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多是以识字教育和智力教育为主,因此,一些学校的小学语文育人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尤其是在情感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相对缺失,大大影响了小学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论文 篇1:

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

摘 要:语文学科融合了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教育,既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利用汉语完成个人表达,也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使其自觉继承我国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文化内涵,是保护和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课程。其中,随着立德树人思想的全面普及,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全面突出本学科的德育价值,有效优化学生的品德发育,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中笔者将从通过深度阅读突出文本內涵、通过师生对话传递真善美思想、通过课堂观察渗透德育教育效果、通过组织实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等角度出发,来分析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突出本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 育人价值 体现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58

在过去,小学语文教学都是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每一轮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切实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使其以最佳状态应试为目的的,并不十分重视德育教育,甚至于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教师会忽视学生所显露出来的成长问题。久而久之,便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品德意识,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于并不能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这些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重新并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能够在智力成长过程中也能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

一、通过深度阅读突出文本内涵

阅读一直都是语文学科的关键活动,不管是基础知识的讲解行为,还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丰富的阅读活动。值得强调的一个突出问题时,文本资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悟及其情感经历,只要学生能够对文本产生共鸣,那么也可自然而然地受到德育启发,顺利的实现德育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深度阅读,且要主动突出文本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主表达阅读感悟、分析文本主旨,从而才能切实优化学生的精神财富。

就如在《走月亮》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展现了美丽的月色美景,引导学生表达了自己对月色的喜爱之情,初步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接着,笔者就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使其猜测“走月亮”这个主题的具体含义,让学生带着好奇去阅读课文。通过诵读、讨论,本班学生普遍对于课文所描写的母子情谊所感动,表达了自己对“阿妈”的尊敬、喜爱之情。借此,笔者就让学生回顾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真实过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比如,有的学生表示母亲经常忙于工作而无暇陪伴自己,让自己感到十分沮丧与失落;有的学生表示母亲对自己的控制欲很强,且脾气暴躁,对自己十分严厉;有的学生则表示自己的母亲十分开明,经常带着自己去冒险、去探索……。借此,笔者就告诉学生,每一个母亲表达爱与关怀的方式都不同,但是每一个母亲都会为了自己的孩子无私付出、自愿牺牲,希望学生可以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题目、诵读课文,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与母亲的相处,就就有效实现了课堂的深度阅读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而就切实促进了德育教育任务的完成。

二、通过师生对话传递真善美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时的师生对话必不可少,即便是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所展现出来的专业形象、所组织的对话素材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无形中改变着学生的脾性与思想意识。因此,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关注学生本身的自我发展诉求,通过丰富的对话活动传递真、善、美思想,及时的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德育认识,使其能够自主辨别是非对错,懂得自我约束。

就如在《观潮》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针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与主题思想等知识组织了阅读探究,也希望学生能够在笔者的指导下实现深度阅读。在此过程中,笔者会有意识地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使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去朗读课文,反复品析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一方面会赞叹钱塘江涨潮时的壮观景象,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则会大力赞叹祖国文字的优美之处,展现自己的文学鉴赏观点。如此,学生则可无形中受到思想启发,及时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文化的正确意识。在本节课上,笔者也会通过课堂对话告诉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身体力行地保护自然环境,不可随意乱扔垃圾、破坏花草树木;而且,笔者还利用每一年钱塘江涨潮时的新闻资料提醒学生要关注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健康,不应该为了好奇、求异等心理让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做事之前要懂得理性自持,珍惜生命、珍惜生活。这样,笔者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就能有效启发学生的德育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且有效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教育,促进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三、通过课堂观察渗透德育教育效果

观察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都应该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之一,因为实时的观察活动可以综合判断学生的认知变化情况、学习情感变化、价值取向变化等等,可以直接提供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料,及时确定德育教育方向。因此,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行为举止、言语表达,通过观察上述现象分析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本质问题,及时渗透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反思自我、及时调整个人的行为习惯。

在语文课上,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之中,有效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笔者会让本班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学科探究,希望学生能够共享集体智慧,有效提升个人现有认知能力。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并不能及时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是因为不自信、不善于表达而无法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的学生则是单纯因为自负、骄傲而拒绝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会浪费自己的时间。面对这两类学生,笔者会及时渗透团队合作教育教学活动,告诉学生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平等交流、和谐共处,且每个学生都应该主动承担起小组合作学习责任,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应该刚愎自用。同时,笔者还告诉学生要懂得欣赏他人,因为每个同伴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模仿的性格优势、突出能力,只有彼此之间相互帮助、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共同进步。在笔者的引导下,这些学生也努力摒弃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努力与同伴和谐相处,共同完成合作探究任务,也因此切身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好处。

四、通过组织实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小学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内教学中,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审美双的培养有着的积极意义。因此,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中的内容,组织开展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对德育思想的理解和认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实现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

就如在《陀螺》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转陀螺的实践活动。比如,笔者上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制作陀螺的材料,在阅读制作步骤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制作陀螺,从而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目标。接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仔细地观察陀螺的盘和轴,让学生探究影响陀螺转动实践长短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现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之后,笔者还让学生分别展示出自制的陀螺,并在课堂中组织转陀螺的比赛,可以让学生进行单人转陀螺比赛,也可以是两人一组比赛或多人一组比赛,使学生体会转陀螺时的欢乐情景,勾起学生的美好童年回忆。如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制陀螺,并组织学生开展转陀螺的游戏,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弘扬学生的民族体育精神。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德育教育有着本学科的学科优势,因为语文资源本身就包括丰富的人文思想,且本学科教师本身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客观分析并及时突出本学科的德育教育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郑秀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甘肃教育》2018年第22期。

[2] 王海红《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德育策略研究》,《文化产业》2018年第24期。

[3] 张庆《立德树人语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重构——行动研究的视角》,《魅力中国》2015年第35期。

[4] 王丽丽、梁兴福《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如何做到立德树人的研究》,《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年第29期。

作者:靳宪忠

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论文 篇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育人之“道”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多是以识字教育和智力教育为主,因此,一些学校的小学语文育人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尤其是在情感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相对缺失,大大影响了小学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将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将育人目标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这样才能在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同时,走上正确的育人之“道”。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工作;高效课堂;育人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承担更多的育人功能,必须实现知识教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高效”。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高对育人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过去以“教”为中心,以智力教育为重点的机械性、强制性、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模式,加强生活教育、乡土教育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学以致用”的意识,以此提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育人成效,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高效育人的重要前提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虽然是教育的客体,但却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于针对教材内容开展灌输性的教育,让学生反复记忆生字、生词,或者机械性的背诵课文,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也就很难发挥出来。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育人之“道”,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调动学生的体验热情,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效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实现个人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教学《寓言两则》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不要一味指定素材,强制学生进行背诵或朗读训练,而是可以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等专题教学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外读过的寓言故事,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促进了师生、生生以及学生与家长的互动,更容易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小学语文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自学能力是高效育人的重要条件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往往以学生自己全身心的主动投入为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育人成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讲究“留白”艺术,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具备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小学语文课外学习中,教师不要总是布置大量封闭性的作业,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内容,给学生更多自学、自悟、自得的机会,收获更多的自主学习体验和经验。例如,对于《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的教学,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式与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观察对象和叙述顺序,将观察到的事物尽量以活泼生动、趣味性的形式表达出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和自主表达的能力,实现语文课程多元教学目标的统一。

三、贴近生活实际是高效育人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學模式较为单调,教师主要是依赖教材开展灌输性教学,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模式,教书目标容易实现,但是育人目标很难企及。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弊端,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和育人途径,其中生活教育最得人心。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可以直接服务于个人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语文课程教学实现高效育人的内在要求。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创设生活化、易理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减少对语文知识学习的思维障碍和抵触情绪,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在《慈母情深》教学中,除了基本的知识性教学目标外,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适当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到家后与母亲进行沟通和交流,思考自己与母亲在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角度体验母爱的伟大,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有助于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

四、鼓励集体互动是高效育人的重要保障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权威,学生丧失了课堂互动学习的空间与时间,经常陷入“单打独斗”的学习局面,整个课堂也都是静悄悄的,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缺乏沟通氛围中的教学实践,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更是高效育人的一大障碍。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创设一些集体性的互动学习情境,这既能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使学生在集体化、愉悦化的氛围中开展语文学习,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例如,游戏活动在语文课堂上的导入,不仅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形成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同时促进学生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角色扮演”的游戏教学情境,将学生几个人分为一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人物角色,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接触角色、理解角色,做到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同时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德育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实现多元化的语文学习目标。

五、应用信息技术是高效育人的有效辅助

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图文并茂的优势,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趣味化、形象化的教学情境,将一些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知识,生动地传送给学生,减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有效地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展现给学生一个丰富生动的课堂。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其认识的不充分或者操作水平不高,导致多媒体的使用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并创设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因此,将多媒体引入基础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例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导入与“草船借箭”相关的影视资料或FLASH动画,创设出趣味性比较强的语文课堂学习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可以得到有效集中,学习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只要教师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基本素质,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的教学目标,很好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需要更加突出育人目标,构建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小学语文的育人之“道”,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让小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自觉的、活跃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育人渠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莉.注重策略,让小学语文自学之花绽放[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2).

[2]朱亚敏.以文育人——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J].考试周刊,2015,(03).

[3]牟景文.浅谈趣味性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 ,(13).

[4]许兰平.基于育人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12).

[5]张英林.浅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J].亚太教育,2016 ,(35).

(责任编辑 付淑霞)

作者:陈诚勋

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学科统整视角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摘要:学科统整视角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要遵循“以核心素养为纲,以主题任务为梁,以深度理解为径,以过程适切为重”的基本原则,梳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多学科资源,建立校本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超市。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精选活动超市中某一系列下的活动主题,设计全程性的活动方案:设计情境与任务,明确过程与方法,制订目标与标准。

关键词:学科统整;语文综合性学习;基本原则;设计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聚焦真实的语文生活,追求结构完整的学习过程,体现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目前,除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专门设置的4个语文综合性学习外,学校既有的相关活动、教研组自定的主题实践活动同可被设计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从学科统整的角度,重新梳理架构统编教材提供的活动、学校开发的活动,基于语文学习本质,统整语文学科内的资源、跨学科的语文资源,规划螺旋上升的活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全程性活动任务,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扎实落地,促进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基本原则

(一)以核心素养为纲

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这样的跨领域学习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因而,学科统整视角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重在创设一定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以及实践创新的能力;不仅要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更要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即关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以核心素养为纲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并不代表每次学习都要关注所有素养,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侧重,做不同设计。

(二)以主题任务为梁

学科统整视角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讲求“统整”,意味着要设置鲜明的主题任务。首先,主题任务必须源于真实生活,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学生真正关注的话题,它越贴近当代生活、儿童生活,就越有价值性和驱动性。其次,主题任务应具有开放性、具象性和实践性,具有思维含金量,需要学生通过深度探究学习逐步完成。再次,主题任务可以来自教师或学生,也可以是不同的学习小组对某一个主题做过社会调查后确定的不同任务。最后,主题任务设置还需具有儿童立场,能够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主题的基础上,有自主探究任务、解答问题的空间与平台。

(三)以深度理解为径

如何处理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增进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应深度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特质、原则理念、教材内容及其包含的基本能力点。在此基础上,要明确融入多个学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完成某一次语文学习。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在设计前、设计中、设计后,能及时地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深入沟通,探讨活动的安排,以使其他学科资源的支持系统更加精准而多元。

(四)以过程适切为重

学科统整视角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切忌为统整而统整,避免盲目的“大拼盘”“大杂烩”,而要以核心素养为纲,合理整合各学科资源,协助学生感受、体验、思考、实践,解决语文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设计时要体现活动过程的适切性。一至六年级活动模块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单次活动大任务及其子任务的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的难易设置、资源使用的现实考虑、课时安排的足够与否、学业负担是否加重、教师工作量的统筹协调等,都需要全方位考量,切忌贪多贪大。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期以1—2次综合性学习为宜,一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可大可小,即使是大任務,一般不建议超过5个课时。

二、具体路径

(一)梳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多学科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把握语文学习本质基础上的学科内统整和跨学科统整,首要的是梳理课标、语文及其他学科教材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各类资源形成多学科的基本认识,为之后的具体设计做好资源储备与方向指引。

第一,明确课标要求,为设计指引方向。课标对综合性学习提出要求:低年级重在提出问题、热心参与,能用口头或图文的方式表达;中年级开始有目的地搜集资料,重在尝试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语文活动;高年级则能为解决问题搜集与处理资料,学写研究报告,关注热点话题,策划校园与社会活动。梳理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目标要求,有助于设计从散点式走向结构化。

第二,把握教材编排特点,为设计理清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与语文教材紧密配合,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搭好桥梁。首先,明确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其次,“瞻前顾后”,定位好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如“轻叩诗歌的大门”位于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综合性学习之前安排了四首现代诗歌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进行了诗歌摘抄、初步尝试了写诗。之后,承接的是《语文园地》,其中,“交流平台”总结了现代诗歌的特点;“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仿写现代诗;“日积月累”呈现了关于诗歌的名言。再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应局限于教材,还可以自行开发。教师应初步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形成全面认识,便于联结课内外,为设计理清思路。如教材特别注重弘扬优秀文化,低年级选文以童谣与童话为主,中年级开始出现现代诗歌、寓言与神话故事单元等,高年级选文涉及民间故事、古典文学与世界经典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优秀文化的吸纳就可以作为确立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思路之一。可见,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关活动的开发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梳理各学科能力点,为设计提供支撑。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要体现学科统整,避免资源统整不当,就要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对其他学科教材内容做初步梳理,把握教材对不同学段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点,以便为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笔者从教材内容、主要表现要素、自我创作三个维度梳理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教材,对其中涉及的语文学习资源做到了心中有数。如表1所示,一年级音乐教材各单元主题与语文学科相适切的内容,主要聚焦学生的学习生活、自然感受、童谣童话、传统文化等方面,教材要求的节奏拍打、自我创作等能力点为设计学科统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支撑。如音乐教材螺旋式地安排了打击乐的学习,一年级要求的拍手踏脚、手串铃、双响筒等,为一年级语文学科中儿歌、童谣的读、唱、背、诵提供优质的节奏辅助,如果能将其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则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情趣。

除上述资源,教师还应梳理既有的校园活动,如读书节、毕业周、成长节等,这些同样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依托。

(二)建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超市

基于资源梳理,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接下来,就可以建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超市。具体地,在学科统整的视角下,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维度展开设计,既着眼于学校、教研组、年级组既有的语文活动,又结合教材内容、儿童现实生活,改变原有活动重复化、碎片化、平面化的现状,最终确定习惯、生活、文学、文化、自然、成长这几个活动系列,并对各个活动系列做具体的主题设定,形成校本化的活动超市。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各活动系列的主题,供师生根据兴趣和实际学习需求自主选择。

1.“我有好习惯”系列:指向螺旋上升的习惯养成。

“我有好习惯”系列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一年级,设计“背起我心爱的小书包”活动,重在引导学生在认识、选择、购买、美化、包装、整理文具与书本的过程中,养成保护文具与书本的习惯。二年级,设计“我与书籍有个约会”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好书分享、故事会、书籍归类整理、口号倡议等活动,关注阅读生活,真正爱上读书。三、四年级的“我有好习惯”系列活动的设计,综合考虑教材的编排内容。三年级上册,教材要求学生学写日记,对于批注、摘抄相关内容的编排具有层级性、发展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引导学生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则引导学生积累喜欢的词句,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园地》则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与运用词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引导学生系统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基于此,“笔尖下的生活”(坚持写日记)、“你好!笔记君”(坚持做笔记)这两个主题活动应需而生。五年级的“按下暂停键”活动,重在关注学生细致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六年级的“计划栖息地”活动,重在观照学生制订与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促其养成“以终为始”的语文学习习惯。

2.“向往的生活”系列:指向聚焦问题的生活体验。

该活动系列指向学生的生活,重在聚焦学生生活中可能遇见的问题,从而指导他们投入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有些不知所措,“我们在一起”活动意在让他们体会校园集体生活的丰富与快乐;二年级学生课间游戏中常起冲突,“这看起来很好玩”活动意在让他们理解课间活动的安全性、互动性与趣味性;面对亲子关系的疏远,三年级的“爱我你就抱抱我”活动意在聚焦亲子生活,提高亲子间的共情力;四年级的“购物节的背后”活动,意在站在社会生活的高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上述几个活动在设计时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做整合,详见图1。五、六年级的“我校我SHOW”“未来筑梦师”活动则关注想象中的生活,通过设计与阐述未来世界的校园与社会,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总体上,“向往的生活”系列的设计体现了“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想象生活”的层层递进。

3.“文学@你”“非遗笔记本”系列:指向文学、文化的深度探寻。

“文学@你”系列根据教材的内容,梳理出低年级“童谣—童话”、中年级“诗歌—故事”、高年级“中国经典—世界经典”的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下具体活动主题和内容的选择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做多元设计。笔者针对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设计了童谣律动吧、童话小剧场、诗歌群音會、故事大盛典、文化巡游记、未来筑梦师这六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低年级的“童话小剧场”,学生在课内外读过不少关于动物的童话,可以就同一主题开展“动物王国联欢会”探究;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了《神笔马良》,可以就同一本书开展“我有一支神笔”探究;教材中狐狸的“出镜率”较高,如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就可以根据同一形象开展有关“狐狸家族的故事”探究。当然,还可以基于课标、教材、学情、班情、生活,延伸出更多主题,甚至可以超越上述基本框架,安排一次所有年级都能参与的“狐狸家族的故事”戏剧节。总之,要根据不同年段的特征,设计深度不一的任务,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中阅读与体悟、交流与碰撞、动手与动脑。

“非遗笔记本”系列是围绕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年级开展侧重点不同的主题探究活动。一年级“节气知多少”活动,通过游园会的形式,重在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基本的认识;与之对应的是四年级的“节气游戏召集令”活动,通过设计节气游戏、与一年级结对,在节气游园会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深化对节气的理解。三年级的“清明雨纷纷”活动,聚焦融节气与传统节日于一身的清明,让学生对清明做全面的调查与了解;二、五、六年级则重在深入探究不同节气中不同的花卉、美食、诗词,分别设计“节气探花郎”“舌尖上的节气”“诗词中的节气”活动,深入探究二十四节气。

4.“自然在说话”“成长是首歌”系列:指向学校活动的融合体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以来是人类关注的话题,也是各个学科的教学、学校教育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成长话题同样如此。“自然在说话”系列,关注身边的自然,关注自然中的问题及热点话题,关注学生认知的陌生地带。一、二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立足校内,一年级的“四季校宠的推荐”活动重在让学生以说的方式推荐自己喜欢的动植物;二年级的“校花种植行动”活动重在让学生坚持养护植物,坚持观察记录;三至六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走出校门,三年级的“探秘大熊猫”活动,结合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7,重在引导学生深度了解国宝;四年级的“长江寻访”活动,重在让学生立足已有认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寻访长江、深度了解长江;五、六年级的“希望的田野”“田园绿色经济”活动,重在让学生结合田园综合体热点话题开展深入探究,形成研究报告。

一至三年级的“我们入学了”“我们入队了”“我们十岁了”,以及六年级的“我们毕业了”是学校既有的德育成长活动,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跳一跳、唱一唱、访一访等活动中,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而达成既定的育人目标。这些学校活动中也蕴含着语文学习的元素,如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记录成长的故事、写简单的寄言等。“成长是首歌”系列由此设计,还新增了四年级“我们欢迎你”活动(与一年级“我们入学了”大手牵小手)、五年级“入队小先生”活动(与二年级“我们入队了”大手牵小手)。诚然,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设计德育课程等学校活动并不现实,但对学校活动中涉及的语文学习任务进行解构(如二年级制作入队名片、四年级完成一份校园地图与介绍词、六年级制作毕业纪念册等),再做整合设计,语文教师介入是必要且可行的。如此,能提升学生任务完成的质量,使他们在达到活动目标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尤其要强调的是,“非遗笔记本”系列的“清明雨纷纷”活动,“文学@你”系列的“诗歌群音会”和“文化巡游记”活动,“成长是首歌”系列的“我们毕业了”活动聚焦传统节日、诗歌文学、汉字文化、毕业生活,虽归属不同的系列,却是教材三至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直接体现。

(三)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超市的设计解决的是活动内容的选择,而活动方案的具体设计是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精选活动超市中某一系列下的活动主题,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做专业化设计,让语文綜合性学习活动得以真正落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讲求过程完整,它呼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即生成融合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的“课程细胞”。下面呈现“春日诗歌群音会”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案。

“春日诗歌群音会”是教材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的直接体现。从学科统整的视角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时,笔者添加主题“春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诵读会深化单元学习,尝试搜集与整理资料,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与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1.设计情境与任务:驱动学习的欲望。

情境的表述应明确清晰,以学生的口吻道明活动的原因,有一定的吸引力。任务的设计则要紧扣语文学科,显得具体而实在。根据上文所述设计的基本原则,“春日诗歌群音会”的情境与任务确定如下: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学了第三单元后,让我们在迷人的春天里,开展“春日诗歌群音会”,沉浸于美好春日的同时继续感受诗歌的魅力。本次诗会将在小花园开展,由各班同学组织。请你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并据此排练出诗歌诵读节目在诗会中展示,最终合成班级的第一部诗集。

这一情境与任务紧随课本学习,充分考虑学情。诗会在学校的小花园开展,打破了教室的壁垒,让校园的每个角落成为活动的学习空间与资源支持,让学生与自然融为一体去歌颂自然,让学生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期待。组织诗会、写诗诵诗就是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语文味十足。

2.明确过程与方法:规划活动的流程。

以主题任务为梁,基于学生现有学情,教师细化学生学习过程,合理开发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突出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形成科学的活动规划,规划中需综合考虑跨学科学习。“春日诗歌群音会”综合性学习具体规划见表2。

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现代诗歌单元。至此,学生经过阶段性、系统性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此次“春日诗歌群音会”活动在学生学习了本单元《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之后开展。活动紧密联系教材,紧扣任务细化为三个子活动。具体设计活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引进资源《春天来了》(泰戈尔),融合音乐、美术、信息等多个学科,引导学生学习设计、组织、参与、记录诗会,并形成一定的成果。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灵活提供学习支架,如在创作诗歌、组织诗会、合成诗集的过程中,细化步骤,合理分工,帮助有差异的学生实现了有差异的发展。

3.制订目标与标准:明确预期的成果。

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即目标,但是也不等同于目标,任务并没有表述清楚其完成的标准,在设计时需确定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即将做什么,应该做成什么样,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紧扣上述规划的任务,应明确如表3所示的评价标准。

学科统整视角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其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需要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是对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等的锻炼。因此,确定评价标准的时候,还需关注以下社会性方面的评价维度:能积极承担诗会组织或者诗集制作的一个任务,认真准备与排练;能积极地与同伴合作,良好沟通;在诗会中表现主动积极,作为观众也能做到文明观看。

总之,科学、合理、灵动的学科统整化设计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置身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达成既定的目标。反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问题,也能让教师更加明晰设计的方向与误区,以期追寻更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参考文献:

[1] 田娟,孙振东.跨学科教学的误区及理性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9(4).

[2] 朱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3] 李学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设计研究——IB跨学科课程的经验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20(5).

作者:赵梓如

上一篇:大学生学生会个人总结集合3篇下一篇:班主任自我管理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