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准则研究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1981年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已经历了30年的历程。随着1990年12月和1991年4月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相继开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审计准则研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审计准则研究论文 篇1:

我国新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我国新审计准则在国际趋同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不仅是审计职业国际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国际审计准则的内容和结构,我国新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差异。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国际审计准则 趋同 差异

一、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我国审计准则体系包括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包括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包括审计、审阅与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具体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新修订后的38项审计准则于2012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修订了16项准则的实质性内容,改写了全部38项审计准则的体例结构,修订后的审计准则由5部分构成:“总则”、“定义”、“目标”、“要求”和“附则”。原审计准则中的解释说明材料作为应用指南。新审计准则的修订不仅提高了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而且全面、彻底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要求;同时增强了识别舞弊风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和更高的灵活性。这次出台的审计准则与旧审计准则相比有几点区别,主要如下:

(一)框架结构对比。旧审计准则一共六章二十六条,新审计准则扩充到七章三十七条。并取消了原第二章“一般原则”这一较为模糊的概念,改为“管理层遵守法律法规的责任”这一章,并新增了第六章“解除业务约定”。

(二)制定目标对比。新审计准则将其中“会计报表审计”改为“财务报表审计”,这是一项重要改动,体现了制定新审计准则的基本目的;在其他准则中也都遵循了这一变化。因为会计报表不等于财务报表,原审计准则中所指的“会计报表审计”其实是财务报表审计,而非“会计报表审计”。

二、国际审计准则的内容和结构

国际审计准则体系指的是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IAASB所制定的准则体系。2008年12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完成了全部明晰性项目,对现行36项准则全部改写,对其中16项进行了实质性修订,制定了1项新审计准则。在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中包括注册会计师业务,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业务、除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相关服务业务,与其相关的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及相关服务准则,而且公告还包括用于保证各类业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三、我国新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一)新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对于海外分支机构和跨国企业在我国的分支机构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我国审计准则的这次修订充分采用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程序,在审计的目标与原则、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分析、审计结论的形成和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的设定等所有重大方面与国际审计准则实现了持续、全面的趋同,修订后的新审计准则体例和表述更加简洁清晰,易于理解和应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处理中获得了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和更高的灵活性。新审计准则的这一重大变化也体现在审计模式的进一步演变上,更加全面、彻底地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要求。实质性修订了《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审计准则第 1323 号——关联方》、《审计准则第 1321号——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审计准则第 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这些准则的修订都全面、彻底地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要求。作为现代审计方法的最新发展,在新审计准则的研究与制定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高度迎合审计风险,强调重大错报风险为主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首先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新审计准则修订进一步强化了重大错报风险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摆脱原来的审计程序导向思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色与变化。

(二)新审计准则增强了识别舞弊风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了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能力,提高了审计的有效性。本次修订对关联方、会计估计和公允价值、集团会计等舞弊高发领域,既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要求,又细化了对注册会计师的针对性指导,要求注册会计师合理运用职业判断,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识别、评估和应对这些领域的舞弊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和解决实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新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与治理层的有效沟通。对管理层与治理层在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做出明确区分,进一步规范了治理层在监督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和作用;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就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质量的看法、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报、违反法律法规行为、舞弊等及时与治理层沟通;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向治理层和管理层恰当通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

(四)新审计准则注重对小型企业审计的相关性。本次修订取消了原有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21号——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特殊考虑》,而在每项应用指南中增加“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考虑”部分。这种做法使得体例和表述简洁清晰,易于理解和应用,有效提高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适用性。

四、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在趋同的同时,也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和创新。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了《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未区分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部分准则内容行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与治理层的沟通》、《存货监盘》、《关联方》、《审计报告》等。

鉴证业务基本准则IAASB将其放在准则序言部分加以强调,我国原审计准则中没有,中注协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增加《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则将其单独列示,增加了其权威性,便于注册会计师对准则体系的理解和把握。验资也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事项,验资准则也是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一大特色,我国验资准则在原审计准则体系中属于审计实务公告的内容,新审计准则将其重新修订放入审计准则并进行单独列示,IAASB体系没有验资相关准则的内容。

总之,新审计准则的再次修订,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但采纳了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同时又结合我国国情,使得审计准则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持续全面的趋同。

作者:薛仁进

我国审计准则研究论文 篇2: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发展研究

自1981年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已经历了30年的历程。随着1990年12月和1991年4月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相继开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之后的几年,并没有独立的审计准则来指导注册会计师,因此出现了很多违规审计事件,比如,众所周知的深圳“原野”、海南“琼民源”、成都“红光”、“银广夏”、“科龙”等重大违规审计事件。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至2009年因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而受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有63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事件给社会和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也促进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1995年12月26日,财政部颁布第一个《独立审计准则》,于1996年1月1日执行;2003年4月,财政部修订了《审计报告》准则,于2003年7月1日施行;2006年2月15日颁布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本文拟以重大违规审计事件为视角,来探讨我国第一审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第一个《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

1992年的深圳“原野”案是中国上市公司的第一个审计大案要案,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上注册会计师被政府追究行政责任的第一起案例。原野公司(全称为深圳原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上市公司,也是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批上市的五家企业之一,曾名噪一时,被捧为“股王”。该公司从1987年成立至1991年间,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变动股东、扩充资本,对公司资产升值调账、歪曲公司利润,而担任原野公司验资、审计业务的特区所、公信审计师事务所、保安会计师事务所和深圳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却在5年中出具的76份查账和验资报告中,对其全部予以确认(其中特区所71份)。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对公司存在的严重虚假行为未提出任何不同意见,误导社会公众,为该公司董事长彭建东等人把国家的、股民的财产化为己有提供了方便。1992年9月18日,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广东省财政厅对特区所及有关人员进行了处分。此案后,1992年11月中国证监会成立,财政部出台了《查账规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3月挂靠电子部会计学会的中诚会计师事务所为北京长城机电公司十亿非法集资骗局出具了虚假验资报告,对于向长城公司索退集资款的投资者起到搪塞、欺骗作用,给国家经营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后果。财政部责令解散了中诚会计师事务所,撤销了10名注册会计的资格,并吊销了其注册会计师证书。之后,1993年4月1日,另一起震惊全国的金融诈骗案浮出水面,海南新华会计师事务所在1992年为中水(海南)长城国际投资集团出具了1000万美元的虚假验资报告,为其后来注册公司实施金融诈骗提供了方便。

以上案件暴露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诸多问题,而没有审计准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案件发生之后,经过一番努力,财政部终于于1995年12月26日颁布了第一个《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才由原来的“查账”改为“审计“。

二、第一个《独立审计准则》的修订与调整

1996年,挂靠财政部的中华会计师事务所(海南分所)为海南“琼民源”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虚列收入5.66亿元,虚构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6.57亿元,影响深圳股市达28亿元,中国证监会在1998年的处理意见中将这一事件定性为“严重虚假陈述行为”。琼民源事件是中国证监会成立后第一次对注册会计师的失职行为追究行政责任的事件,也是中国股票市场上第一起被刑事追述的“造假案”。1998年9月,成都蜀都会计师事务所为四川成都红光公司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骗取上市资格,虚构公司业绩,误导了广大投资者。红光实业事件,是证监会首次公开处罚的第一起案例。因该事件,蜀都会计师事务所被证监会处以没收非法所得资金30万元,处罚款60万元,并被暂停从事证券业务3年,同时将在为红光实业出具的审计报告上签字的注册会计师认定为证券市场禁入者。1998年四川会计师事务所对东方锅炉公司进行验资和审计,却为其伪造了与验资有关的56张银行进账单和所有的审计工作底稿,虚增了其利润。

以上的一系列案件充分暴露了事务所挂靠制度弊病和审计准则的不健全,推动了从1997—1999年注册会计师“三清一改”(清师、清所、清业务和脱钩改制的清理工作)及2000年全国范围内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性改革;从1999—2003年先后制定和修订了18个“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在此期间,也出现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些审计事件:为“苏三山”1997年年度财务报表提供审计服务的深圳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因收入无法确认而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使得“苏三山”成为我国因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而被特别处理的第一起案例;为“宝石电子”1997年年度财务报表提供审计服务的普华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因不能合理地估计公司存货成本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可实现价值而出具了我国第一份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为“渝钛白”1997年年度财务报表提供审计服务的重庆会计师事务所,因应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8064万元资本化及少计利息费用743万元的重大影响而出具了我国第一份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些审计案例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强化,也标志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为修改和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第二个《独立审计准则》的发布

“郑百文”,曾被誉为中国“国企改革一面红旗”,1996年4月成为郑州市第一家上市企业和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1997年的年报显示其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在沪深两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名列第一。但在1998、1999年郑百文每股分别亏损2.54元、4.844元,创下了当时的最高记录,拖欠银行债务达25亿元。中国证监会对郑百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郑百文公司存在虚假上市、上市后虚假披露信息等一系列违规事实。2001年,证监会在对郑百文公司及相关人员做出行政处罚的同时,也对1997年为该公司出具审计报告的原郑州会计师事务所(现注销)签字注册会计师做出了相应处罚并予以公告。郑百文事件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证监会第一次处罚了独立董事,使监管部门意识到了必须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审计准则(2006)《与治理层的沟通》,要求注册会计师与独立董事进行充分的沟通。

2001年8月媒体揭露了“银广夏”的财务舞弊,经查实,银广夏存在年度财务报告披露虚假利润(1998—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润77156.7万元)和隐瞒重大事项等行为。2002年,财政部撤销了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司法部门也追究了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刑事责任。该案例成为因出具虚假年度审计报告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第一起案例。银广夏事件的发生,投资者受到重大损失,也催生了法院开始接受“虚假陈述”导致投资损失的案件,其造假金额史无前例,从而成为中国的“安然”案。银广夏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全面检讨审计准则,下决心要全面借鉴国际审计准则,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指导,全面修订审计准则。

2005年4月1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巨亏,10天后,证监会因其涉嫌违反证券法规立案调查。2005年8月,中国证监会认定科龙电器披露的财务报告与事实严重不符,2006年7月4日证监会对科龙电器和相关人员做出了处罚。科龙事件暴露后,证监会对为科龙电器2002年、2003年、2004年财务报表提供审计服务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专项稽查,基本认定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审计程序不充分、不适当,未发现科龙现金流量表重大差错等。证监会还对德勤的行政处罚召开了听证会,但一直没有实际处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其专业胜任能力毋庸置疑,完全可以发现科龙的问题和顾雏军的犯罪事实,不免让人怀疑德勤在中国大陆存在“双重职业标准”。证监会对科龙电器进行处罚不久,中小股东也陆续对“科龙德勤”虚假陈述提出了索赔。“科龙德勤”索赔案是从证监会处罚到提出民事索赔诉讼最短时间的虚假陈述索赔案,也是国内投资者对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提起索赔的首宗案例。

在发生了多起重大财务舞弊案件及审计违规案件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消极影响后,审计理论界以及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开始重新思考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的性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举行了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发布了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中新制定的审计准则22项,修订完善的审计准则26项。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审计准则的命名由原来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改为“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突出了注册会计师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同时也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

综上所述,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伴随着重大违规审计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顺应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需求。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标准。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则是审计职业界、政府、法律界、理论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人之间博弈的结果,制定的目的在于规范注册会计执业行为、保证审计质量。可见,重大违规审计事件的屡屡发生,一方面说明了各方面制度的不完善,另一方面也说明审计准则本身不足以规范和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市场不成熟,监管机制也不健全,独立审计准则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审计准则的同时,也要关注本国的实际情况,尤其要分析这些重大的违规审计事件。每一个重大违规审计案例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需要及时更新或制定新准则。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李燕

我国审计准则研究论文 篇3:

国内法务会计研究的不足及完善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法务会计研究方兴未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所发展。但是,目前相关的理论研究存在概念不规范、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实践上则与开展法务会计业务存在较大距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规范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厘清相关概念并采取措施,为开展法务会计业务创造条件。

【关键词】 法务会计; 理论与实践; 不足; 对策

一、理论研究上的缺陷

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法务会计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章有380多篇,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值得重视的文章不超过20篇,专著可以查到的有7部,有几部还称为“教材”,但多是抄译国外。总体来讲,这些论著对于法务会计的概念、目标、假设、对象、职能、原则、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等都有所涉及,提出了许多学界未取得共识、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表明我国已有学者对法务会计给予了关注。其在论述上多采取两种模式:一是谈我国法务会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对策;二是谈我国发展法务会计的必要性,然后提出建议。两种模式一般都要先谈一些相关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对策大都是加强理论研究,促进人才培养,完善法规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此外,还有较多的文章专门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少数文章谈及国外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状况,另有较少文章专门研究法务会计的理论框架或者其中的某一方面如法务会计报告、特征、原则等。

第一,不仅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在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上分歧还很大,不乏错误、片面的观点。

第二,概要性陈述过多,甚至是对国外观点的直接编译整理,内容也显得空洞。

第三,理论与实践脱节,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上,对实务操作、实践案例的应用性研究缺乏,很少看到完整的体现法务会计应用特点的实例解剖。而缺乏实证基础,研究结论也就流于无效。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规范性研究的文章较多,实证性研究的文章很少。

第五,由于缺乏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系统,对法务会计的执业准则等的研究,只能借鉴国外经验,难有中国特色。

第六,研究不够深入,浅尝辄止。部分学者写一二篇法务会计文章后就不再探讨,不能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研究,因而有深度的力作不多,文章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足。截至2008年12月初,能从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的有关法务会计的学术论文只有388篇,与其他会计研究文献相比,法务会计文章数量甚少。

第七,目前已出版的法务会计书籍,多是两种理论模式:一是抄袭美国舞弊审计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理论内容;二是抄袭中国司法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理论,是用舞弊审计学、司法会计学拼接所形成的“法务会计”。

二、实践上存在的不足

从中国目前来看,法务会计某种程度上已在实务工作中得到一定的开展,但主要限于经济犯罪领域有关案件的审查,除了国家公检法机关和有资质的司法会计鉴定所开展的业务是否属于法务会计存在争议以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也开展了零星的法务会计相关业务,但服务内容单一。目前我国的“法务会计”热还仅限于学术界(主要是会计学界),也没有形成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纸上谈兵”,实践层面乏善可陈。

(一)人才匮乏

高校专业设置、师资、教材短缺,注会缺乏法律知识和开展相关工作的能力,法律工作者又普遍不懂会计。由于理论上欠缺,使得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没有较为明确的方向,有些高校虽已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及开展相关尝试,也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很好的典型可供其他院校参考。

(二)社会认识存在误区、盲区

社会认知度较低,大部分专业人员不了解甚至还未听说过法务会计。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未认识到公司内部的法务会计在调查雇员舞弊、解决企业经济纠纷领域的突出作用,未意识到法务会计人才处理这些问题的优势和业务能力。

(三)服务项目范围狭窄

法务会计实践主要集中于保险赔偿、海损事故理算等较为典型的业务以及有争议的司法会计上,而有关企业纳税及债权债务的会计、社会公正会计、物价理顺会计、基金会计等法务会计的实践基本上处于空白。

(四)绝大多数的会计师事务所很少涉及法务会计服务领域

绝大多数的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还停留在审计、验资等传统业务领域和少量的税务筹划等业务中,仅有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在相关机构的授权下初步开展了司法会计鉴定工作。有些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从事了相关业务,但由于公信力原因,不仅业务量少,权威性也受质疑,并且业务范围过窄,注师普遍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影响了所获证据的针对性和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虽然从表面看国内一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遍重视法务会计业务,并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宣传,但其广告意味大于实际业务开展程度。此外,执业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养虽然相对较高,但在法律知识和调查技术上比较欠缺,而且大多还在从事其审计主业,并没有特定的法务会计人员资格和身份,人员安排上随意性较大,这使其往往只是将法务会计作为一项兼任的工作,难以全身心投入法务会计实践中,更不会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总结。

(五)制度建设滞后

法务会计准则、资格认证制度、鉴定制度、诉讼支持制度、业务操作规范和标准等基本空白,传统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法务会计还没有涉及,对于如何认定信息的虚假问题、故意与过失行为的判定、帮助当事人计算赔偿范围与损失以及对当事人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的认定等既没有相关的鉴定标准,也没有具体的行为准则作为指导,难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相关的教育培训较为混乱,盈利目的性较强,滥竽充数现象明显

各种民间培训机构举办的所谓“高级法务会计师培训班”、“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无不自称是国内“首次”或者“首家”。有的高校开设“司法会计”专业后,在不改变专业课程的情况下,却随潮流改称“法务会计”专业。正规财经院校在开设相关专业上还比较慎重,而一些“非主流高校”则比较“前卫”,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会计学的法务会计专业方向,其师资是否能保证值得怀疑。法务会计教育需要多学科、复合型的教学人才,但是既熟悉法务又精通会计学的教学人才非常少,科班出身、高学历层次的几乎没有,多是草台班子,拼凑的人马。另外,在专业归属上也不尽一致,既有把法务会计专业方向放在会计学里面的,也有放在法学里面的。

(七)法务会计的理念不普及

法务会计的理念主要靠一些学者发表不系统的论文、出版几部专著来进行传播,社会影响相当有限,而官方以及业内少有提及。

(八)缺乏专业性权威机构的指导

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专业机构对法务会计进行规范指导,更没有其下属委员会负责法务会计工作。

三、完善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推进相关实践的思路

(一)理论层面

1.梳理国际法务会计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借鉴,着重研究美国的法务会计实践,并明确我国与西方国家法务会计的差异。我国香港的法务会计发展较快,其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务会计业务,很有借鉴价值。

2.加强对有影响的会计诉讼案例的研究,如银广厦、深圳原野、红光实业、琼民源、东方锅炉等造假案例,安然、施乐和世通公司、麦克威尔通讯公司等舞弊案件,以及有“中国证券民事赔偿第一案”之称的“大庆联谊案”等。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经济纠纷中涉及会计和法律的深层次的问题。特别在理论研究不足的情况下,研究案例对开展法务会计制度设计和实务操作有事半功倍之效。

3.厘清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独立审计、司法会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法务会计是经济服务活动还是会计服务活动,对其进行合理定位。

4.研究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审计准则等行业规范与法律规定不一致时,如何协调调整,以适应解决法律问题的需要。

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规范和明确我国法务会计的概念、目标、要素、对象、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务会计理论结构和框架体系,以指导法务会计实践,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基础性学科,包括法务会计概念、基本原理、依据、标准及主体等内容,以此确定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2)职能性学科,如具体的方法、程序等;(3)部门性学科,如海难赔偿责任会计等。这种分类的理论体系既有层次,也便于分块研究。

(二)实践层面

1.建立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对具有舞弊审计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可以适当放宽考试标准,以便在短期内缓解我国法务会计人员短缺的压力。在正式推行法务会计师资格之前,鼓励具有律师资格的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的“会计”和“审计”两个科目的考试;对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加试相关的法律科目,待其取得了合格证之后,连同原资格一起来认定其法务会计师资格,以利于尽快形成一支法务会计师队伍。

2.制定法务会计准则。主要包括法务会计一般准则、法务会计具体工作准则和法务会计报告准则。具体工作准则如法务会计执行业务的技术标准、执业准则和道德准则。这种准则是会计和法律两个职业的联结纽带,它既不能代替会计准则,也不能、不应该被会计准则所代替。可以考虑将法务会计准则置于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之内,以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的形式建立法务会计准则体系。

3.明确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体地位。我国目前还不允许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法律业务,这是事务所拓展法务会计业务的最大障碍。国家应该出台有关办法,允许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法务会计工作,允许一些有条件、有实力的事务所在其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开展法务会计业务,扩大其执业范围,提升竞争力。另,笔者建议取消公安、检察机关以及法院内部从事有关法务会计鉴定的技术部门,而将法务会计行使的权力归于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司法机关设置法务会计人员,他们在从事法务会计鉴定时,依据的是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而没有统一的技术鉴定标准,这必然影响法务会计鉴定的准确性,同时也不符合独立性原则,自审自鉴影响判决的质量,也容易产生司法腐败。因此,应借鉴国际惯例,将法务会计的任务交给会计师事务所,鼓励事务所开展法务会计业务。有关机构比如中注协可选取一些有资质的事务所进行培训与认定,颁发法务会计资质证书。

4.建立法务会计面向社会服务的工作规范。该规范应至少包含以下规定:(1)成立机构或开展业务的主管行政部门审批规范;(2)从业者执业资格规范,包括资格认证和年检;(3)委托和受理规范,建立统一的法务会计鉴定技术标准,如:法务会计鉴定证据的确认标准、法务会计鉴定证据的定量计量标准、综合判断标准、鉴定结论出具标准等;(4)收费规范。

5.成立法务会计行业管理机构。西方国家的法务会计组织和机构比较成熟,如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法务和诉讼服务委员会(FLS Committee),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下属的调查与法务会计专家联盟(CA·IFA)。依照通行做法,我国的法务会计行业管理委员会可以从属于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设立法务会计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接受中注协的管理,对协会理事会负责,专职对法务会计业务进行管理、指导、监督。中注协应加强与中国律师协会的沟通、协调、合作。

6.修订《注册会计师法》,增加法务会计方面的内容。

7.逐步扩展法务会计的运用范围。有学者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即我国目前可以有选择地推广运用企业税务会计、司法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等法务会计,这几个方面在我国实务中具有一定的基础,至于社会福利保障会计、物价理顺会计、债权债务理算会计、社会公正会计、基金会计等,由于客观条件不甚成熟,可待条件相对成熟后再予以推广。

8.人才培养。通俗地讲,法务会计人才既要懂财务、会算账、能查账,又要熟知法律规范、证据规则与诉讼程序,完全属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法务会计人才是发展法务会计的当务之急。措施上基本分为3种:(1)对本、硕、博学生的学历教育;(2)对有注会、注税、司法资格人员的职业教育;(3)各种培训班性质的社会教育。有学者提出,国家教委应尽快组织法务会计本科专业的申报,鼓励那些已开设了会计学、审计学、经济法或其他法学专业的高校积极申报法务会计专业。可以先在二十所CPA高校中进行试点。●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若山.法务会计——二十一世纪会计的新领域[J].会计之友,2000(1).

[2] 盖地,张敬峰.法务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3(3).

[3] 戴德明.法务会计若干问题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作者:岳 颂

上一篇:大四实习报告(3篇集合)下一篇:扶贫整改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