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预算法的出台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为建立健全现代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遵循标准。本文结合新预算法同财税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就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施行好新预算法的总体要求,进行了分析阐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论文 篇1:

关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构建的探讨

摘 要 构建并推进财政预算的绩效管理是政府管理的一种变革。可以很好的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还可加强外界对政府的制约,从而提高动作效率。只有提高了政府财政预算绩效才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要将构建推进政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改革的关键才能发挥社会公众的舆论作用。

关键词 财政预算 机构改革

一、构建并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以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为中心

1.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概念解析

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是结合统计学、运筹学的基本原理,套用一定的指标系统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按照原有的程序得出一个定量的值。这个定量值可以公正、客观、准确地对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发挥效益及取得的成绩做出综合的判断。

2.构建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意义所在

构建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中心内容。建立与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是对于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变革。其关联的预算分配和政府绩效之间的相关联系,切实并可行的提高了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从最根本上促进了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规范化,决策形成的民主化,以及决策水平的科学化和部门职责的透明化。这其中,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又是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核心。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上个世的中期就开始了关于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探究。代表国家有新西兰,该国家是这方面变革的领导者,因为改革的效力非常大,新西兰非常成功的消减了严重的财政赤字。而美国在财政支出评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因为美国本国内对财政赤字和政府效率有着非常统一的共识,在国会与政府的统一合作的努力之下,上个世纪的末期美国也成功的解决了财政赤字的问题。

二、我们国家构建及推进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实践情况

我们国家在05年时提出了要构建财政预算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在同年的5月25日颁布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同一年的9月9日印发了《中央级教科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并开始在一部分省市进行试点。通过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绩效的综合性的考评,让政府可以更科学、合理的配置财政资金,优化其支出的结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

经过多年试点实践,我们国家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原来传统对财政预算绩效的考核重点从执行过程转变成执行结果,让财政支出管理的变革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优化;

2.在评价的体系当中,以成本的核算替代了收支的核算,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财政的运行方面的成本;

3.每一个部门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

4.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具有更加客观及公正的特点,从而优化了对于财政收支的监督方面的作用。

此外,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将更着手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这对于国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我们国家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将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作为关键点

在总结了之前政府机构在改革上效果不理想的基础上,我们国家开始探究构建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来帮助财政预算绩效的管理,并作为促进政府改革的目标。要构建起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单要加强有关行政管理的理论研究,同时还需要向西方或亚洲一些发达的国家学习,学习他们行政改革的实际操作的经验,以及应用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要依法构建并推进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

一定要注意重视好相关的绩效管理的法规方面的建立,只有这样,政府的财政绩效的管理才能有构建并有序推进有法可依。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一定会涉及到一些其他部门的相关利益,会不可避免的损害到部分的利益者,同时也一定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如果单单只是依靠财政部门的部分规范性的文件是非常难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实施的,一定还需要有更加权威的法律给予相应的保障才可。

3.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公众监督作用

透明的预算体制是可以加强责任的落实。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财政支出是不是已达到了原来设定的目标,又或是说实现了原来承诺的结果,人民群众才是最有发言的权力的。人民群众的公众监督是推进政府机构变革最重要的外部力量。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样的监督,政府机构的改革才能真正的进行下去,才不至于改革到一半后草草了事。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样归入至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体系当中,让预算绩效更加的公开和公正的进行。通过信息的透明、程序的公开、人民群众的参与、第三方实行的方式,将监督权赋予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让绩效管理体现出人民的意愿。

4.完善相关的责任问责制度

要想让问题的溯源成为可能就一定要明确相关的责任制度。责任到人才能保障其监督发挥最大的效力。政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和行政机构的业绩、人员的职业、待遇等相挂钩,从而让财政资金的运用者在使用每一项资金的时候都将个人的利益和政府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思考后再行动,实现做到利益、责任、权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这样的激励制度下,我们国家的政府才有可能实现由管制型转就成服务型。所以,构建并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之中,建立起相应的预算责任制度,要在给予人员审批资金使用权的同时明确其应该承担的法律和相应的行政职责。如果当执行的结果出现了一些较大偏差的时候,就需要为了这种结果而负出相应的责任,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严格的处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并推进政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其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中央以及地方的财政都积极开展了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幅度地提升了财政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但是,我们国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洪淑琴.关于稳步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若干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1).

[2]朱旭央.浅谈推进财政绩效评价的基础工作.经济师.2009(11).

[3]郭伟,张建斌.准确把握科技事业单位特点进一步完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河北农业科学.2009(07).

[4]汤建宁.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战略刍议.中国农业会计.2010(05).

[5]张文浩.从国外经验看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辽宁经济.2010(04).

作者:姚淑芳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论文 篇2:

新预算法与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 要:新预算法的出台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为建立健全现代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遵循标准。本文结合新预算法同财税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就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施行好新预算法的总体要求,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新预算法;财税体制改革;辩证思考

一、前言

预算法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重新颁布,自2015年1月1日施行,不但开启了财政预算法律约束规范的全新视角,开启了现代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变革的新篇章,而且也为扎实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拉开了帷幕,指明了新的方向。因此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新预算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目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越来越成为了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新预算法同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辩证联系

新预算法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稳步实行财税体制改革而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吹响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号角。新预算法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联系。

一方面,从总体上来说新预算法的颁布施行,能够更加科学地推动政府部门转变职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财政预算管理和财税体制改革中,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的健全完善,对于实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解决政府和市场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的瓶颈难題,这也是新预算法规范政府预算管理行为、杜绝政府过多行政干预的题中应有之意。比如,新预算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这就进一步严格要求和约束了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将预算收入管理权限与市场运行充分挂钩,为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的法律约束框架。

另一方面,从具体执行上来看尽管新预算法的出台实施,为财政预算管理提供了法律遵循,推进了预算管理和财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过按照现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决策部署,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建设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与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衔接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新预算法对于建立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管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对于保障社会关注的知情权和参与度,兼顾社会公平,满足效率优先的基本原则,顺应财税体制改革的客观形势,也势必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新预算法所体现的预算管理内容对于深化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预算管理机制,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安全高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实现均衡地公共服务保障目标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落实新预算法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对策措施

1.严格执行新预算法的总体要求

新颁布施行的预算法,全面开启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序幕,在保证财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和取得成效上,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所以,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好新预算法的总体要求,如何让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到新预算法的积极作用,如何健全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确保新预算法同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更好地融合起来,就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关键任务。一方面,要加强新预算法的学习教育培训,要通过集中学习、分散自学、专家辅导、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组织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系统地学习新预算法,教育和引导政府部门全面领会新预算法的立法宗旨、主题实质、总体要求和具体内容,在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好新预算法,主动加强相关配套制度,保障新预算法落实到工作实处,落实到财税体制改革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财税体制改革扎实有序地推进实施。另一方面,要加强新预算法的宣传引导,充分发挥舆论主阵地的宣传作用,通过网络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多视角广泛深入地宣传新预算法,增强新预算法的社会认知程度和认同效果,努力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依法依规做好预算管理的能力水平,努力提高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整体质量。同时,要加强财税法规制度的健全完善,要依托以往财税改革、预算管理法规制度、政策文件的前提下,结合新预算法的总体要求和财税体制改革的现实情况,调整充实完善相关内容条款,全面体现新预算法的精神实质,全面体现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努力保证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2.严格加强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度

严格加强财政预算监管是保证新预算法贯彻执行成效,保证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关键所在。所以各级政府及其行业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到加强预算管理监管约束的重要作用,全面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健全完善的客观形势,全面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形势,围绕新预算法中有关财政预算管理的全新变化,围绕财政预算管理监管约束的重点内容,配齐配强专业化的监管队伍,全面监督检查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妥善解决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短板,为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扫清体制性、制度性、机制性障碍,坚决杜绝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财政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确保财税体制改革更加安全高效。

3.严格推进预算管理的公开程度

2014年8月31日修订实施的新预算法,不仅对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约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对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明确公开主体、公开内容和公开范畴,加强预算管理的公开力度,严格坚持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利用政府门户网站、电视、报纸等多种载体,全面公开财政预算管理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财政预算管理在阳光、透明、公开的环境中运行,努力保证财税体制改革的公开化和透明度。

4.严格加强和规范政府债务管理

科学合理地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新预算法和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规范政府融资举债行为,有效地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一是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状况,采取有保有控的原则,实行地方政府性债务限额管理,合理确定举债规模,合理控制债务余额规模和增长速度。二是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控制。将一般债务收支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将专项债务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中的财政补贴等支出按性质纳入相应政府预算管理,健全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明确偿债时限,按时还本付息,有效地增强偿债能力。三是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用途控制。严格执行债务限额标准,严格禁止擅自举借债务,有效地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支出用途。四是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建立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强化风险动态监测和预警防控,保证债务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报告、早处置,努力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隐患。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的日渐完善,特别是新预算法出台施行以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越来越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应当充分认识到新预算法的政策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作用,深入细致地贯彻落实好新预算法的总体要求,努力保障财税体制改革的扎实深入推进和取得良好实效。

参考文献:

[1]于立新.新预算法与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J].纳税,2018(4).

[2]孙磊.新预算法与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J].宏观经济研究,2015(2).

[3]郭军.新预算法与新财税体制改革的关系及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7(3).

作者简介:朱景云(1972.01- ),女,财税专业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财税

作者:朱景云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论文 篇3:

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控等几个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缓解收支矛盾的压力较大。现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与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形势要求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为了更好适应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国发〔2021〕5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多个方面就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意见》切中要害,所列的要点都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需要着力推进和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其中,对于地方基层财政部门而言,以下几个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控的问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事实上,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常態化的工作,需要采取管控与疏导相结合的策略。

从巩固现有政策措施的积极成果来看,一是强化地方政府举债规范性。坚持“开前门堵后门”“开正门关边门”。对不走前门和正门者,一旦发现,严肃问责与惩处,决不姑息。二是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熔断机制。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一旦达到上级下达的债务限额,其获取新增政府债券额度的资格相应丧失,并应接受更加严格的监测和督查。三是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控激励机制。中央财政每年在分配债务规模时应向债务管控有力有效且偿债能力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倾斜,并要求地方政府以同样的原则逐级向下分配,同时加强跟踪督查和绩效考评,以此体现财政二次分配的正向激励,促进形成各地政府在债务风险管控方面尽心尽责、久久为功的良好氛围。
二、地方财政预算跨年度平衡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有所上升。尤其在财政减收与增支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财政收支年度平衡的矛盾和压力有增无减。强化财政中期规划和构建预算跨年度平衡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从强化财政中期规划来看,目前大多数的地方尚处初期阶段,中期规划的科学性、完整性、约束性等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强化。从构建预算跨年度平衡机制来看,地方财政面临着对于丰年财政结余和库款增加如何妥善处理的问题。多年来地方财政存量资金“去库存”力度的持续加大,许多地方财政的“压舱石”已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如若遇到连续年度的财政歉收,实现跨年度平衡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地方财政预算执行中对于每月财政保障水平的控制与考核,特别是年底财政结余和存量资金规模的控制与考核,宜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内各地财政经济的实际情况分类管理、动态调整,不宜采取一刀切控制的简单做法。
三、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的问题

财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财政预算管理绩效的提升。2018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变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从地方财政部门的实践来看,财政预算的绩效管理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关键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成效的考量问题,即如何构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体系的问题。因为,无论是财政预算收入的组织,还是财政预算支出的安排、执行的结果,都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全面的指标体系尤其是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考核。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那么,财政预算管理的绩效究竟是好是坏、是否提质增效及其所至的程度等都将无从谈起,无法做出客观准确的评判。

然而同时,编制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指标体系十分困难。财政预算支出面广量大、用途各异,不同性质的财政预算支出又需要采用不尽相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即便是机关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转支出,也会因各单位职能和业务特点的差异,在绩效评价的指标选择及指标值设定上可能也得有所差异。加之,国内不同地方因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用工成本等不尽相同,以至于即便是同样的部门单位或同类的建设项目,也很难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此外,作为财政资金的具体使用者对于绩效的衡量又有其自己的理解与角度,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公允性往往成为预算绩效评价实践中备受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

对于不同地方的财政部门,或者对于同一个地方财政部门的不同预算单位和建设项目,财政部门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价的时候,要在全国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的基准水平上,结合各地自身实际建立指标值校正系数和必要的补充性指标。此外,无论是中央财政制定的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基准水平,还是各地方财政制定的指标值校正系数和补充性指标,仍需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中逐步优化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和实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的目标。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现为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财政管理与研究工作)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9期)

作者:郭纲

上一篇:八年级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地铁服务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