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报告(精选8篇)
一、预算支出概况
(一)单位基本情况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建筑业、装饰行业、城市房屋征收、房地产企业资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指导11个县市区城乡建设和村镇建设工作。现有行政编制50人,领导职数6名,内设科室11个。分管6个事业单位(市征收办、市质监站、市安监站、市定额站、市墙改办、市河道处);3个直属企业(城建项目公司、检测站、科林环保);5个特许经营单位(水务公司、中裕燃气公司、重庆康达公司、优艺环保公司、寰慧科技公司)。2017年度主要工作任务:
一是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开工建设中原路、东海大道;强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建设工作;实施路灯新建及改造工程,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二是抓好公用事业建设工作。城市供水方面,开工建设苏蔺水厂,完成府城水厂前期;投资4800万元实施供水管网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强供水水质监测,保证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5%以上。城市供气方面,投资2000万元做好城区燃气管网建设工作,新建燃气管网16公里;投资1600万元改造老城区燃气管网70公里,置换用户1.3万户;全年供应天然气1.9亿立方米,发展居民用户1.2万户。城市集中供热方面,投资4604万元铺设供热管网8.75公里。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抓好中站、马村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做好中水利用工作。三是抓好建筑业管理工作。狠抓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深入开展质量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抓好保障性住房、南水北调安置房等民生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继续开展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二)项目绩效目标申报情况
配套费两气返还4197万元、垃圾焚烧处置费380万元,市政设施日常维修1000万,政设施日常维修(路灯维修)路灯电费1300万元,城市供水补贴2475万元,城建项目管理费及十大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经费170万元,建设大大厦运行经费、水质检测费、普济路大修等项目97.5万元,共计9986.5万元。
1、主要项目申报的合规性、必要性、可行性
路灯电费是保证城市路灯亮化的基本需要,是市民夜间安全出行的必要保障,是城市基础设施必要的支出部分,应由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城市市政设施是关系到市民出行和城市的正常运转,是城市的血脉,通过设施日常养护维修可以有效保证设施的安全和完好,对焦作市城市市管市政设施日常养护维修与城市正常运转情况的具有较大意义。根据《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和省住建厅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确定实施本项目。该项目为日常保运行的项目,通过不间断的日常维护,较小的投入成本,实现城市设施高完好率。截至2016年底,焦作市城区道路长度为487.4千米,建成区路网密度为4.3千米/平方千米,排水管道长度为912.38千米,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为8.05千米/平方千米,道路面积为1264万平方米,路灯23119盏,建成区人均道路铺装面积为16.13平方米。
城市市政设施是关系到市民出行和城市的正常运转,是城市的血脉,通过设施日常养护维修可以有效保证设施的安全和完好,对焦作市城市市管市政设施日常养护维修与城市正常运转情况的具有较大意义。根据《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和省住建厅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确定实施本项目。该项目为日常保运行的项目,通过不间断的日常维护,较小的投入成本,实现城市设施高完好率。截至2016年底,焦作市城区道路长度为487.4千米,建成区路网密度为4.3千米/平方千米,路灯23119盏。其中,市管路灯设施包括功能性照明16170盏(其中,高压钠灯12058盏,节能灯420盏,大功率LED灯3692盏),LED亮化灯72024盏;照明配电箱176台,路灯杆上变压器83台,箱式变压器39座,塑料管保护电缆811.65千米,架空线路4.4千米。
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公共供水水质管理工作的通知》(豫建城【2016】23号)的规定,对焦作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太行水厂、峰林水厂、中马水厂、中站水厂、新城水厂五个供水厂出厂水及代表性的管网末梢水106项水质指标检测。
配套费两气返还根据政府和中裕燃气公司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安排资金。
2、项目基本性质、主要内容、服务对象、涉及范围
路灯电费属于社会公益,服务城市路灯照明及部分景观照明,为广大市民提供必要的夜间安全出行环境。目前,市财政支付的电费主要用于28条市管主次干道的路灯照明用电,路灯设施包括功能性照明16170盏(其中,高压钠灯12058盏,节能灯420盏,大功率LED灯3692盏),LED亮化灯72024盏;照明配电箱176台,路灯杆上变压器83台,箱式变压器39座,塑料管保护电缆811.65千米,架空线路4.4千米。
市政设施日常维修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工程,养护维修工程是维持道路基本功能的必要手段,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工程的主要内容有:水泥路面养护、沥青路面养护、人行道设施养护、地下排水设施养护、桥梁涵洞设施养护、路灯及配套设施养护以及中心城区防汛排涝工作。通过日常不间断维护,使全市市管市政设施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公共供水水质管理工作的通知》(豫建城【2016】23号)的相关规定。
3、项目预算和资金投入情况
以上项目全部列入2017年度部门预算安排资金。
4、预期主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效益
本年度项目资金基本为民生项目,保障城市供水和燃气事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十分重大的意义。按照国家住建部和省有关城市照明有关规定,城市主要道路亮灯要在98%以上,其它道路要在95%以上。市政设施日常维修为公益项目,非以盈利为目的。通过设施的日常不间断维护,使全市市管市政设施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保证广大市民的正常出行需求,解决百姓的合理需求,为创建和谐社会、平安焦作做出较大贡献。
二、预算执行情况
1.预算进展及执行中目标、计划调整情况及采取的相关措施
2017年度预算按年度计划执行,其中城市供水水质检测项目正在进行采购阶段,待确定供应商后将将积极组织实施106项供水指标检测。
2.预算支出实际情况,重点阐述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供水、燃气项目按计拨付,保证居民安全用水、用气,目前路灯功率约4571KW,全年预计电费约为1200万元。根据年度财政市直部门预算安排(见焦财预〔2017〕24号),2017年市财政安排1300万元(其中市政设施维修1000万元)用于市管路面、人行道、排水、桥梁、路灯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日常养护维修及汛期防汛抢险工作。
三、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
1.对绩效评价指标的分析,包括分析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可量化性、信息可收集性
通过路灯电费与路灯设施保有量的变化,及时掌握路灯设施的运行情况,对存在异常数据的路段进行研判,对现场进行复核,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处置,确保路灯亮灯和设施完好。
市管道路市政设施维修累计维修路面47692.24平方米、沥青灌缝1.13万米,人行道2731.93平方米、检查井3023座次、收水井5477座次、道沿石1.45万米,疏挖排水管道68.417公里,桥涵维修16座次,其它民生工作及防汛。市管道路市政设施完好率为95.4%且运行正常,达到该项目标的年度考核绩效指标。以上数据均根据市住建局主管部门、监理单位及维修单位共同定期、不定期实施的检查、抽查结果综合评定。根据12345值班记录中的市民来电报修记录和数字城管下达的记录的维修完成情况来综合评价市民满意度,通过查看上述记录,有效报修记录共计683条,其中655条在规定时限内修复,修复及时率为95.9%,报修信息及时反馈率100%。城市供水水质检测项目组织实施106项供水指标检测。
2.按照绩效评价指标衡量绩效具体目标的完成程度,重点包括专项资金支出后的实际状况与申报绩效目标间的对比分析,阐述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对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影响等 截至2017年9月路灯电费为868.56万元。项目资金所针对的28条市管主次干道范围内的路灯设施均运行正常,经实际评估后平均明灯率为98.05%(其中主干道明灯率98.4%,次干道明灯率97.7%);设施完好率为98.6%,均略高于申报目标,达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国家养护管理水平要求。
按照绩效评价相关指标的要求,目前市政设施维护的基本设施完好率在90%以上,而实际评估后市政设施完好率为95.4%,略高于申报目标,达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国家养护管理水平要求。但从资金支出对比来看,全年合计所需资金为1572万元,资金缺口达572万元。之所以实际维修费用高于预定资金,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现有的市政设施老化严重,特别是老城区的排水设施,大都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有的排水管道渗水严重,设施老化导致维修率高,维修频率增大进而造成维修费用增加;二是其它工程项目施工时对市政基础设施造成损坏导致不必要的维修,主要是路面破挖造成的排水管道和路面的损坏。
单位供水电耗为308.3千瓦小时/千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325.1千瓦小时/千立方米减少16.8千瓦小时/千立方米,减幅约5.17%。
3.绩效管理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为合理节约路灯电费使用,我们响应国家节能要求,按照国家“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积极推行绿色照明产品: 对既有路灯进行节能改造,减少路灯功耗。近年来,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先后对北环路、新园路、民主南路部分路灯进行节能改造,将原有的钠灯更换为更为节能的LED路灯,由此每年节省电费约30万元。
新建路灯继续采用节能灯具。在中原路、龙源路、人民路、丰收东路、丰收西路、新园西路等近年新建的相关路段中,路灯灯具全部采用LED灯具,可以较钠灯节约用电40%以上。
争取尽快实施路灯集中智能控制系统,通过集中智能控制,进一步优化亮灯时间,调节路灯功率,提高路灯用电的利用率。
计划以PPP模式或类似模式,在市财政少投入的情况下,分批将现有钠灯灯具全部改造为LED灯具,最大程度实现节电。
现有27条市管道路中,多数市政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加之运行管理模式落后,管养分开,与周边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改进措施:建议加强城市数字化建设,按区域划分,提升运行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提高维修及时率。
随着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单位分属不同部门,造成各建各的,导致市政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各建设单位与维护单位交涉过程困难、各方推脱扯皮或不予理睬,最后不得不用财政经费为这些遗问题买单。
改进措施:成立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将我市市政设施管理、维修养护统一到一个部门,施行管养一体化,同时给予相关执法权。市政设施维修资金短缺。按照国家养护维修估算标准和目前市场价格,我市现有市政设施养护维修费用每年至少需要1.8亿元以上,而2017年实际安排日常维修资金仅为1000万元,在此情况下,有限的维修资金只能以保证设施基本运营安全为前提,对一些资金投入较大的设施维护内容有心无力,基本上处于应急抢险维修为主。
改进措施:按照国家养护维修估算标准,合理增加维修养护经费,对工程量较大的市政设施内容,列独立项目并以专项资金方式实施改造;同时每年根据市政设施新增数量,及时调整经费额度。
由于我市市政设施老化,历史欠账较多,实际年度需要的资金约为1.8亿元以上,资金缺口大。因此,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设施完好率,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
一、生态预算绩效信息供需矛盾分析
生态预算绩效信息分割式供给、缺失成本信息,且预算信息不透明,不能满足生态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在生态预算信息供需中长期存在以下三对矛盾:
(一)分割式供给预算信息不能满足预算决策需要
第一,各行政区孤立供给生态预算信息。以各行政区为生态预算信息供给单元,沿着行政区的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简单汇总生态预算信息,最后形成国家层面汇总信息。虽然最后的汇总信息似乎涵盖了全部生态预算领域,但是由于以行政区为信息汇总单元,人为地改变了生态预算信息的真实结构,汇总后的生态预算信息结构不真实。生态预算决策要使用生态预算信息,首先必须还原生态预算信息为真实结构。
第二,以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的某个环节为载体孤立反映预算信息。如对土地、水、矿产资源、大气等资源的预算信息,一般以某一种资源为信息反映单位,有的甚至以某种资源的某个环节为信息反映单位,如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污水治理等各环节孤立反映信息,使得局部信息真实,而整体信息失真。
第三,各主管部门或单位报告生态预算信息的口径不统一。如各地环保局的环境公报所反映的环境信息采用的格式各不相同。
生态预算决策主要依据往年的生态预算信息,只有生态预算信息能客观地反映生态自然资源环境运行规律,生态预算信息才有助于生态预算的科学决策。反映生态自然资源内在规律的生态预算信息应满足:(1)生态预算总量信息准确、完整。(2)生态预算信息结构客观、真实。(3)生态预算信息既能反映各类生态自然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反映某类资源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4)各生态预算信息报告主体披露的信息具有可比性。分割式供给生态预算信息很难满足这些条件。
(二)缺失成本的预算信息很难反映预算执行效率
自然资源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流动性与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复杂性,使生态成本、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的计量难度加大,以致目前有关生态资源预算的成本信息很少反映到报表中。生态预算成本信息对考核和评价生态预算执行效果非常重要,而缺失生态预算成本信息将对生态预算执行过程“黑箱子”化,导致预算执行各环节的责权利不匹配,无法准确地评价生态预算执行效果。预算执行由筹资、投资、营运管理与红利分配等环节组成,各个管理环节边界比较清晰,可以明确分工、责权利也能明确。预算执行成本可以分解为筹资管理成本、投资管理成本、营运管理成本与红利分配管理成本,分解后的各项成本能认定明确的责任主体,由专门的责任主体负责。如果笼统地只计算预算执行总成本,不对成本进行分解明确责任主体,整个成本控制将处于失控状态,整个预算程序的各个环节的执行效率也不得而知。
(三)不透明的预算信息导致预算参与程度低
目前,市场主体对待生态资源信息披露有以下几种情况:(1)不披露生态预算信息;(2)有选择地披露生态预算信息;(3)披露的生态预算信息价值不高。这增加了生态预算相关主体获取预算信息的成本。在生态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许多预算相关主体一般会选择放弃参与生态预算。而生态预算管理需要所有预算相关主体广泛参与,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管理、利用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生态预算决策参与越广泛,预算决策越科学,预算决策方案越能得到广泛认可。在生态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相关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越高,生态预算执行的障碍越小,预算执行效率越高。现行生态预算绩效信息欠透明,很难激发公众广泛参与生态预算,可见,生态预算信息欠透明,已成为推进参与式生态预算的一个主要障碍。
二、生态预算信息供需存在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一)预算信息供给与绩效管理目标不一致
生态预算信息供需产生上述三对矛盾,其实质是生态预算信息供给目标与生态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在以下两方面存在不一致:第一,目标层次不一致。预算信息供给目标是单层次目标,即只有行政区层次生态预算目标;而预算绩效管理目标是由主体功能区层次目标与行政区层次目标组成的双层次目标,因而主体功能区层次目标是优先层目标。第二,目标结构不一致。预算信息供给目标是一元结构,即结果导向的一元结构,而绩效管理目标是二元结构,是过程导向兼结果导向。
(二)预算信息报告制度缺位
现行生态预算信息报告制度零散地分布在政府预算相关法律制度之中,缺乏系统的、专门的生态预算信息报告制度,对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报告主体、内容、方式与信息质量特征进行全面的规范。忽视生态预算报告在整个生态预算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必然会导致预算报告主体少披露甚至放弃披露生态资源预算信息的随意性。因此,规范生态预算报告环节,其实质是规范生态预算信息的供给内容,对预算信息供给的质与量建立标准。从生态预算管理活动看,预算信息报告是预算绩效评价、预算绩效审计与预算问责的基础,预算信息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生态预算管理后期的其他活动。
三、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报告制度
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报告体系以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其绩效报告制度主要包括:明确生态预算绩效报告主体、报告内容、预算绩效信息的质量特征和生态预算报告的实现路径。
(一)生态预算报告目标
生态预算绩效报告是为了服务于生态预算绩效管理,尤其是生态预算绩效评价、生态预算绩效审计与绩效问责。毫无疑问,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报告与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目标一致,即为促进主体功能区的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生态预算绩效报告具体目标是将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预算决策、执行过程与结果客观核算出来,同时发布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预测信息。主体功能区的生态预算报告目标是层次目标与结构目标:(1)层次目标。既反映站在主体功能区高度反映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相关的预算信息,也反映各行政区相关的预算信息。(2)结构目标。既反映预算过程与结构信息,也预测预算过程与结果信息。
(二)预算绩效报告主体
政府预算绩效报告主体是各级政府,主体功能区绩效报告主体无疑是主体功能区,但主体功能区是一个宽泛的笼统概念,属于虚拟主体,而由一个虚拟主体承担报告主体的职责显然不可行。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信息报告主体应由最能代表主体功能区的实体来完成,这样方能增强生态预算绩效报告信息的可行性,也有利于形成生态预算绩效报告制度。其实现途径包括:
1. 各级政府联席会议确定报告主体。
主体功能区内所有行政单位通过联席会议联名承担报告主体,对外报告生态预算信息,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绩效信息,需要平衡主体功能区各行政区利益,做好协调工作,不断提高报告效率。
2. 大部制下各级政府的共同上级环境主管部门。
大部制是环境主管部门能对所有生态自然资源环境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比传统环境部门的管理范畴广、职能多,能系统、全面地管理本主体功能区生态自然资源环境,可以避免各级政府局限于自我从而影响生态预算信息的真实性,可以提高报告效率。
3. 中心城市。
以中心城市为报告主体,报告效率较高,但是要求中心城市必须客观公正,从主体功能区全局角度担当报告主体,否则只会从中心城市利益出发,严重地影响到预算绩效报告质量。
(三)生态预算绩效报告内容
生态预算绩效报告的信息,从价值计量看,包括价值信息与非价值信息;从生态预算逻辑关系看,包括预算过程绩效信息、预算结果绩效信息;从主体功能区子系统看,包括经济发展预算信息、社会治理预算信息与生态管理预算信息。根据信息产生的先后顺序、信息的重要程度,我们将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信息又可划分为:基础信息、主体信息与辅助信息三大块。
1. 基础信息:
预算报表+成本报表。由于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决策信息、预算过程信息与预算结果信息是分析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的基础数据,而这些数据的主要载体是生态预算报表与预算成本报表。因此,必须确保生态预算报表与预算成本报表的质量。
2. 主体信息:
预算绩效报表。预算绩效主体信息是在预算绩效基础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采取财务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与生态效益分析的方法,借助系列的绩效评价指标,分析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决策绩效、过程绩效、结果绩效与合作绩效,形成生态预算绩效报表。生态预算绩效报表是预算绩效主体信息的载体,因此,预算绩效主体信息主要由预算绩效报表组成。
3. 辅助信息。
辅助信息是对主体信息的辅助说明,具体对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中具体的子系统绩效、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的结构以及一些不确定绩效等进行说明,使生态预算相关主体能掌握充分的预算信息,对生态预算绩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生态信息质量特征:透明度的相关性与真实性
1. 透明度。
由于生态预算绩效信息影响到社会公众,因而生态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管理与利用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且社会公众也有义务参与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管理与利用。从这个角度看,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信息是公共产品,或是准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的显著特征是非排他性,信息使用者可以免费使用之。因此,生态预算绩效信息的第一质量特征是透明度。生态预算信息透明要求生态预算决策、执行过程透明,预算信息披露及时,在不违反涉密的前提下全部对外披露。
信息透明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公众参与预算的全过程,也有利于社会公众广泛地监督生态预算全过程。真实性是针对生态预算历史信息而言,对外披露的历史信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生态预算的历史状态,其信息可验证。相关性是针对将来的生态预算信息而言,未来的预算信息是预测性信息,有助于预算绩效管理。生态预算信息由历史信息与将来信息构成,是历史信息多一些还是预测性信息多一些,这是生态预算信息的相关性与真实性的平衡过程。在生态预算信息报告发展的不同阶段,预算信息将凸显不同的预算信息质量特征。
2. 真实性。
在生态预算绩效报告制度不健全,信息报告大环境不成熟阶段,生态预算绩效报告首先强调真实性,然后再积极满足生态预算绩效管理的需求。强调并保证预算信息的真实性,有助于预算信息报告的各项行为、各项规范制度逐步完善,也有助于预算报告主体逐步形成信息真实是信息报告目标的理念。
3. 相关性。
当生态预算绩效报告制度逐步完善,各项信息报告行为逐步规范,信息报告大环境比较成熟时,意味着生态预算绩效信息的真实性已达到一定水平,可以长期免检,此时信息供给者应考虑如何提升预算信息的使用价值,对外报出的信息不再是多余的信息,而是有助于生态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信息,如在如实反映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分析性信息与预测信息。
四、生态预算绩效报告的实现路径
(一)规范生态预算信息需求市场
完善信息报告制度,既要从预算信息报告环节入手,提升预算信息供给能力,又要从预算信息需求出发,提升市场需求愿望,形成需求倒逼压力。为此,本文提出生态预算绩效报告采用“两头并进、无缝对接”思路。“两头并进”中的一头是指积极培育生态预算绩效需求市场,激活市场对生态预算绩效信息的强烈需求,对预算信息报告制度产生一股拉力。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大生态预算信息的普及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对生态预算的了解,使社会公众理解生态预算信息。
2. 积极培育生态投资市场,培育理性生态投资者,生态投资者是生态预算信息需求的中坚力量。
3. 培育生态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的中介行业,加强独立审计机构对生态预算信息供给的监督。
同时,积极构建生态预算信息供给市场,明确预算主体职责,完善预算信息报告体系和披露制度,给预算信息报告主体施加一股推动力。
(二)强化生态预算信息供给市场
1. 组织行业专家团队攻克生态预算中尚未攻克的计量难点,如资源价值、生态污染损失、生态治理成本等计量问题,规范生态资源会计核算。
2. 完善生态预算信息报告法律制度,做到奖罚分明。要从政策上鼓励经济主体自愿披露生态资源信息,做得好的给予一定奖励;对于不披露、少披露的要依法处罚。
“无缝对接”是指生态预算信息供需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形成完备的生态预算信息市场。对接后的生态预算信息供需市场能产生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随着生态预算信息需求市场的形成,必然要求建立生态预算信息供给平衡机制。二是市场可以纠正生态预算报告制度拉力与推力的方向,使两股力量的作用方向一致,形成一股合力,促进生态预算信息市场良性发展。
五、结语
生态预算信息供需存在矛盾,归咎于预算信息供给与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不一致与预算绩效报告制度缺位,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报告制度对预算信息报告目标、报告主体、报告内容、预算信息质量特征与实现路径进行规范,以备优化生态预算信息报告环节。本文只是提出一个理论报告体系,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报告体系的实证研究将是后续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李建发,张增莲.基于财务视角的政府绩效报告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9(6).
常丽.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的政府财务绩效报告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3(8).
卢洪友,单新萍.公民权利、民主预算与预算信息公开[J].财政研究,2012(4).
李建人.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维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常丽.公共绩效管理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全景图的构建[J].财政研究,2012(11).
“五个显著特征”
认真研究和分析新预算法,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传递出的有关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信息,呈现出以下五个显著的特征:
1.顶层特征。新预算法提出“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在国家法律的战略层面首次提出预算应遵循绩效原则,政府资金“绩效”入法,这是对传统预算观念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变革,顶层架构,立足点高,为我国预算体制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型奠定了法理基础。
2.闭环特征。新预算法要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由目标导向,编制依据,预算审核重点,执行关注,监督评价,结果审查重点,预算公开,结果应用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和目标确定环节,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闭环,实现预算全流程覆盖,使得预算绩效管理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环节均有所体现,确保我国预算绩效管理顺利全面推进。
3.目标管理特征。新预算法首次引入“绩效目标”概念,明确将绩效目标作为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编制规定之一,并作为各预算部门编制预算草案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这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前提条件。目标实际上就是预期结果,将结果前置作为预算编制的内容,本身就是突出绩效预算的核心“结果导向”的理念,具有鲜明的目标管理特征。
4.强调结果特征。新预算法指出,预算要参考上一年度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编制,人大审查上一年总预算执行情况,要提出包括提高预算绩效的意见和建议,审查本级决算报告,要重点审查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各级政府要开展绩效评价,评价资金使用结果的有效性,在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中,明确提出资金绩效理念,重点突出政府各类资金最终实现的结果,是否取得应有的效果,“花钱要问效、结果很重要”。
5.参与性特征。新预算法在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时,把绩效“参与性”摆在突出位置。首先是政府内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编制预算要参考上一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其次是外部监督,明确界定人大预算审查的重点要涵盖资金的使用效果,并且要对提高资金绩效提出建议。这就要求,让公共利益各方都有效参与到预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强化了公共预算参与各方的责任,以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实施条件分析
虽然说预算法的修订和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酝酿十年,跨越三届人大,历经四审,终于完成首次大修。但是从预算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新预算法的出台也是经过了长时期的积极准备和试点,通过理论研究、实践试点,为新预算法中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落地执行准备了充分的实施环境和条件。
2006年,财政部印发《关于完善和推进地方部门预算改革的意见》(财预[2006]366号),对各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提出要求。开始探索建立基于项目支出的公共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尝试把绩效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财政支出管理过程中。
2009年财政部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财预[2009]76号)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财预[2009]390号)》。积极引导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开展公共财政绩效管理试点工作。但此时还主要基于项目财政支出为主体,已支出事后绩效评价为重点开展实践探索工作。
2011年4月财政部又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财预[2011]285号)、《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财预[2011]433号 )和《中央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财办预[2011]47号)等文件。应该说2011年是我国公共财政绩效管理试点的发力年。以上办法和指导意见在总结以前年度中央和各省市财政绩效管理事后绩效评价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对我国各级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实践工作起到了明显推进作用。
2012年财政部紧接着引发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财预[2012]396号)。并发布“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内容表”、“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和“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更具指导意义的预算绩效管理操作规范。至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开始引入部门整体支出领域,事后绩效评价覆盖了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全领域。特别是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的指导下,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着重围绕“建立机制”、“完善体系”、“健全智库”、“实施工程”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预算部门(单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理念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架构已初见雏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已基本形成;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专家学者库、中介机构库和监督指导库等外部队伍正在形成。
地方实践
随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各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践。近年来,北京市财政局围绕“绩效”这一主线,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绩效评价“北京模式”,初步形成“纵向—横向—重点—内生动力—外部合力”“五位一体”的绩效评价网络化管理体系。包括:1.构建“参与式预算评估”与“第三方绩效评价”相衔接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实现“财政组织评价”与“部门自行评价”相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3.突出“大额专项资金评价”与“部门整体支出评价”相扣的绩效综合评价方向;4.形成“目标—分层次指标—评价—结果应用”四点联动的绩效评价管理模式;5.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评价管理专家”双管齐下的预算绩效监督机制等。通过“五位一体”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落实,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
应该说通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我国已基本具备,只欠“新预算法”颁布施行的号令吹响。
2013年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新时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蓝图,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预算法是财税领域的“龙头法”,修改的新预算法无疑将引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开启大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及时的吹响了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律号角,恰逢其时。新预算法全面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财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以及近年来财政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引领方向,在预算绩效管理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预算法的出台是国家法律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财政制度建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存在问题
(一)对第三方考核评价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二)预算执行过程管理有待加强;
(三)对协管员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整改情况
根据绩效评价内容,外聘协管员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不足,情况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长安镇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分局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进行整改:
(一)优化考核体系,提升项目实施效果。通过调整每月评分表(详见附件)的方式,优化考核体系:
(1)增加对受益群众考核维度,对外聘协管员有效投诉次数列入考评指标中;
(2)对人员素质、装备、业务、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等的综合考评项目内容进行优化调整;
(3)增加每月对外聘协管员项目进行总结评价和建议内容;
(二)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1)合理调整人员费用及服务费用的具体标准;
(2)结合月考评数据和情况,按合同规定对未达到合同付款条件约定最低分值的,按照差异分数进行扣除服务费。
(一)项目概况。
根据发改委职责:负责编制区级政府性投资项目年度计划,综合管理区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指导和监督其他各类政府性专项建设资金、政策性贷款等项目的建设资金的使用方向;负责组织职责范围内的政府性投资项目初步设计、概算审查等。20xx年安排项目前期经费预算50万元,内容包含:深化铜陵市空间规划,促进义安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种规划的统筹协调,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截止20xx年底,支付29.9万元,支付率59.8%,余款因未达到支付节点,结转下年支付。
(二)项目绩效目标。
项目的实施将深化铜陵市空间规划,促进义安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种规划的统筹协调,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统一管控和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提升空间治理能力,促进义安区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对象和范围。
就20xx年度项目前期经费使用情况,从项目编制、评审、申报等环节,分析管理利弊,开展自评,发挥专项资金最大效益。
(二)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1、前期准备。根据绩效评价的相关要求,成立了绩效自评工作小组。制定了评价方案等。
2、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评价主要步骤为:
①召开座谈会。听取负责项目实施的相关人员对有关情况的介绍。
②核查资料。在财务管理部门查阅资金拨付、使用等方面的财务收付凭据和内部管理制度。
③形成绩效自评报告。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附相关评分表)
(一)绩效评价情况。
截止20xx年底,本项目包含的3个设计子项目:外部环境分析:全面分析铜陵市义安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环境、主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内部环境分析:分析义安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内部资源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结合义安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内外部资源能力,制定义安区多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
(二)评价结论
20xx年度铜陵市义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期经费自评总分为100分,经自评,总得分为97.5分,评价结果为优秀,具体情况如下:
1、预算执行情况10分,自评分为7.5分,存在原因是项目前期经费已经完成任务,但未达到支付节点时间,本年度支付率60%,剩余资金结转下年支付;
2、产出指标实现情况50分,自评分为50分;
3、效益指标实现情况30分,自评分分为30分;
4、满意度指标实现情况10分,自评分为10分。
我委项目前期经费得到社会各界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反馈意见良好,项目管理规范有序,项目绩效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一)项目决策情况。
进一步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注重项目谋划、抓好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强化规划编制体系建设,拓展编报领域,提高编制水平。
(二)项目过程情况。
我委认真组织实施,制定方案,周密部署,严格按照项目前期经费计划落实,为我区项目编制有序、高效打下坚实基础。
(三)项目产出情况。
该项目年初预算50万元,主要任务是完成本级政府投资60个项目谋划、27个方案编制、评审和论证、项目推进等经费。
(四)项目效益情况。
该项目实际签订编制合同价款29.9万元,截至20xx年12月底实际支出89700元,因项目前期经费未达到支付节点时间,本年度支付率60%,剩余资金结转下年支付。
五、存在的问题
研究创新的意识不够强,面对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规划编制的思路和视野不够广阔,先进理念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落实体现,编制成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六、有关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规划编制体系建设,拓展编报领域,提高编制水平。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2016年环卫设备购置项目支出预算440万,主要用于高新区城管分局环卫垃圾转运车辆购置、果皮箱购置、垃圾收集箱购置、环卫洗扫车购置等。项目由城管分局实施,通过政府招标采购进行。
(二)项目绩效目标
通过环卫设备购置项目实施,补充高新区环卫设备运转缺口,满足垃圾日益增长造成垃圾收集、转运、处置等相关工作量不断加大的需要,确保高新区环卫垃圾日产日清,保证城区环卫工作的顺畅运行,给居民提供良好的干净卫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项目实施及评价
(一)项目实施
1、购置计划。城管分局根据环卫工作开展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垃圾量及每年递增的情况,综合当年环卫设备超负荷运转的情况,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设备购置计划。
2、招标采购。由财政、城管分局及相关单位参与,通过政府招标,优质优价采购计划申购环卫设备。按照招标要求,严格设备验收程序和指标控制,确保采购的环卫设备切实符合当年环卫工作的实际需要。
3、使用和管理。新购置的环卫设备经过财务、环卫等部门联合验收,由财务登记在册存档,进入库房。由环卫根据实际要求申请领取使用。使用前由设备供应商进行培训,保证设备正常和正确使用,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使用寿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项目经济性
项目实施采购的环卫设备,通过使用并与同类设备相比较,基本保证了良好的性价比,设备采购价格低于其他区县的同类设备采购价格。
三、项目效率和效益
项目实施效率高、资金到位快、资金落实过程顺畅。通过项目实施,大大补充了当年环卫设备缺口,改善了当年环卫设备不足引起的环卫工作特别是垃圾清运工作的被动局面。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环卫工作运转效率,改善了城区垃圾收集运输及处置的效率,为城区环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益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高新区分局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建设高效责任政府的重要内容, 我们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想上高度重视, 制度上力求规范, 行动上先易后难, 问题上注重化解, 成果上突出运用的工作思路, 力求预算绩效管理动真格出实绩, 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1. 加强领导, 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
《湖北省财政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鄂财行资发[2011]9号) 收到后, 县财政局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汇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同时在人代会、全县经济工作会、2012年财政预算编制汇报等会议上对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成果运用等作出安排部署, 要求财政部门按照“以点带面, 先简后繁、逐步推开”的原则, 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同时, 要求县财政部门按照省厅要求, 在认真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 勇于实践、积极组织开展绩效评价试点, 抓好基础、不断加强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绩效管理工作机制。这些措施表明, 县委、县政府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上态度是坚决的、目标是明确的, 行动是快捷的, 部署是及时的。
2. 建章立制, 稳步推进预算绩效评价
为有效探索和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工作, 为确保全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真正实现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目标, 成立了《竹溪县财政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进一步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职责;制定了《竹溪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 进一步规范了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印发了《关于下达2012年度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 进一步细化预算绩效管理责任目标。通过建立机构、建立制度等措施, 初步搭建了全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机制和管理体系, 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制度机制保障。
3. 先易后难, 绩效管理试点成效明显
在推进预算绩效评价试点工作过程中, 于2010年按照湖北省财政厅、省环境保护厅联合文件《关于下达2010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资金的通知》 (鄂财建发[2010]173号) 要求, 启动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资金绩效评价, 设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量化指标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抽样调查表》, 分别对县环保局、水坪镇政府、县河镇政府、龙坝镇政府等单位2010和2011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为抽样调查民众满意率95%, 三个乡镇项目绩效评价量分均在95分以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同时, 重点推行部门预算绩效评价, 将全县100多个部门预算单位2011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同步对预算结余进行分析, 经过绩效评价和对比分析, 在2012年财政预算时, 将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差、资金安排基数不尽合理的单位进行调整, 挤出资金860万元重点投入到按政策要求必须逐步加大投入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项目上, 充分体现了预算安排“有保有压”的公平性和绩效评价成果综合运用的原则。
4. 结果运用, 注重绩效管理成果转化
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 不仅注重绩效管理结果, 更注重绩效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如:在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时, 针对验收单位不明确、项目资金事前绩效评价不完备、项目物资招标、采购公示不及时、绩效评价与问责追究不同步、绩效目标跟踪管理不完全到位等问题及时提出评价建议, 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后期管理中这些问题均得到有效改善。又如:通过对部门预算进行绩效监督评价, 很多单位在编制新年度财政预算时均加入绩效评价机制, 预算执行问责机制, 确保部门预算更加精细科学, 考核考查更加直观明了。
5. 正视困难, 突出化解绩效管理瓶颈
推进预算绩效评价作为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实施中不可能没有阻力和困难。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中遇到诸多困难, 也努力化解了不少矛盾。一是针对目前预算绩效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 我们严格按照省市要求, 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实施办法, 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摸着石头过河”办法, 边探索边总结经验;二是针对预算绩效管理涉及内容宽泛, 各子系统没有规范明确的操作系统的问题, 我们将预算绩效管理成果整合运用到资金拨付、调度、“全覆盖”监督等过程, 以优先考虑评价结果为导向合理安排财政项目资金, 促进预算绩效管理稳步推进;三是针对预算绩效管理最终涉及部门利益现实问题, 我们重点破解制度机制不健全、人为因素影响等突出问题, 通过完善制度、强化宣传、加强交流沟通等途径不断拓展预算绩效管理成效。
二、找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切入点
(1)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绩效理念。通过各种媒介、各种形式和渠道, 加大绩效管理理念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部门 (单位) 的绩效意识, 使社会公众也来了解支持绩效管理工作。
(2)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法制建设。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法制手段, 应在《预算法》中增加有关强调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制定统一的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办法, 指导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3) 发挥部门绩效管理主体作用。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 强化部门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主体责任, 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制度, 从预算编制到执行, 部门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绩效问责制度, 把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纳入机关建设和效能建设的考核范围, 进一步落实责任, 提高单位对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和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
(4) 建立预算绩效基础信息系统。一是建立标准科学的指标体系, 分别按行业、领域、项目等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推动评价工作顺利开展。二是确定绩效评价人员职称, 增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公信力, 进一步提升绩效评价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完善绩效评价信息化手段, 统一开发通用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将信息系统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 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5)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综合应用。一是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 逐步公开财政支出项目预算及绩效评价结果, 加强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二是研究提出将项目绩效目标提交人大审议的方式方法, 加强立法机构对预算管理的监督。三是根据评价结果, 针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结合评价报告提出的建议, 督促预算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并组织人员就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 加强绩效管理业务培训。一是要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统一培训力度, 对财政部门、预算主管部门、预算单位等多层次辅导和培训。二是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 对绩效评价的范围、方法、技术手段进行探索和研究, 形成理论和实践互为促进的良好局面。三是提供跨省学习交流的机会, 不断学习汲取先进做法和经验。
(7)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资金支持力度。设立预算绩效管理专项工作经费, 用于宣传培训、信息系统建设、理论研究及工作激励。
一、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增点扩面。
从中央看,预算绩效管理的范围已基本覆盖全部中央一级预算部门,并逐步向二、三级预算单位延伸;从地方看,绝大部分省份预算绩效管理试点范围都已从省本级逐步扩大到市、县层面。在此基础上,预算绩效管理的资金规模逐年扩大,初步统计,2013年,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约10.9万个,涉及资金约1.34万亿元;开展绩效监控的项目约5.3万个,涉及资金约0.8万亿元;纳入绩效评价试点的项目约4.7万个,涉及资金约1.35万亿元,都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开展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绩效评价。
一是开展重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财政部选择了2012年度的“就业补助专项资金”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试点,涉及资金约1000亿元;地方财政部门开展的重点民生绩效评价项目7000多个,涉及金额约6000亿元。二是开展重点领域绩效评价试点情况。除财政部对全国1985个县的财政支出管理绩效开展了综合评价,并对中央部门支出管理综合绩效进行了试评价外,河北等17个省开展本地区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试点,四川等18个省开展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还有的省开展了财政政策绩效评价试点,如广东省的“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绩效评价等,促进各项民生政策落实。
三、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财政部的评价结果应用不断突破,一是实施结果公开,首次将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结果通过财政部门户网站进行了公开;二是开展绩效约谈,首次对部分县级财政综合评价平均得分相对靠后的省(区)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集中工作约谈;三是实施绩效奖惩,如,对县级综合评价排名靠前的县和省份,给予了相应的资金奖励;根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结果,相应扣减了评价结果较差地区下一年度的转移支付资金等。从地方看,也不断建立并完善了评价结果的反馈整改机制、与预算编制结合机制、向政府人大报告机制、向社会公开机制、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绩效问责机制等,取得了积极效果。
四、强化绩效管理基础工作。
一是规章制度渐成体系。财政部印发了《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地方的规章制度也不断完善,不断加强指导和规范;有的地方如青岛市,还启动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地方立法工作,以提高工作权威性。二是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初步统计,已有工信部等12家中央部门和22个省级财政部门成立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小组,19个省级财政部门、近一半的市级财政部门和近3成的县级财政部门设立或批准设立独立的预算绩效管理处室,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三是智库建设逐步完善。初步统计,已有21省建立省级专家学者库,在库专家学者近10万人;23个省建立省级中介机构库,在库中介机构1200多家;7个省建立省级监督指导库,在库人员近300人。四是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加大。财政部由《中国财政》出版了一期“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增刊,通过《中国财经报》开展了“预算绩效管理行与思”有奖征文;地方财政也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和媒体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宣传。同时,不断加大培训力度,财政部在开展中央部门和省级财政部门培训的基础上,又开展了针对市、县级财政部门的培训,并编印了《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与实践》等辅助教材等。省级财政部门开展的培训达175次,培训人数达到23467人次。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岳池2016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07-15
为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机制07-16
工作经费预算报告精彩09-23
年度工作绩效报告09-07
小学预算报告09-15
预算决算报告10-02
绩效管理管理咨询报告07-24
预算送审申请报告06-16
部门预算编制报告07-18
装修预算审核报告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