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实验,是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中引发出来的,它是,项颇其特色的教改实验。在《湖北教育》编辑部的积极倡导下。自1985年以来,这个实验已遍及全国20个省市,形成了一支热心小学语文教改的“志愿兵”队伍。这个实验的做法在小学其它学科的教改中也显出其育人促教的优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法指导小学语文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法指导小学语文论文 篇1:

学法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中的应用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本文从六个方面说明了具体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

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培养才能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思维情境中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矛盾,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质疑,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而且能从中领悟出学的道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问一问:“这个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仅要学生感知到是什么,更要学生明白为什么。

二、在学习过程回顾中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在迁移训练中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四、在多重训练中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學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五、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

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智力活动,如学习生字新词、拟订学习提纲、抓住教材重点、探索学习目标、独立完成练习、进行自我检查等。其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吸收学习信息、组织知识信息的能力。

六、引导学生感知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育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作者:吕玲玲

学法指导小学语文论文 篇2:

谈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

“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实验,是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中引发出来的,它是,项颇其特色的教改实验。在《湖北教育》编辑部的积极倡导下。自1985年以来,这个实验已遍及全国20个省市,形成了一支热心小学语文教改的“志愿兵”队伍。这个实验的做法在小学其它学科的教改中也显出其育人促教的优势。

参加这项实验的教师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以及实验规模扩大之快,反映了广大小学教师对语文教改的热情与期望,希望对中小学语文课时最多,为什么教学效果总不理想,学生连最基本的交际工具都不能很好掌握这个问题寻求答案,使小学语文教学能有较大的突破。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教师在注重改进教法的基础上。巳开始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并努力探索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的途径。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实验便是这种结合的体现。

在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中,遇到较多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法”。对此,曾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种主张“领悟”,即认为学生掌握“学法”,只能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反对把学习方法直接教给学生,理由是怕失去学科的特点,怕学生因死记学法而加重学习负担;另一种则主张“明示”,认为光靠渗透,靠学生自发地领悟,达不到让学生主动掌握“学法"的日的,而且没有“学法指导"的特点。其实,如果把“学法“当作学习过程中的规律的总结,也可以说是一种知识,学生掌握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同掌握其它知识的过程并没有什么两样,都要积累相当的感性认识,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即“学法”。当学生还没有积累较多的有效的感性认识时,就急于“明示",这种"学法”会因根基不牢,而只能靠机械记忆米接受,即使记住了也不会运用;当学生有了较丰富的有效学习的感性认识时。若不及时指导他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对学习规律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也达不到牢固掌握“学法”的目的。两方各持一端,却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尚缺乏深切的了解,由此也启发了教师,从中找到使研究和实验深入的门径。教师在实验中,一方面将“学法指导”的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分专题交叉进行,努力以研究的成果去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题目;另一方面,各实验地区还邀请中央教科所、高等师范院校的理论工作书参与研究和指导,提高研究和实验的理论水平。

“学法指导"的实验,纪过多次研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探索,斧地的教师对这项实验已有了这样些认识:

一是认定"学法"应该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这一认定,确定1“学法“在教学中的地位,打破广教学就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同时也为“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实验从理论上,找到了立足点方法是完成一定任务的段,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学"就一定有“法",即使不么白觉地指导,学生也会任学习过程中自发地形成各种各样的“学法",不过这些“法”有科学与否、系统与否的区别,这种区别决定者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因此,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然要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学法"。同时,这一认定,也拓宽丫教师教学研究和实验的思路。既然“学法"是教学内容,那就有定的要求。应在教学活动中落实,就要研究什么是科学的、系统的“学法",学生“学法”的形成有什么规律等等:既然是“极为重要”的内容,那就要研究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学科教学内容有什么关系。

二是“学法指导"的最终日标。是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好基础。现在的斧种教学理论郁以使学生“公学"为月标。即“学会学}",我国教育的祉会书义性质和培养月标,要求所谓“学会学习"不仅是会学具体的学科知识,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学会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我们的基础教育要提高受敦育者的索质,最基本的素质就是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通常说的“教书育人”就是这个意思。”敦{”是,途行。“育人”才是日的,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有能力学好某些具体学科。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能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现世界的一般方法,这对学生在学习各门具体学科知识中形成良好的“学法",对形成科学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般方法就有了基础、也为学牛:适应社会需要创造I初步条件。

:是研究教学不仅要研究"教什么”、”怎样教",还应该研究"为什么教",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传统的教学论不研究“为什么教"的问题,而把它推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去解决,这使人容易产生误解,以为教师不需要去管“为什么教”的问题。只要研究”怎么教”就行了。其实,”为什么教"不仅通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来制约“教什么"、"怎样教",还能通过教师的教学思想来制约“怎样教”因此,教师不清楚“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学指导思想就不容易端正,而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不端正,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甚至教学大纲和教材中体现的指导思想也就无法在教学中落实。“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认识“为什么教”的基础上来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来说,具有现实的意义。

这项研究和实验,尽管在理论,上和课堂教学上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效果。这里仅举几例以见一班。

I,南昌市百花洲小學一个班于1991年9月开始实,验,第二学期的期中考试语文平均分就超过名列第二名的普通班1,2分,期末考试则超过第二名的普通班3,7分。

2,黑龙江双城市第十小学从1989年就开始实验,下表是1991年1月统考成绩对比:

3,湖北当阳市实验小学开展得较早,在当阳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七位教师和该校14个教学班的学生合作上了研究课,上课的教师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些学生学习素质高,在同类学校中不多见。他们能独立思考问题,能自信地发表见解,思维相当活跃。而这,正是“学法指导”研究为学生的思维活跃创造了条件。

这项历时八年的实验与研究到现在已逐步形成了一些有自已特色的思路。

1,以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好基础作为研究和实验的出发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来说,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实现,这项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历、心理发展水平来说都还不可能这样要求。而“学法指导”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不仅以各学科的知识,而且以自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为材料,用通过“渗透”或“明示”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指导,去搜集和整理材料,让学生逐渐自觉地经过“由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从低到高地建立不同层次的观点,最后形成对于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内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2,“学法指导”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这是上述出发点的必然要求。无论搜集材料或整理材料都离不开思维。同时,科学地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好途径。“学法指导”对思维训练,有两条基本的认识,一是承认教学内容的二重性,就科学知识来;说,它本身既是教学目的,同时又是使学生获得“学法”的载体;就“学法”来说,它既是教学目的,又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一般认识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固然要重视结论,但更应重视教学过程。二是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学科内容,还是学习规,律,都将由教师指导学生去探求,去获得。因此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地感知材料,主动地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3,“学法指导”强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人们形成一个概念、建汇一个观点,总尼需要以一定的感性经验作基础,小学生感性经验本来就不丰富,光靠书本上得来的间接经验更不够:问时朽本上的间接经验如果不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也难形成认识能力。“学法指导”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获得新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新知识。这样做不仅能更有效地学习各门学科,而月能使学生把课堂学》}和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应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才能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好基础。

1,“学法指导"要求创造具有自已特点的教學操作方法。与传统教学相比,“学法指导"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因而要求教学操作方法与之相适应。这些操作方法,有的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来创造。这并不排斥前人和別人的经验,但借鉴时要以“我”为上,不管创造也好,借鉴也好,都要看是否以“育人”为月标。能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学法”。

由以上简略的叙述可以看出,“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实验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并没有为教学的基础理论增添多少东西,只是针对教学实际去认识、解决一些问题。这种做法的长处在于切合广人教师的工作实际,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志愿参加者如此之多就是证明;当然也有它的短处,即理论总结不能与实验同步,一些好的经验、值得称道的进展,还未能给子科学的说明,课堂教学的探索也会带有一定的自日性。

“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实验若要进展得快,还应加强理论上的研究。首先要能科学地对教帅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作出说明,使它们具有可重复性,在这个基础|:逐步形成具有自已特色的理论体系,为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做出贡献;其次要给课堂探索以理论指导,使这种探索减少盲目性,把目前的实验提高到有理论依据、有实验假设、有检测手段的实验水平。在研究中要多一此“归纳",少一些“演绎”,切实地对研究与实验起指导作用。

“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实验欲求在课堂教学上有大的突破,必须甩开“统考"的包袱,摆脱陈IH教法的束缚,大胆实践,在一些重点、关键问题上要舍得下功大、花时间,在实验中不能处处求全。

“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实验若要有新进展,教师必须提高认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研究和实验。它不仅可以使研究和实验保持正确的方向,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准确地了解事实,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学法指导”是一项涉及教材、教法、学法、教师紫质和教育科学等多因素的教改实验,参与实验的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突破,对小学语文教改都将起着促进作用。

作者:刘沛生

学法指导小学语文论文 篇3:

浅议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学法指导效果有哪些对策,旨在加强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论修养,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学习指导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法指导日渐受到重视,不仅广大教师在实践,而且有关研究文章经常见诸报刊,但实际收效却不大,学生读写能力仍然不高,语文教学问题仍然备受社会关注。那么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哪些问题?提高学法指导效果有哪些对策呢?

一、学法指导的概念界定

学法指导,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在讲授知识内容时与学生的学习方法融洽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掌握学法,从而使学生可以独自去获取新的类似的知识。

二、学法指导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一)学法指导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学法指导与学习指导虽一字之差,却有很大区别。只提学法指导,眼里只有学法,容易走唯方法论的极端,在指导上,只见树木不见林。而学习指导,内涵却丰富得多。它除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还包括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少提学习指导,导致指导途径单一,缺乏综合效应,收效之微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学法指导在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1.急功近利

理论的片面性也导致了价值取向上的急功近利,要求学法指导能有立竿见影之效。见诸报刊有关学法指导的文章,在文中例举最多的课文是《精彩的马戏》《再见了,亲人》和《桂林山水》等几篇。从低段到高段均是同一模式:指导学法→尝试学法→独立应用学法。立竿见影好像其妙无穷。然而,文中段落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又有多少呢?这也就难怪似有立竿见影之效的学法难以迁移了!

2.浅尝辄止

学法指导的不足,还表现在浅尝辄止上,不能深入下去,表现之一是对刚总结出来的学法还未运用就束之高阁,如同“小猴子下山”,学一个,丢一个,自然形不成“滚雪球”效应。表现之二是对语言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如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句段,却不求甚解,更谈不上用想象、朗读的方法来加深理解。因此,看似掌握了不少学法,但读写能力却不见有明显的提高。

三、提高学法指导效果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要立足于“学习指导”来进行学法指导的实践,把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和运用学法,并逐步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掌握学法,终生受用。但终生受用的技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磨练。要着眼于高效又舍得花“慢工”。学习在于积累,日积月累,自然会有开窍、顿悟的一天。再次,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深入和积累,不能总在一个层面上重复。如上面列举的三篇课文,虽构段方式相似,但学法指导应同中有异,体现不同年段的要求和课文的特点。《精彩的马戏》要体现引导学生读懂词句;四年级的《再见了,亲人》要体现抓住表现课文中心的词句段去概括中心思想;五年级《桂林山水》则要体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假如只满足于“扶→半扶→放”的教学程序,也就失去了学法指导的意义。

(二)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汉语比起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毛泽东同志曾说:“语言这个東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在这里他老人家深刻地道出了语言学习的甘苦。我们要把学习指导深入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终南捷径。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有机联系的过程,虽然有个体差异,但其认知的整体性不容割裂,学习的逻辑性不容错乱。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会有自主取舍的可能。但很多老师却经常武断、主观地肢解课文或重构课文情节,全然不顾学生对课文的陌生感,全然不顾课文本身的逻辑顺序,反而让学生在茫然的“自主”中迷失了方向。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一些老师喜欢让学生自主选择,愿意先学哪一次划火柴,就学哪一段课文。其实,随着每一次划火柴,情节是逐步展开的。如果破坏了这样的顺序,学生学习课文的思维逻辑将被打乱,其情感历程也会相应地断裂。同时,科学的“自主”还需要恰当的“主导”。作为课堂“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的教师不能在学生的“自主”面前处于不作为的状态。教师的“主导”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那么“导”什么呢?“导”的就是学生的困惑和不解,在他们学习发生障碍,思路受阻时,给予及时地引导,给他们指点迷津,给他们指引方向。这种引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和推进器。

(三)遵循心理规律

首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小学生记忆力强而思维发展较慢,整个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既不精确也不深刻,对繁杂抽象的学法难以产生迁移的效果。因此,在学法指导上,要从大处着眼,宜粗不宜细,宜笼统而不宜条分缕析,要把小学的学法指导同中学区分开来。如中学分小说、散文、寓言、童话,可就文体特点指导学法,在小学则一律视为记叙文。在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时,则主要指导学生抓住表现中心的词、句、段来理解。学法指导分类过细,由于学生思维跟不上,效果不会好。其次,要根据迁移规律进行学法指导。每种学习方法,只有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来才有意义。此外,在有关迁移的理论中,不管是相同要素理论、概括化理论还是关系理论,都十分强调学习的经验背景,对语言的学习,更是强调初始知识学习的作用。可见,丰富感性认识,多读多写,积累语言,是学法指导的基础。

(四)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教师要优化教法。按“整→分→整”的顺序,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咬文嚼字的方法,联系具体描述展开想象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使学生逐渐领悟学法,最终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给学生学法,应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总之,作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师,应积极投身到语文教学改革和探索的实践中去,主动适应新形势,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教有法而无定法,只有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

作者:李坤

上一篇:部门申请书三篇下一篇:入党申请书转正申请书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