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管理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职学校专业服务小微企业是中职学校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南宁市为例,从思路设计、解决主要问题与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效几个方面阐述中职学校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实践。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服务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国家和地方都出台大量的政策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管理论文 篇1:

浅谈改进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管理方式的思路

【摘要】物流业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行业,为商品流通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物流企业种类多、岗位多、技术要求不一致,再加上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上的“空洞”,存在着输出人才与需要人才在素质水平上相差甚远的现象。因此,职业教育在培养物流行业所需人才上必须要有思路、讲方法。本文阐述了现阶段中职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物流课程系统性差、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德育为先,巩固阶段以任务教学为主的物流教学管理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 物流专业 教学管理

物流业作为一种复合型服务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为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如今将物流产业作为十大振兴发展的产业之一,必将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中职物流专业是向社会输送物流作业人员,其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意味着中职物流要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但由于我国物流教育开设时间短,教育教学方式仍处在探索阶段,“注重实践锻炼,使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技巧”仍是我们不但尝试和探索的目标。

一、目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难以突破

由于缺乏教学资源,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物流课程都是以传统的授课模式——案例教学的模式进行的,实训课程较少,学生普遍很少有机会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即使开设了实训课,没有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到任务情景中,学生由于缺少对实训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实验实训设备的兴趣,就不能有效的参与到实训的任务中,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进而达不到提高学生動手能力、掌握相关技能的目的。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开设的意义,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依附于教材、偏重于理论的教学让学生认识不到所学知识和物流专业岗位技能的联系,就显得缺乏实用性。同时,现有教材中缺少有针对实训室或企业培训开发的,校内实训课的知识体系表现出不连贯;再加上企业普遍认为投入的成本大收效小,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也比较困难,即使是有校内实训设备,学生对于工作任务的认识最多达到碎片化的了解程度,不能系统的找到知识关联而显得缺乏实用性。

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特点

1.实践技能不够系统,且缺乏特色。物流业是一门综合服务性行业,涉及的行业、部门及岗位较多,这使得很多技能操作之间并不存在横向或纵向的联系,例如,叉车作业、分拣与数码字小键盘录入。因此,在培养物流岗位操作人员时,如果课程设置没有一条主线做指导,学生学到的技能是繁多且松散的。另外,物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物流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像数码小键盘录入在会计专业中也有涉及,而叉车作业也只能模糊的界定为物流专业课程的范畴。

2.技能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中职课程以教授学生岗位操作技能为主,但是由于物流行业为新兴行业,在行业标准上并没有像会计、食品等专业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在出入库作业上,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分工是不同的。此外,对于实训操作项目,例如分拣作业、堆码作业,企业在操作要求上也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方式,这对于实施教学的实用有效性上也大打折扣。

三、中职物流专业教学和管理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定主线,初学阶段以模块知识扩展训练为主——内容围绕主线以专题模块向外辐射;巩固阶段以任务教学为主——培养学生专项上岗技能。物流业涉及的岗位繁多,学校设定的课程要设定一条主线,打造自己的特色教学,对岗位角色进行分解教学和综合实训,在打造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向外辐射。例如以仓储课程为主,可以向配送物流或超市物流的岗位操作技能辐射,罗列出基本技能,相互重合处便是需要重点以多种形式培训内容,比如下表中阴影部分,对这部分内容每一项以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巩固阶段,将下面的模块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快递员收件、仓储员收货及超市理货等任务教学。打破“教室、黑板、投影仪”的教学模式,进入校内实训室、深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在学生对设备或操作有一些认识的条件下实地开展理论教学。

表格 1 课程设置思路

2.课程设置要优先考虑德育教育,再以教授专业技能为主。尽管职业教育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但一方面,中职学校面向的生源的成长经历——基本是单亲、分流学生;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不是以单纯培养“生产机器”为目的,中职教育仍要将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放在首位。从到企业调研的反馈结果中分析,现在学生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德,缺少团队协作和责任心,这些对于学生的职业以及人生规划都是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品德教育应穿插到专业实训实践中,在专业课程结束的考核中加大德育考核的力度。例如,在练习利用分拣单进行分拣作业时,可以逐步加大订单中货物的数量,也可增加订单的发送频率,让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如在学习单据填制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excel表格先学制单后学填单,即掌握了办公软件的使用,又能从中加深认识,这种德育教育的实施要比开设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实行有效。

由于长期社会人群对职业教育偏见和职业教育的不正确定位,使得中职学校教育仍处在转型的起步阶段,而且转型速度比较缓慢。物流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新兴热门专业,受到国家充分的重视,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近十年的教学输出没有在学生就业时得到很好的体现,学习本专业学生规模逐年减少。物流行业发展的势头是值得肯定的,所以物流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上还要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经验,转变思想,才能进一步培养贴近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学元.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2009(16)

[2]罗正勇. 中职学校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0(7)

[3]陈远权.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4]覃忠健.立足社会需求的中职物流教育前瞻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 (11)

[5]吴春.中职物流项目教学法浅析[J].物流技术, 2010

作者:冯静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管理论文 篇2:

中职学校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中职学校专业服务小微企业是中职学校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南宁市为例,从思路设计、解决主要问题与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效几个方面阐述中职学校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实践。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 服务 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国家和地方都出台大量的政策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南宁市小微企业发展迅猛,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受规模的限制,小微企业人才紧缺,制约了发展。中职学校如何与小微企业,特别是与分散的小微企业共同协作,以有效的对策应对小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为小微企业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和培养满意的人才,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当前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以选择大、中企业为主,而小微企业存在人才匮乏、技术与设备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等难题,亟待与职业院校合作,更希望得到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因此,进行促进中职教育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策略探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思路设计

秉承“学在大企业,服务小企业”的理念,建设专业集团,搭建服务小微企业的综合平台。中职学校以专业为平台,与小微企业或小微企业集群合作,根据小微企业需求,在专业类基础上建构多个专门化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定制化课程,编写特色教材,为小微企业培养和培训人才,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专业服务小微企业,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县域“三农”经济、大众创新创业和传统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专业服务小微企业主要解决的问题与主要措施

目前,中职学校专业服务小微企业发展面临四个突出问题:学校专业设置如何有效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小微企业?如何在服务大中型企业时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小微企业的课程内容如何建设?如何持续有效服务小微企业?

1.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在学校专业类基础上建构多个专门化方向对接地方小微企业,有效服务小微企业

中职学校通过与多家小微企业协商,建立各个专业方向的小微企业群。根据小微企业需要的专业专门化方向设置研究,在专业类基础上建构多个专门化方向,以适应小微企业不断变化的岗位技能需要。中职学校以专业为平台,建立专业设置动态机制,根据小微企业(群)个性化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为小微企业(群)开发定制化课程和特色教材,建立服务小微企业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建设服务小微企业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专业有效对接小微企业,提高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

2.发挥专业集团优势,搭建服务小微企业综合性平台,促进中职学校服务大中企业的同时服务小微企业

当前的校企合作往往出现职业学校向大企业“一边倒”、合作不紧密的现象,而小微企业存在人才匮乏、技术与设备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等难题,亟待与职业院校合作。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利用全市六大职教专业集团,发挥全市六大职教专业集团凝聚力,成员以大中企业为基础,广泛吸纳行业内小微企业,建立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集团化的校企合作,以职业学校为核心纽带,秉承“学在大企业,服务小企业”的理念,将分散的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间沟通合作的网络,整合社会、企业资源,解决校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消除信息障碍,为小微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实现大中型企业、职业学校、小微企业相互合作,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图1)。

3.建设基于小微企业(群)需要的“聚合型课程内容平台”,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对接小微企业岗位需求

借助专业集团,通过与多家小微企业协商,建立小微企业群。克服单个小微企业能力有限的弊端,从而构成小微企业群的集聚效应。通过对小微企业广泛的调研,了解企业的需求,對小微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的共性要求进行分析,提炼出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综合素养,将分散的小微企业(群)用人需求和岗位标准等信息汇聚成学校人才培养的集合信息,将小微企业群个性化技能标准汇聚成学校培养“一专多能”技能人才的依据,形成课程内容,建立基于小微企业岗位技能需要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对接小微企业(群)岗位需求,精准服务小微企业(图2)。

4.建立服务小微企业长效机制

以专业集团建设为基础,完善校企合作制度,规范专业集团章程、工作规程,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为服务小微企业提供制度保障。以专业为纽带,建设“产、学、研、培”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基地,政、校、企共建小微企业孵化基地,校企共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整合校企资源,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保障中职学校服务小微企业长效运行。

三、中职学校专业服务小微企业取得的成效

在专业集团建立的校企合作平台上,中职学校通过引企入校与多家小微企业在课程开发、特色教材编写、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展开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服务小微企业。

1.搭建服务小微企业的综合平台,通过中职学校与小微企业(集群)合作办学,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设专业方向、调整课程内容、对接技能标准,精准服务小微企业

南宁市中职教育紧密结合广西和南宁市的产业发展需要,对应南宁市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三基地一中心”的发展定位,建设了交通运输、商贸旅游、加工制造专业、信息技术等专业集团,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集团以中职学校专业为纽带,联合了区域多家企业,推进全方位深层次校企合作。集团内既联合了多家大中企业,也联合多家小微企业,克服单个小微企业能力有限的弊端,从而构成小微企业群的聚集效应, 形成中职学校与小微企业集群合作办学模式,为小微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搭建综合平台,密切了中职学校与小微企业的联系。在校企合作中,中职学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设对接小微企业需求的专业方向、调整课程内容、技能标准,精准服务小微企业。

2.建设一批服务小微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提供了基地保障,确保服务小微企业人才培养培训的长效运行

一是政、校、企共同建设小微企业社区孵化基地。在中职学校,以专业为平台,政府、社区、学校、企业共同建设“教、学、培、孵”一体化的小微企业社区孵化基地,建立开放的社会培训开放体系,对小微企业业主和员工、创业者、社区居民开展培训,实现创新孵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学校生产实训有机结合,实现企业、社区、学生、学校四方共赢。

二是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服务民族产业小微企业。学校与地方民族产业、行业对接,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和民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把民间技艺大师、民族文化传承人请进校园,通过大师引领,建设校企资源共享、生产与研发、生产性实习、技术培训、资格认证为一体的升级版实训示范基地,依托基地开展面向中职学生和贫困村青年农民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和技术培训,解决民族传统产业规模小、人才紧缺、技术升级难的问题,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推进民族文化小微企业发展。

三是选取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与学校特色专业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学校以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为主线安排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同时校企双方互派骨干为学生及员工开展实操指导和技术攻关,实现“产、教、学、研”一体化,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和产品技术的升级。

3.形成服务小微企业需求的中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人才质量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小微企业的需求。中职学校与小微企业(群)合作,分析小微企业的共性需求,校企双方协同一致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践平台、共同开发课程、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共同实施管理。校企协同培养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大量采用案例、实验、实习、演示、业界专家讲座与指导、实战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职场实战能力,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小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动态变化。

二是社校企“三赢”。在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将企业的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流程等实践知识引入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统筹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頂岗实习和学生的就业,实现全过程协同培养。通过多方面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发课程等,进一步搭建校企协同培养平台,促进学校与小微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盟关系,校企协同培养的小微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产学研结合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行业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实现社会、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三是形成三种典型的企协同育人模式。集群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横县职教中心以交通运输专业集团为依托,将县域内农用汽车、农用机械行业相关的小微企业集合起来,形成特定区域内的小微企业群。通过集群化合作,学校专业紧密对接小微企业群的共性需求,形成聚合型课程平台,开发定制化的课程,建立“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育人模式。

创新孵化协同育人模式,是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以信息专业集团为依托,根据当前国家鼓励全民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发挥电子商务专业优势,与兴宁区政府、中华社区、小微企业协同合作,形成“政、校、企、社区”共育的创新孵化人才培养基地,在“互联网+”背景下以“淘宝”“O2O”等电商运营平台为基础进行校园创新创业的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育人模式。

共生共建协同育人模式,是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以加工制造专业集团为依托,选取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合作,双方注资注力,建立利益共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典型产品生产车间形式,按“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标准开展生产型实训和产品技术研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

服务小微企业需求的中职校企协同育人,引进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锻炼,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近年来,南宁市中职学校与小微企业合作建立的人才培养基地的学生参加全市、全区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在不断上升。

4.校企协同共育,培养了一批服务小微企业的技能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了南宁市一批小微企业的发展

通过专业集团,各中职学校联合南宁市一大批小微企业,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共同培养了一批服务小微企业人才。中职学校与小微企业合作技术攻关研发项目(产品),助推小微企业转型和产品技术的升级,促成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签下订单,校企合作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加快了小微企业的孵化,促进了南宁市一批小微企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作者:陈晓梅 王玲玲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浅谈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改革

摘 要:本文对目前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设置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置的配置、专业方向、专业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改革。

关键词:模具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现状

近几年,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发展迅速,发展规模日益壮大,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模具人才,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比如一些中职学校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甚至在不具备开设模具专业的条件时为了经济利益而开设了模具专业,导致学生未能真正学到知识,毕业后就业出现问题,完全不能胜任模具行业的工作,还导致行业质疑中职学校的教学,对我国中职教育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中职学校受经济利益驱动,哪个专业市场需求量大、有招生生源就开设了模具专业;二是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备配置严重不足,不具备教学条件;三是模具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四是课程理论研究落后甚至缺乏,模具实验滞后,未能满足实际需要;五是学校难以提供模具行业实际生产的工艺经验,仍然难以满足模具行业对模具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关于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改革的一些看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有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稍差、综合素质稍低等特点。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更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能过硬,并且业务精通。

为了满足当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通过公开招聘专业专任教师,公开招聘对象不局限于高校学生,还可以从企业中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对高技能人才可以放宽要求和条件,切实做好学校人才引进工作。

(2)建立好学校专业专任教师的培养制度,比如制订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养方案,学校层面从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积极鼓励在职专业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切实落实培养制度。

(3)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通过实践锻炼把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带回学校,并转化为学校专业建设经验,融合企业文化,更好地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4)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在学校学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让学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并且定期邀请模具专家讲学,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实习。

(5)落实专任教师培训制度,落实好市级、区级、国家级等各种级别的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以及专业技能水平。

2.教学设施配置的改革

培养“理论+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既需要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需要进行精良的教学设施配置。

一是现代化加工设备的配置,如冲床、注塑机、线切割机 、电火花、加工中心、数控铣等专用加工设备;二是普通通用机床的配置,如车、铣、刨、磨、钳等普通机床设备的配置;三是模具CAD/CAM实验室:包含若干电脑及多媒体,以供学生进行仿真加工和模具设计用;四是模具模型及产品展览室,供学生拆装练习和教学用教具,以了解、掌握各种模具的结构;五是模具结构拆装室,供学生实习拆装,以掌握模具的组装、维护与调试;六是钳工技能实训设施,供学生实习,以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

3.专业方向的改革

模具专业发展前景广阔,被列为国家紧缺人才需求的专业,其涉及的产业面很宽,如金属产品制造业、塑料产品制造业、橡胶产品制造业、陶瓷产品制造业、玻璃产品制造业及各种包装产品。该专业毕业生一般都是在制造业内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营销或生产第一线从事先进数控机床操作,毕业生的主要走向是沿海的经济特区和内地的经济特区。

据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方向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模具加工方向,包括模具加工生产组织、模具数控编程加工、模具三维设计、产品开发三维设计;二是其他技术类方向,包括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以及产品开发、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

4.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坚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体现“学中做,做中学”原则,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训练,切实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安排学生参与工厂生产,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从社会学,从市场中学。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能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外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模具行业的发展和要求,企业需要的是“理论+技能”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模具专业的教学应该在提高专业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环节,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理论教学方法应该丰富多彩。传统模式的理论教学方法有极大局限性,教师只是通过单纯的讲授、板书进行教学,课堂枯燥乏味,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所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需要改革。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课件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很轻松地把复杂的知识用多媒体的方式简单地展示出来,既解决了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总之,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确保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专业学习成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实践教学应融合行业文化。笔者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改革教学模式,建立面向企业需求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型、营造凸显机械制造企业精益管理要素的教学环境,实现“点的实训”向“面的实训”教学转变,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调研活动,主要有与企业人员召开座谈会、参观精益管理企业、参观引入精益管理的高职院校以及与专业教师开展座谈等等形式。通过一个阶段的调查与研讨,我们认识到将企业精益管理的理念及模式引入学校,对专业教学环境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切实促进专业的内涵建设。

目前笔者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首先增加了实训的时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企业的5S管理,并且在数控铣床的技能训练中全面使用UG作为CAM软件,推广自动编程技术,提高了加工效率,做到机床不等人、机床不等程序,大大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在这样的调整和改进下,2014年5月30日,11级数控1、2班的学生参加了由广西区劳动厅组织的“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等级考试”,考试通过率达到了100%。

当前模具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的发展,模具材料的变革,对模具专业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中等职业学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充分融合企业文化,根据行业要求来进行专业实训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凤英,李志伟,陈震.高校模具课程创新教学的改革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4(3).

[2]郭晓梅,丁明明.高专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08(9).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工业学校)

作者:潘平

上一篇:五一商场促销活动方案下一篇:万圣节活动策划方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