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预算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收支预算(精选8篇)

财政收支预算 篇1

关于市区××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年月日在市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青岛市区财政局局长

各位代表: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

大会书面报告我区××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构建“五大中心”和建设“四型城区”的奋斗目标,克服各种增支减收因素,深入推进财源经济建设,超额完成全年收入预算任务,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履行公共财政职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财政改革,财政支出“有保有压”,突出了对重点项目及改革热点的保障,有力地支持了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年,全区区级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占预算的,同比增长,区级财政收入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年,全区可用财力为万元,其中市财政结算财力万元,市专款万元;全区财政支出共完成万元,比上年增长。从全年财力情况来看,××年除安排全区各项财政支出外,结转下年支出万元(主要是市专款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净结余万元,全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财政总体运行状况良好。

重点支出安排情况:

⒈突出了对“三农”方面的投入。××年,在全市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征收,实现各建设项目应付农民补偿款无拖欠,同时,全年财政安排支持“三农”资金达万元。其中:安排支出万元,扶持了枯桃花卉基地、晓望茶苑、碧湾海产等农业示范园点和龙头企业,支持了仙胎鱼、海水豆腐等十大地方特产的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农业基建资金支出万元,主要用于农村供水工程、道路等;农村护林防火专项支出万元,建立全区三级护林防火网络,既有效地保护了山林安全,又解决了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资金余万元,解决了个村万多村民的吃水难问题,并首次对我区农村老年人进行了健康查体;农村费税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支出万元,对个低收入村村干部工资进行了专项补助,保证了农村基层政权的运转经费。

⒉加大对社会保障方面支出力度。全年社会保障、抚恤支出万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农村养老保险支出万元,为我区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再就业支出万元,帮助多人实现了再就业;退役士兵安置支出万元,支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低保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支出万元,维护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全区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支出万元,保证了全区国有企业改制的正常进行。

⒊确保了“平安”建设的支出需要。全年安排政法投入万元,其中:投入资金万元,用于治安动态控制系统和交通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万元,改善政法基层单位的办公条件、支持全区政法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保证了重大案件的办案经费,为维护全区社会稳定提供了资金保障。

⒋科教文体投入保持了持续增长。全年科教和文体方面投入万元,其中:用于学校扩建、修缮投入万元,改善了我区教育办学条件;对街道教师工资进行了统发,安排资金万元,确保了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科技三项费用支出万元;文化宣传、文物保护及文体设施建设等支出万元,改善了全区群众文体条件。

⒌保证了全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年,全区下达基建财力投资计划亿元,其中财政预算支出亿元。主要项目有:“一线四点”项目沿海清理整治支出万元,为我市实施奥运战略重点项目奠定了基础;滨仰公路建设支出万元,完善了我区公路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张村河治理工程支出万元,改善了沿河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了我区城市化进程。

二、××年财政重点工作

(一)完善长效机制,打造一流的财源经济建设体系

一是以财源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以财源建设工作体系为抓手,增强了收入的预测和监控能力。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财库联网,通过财源建设工作会议、财税、财企专题会议、企业快报、财源月报制度等形式,形成了以领导小组会议为龙头确定任务和方向,以专题会议为抓手协调关系推动落实,以综合治税工作制度为落脚点真抓实干的财源建设工作新体系。全区各部门协同作战的能力明显增强,通过综合治税工作共收集信息万多条,增加区级税收余万元;工商、财税部门协作配合,抑制了企业向外迁移,减少了税源流失,在南车集团、金百合药业等单位的纳税问题解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源建设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二是在减收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财源建设新机制发挥功效保证了年初预算收入目标的实现。今年受出口退税改革、国家宏观政策调整

及房地产项目开工进度等影响,收入形势十分严峻。在财源建设新机制的推动下,全区财税部门共同努力、深挖税源、加强征管,全年挖潜清欠增加区级税收余万元;在新增财源匮乏的不利局面下,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对拉动收入增幅发挥了积极作用,贡献区级收入万元,较去年增收多万元;财政部门拓宽收入领域,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全年共组织非税收入万元(不含土地出让金),同比增长,使非税收入成为财源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必要补充。

三是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要进”工作成效显著。××年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从保证全区重点项目、新增项目的资金需要出发,财税部门加大了“要进”力度,全年共争取上级资金亿元,使我区××年财力达到万元。在企业迁移问题上,充分研究相关政策,减少我区财力划转多万元,同时在今年最后两个月全市出口退税免抵调指标仅剩个亿的情况下,又多争取免抵调收入指标近万元,并争取调度资金多万元,对我区收入增长起到了有效的拉动作用。

(二)强化资金管理,创建一流的投资管理评审体系

一方面,逐步完善了以预算宏观总控、基建全程参与、工程预决算审核中心专业审核、会计核算中心反映监督的内部制约体系,另一方面,以事前编制标底预算、事中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事后进行项目结算审核监督为流程,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把关,逐步建立起了以提高投资效益为核心,以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评审为重点,内外监管相结合的财政投资评审体系,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为当年工程项目编制标底项,总值亿元;审核工程项目项,报审金额亿元,净核减万元,核减率。二是在历史欠款清欠工作中充分发挥投资管理评审体系的优势,克服项目历时过久,部分工程资料缺失等困难,审核确认了余个施工企业的个单项工程,总投资亿元,在××年还款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偿还工程欠款亿元,提前一年零三个月将建区以来的历史欠款全部清偿,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多家媒体都作为先进典型进行了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塑造了诚信政府形象。三是扩大财力投资评审的范围,将机关事业单位的设备购置纳入管理范畴,首次将绿地养护、道路保洁等城市维护资金实施了政府采购。全年共进行了项次招标评标工作,采购合同金额万元,节约资金万元,资金节约率达到。

(三)打造“财兴政通”服务品牌,完善一流质量管理体系

×年区财政部门在全国基层财政系统首家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年我们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持续改进,并首次将机关文化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打造出响亮的“财兴政通”服务品牌。在工作中,财政部门将目标管理考核、过错追究及其它各项规章制度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财政干部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全年共督办文件、会议决定事项项,内部通报或处罚人次,有效地发挥激励和制约双重机制,增强了竞争意识,提高了行政效能。围绕“生财聚财理财,为区为国为民”的工作宗旨,在组织春季集训、突破性领导力培训提升全局团队意识的基础上,实施机关文化品牌战略,整合内部管理、业务运转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全力打造“财兴政通”服务品牌,有效提升机关形象。制作工作标识牌,个性化确定了每个人的座右铭;制定统一标准,规范了档案管理,通过不定期检查,狠抓落实,实现了机关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工作推进、作风改进、环境改善的四结合,塑造起“永葆激情,永续卓越”的团队形象,在多家企业参加的顾客满意度调查中,顾客满意率达到。

(四)加强执政能力,优化调整支出结构,推进财政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是进一步深化了部门预算改革,将部门预算内外资金统筹使用作为改革重点,同时强化了部门预算编制的事前监督,建立了全区基础资料信息库,增加了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二是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年进一步扩大了集中支付范围,将集中支付资金扩大到科技、农业综合开发、企业挖潜改造及土地资金等项目,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监管力度。三是扎实做好改制企业资产评估备案工作。严格执行各项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和财经法规,最大限度的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不流失。四是积极参与了农村养老保险、退役士兵安置、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教育投入等多项改革和调研,大量详实的数字和精确的测算为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牵头组织开展了全区整顿统一着装工作,参与了土地清理、项目推进等多项全区重点工作。

×年在收入任务重,征收难度大的不利情况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全年财政预算,各项工作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制约收入增长的财源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财政增收基础不稳固。二是主体税种中营业税、增值税增长乏力,税源分布中重点税源增长缓慢,不利于税收收入快速增长。三是财政支出压力有增无减,财政资金使用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依然存在。今后我们将更加重视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推进财源建设、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年财政预算草案

×年,我区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各级经济、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构建区域性“五大中心”和建设“四型城区”,深入推进财税改革,精心理财保稳定,积聚财力促发展;打造一流财税干部队伍,确保圆满完成财政预算,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的全面振兴。

×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财政收入预算

×年全区区级财政收入预算安排万元,考虑××年出口的增长以及××年出口退税的翘尾因素影响,较上年同比增长。从财政收入结构来看,考虑我区税源增长情况,××年税收收入增幅定为,适当提高了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收入质量,优化我区财政收入结构。

(二)财政支出预算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年区级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省、市对我区各项结算补助后,全区灶内可用财力为万元(含上年结转万元)。××年财政支出预算安排万元,收支相抵,预算安排保持平衡。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年财政支出预算将调整结构,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同时,重点加大对“三农”、科技教育、社会保障、规划编制等方面的投入。对出国经费、设备购置、会议表彰等费用预算,实行零增长或适当压缩。其他方面的支出,按照轻重缓急、量入为出的原则适当安排,全面实行部门预算。重点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⒈建设投入万元,比上年增长;

⒉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安排万元,主要用于财源建设扶持资金及新产品研制费用;

⒊农林水事业费安排万元,与上年持平,主要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支出;

⒋科技三项费用安排万元;

⒌抚恤、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共安排万元,比上年增长。其中主要项目有:低保对象基本生活保障和老年生活补助万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万元;农村养老保险补助万元;企业改制职工安置万元;促进再就业补助万元;

⒍城市维护费安排万元,比上年增长;

⒎各项行政事业费安排万元,比上年增长,其中,教育支出安排万元,比上年增长;公检法司支出安排万元,与上年持平;

⒏总预备费安排万元。

四、××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年是我区各项事业实现大突破、大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财政改革、发展和保障任务较重的一年。从全区总的财政经济形势来看,财源建设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但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大,今后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增长的难度加大,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因素加强,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对财政提出了更高要求,财政收支压力仍然居高不下。××年,财政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完善招商引资体系,利用国债资金、税收政策、财政贴息等多种政策手段,引导国内外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领域流动,提升我区产业层次和经济竞争力;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全面推进农村就业、养老、医疗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证国家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二)继续深化财税改革,不断完善财政调控体系

加快财政管理改革,把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与完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既要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又要使部门单位有一定的自主权,切实调动各方面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入手,逐步建立起从预算编制及执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和控制体系,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同时结合投资评审体系,加大对建设、农业、科技等重点资金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支持教育、卫生、社保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改革,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合作医疗投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做好“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机制。

(三)准确把握发展契机,开创财源建设新局面

全面推开“金财”工程,完成税务、财政、国库之间的财税信息联网,为政府适时掌握企业纳税信息提供快速、准确通道,实现财政管理的信息化;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在××年改革调研方案基础上进行研究确定,全面推开街道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全区经济和财源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农税征管新模式,将原房产部门代征的契税由财政部门直接征收,努力将征管机制优势转化为财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收入潜力,促进财源建设。

(四)持续改进内部管理,全力提升“财兴政通”服务品牌

一是在目前财政工作日趋规范化、程序化的基础上,立足于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理顺内部机制,压缩内部程序,落实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实施信息化管理,强化督办制度,探索方便服务对象的措施和方法,积极营造“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为”的工作氛围。二是以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内部管理体系。落实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办法,通过奖惩结合的机制形成比学赶帮、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以深情服务感动人,以工作业绩说服人,实质性打造“规范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政府机关,丰富“财兴政通”服务品牌底蕴。

财政收支预算 篇2

一、财政预算公开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

我国的财政预算公开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1951年, 国务院颁布《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财政计划, 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属于保密内容, 是国家机密;1982年宪法赋予人大审查、批准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权力, 1994年《预算法》明确了人大审批预算的职能, 但并无预算公开的规定;199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才提出了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等要求;2000年, 全国人大选择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个部门, 作为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试点;正式预算公开是2008年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布部门预算。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总理指出:“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 办了什么事。”从此, 来自顶层设计的和基层实践的两股力量, 合力推动着我国的财政预算之门逐步打开。

(一) 从世界范围看, 政府预算信息公开主要基于三个理论

1、公众知情权理论。

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前提。目前, 知情权已成为公众和政府承认的基本人权之一。西德是首次在法律中规定知情权的国家, 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宪法中明确认可了知情权。

2、民主参与理论。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经常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 努力为人民服务。”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权利的实现条件是国家必须为人民提供相关信息,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3、人民主权理论。

人民主权理论是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主要理论。英国杰出思想家洛克阐述并理论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认为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 人民有权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法律和政府的重大决策, 必须取得人民的同意。17、18世纪, 卢梭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思想, 系统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了人民民主与国家的关系, 认为人民有权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我国宪法第二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根据人民主权理论, 政府预算信息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预算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 应当属于人民所有, 政府理应向人民公开政府预算信息。

(二) 推进预算公开的必要性

1、基于民主政治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现实需要。

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一项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人权, 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性权利, 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了解财政预算的内容不仅是纳税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也是保障宪法赋予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需要。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无论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还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都需要以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有相当的了解为前提。

2、基于公共治理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公信政府的客观要求。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要建设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政府, 这是公共治理的趋势和方向。信息公开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客观要求, 公开发布的预算可以通过一份独特而清晰的文件, 提供关于政府活动的完整报告。一份结构有序、宣传充分的预算能够保证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基础, 从而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我国的政府是一个责任政府, 它同样有义务向公众公开预算, 接受公众监督。

3、就反腐倡廉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有效监督行政权力和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我国反腐败形势十分严峻, 实行预算公开, 必将有助于遏制腐败现象高发态势, 必将减少公共管理部门的权力寻租空间。在这方面, 英国和美国的预算制度成为范例。英国预算制度形成的最大贡献是解决财政腐败问题, 18世纪中期之前, 英国各种各样的财政腐败是触目惊心的, 进入18世纪中后期, 议会通过预算控制财政, 大体上杜绝了腐败。在美国, 1905年纽约州市政研究局利用涉及影响力购买和腐败两大丑闻促成的政治真空, 将监督与公开作为重建政府在公众眼中合法性的手段, 创设出了预算制度。美国国会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与会计法”。这一看似不起眼的预算改革对美国后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将各级政府行为的细节第一次展现在阳光下, 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势头, 从而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增强了政府正当性。

二、省级财政预算公开的现状及深远影响

(一) 省级预算公开的进展情况

以陕西省为例, 近年来,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委、省政府部署, 陕西省财政厅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工作, 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1、财政预算全面公开。

从2010年起, 陕西省省本级财政预算决算向社会全面公开。在此基础上, 省财政厅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 督促市县加快预算公开工作。2014年, 省级财政预算向社会主要公开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陕西省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二是2014年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三是2014年省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四是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表》。

上述数据中,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表公开到所有款级科目,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公开到主要款级科目;并公开当年预算数、上年预算执行数及上年度预算执行数与本年度预算数增减幅度的比较和说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表公开到收入和支出的款级科目。

2、部门预算公开。

省级部门预算公开从2011年开始, 当年, 陕西省财政厅在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中选择了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行政学院等10个部门启动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工作, 向社会逐步公开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内容主要包括部门预算编制说明、收支预算总表、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支出表等。2011年1月, 省财政厅向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10个试点单位的部门预算草案。10个部门的部门预算于3月份全部在各自政府信息网站面向社会公开, 供公众及时了解和监督。陕西省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权威媒体及知名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和正面评价。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点名表扬了陕西省的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工作。

2012年, 陕西省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扩大至43个单位, 其中省政府组成部门除两个有保密要求的单位外, 全部实行部门预算公开。在召开省十一届人大五次全会时, 省财政厅将43个预算公开单位的部门预算报表汇总印送人大代表参阅。随后, 省财政厅按程序批复了省级部门预算, 43个预算公开单位也在收到预算批复文件后, 在3月中旬前全部在各自网站向社会公开了本部门预算信息, 省政府门户网站也进行了汇总链接。在预算公开内容上进一步细化, 将财政拨款的预算科目细化到“项”级, 同时, 增加公开单位当年“三公”经费支出预算表。2013年, 除特殊部门外, 省级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公开单位范围从2012年的43家扩大到102家, 涵盖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以及各类事业单位, 并进一步细化了预算公开内容, 按“项”级科目明细反映单位各项财政拨款支出。2014年, 省级预决算公开已经常态化。

3、“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

“三公”经费公开是预算公开的重要内容, 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011年5月4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53次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 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比照中央做法, 公开2010年“三公”支出, 并建立健全公开机制, 扩大公开范围, 细化公开内容。

2011年7月20日, 受省政府委托, 省财政厅在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关于2010年度财政决算和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时, 一并报告了2010年省直机关“三公”经费情况。陕西省继北京之后公布2010年省级单位“三公”经费, 成为全国第二个公布“三公”经费情况的省级政府,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建设透明、诚信政府的决心, 以及敢于面对批评、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的全新执政理念。2013年3月, 103个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单位公开2013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并细化了公开内容和相关说明。2014年, 省级所有部门的“三公经费”已经全部公开。

4、重大民生支出及专项资金支出公开。

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意见》, 陕西省财政厅制定了《省级财政补助下级财政专项资金公开目录》, 明确要求各基层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涉及民生的重大财政专项支出纳入公开范围, 公开的具体内容包括财政专项支出的资金管理办法、资金来源、发放标准和形式、分配结果等。目前这项公开制度在基层得到较好推行。

5、市县预算公开稳步推进。

在省级积极推进预算公开的同时, 各市县也稳步推进各项预算公开工作, 2011年, 陕西各市在本级选择部分单位进行部门预算公开试点。2012年, 各市区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范围。此外, 部分县区也积极启动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到2014年底, 全省11个市 (区) 、107个县的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已经公开。

(二) 预算公开的深远意义

整体上看, 陕西的预算公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在公开的范围、内容、路径、项目和形式上, 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从陕西的实践来看, 预算公开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

1、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

美国预算制度的先驱克利夫兰认为, 效率是政府的最高美德, 而预算公开是政府效率的保证。人民群众关心政府预算, 并不是害怕政府花钱, 而是关心花钱的效果。财政支出进度体现政府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预算公开之前, 陕西的各级财政支出进度大都在85%左右, 最大不超过90%, 大量的财政结余结转资金沉淀在部门, 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公开三年来, 财政支出进度逐年加快, 每年完成支出调整预算都在90%以上, 2014年全省财政支出完成预算的94.7%, 按照财政部通报, 去年全省财政支出进度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2、矫正了政府行政的方向。

政府的钱是老百姓的钱, 人民有权决定这些钱怎么花。预算公开, 让人们了解政府花钱的一些基本事实, 比如投入的方向、各方向之间形成的基本结构, 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预算公开之前, 陕西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的比例一般占到财政支出的70%左右, 为了支持经济发展, 每年仍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向公路、铁路、机场、大江大河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和工业项目, 基于陕西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现实, 这当然是必要的, 但与公共财政的本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不符的。预算公开之后, 陕西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的比例连续四年都在80%以上, 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陕南陕北移民搬迁等重点民生支出增长较快, 财政支出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更多采取运用结构性减税政策, 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整合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 “拨付改投资”, 以及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和奖励补助等, 引导和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可以说, 陕西财政的“民生”特点越来越凸显, 陕西的财政预算公开, 体现出一种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

3、约束了政府支出的行为。

政府花不该花的钱, 或者乱花钱, 或者花钱不讲成本和效益, 或者花大钱办小事, 群众就会提出批评, 形成舆论压力。在中国, 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因公出国 (境) 等“三公”经费居高不下, 是社会各界长期关注, 为老百姓诟病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各级党委和政府也下了大功夫治理, 但始终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 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制度性的治理措施。陕西的实践证明, 预算公开是约束政府花钱行为、降低“三公”支出的有效办法。这几年来, 陕西省级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每年都有新的下降, 2014年, 全省“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分别下降了19.1%和36.9%, 大大提升了民众的观感和政府的美誉度。

三、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省级财政预算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迈出了预算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但仅仅是一种带有摸索性质的探索, 仍处于初级阶段。透过陕西的个案看我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 在制度上和执行上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集中体现为“四性”。

(一) 保密思维的习惯性

从官员层面看, 受我国长期封闭政治文化影响, 多数官员对信息公开较为排斥, 他们往往习惯秘而不宣的工作模式。同时, 受传统官本位意识掣肘, 相当数量官员特权思想严重, 服务观念落后, 把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作为一种特权。加之信息公开往往会对部分官员的既有利益格局产生冲击, 造成政府官员在信息公开时, 往往是被动公开、随意公开或者避重就轻, 挑不重要的信息公开。这种思维习惯严重影响了政府信息公开特别是预算公开的进程。

(二) 公开内容的专业性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各种资料看, 公开财政预算项目过于笼统, 预算内容专业性太强。大多地方财政部门预算草案科目只列到类一级, 没有款、项的具体内容, 有的虽稍细一些, 但也只列到款级科目。比如说仅仅列出基本建设金额多少, 却没有每一笔支出的具体内容, 面对这些庞大的分类数字, 外行看不懂, 内行说不清, 既看不出每一笔收入来源是否合理、可靠, 也看不出重大建设项目有多少, 更谈不上审查这些项目是否合理, 预算是否科学, 不留缺口, 无法进行实质性审查。看不懂的预算背后, 隐含着政府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向公众出让预算监督权的问题, 让你看得见, 却看不懂, 也谈不上监督。

(三) 公开范围的狭隘性

公开预算编制原则及过程、预算执行及调整、决算、财政政策等信息没有完全公开;重要项目如重大民生项目、政府性投资以及其他重要项目评审复审情况没有完全公开;政府官员薪酬包括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及养老金等信息没有完全公开。

(四) 公开载体的局限性

公开的载体基本上都选择专业网站和报纸, 便于公众获取信息, 群众喜闻乐见的财政预算公开载体尚未引入:比如, 能否在社会服务窗口 (行政服务大厅等) 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公物拍卖、会计委派等公共财政事务;能否在新闻媒体设立专题栏目, 开展“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动态报道, 推进公众的参与度;能否在公共场所屏幕 (大型广场、飞机场、火车站) 等公共场所的LED电子屏幕上, 滚动播放财政民生信息;能否在基层社区宣传栏、政务公开栏上等, 公开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财政民生政策、民生项目信息等等, 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财政公开格局。

四、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几点建议

实行预算公开是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随着中国逐渐转向税收国家, 政府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必须实现民主原则。正如财政史标明的, 预算民主是任何现代税收国家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 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推进我国的预算公开。

(一) 财政预算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长期以来, 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将政府预算视为国家机密, 不仅一般民众难以获取, 即使是各级人大代表也只能在短暂的“两会”期间获得本级财政预算和决算草案。这几年, 借助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 将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列入了政府应予重点公布的信息范围, 并对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做出了规定。但在现行《宪法》及有关法律中都没有关于预算公开、公民参与的任何内容。实践中, 虽然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 地方政府如广东、北京、陕西等地都在积极推动预算公开改革, 财政部也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地方财政部门政务公开的意见》、《财政部政务公开规定》和《财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暂行办法》等规定, 但因立法层次低、所约束的主体极其有限, 以至于许多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地方政府, 仍将预算信息视为秘密。没有一个让民众知悉、参与和监督政府预算编制、审议和执行的制度化平台。现在, 我国新的《预算法》中已经明确了预算公开的原则, 并就预算公开的基本内容等做出一般性规定, 各级财政、财务部门要认真执行, 努力做到“公开是常态, 不公开是例外”。

(二) 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具体性、易懂性、规范性

财政预算要有“完整性”, 即财政预算应该涵盖所有公共资金, 包括一般政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专项基金以及国有企业基金在内的所有公共资金。但是, 我国目前仍然有大量的财政收支没有纳入预算, 如土地出让金目前还属于政府预算外收入, 它是游离于政府提交人大批准的预算草案之外的, 当然也脱离了公众的监督。

财政预算要有“具体性”, 即财政收支项目必须是具体的。离开了预算信息的具体性, 就很难对特定的部门、单位、项目的收入和支出作出评价, 也很难对预算过程实施监督。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情况看, 不论中央部门、还是省市县级政府的预算信息, 仍然显得过于粗略, 缺乏细节, 公开内容大都局限在“类”级, 个别项目细化到“款”级, 基本都未涉及“项”级, 公众很难了解详情。

财政预算要有“易懂性”, 即政府公布的预算信息是能够让大家弄清公共资金的来龙去脉, 知道资金由谁使用, 用在什么地方, 提供哪些公共产品, 使用效果如何, 并由此判断政府预算规模是否适当, 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资金使用是否违背公共利益, 是否遵循了经济、效益和效果的使用原则。对于预算的编制者来说, 应该给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提供“看得懂”的材料。

预算公开要有“规范性”。全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 为了避免各地预算公开各行其是、五花八门, 避免社会不必要的横向对比, 财政部应该对包括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在内的各类预决算公开的基本内容、格式、法律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要求各地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开。地方可在财政部规定的格式上予以进一步细化, 但最基本的公开内容和程序必须予以保证。

(三) 预算公开应做到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相结合

所谓主动公开, 就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的义务, 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某些信息, 包括及时公开、定期公开、设立官方信息出版物、出售官方信息出版物、公众任意查阅公开的信息等。所谓依申请公开, 就是公众根据法律规定的权利, 向义务机关提出申请, 由该机关向其公开特定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这两种公开方式都有所规范。但是, 在信息公开的实践中一个共性的问题是, 由于理解或法规解释的不同, 一些政府机构缩小了《条例》规定的信息公开范围, 除了《条例》规定主动公开并重点公布的信息如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之外, 其他信息都不予公开。这种“选择性公开”显然是对《条例》的曲解, 不符合“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的精神。

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纳税人上缴的税收。随着纳税人意识的觉醒, 公民申请预算公开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公民申请预算公开, 除法律规定的保密事项外, 义务机关有义务公开。公民的公开申请被拒绝, 有权获得司法救济, 这也是各国的普遍做法。1776年瑞典宪法规定, 公众有权向专门负责收集意见的部门, 就任何政府扣留信息的决定提出上诉。美国《情报自由法》也规定, 当行政机关拒绝公开时, 当事人有权向机关首长提出申诉, 如果首长部分或全部维持拒绝提供记录的决定, 机关必须通知申诉人该决定可以申请司法审查。

(四) 预算公开应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预算公开的最终目的, 是通过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促使各级党政机关合理、节俭、高效地使用纳税人的钱, 切实为民服务, 杜绝浪费和腐败, 真正使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这个初衷来说, 如果只是形式上整整齐齐地将财政预算公布出来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许多环节需要落实。

1、细化公开内容。

许多党政机关公开的预算, 只是按照收支总表、收入表、支出表、财政拨款预算支出表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等表格上固定的内容进行公开, 没有细分项目, 也没有相关说明。有的虽附有预算安排说明以及名词解释等, 但其中许多地方语焉不详, 人们希望看到的公开材料, 既有预算总表又有明细分表, 说明文字既阐释“总系统”又阐释“子系统”。各级党政机关应该对每一个汇总性数据尽可能地细化分解, 其中包括什么项目, 每个项目是如何计算得出的, 让普通民众看得懂, 明白政府部门供养多少吃财政的人员、干什么事、花多少钱。将预算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阳光”之下, 一定能杜绝和防止一些地方、单位有意识地提高某些项目的预算基数和标准, 套取财政资金, 谋取不正当利益。

2、强化预算约束。

财政预算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即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得到严格执行。一些地方和单位, 特别是那些权力较大的部门, 预算虽然公开了, 但在预算执行中并不把它当一回事, 预算指标用完, 要么挤占其他项目的预算款项, 要么随意向财政申请追加, 这种预算其实等于没有预算。各级党政机关应该严格遵守部门预算, 项目预算指标必须全部用到项目支出上, 公用经费必须量入为出, 精打细算, 杜绝浪费。财政部门应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完善和落实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绝不随意乱开“口子”, 真正让预算约束硬起来。

3、决算也应该公开。

财政供养人员及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多少, 商品和服务支出及办公、公务用车运行维护、公务接待、会议、因公出国、文件印刷、水电等费用多少, 何种项目、何种事业经费多少, 既要公开预算, 又要公开决算, 让人们明白当初预计花多少钱, 实际花了多少钱。当民众将各个部门的预算和决算能够进行对比时, 才能判别其中是否存在问题, 才能真正监督财政预算执行及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

4、倒逼节约资金。

预算公开的最终目的, 就是“倒逼”党政机关厉行节约, 不胡支乱花, 经得起公众的拷问。如果预算公开以后, 公款吃喝和超标准接待仍在进行, 公车私用大量存在, 办公场所豪华装修比比皆是, 那么公开预算、决算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没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各级党政机关在认真公开预算决算的同时, 必须在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方面有真正作为,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将“三公经费”等各项支出完全控制在公开预算指标以内, 真正经得起公众的监督、社会的认可。

总之, 财政预算公开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的财政预算公开实践中, 某一个或者几个“个案”的诞生, 都会引起公众的“围观”, 其实这更是一种对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公信政府”的强烈期待。公开是一种勇气, 需要面对强大的质疑, 需要改革的智慧。如果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级财政预算公开“个案”的剖析, 从而寻找到财政预算从“国家机密”到“全面公开”的“样本”,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浅析财政预算公开问题 篇3

[关键词]财政预算;政府信息公开;可行性

1013939/jcnkizgsc201520287

1 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可行性分析

11 经济层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法治、公共治理、政务公开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基本选择和必然要求。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必须要提高政府分配行为和公共经济活动的服务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这就要求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从而促进了我国预算公开的程度的不断推进。

12 政治层面

我国政府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权和公民参与预算的权利。行政部门普遍认为预算公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突破口,也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有效手段。政府治理理念革新为财政预算公开提供了条件。

13 法律层面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后,各地纷纷制定信息公开乃至预算信息公开、重大项目公开等具体方面的专门规则。这些规定的推出向我国预算公开的全局性立法提供了法律基础。特别是最近通过的《预算法》第四次修改稿,明确将“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写进了总则,并对预算公开的主体、范围、时限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2 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严重滞后,国家保密法的一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预算的公开。尽管财政部出台和实施相关法规,但这些出台的规定和条文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这就导致了预算公开在推进过程中效力大打折扣。

22 预算编制

尽管《预算法》的编制要求较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下放的报表在格式上较为简单,并且对支出细节没有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同时,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由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部分构成,而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一般只涉及预算内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大额的预算外资金则不予反映,因此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

23 预算审批

我国人大对于国民经济计划及预算草案的审查和批准方式采取的是“一次性表决、一次性通过”,或全部赞成或全部否定,缺乏审批辩论程序;我国预算审批仅体现结果公开而非过程公开,缺乏公众的参与。

24 预算执行

我国财政预算公开主动性不高,且透明度低。预算公开内容繁多,目前有关信息的披露只是一部分。政府缺乏公开财政预算的意识,同时为了规避责任,某种程度上心理层面缺乏公开财政预算的主动性。同时,社会公众也缺乏监督意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亟须建立良好的监督氛围和公众监督渠道。

3 财政预算公开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

我国政府需要健全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整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过程中各种情况,对开展立法前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地研究,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和研究,可以通过人大立法,适时推出《政府信息公开法》,使其成为基本法,从法律的层次上提升法律效力。

32 预算编制

尽管《预算法》的编制要求较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支出细节进行详细说明,每一笔款项的支出情况都要进行公布;采用复式预算,便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来源和用途,有利于改善财政资金的管理,避免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相互挤占,为政府进行经济分析和宏观决策提供较为明确的信息。

33 预算审批

预算审议中要引入协商机制,建立起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民主协商程序,为预算参与者提供发言机会。公开既是保证公民参与预算的前提,更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基本理念。并且要严格政府预算民主审批程序。审查过程中人大代表和公众可以预算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起草的预算草案经政府批准后,才能交由人代会审批。对于关键性的项目,人大要主持召开讨论,对于制度的制定需要人大起表率作用。政府的任何重要政策都需要呈递给予之平行的人大才可以操作实施。

34 预算执行

政府的很多活动都是不向社会公开的,这就给政府推卸责任、采取“寻租”有了可趁之机,公共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加剧了财政风险。政府要推进财政预算的公开,首先必须要转变思想,树立“阳光”财政意识,促进预算公开的文化建设,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其次,也要加强社会监督,健全监督机制,以保障财政预算公开落到实处。

总之,推进财政预算公开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必然趋势,在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中,预算民主显得特别重要,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无论是立法机构还是审计机构都应当采取积极行动,提高对预算公开的关注程度。我们相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观念的更新以及技术水平的改进,我国的财政透明度水平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穗红,2014《预算法》修正案对提高预算透明度的机遇与挑战[J].地方财政研究,2014(11):9-13

[2]肖鹏,李燕,预算透明:环境基础、动力机制与提升路径[J].财贸经济,2011(1):21-25

[3]赵谦,美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考察和思考(下)[J].中国政府采购,2013(3):50-52

[4]Fuzzed Adrian,Mick Foster,Changing Approaches to Public Expenditure Management in Low-Income Aid Dependent Countries[J].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2001:107

财政收支预算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四项财政改革;非财政预算资金

政府资金、财政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存在由大到小的包容关系,因而非财政性收入的内容应小于非财政预算性收入的内容。本文中非财政预算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指单位的非财政预算收入加上一小部分非财政预算之外的收入(含地方财政批准留用的专户资金收入)。

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的公有性质,因而其所有的收支包括财政收支和非财政收支,都应该处于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管理范围中,要讲求效率、规范收支,从这个角度说,对它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与财政收入的管理和监督,应有共性的地方。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由于存在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分类,其非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资金取得的成本不同、来源渠道不同、受监督的程度大小不同,加之单位的业务性质不同和资金流动特点不同等差异,因而对这两类收入的管理要求、管理目标和管理原则又有特殊性的地方。财政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既要讲求效率又要顾及单位事业功能的发挥,力求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关注19后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等财政制度变革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变化,有助于更清楚地考察财政对非财政预算资金与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共性,并在此基础上明晰管理与监督它们之间的特殊性。

一、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内涵

(一)从收入角度看财政性资金

20世纪90年代,财政性资金的内容包括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基金。其中,财政预算资金又包括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及1995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指出,预算内资金包括各种税收及部分行政事业性经常性收入,国有资产出租、出让所得的资本性收入等。财政部11月颁发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指出,预算外资金包括下述五类收入: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二是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入);三是从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收入及其他资金;四是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资金和乡统筹资金;五是其他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各种捐赠资金,财政拨款有偿使用回收资金中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部分,国家行政机关派驻境外机构的非经营性收入,财政专户利息等。财政基金是国家为了实行其职能的需要,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形成的,用于特定专门用途的资金。按其构成的经济内容,可分基本建设基金、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债务基金、社会保险基金,支援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基金,财政后备基金等。

以前的财政资金主要包括强制性的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那时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指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也包括财政批准留用的收入,还包括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和资源获得的其他收入等。

年后,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四项改革。据调查,改革后,单位的资金支配和管理权限、银行账户设置权限、设备采购权等方面的权力削弱,财政性资金的内涵较改革以前发生了变化。改革后,财政收入主要从税和非税两个角度划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性质分为预算内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其他财政性资金。改革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把预算外资金的提法过度为非税收入的提法。变化在于,改革以后单位利用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等获得的收入属于财政资金范畴。因此,现阶段事业单位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单位经营、服务收入,财政批准留用的收入,非财政预算资金的利息收入,非国有资产、资源的租金利息收入,未占用国有资源获得的其他收入等。

(二)被调研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内涵

根据前述分析,非财政预算收入有两个组成部分(详见图1),一是省市级地方财政批准留用的专户核拨资金,二是单位自己组织取得的收入。由于在本研究中各被调研单位没有相关的专户核拨资金收入,因此本文仅涉及第二部分的收入。单位组织取得的非财政预算收入按来源性质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使用国资经营取得收入,如租金收入、利息收入等;二是组织单位人力、技术取得的经营服务收入,如工程收入、销售收入、咨询收入等;三是兼有前两类收入特征的非财政预算收入,如投资收益、其他收入等。

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机构,非财政预算收入流入事业单位,弥补单位财政资金不足,维持单位运转,是单位能履行事业任务、完成公益性服务的资金保障,因此,它的核算原则不应以盈利等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但作为林业局事业单位主收入的工程收入和销售收入等生产性收入(见图2)由于可能耗费了人工成本或者物料成本,因而又必须准确核算成本,至少确保保本经营。

关于财政收支预算编制上报的程序 篇5

一、根据当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从204类02类2(公安)的64页和69的项目经费支出科目及参考往年来预算编制并制作 文书、文本。

二、做好财政收支各种预算编制报告及说明文书、文本和关于某年非税收入完成情况和某年非税收计划上报财政预算股(并制作U盘)。

三、把本单位在职人员、退休人员工资、福利、保险、津贴等信息变更后录入U盘网上上报和项目经费预算文本及某年部门预算为据录入表(1本)交到财政行财股录入登记。

四、把本大队财政收支预算报告及说明文书和某年部门预算数据编制表及把2014年非税收入完成情况和2015年非税收入征收计划报送到财政综合股。

一季度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篇6

3、土地招标拍卖手续在去年底结束,税款在今年入库,同比增收2500万元。增收较大的地区有:市本级、余杭区和临安市,分别增收5733万元、587万元和495万元。罚没收入全市完成6397万元,增长44.2%,增收1962万元,其中拱墅区增收1152万元,主要是大量农村违房处理罚款集中在今年入库。

三、财政收入预算执行的特点分析

1、全市财政收入执行情况较好。1—3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4%、19.8%、25.5%,其中增幅较高的有:萧山区、上城区、余杭区,分别增长54.7%、44.3%、34.2%。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上划中央四税10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幅较高的也是:萧山区、上城区、余杭区,分别增长74.1%、60.8%、57.9%。上划中央四税中增幅比较领先的是萧山区。各区、县(市)中只有一家低于上年同期。

2、股份制经济比重有增有降,涉外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一季度地税部门报表反映,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仍占主导地位,来自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重继续提高。一季度第三产业的税收入库152912万元,同比增幅为26%,占全市税收收入总额的64.9%(去年占全市税收收入总额的66%)。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累计入库94782万元,同比增长51.6%,所占比重由去年34%提高到今年的40.2%。根据国税部门资料反映,一季度xx收入,私营经济、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分别增长了2.5和1.8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涉外经济和集体经济则分别下降了9.6、2.6和1.8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收入,股份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增长了4.1、1.8和0.9个百分点,涉外经济和私营经济则下降5和0.4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趋势分析

1-3月以来财政收入执行情况尚好,但从预测全年财政收入走势看,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在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增长已现乏力迹象,主要表现在:

1、企业所得税进度完成不理想,地税部门完成的收入与省局下达的计划相比,要短时间进度5个百分点;国税部门征收入库的所得税,同比下降了23.1%,缺口3165万元,短时间进度2.4个百分点。

2、对地方税收影响较大的行业——交通运输业(含邮电通信业)增收乏力,一季度地税部门入库税收14454万元,同比减收1848万元,下降14.7%。据国税方面预测分析:

1、去年杭州市新办外资企业483家,出口额的快速增长使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税额也大幅增加,将直接影响全年xx的入库数;

2、卷烟消费税计税方式的变化,一方面使消费税的税负上升,增加消费税收入,另一方面也将影响烟草行业的利润,减少所得税的入库;

3、去年一季度所得税就地预缴的政策变化,使上年同期所得税增加4500万元。这主要集中在电信、金融保险及部分证券行业,今年无此因素。

五、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今年一季度,全市、市区、市本级财政支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为58.3%、65.1%、114.2%。支出增幅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是贯彻执行中央二次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落实两年一次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正常晋级、执省市岗位补贴、通讯费等翘尾巴因素;二是各级财政部门先后成立了会计结算(核算)中心,加快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拨款进度,同时减少了中间环节,简化了操作手续(如市会计结算中心原来预算内资金每月由单位向中心报用款计划,中心再向财政局国库支付处申拨资金,现改为中心按照预算进度直接申拨);三是从3月1日起,午(误)餐补贴由每人每月5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00元相应增加了部分款项的支出;四是分别兑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经费和管理经费13681万元,去年同期仅支出5000万元。分项目来看

1、科技投入支出32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倍,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382万元,比上年增支1765万元,主要是拨付上年省补西湖电子集团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经费1250万元,其次是下城、拱墅分别支出179万元和319万元,上年同期没有发生。科学事业费支出85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8%,增支260万元。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994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4倍,其中:杭州市区支出9328万元,主要是用于杭州橡胶(集团)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等集团公司、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等技改财政贴息支出,市本级一季度用于技改贴息资金为1411万元;其次是萧山区用于支持78个单位87个项目的重点工业贴息2079万和欠发达乡镇新办工业项目贴息支出。

3、农林水及支农支出1027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2%,其中:杭州市区支出579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萧山区比上年同期减支1273万元,主要是去年同期有省补标准堤塘建设经费1000万和支持农口龙头企业贴息经费460万,而今年没有此项支出;余杭区比上年同期增支1499万元,主要是用于支持绕城绿化建设支出。

4、城市维护费支出483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倍。其中:市区支出46081万元,增幅1.73倍,增支原因主要是市本级财政用于归还贷款11700万元;萧山区支持市政园林绿化建设5000万元和萧山开发区基础设施2000万元;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用于支持高教园区等道路设施支出8072万元。

5、其他事业费及其他支出3947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2%,增支原因除翘尾巴工改因素外,主要兑现省政府政策”两保两联(挂)”奖及各区、县(市)政府考核奖增支以及分别兑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经费和管理经费比上年同期增支8681万元。其次是用于支持环湖南线景区建设和处置杭州中闽大厦遗留问题等项支出。减支的项目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排污费支出,分别下降23.8%和90.3%,主要是项目用

款进度较慢。

六、当前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尽管一季度总的收入形势比较乐观,但全年财政收入形势严峻,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所得税改为中央、地方分成收入后,对今年的财政总收入的影响在所难免,应引起高度重视。

2、支出盘子越来越大,且增幅大大高于收入,因此财政资金供应紧张问题将日益突出。

七、对策建议

1、继续加强税

收征管工作,加大依法治~度。实行地税属地征收,减少无序竞争,夯实税基;对重点税源加强调查研究并实行监控跟踪,提高税收分析预测的质量,增强组织收入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开展各项税收专项检查,堵塞征管漏洞,加强欠缓税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大力组织收入,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研究 篇7

一、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乡镇财政收支规模逐步扩大

乡镇财政预算工作自开展以来,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乡镇财政预算工作的实施保证乡镇政府的日常活动能够正常运行,发挥了基础财政预算的作用。随着国家财政部门加强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乡和谐发展的需求,乡镇财政预算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复杂,财政预算管理内容也逐渐充实,为此,财政管理人员要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财政预算和收支管理水平,促进和维护乡镇企业的稳定发展。随着近年来乡镇财政支出的逐渐增加,乡镇的财政工作越来越受到领导的重视,改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和方法势在必行。同时,从事乡镇财政工作的人员当中,仍有部分员工没有经过专业的财务工作培训,缺乏理论知识,在乡镇财政预算工作中产生各种不必要的误差。财政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也相对滞后,给实际财政预算工作带来影响,降低了财政预算的质量和效率,甚至影响到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营活动,有损政府的社会公众形象。

(二)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有待完善

乡镇财政预算是乡镇有计划地使用和分配国家资金资源来促进乡镇发展的手段,是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业务,它帮助乡镇领导者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合理分配国家政府分拨的资金,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因此,财政管理人员要制定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编制科学合理的财政收支预算。要编制一个符合乡镇实际情况的财政收支预算,首先要调查和分析乡镇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可利用资源,乡镇未来的战略定位及主要发展方向,这些都将帮助财政管理人员编制合理的财政收支预算。乡镇财政收支预算既包括政府资金预算,又包括自筹资金预算两个部分。财政管理人员要确保财政预算编制反映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财政资金预算为实现预期的目标提供了客观的保障。乡镇财政预算编订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认真执行财政预算的标准程序,编制一个确实可行的预算,保证乡镇财政收支预算工作的及时完成,不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财政部门要认真审核资金的分配情况,对不合理的资金用途要上报有关领导,不可玩忽职守隐瞒情况。审计部门也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保证乡镇日常运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财政预算执行力度不强,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乡镇政府现有的财政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导致一些乡镇领导和财政管理人员对财政预算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由于财政决算可以给乡镇带来一笔客观的收益,乡镇政府领导更加重视财政决算而忽视了预算的重要性。一些乡镇财政预算并不是经过财务经营状况和业务开展的情况进行编制的,而是根据领导的任务命令制定的,缺少了应有的严肃性和真实性。随着乡镇新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乡镇自筹资金的管理,乡镇财政预算的作用凸显出来,如果没有预先编制财务支出,很可能导致乡镇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入不敷出的情况发生。因此,要改掉过去的那种守旧观念,思考在新的财政制度下创造更多价值的方法,合理节约开支,编制财政预算方案,加强财政预算的执行力度。另外,乡镇领导应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改变传统的财政观念,加强对财政预算工作的监督和执行,发挥应有的权威性和法律约束力度,对乡镇财政收支情况要提前编制预算报表,不可将财政预算制度流于形式。乡镇财政收支要尽量保持平衡,合理安排收支情况,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认识和职能发挥。

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财政预算编制符合法律规定和国家方针政策

乡镇财政预算的编制与一般企业财政预算编制不同,其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乡镇财政预算关系到国家对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各方面的方针政策的体现和财政上的支持,涉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编制乡镇财政预算时,要深刻认识到预算工作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客观合理地进行乡镇财政预算编制工作。在严格依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进行财政资金预算,坚持以农民的利益为先导,以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政的支持和保障。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农业产值,不断开辟新的发展出路,尽快让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合理统筹乡镇财政资金的预算开支,保证乡镇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二)确保乡镇财政预算收支的平衡

财政管理人员在编制乡镇财政预算时,要特别注意保持预算的收支平衡,统筹安排资金的使用。财政预算在年初制定时通常是平衡的,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乡镇政府运营活动的变化和经济环境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资金实际收支与预算情况出现不一致,财政预算不平衡,这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财政预算不平衡的原因,尽快组织协调平衡预算费用,纠正偏差出现带来的负效应,从而促进乡镇财政工作按照预算情况完成。在具体预算执行过程中,财政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季度预算收支来调整预算的不平衡情况,根据上一季度产生的预算偏差,修改和制定下一季度的财政预算情况,有计划地使用和分配财政资金,保证乡镇财政预算收支的平衡。

(三)严格执行财政预算,避免预算工作流于形式

乡镇财政预算工作从制定到实施都是严格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并不断纠正其过程当中的不平衡情况,力求确保乡镇财政预算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因此,执行财政预算的过程就是财政计划的重点,也是实现预算结果以促进乡镇经济建设的基础。各级乡镇领导要严格执行预算制度,保证真正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考核乡镇政府各项经济指标和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财政预算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依法监督和控制预算执行过程中影响趋势变化的可控因素,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保证预算计划的顺利进行,避免预算工作流于形式,加强依法约束的力度。

三、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措施

(一)健全财政预算编制体系,建立监督机制

为了规范乡镇财政工作的行为,乡镇政府要健全财政预算编制体系,并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以严格审核财政预算编制。乡镇在发挥政府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规范和约束政府的行为,特别是财政资金管理问题一定要严肃对待。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政府原有的财政管理工作不规范的情况也逐渐让人质疑,因此,要严格对待和执行财政预算工作,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加强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控制,避免给乡镇政府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乡镇财政预算工作是乡镇财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颁布,相关领导和各级有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中国乡镇的现代化发展依赖于经济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依赖于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因此,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作为财政资金的支持和保障,更要加强预算管理和执行力度,严格控制预算执行过程,依法约束财政预算收支的平衡,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工作,要保证国家的经济政策落实到农村,这与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乡镇政府领导要真正认识到财政预算的重要性,加强农村经济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持,要跟进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考核资金的成本效益,是否真正地发挥了乡镇财政资金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使用的发展。

(三)创新性地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乡镇经济建设事业发展

乡镇的财政资源主要来自于国家政府的分拨,资金资源有限,限制乡镇的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乡镇要合理地创新性地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财政资金资源渠道,促进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收入,构建效益财政资金,壮大乡镇经济发展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乡镇财政管理人员发挥财政职能,扩展财政领域,实行合理的分税制度,减少粗放型经济形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产值和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政府预算收支科目改革解读 篇8

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一时间,收支分类改革成为系统内外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可谓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此次改革以构建新的政府收入分类体系、支出功能分类体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为内容,是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收支分类统计体系最为重大的一次调整,也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创新。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有效地克服了原分类体系不能清晰反映政府收支全貌和职能活动情况的弊端,充分体现了国际通行做法与国内实际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对进一步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强化预算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改革的内容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以“体系完善、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收入分类

按照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要求,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将原来的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等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并按国际通行做法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形成了一个既可继续按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分别编制、执行预算,又可根据需要汇总、分析整个政府收入的分类统计体系。

(二)支出功能分类

为了清晰地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不再按基建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新的支出功能科目能够较系统、清晰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结构。主要有以下优点:1.能够清晰地反映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方向,便于根据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有效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2.支出功能分类与支出经济分类相配合,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既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又反映支出性质、既有总括反映又有明细反映的支出分类框架,从而为全方位分析创造了有力条件。3.便于国际比较。

(三)支出经济分类

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支出经济类科目在原支出目级科目的基础上拓展,并设类、款两级。类级科目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等;款级科目是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满足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进行这样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原因:1.为了使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更加完整,不做这个分类,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便无法反映;2.为了使原有目级科目反映的内容更加明晰、完整;3.为了规范管理。支出经济分类既是细化部门预算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因此,单设支出经济分类对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完全到位后,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与部门分类编码和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相配合,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清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二、改革的重大意义

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各项财政改革的深入,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主要表现为:1.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2.不能清晰地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3.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受到制约;4.不利于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强化预算监督;5.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既不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也不利于国际比较与交流。

(二)通过改革,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其他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有利于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3.有利于从源头上建立反腐倡廉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监督政府预算,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4.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加深各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三、准确理解新旧科目衔接的主要问题

政府收支分类涉及面广,环节多,比较复杂。为了尽快确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框架,保证改革的平稳过渡,新旧科目衔接应把握好以下主要问题:

(一)关于新科目体系与现行预算管理方式的衔接

由于新的科目体系涉及面很广,如果完全到位,管理方面需要改革的内容很多。为了分清主次,尽快确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框架,考虑当前不改变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改变预算平衡口径及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等管理方式,在新科目体系下,将继续分别编制政府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预算外收支预算。各级政府可用新科目继续向人大报送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也可用新科目进行政府全部收支的统计汇总。为了方便工作,科目在总的编码体系下,又按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分别进行了科目拆分。预算报表和软件也主要是在原体系上对科目作些调整,口径、范围和管理程序暂不因科目改革作大的变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新旧科目的平稳过渡。

(二)关于法定支出的考核问题

农业法、教育法和科技进步法都规定国家财政用于这几方面的投入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由于科目改革后,教育、科学、农业支出科目口径变化比较大,为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并方便操作,经与全国人大财经委、预工委汇报和协商,并经国务院批准,改革后在安排教育等法定支出预算时,仍使用原口径进行考核。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向人大及社会有关方面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三)关于支出经济分类如何使用问题

支出经济分类用于反映政府和单位支出的具体用途,它是细化预算编制、组织单位会计管理核算的重要工具。各乡镇、各部门可根据现行的预算管理有关要求合理选用科目。

(四)关于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的配套问题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等由财政部负责统一修订。各部门、各单位可在职责范围内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对其他的相关制度作相应的调整。

(五)科目口径的变化和数据转换问题

改革前后科目名称、口径将发生较大变化,如新科目中的“教育支出”,除包括原“教育事业费”之外,还包括教育基建支出、教育行政费支出以及其他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为保证2007年改革后与上年有关预算、执行数据的可比性,要对2006年的预算及其分月执行数按新科目进行数据转换,以实现新旧科目的衔接和可比。但改革后新科目数据与以前年度的旧科目数据之间就不能再直接进行比较了。同时,为了稳妥起见,2007年预算按新科目编制和执行,同时,还要做一套老科目的预算数据,以作备查和备忘。这样做虽然会增加一些工作量,但从更加安全和稳妥的角度来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改革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

(一)在思想上重视

各级、各部门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重大意义,把推进这项改革作为今年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一件头等大事来抓。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把改革落到实处,及时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负责人员应当切实加强领导,安排精兵强将专门负责改革工作,为推进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各部门要努力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按照统一的工作部署和时间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层层负责并积极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按时、按质完成。应当明确分工,分清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及时到位。

(三)加强培训

通过培训和认真学习改革方案,使基层单位从事模拟试点工作的人员充分领会改革的精神,切实提高改革的业务处理能力。利用所直属(管)预算单位相关人员集中参加培训的机会,结合行业特点和具体工作要求,统一并明确具体操作规程,并应当注意总结经验,及时沟通。

(四)及时反馈

上一篇:有关我的青春我做主为题的初中作文下一篇:《你在我心中是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