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技术变革,需要人们掌握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从而发现经济运行规律,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分析基础。由此,经济类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数据处理方面扎实的实践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开设课程、素质培养、技能经验培养等三个方面提出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篇1:

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探析

[摘 要]为推动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學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文章从高校经济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和必要性入手,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探析了高校经济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其原则探究了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策略,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6.098

1 高校经济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和必要性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命脉,而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主要力量,更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每年都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的经济类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培养经济类专业人才时过于关注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制约了整个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经济是一个庞大的领域,需要有不同类型的经济专业人才提供推动力,这也是经济学专业涵盖内容比较广泛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工作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者企业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经济工作,其才会有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对于学生而言,纯理论教学并不能让他们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并不符合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由于经济类专业学生未来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可能非常多,而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如果学生只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却并没有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那么他们很可能会不知所措,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

通过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能够让教师感受到实践教学的压力,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能够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结构,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随机应变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都会对他们未来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这些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依赖于实践教学环节。虽然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比较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类专业学生不用承受就业压力;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甚至要重于其他专业学生。如果他们想要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并最终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就必须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与实践应用能力达到一定的标准、满足一定的要求,这样他们才能独当一面。而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各大高校经济类专业也都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但是其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有效性能否得到保证、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否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等,都需要依赖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基础,通过制定严格而具有实用性的审核标准来保证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下,教师还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实践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可以说,只有当高校经济类专业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后,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才能让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2 高校经济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由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影响范围也比较大,所以高校经济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需要考虑非常多的问题,不仅要保证基本框架没有问题,同时还要规范细节,这样才能真正地保证其作用能够发挥出来。除此以外,在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还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框架原则、数据化原则、公平公正原则等,同时鼓励每个经济类专业师生都参与其中,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构建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最具有人性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保驾护航,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未来发展竞争力。

2.1 框架原则

高校经济类专业所构建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不只服务于经济类专业,因为学生除了要学习一些经济类专业知识以外,他们还会学习一些基础课程,而这些课程可能与经济学并没有很大的关系,甚至是根本就没有关系。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就必须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让学生能够将不同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最终构建出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未来发展竞争力。换句话说,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不能把目光只聚焦在经济类专业学科,而是要能服务于各个学科的方方面面,所以这就需要遵循框架原则。事实上,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都离不开框架理论的支撑,都需要在框架原则的基础上施行,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能够满足要求。

2.2 数据化原则

根据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来讲,在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数据化原则。“用数据说话”可以让人更信服,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更有底气。数据可以说是所有实践结果的最终表达形式,不管所要构建的评价标准是什么,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甚至有很多的研究者把赖以生存的世界看成由一个数字整体结构组成的,而在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同样消除不了数据带来的影响。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等环节,就可以根据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需要建立一个对应的模型,将相关的数据带入这个已建立的模型中,就可以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这也就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最终的呈现方式,同时也满足直观、形象的要求。

2.3 公平公正原则

高校经济类专业之所以要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并不是为了惩罚教师或者说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而是为优化实践教学活动服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既要看到理论教学的价值,还要意识到实践教学对于他们未来发展的影响,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互动,消除自己的知识漏洞,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让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更规范化,还为他们的实践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使他们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师生都能心服口服,而不能为了一些“面子工程”而对某些教师区别对待,要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彻底体现出来。

3 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培养国际化、现代化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如何才能使人才培养工作满足这些要求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实践是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创新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培养经济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某些环节出现问题而影响到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并不一定能够使实践教学工作满足学生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且要求教师严格遵守体系规则,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1 实施定量指标

与其他类型的专业相比,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用大众化的实践教学眼光看待,在对某个经济类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判时,最终的形式是实践报告,这种报告可以将其称为定量指标。这种定量指标不仅可以得到更直观的评价结果,同时还可以让教师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这种定量指标对于实践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相应地,由于不同高校经济类专业所面临的情况有所区别,所以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既要保证实用性和有效性,还要保证针对性,让它能够更好地为本校师生服务,既要符合经济类专业特性,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

3.2 优化制度

要想保证教师能够严格遵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高校必须要优化相关制度,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行为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这样才能避免形式化教学行为的出现。当然,实践教学工作也离不开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撑,所以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加大在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根据经济类专业的性质,完善实训基地,提高硬件、软件等基础设施,为学生创造更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做出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在制度的约束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必然会显著提高,这对于后续的实践教学工作也是非常有利的。

3.3 及时收集信息,积极进行改进

为了保证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體系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收集信息,并且积极进行改进。在应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主要关注的是其分析功能、监督管理功能、评价功能等,而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功能都会被弱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通过实践研究对其进行改进,融入新的思想,这样才能让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参考文献:

[1]于洋.试析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才智,2018(31):17.

[2]杨卫平.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5(11):18-19,21.

[3]许少榕.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46-49.

[4]严太山,文怡婷,黄红霞,等.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18-22.

[作者简介]李佳容(1972—),女,汉族,四川南江人,本科,讲师,供职于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管理类财务会计。

作者:李佳容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篇2:

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 要] 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技术变革,需要人们掌握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从而发现经济运行规律,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分析基础。由此,经济类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数据处理方面扎实的实践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开设课程、素质培养、技能经验培养等三个方面提出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应用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数据;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 05. 126

0 引 言

实践教学是培养经济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积极提高高等教学质量。近年来,虽然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经济类专业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以来,如何培养学生在数据处理方面扎实的实践能力成为各高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大数据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 它反映真实世界的数据,其量已达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面貌的程度。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得到充分的认识,从而科学构建面向数据处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进一步提高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1 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工科专业中。但在经济类学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实践教学被弱化的情况,尤其是在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对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明显不足。事实上,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特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其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提高对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促进经济类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1.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尽合理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一般由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组成,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验证型和演示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尚存在不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求学生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其中的经济运行规律,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路线。而目前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往往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1.3 实践教学队伍欠合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有所增加;同时,不少新教师加入到教学队伍中,许多教师没有时间去探索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探索面向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无成熟的经验与方法,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同时,实践指导教师指导能力的不一,也是影响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实践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知识结构等条件的限制,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可能误导学生,从而制约了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数据分析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一般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搜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高校应将其作为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其在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主要从开设课程、基本素质和技能经验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如图1所示。

2.1 开设课程

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帮助其接受、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这其中,一些课程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这些课程主要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信息分析与预测、计量经济学、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商务智能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使用数据分析的工具,学会利用数据挖掘其中规律的方法。以“信息分析与预测”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以信息分析和信息预测为关键环节的一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就是针对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制订研究课题;然后通过文献调查、实际访问等,广泛系统地搜集与该课题有关的已知信息,经过信息传输、存储、加工、整理、价值评价和分析研究,使已知信息的内容得以系统化、有序化,从而揭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客观事物的未知或未来信息作出合理的预测。最后,以某种信息产品的形式将预测的成果通过适当的传递渠道传递给用户,满足用户的需要。

2.2 素质培养

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这些素质要求包括:逻辑清晰、坚持不懈、细致入微、严谨负责、沟通顺畅。

(1)逻辑清晰:指假设合理、结构系统、推理严密。

(2)坚持不懈:“假设一探索一否定一假设”的循环过程。

(3)细致入微:一方面,要耐心对待每一个数字,在任何细微之处也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要对异常值敏感,一个异常值可能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4)严谨负责:数据来源是否有效、整理过后是否真实、分析方法是否得当等分析过程都会影响分析结果的价值。要严谨负责,就是要做到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改数、不造数,实事求是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5)沟通顺畅:确定研究目的要了解业务部门需求;讨论研究方案时要听取同事建议;采集数据时要访问调查对象;呈现报告要让业务部门或领导听得懂、用得到。诸如此类,都是沟通。沟通能力影响分析过程的效率和分析结果的使用,好的沟通是润滑剂;差的沟通是绊脚石。

2.3 技能经验培养

在技能经验培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以下技能:

(1)在技能方面,要了解数据库结构并掌握相关编程语言,比如ASP、Java、PHP、C++等;在经验方面,要做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开发、测试、优化和管理等相关工作。

(2)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尤其是Excel。

(3)熟悉数据分析软件,如SPSS、SAS、Stata、R等。

(4)了解数据分析的方法,熟悉数据分析项目的过程。

3 结 语

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创新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证明,面向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可激发学生对就业职业体验的好奇心、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创业的热情。从面向数据处理能力、学生的自主性和挑战性等方面建构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将对高校实践平台建设,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党文娟.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8-160.

[2]赵艳,韩丽萍,余娟.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改革途径[J].绥化学院学报,2014(6):119-121.

[3]杨明娜,杨明广,程皖川.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1):76-78.

[4]侯清麟,肖文兴,刘善球,等.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5):15-17.

[5]刘辉煌,李峰峰.经济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层次定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5):681-684.

[6]吴郁秋.经济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1):83-85.

作者:姜彤彤 吴修国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篇3:

“自下而上”的建设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 要】 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能得到发展。是教师的职业指导过程,可以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自上而下”的安排学生进行认知实习、课程实践、社会调研、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有一定的弊端,需要“自下而上”建设经济类专业教师积极性,推动实践课程由“基础层次、提高层次、综合层次”层层深入。

【关键词】 自上而下;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创新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培育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实践性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得在实际生活中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意义包括:

1、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能得到发展。实践教学能有效地配合理论性教学,促进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经济学专业应该从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职业指导过程,可以改善教师知识结构。职业指导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的能力与具体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相匹配。行业专家进入课堂由于其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各种职业岗位的任职资格比较了解,对专业技能进行具体指导,其职业指导的效果显著。同时专业教师对专业的热爱、敬业精神、注重实效的务实态度等对学生会有很强的感染力。

3.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之外,客观认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对主观能动性和现实可行性的综合考察中,选择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生活目标。在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中,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高,其未来的职业绩效、坚持度、工作满意度以及稳定度就会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对于克服“经验门坎”、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基本能力、提升人文素质都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自上而下”进行实践教学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尽管也作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但对于经济专业本科教学来说,“自上而下”的安排学生进行认知实习、课程实践、社会调研、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弊端显得十分突出。

1、实践教学成为理论课程的附属

主要表现在:(1)实践教学课程没有独立,按理论课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辅助手段,仅为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服务。(2)许多实践教学课程没有教材,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不完善,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地指导实践教学的指导书。⑶考核方式注重笔试,缺乏实际能力的全面考核,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现象。

2、学生忙于考研,应付实践课程

学生一般注重考研课程,认为实践课程与考研无关,学分不高,不重视,尤其在社会调研和产业认知类课程上,写论文是通常采取的考核办法,学生往往随便抄写一篇应付,没有达到这类课程的培养目的。事实上,经济学是由成体系的丰富的理论支撑的,抽象性和系统性贯穿教材始终,理论性越强,抽象性也越明显,通过“自上而下”社会实践安排,并没有达到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导致思维抽象与现实还原的背离。

3、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背离

经济学专业学生针对经济中的问题,可以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而对于由此引起的企业问题,却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比如,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问题,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知道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而对于物价上涨企业的应对办法,却不知怎样回答。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结果不一致时,很容易对理论产生怀疑。

三、“自下而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主要目标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校内实验、校内实训、校内课外活动、校外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项目,形成三层次(基础层次、提高层次、综合层次)、三模块(基础教学实验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彰显其理论教学辅助功能和科研辅助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改革与研究的具体内容

(1)经济类专业实践体系的构架创新。按照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划分实践教学层次。将经济学专业实践体系划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基础层主要是通过现场体验、实验和实训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施方式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提高层实践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会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创新层教学实际上是基础层和提高层的延伸和实用化,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尽早适应人才市场就业的需要。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总学时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要求,对原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减和优化已有实验项目,增加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时数。与此同时,针对学生人数增多,实验内容越趋综合复杂的特点,借助现代化的实践教学手段——教学博客,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博客将传统的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步骤的解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实习性实践项目结合起来。

(3)大胆尝试开设实验类教学课程的创新。经济学是经验科学,但并非完全不可采用实验法。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多年从事实验经济学教学研究的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是对这一领域的鼓舞。当然,实验法在经济学教学研究中的使用并非像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那样普适,现在也主要适用于微观经济学、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等特定领域。但毕竟这为我们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整合院、校内资源,打造企业化的实习平台。通过有效地整合学院、学校的硬件资源,使院、校内硬件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使经管类各专业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改变过去的割裂状况而导致的经济类专业仅开设与经济学有关的实验课程,金融学专业仅开设与金融学有关的实验课程,国际贸易专业之开设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试验。通过实验经济学等实践课程,院内建立综合实验平台;通过与工科专业围绕创业需要,打造校际综合试验平台。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实践课程改革。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适应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也使实践教学内容带有探索性、研究性,促进教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朱春红等.多元聚合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产业金融“大课堂”体系.天津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朱春红等.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金融学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书.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李嘉玲

上一篇:商行差别化服务创新论文下一篇:电力公司营销工作总结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