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用8篇)
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
傅庄、册山、高都、汤庄街道、沂堂镇:
为进一步推动全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研究决定,近期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到傅庄、册山、高都、汤庄街道、沂堂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时间安排:4月19日--4月23日。
2、调研内容:农村试点社区工作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街道、镇辖区内农村社区规划编制情况;农村社区设置模式、建设内容及下一步打算、措施。
3、调研形式:
(1)召开座谈会。参加人员:街道、镇党(工)委主要领导,分管组织、民政、建设、土地工作的有关负责同志,2个农村试点社区、2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街道、镇汇报农村社区试点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然后进行座谈。
(2)实地查看。每个街道、镇推荐2个左右村庄合并型农村试点社区进行实地查看、座谈了解。
4、参加调研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区住建局、罗庄规划分局、罗庄国土资源分局。
5、有关要求:
(1)搞好总结汇报。各单位要组织有关人员自行进行调研, 1
总结本街道、镇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和做法、存在问题,及农村社区下一步的规划和打算,并形成书面材料。
(2)确保活动实效。各单位接到通知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参加座谈会的人员要积极准备发言材料,确保发言效果。
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提纲
2罗庄区民政局 2010年4月15日中共罗庄区委组织部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提纲
1、农村社区设置模式
(1)您认为以下农村社区设置模式中哪一种形式比较好?
A、独立村型B、合并村型C、中心村型D、新建小区型
(2)如何推进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
(3)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吗?
2、农村社区建设内容
(1)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应主要抓好哪些方面的建设?
(2)农村社区建设中要完善或新建那些基础设施?
3、农村社区服务工作
(1)目前村里有哪些服务机构?能为村民提供哪些服务?
(2)农村群众还需要哪些服务项目?
4、农村社区组织建设
(1)除村“两委”外,目前农村还有哪些自我服务组织?
(2)农村社区还需要成立哪些自我服务组织?
5、农村社区建设资金
(1)目前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有哪些?
(2)怎样解决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
关键词:农村能源,调查与思考
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既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为了真实了解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探索路径,寻找对策,我们对柯城区的典型农户、规模养殖场等进行走访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区农村能源建设的总体情况、结构特点、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并研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柯城区农村能源发展现状
柯城区自2005年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以来,全区累计建设户用沼气5 534口,中、小型沼气工程共316座,分布在全区12个乡镇、街道,占全区总农户8.334万户的15.1%。目前,全区有92%以上的沼气池没有正常使用,其中,没有充足的原料供给而造成不能使用占不正常使用的85%;由于沼气池建设质量差和使用年代久,而造成不能使用的占不正常使用的5%;由于管理不善或者由于技术原因而造成不能正常使用的占不正常使用的1%;其它原因而造成沼气不能使用的占1%。
1.1 沼气应用情况
一是户用沼气建设情况。户用沼气自2005年开始实施,至2015年底,全区累计建设户用沼气0.5534万口,投入中央资金498万元。由于原料等原因,目前仍在坚持使用的农户不足百户;二是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情况。自2005年开始共建有中型沼气工程47处,由于“五水共治”禁养、限养等原因,关停了43处,目前正常使用的只有4处,其中,集中供气217户;三是小型沼气工程项目。小型沼气工程共269处,目前,正常使用的只有5处。
1.2 后续服务网点建设情况
截止到2015年底,建设村级服务网点11个,但到目前为止正常使用的只有1个。
1.3“三沼”利用情况
在沟溪乡洞头村、石室乡下石埠村、石室乡沙一村实施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循环农业示范点。“盛富模式”主要是通过沼气池在果园建滴灌管道,通过全滴灌方式推广“猪—沼—果—猪”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翁富模式”是翁富养殖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充分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实施油茶园自动喷灌工程,项目油茶园24hm2,并和相邻80hm2葡萄园签订沼液供给合同,供气农户达217户;往日难处理的猪粪被充分利用,做到了养猪排泄物的零排放,实现种养两大产业互动,新能源与村农户共用,经济和生态两个效益双赢;“鸿福模式”主要是用干湿分离工艺,干粪制成有机肥,沼液利用运输车,异地配送沼液。鸿福养殖场将沼液以商品的形式进行定点配送,使用沼液车将沼液从养殖场送到有需求的农户田里。
2 沼气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近年,柯城区农村户用沼气已按项目建设要求完成了5千多口的沼气池的建设,但是这些沼气池存在闲置、废弃和使用率不高的现象,影响了沼气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在沼气建设上存在的疑虑,全区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发展在数量上已达饱和,发展的激情急剧下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商品能源的推广应用日益重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农村家庭选择商品能源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1]。特别在接近商品能源产区或经济富裕的农村,商品能源如电、煤、液化石油气等已成为农民的主要炊事用能。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愈发达收入愈高,能源消费数量愈多;家庭收入越高,户均生活用能中商品能源占的比例也越大,经济收入越多的家庭对石油液化气和电能等优质方便能源的需求越强烈,消费数量也越多。目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电磁炉、微波炉等电子设备非常普遍,老百姓觉得电费不高,能够承受,而且方便实惠,商品能源因其快捷、方便、高效、干净、卫生、省事的特性,越来越受到现代农村居民的欢迎。
2.2 取得原料较困难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五水共治”实行禁、限养,我区大部分乡镇都在禁养范围内,生猪存栏量也从之前的17万头下降到2万头。过去农村为分散经营,几乎每家每户都饲养一定数量的畜禽,畜禽排泄物为沼气发酵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但目前随着国家对环境的重视,养殖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农牧脱节、种养分离的趋势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放弃在庭院养殖畜禽,畜禽粪便的可获得性越来越低,因此目前能获得的适宜生产沼气的原料愈加困难。
2.3 农村沼气技术服务体系运行困难
目前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村能源管理推广机构人少事多,线长面广,任务非常重,因此很难把技术跟踪服务工作做深做细,出现管理跟踪服务不到位、不及时的现象,这非常不利于农村沼气的推广应用[2]。国家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沼气后续服务体系的建设投资,配备了一整套服务设备,在柯城区已建成沼气乡村级服务网点11处,但是这些服务网点的技术人员属于兼职性而非专业性,在服务的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收入,但是入不敷出,服务成本大无利可图,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意识淡薄,造成广大沼气用户沼气的易损配件维修难、更换难,尤其是沼气池要定期出渣,个人清渣又脏又麻烦,反而不如多花点钱用液化气和天然气和电磁炉。
3 柯城区实施推进农村沼气规模化建设的做法
以“五水共治”活动为契机,不断推广生态循环农业为切入点,采取四项举措,加强沼气建设。
3.1 加大考核力度
柯城区政府把沼液综合利用等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并分解到乡镇,明确各乡镇责任。
3.2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坚持“农民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采取支农资金扶持一点,信贷资金支持一点的途径,建立户建、联户建等机制。
3.3 规范建设,保证质量
加强农村沼气建设的监督管理,强化沼气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和配套新产品的质量管理。严格实行沼气建设市场的准入制度,从事沼气建设的施工人员必须取得沼气生产工资格证。
3.4 强化肥务,完善机制
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强农村沼气的后期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后期管理服务机制,为沼气用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管理和服务。
4 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沼气建设规模造越来越少,造成沼气建设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很大,相关服务产业也很难巩固发展。区能源推广机构人员少、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造成一些沼气池施工质量差和建后服务跟不上,满足不了当地农户建池的需要。
4.2 配套资金不足
建一个池容10m3的沼气池,投资约4 000元左右,而中央投资公1 500元左右,农户个人要投放2 500元左右,加上还要改厨、改厕要承担2 000元左右,部分人难以承受。
4.3 缺乏户用沼气发酵原料
“五水共治”实行禁、限养,我区的养殖业从我区大部分乡镇都在禁、限养范围内,生猪存栏量也从之前的17万头下降到2万头,畜禽粪便的可获得性越来越低。
5 结论与建议
目前,资源短缺的危机逐渐显现,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理念已深入人心,再生能源已经成为继煤、油、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3]。而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升级、农民收入提高、劳动力转移等原因,农村户用沼气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沼气池以产能为主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而其作为生活污染物处理器的功能却越来越重要。探索新的发酵原料,尝试新的建设模式,成为解决当前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效益不高,使用率低的根本出路。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5.1 户用秸秆沼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进一步完善秸秆沼气工程工艺,推进秸秆沼气自动化、沼气添加剂和秸秆发酵菌剂的技术成果应用转化;配合秸秆沼气的标准化施工和规模推广,试验、示范秸秆沼气的标准化池型;加快推广机械出料,解决秸秆沼渣的出料难问题;建设相配套的秸秆粉碎处理中心。秸秆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已建沼气的农户,即使不再搞养殖,也能使用,大大拓展了农村沼气发展的空间。
5.2 坚持与区域有机污染治理结合
与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粪污治理结合,建设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借鉴国外等发达国家经验,与区域食品加工和酿造等行业产生的有机污染治理结合,形成区域有机废物处理中心,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农牧业协调发展。
5.3 国家要加强对沼气基层管理机构的充实
加大对各级沼气服务站的资金投入,使沼气基层服务人员在沼气服务上有充足的活动经费,提升基层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达到服务有收获,利于沼气的健康良性循环。目前,国家对沼气后续服务加大了投入,但是在人员素质的培养、技术的培训和保证人员的工作经费上,还应多给予倾斜,像普及电力知识和电力管理发展那样,来关心农村新型能源开发利用。
5.4 坚持种养业结合,推进生态循环模式
在蔬菜产区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在果业主产区实施“猪沼果”生态家园模式,在贫困山区推广“温棚—猪舍—沼气池”建设模式,在粮棉区推广“猪—沼—粮”生态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5.5 拓宽农村新型能源开发渠道
开发新用途。凡是用液化气、秸秆气、水煤气的地方都能用沼气来替代。因此,建设集中供气工程用于工业效益更大。在农村除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服务、综合利用外,还应大力推广节能风能、微型电能、太阳能和大中型沼气工程,不断挖掘农村新型能源,促进农村能源新型化,全面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昌升,胡碧玉,李海燕,等.对遂宁市新农村能源建设中户用沼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1):29-30.
[2]王晓燕.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的思考[J].甘肃农业,2014,(16):36-37.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据近年全市农村集体建设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数据显示,全市违法违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有的村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或基本农田建设工业厂房,对外出租、出售;有的村以“以租代征”的方式,将土地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非法建设工业厂房;有的则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擅自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建设永久性建筑,进行畜禽养殖。大量耕地遭到破坏,部分厂房闲置,既严重违背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又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农村住宅违法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增长乏力,再加上国家取消了三提五统等税费,一些空壳村和自然环境较好的村把农村住宅建设当作集体收入的唯一来源,纷纷违法建设住宅对外出售和寻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部分村集体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住宅,对外出售;二是部分村以集体土地为条件与他人联合开发,建设住宅对外出售;三是部分村集体将土地出租给他人,用于住宅建设;四是部分村民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住宅。
(三)农村居民住宅非法交易时有发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和农村住房价格差异的不断提升,在乡镇中心区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部分城镇居民以及农村村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交易农村住宅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违法交易现象逐渐表露。农村住宅的非法交易,不仅严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引发大量的土地信访案件和民事诉讼,使农村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了农村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并给旧村改造及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矛盾。
(四)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一是人均集体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利用率低。二是农村住宅空置率高,一户多宅较多。部分农村村民取得宅基地建房后,因考学、参军、工作、在外购房居住等原因,将户口迁出本村,造成大量住宅闲置;部分村民因结婚分户等原因已在村内单独申请建房居住,后又继承其父母或亲戚生前所居住的房屋,导致一户多宅和房屋闲置。农村住宅闲置及一户多宅等问题,造成了农村土地的粗放利用和浪费。
二、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社会各阶层的国策意识
一是搞好法律法规宣传,增强法律意识。二是搞好国情、国策的宣传,增强危机意识。三是搞好科学发展观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将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延伸到基层、到农村、到群众,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扩展、落实到农村基层,切实增强社会各阶层的责任意识,把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二)强化执法,规范管理
一是强化审批管理。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界定和控制乡镇企业、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等三类用地的范围和规模,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建设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禁止以兴办“乡镇企业”、“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名,非法占用或租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
二是强化预防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市、县(区)、镇、村四级巡查网络,普及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案件发现预防机制,增强市(区)、镇、村基层执法监察网络的效能,实行专人分片包干责任制,突出重点区域,明确划分区域,确定巡查周期,加大巡查力度,对土地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努力将土地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强化执法管理。针对目前农村集体土地乱占滥建和非法交易等行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制止和查处乱占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要坚决依法处理到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推动国土、公安联合执法机制,共同查处、处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不断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及处理力度,有效制止各类违法行为。
(三)多措并举,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一是合理规划。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理编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挖潜利用规划,在确保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潜力,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有机结合,合理规划调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降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居住工程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实施村庄合并、集中兴建多层民居,将党的城乡统籌政策惠及到大多数农民,落到实处。首先,全面摸底,科学规划。第二,结合实际,分类实施。第三,严格标准,保证质量。第四,资金扶持,扎实推进。各级政府应从城镇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拆迁村和搬迁居民,保证农村居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三是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就是通过置换和挂钩的方式,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结合,通过整理复垦,将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整理成耕地,并将整理复垦后取得的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由市(区)统一调剂用于城镇及工业园区项目建设。
四是逐步建立农村住宅退出机制,实行有偿使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市曾对农村住宅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住宅乱搭滥建、少批多占的问题,还较好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具体方法可采取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宅少收或不收有偿使用费、对一户多宅和超标准占地的多收有偿使用费。具体标准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也可由村按村民公约的方式确定。
理务关镇镇长助理谭政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正逐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与角色也日益彰显。继“诸城模式”农村社区的成功实践之后,胶南的农村社区建设也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全市各镇(处)先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农村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9年年初,理务关镇在全市率先开展以“关情社区”为品牌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其调研、试点、实施和推广等各个环节,本人均参与其中,感触颇深。我镇农村社区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较好地维护了农村稳定和发展大局,也为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经验,希望能为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当前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根据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扎实做好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活动,概括起来主要进行了“多村一社区”、“一村一社区”、“农民新村社区”三种模式的农村社区建设,其中“多村一社区”模式对西部乡镇的实用性相对较强。
(一)“多村一社区”模式实现了中心集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该模式打破传统管区工作模式,遵循“地域相对集中、便于管理服务”的原则,综合考虑村庄地域特点、历史沿革、村民习
惯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规划社区分布,并选择交通便利、班子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一个村作为社区中心村,每个社区服务3-5个行政村、人口500-1000户,村民距离中心村不超过1.5公里。与此同时,整合干部资源,下派到社区服务中心现场办公,到一线开展工作,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方式由“蜻蜓点水式”向“近距离全程服务”转变。理务关镇的“关情社区”和琅琊镇丁石洼社区可以称之为代表,海青、泊里等镇也相继进行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多村一社区”模式的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市,特别是西部乡镇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二)“一村一社区”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内涵的提升 该模式主要适宜于村级组织健全、村容村情较好、村庄原先条件较好的建制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总结、创新和提升。一方面,社区成立完善的工作组织,在保持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设立集各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中心”,并理顺市行政许可与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镇便民服务大厅、村便民服务站三级便民服务网络。目前,全市重点在10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进行了推广建设,大场镇凤墩社区可以称之为代表。
(三)“农民新村社区”模式为城郊社区建设趟出新路 该模式根据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实际,为解决城市规划区新增居民户不再审批宅基地的问题,选定合适地域集中建设农民经济适用房,从规定入住条件、明确居民相关权利、确立社区运转方式、建立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建设形成了“农民新村社区”。该模式以经济开发区青岛路社区为代表。
二、以“关情社区”为代表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做法 农村社区在我市西部乡镇逐渐普及,特别是“多村一社区”
模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其中,理务关镇的“关情社区”着重从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运行机制入手,并确定寓含“一枝一叶总关情、关心群众倾注感情、理务关镇”三重含义的“关情社区”品牌,确保了农村社区建设成果,其做法和优势也比较突出。
(一)农村社区服务平台的搭建以“改造”为主,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该镇采取“中心村提供场所、镇党委政府负责改造、各方力量配合发展”的方式,整合各方资源搭建符合群众需求的社区服务平台,8处社区服务大厅总面积就达300余平方米。该镇前王庄社区在改建完成集社区卫生诊所、计划生育服务室、生活超市等便民机构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又配臵社区创业培训室、社区综合培训大厅,专门配备电脑、打印机、远程教育网络等设备,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就业信息、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目前已组织食用菌种植等农民科技培训班6场,培训400余人次。与此同时,着眼于把社区建成农村集体生活单元,提高农村社区承载能力,增强中心村集聚功能,实现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该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引导、中心村先行,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社区警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上对社区所在村优先考虑、优先实施,通过支持中心村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来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融合集聚。
(二)公共服务内容以“务实”为主,保障群众的诉求在社区得到满足。“关情社区”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将乡镇权限内的行政审批事项、执法事项、公益性服务事项下沉到农村社区,由社区服务中心负责接收办理,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村、农民的全覆盖,满足群众在社区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司法调解、人口计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共受理社会保障、林木采伐等各种服务事项近80项,提供就业、计生等各类咨询服务3000余人次,处理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高。
(三)运行机制以“实用”为主,确保了农村社区的正常运转。“关情社区”重点是由四个实用机制作为保障。一是组织领导机制。专门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分管副书记为组长的社区建设指导组,负责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日常管理和人员配备等。在各社区成立党总支,由挂社区领导任总支书记,社区主任兼任总支副书记,所辖村支部书记为社区总支成员,社区党总支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实现社区建设与党建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安排、同步实施。二是经费保障机制。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以镇村两级投入为主,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目前,已投入社区建设资金近10万元,用于改建服务场所、购臵办公设备等。同时,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镇级财政预算,确保社区正常运转。三是人员保障机制。本着“镇机关干部下社区,农村干部上社区”的原则,每个社区各安排一名党政成员挂任社区领导,一名正股级机关干部任社区主任,两名机关干部及计生中心、派出所等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并抽调社区范围内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到社区轮流值班,建立“轮岗+定期值班”相结合的人员调配机制。四是督查考核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办事特点,在社区服务中心作息时间、办事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党政办、社区指导办公室进行督查,严格日常考核管理,对工作
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工作人员,优先进行评先树优。
三、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理务关镇的“关情社区”不论是在服务平台搭建,还是在保障机制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同时,通过“机关干部下社区,农村干部上社区”的做法,密切了干群关系,化解了群众的矛盾,维护了农村的稳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纵观全市的农村社区建设现状,结合理务关镇的“关情社区”实际,目前,本人认为农村社区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乡镇对农村社区建设认识程度不同。全市各乡镇的农村社区建设可谓“形式多样”,建设的进度也不一致,有的乡镇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在思想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二是全市农村社区系统性建设力度不够。目前,仅凭几个乡镇的创新建设,在提升农村社区建设内涵上难度较大,全市系统化建设力度仍需加大。另外,已建成的社区的部分服务事项的办理需按照原办事流程办理,与全市的办理程度在对接上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各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在资金问题上仍有一定的缺口。
三是制约社区长久运转的因素仍然存在。社区运转的资金问题、群众的认知度、人员调配问题以及区域性经济发展问题在社区长久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
四、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社区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制约社区发展的问题和不足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
重视和解决,鉴于此,我认为,在今后的社区建设工作中,“关情社区”的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值得推广和运用,另外,还应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建议要做好农村社区的规划工作。为保证我市的农村社区能够高水平谋划,高起点建设,应在市统一领导下,分类形成相对统一的建设标准,由各镇做好农村社区的规划和审批工作,建立起完整的基层组织和办事机构,为社区的良性运转提供组织保障。
(二)建议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由于各乡镇的财力情况不同,在社区推开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市有关部门对农村社区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每建成一处达标的农村社区,市财政给与10-20万元的资金奖励。
(三)建议以产业和文化带社区运转和发展。一方面积极鼓励社区采取“输血+造血”的模式,招引投资客户,采取入股的方式参与社区产业发展,部分收益用于社区运转。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区范围内的群众性产业项目的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经济水平。同时,逐步推进社区文化、娱乐性项目的开展,统一社区居民思想,提高其生活质量。
(四)建议实行服务事项办理权限与业务局“直通”。目前的办理方式,主要为社区代办,办事流程相对比较复杂,特别是对急办事项,社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如果建立市业务局、乡镇和社区“直通”的办事程序,并有业务主管局进行指导,部分权限下放社区,形成严格的问责制度,并为社区单独编号,刻制相应的专用公章,由社区人员直接办理,可提高社区办事效率,从而更加方便群众日常办事。
(五)建议完善社区人员配备机制。“关情社区”采用的“机
关干部下社区、农村干部上社区”的人员调配机制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定期值班+轮岗”的方式在保证自身业务工作不受影响的同时,推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新农村大学生相对比较年轻,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接受能力也相对加强,建议将他们充实到社区,从而也能够帮助其成长。
(六)建议健全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和奖励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对镇工作目标考核,适时召开现场会,组织现场观摩,并且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以进一步调动各镇(处)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督查部门将农村社区建设列入督查范围,确保农村社区建设目标任务的按期完成。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规范运行,xxx党委严格按照县委组织部对该项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全镇实际,对全镇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详细认真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方式和人员范围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
(一)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调研。调查问卷主要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民政办主任,以及部分到社区任职机关干部、工作区书记、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社区“两委”其他成员、普通党员和群众填写,在本次调查中xxx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收回20份。其中,参与本次调研的有镇领导班子成员6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6人,社区“两委”其他成员2人,到社区任职机关干部2人,普通党员2人,群众2人。
(二)组织深入实地进行调研。xxx党委组织镇领导班子成员、民政办主任、工作区书记及部分社区党“两委”成员、普通党员和群众,深入社区党建工作中黄林、龙王河等示范村,积极总结xxx在社区党建工作方面的经验,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发展建议。
(三)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7月25日xxx组织开展社区党建工作调研的工作人员,召开专题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关人员根据自身调研实际,对农村社区党建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对下一步如何加强农村社区党建,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社区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xxx辖53个行政村,5.3万人,11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农村社区14个。目前,已经完成建设的社区2个,这2处社区已完成社区硬件建设,但目前尚未规范运转;已完成社区党总支设置的社区数量为2个,下设职能党支部数量共15个,社区党员总数为256人;共建设“农民上楼工程”的社区有2处,已启动建设1处,总建筑面积11846.4㎡,预计入住80户。
三、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做法
针对合村并组后各村地域扩大、村干部减少、工作难度增加的实际,xxx积极进行村级管理体制、党组织设置模式和农村工作指导方式的探索,大力创新村级党级党组织设置模式,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和力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小康社区的积极性。
(一)推行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改革,建立功能型党组织设置模式。
根据合村并组后的情况,在有 50 名以上党员的村设立党总支,社区联合建立党支部,按照党员特点、主导产业和社区事务成立党小组,在党小组内挂牌确立党员中心户,作为党小组开展活动的阵地,建立起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功能型党组织设置模式。在党小组设置上,既充分体现产业特点,又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党员发挥“双带”作用的能力,撤组建社后,全镇共配套建立社区党总支2个,下设职能党支部10个,成立社区活动监督党小组、政策宣传及纠纷调解党小组等功能党小组。
(二)推行农村工作指导方式改革,建立服务型工作指导模式。
一是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深化社区党建内涵。围绕“提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和“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目标要求,切实抓住“取得实效”这个关键,制订方案,宣传到位。专门制订先教实施方案,利用大喇叭、黑板报、明白纸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除了“送学上门”、集中学习,我们还针对社区退管党员大都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等实际情况,按居住地分组,在党员家门口找一块空地进行庭院式“露天”学习。三是结合形势,加强引导。学习中注意正面引导,进行先教活动,组织党员讨论,以此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建立社会化服务网络,把农村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融入社区。依托村委会建立文化科技、治保调解、计划生育三大协会,社区建立分理会,互助组确立中心户,健全社区事务自治网络。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和活动。围绕党风、政风、民风建设,着力推进“小康工程”、“凝聚力工程”、“民安工程”、“阳光工程”等。
三是转变对农村工作的指导方式。建立了由一名党政领导牵头、村干部搭配联系社区制度,定期听取、帮助研究解决社区自治中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变单向组织考核为组织和社区群众双向考核,真正把镇、村两级干部融入社区服务之中,实现了镇、村两级组织在农村管理和指导方式上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三)强化培训,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社区干部队伍培训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广泛、系统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
高了社区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调动了广大社区干部服务社区、奉献社区的工作热情,为搞好社区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始终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建立健全基层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退休党员的管理。调整设置了社区党总支,使一批政治素质高、乐于奉献、有较高威信的同志加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立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开展人民满意的社居委活动和“五个好”社区党支部活动。
二是认真组织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在开展过程中,认真负责地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精心策划,统筹安排,从实施方案的起草、各阶段工作计划制定到活动的开展,严格把关,以先教促党建,以党建带动社区全面工作在政策宣传、社情民意反馈、调解邻里纠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把一些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社区党员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加强,为构建文明和谐社区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四、存在问题
随着社区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入,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调研中,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是当前社区党建中存在着三对矛盾:
(一)社区党建的快速推进与对社区党建思想认识滞后的矛盾。胡锦涛主席强调:“只有坚持以党的组织为核心,才能协调各方形成建设社区的合力,才能保证社区工作健康发展。”但在当前,不同层面上对社区党建的一些滞后思想认识还大量存在,并正在与不断推进的社区党建工作发生冲突
和碰撞。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二)社区党建的高要求与社区党建财力、物力投入不足的矛盾。社区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承担着领导、协调社区各方的作用。相对于社区党建的高要求,社区在财力、物力投入方面又普遍存在着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尽管我镇这几年,特别是去年以来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缓解社区财力和物力不足的问题,但社区党建财力、物力匮乏的情况仍然存在。
(三)社区党建的高难度与农村社区工作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社区工作者工作作风不够实、政治意识不够强、知识水平不够高、工作经验不够足、心理素质不够好等方面的因素。
五、相关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三对矛盾,总结我镇近几年来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一)社区党组织应整合社区政治、组织、人才等各种资源优势,以巩固、发展和实现其自身的领导核心地位。
一是社区党组织应发挥社区建设的推动作用。社区自治组织所确定的每一步工作能否完成,关键在于全体社区居民能否全力配合。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利用从事群众工作的优势,说服、动员和鼓励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分配的工作,努力完成社区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社区党组织应发挥社区党员的示范作用。社区建设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遭受一些挫折。为此,社区党组织应号召社区党员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带动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克服困难、树立信心、积极奋进。
三是社区党组织要处理好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这方面因为已经有
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制度要求,实际操作起来应该说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关键是党组织既要履行好政治工作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又要避免干涉包揽属于自治范畴的社区事务。要通过支持和保证社区依法自治的做法,实现动员社区力量、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进一步明确社区党建的指导思想,把为民服务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要采取共产党员带头示范的办法,来推动社区各种力量共同为民服务。社区党组织要通过“党员奉献服务队”、“共产党员先锋岗”等载体形式,以共产党员的模范行为带动社区全体成员投身社区服务工作。此外,社区党组织也可以通过设立在职党员服务中心等协调管理机构,在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二是对当前社区党建的绩效评估应有一个新标准。社区党建工作成效如何,应把社区居民满意度作为检验的根本标准。因此,社区党建工作应融入各项为民办实事过程中。如解决社区职工下岗问题,扶贫济困和争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等。社区党建工作就是要围绕这些为民办实事来展开。
(三)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社区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是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社区,建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总支);党员人数不到50人的社区,一般设立党的支部委员会(党支部),确因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设立党总支。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就便的原则,党总支下设党支部;为方便党员活动,人数较多的党支部还可建立党小组。社区党总支(支部)由
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上级党组织认为有必要时,也可调动或指派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总支(支部)一般由3-7人组成,每届任期3年。社区党组织在街道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是社区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应摆上议事日程。要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责任人等方法,把发展新党员的工作做到社区各类新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去。没有党员的单位,按照属地或归口管理的原则,可以委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积极开展党的工作。
三是在处理社区党总支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之间的关系上,尽量推广社区党建工作者的兼职化。
四是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制度建设。要善于利用传统党建的制度资源,对传统党建制度作一梳理,理出同样适用社区党建的一些好制度。要善于总结社区党建经验,把经验求证于社会、求证于专家,力图取得共识而后把行之有效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加以制度化,并以此来规范社区党建的实践。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目前正从城市向农村全面铺开,由于农村地区较之城市而言,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县位于渝西川东交界处,是全国的畜牧产业核心基地以及渝西川东区域中心城市,全县幅员面积1075.37平方公里,辖15镇,6街道。全县总人口8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接近全县总人口的80%。我县社区矫正从开展试点,底开始全县铺开。本文将对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如何推行社区矫正进行相关探讨。
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1、社区矫正知识知晓度不高
基层领导干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不足。社区矫正是需要执法机关,服刑人员和社会群体的三方配合,由国家机关借助社会综合资源的帮助而对服刑人员进行的开放式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如果得不到基层政府领导的重视,工作就很难开展,但现在的状况是基层领导干部更换频繁,部分领导干部不了解社区矫正究竟为何物,更不用说很好的指导社区矫正工作。
村(居)群众对社区矫正知识的了解不够、认同度不高。由于社区矫正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农村群众普遍认为要控制和打击罪犯,监禁刑是最好的选择。大多数农村老百姓认为一个人犯了罪不用“坐牢”,接受其应得的惩罚,却仍然可以在其生活的社区中服刑,是公众所不能接受的事实,认为这难以体现社会公平。并且群众担心实行了开放式的社区矫正,一旦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过松或者矫正不得当,则会让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农村群众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恐惧,不理解,尽量避免与服刑人员接触,这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重帮教轻管理的思想。在目前的社区矫正中,司法行政部门是工作主体但无执行权,而公安派出所又无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这样就导致了对社区服刑人员重帮教、轻矫治的现象出现,以至于使个别地方的社区矫正工作形同于安置帮教。
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法院宣判了,监狱释放了,就没事了,什么社区矫正,国家也没有法律规定,我不参加公益劳动、思想教育也无所谓。
2、社区矫正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队伍主要由社区矫正专业队伍和社区矫正志愿者两部分组成。
社区矫正专业队伍主要包括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司法所工作人员是具体承担矫正工作的主要力量,但目前大部分镇街一般只有1-2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他们承担着辖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九项工作职能,工作强度大,使得他们真正用于社区矫正的精力和时间较少。另外司法所工作人员学科背景单一,离社区矫正工作需具备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全方位的人才需要还相差甚远。社会工作者是由乡镇(街道)财政出钱聘请的专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由于目前农村地区基层政府财力有限,所以很少有乡镇(街道)聘请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矫正。
矫正志愿者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重返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群众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识还较为淡薄,自愿来做社区矫正志愿者的人数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司法所工作人员每接收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往往只能发展各村(居)的两委工作人员担任矫正志愿者,不可避免地造成有些志愿者的参与并不是完全出于其本人意愿,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也只是马虎了事,起不到日常监督管理作用。
3、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困难
首先,农村地区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大。由于撤乡并镇,我县部分大镇如盘龙镇目前幅员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加之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分散、司法所工作人员少,这些都给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其次,农村地区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与城市有较大区别。在城市社区服刑人员中,职务和未成年人犯罪较多;而在农村社区服刑人员中,侵财型犯罪和伤害类犯罪较多。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社区服刑人员易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较大。
再次,农村地区社区服刑人员流动性较大。我县度前三季度请假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达73人次,对这部分迫于生活需要外出打工的社区服刑人员如何实施矫正,在实践中,司法所多是采取委托管理和要求社区服刑人员采用定期通电话的方式掌握一下信息,然而目前委托管理并没有实现全国覆盖,加之这部分人流动性较强,场所不固定,有的过一段时间就没了音信,而另一部分人即使保证定期都能够电话联系,但也都是全凭社区服刑人员自己说了算,是真是假,难以考证,实际上等于是让这部分人处于放任脱管的状态。
最后,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他们对社区矫正方式存在一定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不愿意回到社区执行刑罚,不愿意让亲戚朋友知道自己犯事。对于集中的学习和义务劳动感到耻辱。同时希望司法机关不要做定期的家访,以免打扰自己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4、社区矫正经费保障不足
社区矫正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两高两部的通知中对此没有规定。《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渝司办[]91号)也只规定财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并没有说明每个社区服刑人员的经费保障款项、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申请及使用的主体和程序,使得经费保障问题在实践中成为制约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5、农村基层社区建设步伐迟缓
社区矫正是一种立足社区、依靠社区的社会化行刑方式,成熟的社区环境是社区矫正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个结构合理、功能良好的社区,就不可能有效果显著的社区矫正,加强社区建设对于社区矫正的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因社会转型导致一些基层组织涣散无力,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削弱,同时,现代意义的社区发育缓慢,社会自治机制很不健全,这使得一些社区矫正措施因社会支持不够而影响了实施效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6、社区矫正缺乏相应法律支撑
社区矫正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活动,需要调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现行社区矫正法律规范的滞后性严重制约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已成为社区矫正发展的最大障碍。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来看,社区矫正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是相分离的,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然而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往往认为只要将社区服刑人员移交给司法行政机关就“一交了事”,后面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加之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缺少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导致了司法行政机关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时,往往缺少公安机关和其它部门的配合,这样在工作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或者陷入管理不当等尴尬境况。另外,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政府规章设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目前社区矫正的奖惩依据主要是重庆市法、检、公、司等12部门的联合行文《重庆市社区矫正实施暂行办法》,其处罚效力值得商榷。
二、农村地区开展社区矫正探讨
1、加大社区矫正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区矫正氛围。
首先要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结合“六五”普法开局契机,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的作用,向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全面宣传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性质和内容、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等内容,从而让全社会都知晓和关注社区矫正。
其次要强调社区矫正的管理矫正功能。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服刑人员要清楚地认识到社区矫正是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具有一定的惩罚性、管束性和监督性。社区矫正是在矫正社区服刑人员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前提下帮助解决其在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矫治是根本,帮助是保障,而不是一味地重帮教而轻矫治,同时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必须按规定要求其每月到指定的地点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以体现对其的监管和矫治。也就是说,司法所在从事日常矫治工作中要突出硬的一面,不能老当老好人,更不能把社区矫正做成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力度,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要提高矫正质量,必须使社区服刑人员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各类教育,感化其罪恶的心灵。
2、充实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提升社区矫正队伍素质
首先,要不断充实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力量。第一要招录一批政治素质好,接受过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去。我县在将去年新招录的25名司法助理员全部充实到基层司法所力量的基础上,今年又针对现有司法助理员普遍只具有单一法学背景的情况,一方面派人参加心理咨询学习,另一方面专门招录一批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司法助理员充实到社区矫正队伍中去,以弥补当前社区矫正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第二,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聘请社会工作者,以不断充实和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力量。第三,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吸收志愿者加入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引入大学生村官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将大学生村官参与社区矫正与其年终岗位责任制挂钩,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其次,要提升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矫正工作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第一,要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各类培训载体,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社区矫正专业队伍和志愿者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二,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资深专家资源优势,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专家、教授讲解社区矫正理论知识和国内、国际社区矫正的先进经验。第三,要积极向兄弟单位学习取经,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前往兄弟单位调研取经,引入兄弟单位的成功做法,吸取先进的工作方法,提高整体矫正工作水平。第四,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通过例会交流,剖析典型案例,使全体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不断掌握社区矫正的新手段、新方法。
再次,要依靠基层,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农村地区,村(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处在最基层,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也最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社会关系、生产生活等情况,能够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监督管理等具体现状,充分调动村(居)委会、村组干部的积极性是做好农村社区矫正的必然要求。我县在以往村(居)“四职干部”的基础上特别增设1名村(居)综治专干,专门负责辖区内社区矫正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村(居)自治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了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村的整合功能,对于促进社区矫正在农村的发展、解决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探索社区矫正管理方法,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模式
建立全国统一的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委托管理平台,确保外出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措施有效落实。当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对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一是严格把握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条件。入矫未满3个月的社区服刑人员、严重暴力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风险评估确定为严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禁止外出。二是对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委托管理。经批准请假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委托地社区矫正组织应将委托管理书及相关法律文书传至接收地社区矫正组织。接收地社区矫正组织应在收到材料后,将委托管理书回执及时传至委托地社区矫正组织。三是对个别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实地回访制度。矫正工作人员在适当的时候对外出请假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加强对这部分社区服刑人员的针对性管理。四是对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实行监控管理。要求外出请假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全部纳入移动监控平台管理,每天24小时开机,便于矫正工作人员随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行踪。
建立社区矫正保证金制度,要求社区矫正组织在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时要求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如果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或不按规定接受矫正教育,保证金给予没收,上缴国库,如果社区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机构的要求均能遵守则于期满时退还保证金。
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生活困难临时救助金制度,临时救助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拔款、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款组成。社区服刑人员生活困难临时救助金的救助对象为生活困难且不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生活困难临时救助金的实施,保障贫困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有效预防其因生存问题而重新违法犯罪。
4、加大社区矫正经费投入,完善社区矫正保障机制
建议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确定社区矫正经费款项,规范社区矫正经费的使用程序。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各地社区矫正所需费用标准,再由地方财政列入当年的政府财政预算,由市、区(县)级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拨付给基层司法所。完善审计检查制度,确保专款专用,解决司法所因经费紧张而无法全面开展工作的难题。
5、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奠定社区矫正坚实基础。
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已成为制约农村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并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要整合社区资源,推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使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6、建立部门间联动机制,实现社区矫正无缝对接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完成,必须需要有关单位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发挥牵头作用,使法、检、公、司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形成合力。首先,要建立每月相互通报、相互核实制度,确保不发生脱漏管现象。其次,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情况通报、信息交流等制度,充分运用协调机制和工作平台,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相关实际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县组织法、检、公、司等部门对全县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组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多次联席会议,及时总结社区矫正工作经验,协商解决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诸如接收认识上的不统一、撤消缓刑假释案件中公检法司的职能职责和办理的时限要求等,对促进我县社区矫正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起到了重要作用。
7、加快社区矫正立法,实现社区矫正有法可依
首先,应该通过立法明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监狱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各自的职能,职责和权限,最好能从法律的高度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地位;其次,对社区矫正衔接环节要有详细规定,包括交接环节的衔接和监管环节的衔接等;再次,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和日常管理等诸多细节要有明确规定.对如何进行如参加劳动、申请外出打工的程序和规定、对不按规定参加矫正的不同情况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有法可依;最后,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对两者奖励和惩罚的条件及程序应有详细的规定。
1 陕西省农村能源发展情况
1.1 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沼气全面发展, 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建设模式基本成熟, 建设技术深入发展, 建设标准显著提高, 使用管理日趋规范,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2012年底, 全省累计建成户用沼气152.6万户, 使580多万人用上清洁能源;建成联户和小区沼气工程1900处, 大中型沼气工程146处, 年可利用人畜粪便1500万t。新型能源和产品快速发展, 实现了多能互补, 省柴节煤灶保有量210.6万户、节能炕61.8万铺、节能炉76.2万台, 农村太阳能热水器60.9万台、太阳灶22.4万台、太阳房1.46万m2, 建成小型风力发电80处, 装机容量8.5k W, 微水电84处, 装机容量4880k W。
1.2 实现标准化建设
强化中小型沼气工程管理, 及时制订出台《农村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农村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规范》和《农村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管理规范》三个地方标准, 发布了《农村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施工图集》, 结束了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建设无标准、无要求、无图纸的局面。陕西省也成为首家出台地方标准的省份, 填补了国内空白。
1.3 强化后续服务体系支撑
探索了公司领办、协会参与、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服务形式, 沼气服务社会化网络体系稳步建立, 逐步完善。建成各种沼气服务机构4592个, 服务范围拓展到建设、管理、服务、维修多个领域, 服务内容实现了建前、建中、建后全程服务, 为有效破解农村沼气使用率低、原料缺乏、建设管理差等问题探索出可行的途径和科学的模式。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辰明模式”在全国引起良好反响, 入选全国沼气服务十大模式。
1.4 促进产业发展
在项目建设的拉动下, 形成了装备、施工、科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化体系。杨凌等地“沼气工”成了劳务品牌, 向周边省、市输出。项目农户通过使用沼气、沼肥, 发展有机农业和优质农产品生产, 全身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基地、农业园区通过了国家、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同时也促进了以一批沼气产品为主的生产企业和一批产值过亿元的太阳灶、节柴炉、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发展。
1.5 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通过使用沼气和综合利用沼渣沼液, 农户每年可节约400多元的燃料支出和500多元的农药化肥开支。按年增收节支1000元计算, 全省沼气池年增收节支15亿元, 相当于农民人均增收62元,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同时沼气还成为种养结合的纽带, 催生了“养殖业-沼气池-种植业-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 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
2 当前农村能源发展的良好基础
2.1 自然环境条件有利于农村能源发展
陕西省南北狭长, 跨近8个纬度,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从南到北形成三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即陕南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关中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陕北暖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3.5℃, 南高北低, 东西也有差异。安康市年平均气温15.9℃, 榆林市年平均气温8.8℃。安康市一月平均气温2℃, 七月平均气温26.8℃;榆林市一月平均气温-10.4℃, 七月平均气温23.9℃。从气候、光热条件综合分析, 具备发展农村能源的基本条件, 适宜推广太阳能、节柴灶等多种农村能源。
2.2 农牧业发展为农村可再生能源提供丰富原料
陕西省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 据专家测算, 全省人畜粪便理论蕴藏量7000万t, 按0.72收集系数算, 每年可利用实物量约5000万t;目前薪柴理论蕴藏量折标煤658万t/年, 可开发利用283万t/年;农作物秸秆资源理论蕴藏量3200万t, 可收集资源2700万t, 折标煤1350万t;黄连木、文冠果、花椒等生物质能源林52.67万hm2。全省林地总面积760万hm2, 抚育间伐剩余物、经济林修剪枝条、薪炭林平茬等常年总量约1860万t, 可利用总量约515万t。为农村能源发展提供了丰富原料。
2.3 农村多元用能补充能源资源
陕西省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强省的关键时期, 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强劲, 预计到“十二五”未, 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46亿t标煤, 年均增长10%左右。届时, 能源需求量将更大, 供应形势将更严峻, 保持能源总量平衡和优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双重压力将更为沉重, 为加快发展农村能源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 陕西省已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低碳经济试点省市之一和温室气体排施清单编制的7个试点省份之一, 加大碳减排力度使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4 农村能源推广队伍技术力量较强
全省市县从事农村能源管理和推广机构88个, 技术人员3000多人, 负责农村能源建设的组织实施、建设管理、技术推广及培训服务。各地不断强化培训, 实行沼气生产、太阳能利用职业准入制度, 现有10000名持证技工以上, 总量基本能够满足农村能源建设需要。
3 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沼气建设规模增长迅猛, 部分地区出现饱和, 供气效果不好
随着养殖方式的转变、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推进, 劳动力大量转移, 物价上涨因素以及农村用能多元化的影响, 部分地区已经饱和。据调查, 全省大多数市 (区) 不同程度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现象。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集中供气投入成本大, 部分项目难以实现项目要求的供气目标。大中型沼气工程集中供气户数偏少, 运行经济效益不高, 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3.2 后续服务网点建设已基本覆盖, 但运行不畅
按照300~500户的服务辐射能力, 村级服务体系已基本覆盖全省已建沼气。并在部分县推广“辰明模式”, 但依然存在服务内容少, 功能单一, 管理不规范, 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等问题。
3.3 新型农村能源建设需求旺盛, 但是建设投入不足
除了太阳灶因为功能单一, 推广面有限之外, 节柴灶、太阳能热水器适宜推广面广,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农户申报项目积极性高涨。近两年陕西省项目安排节柴灶3万余台、太阳能热水器6万余台, 远不能满足各地需求。
4 思路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能源发展处于转型期, 正从单一生活用能向解决农村能源和环境卫生的需求转变, 向改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转变, 从户用沼气建设为主向各类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建设、太阳能风能综合利用并重转变, 从分散建设管理向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转变。抓好农村能源建设, 能改善和提升当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更有利于为子孙后代留足发展空间。按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推进农村能源建设。
4.1 发展思路
以优化农村用能结构, 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矛盾为目标, 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为切入点, 加快农村能源开发力度, 稳步推进户用沼气、大力发展中小型沼气工程、积极实施大型沼气工程, 强化沼气服务体系, 加快省柴节煤灶、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推广速度, 稳步发展风能、微水电, 推动农村能源多元化发展, 构建农村资源综合利用新体系, 缓解农村生活用能矛盾, 实现生活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有机化。
4.2 发展对策
4.2.1 转变发展方式, 突出建设重点。
农村能源建设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发挥与延伸。为避免出现生产与生活争能源, 城市与农村争能源、工业与农业争能源的不利局面, 增强农村能源自给率,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势在必行。要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 按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及时完善农村能源建设规划, 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循环经济发展等重大专项规划的重点项目。发展速度要与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民需求相适应。发展布局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统筹考虑, 因地制宜, 多能互补, 优化结构, 宜大则大, 宜小则小, 协调推进, 提高质量。发展主体由单一农户庭院, 向发展设施农业的种养大户、合作社、企业等多元化转变, 在田间建设沼液储存池、沼液滴喷灌系统, 发展规模从农户分散建设向集中连片发展转变, 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典型村、样板村。
4.2.2 持续推动沼气发展, 切实提高质量效益。
随着农村能源建设模式的不断推进, 沼气上联养殖 (处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 、下促种植 (沼渣、沼液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 的作用日益突出, 纽带作用越来越强, 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全面提高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率, 尽快研究制定和公布沼肥施用技术规范, 为综合利用奠定基础。研究制定鼓励开展沼渣沼液利用的政策措施, 推出一批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沼肥产品和技术。二是提高沼气发展科技水平。研究建立沼气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 解决沼气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重点包括沼气提纯罐装技术、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关键设备、生物质高效低排炉灶炕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推进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 热电联产秸秆生物气化、生物固化等技术的攻关。三是完善沼气工程建设运行机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沼气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新举措,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加大规模化沼气工程的建设力度。探索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前期建设补助和终端产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 促进全年连续供气和提升盈利能力。四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体系的“辰明模式”, 推出一批好的网点服务典型和县级站服务模式, 探索“全托式”、“一站式”服务模式, 规范和完善建池施工、产品安装、原料供应、免费进出料、故障排除、更换零件等全程服务。
4.2.3 完善扶持政策, 不断加大投入。
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建立从前段到终端、从建设到运营的一揽子配套扶持政策。一要用好中央的项目资金。在大力争取中央投资对陕西省倾斜的同时, 对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积极性较高的项目, 要加大支持力度, 农村户用沼气、小型沼气项目坚持优先安排供气有保障的项目, 二要加大省级和市县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直接安排到农户的建设项目, 更加强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紧密相关。属于财政性投入的资金, 要不断加大对农户的补贴力度, 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减轻全省农户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众的自筹压力。三要促进大中型沼气投资多元化。健全资金投入、信贷、用地、物资供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完善环保、可再生能源补贴、发电上网及电价补贴等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建立健全以社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4.2.4 规范项目管理, 健全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陕西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相关办法、制度、法规, 促进农村沼气标准化发展、法制化管理。一是要严格按照管理程序组织实施项目, 继续实行项目公示、合同管理、招标采购、持证上岗、档案管理、监督检查等制度, 不断完善农村能源项目申报, 评审, 检查验收及变更等相关政策法规及规范。二是完善工作责任制。加强监督考核, 实行奖惩激励, 对工作得力、成效显著的地市在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
4.2.5 深入调查研究, 推动改革创新。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集思广益, 紧密结合陕西省实际, 研究当前农村能源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一要积极推进沼气工程终端补贴和先建后补改革试点, 探索完善农民使用可再生能源货币直补等优惠政策, 促进农村能源向多能利用化、模式科技化、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效益综合化、受益农民化、节能减排化等方向发展, 二要推进二次增效。实施清洁发展机制 (CDM) 项目, 不断加强沼气PCDM项目开发, 发掘项目实施的空间和潜力, 进一步探索减排指标出售、为农户创造增收空间的途径和模式。三是拓展发展思路。扩大服务网点服务范围, 鼓励支持将网点的服务范围由原来的300-500户户用沼气, 扩大对小区、大中型沼气实施服务。争取将沼气进出料设备纳入农机补贴目录, 减轻网点业主自筹压力, 规范进出料设备采购。
摘要:近期, 我们围绕全省近年来农村能源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调研, 掌握了一些新情况, 发现了一些问题, 结合当前我省农村能源面临的形势, 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农村能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以把握发展方向, 梳理发展思路, 实现科学发展。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活动的】推荐阅读:
福泉市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06-05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09-11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07-13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07-07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11-03
官仓村2010年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结05-30
乡镇农村文明建设工作调研报告09-08
2024年上半年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简要总结05-28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调研材料doc01-04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