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为了更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服务,把职业教育的优势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求结合起来,在改革创新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些许探索。近年,在多年实行科农教结合,统筹协调发展新农村经济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又深入开展了“送教下乡”,“技能鉴定”等活动,大力培养新型化农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如果农村凋敝、农业衰弱、农民富不起来,社会经济将难以长久繁荣,国家现代化建设将难以实现。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职业教育工作,将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重点分析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农村劳动者教育文化水平滞后。而农村职教既能增加农民的文化知识,又能培训劳动技能,是农村教育中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最直接有效的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很低,向我们昭示着农村职教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所以,各地要在打好“两基”攻坚战的基础上,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在大力开展农村职教的措施方面大力推进职教中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设农村职教中心,一是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由过去以教育部门为主办职业高中转变为以政府统筹为主、部门密切配合办职教中心;二是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一个区域,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使用,提高了职教的投资效益和办学效益;三是改善了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办学主体实现了多元化,办学形式实现了多样化,充分发挥了职业学校的多功能作用,增强了职业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四是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专业设置、教师队伍、毕业生使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等重大问题。

二、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现代农业及科技推广发展新趋势要求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及时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相关的知识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

在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产业是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农业科技的社会化成效十分突出,这与它们普遍采用教育式的农业推广方式有关。在这种推广方式中,农业院校成为核心纽带,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和生产紧密结合,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农科教推广网络。

就一定意义而言,我国现阶段农业突出的问题不在于农业科学研究,而在于科技成果转化,在于农业科技推广。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单一、不畅,转化率低,难于到位,致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是影响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从事农业及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仅为初中乃至小学文化水平,接受新技术、新信息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充分依托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通过举办农业继续教育与科技培训班,以整体提高当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市场经济需要和产业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将农村职教作为现代农业及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三、有利于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点。

如何才能使当前的农民快速转为一名“现代化农民”呢?只能靠教育,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职业教育。

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急需职业教育为其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农民内部积压的一个惊人的原始人力资源正待职业教育为其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职校来说,发展机会是无与伦比的,它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崛起提供了诸多的机遇,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希望在田野上。

四、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着当前严峻的能源、资源形势,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科技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哪个产业可以替代农业给人类提供比较稳定的食品,人们对农业的依赖是100%的。如果农业发展不可持续,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更不要奢谈国家的现代化。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名实不符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对职业教育引发的阶段性变化,是暂时性的。要实现农村职教自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关键在于改革创新,要实现三大转变:办学思想、教育学方法和办学机制。

首先,更新思想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农民已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而是脑力加体力、脑力重于体力的新型劳动者,纯粹的体力劳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有可能是无功的,因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培训)成了获取生存能力的必要手段,从事农业劳动与其他工作一样是无尚光荣的。

其次,创新教育方法。一是教学手段的创新。要以举债发展的胆识加大对农村职教的资金投入,为传授现代科技知识创造最优越的条件;二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带学生走向课本并“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三是基地建设的创新。既要建好校内实习基地,更要建好校外示范基地。可采取“学校出资金,教师出技术,农民(学生)出地出力”相结合的办法把基地建在乡镇上、村庄上,切实让农民受益,让农民得到实惠,以扩大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说服力和自身吸引力。

最后,灵活办学机制。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现有劳动力,一种是劳动后备军。前者由于时间的限制,可采取村厂办学或短期培训方式进行技术指导;后者属于岗前培训的对象,应采取学历教育和分阶段学习等方式,使他们掌握技能技巧。学制长短结合,机制灵活多样,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农村成人教育任重而道远,它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和主管部门大力有效的支持,而且需要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创新方式,增强造血功能,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学校提升内涵,切实担当起农村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

作者:刘万华

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浅析

近年来,为了更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服务,把职业教育的优势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求结合起来,在改革创新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些许探索。近年,在多年实行科农教结合,统筹协调发展新农村经济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又深入开展了“送教下乡”,“技能鉴定”等活动,大力培养新型化农民。通过对在农村从业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把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从单纯培养新劳动力的模式转变为同时培养现成的劳动力,既改革了农村职教的办学模式,同时还完善了农村职教的办学功能。

农村职业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有很大作用。①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农民的技术教育朝着普及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由于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其文化层次较低,掌握了一些技术的农民比例更是偏低,而建设新农村,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基础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加强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整体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进而有利于发展新农村的建设。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作用。农村地区较大一部农民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这些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打工时又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经济生活。所以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农民的劳动技能,从而让农民有一技之长,这些农民外出创业不但能改变自家的经济条件,还可以带动乡里乡亲到外面发展致富,整体上有利于农民劳动力的转移。③在为青少年提供致富技术方面发挥作用。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不好,很多农村青少年没有升学、就业或外出务工的门道,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可以让这部分青少年掌握一定的致富技术,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致富的信息,拓展致富的思路。④在培养农民技术骨干方面发挥作用。建设新农村,急需大批的农民技术骨干。通过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的培训,可以培养一批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农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将有利于新农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在针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如单就这方面来说,就存在如下问题:①投资不足。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政府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大多数地方的关键任务就是搞好城市经济建设,政府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投入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②认识不正确。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针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它的目的是为农村培养生产、服务和经营第一线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偏见,大多数人本身就看不起对农民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部分教师也在热爱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由于得不到政府方面的支持、及至社会的理解,最终选择了背弃职业教育。③不注重整体发展。针对农村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既要培养当地的实用技术型人才,又得为外出打工农民培训一技之长;既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更得注重实践技能的操作。但是往往大多数的职业教育机构受到外界利益的驱使,不能做到全局考虑。④师资力量得不到质量保证。师资的问题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当建立一支适应农村形势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但是,由于农村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远远不能胜任“双师型”的教学任务。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职业教育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呢?①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这方面的力度,可以营造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认识,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劳动技能、尊重农村技术型人才的社会风尚。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加强职业教育的政策。为此,农村职业教育要继续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等。各地在农民职业教育时,要充分挖掘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函授学校以及各种农村技术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普及农用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综合素质。③要加强涉农类职业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要积极开展以农村技术教育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在职学习有关农村技术教育知识、提高学历层次。吸引和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各种特殊技能人员到农村技术培训机构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技术培训教师到企业事业单位去进行专业实践。同时适当提高农村技术职业教育教师的工资收入,稳定农村技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④要多渠道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比如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业职业培训;国家和地方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向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捐资,等等。⑤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发展农村综合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还要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陈艳.王雅鹏;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王峥.黄永春;加快现代农民培训 服务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6年06期.

[3]胡述光.佘俭敏;面向“三农”办高职 办好高职促“三农”[J].中国农业教育,2005年03期.

[4]沈淦华.加强农民素质培训,造就一代新型农民[J].新农村;2011年06期

作者:陈德莉

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发展探析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以云南新农村建设为例,上千万的留守农民,近八百万的富余劳动力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为实现两者的双赢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需明确办学方向,优化教育结构,转变办学模式。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双赢发展

作者简介:欧颖(1978-),女,湖南岳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福建 厦门 361005),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杨锐英(1971-),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云南 昆明 650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城乡统筹战略下的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9C028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发展研究”(项目编号:QN2009037)的部分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更加明显,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中,职业教育已被证明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加速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至少在实践层面是如此。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人才,还是培训新型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绝对优势。本文拟结合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际探讨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双赢发展。

一、云南农村发展现状

就云南省农村发展现状而言,根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7年末,全省人口为4514万人,农村人口3087.4万,其中,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男16~64岁,女16~64岁,下同)为2031.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5.8%,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据测算,2007年,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为790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40万人。云南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中,20~39岁的人力资源数所占比例最大,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表明年轻劳动力仍然占人力资源的大部分。15~20岁的人力资源数量也远远超过50~64岁的数量,云南各州市的人力资源总体呈现年轻化,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也能保持人力资源数量上升的趋势,属于潜力型人力资源结构。

在云南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3.8%,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占85.7%,只有14.3%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培训。绝大部分农民的创业冲动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当微弱,存在隐性失业问题。据“五普”资料显示,云南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39395人,仅占农村人力资源总量2135.9万人的0.18%左右。目前,农村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2007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占78%,比2000年下降5.49个百分点,但依然是云南农村就业最主要的行业;第二产业占9%,比2000年上升1.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13%,比2000年上升1.3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云南农村就业结构转变相对缓慢,仍然是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1]

二、实现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发展

1.明确办学方向

当前,在办学方向上是“为农”还是“为城”是云南许多农村职业院校面临的困惑。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和办学方向,而客观事实是,农村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一种“离农”教育,是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农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2]农村职教究竟该何去何从?

2005年,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两年之后,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重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进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一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二是农民非农化,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三是传统农业的提升和改造。这与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农村所面临的社会转型是一致的。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看,农村教育必须为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服务、为传统农业的提升和改造服务、为农民非农化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服务。[3]所以,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应是为城乡共同发展服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为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服务、为传统农业的提升和改造服务、为农民非农化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服务。这样来看,“离农”和“为农”教育之间的关系也不像以前那样非此即彼,完全对立,而是变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时农村教育功能开始变得多元化,“为农”和“离农”服务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为农”教育同时成为“为城”的教育,“为城”教育也同时成为“为农”的教育。依据服务对象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应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学生服务,把他们培养成各类型、各层次实用型人才;二是为农村青年包括成人流向城市就业服务;三是为留守在农村的人口能够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服务。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由此可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着眼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既要防止农村职业教育完全脱离于农村社会,又要防止把农村职业教育简单地看成是“务农”教育。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在方向上体现为过度的“离农”和单一的城市价值取向,没有着眼于服务城乡共同发展。明确了方向之后,各职业院校应以此为目标,结合各地、州农村具体发展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和培训,具体着眼于三方面的服务:第一,与劳动部门联合,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富余劳动力转移;第二,走向农民,走到田间地头,为提高留守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服务;第三,根据本县、镇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需的各类实用人才,就云南农村的发展实际而言,现阶段农村职教应以培养中等层次的实用人才为主。

2.优化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不合理是许多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上的问题主要在于专业、课程和师资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性已明显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专业设置上,全省职业教育,不论城乡,都存在着贪大求全、专业设置重复的问题,如计算机专业,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在课程安排上,“重学轻术”,有的职校与普通中学区别不大,培养的人才实用性不够;在师资结构上,“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从普通高校毕业,仅熟悉基础理论教育,缺乏实践经验。

对于上述问题,农村职业学校要明确本校定位和发展思路,要敏锐地捕捉到本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改造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所需的人才需求,大胆地调整那些教学内容过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充分考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围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经济体系,建立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富有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两条腿走路,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可与发达地区职校、大型企业合作办学,转移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可加强与本地龙头、优势企业的合作,为本地农村向小城镇转化培养各行各业的后备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社会人才,善于发掘社会人才,减少直接从高校引进教师的数量。在某些涉农专业方面,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殖能手都是潜在的教师群。

在办学层次上,笔者认为,鉴于云南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人口仅为小学文化水平,全省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13.54个百分点,126个农业县市中仍有73个国家扶持工作重点县等实际情况以及从云南农村产业结构特点、从经济发展的逻辑性来看,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应重点发展中等教育,少部分发达地区,如玉溪、曲靖,可以适当发展高职教育。

3.转变办学模式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国际社会达成了三点基本共识: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农民;第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必须与农民的发家致富相结合;第三,农村职业教育形式应该是非正规、短平快,与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4]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对留守农民的培训,都需要非学历的技能培训,非学龄农村中青年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支撑2-3年的封闭式全日制在校学习。目前,云南农村职校都存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分割,注重学校而忽略职业培训的问题。在访谈中,绝大部分农民表示不知道本县有职业院校,他们与职业院校从未有过任何接触。新农村建设为注重实际效果的非学历培训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在云南农村的调研中,农民们普遍表示,只要学的东西有用,能为他们带来看得到的经济收益,他们愿意自己掏钱去学。当然,调研也显示,农民们只愿掏钱学技能,对于普通文化知识,或者说对于不能立刻给他们带来经济收益的知识,他们是不愿意掏钱的,至少在经济落后的农村是这样,这也表明,职业教育在农民中是最有市场潜力的。因此,农村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转变办学模式,把目光投向农村、农民,展开针对农民和农民工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以及各类专项培训。

转变办学模式的关键就是要开放办学,办学机构“重心下移”,主动出击、主动适应,拓展自身的教育服务功能,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农村职业院校要拓宽办学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集社会力量,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特别是把企业、协会、基金会的力量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事业中来,如委托联合、协作联合、挂靠联合、校企联合、城乡联合等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当前,城乡统筹、发展三农为校乡联合办学带来了时机。以云南昭通乐居乡与昭通农校的联合办学为例:为了把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给当地农民,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009年5月,乐居乡政府与昭通农校联合办学。昭通市政府出资,乐居乡政府提供场地,组织学员,农校负责提供教材、教师,负责教学。全乡通过考试选拔学员,农校组考,凡具有初中毕业文凭的本乡农民均可参加考试,考试分普通文化知识和农业知识两门,最后按成绩挑选了127名农民作为第一批学员,分两个班。学习期限为三年,每学期为农闲时的2个月,每天5小时,前两年重在理论学习,第三年实践学习。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三年后合格发中专毕业证书。课程内容主要为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紧密联系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储存、营销、农业生产中需要用的数学常识等。学员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培训方和受训方都对这种联合表示满意。这一案例说明,职业院校办学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构建全日制与半日制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学历证书和非学历证书并重、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单独办班与联合办班相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5]才能提升农村职教服务“三农”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发展,既需要农村职教本身的转变与革新,也需要政府的外部扶持。事实上,农村职教发展的一些客观条件是不容乐观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云南玉溪为例,玉溪是云南除昆明外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2000年至今,玉溪职业院校校舍面积在增加,但是生均校舍面积却在减少,师生比呈上升发展趋势。办学经费不足导致许多农村职业院校缺乏实训基地,优秀师资流失严重,一些农村职校还存在30%以上的危房。因此,政府要做到政策与资金保障到位,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好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把握本地农村人口的流动趋势和就业趋势,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农业和地矿等艰苦行业的职业教育。省级政府应当制订本省合理的职业院校学生生均经费标准,注意整合教育资金,对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为农村职业学校和本地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加大对本地职教实训基地建设的扶持与投入力度。[6]

总之,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一难得的机遇,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变化的外部发展环境,才能为自身谋求良好的发展空间,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模式分析[EB/OL].http:www.stats.gov.cn,2008-02-21.

[2]张济洲.“离农”?“为农”?——农村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11.

[3]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56.

[4]张力跃,于伟.以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为本——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向调整和农民工培训的城乡联动体系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凌飞飞,周远成.城镇化战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J].学理论,2010,(3):133.

[6]凌云,李亚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06,(10):14.

(责任编辑:张中)

作者:欧 颖 杨锐英

上一篇:镇治安稳定工作总结下一篇:焦化厂员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