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育人功能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舞蹈育人功能(共8篇)

舞蹈育人功能 篇1

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对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推进素质教育以及维护学院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正以其特有的组织自发性、活动自主性,追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积极、有效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是高校面临和必须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学生舞蹈社团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舞蹈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开展舞蹈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人格、个性,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经过系统培训的舞蹈社团学生,经常参加各类演出活动、比赛,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此,学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舞蹈可以陶冶精神,修身养性。在校园开展舞蹈社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体力、协调性、乐感;同学们可以从舞蹈中汲取灵感,将舞蹈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乃至学习中。学校舞蹈社团的成员,是由在学校范围内选拔出来的热爱舞蹈、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并愿意为舞蹈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学生组成,2010 年成立至今以来在沈兰涛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为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舞蹈社团活动概况

1.通过个人申请,社团考核选拔,组建舞蹈社团。

2.以沈兰涛老师为舞蹈总指导、主教练,利用课余时间强化对社团成员的培训辅导。沈兰涛老师培训辅导前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社团成员的实际,多层次、多样化编排,灵活机动地上好每一堂舞蹈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之后要求社团成员课后进行温习,强化基本功训练和舞蹈组合练习,巩固提高舞蹈水平。另外,授课后要求教师和学生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学后感,进行反思总结,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师生们加强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困难,不断改进教法,收效显著。对于舞蹈课的教学,我们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

3.以点带面,舞动校园。在舞蹈社团的带动下,学校的舞蹈氛围渐趋浓郁。2011 学年,学校开始普及新疆民族舞蹈教学,以满足更多的学生学习新疆舞的需求,从单纯的社团训练普及到推广整个校园。同年,在沈兰涛教师的组织下,学院首届舞蹈节:“舞动校园”新疆舞系列活动拉开了序幕。活动从课堂集体舞教学到大课间活动表演,直到集体舞比赛与推广,全校的学生踊跃参与其中。

4.参加院内外活动。我们利用已有的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扩大舞蹈社团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艺术节中我们组织了“校园舞蹈小明星大赛”。引导学生选用和创编表现歌颂祖国、歌颂美好生活和反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的作品,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另外,我们还带领舞蹈团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各项活动,组织参加每年七月一日敬老院慰问演出活动等。

二、舞蹈社团活动效果显著

1.民汉学生在社团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加强了团结和友谊。

2.通过舞蹈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优秀的舞蹈作品动之以情、理在情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恶、丑的憎恨,使人在情感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在道德上有鲜明、正确的是非观;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最古老和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表现手段对中学生有着不可缺少的美育作用。这门既古老又充满青春的活力艺术,或自娱、或娱人,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修的课程。

3.通过欣赏、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服装服饰、舞蹈语汇等内容;增加简单的民族民间舞蹈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动作动律、不同体态中了解我国的各民族特点,给学生带来比书本更为直接生动的体验与感受,感受各种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特点,感受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感受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间舞蹈绚丽多彩,并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艺术内涵。用一些民间故事、舞蹈动作以及学生们以往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入特定的情景中去,注意发挥“情”的作用,用情节假设、情感提示、民歌渲染等方式启发学生,唱与跳相结合。“以声带情,以情带舞”,达到“舞以尽情”的目的。通过舞蹈教育,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疆历史课的积极性。

4.集体舞的学习要求不仅是个别学生跳好,更要求的是整齐度,强调的是合作与交流,特别是通过集体舞的比赛,增进了班级凝聚力;增强了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舞蹈练习大部分时间都是集体进行的,这有助于增进友谊、加强与伙伴之间的合作,增强群体意识,从而培养同学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锻炼自己的意志,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集体舞的队形是否整齐、动作是否一致都需要每个成员相互合作。可以说,这种集体观念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练习、创编队形练习、集体成绩评定等方式,要求同伴之间互帮互助。通过练习体验乐趣,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道德风尚。

5.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加深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各民族民间舞蹈千姿百态,百花争艳,尤其以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最为丰富多彩。早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维吾尔族舞蹈就随着“丝绸之路”为人所知,它以健美柔软,富于变化的舞蹈动作,热烈奔放、细腻深情的舞蹈风格闻名于世。维吾尔族民族舞蹈作为中国的一种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 微颤的动律、多变的舞姿、高超的技巧和节奏性的音乐。其微颤的动律,膝部规律性、延续化的颤动,体现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征;多变的舞姿,在于它广泛吸收西域乐舞的优长;而技巧的运用,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中,那些跳跃、旋转以及腰部的各种技艺。他们生活中经常举行的“麦西来甫”则是西域“饮宴乐舞”的遗风。又如哈萨克族舞蹈,其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族人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哈萨克族人大多都喜欢跳舞。他们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哀乐。哈萨克族舞蹈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动律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走马舞》,紧张有力,表现草原上骏马奔驰的矫健姿态。其他如挤奶、剪毛、擀毡、编席等生产活动,都在舞蹈艺术中得到表现。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是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蒙古族喜爱翱翔于蓝天的雄鹰,于是,他们就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会于鹰的舞蹈形象上。他们也很喜爱大雁和天鹅,这是因为当两种候鸟飞离草原时,预示着冬天的即将到来,让牧民做好越冬的准备;它们飞回草原时,又带来江南的温暖和新绿的春天。因此,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男子舞蹈经常出现鸿雁高飞的舞姿;而女性的动态,则常模拟天鹅的形象。

通过先讲解、后排练方式,使学生在了解了新疆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再学习民族舞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6.学生的心声。经常听到学生说起自己学舞蹈的感受———“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我学会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很有成就感。”“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参加舞蹈社团的活动,使我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与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同学成了好朋友,填补了我许多方面的空白,参加舞蹈社团真是太值了!”“舞蹈社团的活动已成为我学习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它对强身健体、提升气质、陶冶情操、丰富课余生活和文化知识、展示才艺,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着积极作用。”“参加舞蹈社团,使我受益匪浅。”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语,对笔者来说真是莫大的鼓舞。

(基金项目: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课题课题编号:2012-2.)参考文献

舞蹈育人功能 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教书育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收费制度的改革, 高校中贫困生已形成一个特殊群体。[1]对贫困生的资助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亦发现一些问题, 这表明对高校的资助工作体系和工作模式还须进行深入的思考。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将资助与育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在资助过程中努力构建全员参与的“全员育人”工作模式可积极践行高校资助育人功能。

一、高校资助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弊端

(一) 贫困生资格认定缺乏合理机制。

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贫困生资格认定是各项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和有限资助资源实现合理分配的首要保证。但实践表明:贫困生资格认定依然是资助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且缺乏合理的机制。凭借由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签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证明等材料, 作为贫困生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缺乏对其家庭真实经济情况的了解, 这种工作模式依然停留在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初级阶段。[2]

(二) 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发展不平衡。

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理应包含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两大方面,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如高校在配备资助工作机构时专职工作人员少, 工作模式不成熟等导致在大力发展物质资助时欠缺和忽视了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此外, 配备的专职工作人员疲于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而无暇或缺少对贫困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诚信守信、感恩回报、自立自强等方面的教育。高校资助工作做得较多的仅仅是将一定量的资助实物或资助金发放到贫困生手里, 而未做到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忽视了对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资助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所以目前资助工作还未能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与资助育人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程度上的背离。

(三) 高校现有资助工作模式存在的弊端。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 各高校一般都成立了资助贫困生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设立助学工作机构,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放置在学生工作部 (处) 下统一管理;各学院则由指定的辅导员负责扎口该项工作, 完成本学院贫困生的资助和管理工作。该工作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员配备难以满足资助工作的实际要求, 面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表现为人手不足;负责扎口的辅导员往往身兼多职, [3]除了管理该项工作外还要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 没有办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资助工作的特性又往往表现为阶段性工作, 时效性强、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 相关的辅导员分身乏术很难将工作做细做实, 很难对每一个贫困生都有所了解, 并能够准确地把握工作的尺度。此外, 该工作模式也往往给一些教职工造成贫困生资助工作仅仅是学生工作部门唱“独角戏”的一种表象, [4]不利于学校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形成育人合力。

二、构建“全员育人”模式, 完善助困工作体系, 践行高校育人功能

为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 保证资助工作持续发展, 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 努力形成以校党委统一领导, 助学工作办公室为主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校团委、关工委、后勤集团等多部门通力配合, 教职员工、社会人员共同参与的资助育人工作格局。在国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的新形势下, “全员育人”模式在解决好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及其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利于提高资助工作的水平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 “全员育人”模式有利于资助工作体系的完善。

1.学校管理层面上, 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的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资助工作进行科学的决策, 在向各学院划拨贫困生名额时要兼顾学科专业特点和生源特点, 对农、林、医、师范等专业在名额分配上应有所倾斜。

2.学院层面上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学生工作秘书——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资助工作小组, 在贫困生认定环节中严格把关。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可利用多种渠道多方面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 例如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状况进行调查和深入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生活水平和状况等。但要让辅导员、班主任频繁地深入学生宿舍在工作过程中显得不切实际, 而隶属学校后勤的宿舍管理员在宿舍区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和消费情况都较为熟悉, 辅导员、班主任可与宿舍管理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经常互通信息进行交流, 则可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并有效地建立贫困生信息资料库, 在贫困生认定时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3.学院层面上还应做好贫困生的动态管理, 切实做好每学年的贫困生重新认定工作。应避免贫困生“一贫四年”, 贫困资格“终身化”等认识误区。实现贫困生的动态管理可使有限的资助资源实现合理分配, 用于对最迫切需要得到资助的贫困生的资助。在贫困生资格认定后还须做好后续的监督工作, 避免重“认定”轻“监督”, 在监督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进行责任追究和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例如, 如果发现已认定的贫困生在相关证明材料中弄虚作假, 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高档通讯工具、购买高档时装和电子产品等与其家庭经济困难状况不符合的高消费行为应不予资助直至取消其受助资格。

(二) “全员育人”模式可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1.促进分困生德智发展。

贫困生由于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 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更兼为缓解经济压力占用大量时间打工, 造成学业困难。高校专业教师人数众多, 通过教学、实践等环节与学生接触充分, 在“全员育人”模式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对贫困生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有所倾斜和照顾可解决其学业困难,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寓德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 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 [5]鼓励其树立信心和远大抱负, 自立自强、刻苦学习, 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2.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

为避免贫困生因生长环境及家庭经济困难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关工委等部门可采取多项措施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每学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中须加大对贫困生心理状况的关注, 在一些高校已经发生的惨痛教训时刻警醒着我们对贫困生心理状况的筛查、干预与疏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也是防止各类恶性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关工委可主动与学院取得联系, 沟通各学院贫困生的相关情况, 主动将贫困生请进“谈心屋”, 解决其思想和心理问题。

3.帮助贫困生落实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近几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而贫困生在面临就业时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 就业竞争力不强, 就业问题尤为突出。[6]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部门应对贫困生进行重点帮扶、强化指导解决其就业困难。各学院可实行毕业生就业导师负责制, 导师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可帮助其提升职业素养, 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4.引导贫困生自我发展。

在高校积极深入开展各项资助工作的同时还应引导贫困生由“他助”向“自助”的转变, 在校团委的指导下成立贫困生资助学生社团, 广泛地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可加强受助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锻炼受助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学生社团这种集体形式开展互助和公益活动, 感恩回报社会, 可增强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 培养其奉献精神, 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德省, 宋文萍等.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会论坛, 2010, 3:112~113

[2].李秀玲.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 5:110~112

[3]陈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172~174

[4].裴巧玲, 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6:59~61

[5].樊平.新时期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探析[J].经济师, 2010, 2:112~113

评语育人功能初探 篇3

【关键词】评语 育人功能 教育艺术

一、针对喜悦心理的学生评语

喜悦心理,一般出现在刚评上“三好生”“优干”等品学兼优、能力出色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平时在学习、工作上表现出色,群众威信较高,因此,他们是非常乐意看老师的操行评语的。他们往往表现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比较容易接受指出的缺点。写这类学生评语时,可以开门见山,迅速入题,指出其醒悟点。

比如,有这么一份评语:“你是一位非常聪明、能干的孩子。你那流利的普通话、清脆悦耳的歌声、大胆认真的工作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为有你这样一名学生而感到骄傲。可又在心里有一丝担心,担心你会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变得骄傲起来。你说,我的担心有必要吗?下学期,老师想把你推荐到校广播站担任播音员,那时你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身兼数职最能锻炼人,但绝对需要不懈的上进心和不屈的毅力,你能做到吗?”这份评语既肯定了该生以往的成绩和优点,也指出了其应克服的弱点,借“推荐”之事,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二、针对恐惧心理的学生评语

恐惧心理,多因在校违反规章制度或班级公约,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原因而造成。其表现是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怕提旧事。对这类学生写评语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挖掘他们在学习、工作中的闪光点,加以赞扬,激励其振作精神,同时指出其努力的方向。

一位老师这样写道:“老师时常偷偷注意你,你总是一个人进出,显得那样的孤独。但每天早上很早就能看见你那瘦小的身影,正在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卫生工作,是谁能让我们坐在这么整洁的教室里学习?是你,你的功劳最大,班上的每个小朋友都从心底感激你,老师在心底也表扬过你好几次。但老师还有个小小的遗憾,如果在学习上你也能这么坚持不懈,认真钻研,那就更完美了。”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该老师以发现的眼睛,寻找到该生的优点,同时告诉他老师平时是多么注意到他,而后再提出进取的方法与途径,达到了激励的效果。

三、针对无所谓心理的学生评语

无所谓心理,常出现在认为自己在班里不前不后,甘居中游的学生身上。这类学生自我奋斗精神不强,学习、工作标准不高。班主任不去找他,他也不找班主任。可是如果班主任能把集体的信任和自己的期盼送给他,给他关心和支持,他就能扬起风帆,加足马力,奋勇前进。为这类学生写评语时,教师应结合平时与其交往的事例,在评语中沟通感情、启迪思想、打气鼓励、开启动力。

我曾为班级中一位学生写过这样的评语:“你还记得吗?在一次参加校运动会时,参加接力跑的一位同学把腿摔坏了,而你又刚跑完1500米,气喘吁吁。老师正为难时,你捂着肚子坚决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来。’当得知比赛取得第一名后,你激动地绕操场又跑了一圈,直到无力地坐在地上。‘老师,我来’这句话,曾在老师的脑海里整整回响了十几次,那一天老师觉得好像刚刚认识你一样,你的勇气、毅力使你变成了崭新的你。老师这一学期里时常注意你,发现你又有些松懈了。老师一直在那里想,什么时候在学习、工作上,也能听到你的那一声‘老师,我来’,那该多好啊!”

四、针对自弃心理的学生评语

自弃心理,多出现在学习不够认真、成绩落后,组织观念较为淡薄、屡遭批评,老师和同学们另眼相看,或班主任关心太少的学生身上。持这种心态的学生,自尊心减退、缺乏朝气和信心。给这类学生写评语,“谈心式”的评语最恰当不过了。这类学生因为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全班同学的期望值逐渐降低,产生心灰意冷感,因此在评语中,班主任应设身处地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联系其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一位老师这样写道:“你能克服困难坚持念书,这就足以说明你有毅力。要知道,你是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的,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同学们,每当你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我都暗暗地为你高兴,振作起来吧!假如你能认真的改掉不良的习惯,刻苦学习,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多少同学会为你自豪,多少老师会为你骄傲,连九泉之下的父亲也会为你而笑。”这充满情感激励的话语,重塑了该生的旧知,告诉他,大家都在关心他,都注视他能否战胜现在,战胜困难。这评语起到了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理解的作用,燃起了学生心中的发奋之情。

充分发挥学员大队的育人功能 篇4

首长同志们:

自去年11月份学院传达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学院教改四年觃划』以杢,我们对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也有一些改革创新乊举。这次军区首长杢院现场办公,迚一步解放了我们的思想、更新了育人观念,既坚定了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信心,也增强了育人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下面,汇报三个问题:

一、军区现场办公会议精神,给我们大队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次会议是在我院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跨世纪意义的会议。它站在二十一世纪世界军事斗争的战略高度,着眼培养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高新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军事专业技能,富有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经得起“三个考验”的跨世纪基层挃挥人才的重要举措,可以说为我们的育人工作理清了思路、挃明了方向。

我们既为在此重大改革年代处于育人第一线而倍感光荣和责任重大;也清醒地看到了我们的差距,增强了危机感。主要差距有两点: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改革的魄力还不够大,有保平求稳,怕出问题的思想。我们大队本科生队多,早已实现了以高等教育为主的培训层次,但我们的思想观念、具体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向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觃律认识还比较浮浅。因此,抓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创造性还不够强。

二是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还进不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过去讲强将手下无弱兵,队干部是学员的全程老师,能否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这个作用能起多大,与队干部坚定的信念、丰富的知识、高尚的人格有直接关系。现在虽然我大队的干部队伍中都想干、也都想干好,但由于自身素质所限,在工作中常有力不从心乊感。哪种被动搞改革,不会搞改革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对军队建设高度负责、对我院历史高度负责、对学员成长迚步高度负责的高度,加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力度,把培养 1

高质量人才的工作落到实处。

下面汇报第二个问题:

大队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着力抓好以下四个问题:

我们总的思路是:以现场办公会议精神为挃导,依据学院教改觃划的基本要求,突出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大队、学员队的育人功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学员成长的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我们大队办成有特色、出人才、成果多的大队。

㈠、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较强的干部队伍。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外界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队干部爱岗敬业精神的强弱、素质的高低,是提高学员队按纲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标兵队与较好队、较差队的本质区别就在这里。可见,队干部所肩负的育人功能是任何人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因此,抓好干部素质的提高是形势所迫,当务乊急。

首先,严把队干部入口关,切实把那些素质较好,能力较强,愿意在基层干的干部选配到基层任职,在配备干部时,要考虑到干部的所学专业和任职经历及能否带全程的问题,防止频繁换人。新任干部实行三个月考察期,合格者建议下令留住,不合格者建议退回原单位。其次,大队要加强干部培训力度。主要采取集中学习有关法觃、教育理论、高科技知识,专题研究某一项、某一阶段具体工作,交流工作经验体会,解剖典型事例,面对面挃导和组织到部队、军内外院校参观见学等方法使干部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和才干。再次,要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干部管理乊中。把干部的自身素质、学员队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评先受奖,提职晋衔挂钩,打破评奖上的轮流坐庄和晋升职、衔上的齐步走问题。创造一种勤奋学习、富于改革创新、研究育人乊道、爱岗敬业、争先奋迚的良好育人环境。

㈡、扎扎实实地打牢学员的高科技素质基础。在这方面,突出抓好军事高科技基础知识、外语、微机三个方面的学习,推动学员知识向能力的深化。

在军事高科技基础知识学习方面,依据学院『高科技知识学习的三年觃划』,积极配合正课教学,尽力为学员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一是更新或充实大队两个高科技兵器图片展室的内容。二是编辑学员学习高科技基础知识问答五百题,做为学习控制点,让学员熟知熟记。三是把那些基础好、善钻研的学员统一编为特长班,请教员讲课,组织外出参观,培养一批学习高科技基础知识的尖子和骨干。四是引导学员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向钻研战法,训练改革的方向努力,力争在这方面上出一批成果。

在微机教学基础上,一方面要注意巩固提高延伸一课堂的教学成果,积极为学员的微机学习创造条件,如建立微机室,骋请学院微机方面造诣很深的行家为挃导老师,拓宽正课教学内容,向微机应用方向突破;另一方面,增大比武、交流、国家级考试的力度。毕业前,有50%学员通过国家微机二级考试,有10%通过三级考试。

在外语学习方面,积极配合教员抓好正课教学和业余时间的辅导复习。在饭前饭后、休息时间,可有计划地播放一些外语录音带、录像带;两年以上的本科队,在小值日讲评,班务会时,尽量用外语表达;大队在13队六角园,设外语角,为学员业余时间,提供交流的场所;增加外语比赛、演讲、演出的次数,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强化过国家外语四级的意识,坚决贯彻学院不通过外语四级,毕业时,不授学士学位的觃定,力争出一批过六级的人才。㈢、继续抓好学员实际带兵能力的提高。根据学员到部队后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有发展后劲的要求,努力搭设学员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舞台,下功夫培养学员会学,会干,会创造的能力。一方面,要把学员队建设成为标准违队,尽力创造违队气息,精心搞好学员实习代职工作,不断提高学员按纲建违能力;另一方面,要巩固发展我们大队“围绕培养学员能力,发展特长,觃范非课程性教学”的教改成果。第二课堂如近期学院不能统一组织,可由大队统一编班,在校内外骋请教员,提高二课堂的育人质量,把培养提高学员基础能力落到实处,对素质差,没有培养前途的学员,要依据学籍管理觃定,该降级的降级,该淘汰的淘汰,决不迁就。

㈣、注重学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学员任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关键性作用。部队反馈回杢的信息告诉我们,那些不合格,不能顶岗的学员,多数都是因非智力因素差造成的。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员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打牢学员在艰苦条件下,建功立业的高尚人格基础。我们决不能忘记学习成绩不合格是次品、身体素质不合格是废品、思想素质不合格是危险品的教训,跨世纪高素质的基层挃挥员,必须是能经受住“三个考验”的,尤其是要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我们要积极配合政治理论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答疑解惑,坚定信念,坚持用问题引导教育,有什么问题,搞什么教育,教育要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断增强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社会、家庭、部队的育人功能,做好两个经常性工作,挖掘综合育人的效果,最后达到学员从武志向坚定,踊跃到边防、到艰苦地方工作,没有远法犯罪的不道德行为。成为受

战士欢迎的基层干部。

其次,培养学员英勇顽强的作风。采取增大训练难度,增加奔袭,五公里越野爬山比赛的次数,专门在恶劣的条件下,训练学员的耐力和兊服困难的勇气和办法,彻底改变本科学员虎气不足的问题,培养与战士同甘共苦的作风,使其适应部队艰苦、紧张的军营生活。再次,培养学员健康的心理和抗挫折能力,采取教育引导、正反典型事例剖析、情景模拟、平时点滴修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使学员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

三、几点建议:

㈠、改变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拟由四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为三个月的基础训练阶段。新生入学后,前三个月集中迚行共同条令、共同科目的训练和从武教育,使青年学生切身体验兵的生活,完成由一名地方高中生向合格士兵转变。在这三个月时间里,部队生可补习文化,高年级学员可以到新生队当班长或业余时间当辅导员,使新生一入学,就可以受到比较制式的、觃范性的传帮带,也可以培养和锻炼学员的组训能力和两个经常性工作能力。第二阶段为两年的文化课学习阶段。按打基础,加大高科技比重,着眼未杢需要和发展,遵循高等教育觃律实施。第三阶段为近一年的通用科目学习阶段,每名学员都要学习摩步、机炮排长课程,达到样样通的目的。第四阶段为近半年的专业强化学习阶段,按照专业对口需要,强化一门专业课的训练,达到要精、要管用的“四会”教练员水平。

高校物业管理的育人功能 篇5

(一)高校育人的多目的性

高校是培育人才之地,提及的“育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课堂上的教师授课、学生学习。

对于任何层级的学校来说,授课、教学都是育人的首要手段,但相比中小学,高校育人有明显的自身特色。

中小学教育的重点是向青少年输送基础的科学知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老师教,学生学”的育人形式效率高、效果好,因此成为中小学育人的主要手段。

中小学住校生少,学生在学校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因此中小学的其他育人手段不多,应用也较少。

如果说中小学教育强调“成人”的话,高等教育则更注重“成才”。

高等教育在向学生传授某一领域较为先进的专业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的态度和追求卓越、向往至高境界的精神。

高校教育是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是素质的综合提升,而课堂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优秀品德、态度和精神的养成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环境的熏陶、周围人的榜样示范等等,育人手段多样化是高校育人的显著特点。

(二)高校物业管理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

高校教育的多目的性决定了高校育人手段的多样性。

高校育人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还需要多种形式的育人手段来完善学生的品格、情操。

育人不仅仅在课堂上,“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特点。

而在育人的环节中,高校物业管理较为深入地参与其中。

“全员育人”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和职工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上来。

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除了与教师、辅导员交流外,还经常与宿舍管理人员、食堂职工等高校物业管理者打交道,高校物业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其服务质量,进一步对享受服务的学生们产生影响。

因此,育人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物业管理人员也要树立起育人的理念,承担育人的责任。

“全方位育人”将育人的场所拓展到了教室外。

学校存在的意义在于学生,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培养学生而展开,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人与成才。

育人不限于教室,可以说校园处处是育人场所。

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身心愉悦,厚重、理性的大学精神指引学生探索、进步,包容、科学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品德、气质。

高校物业管理承载着管理校园内各类建筑与设施设备、服务全体师生的重任,在建设优美校园环境、培育优秀校园文化等方面大有可为。

“全过程育人”强调每时每刻都能开展育人活动。

与中小学相比,大学期间的课程相对较少,大学生在宿舍、食堂的时间远比在教室的时间多,课余生活和丰富的社团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大多数时间,而且这些活动大多数是在校园内进行的。

高校物业管理者参与者可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甚至可以将部分工作的决策和管理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高校的物业管理活动中,在加深相互理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见,高校物业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业服务,它从多角度、多方位参与到培养人才这个更大的工作中,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物业管理参与高校育人的形式

(一)环境育人

1.创建优美校园环境。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环境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垃圾遍地的肮脏环境让人感觉乱丢垃圾是正常的,而在整洁的环境中丢下一片纸屑也显得突兀碍眼。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大学生的大多数时间在校园中度过,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高校物业管理的基本工作就是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有序,管理优良的校园,整洁的宿舍楼道、干净的卫生洁具、齐整的花草树木,这些优美的校园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身心舒畅、心情愉悦。

高校物业管理者通过实际行动陶冶学生的身心,从这个角度看,高校物业管理每天都在参与育人活动。

2.科学、有效的管理。

高校在学生使用相关物业设施和学生行为方面有大量的管理制度、条例,学生在住宿、就餐、上课、借阅图书诸多方面都需要遵守。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实施有效管理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定时熄灯制度可以使学生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自助收餐能让学生体会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创建无烟校园可以使学生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

各个岗位的高校物业管理人员充当了生活教师的角色,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3.优质的服务。

热情、周到、高效的物业服务能让学生们感到身心愉悦与大学生活的美好;了解学生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可以方便学生的校园生活;推广文明用语、微笑服务可以拉近管理者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生活的关心照顾更能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

高校物业管理者每天与学生打交道,他们的行为时刻影响着学生。

规范物业管理者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优质的服务是对学生的正面熏陶,良好的后勤保障还能让他们安心做学问、搞研究。

4.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熏陶。

与社会的其他角落相比,大学校园显得更为纯净,大学精神就充分体现、弥漫于校园文化中,身居其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表现出独特的性格特质。

素质养成是育人的重要一环,而大学生的素质正是在独特的校园文化中逐渐定型的。

特定的校园文化熏染出特定的群体个性,特定的群体个性中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的塑造或发扬应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步进行。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抽象的大学精神强烈地影响校园文化,并通过校园文化直观地展现出来。

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在构建优秀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方面大有可为。

如清华大学的校园中随处可见树木上钉着铭牌,介绍树种、产地、用途等信息,小小的铭牌让人感到草木长学问、处处皆科学,而这正是清华大学园林科制作的。

高校物业管理部门承担着校园管理的责任,这为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可将校训、校风布置在醒目位置,学校道路、建筑物等起有寓意的名称,在教室、图书馆张贴名言警句,食堂、水房、卫生间设环保的提示用语等。

学生在这样的校园内学习、生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形成良好的品格与素养。

(二)工作育人

中小学有值日、课外劳动锻炼学生,大学在这方面可以走得更远。

让学生参与到高校物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育人的同时也能加强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1.学生参与高校物业管理事务决策。

大学生是高校后勤服务的主要对象,他们对高校后勤管理的质量有最直接的感受,也最为关心。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人,他们有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权利,而高校物业管理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途径。

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可以鼓励学生选举学生代表,在住宿、餐饮等学生关心的工作上让代表参与决策,物业管理的重大决策征求学生意见。

让学生参与高校物业管理事务的决策,一方面可以使管理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锻炼学生的决策能力,达到育人的目的。

2.学生参与具体工作管理。

在高校物业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兼职的高校物业管理者。

在宿舍管理上,可以设学生楼长、宿管助理等岗位,让学生担任并承担一部分具体工作;在食堂管理方面,可以成立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对食堂饭菜质量、成本核算、服务等进行监督与管理。

在校园秩序管理上,可以组建学生自律小分队,实现学生行为自律、自管,减少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

还可设立物业服务热线,鼓励学生报告校园内的设施设备运行问题,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物业管理工作中。

学生参与后勤工作的管理是高校物业管理的有益补充,不但可以建立物业管理者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促进工作的改进,还能加强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

发挥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的研究 篇6

发挥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的研究

欧传琴

在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的当今年代,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内容。而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农村更有份特殊的重要性。

我校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范围很大,怎样扎实有效地进行呢?伟大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十分重视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把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为必修课,他认为“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因而提出了伟大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论,由此可见,通过实践活动,才是加强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因此,我校开办了一批劳动实践基地,使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真正落在实处。

一、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结合。

1、改变观念。我们曾在高年级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在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中,愿意将来长大做农民的只占到被调查的人数的83%,而现实是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将来大部分都是新一代的农民,为了改变他们这种在“升中专”这一 棵树上“吊死”的观念,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让他们明确现实,更重要地是开出劳动基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改变观念。我们在校园西侧和西南角开辟两块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的“翠园”、“芳园”做为种植园,结合农村实际栽种蔬菜、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等开挖约为80个平方米的水面做为养鱼池、养殖三层鱼苗,开辟众多的花坛花圃种植花草树木。本着大事、难事老师做,重事、繁事大家做,力所能及学生做的.精神,老师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共开荒辟地1200平方米,在活动中,多数同学都正视自身的价值,这一活动为培养学生形成与劳动有关的正确的思想品德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工奠定基础。

2、升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儿子的信》中说道:“年轻人对劳动不能凭空产生热爱,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这个珍宝。”“只有人发现了劳动的乐趣,劳动才能成为需要。”为了让学生觉得劳动是一种需要,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注重了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学生在竞争中自然而然对劳动产生了一种乐趣,由不爱劳动,不想劳动而转化为自觉劳动。现在的校园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园、绿园、香园”。

二、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与社区环境相结合。

1、?请进来。我们觉得,仅凭自己在劳动基地上埋头苦干是远远不够、不行的,必须同我们周围的社区环境结合起来,才能扩大我们的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影响,做出更好的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成绩。首先我们请来对“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抱有成见的部分家长,让他们参与或在一旁观察劳动基地上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在活动中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对孩子在家里不做一件事,在学校竟会有模有样地使用锹、锄、耙等农用工具,简直不敢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发现了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孩子们身上,更潜移默化在家长们的心中。其次,我们请些有经验的农民、专家、科技人员等来校作基地劳动的实践和理论指导。让

提升高校党校育人功能研究 篇7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高等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强调:高等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政治热情高, 入党愿望强烈, 入党动机日趋复杂和多元化。高校党校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党校的“阵地”和“熔炉”作用, 积极拓展育人功能, 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符合实际的党校教育新体系, 是值得高校党校深思和不断探索的新课题。育人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的, 它包含了对大学生进行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全面的文化科学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工作素质等方面的培育, 其中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热情、集体主义意识是高校育人的灵魂。高校党校教育是以入党动机教育为切入点的思想教育, 是以党性教育为核心的政治教育, 是以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为主线的道德教育, 是以党务工作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能力教育。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入党积极分子是党员队伍的源泉和后备军, 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党员的质量,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是高校党组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由于受高等教育改革、社会转型、西方文化冲击等影响, 在高校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逐年壮大的情况下, 大学生入党动机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给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大学生党员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高校党校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 它是在高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它的建立和发展壮大, 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党的历史、领会党的理论、接受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我党的十八大后, 针对党员发展明确提出了“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16字方针, 对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党校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 进人党校学习也是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自我提升的重要方式, 因此高校党校的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功能就显得额外重要。

二、高校党校育人功能上的受限因素

高校党校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也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 入党积极分子在党校的培养下迅速成长起来, 但目前的高校党校的发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从而限制了高校党校育人功能的发挥。主要的限制因素有:

1. 高校党校教师队伍的非专职化。

高校党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多为兼职, 党校也基本上都是挂靠在组织部或宣传部, 没有单独的办公场所和事业编制, 从而导致教师对党校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党校育人功能的发挥。

2. 教学内容和培训形式单一化。

个别高校的党校在培训学员时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使理论和实践脱离开来, 学生在党校学到的理论知识由于没有实践的检验, 得不到深刻的体会, 不利于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由于考核方式的单一化, 导致不少学员轻视培训过程, 重视结业考试, 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局面。

3. 抓好培训期间的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 放松了对党员的继续培养教育工作。

党校培训期间, 入党积极分子通过教师的讲授和自身的学习, 对党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党校培训取得了丰硕成果, 加强了自身入党的决心和信念。但是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 个别同学就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 党校也忽略了对党员学生干部的继续教育工作, 导致个别同学做出了有悖于党员身份的事情, 在同学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影响了高校党校的育人功能的持续发挥。

三、提升高校党校育人功能的方法及措施

1. 提升高校党校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职能就是“教书育人”, 在培养出优秀学生的目的指引下, 就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高校党校教师在学生德育教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要传授党的基本知识, 同时也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的自身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否落实, 也关系着能否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政治信念坚定、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同时, 高校可以建立党校教师库, 选择长期从事党务工作, 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 每位教师提供2~3个讲授内容, 由党校学员投票产生本学期党校授课的教师及专题, 从而大大地提升党校教师的激励竞争机制, 通过学生对教师的党性修养、业务能力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来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要提高党校教师的素质, 除了他们自身的学习提升外, 同时也要安排他们参加相关的培训、进修或学术会议, 创造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使他们能及时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同时, 党校的工作人员也要做好党校学员和党校教师的沟通作用, 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做出及时的调整, 了解和掌握教师对党校教育工作的思想动态, 学生对党校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建议, 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来自于党校教师所带来的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教育。

2.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传统的党校教学基本上就是教师讲, 学生听, 培训结束就举行结业考试, 这样培训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很多同学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形成对党的的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针对这一点, 党校可以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与地方党校合作, 实现师资共享, 互换教师上课。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组织党校教师广泛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调查研究, 增加教师实践教学的机会。或者是邀请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知名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人物走进高校开展专题时事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来增强学生的党性意识, 同时也可以组织党校学员走出校门, 深入工厂、企业、社区、农村去参观、学习、社会实践, 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变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党校培训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他们学会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能够让他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国情、民情、党情,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作为高校党校结业考核的内容之一。

3. 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上要做到多样化。

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会让党校培训的学员感觉枯燥, 纯理论的学习没有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改进这种讲授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 除了安排党校教师继续讲授党的基础知识外, 还可增设与当代大学生工作和学习联系比较紧密的专题以及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时事政治、会议精神等, 从而能够更深层次地唤起广大学员学习的内在动机, 促进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坚定信念。同时为了考察学员的学习效果, 在党校学习期间可以安排部分学员代表进行大会讨论交流发言。发言的学员可以针对党校培训的学习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 也可以就时下的社会热门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及通过党校培训后对党有那些新的认识等等。通过这种形式, 让学员们真正参与到党校培训中来, 相互间进行思想的交流, 对培养他们正确的党性认识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避免出现单一的考核方式对学员党校是否能结业的影响, 高校党校需要改革考核方式, 可以采用结业考试的成绩与学员的读书笔记、党校培训心得体会或者上课的考勤情况等, 以不同的比例形式组成。这样就全方位的对党校学员的培训情况做出了考核, 只有认真参加培训并做好听课记录, 认真对待考试的学员才能顺利结业。同时, 高校党校除了对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党校结业证书外, 还可评选出在党校培训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员为优秀学员, 颁发“优秀学员”荣誉证书进行表彰。党校考核方式的改进能对学员的上课纪律、听课效果以及出勤率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也对提升高校党校的培训效果起到较好的作用。

4. 坚持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鼓励学员增强自我教育。

高校党校的学习只是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培训, 对于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日常教育, 培养和巩固他们对党性的认识。在当今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对学员进行抗干扰、防腐蚀的教育也就显得额外重要。在高校, 可以按照院系的或者班级的形式成立思政学习小组, 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党的理论基础知识, 同时可利用学生党支部、团总支的作用加强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党校学员注重平时的自我教育, 在与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加强对自身的约束, 规范自身的行为, 这些都为党校培训教育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增强和巩固作用。高校党校通过对党校学员的培训, 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教育学员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教育学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 更加需要培养学员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党校在学生道德教育上所发挥的作用。

摘要:高校党校作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思想道德教育培训的“主阵地”, 在提高党校学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学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 提升高校党校的育人功能, 加强学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党性教育, 在高校德育教育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党校,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双胤, 林屹, 马丽.高校党校工作创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6)

[2].邓小峰.论高校党校的育人职能[J].学习月刊, 2007 (7)

[3].马宁.党校教学的定位及发展内涵分析[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 2011 (2)

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篇8

“教书”与“育人”的脱离

教书育人虽然被认为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人们又似乎经常性地把这看成是截然分开的两件事。特别是在各个学校设置德育处的背景下,校长、科任老师等都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即学校的育人工作是由专门的德育老师来进行的。于是负责进行德育工作的老师背负了难以承受的重任。而另外一方面,各科老师在各自的领域内进行着学科的知识传递。这种分割导致教学过程成了教师机械操作过程,而专门负责育人的德育课也成为干巴巴的说教过程。教学因缺少育人的功能而失去学校教育应有的内涵。

学校教育中教书与育人的脱离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就是教育学问题中的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这是一个教育学传统的话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提出“教育性教学”这个概念,他认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教学与育人是浑然一体的。后世的教育者们大多知道赫尔巴特,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教学与育人又似乎是截然分开的。

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的分化,这种分化是在从培根开始的学科分类之后,人类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分化下,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也在此背景下不断地分化,这种分化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在某个领域的认识,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们片面地去理解所分化后的学科,而隔断了学科间普遍的联系而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南京师大的杨启亮教授也认为,“在教育和教学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无所谓教学的教育性或者教育的教学性。人类从生命孕育和养育的现象中认识教育,从年长者向年幼者进行经验传递的现象中认识教学,经过漫长的历程创造了学校教育和教学。这里也没有什么学科边界,教育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教育,它们是一体融合的关系。”自从有了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分化,人们倾向开始区分教育与教学的差异并最终走向脱离。

另外一方面,在现时的应试教育的困境中,专业教学的教师无法超越这种困境,在“升学第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专业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们无视教学教育性的存在,而将教育性让位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及活动,教学过程完全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过程。

教学与育人的脱离导致了学校教育常常出现各种问题,一方面是教学脱离了专业教师的有意识育人过程而使得教学内容失去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使得德育的开展陷入困境,德育成为被剥夺的活生生的载体而变得面目可憎,单纯的说教已经很难促进学生道德的成长。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需要从宏观的层面去重新认识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教学是育人的有力阵地

德育是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教育的首要目标,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德育也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就成为其真实的写照。学校的育人职责就在知识传递和考试面前让位。但其实,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教学与育人其实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存在,它们可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教学是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育人的有力阵地。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过程出现问题,德育就可能走向无效。因此德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合作。而对学校来说,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渠道。细心分析这个渠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有着它独特的优势。

首先,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方面起主导作用,因为它不间断地、全面地传授系统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学生认知方面占着主导地位。

其次,各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以教材为载体,结合教学过程使其有机有序地渗透到学生中去,比如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课程,特别是历史,它以独特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知道历史变化的规律,近代的苦难史也容易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这些教材的教育效果是其他任何德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再者,从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角度来看,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是在课堂上的,而一种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教育,教师以其身体力行来给学生施加“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

最后,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而德育工作应该融入到教学的工作中,这样可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所以在教学中渗透育人工作是防止“教书”与“育人”互为矛盾、冲突的有效解决方式,也是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根本途径,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学校在进行育人工作时要积极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教育性教学何以成为可能

教学的教育性解释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学校实际情景中的教育与教学相脱离是在忽视这个问题,这容易使德育工作失去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也使得学生只成为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成为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的“是一个知识储蓄的过程”。这不仅黯淡了学生的生命颜色,更消逝了教育的本真内涵。因此教育要完整就应该把教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如何统一起来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尝试对此作些粗浅的探讨。

其实,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不存在没有教育的教学”,教学与教材中都包含了教育的因素。但是,这些隐藏的因素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开发和正确的理解。保罗·弗莱雷说“只有当行为与反思不分离的时候,行为才是人类的行动”。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如果缺少育人因素的话,教学也几乎算不上是教育的行为。因此,我们要让教学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

再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价值。古今中外教育史上,人们都重视教材的选择,中国的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一向是个以重视伦理道德为典范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道德教育的历史。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四书五经”已经被沿用了几千年,这虽然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但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教材中的很多思想甚至成为衡量道德的一个标准,足见这些作为道德教育教材的经典性。而西方的古代教育早在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时也就定下了基调,中世纪的历史、神学等课程也都难以脱掉道德的因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存在的德育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身的潜在影响,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给学生上课这个行为看似是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和潜在的而且可能是长期的,这种潜在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表现,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特别是面对特别容易模仿的这个年龄的学生。教师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道德模范,教师的德性魅力容易让学生亲近。学生也只有“亲其师”,才能更好地“信其道”。

上一篇:企业注销税务清算方案下一篇:新版三方合作经营合同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