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计准则培训心得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审计准则培训心得(共8篇)

新审计准则培训心得 篇1

考试时间 2010年12月17日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共三类大题

一、单选 每题四个选项,有一个正确,共15题,每题2分 1.新《国家审计准则》正式实施的时间为: A 2010年9月1日

B 2011年9月1日 C 2011年1月1日

D 2010年12月31日

2.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优先进行的步骤是:

A 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

B 评估审计机关可用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C 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 D 组成审计小组,对被审单位调查了解

3. 不属于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可以采取的形式的是:

A 文字

B 口述

C 表格

D 文字表格相结合

4. 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步骤包括:①编制审计实施方案②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其步骤顺序应该是: A ②①③

B ③①②

C ①②③

D ③②①

5.审计人员可以几个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以下不属于的是:

A 控制环境,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责权配置、人力资源制度等

B 应用控制,即保障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控制。

C 风险评估,即被审计单位确定、分析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D 信息与沟通,即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能有效沟通的情况

6.关于审计证据可靠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缺失或者无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B 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C 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处理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比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D 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7.下列有关审计工作底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个审计事项可以编制多份审计工作底稿。

B 只对发现问题的审计事项以及重要审计事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个审计事项可以编制多份审计工作底稿。

C 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个审计事项应当只编制一份审计工作底稿。

D 只对发现问题的审计事项以及重要审计事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个审计事项应当只编制一份审计工作底稿。

8.对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 A 移送有关部门

B 公开审计报告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C 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D 出具审计决定书

9.下列对审计组不得发表审计评价意见的事项描述的不正确的是: A 审计过程未涉及 B 审计证据不适当

C 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 D 审计职责范围内

10.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存在重大漏洞或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应当: A 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B 按照法规进行处罚 C 停止进行该审计项目

D 责成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整改

11.审计机关应建立整改检查机制,检查后形成的检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检查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包括检查时间、范围、对象、和方式等 B 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 C 没有整改或者没有完全整改事项的原因和建议 D 审计决定书中的错误纠正

12.下列不属于审计组成员应承担责任的事项的是:

A 已经完全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审计但导致重大问题未被发现的 B 未按照本准则的要求获取审计证据导致审计证据不适当、不充分的 C 审计记录不真实、不完整的

D 对发现的重要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13.审计机关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不包括:

A 审查修改审计报告 B 收集补充审计证据 C 提出审理意见 D 审查修改审计决定书()对审计项目实施结果承担最终责任。

A 审计组长 B 审计机关负责人 C 主审 D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

15.()应当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并在审计项目终结后及时立卷归档。

A 审计组长

B 审计组长确定的立卷责任人 C 业务部门负责人 D 项目主审

二、多选 每题五个选项,有二至四个正确,共15题,每题3分

1.下列审计相关规定中仍然继续有效的是: A 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

B 审计机关审计复议的规定

C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的规定

D 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规定

E 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

2.准则中的条款使用下列哪些词汇即为约束性条款 A不得 B可以 C应当 D建议 E全部 3. 下列情形适用审计准则的是: A 审计人员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案件时

B 审计机关接受交办或者接受委托办理不属于法定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 C 审计机关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 D 其他组织接受审计机关委托参加审计业务时

E 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执行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任务时

4. 新准则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部人员,审计机关不得聘请: A 被刑事处罚的 B 被劳动教养的 C 被行政拘留的

D 审计独立性可能受到损害的 E 残障人士

5. 下列审计项目应当作为必选审计项目: A 上年度查处违规行为较多的项目 B 法律法规规定每年应当审计的项目

C 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要求审计的项目 D 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的审计项目 E 项目涉及资金数额巨大的项目 6. 何种情形,可以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A 涉及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的 B 事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的 C 法律法规规定每年应当审计的项目 D 审计资源不足的时候 E 事项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的 7. 审计通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 A 审计组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 B 审计依据

C 审计范围

D 告知被审计单位申请救济的权利

E 向被审计单位告知审计组的审计纪律要求 8. 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A 审计处罚条例 B 审计目标 C 审计范围

D 审计重点和审计措施 E 审计工作要求

9.职业判断所选择的标准应当具有:

A 客观性

B 适用性

C 相关性

D 充分性

E 公认性

10.审计组调整审计实施方案中的下列事项,应当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

A 审计目标

B 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C 审计组组长

D 审计重点

E 现场审计结束时间

11.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有: A全面性

B 及时性

C 适当性

D 充分性

12.审计人员需要使用有关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等已经形成的工作结果作为审计证据的,应当对该工作结果的下列方面作出判断: A 该结果的行程过程 B 是否与审计目标相关 C 该机构是否聘请外部人员 D 是否可靠

E 否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符

13.新准则中,审计记录包括: A 调查了解记录

B 审计工作底稿 C 审计日记

D 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E 审计人员承诺书

14.审计组组长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下列意见: A 予以认可

B 责成采取进一步审计措施,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C 纠正或者责成纠正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D 修改审计评判标准 15.审计报告包括: A 征求意见书

B 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后出具的审计报告 C 审计报告送达回证

D 专项审计调查后出具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E AO审计实例

16.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当包括: A 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情况 B 被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问题承担的责任 C 审计评价意见 D 审计依据

E 审计人员廉政反馈信息

17.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当征求意见的对象,说法正确的有: A 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B 应当征求被审计人员的意见

C 必要时,征求有关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

D 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不征求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的意见

E 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18.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后,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A 被审计单位 B 政府法制部门 C 本级政府行政首长 D 有关干部监督管理部门 E 上一级审计机关

19.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每年汇总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果报告,报送:

A 被审计单位

B 本级政府

C 上一级审计机关 D 本级政府法制部门

E 本级人大常委会 20.审计机关应建立整改检查机制,主要检查或者了解下列事项: A 执行审计机关作出的处理处罚决定情况 B 对审计机关要求自行纠正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 C 根据审计机关的审计建议采取措施的情况 D 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使用情况

E 对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

三、判断 共15道,每题2分,共30分

1. 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

2. 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3.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如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应当向审计机关报告,保持应有的审计独立性。

4. 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技术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的,审计组的整体胜任能力应当包括信息技术方面的胜任能力。

5. 审计机关对必选审计项目,可以不进行可行性研究。

6. 审计组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所有问题的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7.对于定期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以往审计中获得的信息,重点调查了解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

8.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需要持续关注职业判断标准的适用性。9.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

10.采集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作为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记录电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11.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存在不一致或者不能相互印证时,审计人员不必追加审计措施,应当采用权威的和公认程度高的证据。

12.选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的结果,能用于推断整个审计事项。

13.审计人员取得证明被审计单位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其他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材料,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的,该审计证据无效。14.审计人员作出的记录,应当使未参与该项业务的有经验的其他审计人员能够理解其执行的审计措施、获取的审计证据、作出的职业判断和得出的审计结论。

15.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审计发现的移送处理事项的事实和移送处理意见,但是涉嫌犯罪等不宜让被审计单位知悉的事项除外。

新审计准则培训心得 篇2

一、会计重心后移

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很多方面实现了与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突破,如资产负债观、全面收益观的引入,在收益确认上突破了实现原则,部分未实现的收益也可确认,在很多项目上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对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一大突破。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趋势是资产负债观代替收入费用观、全面收益取代传统收益、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以中立原则取代谨慎性原则。在这些新会计理念下,会计确认放宽了可定义、可计量的要求,对资产、负债的确定性及可计量性要求降低、相关资产及负债确认时点提前,资产确认范围也大大增加,尤其是无形资产口径将大大放宽,这样导致会计确认及计量不确定性增强,会计确认与计量操纵空间加大,因为这种会计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传统会计模式基于成本及交易,而未来会计模式基于价值及未来,会计确认及计量更多基于主观估计而不是客观单据,在这种会计模式下,会计后续确认与计量重要性甚至超过初次确认与计量,而为了保证会计后续确认与计量的可靠性,更为了充分披露报告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及风险,则要求会计表达与披露的内容越来越具体,财务报告越来越详细,即会计需以充分披露来应对会计弹性。会计信息是一种产品,只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才能实现其价值,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理念的冲突,一种是价值观,认为会计应提供公允价值信息,这样的会计信息才更有相关性;另外一种是成本观,认为会计就应该提供历史成本信息,这样的会计信息才更有可靠性从而才有相关性,不可靠的信息只会带来误导。当前,会计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IT行业对会计的冲击是深远的,它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作业流程;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价值信息取得越来越容易,在这种背景下,公允价值越来越受到准则制订者的宠爱。但是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及反对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公允价值负面效应———更容易操纵报表,导致财务丑闻频繁发生时,监管当局对公允价值运用效果又产生了怀疑。萨班斯法案是财务丑闻的产物,其主要目标是反财务舞弊。如果会计准则目标是反财务舞弊,则公允价值显然不是理想的的改革路径,公允价值不只是计量问题,它导致会计由稳健走向中性,甚至走向激进。财务舞弊最可能发生在激进的会计政策中,如果会计准则改革是遏制财务丑闻,则选择激进会计政策显然是与其目标背道而驰的。但是有意思的,美国会计准则改进方向显然与萨班斯法案精神是背离的,它一方面在检讨自己会计准则容易引起操纵,另一方面又在加剧会计准则的可操纵性。为了防范这种操纵性,准则制订者已将会计准则制订重点从确认及计量转向披露上。

二、审计重心前移

在会计计量结果不确定性程度放大背景下,注册会计师最重要工作是对会计计量的不确定性进行审计评估,发现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及影响力,这种评估更多是对会计计量所采用的假设、模型及参数评估,它需要注册会计师了解客户所处的行业及业务环境,对客户业务未来发展有一个合理的预计,从而对报告主体的公允价值财务数据合理性作出正确的评估;而传统审计模式主要使命是以历史成本财务数据进行核实,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交易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行价值。传统审计的审查重点是交易过程及交易价格是否真实,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在实质性测试,只是查看企业财务报表和帐簿,仅关注财务数据;未来审计重点是交易结果及价值变动情况,现代审计工作不再只关注财务数据,而是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企业的外部(宏观经济及行业)和内部环境上,包括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了解企业的性质及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了解企业的目标、发展战略、经营风险及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标准;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的制定是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正式颁布和顺利实施之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促进企业和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加强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管理层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所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必备真经。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了解内控制度也是新审计准则要求必需执行的审计程序,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审计项目时,首先需要深入解读企业经营与战略,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和绩效分析等环节深入了解企业及其经营环境,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进行从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入手,查找出审计的高风险领域,再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得出审计结论。

三、结语

新会计准则、新审计准则对实务界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严峻挑战,会计、审计从业者要深刻领会新两则背后的新理念以及由此引发的新工作模式,传统的会计、审计知识已满足不了会计、审计转型的需要,会计人员、审计人员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判断能力,这种专业判断能力是基于对企业分析和评估基础上的,围绕着企业分析和评估,建议从业人员多学一些财务分析、风险管理及资产评估方面的知识,以适应“会计重心后移、审计重心前移”行业变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新审计准则培训心得 篇3

摘 要 与2006年版的审计准则相比,2010年版的审计准则在各方面均有所变化,其中对审计风险内容的强化是关键的变动之一,为审计工作的推进和转变提供切实指导。本文在与2006年版审计准则的对比中,先说明新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风险的条款,继而分析具体内容展现的相关趋势,最后思考深入推进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问题。

关键词 新审计准则 审计风险 详述 应对

一、新旧审计准则关于审计风险的规定变动

在风险管理日渐在国内传播并落地实施的情况下,2006年版的审计准则及2010年版的审计准则均有相当一部分的篇幅和内容涉及到审计风险问题,其中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主要变化动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宏观方面更强调风险应对。在旧版审计准则的35项准则中,有1101、1212、1231三项与审计风险的叙述关系最为密切;在新版审计准则的38项准则中的大体结构没变,还是这三项准则,不过1231号的名称却由“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变为“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文字语言方面更强调风险应对和管控的意义。

其次,相关字符出现的频率大幅度减少。无论是旧版审计准则还是新版审计准则,第1101号均为统领提携的总纲。在这两个总刚性的文件中,旧版审计准则出现“审计风险”31次 ,而新版审计准则则出现了22次” ,有所降低。其中,前者专门设置有“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一章,而后者没有。

再次,审计风险的种类及内涵有所变化。无论是旧版审计准则还是新版审计准则,都认同“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不过对这两个次级风险的解释有所差异,后者的解释更为精细化。比如对于重大错报风险,旧版审计准则只是说明“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而新版审计准则增加了“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部分组成。” ,将其在两个层级进行分类;对于检查风险,旧版面审计准则说明“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而后者认为“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很明显,后者的概述也比前者详细而精确。

另外,新版审计准则在各项准则中均设置了“目标”一项,审计风险或者相关内涵进入部分准则中的目标之中。

二、新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内容趋势分析

新旧两个审计准则的颁发,均发生在风险管理理念传入中国以后,二者之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与审计风险相关的理念的系列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论证“是否可行”到强化“如何推进”的转型。在风险管理理念一开始为国人接纳的时候,存在一个“是否可行”可行的问题。经过一定实践的积淀后,这个问题逐渐被解决,形成了强化推行的趋势。旧的审计准则用了大量的篇幅强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提及“审计风险”的字眼非常多,甚至在1101号准则中专门设置有“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一章,实际上就是在总结“是否可行”论证的基础上利用制度的力量予以强化。而在新的审计准则中,这种论述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凝练化的语言,对风险应对的强调则表示目前已经到了更多强化“如何推进”的阶段。

其次,从笼统认识到精确清晰的转型。虽然,旧版的审计准则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审计风险,但是其重心在于论证其重要性及部分程序或环节的相关注意事项,对于审计风险本身的阐述比较粗糙,定义部分的篇幅仅占“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的二分之一强。通俗的说,在旧版审计准则中,知道审计风险重要,也知道在特定情况下要注意审计风险,但是对审计风险具体是什么了解不足,对审计风险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也认识不足。在新版的审计准则中,虽然没有了专门阐述审计风险的章节,但对审计风险重要性及内容认识均由相当大的进展。在重要性方面,直接将审计风险及相关含义纳入部分准则的“目标”中,甚至在“总体目标”中专门设置有“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 一节。在内容认识方面,如上一部分的“再次”一小节中所言,对审计风险及其相关的两个次级风险的论述和分类比旧版审计准则要详细精确的多,对重大错报风险不仅进行了两个层级的细分,而且还进行了简单归因,在多次提到“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可見,新版审计准则已经对审计风险的内涵有了相对精确而清晰的把握了。

其次,盲目效仿海外理念到推进中国本土化的转型。基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遭遇长期断层,没有形成风险管理理念孕育的合理突然,致使风险管理等相关理念以舶来品的状态出现在国内。对此,一开始的引入及初步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盲目效仿的痕迹,旧的审计准则在审计风险具体是什么都没有彻底明确的情况下便笼统地强化其重要性,实际上就算这种盲目效仿的一种行为和心态。而新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内涵及地位的明确化,应该说是深入了解海外相关理念的结果,但更是国内相关实践积淀的结果,是不断推进中国本土化进程的重要表现。

三、关于深入推进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思考

新旧审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变化,及其展示的多种趋势的转型,进一步推动了传统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变迁,为后者提供多方面的助力,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为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两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具体什么才是审计风险?二是审计风险具体怎么重要?对此,如上一部分的“其次”一段中所言,这两个问题在旧的审计准则中的回答比较笼统,不够具体,而新的审计准则则给予更为具体、明确的定位和阐释,为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更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

其次,完善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旧的审计准则中,基于“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规定,确定了审计风险等于这两个次级风险乘积这个公司,初步形成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雏形。在新的审计准则中,两个次级风险的内涵被明确化,重大错报风险被进行两层级分类,而且在第二个层级分类中认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定风险和控制风险两个部分组成。” ,即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等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因素吸纳进来,形成了杂糅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及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构架的综合体,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成熟化转型。

最后,为风险导向工作的具体推进提供指导。在新的审计准则中,对具体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均有所涉及,其中变动点最为显著的当属对职业判断和职业怀疑的精确阐述及运用强化,明确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和保持职业怀疑” ,这将为风险导向工作的具体推进提供切实指导。

四、小结

新审计报告准则的变化 篇4

根据原准则的规定,审计报告包括四种类型,即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新准则对审计报告的要素进行了调整,并将审计报告划分为标准和非标准审计报告两类。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样的划分在便于准则表述的同时,严格限定了标准审计报告的范畴,强调除了可能附加强调事项段以外,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不能附加说明段和任何修饰性用语,更加规范了审计意见的表述。

有一点需要说明,1501号审计准则在解释标准审计报告时提到附加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即“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时,该报告称为标准审计报告”,但1502号审计准则指出:“本准则所称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标准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也就是说,1502号审计准则在解释非标准审计报告时并未将附加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在内,也未对这一审计报告加以解释。对这种审计报告,国际审计准则700号(修订)《对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中的要求是:“一些标准、法律或审判中的惯例可能要求或允许注册会计师对其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责任或审计报告提供进一步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单独的段落进行说明。”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规定,在某些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可能为了遵守法律、法规或标准的规定或自愿选择与财务报表一同披露一些财务报表框架并不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可能涉及或不涉及这些补充信息,如果审计意见不涉及这些补充信息,注册会计师必须确认这些补充信息与已审计的财务报表能够显著地区分开来。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没有显著区别,就应当在审计报告中进行说明。但这并不能解除注册会计师发现未经审计的`补充信息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存在重大不一致的责任。

新企业会计准则转换专项审计报告 篇5

专 项 审 计 报 告

审字[2007]第xxxx-xx号

目录

一、专项审计报告

二、已审衔接转换财务报表

1.(合并)资产负债表

2.(合并)所有者权益差异调节表

三、财务报表重要项目说明

页 次 1-23-4 6 6-xx

专 项 审 计 报 告

审字[2007]第xxxx-xx号

中国集团xx公司:

我们审计了后附的中国集团XX公司(以下简称:贵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衔接转换财务报表,包括首次执行日资产负债申报表和新旧会计准则所有者权益差异调节表(以下简称“申报表”和“差异调节表”)。

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央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07]3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有关规定编制“申报表”和“差异调节表”是贵公司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1)设计、实施和维护与申报表和差异调节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使申报表和差异调节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编制基础。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贵公司经审计的2006年度财务报表基础上,对贵公司提供的执行新会计准则衔接转换为2007年报表期初数进行专项审计,发表专项审计意见。我们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专项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专项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验证报表转换数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账务处理的正确性及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申报表和差异调节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专项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编制基础的恰当性,以及评价申报表和差异调节表的总体列报。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专项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三、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贵公司编制的申报表和差异调节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通知”的相关规定。

本专项审计报告仅作为贵公司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报送执行新会计准则补充资料和2007年相关财务报表期初数衔接使用,不应用作任何其他目的。

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中国〃北京

中国注册会计师:

中国注册会计师:

审计培训心得 篇6

谭老师教的不是实务,而是观念,她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责任与担当,审计就是要对公司负责,对股东负责,对自己负责,每个审计人员都是有担当的人,她说“不同行但同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通理的,也就是不同的行业做事的原则都是一样的,专业可以学但责任是学不来的。审计人员是多方位的人才,不是只通一样而是样样都要通,不管财务、法律、工程、管理等等,都要触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把对手吃透才能打败对手。谭老师从一个小小的财务人员一步步走到今天头顶多种光环,与其自己刻苦的学习、不服输的个性、随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有着很大的关系,每一步都是百般艰辛困难重重,甚至以自身的人身安全为代价(买了巨额保险来做审计),打击了内部的黑恶势力,清除了公司内部隐患,为公司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金融危机公司内部大量裁员的情况下,审计部不止不裁一员反而增员,审计部的威信不断的提升,而审计人员在谭部长的带领下,从以往的被检察院频频请去“喝咖啡”,到后来每个人都发展成为专业领域的精英,名利双收,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作为审计部现任的负责人,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性格决定成败”,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知道自己的定位,谭老师也着重强调审计人员必须有“足够的智商来做事,足够的情商来做人”,我也清楚的知道要想有所建树,不单靠的是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对我来说智商可以学,情商却是与生俱来的,不喜欢拍马屁不喜欢人云亦云,我的信念就是“简单的做人,简单的做事”,至于别人怎么评价自有时间来证明一切!

两天的培训很快完结,但却留了一个大大的疑惑在我心里,审计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成功的审计?

审计是一把双刃剑,在刺向外面的同时也刺伤了我自己,恐怕只有审计人员才知道,每次在写审计报告时我们的心里是怎样的煎熬,我是完美主义者总希望事事都是完美的,但事实总是与愿有违,审计就是一种评价一种监督,每个部门每个人包括各级主管、领导、审计人员自己都是有缺点的,都是经不起查的,审计部的成立无疑是给平静的湖面上掀起或大或小的波澜,打破了原来的安宁,部门之间也会出现你指责我、我指责你、推卸责任的怪状,领导们可能会焦虑,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如果领导们能正确的引导这些怪状,正确的看待审计出来的问题,树立审计的威信,那么事态就会向好的一方发展,如果任由怪状滋生生长,那么审计部就成了打破平静的“罪魁祸首”,审计人员的所有辛苦都成了泡影。

我是十年前作为原某股份公司(现为某集团公司)的管理代表派往一家荷兰认证公司驻深圳办事处学习的学员,系统的学习了当时最为流行的iso9000管理体系,并获得了内审员资格证以及内部讲师证,之后在原公司带领一班项目人员在一年内取得了iso9002认证资格证书,认证完毕后把内审的所有工作交给了一名副总主持,没再继续深造内审事宜也把与内审有关的所有资料和学习心得都抛在了脑后,专心做财务管理工作了,现在重新回到了起点,从零开始从头做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下降,我自感压力倍增,加上性格使然,遇到挫折偶而会萌生退出的念头,不愿面对现实,我也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哪种工作没有压力呢?但凡有一点责任心都会给自己施压,这一切都是自找的,又何必去计较那么多呢?在哪里工作都是缘份,缘份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谭老师是个直白人,是个不怕强权不怕黑的人,她的正直和坦荡以及对学生负责的精神都是我的楷模(在上课时总是怕时间不够,担心我们学得不够,总是在讲诚信、讲责任心,追求完美),我敬佩她,为了在工程上不被唬弄,她考了注册造价师,为了工作上有力度,她考了高级工程师,为了财务管理的需要,她考了高级会计师,不但如此,她还带领手下的审计人员都学有一技之长,把知识化做生产力,作为五十多岁的人是需要多大的自控能力呀,我自愧不如,在合适的时候也许我也会去尝试着了解不同领域的高端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也提升审计的素质。

这次培训使我深深体会到树立“三种意识”的重要性

(一)、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知识的竞争、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竞争。由于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审计人员,只注重审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审计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实施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将审计项目做精做深。

(二)、是要树立责任意识,养成严谨细致工作作风。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审计工作尤其需要极其细致。在面对大量的被审计单位和人员,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核算手段的不断提高,仅仅从报表等大的方面很难直接发现问题,只能重点从细致的实质性审核中寻找突破。在这次学习中听市审计局的几位专家老师讲的审计工作中的实例,基本上都是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疏漏上发现了大问题的线索,循迹查去,牵出了大鱼。只有养成严谨细致、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对于任何疑点都不要轻易放过,同时大胆工作,要“遵守法纪、严谨细致、敢于负责”。

(三)、是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无止境,探索无禁区。我们的审计报告、审计产品也是一种公共产品,这个公共产品生产出来,是不是能够满足公司、党委和职工群众的需求,是我们现在从事审计工作或者思考审计工作突破方向或者研究审计转型的一个立足点。如果还是按照传统审计的思维方式,仅仅就是点对点的财务收支审计,肯定不能满足职工群众的需求,也满足不了公司、党委的需求。审计要关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职工群众呼声大的问题、公司党委领导最关心的问题。

新审计准则培训心得 篇7

(一) 2006年《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给审计准则体系带来的主要变化

1.新审计准则在准则体系中全面渗透了风险审计的理念。

在2006年的新审计准则体系中风险审计的理念集中体现在1211号准则和1231号准则。其中第1211号准则提出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第1231号提出在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确定后针对重大错报风险而实施的后期检查程序。1211号和1231号准则标志着审计过程所采用的审计模式开始从传统风险导向性审计转变为重大错报风险导向性审计。

2.在审计证据方面提出了改进要求

在2006年审计准则的第1301号准则中增加了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 对审计证据的界定也更广泛, 并强调了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3.新审计准则加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责任

在2006年审计准则的第1141号准则中进一步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并有责任获取财务报表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 无论该错报是由于舞弊还是错误导致。

(二) 2010年《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给审计准则体系带来的变化

1.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工作的目标, 重塑审计准则的结构。

2.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更为彻底的贯彻到整套审计准则中, 在第1141号准则中针对如何识别舞弊风险和对识别舞弊风险的责任提出了更详细的规定。

3.在第1151号准则的附录中和第1152号准则中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治理层进行沟通方面的要求。

4.在第5101号准则中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的完善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审计准则的变化带来了审计体系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会对整个审计行业产生影响, 以下通过财政部近年来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情况的分析对审计行业发生的变化进行探讨。

下列对财政部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汇总及趋势分析。

(表1中的数据根据2004-2014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中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数据统计后得出。)

(一) 新审计准则的出台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水平的影响

从表1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

1.2006年之前财政部对会计师事务所抽查的数量很少但被抽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受到处罚的数量占比却很高,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2006年之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较差。

2.2006年之后, 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情况如下:

(1) 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抽查数量出现两次峰值。2007年新审计准则正式实施,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抽查数量迅速增加, 达到2004-2007年抽检数量的第一次峰值, 到2008年、2009年重新回落。2012年新审计准则的又一次颁布和实施, 使得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抽查数量达到了第二次峰值, 并且2012年的检查范围在20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2) 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进行处罚及整改的比例在2007年后的一年2008年达到峰值, 代表2007年准则颁布后审计体系的变化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的要求更高。经过一年的调整后, 2009年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及整改比例下降, 标志着审计行业的执业质量开始重新好转, 与此同时也证明会计师事务所在遵循了风险导向性审计的新要求后执业水平开始逐年增加。

(二) 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非证券资格事务所执业质量比较

自2008年后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检查结果中显示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内控比较有效, 执业质量较高, 受到惩罚的方式多以收到整改通知、接受管理建议书等方式表现, 受到的惩罚较轻。而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 内部控制较薄弱, 审计程序不到位现象比较突出, 其受到的惩罚较重, 出现没收罚款、暂停营业甚至是撤销的情况。究其原因, 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于风险导向性审计理念进行了更有效的贯彻, 所以审计质量较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和2010年修订的新审计准则出台后, 无论是对审计准则的理论体系, 还是对审计行业的执业水平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审计理论体系中风险导向性审计的理念得到了更加全面的贯彻, 风险导向性审计的开展也对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丰富的执业经验、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 具备更强的与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沟通的能力和更敏锐的环境分析能力。

独立学院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新兴的并且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组成部分, 独立学院自脱离母体开始大部分就已经具备了民办的性质, 而这种性质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市场敏感性, 因此独立学院的审计教学模式需要随着新审计准则实施后审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针对新审计准则的变化, 独立学院在审计教学方面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 审计教材的实践性较弱

现行独立学院的审计教材理论性较强, 案例分析和实务模拟部分较少, 并且案例陈旧。总体而言现行审计教材对于审计过程中风险导向性审计部分的讲述对于初学者而言比较抽象, 不够具体化, 所以对于风险导向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的判断、分析和控制的学习容易流于形式, 不利于学生毕业进入审计类工作岗位后对于新审计准则的适应。

(二) 审计教学内容发生变化

新审计准则的出台对于审计风险新模型的构建, 审计风险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的评估以及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方面都有所深化, 需要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上加强对于这些内容的关注力度。这部分内容的强化需要与相关的审计教材相配套进行开展。

(三) 审计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独立学院的审计学教师普遍存在从校门到校门的现象, 即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大学担任教师的情况, 中间没有经过审计行业从业的洗礼, 所以在审计教学方面理论性强, 实践能力弱, 对于审计行业从业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判断和处理缺乏实际经验。在新审计准则的实施的背景下, 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 审计学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的审计学教学中依然普遍采取“一考到底”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这种成绩评价体系已经过于传统, 不再与当前审计行业的新的人才需求标准相符合, 独立学院需要在评价体系中加入与实践教学相应的成绩评定部分, 以提升学生对提高审计实践能力的关注。通过综合评价体系, 独立学院可以使学生的审计课程成绩真实反映学生的审计从业能力, 也有助于学院对于优秀毕业生的选拔及推荐, 为独立学院与审计类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

(五) 学生的实训和实习没有落到实处

1.在实训方面, 因为独立学院的民办性质以及社会捐赠体系的不完善性, 所以独立学院资金有限。目前能建立较为完善的审计模拟实验室, 并拥有相关软件配套资源的独立学院数量较少, 实训设施的缺乏使得独立学院在开展实训的过程中困难较大。

2.在实习方面, 独立学院普遍对于实习的前期培训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 并且因为实习的成本较高, 所以独立学院对于学生实习的时间安排一般较短, 给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费用较低, 因此实习单位对于学生的指导力度较弱,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能力提升较少。

(一) 独立学院审计教学目标的确立

从独立学院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来看, 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结合新审计准则所反映出的审计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来进行。

(二) 建立更为完善的审计教学师资队伍

改善教师流动性较高的现状, 进一步稳定师资队伍, 大力引进审计方面的双师型的人才, 逐步建立对审计教师的培训体系, 加强教师与审计类实习基地的经验交流, 使得审计学教师除了在理论上能够熟悉新审计准则之外, 还能在审计实践方面对学生具备较强的指导力。另外独立学院需要逐步建立起适应学生水平的实训类教材的编写队伍, 实现独立学院审计类专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三) 改善独立学院审计教学方面的教材

独立学院应当按照自身学生的特点以难度适中并且与新审计准则的方向相吻合的审计教材作为其选用的教材, 另外选择一些近期的审计案例与实务模拟方面的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 所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与新审计准则比较贴近并具有一定现实借鉴意义的特点。

(四) 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选择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审计实训类的教材, 在学生接受审计理论课程之后划分合理的实训课时对学生进行实训。在实训环节中, 独立学院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学生审计实训的配套场地、软件和相关设施, 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训效果, 使得审计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相得益彰。

(五) 形成综合型的考评体系

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综合教学模式, 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综合型的考评体系, 按照学生在理论考试和实训模拟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打分。逐步建立与输送学生企业的人才选拔相适应的课程评价系统。

(六) 与实习环节进行结合, 并获取相关的反馈

在学生的实习环节中, 尽量提供充足的实习经费,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适当提高实习教师的待遇, 对实习单位提供合理的指导经费, 提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积极性。另外与实习单位之间建立输送优秀毕业生的通道, 并收集后期毕业生工作的状况的反馈意见, 结合学生前期的理论和实训成绩进行分析, 寻找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改进。

总之在新审计准则对于审计行业的影响下, 独立学院的审计教学应当紧抓审计行业的变化, 综合以上的改进建议, 在独立学院中持续积累审计教学经验, 争取形成审计教学和毕业生后期反馈的良性循环, 逐步建立培养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 具有一定综合职业素质的审计人才的新型独立学院审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云艳.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与准则[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139-153, 163-188, 197-215, 4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3-54, 61-71, 337-3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2005年-2015年.

[4]田钊平.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新特点对高校审计教学的影响极其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02) :206-208.

[5]沈亚飞.审计准则体现变化与审计报告类型[J].西部财会, 2015, 3:71-74.

[6]张萍、马福全.证监会处罚公告分析引发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6, 11 (4) :73-74.

新审计准则培训心得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2月15日我国出台的新审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正式实行。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本质特征、是审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1989年杰里·D·沙利文在《 蒙哥马利审计学》一书中指出 “任何一个公正会计师,无论其能力如何,只要丧失了独立性,那么他对财务报表的意见,对那些将倾听其意见的人们——无论是客户还是信贷提供人、投资者和政府机构——其价值都将甚微”。独立性在审计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新准则处处体现着“独立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务必“客观、公正、独立”。

但是,如果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得不到维护,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地位得不到明确以及相关的保护机制无法有效运作,新准则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将从审计独立性角度对新审计准则执行问题加以探讨,希望对新准则的有效实施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新审计准则有效执行的若干建议

(一)提高审计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是否得到提高与维护是新审计准则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受自身利益和政府介入角色错位的威胁,要剥离利益对独立性的弱化,关键在于转变审计委托模式,构建审计付费新模式。要想政府介入与独立性成正向关系发展,重要的是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1.构建审计付费新模式

目前我国的审计委托模式实际上是由管理当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查自己,并支付审计费用。在这种委托模式下,管理当局的权力很大,当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发生冲突时,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最大的威胁就是提出变更审计人员。国外采用的在上市公司中建立审计委员会,在缓解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的压力、提高审计独立性方面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针对我国现有委托模式暴露的弊端,借鉴国外的审计委托模式,转变现行审计委托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可以公司董事(主要是外部董事)定期轮换的形式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来承担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等职责,并作为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之间的纽带与会计师事务所讨论审计范围、直接交换审计意见及探讨重大审计问题,对变更事务所等重大情形必须经审计委员会讨论通过,以减少管理当局对事务所施加压力的“权力来源”。

转变审计委托模式后,源于管理当局的压力相对减小,但要从实质上削弱这种权利经济压力,还需构建审计付费新模式。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费用支付者应采用多元化模式,改变原有的由客户管理当局支付审计费用的单一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注册会计师获得经济上的相对独立,避免注册会计师潜意识的或无法抗拒的站在管理当局的一边。首先,国家作为审计报告最大的使用者,应从其征收的所得税中拿出一部分设立审计基金,作为国有银行和政府部门使用审计信息的费用。其次,广大投资者作为审计报告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按照投资者从股票市场上获得的投资收益与受益于其利用已审的会计报表信息获得收益的一定比例支付审计费用。广大投资者的付费可以以证监会为支付中介。最后,会计报表经过审计后,有利于提升广大投资者的信心,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因此,上市公司必须自己承担主要的审计费用。为避免管理当局利用支付审计费用威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管理当局不应该直接支付审计费用,而应该通过财政部门间接支付。财政部门可以通过评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来确定审计费用支付的金额,这样就可以剥离注册会计师与客户的经济利益依附关系。

2.转变政府介入角色

由于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很多被包装上市)的利害关系并未从实质上分清,政府容易为企业“求情”。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反而成了企业的庇护者,大大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是一台“监控器”,监管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是否严格贯彻执行了审计准则,是否有违规、违法、舞弊等情形。在审计结束形成审计报告时,政府是一台“鉴证器”,应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为基础,对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财务报表进行抽查鉴定;对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财务报表进一步追查,若确属舞弊行为,应依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只有把握好这两个过程、两个角色,政府的介入才能有助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这是新审计准则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

(二)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保护功能

1.加大宣传力度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向社会加大宣传工作,使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减少因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不理解而把一切职责归咎于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的现象。比如,定期举行注册会计师审计讲座,解析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的区别,明确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有的职责,讲解会计审计专业术语,特别是新审计准则引入的许多新的专业名词,例如:职业怀疑态度、舞弊审计三角理念等。

2.加强自身建设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加强自我整顿,做注册会计师名副其实的“父母官”。中注协要加强对会员特别是股东的素质教育,增强其社会荣辱观。同时,注册会计师协应该从半官方组织转变为民间自律性组织。

3.建立广泛的司法介入机制

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加强与司法界的联系与沟通,建立起广泛的司法介入机制,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行业协会的监管从行政性向自律性转变。要与司法部门沟通,形成共识,在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建立与注册会计师监管相配套、与司法界的相关法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及诉讼机制,从而使注册会计师的权利与义务相制衡,以合理认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司法界受理审计案件的执行者中必须有懂得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

(三)建立有效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利益机制

在优化审计委托模式、付费模式,转变政府角色等措施有效运作后,一个有效的保护机制将随即建立。这个保护机制需要政府部门(财政部门、证监会、税务部门、政府审计)、工商部门、金融部门、司法部门、信息管理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参与。这些部门都应该以遵守法律法规为执业前提,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为基础,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督管理,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以下笔者就注册会计师利益保护机制运用模型进行说明。(如图1)

(1)由企业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要与注册会计师、财政部、证监会协定审计费用)委托事务所审计,提供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需的资料。

(2)注册会计师按新审计准则对企业进行审计,审计过程中必须保持独立、客观、公正;政府等监管部门行使“监控器”的职能,督促注册会计师依法执业;各监管部门还应相互监督,以免某些部门因地方性利益而滥用职权或者越位监管。

(3)事务所把了解到的企业基本情况和审计结果、企业是否欲变更事务所等报送信息管理部门,由他们为企业建立诚信档案 。

(4)信息管理部门把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报送的企业基本情况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及其他情况上交给政府等部门,并把政府等部门下达的是否进一步追查的命令传达给事务所。

(5)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把审计结果等资料送交注册会计师协会备案,或作为日后诉讼的证据。

(6)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咨询与服务,并根据其执业情况(是否按审计准则开展业务、是否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建立信誉、品牌档案。

(7)信息管理部门把政府等部门下达的命令传达给注册会计师协会,由注册会计师协会进一步协助、指导注册会计师抽查或追查。

(8)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私”的代表对政府等部门进行制约监督,参与政府决策、维护协会成员利益;同时作为“公”的代表,协助政府对其成员进行管理。

(9)政府等部门行使“鉴证器”的职能,对信息管理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报送的情况进行鉴证。证监会、金融部门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调节企业股票发行价格、银行贷款利率等。

(10)当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发生冲突引发诉讼时,由政府等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向司法部门提供相关资料、证据,以合理认定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11)司法部门提供与各部门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及诉讼机制,并配置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受案小组。

这个保护机制若能成功建立,相信注册会计师必能 “理直气壮”地严格执行新审计准则。

三、结语

上一篇:高中三好学生先进事迹下一篇:总结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