味科学比赛——马过竹桥”活动方案,都是集新颖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身的主题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我的“生态城市的构建”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在福建省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该活动由学校统一提供规格一致的基本建桥材料和基本工具,要求学生以制造小组为单位,自行构思设计一座竹桥,并根据评选规则评出一、二、三等级、最佳外观设计奖和最佳承重设计奖。最后,7班2组设计的竹桥“蓝海焰影”以火焰的跃动造型为主题,体现了超凡的气息和青春的朝气,得到评委的一致青睐,以外观积分排名第一的成绩拿下了“最佳外观设计奖”;2班2组的“何桥”借鉴了赵州桥和埃菲尔铁塔的一些设计原理和理念,以每公斤建桥材料承重44.375公斤的承重系数跃居承重排名榜首,夺得了“最佳承重设计奖”;2班1组的“奈桥”以外观和承重积分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摘得了本次比赛一等奖的桂冠,霸王桥和鹊桥同获二等奖,何桥、宏桥、凤凰涅槃桥并列三等奖。“马过竹桥”活动也取得空前的成功,得到省科协国际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四、策划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自主性与开放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与主题实践活动有所不同的是,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更加强调学生选题的开放性。在上述“生态城市的构建”和“马过竹桥”的主题活动中,虽然各班级小组构建的“生态城市”和“竹桥”形态各异、色彩斑斓,不同的造型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成分,但它们都不能脱离活动主题的束缚。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说,我们应该策划更加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活动中来,如笔者策划的“我动手、我制作,这是我的代表作”活动,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这些课题既可以是科技制作类,也可以是科学探究,还可以是动漫设计、科学DV创作甚至是一幅书画作品。由于每个学生完成的都是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从而使活动的成果更是丰富多彩,质量大幅度得以提高,优秀成果层出不穷。
五、展示交流,引导学生更上一层楼
“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活动的目标性、整合性、实践性、预成与生成相结合、自主性与开放性和兴趣性6项基本原则。参
加“活动”的同学,从看别人做些什么,到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从自己曾经做了什么,现在又能做些什么,他们创新思维的大脑在不停地运转,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交流和探讨的能力显著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以上活动组织形式,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学生的智慧资源以及以学生所在的家庭为中心的社会资源,学校不需要多少经费的投
入,活动就能很快地组织开展起来。学生作品的科技含金量也许不高,但活动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从身边开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道溶.综合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顾建军,张建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现在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主动参与。如果能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就能使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也才能把儿童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那么,我们要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
一、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主体性,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培养的人会学、善学。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基本内核也就在于主体素质的主体性发展。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自主能力⒈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⒉培养学生自主质疑思考的能力。
⒊培养了学生自主交流表达的能力。
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的能力。
(霍轶珍 河套大学 015000)
摘要: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要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实习教学中渗透工学结合能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在实习现场进行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学习任务、实训教学、综合职业能力。
1.高职教育中的工学结合
1.1对工学结合内涵的理解
工学结合的本质[1]是教育要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求紧密结合,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要做到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结合,工作方法与学习方法结合,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结合,工作能力与学习能力结合。需要在学校对学生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2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
工学结合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首先确立了高职教育是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因此要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学习任务,要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及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从而建立以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目前企业对高职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要想让企业对高职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因此,工学结合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本网网 )
1.3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
工学结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这需要科学而系统地确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物质化表现。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传统课程和教材主要呈现和传授显性知识,由于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度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编写以“工作页”和“引导文”为代表的学习任务,包括任务描述、学习日标、内容说明、时间要求和评价标准等等,为任务引领式学习和项目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工学结合模式应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行动导向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即让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这里的行动不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其关键是强调学生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学习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中,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
2. 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职业教育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要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也要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工学结合模式就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的教育形式,是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成长,使学生的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尽早具备职业生涯所需的职业素质。
另外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正日益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等特点,工作的难度、强度、适应性及规范性要求进一步加强,既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由此对高技能人才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及身体状态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3. 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做的教育,必须与工作、与职业融为一体,因此学生的工作实践、职业岗位实践本身就应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训能够使学生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清楚本专业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获得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实训能使学生有机会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社会实践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能使高职教育与工作变化、岗位职业变动始终融为一体,因此实训教学在高职实践性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实训教学中渗透工学结合能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应特别注意“学习岗位”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加强相应的、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以保证实训教学不流于形式。
实训教学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必须力求融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为一体,校企共建实训实训模块。实训教学中要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为切入点,通过实训教学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实现学生毕业后不需要另行培训即可上岗。因此,深入研究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养成的内在关系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和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
实训教学是为增强学生实践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在生产现场或模拟的生产现场所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活动相比,其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程序更规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教与练相结合:实训教学目标具体,便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场地分散: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大工程意识,必须有真实的现代企业生产氛围。生产现场是培养学生职业习惯的重要场所,学生的职业习惯只有在现场进行强化训练才能提高。
实训教学的这些特点奠定了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通过实训教学不仅可以很好地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实训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唯一措施,是训练学生职业习惯的最好教学方法,是磨练学生意志、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尤其是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有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良好的工程实训环境,在真刀真枪的顶岗操作过程中,更能培养学生准职业人所必须的素养,即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成本意识,开发创新潜能,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音乐教学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器乐进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了学生对欢乐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是音乐教学的深化。当乐器训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组织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检验性的演奏,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教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时空,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 都是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能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从而提高观察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神游武隆风光》单元时, 就利用多媒体或搜集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武隆各大景区的特点, 让其对各旅游景点的情况掌握透彻, 为下一步的交流汇报作好铺垫,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 往往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好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空白。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例如, 教学《关注身边的垃圾》一课时,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用废旧的材料, 如废旧报纸、挂历、可乐瓶、易拉罐等制作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教师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教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 刻意营造宽松愉悦的讨论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看法, 发表见解, 提高交流表达能力。比如在上《神游武隆风光》中, 我让学生对搜集到的武隆各大景区的资料进行交流, 对武隆特别是景区近年来的变化谈体会, 分组讨论拟写导游词, 小导游模拟表演等。
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激发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 开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的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变废为宝》一课时,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家天天扔废旧品, 废旧品堆积如山, 怎么办?我们如能变废为宝就是学会了创造。你能把可乐瓶改变成笔筒、茶杯、花篮吗?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正确引导, 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例如在三年级教学《身边的垃圾》一课时, 先确立“身边的垃圾”学生课题, 先引导学生制定课题小方案, 再进行分组调查研究, 各组通过调查后得出解决方法, 并适时进行结果的反馈,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能力
提高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活动的内容, 从而开展切实有效的活动。如教学《多彩的节日》一课时, 我让学生分组走进社会, 走进图书室, 进入电脑里去调查、去搜集除了书中讲到的家乡的节日, 民族的节日, 世界的节日之外的内容, 有的内容还需整理形成小调查报告。
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 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应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活动中,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特点, 自由搭配, 设置小组, 这样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又能创造横向交流, 团结合作的机会。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使他们彼此的交往更加深入。如在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参与自己选择的感兴趣的主题去调查、采访等。
八、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抗挫能力
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 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和挫折。这不能不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缺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正可以让学生弥补这一课。因为活动中困难、挫折会不期而至。教师应鼓励学生正视困难和挫折, 想方设法克服困难, 获得成功。
九、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考能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节约大比拼》一课时, 教师指出一度电能让40W的白炽灯照明25小时;正常人每天饮用约1500克水;每人就餐一次用去约7500粒米时, 可引导学生根据每人每天节约一度电、一克水、一克米, 提出每月、每年是多少呢?照这样计算一个家庭、全国13亿人一天、一月、一年节约的能源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诸如此类问题, 让学生质疑, 是突出主体,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 也是培养学生从小具备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的重要举措。
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
一、科学选题,让学生乐于进入问题情境
在实践与综合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就要研究如何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只有学生头脑中有问题,才能谈到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笔者认为,科学选题是让学生乐于进入问题情境的最佳选择。
1.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问题。来自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在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以及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中观察与体会,寻找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专题。例如,在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密铺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中见过的地板砖的形状,引导他们思考:“大家想一下,究竟什么形状的图形可以密铺地面呢?”这样,就很容易引出“密铺的学问”问题的探究。教师还可以把春节期间压岁钱作为设计主题的切入点,例如“压岁钱应该怎样使用才合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探究问题。
2.在课堂中随机生成问题。在实践与综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意识,要善于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引导学生把疑问变成具有探究性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部分知识后,教师追问“3 点会如何呢?”、“4 点会如何呢?”、“5 点会如何呢?”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纷纷议论起来。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一道进入“点、线之间规律”的问题的探究,由此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科整合中产生问题。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特别是数学,本来就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确定探究问题时,要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善于从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寻找探究的问题。例如,在进行空间图形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数学与美术、劳技等学科联系起来,通过巧妙整合确定探究的问题:如“美妙的图形”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展示、寻觅生活中的图形并动手操作,以此感受图形世界的美妙,并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引导体验,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解决来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进行有关“合理存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前,为了让学生能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切身体验,就可以鼓励学生去调查最近一次国家利率的调整情况,并对储蓄的种类以及各个储蓄种类的利弊进行简要分析。在课堂上,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以启发、点拨、引导为主),让学生自行求得问题的解决。在进行“有趣的平衡”的教学时,可以先设计若干“平衡”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平衡”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去获取“平衡”信息,并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建立起数学模型: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由此发现刻度数与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借助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数学之外的问题。可见,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体验,他们才会在“做”的过程中锻炼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妙设计,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必须要在具体的应用情境中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科学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选定一个喜爱的建筑物,为他们创造探索建筑物的特征的条件,然后进一步让他们学习设计这个建筑物模型。为了让学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活动:
(1)让学生对这个建筑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从中体会不同的角度下同一个物体形状的变化;
(2)利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分析这个建筑物的特点,诸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点线面的规律等;
(3)采取估计、测量的办法,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采取查找有关建筑物的一些数据的办法,以此来得出有关这个建筑物的数据,然后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并绘制成图纸;
(4)让学生运用在课本上学到的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
叠的知识,画出这个建筑物的平面图;
(5)利用根据如上步骤得到的数据,计算出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确定购买材料的策略,等等。
摘 要:高中地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其中,在高中地理教育的改革中对于学生地理学科的认知力、对地理信息知识的运用以及整合地理信息资源的综合能力要求有所提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能力;高中地理;培养
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地理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更新传统教学理念,还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
一、地理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而传统教学中培育人才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满足于地理教学,教师现在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地理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对于地理学科中的图表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探索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图表及相关的题目,并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同学生一起分析地理图表,从图表的比例尺、标注、图注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实践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二、地理实践内容的开放性助推实践能力的养成
地理课程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注重课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增加开放性的题材,老师更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的束缚,主动给学生补充课外的营养,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带领学生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或者是以观看影片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口的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动手探索的能力更强。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必须重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魏丹丹。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
赵小漫。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011.
一、挖掘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使学生在动手中得到锻炼,获取知识,使他们变得乐学,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第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动感声像的刺激,学生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堂通过环节的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对课堂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树为榜样,这样更有利于增加继续努力的激情。
第四,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使各类学生无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学习的自觉性。
二、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精神紧张、压抑,心情不愉快,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平等、热爱,可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基于学校的宗旨,每个老师都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虽然师生只能接触五天,可是学生愿意跟老师交流,把老师当成可以解决问题的朋友。这样就更利于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生只有在愿意学的前提下,才能够去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够在学习中去创新。
三、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几种能力
1“.目标”学习能力
有人问“学生是什么?”诗人罗伯特・弗罗斯对此作了这样的形容:“学生是已经有了某种程度而想更上一层楼的人。”他的话指出了两个重点:欲望与知识。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在目标下才能创新。例如,在笔者承担的航模制作项目中,在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引导学生观看挑战榜,挑战榜上张贴了破记录的同学的照片。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他们极其愿意接受挑战,看过之后都会有豪言壮语:“我的飞机模型要飞……”“我肯定能超过他的.记录。”这时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他们的信心。这样学生在学习、制作中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就使他的活动更能出色的完成。
2“.问题”学习能力
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当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形成过程,这需要靠教师给予不断的指导。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情景,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不统一要求。比如在数学好玩课堂上,在玩四巧板的过程中,有个级别挑战环节,在不同级别中学生要选择一种图形来比赛。而同一种图形,四块板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调换能够拼成,教师不要求学生有统一答案。其实在拼图之前他们都要进行假设猜测才能够完成,如果教师过分的统一要求,可能就失去了更多的拼法,更多的假设的空间。学生有了问题,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才是学习能力的提升。
3“.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现在与未来,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知识想用一辈子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师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建模制作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提出分组方案、设计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动手动脑制作、展示作品、总结评价等,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必要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科学课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初中是学生接触文化知识的新阶段,伴随着国内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教育部门对初中各类课程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课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学科知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大脑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教师在制定科学课程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现有的教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一、激发智慧,培养学习兴趣
科学课程是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重要学科,对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是大有帮助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时,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开放性的知识,其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应紧紧抓住科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指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智慧,以保证课堂教学流程能够顺利进行。
1.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知识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师通过教材运用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科学知识。灵活运用教材可以让初中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课程,如:《常见的植物》这一课程教学时,我则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对一些比较熟悉的植物进行列举,然后提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概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植物概念,对科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巧妙设置问题
“问题式”教学是目前科学课程常用的一种方法,其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如:《地球仪和地图》课程教学中,我则先提出“地球这么大,我们如何去划分不同的地域?”通过这一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想尽各种方法之后,我提出了地球仪、地图在地理位置划分判断中的作用,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主要来源,将初中科学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其综合能力的训练是有帮助的[1]。如:《太阳和月球》教学中,我则通过讲解生活中光、热的来源,让学生充分感触到太阳、月球对生活的具体影响,然后进一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课程联系生活既增强了学生的知识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思想能力。
二、有效探究,创建实践平台
“探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感受科学知识乐趣的一种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验证科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应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社会实践是有效探究的最佳方式,该环节的设计需坚持客观性原则,从客观的教学看待学生的学习。
1.创造实践平台
为学生搭建一个社会平台是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教师应参照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平台,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学习课程知识。如:《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一课,我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反射、折射的常见现象,通过社会考察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在探究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均有明显的增强,为后期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实践活动
当前,综合能力是衡量学生科学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途径。面对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实践环节要不断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2]。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时,我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完成实践活动,了解大气压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再拟写相应的实践报告,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3.调整实践环节
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导致科学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应积极调整社会实践环节,让科学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光合作用》教学中,传统教学是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接触知识,我则安排学生参与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
三、引领成长,灵活运用知识
“学以致用”是初中科学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初中生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后,教师应通过多个渠道引领学生成长,使其能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当前的教育情况,为学生制定有效的知识运用平台。
1.互动教学
目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气氛不活泼、互动不流畅、学生发言不积极等问题,这对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科学领域中快速成长,教师应积极推广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通过自我锻炼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参与比赛
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初中科学课程教育应坚持开放性、多样性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初中学校可举办“科技发明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某一项发明,如:鼓励学生发明学习工具、生活工具等,为初中生知识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探究活动
探究是教师引导初中生成长的最佳方式,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合作探究,学生能从研究、分析、思考等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为后期更深层次的学习提供帮助[3]。如:综合环境科学相关的知识,我则制定“环境污染来源”这一命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污染来源、原因、危害等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总之,先进的教育思路是科学安排教学活动的基础,若初中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出现扭曲会影响到后期课程的教学效果。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教育计划,从而保证在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新宇.初中科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科学教育研究,2010,17(11):43-45
[2] 张泽军.新课标下科学课程教育体制的改革策略[J].南京大学学报,2010,19(7):22-24
一、由浅入深, 合作意识的渗透
在活动任务布置、活动开展时必须讲团队, 还必须强调团队成员的“共性”与“共进”,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合作意识的渗透。因此, 合作意识的渗透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思想指南和目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去完成任务, 这个团队就犹如一艘龙船, 每一位队友就是一个舵手。我们要求每一舵手都要齐心协力, 都要具备充分的合作意识, 才能达到“共进”的目标。一旦这种意识有所松懈, 一味地、纯粹地追求“个进”, 那么龙船就有翻船的危险。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在活动中给学生由浅入深地渗透合作意识, 让合作意识真正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1.在思想中的认识。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教师往往习惯于“发号施令”,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即使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分为小组去完成任务, 但学生在活动时依然各玩各的, 草草了事。而作为一个有合作意识的团队, 首先你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你所在的是一个团队, 你和其他学生都是团队中的一员, 你们是一个合作的状态, 你是合作活动中的参与者。其次, 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团结一心, 充分发挥每一位队员的智慧和力量去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
2.在活动中形成。在“水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水的形成”开展之前, 我在每个小队中确立了队长, 要求队长根据分配的内容, 通过队员之间的讨论, 确立每个团队的实验目标、每个队员的任务及每个任务之间的前后关系。学生在讨论中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 团队的任务必须有我才能完成。而且每个队员之间并不是各归各, 他们之间有配合, 有协商, 有交流, 有谦让, 这就是合作。在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体现出了价值, 在与别人的分享中, 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二、由点到面, 合作策略的改变
1.注重与学科教师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光光是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的责任, 各科任教老师都有教育和指导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水的形成”活动的开展就离不开科学老师的指导。因此, 我在活动开始之前, 将整个活动的过程、目的及活动中涉及到的一些物理知识与科学老师进行探讨, 首先做到“师与师”的合作。还特别向各科老师表明了: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要求各科老师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解决学生的疑问, 也要有意识、有策略地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 从而使我的教育理念与其他老师的任教理念相一致, 使合作能力的培养更加深入人心。在制订活动计划的过程中, 我还特意提醒要求每一个团队, 寻找一两位知识比较广博的教师作为活动指导老师, 通过采访、询问、一起试验等方式, 积极联络起校内可以共同合作之人, 使得这项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不只是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 而是全校都参与的实践活动, 让活动中的合作层次更高化、更全面化。
2.引导团队的合作。
(1) 成立团队。如我在组织“水主题”之“水的形成”这一活动中,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之后, 就面临着如何分团队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要方式来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 为了保证组建团队的科学性, 每个团队人数在5人左右, 尽可能使成员在学业成绩、动手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具有代表性。这既有利于队员间的取长补短, 又便于每个团队之间的公平竞争。之后, 我并没有急于展开活动, 而是让学生为自己的团队起名、选择队花、创编口号等,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每个队员的积极性, 增强了队员之间的合作意识。然后让学生一起讨论本队的分课题、要求达到的目的及活动计划。在接下来的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 合作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 再也不是一盘散沙了。
(2) 分工明确。如在“水的形成”的活动中, 我就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 指导学生负责适合的任务。在负责实验的团队中, 操作能力较强的负责动手操作, 而操作能力稍差的可以担任准备、记录、分析的工作;在观察小组中, 要充分调动摄像班的几个队员, 让他们把观察到的景象记录下来, 其他比较细心的孩子可以担任信息收集的工作, 书写清晰的可以作为记录员。这样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都有一种个人成就感和团体的归属感。每个队员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时, 还要注意与其他队员的沟通和协调, 这样合作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3.鼓励与家长的长期合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资源, 与家长共同制订目标, 共同教育, 共同探讨, 共同解决活动中的困难。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 在“水活动”伊始, 通过学生、电话、校信通等形式, 和家长一起探讨本次活动的奋斗目标, 并记录在家校联系本上。每个团队在制订计划时, 邀请一到两位家长作为课外辅导员指导团队活动。其次, 公开发表博客, 让活动的进展做到透明化。通过这样的长期合作, 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们也看到了每一位家长身上的亮点, 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更加发现了合作精神力量之大。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 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宗旨, 让学生在亲历实践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合作的快乐, 进而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切实得到培养。
摘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 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水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探讨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策略。
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这里说的“绘画”不是美术课的绘画,它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只要求学生依据课文的内容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乃至人物情绪,然后进行想象、加工,创造成的示意图,不一定要求美观,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给出图画但不慎满意的地方可以加上解说,以展示自己头脑中的丰富图画。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此法对调动师生双边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
首先、“绘画解说法”比板书优越
1、板书是老师为了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而书写的内容,虽然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是绝对的主角,板书的一切内容皆出自老师的手,学生只有坐在那里看老师写,然后自己跟着抄的义务,而无参与板书的权利,长此以往,老师的思维是发达了,而学生的思维难免要僵化一些,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思维的培养。而绘画则不同,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老师只是提示学生或启发学生,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再加上绘画后的补充解说,说的能力也就不断的提高了。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要求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点,同时标出另一条线索——溪流的路径,这样,学生知道了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思路就清晰了,学生的手脚放开了,思维搞活了,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2、板书只是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学生没有再创造的权利,师生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浅层次理解上,如果这种理解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的话,还是不错的。如果是在老师的满堂灌下,学生恐怕只能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理解”恐怕也就值得怀疑了,而绘画法是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要求学生必须先动脑筋理解课文,主动的去思考,然后才能进行创造,从而完成“超越”课文本身,做到知识的迁移。这一高层次的能力培养,符合创新的教育思想。学习《爬山虎的脚》的三、四自然段时,老师先让学生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写爬山虎的句子,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嫩茎、叶柄、嫩叶,让学生用彩笔在准确位置画出爬山虎的脚。再评议,口述爬山虎的脚的形状、颜色以及长在什么地方,以此深刻的了解爬山虎的脚。
其次、“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绘画解说法,学生人人可做,但也有一个标准,就是看谁的图画的最符合、最准确、最全面地反映课文文章的本来情况。为了达到展示自我的心理要求,学生会主动的反复学习课文,力求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自觉学习的习惯就会养成。教学《挑山工》一课中,关于“折尺形路线”这一难点时,老师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挑山工是怎样在折尺形的路线上行走的。学生蜂拥而上,顿时有十来个学生在作画。结果答案有对有错,学生议论纷纷,老师这时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正确的答案来。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第三、“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为了将文字表现为图画形状,就需要学生源源不断的想象,想象力也会随之增强。教学《乌鸦喝水》中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一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旁边、许多、小”的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瓶子,让学生画小石子,然后请学生评议,加深理解,并检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度;学习《趵突泉》中的小泉时,作者觉得小泉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老师让学生将小泉的形状画出来,并根据文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画不明显的地方可以加一些说明,来表达比大泉有趣。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嘴能力
将心中想象的情景用手描绘出来,用嘴表达出来,都是对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学完《火烧云》后,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用彩笔画一画,并仿照课文写一段话。这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第五、“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
通过小组学习,共同商议讨论设计,这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理解课文最为深刻,再现课文最为准确。板书绝大多数使用汉字来表意的,而汉字只能将重点、难点的相关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对于一些深层的意象却表达不出。而绘画却能够将它表达出来,虽然过程复杂了,但思维却活跃了,动脑又动手了,创新也就开始了。学习《小珊迪》这课时,学生了解了小珊迪的身世和遭遇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小珊迪的形象画出来,大家经过讨论,认为
要反映小珊迪生活贫穷、又冷又饿等形象应该选深色,老师进一步提示:仅用深色就能把小珊迪这个人物由内到外表现完整吗?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在小珊迪的周围画一些金色的光芒来反映他的那颗金子般的心灵比较好。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发挥想象力,更加形象的理解课文,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绘画解说法”在语文教学中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英语是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之洲,是一种很重要的交称江具。我国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教育部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语言的综合能力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把书上的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转化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兴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可供学生“浸泡”的英语环境,使之在各种交际场合将自己“浸泡”于语育运用之中,即锄的有幼耘达到这个水平;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评价形式,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自我,改善自我,并勇于超越自我,通过这些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英语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从少年儿童自身的探至愿望出发,为他们营造一种积极参与英语活动的氛围,实现“教学活动化,活动交际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语言,并从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愿望和自信心。
二、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在日常的课堂教授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内容型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前者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学习阅读的内容掌握语言;而后者强调的是通过运用语言交际所完成的学习任务。
在内容型教学中,学生的各项语言运用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而且,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来说,这种教授的方式都能适用;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把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话往往占了很大的比重,且与基础的社交语用技能相联系;而对于学习程度相对高一些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材料往往具有叙事性或描述性强的特点。内容型教学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渴望,不是纯粹地从学习某个语言点出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某件事物或事件有了或多或少地了解,这让学生感到开心快乐,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记单词、背短语总是记得快但忘得更快。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稍加指导,培养学生用整体的眼光来看部分,即把单词或短语放进句子甚至是文章中去理解和消化,而不是孤立地记忆没有生命力的个体。这样,不仅记得牢固,而且也学得轻松。同样都是记忆,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
任务型教学是教师设计或创造一种与实际社会活动相仿的语言学习任务。通过各种任务的完成,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语言在真实的语境中实现了真实化、生活化,学生的语感也进一步形成了。
例如,在6B “A letter to a penfriend.”的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布置这样一个活动化作业:给在国外的笔友回一封信。学生开始不知道怎么写没有关系,他们可以去图书馆、书店查阅有关英文写作的参考书,或上网查询,也可以问别人。在下一课时,教师先组织小组讨论,话题为“怎样向笔友做自我介绍和书信的地址格式和写法”。小组活动后,老师抽查几个组做全班展示,然后对与此练习相关的语言点和难点进行归纳解释。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在其中得以展现,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形成了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够在同一时间最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总之,无论是基于内容型教学还是任务型教学,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不足之处:
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我班学生对一篇英语小短文却读不懂,应该是平时缺少这方面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了解和观察,发现目前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生没有阅读匀惯。学生学习英语时只注重听和说,不注意看文字。有很多学生可以熟练的“读”或背课文和对话,但如果从文中拿出一个单词让学生认读,学生却不认识。这说明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并没有认真的看单词,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2、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生词,即使是符合拼读规律的单词,有一大部分学生也不敢自己尝试按照拼读规律读出单词,而是等着老师教。
3、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有时对于一词多义的单词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单词在句中的语义。遇到生词就产生放弃的心理,不肯根据上下文尝试着猜测词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4、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进一步反映出在句型转换方面的缺陷。由于学生对词汇与句子结构熟悉程度较差,使大脑注意力较长时间停留在理解的过程中,迟迟无法获取句子语义,以及特定语境中篇章的意义,造成信息流中断。由于学生不能够熟练的进行句型转换,所以在阅读理解方面常常不能够得心应手。
存在的困惑或困难:
1、小学生的词汇量少。
2、很多学生不愿或不敢开口说英语。
3、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
【班主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推荐阅读: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0-07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11-24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班主任工作艺术07-06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班级管理06-28
班主任论文:谈班主任工作中的赏识教育10-11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工作交流 (高二)05-24
班主任学生综合评语05-29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06-24
高二学生班主任综合评语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