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写创教改管理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朋友向我提起方玄初,我感到陌生。而一说起他的笔名敢峰,我就太熟悉了。1961年,我刚走上讲坛的时候,恰好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他的《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该书以精辟的哲思、炽热的诗情、丰富的知识风靡神州,特别贏得广大青年学生的心,多次再版,先后共印行十多次,总印数达400万册。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读写创教改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读写创教改管理论文 篇1:

改革农村教育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

我当局长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育人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对掌握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纷纷提出教育要为工农业生产培养技术人才。县领导指示我们,乡、村领导要求我们,一些专业户也找到我们,有的要管理人员,有的要技术人员,有的要会计,要医生等等。“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社会的要求使我震动很大,教育怎么办?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原来的单一的普教模式巳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问题摆在面前要当机立断,要改革。在实行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后,我们把原来仅有两人的工农教育办公室充实力量,增设为成人职业教育股;把5所縣办中学里的两所,分别改为农业技术学校和高级职业中学。调整后的教育结构,促使职业教育得到比较快地发展。但这样的改革多是内部的,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和设备条件变化不大,造成教学针对性差、专业性差,招来的学生留不住。

面对这些情况,我的思想压力很大。我想,学校培养的目标由原来的文化型变为文化加技术型,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内容要做相应的调整,要办大教育,形成大教育系统。教育局作为县政府的职能部门,作为教育系统的中枢机关,就得发挥枢纽作用,主动做好与社会有关系统的联系。为此,我们编写了《获魔县教膏改革直传提纲》,进行广泛宣讲,使大家提高了认识,看准了圈绕经济办教育,办好教育促经济,经济牧膏齐发晨的教改路子。

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走“内充外联”的路子办好大教育。一方面普教积极引进职教因素,上好劳动课,编写了《劳动技术》乡土教材,开晨“三加一”试验,充实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走联合办学的路子。我们理直气壮地找到乡、村干部,你支持我办教育,我支持你发展经济,教育是大家的事,就得大家来办。教育部门协助一些乡、村办起了乡技校、农广校、农技推广站、农业服务公司,还进行了“短、平、快”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部门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在农村教改亟待向前发展推进的形势下,1988年9月,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实施“燎原计划"。我县也被确定为农村教改实验县。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闯出一条适合我县情况的教改路子,我们到几个农村教改先进县走访,学习他们的经验,回来后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情况,并提出实施我县教改的具体方案。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实行“农科教”统筹,建立经济、科技、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办学机制,把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纳入一个总系统,找到了教育同经济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具体形式。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为了逐步改进和加强德育,实现德育工作系列化、常规化,我们建立了以局长为领导、普教股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德育教研员。在学校这一层次明确了抓德育工作的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由党支部、工会、共青团(或少先队)、年级组和班主任组成,由党支部统筹安排德育活动,另一个系列由校长、教导处、教研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做德育工作以第一系列为主第二系列由校长主持,密切配合,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上述两个系列直属于局领导小组,形成德育系统、德育组织网络,进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协会等形式,形成社会网络。我们根椐学生年级高低、年龄大小和心理素质差异,又相应地确定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活动三个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活动规律的明确,使我县德育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并日臻完善,德育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多年来,我们把学习雷锋活动纳入德育体系,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的活动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在学习中,我们特别注意发现、培养本地的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孩子。韩庄乡中学生王俊峰破冰救出三名儿遍被省教委、共青团河北省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中央电视台播放他的事迹后,在我县引起很大震动,大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先进、争先进,热情。

教学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教育局长系统地考虑和指导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就可以预见教学的发展情况,找出漏洞,及时进行调整,取得教学改革的好效果。

自1985年开始,我县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科引进外地经验,进行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时至1989年,仍然徘徊在实验点上。这样仅仅搞实验而不去推广,其作用是不会大的,不能只是为搞实验而实验。我想,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体系,语文教学改革仍然需要,成为一个系统。那么,语文教改的目标是什么呢?经研究确定,教改的目标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要达到初中一年级水平。实验推广存在的问题要逐个迸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要有教材。引进外地教材吧,我们的环境和基础不一样,加上教材的提供不甚及时,这些因素都会妨碍教改实验。为此,我们决定,仍以统编教材为主导,自编课外阅读实验教材与其配合使用,使二者融为一体。我主持编写的《课外阅读》,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对识字和阅读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增加了乡土内容,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根据统编教材插图内容编写成文,起到了与统编教材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另外,我们还建立了实验指挥系统;以主管教学的副局长牵头,教研室有关人员、中心学校校长组成指挥网络,培训教改实验学校的领导、教师,解决了思想和实际问题。考试内容根据实验教材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使整个实验成为一个系列。目前,这项实验已在我县推广。

作者:李林昌

语文读写创教改管理论文 篇2:

敢峰与力迈学校

朋友向我提起方玄初,我感到陌生。而一说起他的笔名敢峰,我就太熟悉了。1961年,我刚走上讲坛的时候,恰好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他的《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该书以精辟的哲思、炽热的诗情、丰富的知识风靡神州,特别贏得广大青年学生的心,多次再版,先后共印行十多次,总印数达400万册。别说他还出版过其他十几部书,发表过三百多篇文章;仅此一部,亦可赢得“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声名了。

当然,说是“太熟悉”,只限于敢峰这名字和一些文章。去年腊月,白雪飘飘将我送到京郊的一所名曰力迈的学校,我才有幸结识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现任北京力迈学校的校长。

一下车,那雄伟气派的校门,那宽敞优美的校园,那一座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现代气息的花园式的建筑群落,令人肃然起敬。

见到敢峰,不免大出所料,原以为这位著名学者作家很少来校,谁知他日夜在校操劳。在与作者访谈中,竟一再被繁忙的事务打断。

敢峰1929年1月出生于湖北。1950年毕业于私立华中大学中文系,其后在中南局宣传部和中央宣传部工作,1960年至文化大革命出任北京景山学校第一任校长,将主要精力扑在中小学教改实验上。“文革”后期协助教育部长周荣鑫整顿教育。“文革”后,历任《人民教育》副总编辑和锰人才杂志主编,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等职务。

几十年来,敢峰除了担负繁重的工作外,读书。研究和写作耗去了他生命的大部时光。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看戏、跳舞,我从不去,电影也很少看。一次,同志们拉去看梅兰芳演出,我竟不恭地在剧场睡了一大觉。”“有些同志总以为我文笔快,其实我是笨牛耕田,一篇篇文章都是熬夜熬出来的,常常拿着笔睡着了,醒来又写,有时几个小时过去,笔下还没有写出两行字。有相当一段时间,我的生活方式是‘二三四五六七’,就是说每天抽两、三包烟,睡四、五小时觉,吃六、七两饭。人家说我面黄肌瘦,我说我是‘外干中强’。”

好一个“外干中强”!这是一种可贵的自信,也是一幅真实的自画像。的确,他的精神和外表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反差,他那有些守旧的中山装和衰弱的身躯,包裹着的是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奋发图强的心。他之所谓“中强”,当指不怕千难万险,顽强拼搏的精神,敢攀高峰的精神。

他写道:“我还是有一点奋斗精神的。我的生活格言是:我不相信什么命运,只相信奋斗。在困难和逆境面前,我总是愈战愈勇的。几十年来,我接受任务,从没有一次畏难而退。既决定研究某个问题,就锲而不舍,即使是钻牛角尖也要把它钻透。我坚信人比山高,再高的山,再大的困难,都要有决心和信心把它踩在脚下。”

我问:你用敢峰作笔名,是不是“敢攀高峰”的意思?

他含笑而答,许多人都这样问我,就算是这个意思吧!

当年,三十来岁的他踌躇满志地出任景山学校第一任校长,在一次聚餐会上,曾大发豪情即席赋诗:“聚首骑河意气高,弦歌朝暮倍辛劳。他年教改功成日,北斗摘来作酒瓢。”后来遇到了“文革”,北斗成了漏瓢,他喝不到庆功酒,却装着一肚子苦水,无奈地离开了这个全国著名的基础教育的教改基地。

他调换过许多岗位,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教育,最钟情的还是教学改革。他以老迈之身来到力迈,就是要圆三十多年前他在景山学校的梦,摘北斗作酒瓢的梦。所以他在力迈的聚餐会上,将那首诗又豪情未减地朗诵了一遍,只是将“聚首骑河”(景山学校当初所在地“骑河楼”)改为“聚首天竺”(力迈坐落在京郊天竺开发区)了。他要在总结景山学校和许多学校教改经验的基础上,以力迈为基地,不停地探索,努力攀登基础教育的高峰。

敢峰认为,教改的主要矛盾是,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最难闯的一关,也是世纪性和全球性的教学难题,各国都在探索。力迈在这个问题上要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成两句话,

力迈——努力迈向21世纪。

敢峰——敢于攀登世界基础教育的高峰。

敢峰不乏诗人气质,他的摘北斗作酒瓢的梦想充满浪漫色彩。而他对实现宏伟目标,却是老牛耕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首先,以他为核心,组建了全部由教育专家组成的领导集团。他当年在景山学校时,就曾博得“青年教育家”的美名,不必多说了。出任执行董事的贺鸿琛教授,及出任副校长的陈心五教授,他们亦曾是景山学校的主要创始者,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特别是在教学改革上有着骄人的成绩和广泛的影响。力迈的另一位副校长张定东副教授,曾任江西省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她从15岁当老师,从教四十余年,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长期致力于中小学教改的探索,是敢峰专门请来主持常务工作的。至于力迈的名誉校长严济慈,顾问童大林、龚育之、吴明瑜、何祚庥、张健、顾明远、吕型伟等人,更是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力迈的建设和发展均倾注了心血和智慧。

1997年元旦过后,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冒雪视察力迈学校,他在座谈会上说:“敢峰同志是很内行的,其他几位副校长也都是内行,是基础教育的专家。”有了这么一个专家班子,力迈就可以“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了。

其次,力迈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有经验丰富的特级、高级教师,还有一批有创新意识。有特长的中青年教师。他们是从全国各地几千名应聘者中招聘而来,真可谓百里挑一。敢峰认为,力迈最核心的工程是教师凝聚和提高工程。力迈为教师提供了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更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与教师原有职称并行的“段位制”(最高九段)。与工资挂钩,不论资排辈,从而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和教学艺术水平,力迈还创办了“教工学堂”,每星期一晚上,由敢峰、陈心五、张定东等为教工授课。《鑄师魂。修师德、扬师风》《拧紧螺丝钉》《教育原则十题》《艰苦创业》《教师素质》《从封闭式到开放式》《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等一篇篇地讲下去,使教工们大受裨益。许多教师说,我们远离家乡来到力迈,不单为了提高工资,更是为了提高水平,跟着老一辈教育家干一番大事业。敢峰则提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奋斗,不仅要将力迈办成海内外有影响的学校,还要培养出新一代教育专家。

敢峰经常为教工赠诗,以作鼓励。他在赠予一位特级教师的诗中写道:“师德比山高,师风似水长。学于今有幸,共沐明月光。”是的,有这样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孩子们的幸运和幸福,同时也为力迈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敢峰还为力迈的教学改革制定了明确的思路。教改的总体思路是:

一,使学生扎下中华文化的根,懂得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着眼于继往开来,在世界上再造中华民族的辉煌。

二、把学生引上正确的人生路,使他们能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在现代社会中学会做人、立业,处世之道,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志向。

三、在抓好启蒙教育的语言文字(汉语和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循序进行现代基础知识、智能和基本功的教学与训练;学用结合,以少而精统帅多而广,把打好基础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四、在重视智能开发的同时,要十分重视非智能因素(特别是思想品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开发,培养学生为迎战21世纪所需要的创造精神和意志力。

五、教养与教育、教学并重,实地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学习、劳动、锻炼身体等习惯以及文明行为。

敢峰,这位老农面貌的教育专家,将“不违农时。不误农时”的话,改为“不违学时,不误学时”。按照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情况,研究对不同课程的最佳学习期,适时安排有关课程和教学内容。这样,力迈将语文和外语的教学重心下移,使小学二年级学生识字两千多个,在此基础上,提前读写,加快学习进程,使学生初中毕业语文便基本“过关”;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开设外语,高中阶段英语基本“过关”。同时,从小加强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和艺术熏陶教育,循序进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到高中实行文理分科。

按照这个构想,力迈从1995年招收的第一批小学一年级,便开始了教改实验。现在,实验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先说语文。部分中学生使用景山学校的实验教材,运用形声字归类法、基本字带字法、偏旁部首法、形近字对比法等多种方法,两年间使小学生独立识字两千多个,比外校同年级非实验班多学近一千个字,识同样多汉字的时间提前了两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全班共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664篇,有的还能大体读懂几十万字的大部头文学作品。老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鼓励学生多写“放胆文”,较快地提高了写作能力。

再说英语。按照人教社统编教材,五年制小学四年级开设英语,六年制小学五年级开设英语,而力迈则从一年级便开设英语。在经过初步口语训练的基础上,实验教师只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便教完了统编小学英语教材第一册和第二册。两年时间,学生能默写26个英文字母,学会了二百多个英语单词,能认读国际音标中的48个音素,并能熟练或较熟练地拼读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音标拼读词。此外,还学会了一百多个英语单句,还能用英语背诵值日生报告。

力迈的学生,家境富裕,许多孩子从小养成了“骄娇”二气。加之有的父母经商、出国等原因,没有精力和条件教养孩子。所以,来力迈的孩子基础不能算好。有鉴于此,敢峰却提出了“力迈无后进生”的豪迈口号。敢峰说,学生一旦被戴上“差生”的帽子,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损害,甚至“破罐破摔”,精神上和学习上很难翻身。敢峰向家长郑重承诺:只要学生进了力迈学校,不管他们原来的基础和情况如何,我们都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才,使好的能学得更好,差的也有明显进步,无论将来是否考上大学,也无论做什么工作,将来都能有出息。这就是“力迈无后进生”的真正含义。这个口号,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要实现这个口号,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要付出多少心血啊!

力迈从幼儿园一直办到高中,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一律实行住读制。敢峰向家长的另一项承诺是:用我们的爱心,操心换取家长的放心。从校长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仅管学习,还扮演慈母的角色,对孩子的吃饭、穿衣、睡觉、生病、洗澡以至拉屎撒尿都给予及时的关爱和帮助。同时,注意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劳动习惯和吃苦精神。许多家长都高兴地说,孩子在力迈过了一段集体生活后,变化的确很大。

敢峰不仅将满腔的爱倾注给力迈学校的学生,而且念念不忘贫家的孩子。他曾动情地说:“放眼全国,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还有许多老、边、穷地区的儿童在入学上存在着诸多困难。每当听到力迈的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发出银铃般笑声的时候,我们怎能不想起同在蓝天下的贫困孩子求学的难处!”

为了使贫困孩子也能有幸“共沐明月光”,力迈便有了两项影响巨大的义举。

1996年秋季,力迈迎来了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16名高一新生,除汉族外,还有回、藏、侗、壮、畲、拉枯等6个兄弟民族。他们都是家境贫寒而又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是到力迈接受免费教育的。学费、住宿费、服装费、伙食费、书本费等全部由力迈资助直到高中毕业。为了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敢峰将该班命名为“鸿鹄班”。这不仅为贫困子弟提供了接受现代化教育的极好机会;同时,这些来自老,边、穷地区的孩子,以其学习刻苦、生活节俭等良好品质给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带来了良好的影响,对富裕的孩子是一种直接生动的教育和巨大的鞭策。

敢峰说:“要办好力迈学校,我们还缺少一些极为重要的东西,是用多少钱也不能买来的东西,这就是中华民族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

基于此种认识,1996年8月,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北京力迈学校和新华社团委联合,同江西革命老区井冈山、瑞金、永新等地的学校举办了“手拉手,共同迈向21世纪”的联谊活动。他们邀请江西老区15名学生来到北京,与力迈15名学生结成对于,通过游览长城、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瞻仰毛主席遗容和举行座谈等活动,使力迈学生和老区学生都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在此项活动中,力迈学校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捐款仪式,将12万元捐赠江西老区,资助300名学生的学习费用。

北京力迈,自1995年创办以来,以其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严谨有序的教学管理,和面向未来、大胆改革的教育思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声誉鹊起。来力迈参观访问的党政要人、知名人士、外国友人、港澳台同胞络绎不绝。自然,力迈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不能不归功于有敢峰这样一个内行的校长和一个内行的专家班子。

采访结束,我踏雪漫步于美丽的校园,一株株名贵花木粉装玉裹,分外妖娆。忽然,我想起敢峰的一段话,大约是任《人才》主编时写的:“虽然桃花早谢,荷花已矣,但前面还有秋菊,还有冬日的腊梅。”此时恰是腊梅花开的时令,我便尋觅腊梅,寻觅凌雪吐艳的腊梅,然而没有寻到。失望之余,不觉想起散文家杨朔制作的一个模式。啊,虽然没有寻到,他,敢峰先生,不就是一株怒放着的迎接春天到来的冬日的腊梅吗?

临别,当我和敢峰谈及桃花荷花秋菊腊梅那句话时,孰料,他不承认他现在是腊梅,不承认他现在是冬日。“现在只能算秋末的菊花吧。”

你看,这个和青春小鸟以及年轻的灵魂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就是不老,就是不服老!

作者:张九韶

语文读写创教改管理论文 篇3:

为了教育的诗和远方

2018年1月20日,对于贵溪市象山学校来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对象山学校校长、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孙锦明来说,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他勤耕八年,探索的“学科建设的‘三层九维’模型构建与协同实验”入选“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孙锦明本人也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这意味着“三层九维”学科建设模型受到了全国层面的初步认可。

博士校长,为理论寻一处“扎根的土壤”

说起“三层九维”,孙锦明滔滔不绝。他感叹当下有太多“象牙塔”中的学者,他们生产的理论常常因缺乏实践基础而“片面的深刻”。孙锦明不甘如此,立志走出理论的樊篱,把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春天营造一份光和热。2010年2月,孙锦明在单位支持下,兼任了贵溪市象山学校校长。这为他发挥专业优势,探索学校管理与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块宝贵的“实验田”。

自2010年以来,孙锦明不辞辛劳,无数次往返于南昌和贵溪之间,年平均行程5万公里。出国进修向来是大学教师晋升职称的捷径,他却因没有时间而多次放弃念头,他也没有遗憾。经过多年努力,象山学校由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基础薄弱的学校快速发展为鹰潭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排头兵和佼佼者。孙锦明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深切地认识到学科育人、教书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象山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暑假,在象山学校全体教师研修班上,孙锦明首次提及“中小学学科建设”这一概念,并提出要用“学科建设”这条红线把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本教研、教师发展、教研组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串联起来,形成象山学校自己的课程与教学文化。孙锦明的理念得到了象山学校大多数人的支持,象山学校领导班子一致决定选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科率先开展协同实验,探索中小学学科建设的理想范式。

经过两年的协同实验,孙锦明在总结象山学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性构建出了中小学学科建设的“三层九维”模型,即目标层,学科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过程层,校本教研、教师发展、科组建设;驱动层,行政支持、专家引领、校际协作。

在“三层九维”学科建设模型的引领下,象山学校焕发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不仅在语文、英语、艺术、体育四科的学科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逐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的理论主张,还与全省30多所学校结成协作联盟,围绕学科建设联合开展协同实验,为江西基础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学科定位,让教师清醒地认识“为什么教”

在孙锦明看来,“三层九维”模型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而作为一个顶层设计,它首先应当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这是学科建设的方向和基石。

长期一线的教育管理实践,让孙锦明博士对教育的现状忧虑重重。“应试与素质两张皮,教书与育人不统一。”孙锦明认为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学校课改行为的碎片化、浅表化和失重化。国内长期提倡课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效却不十分明显。孙锦明认为部分学校今天搞校本课程开发,明天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后天要求做校本教研,各项工作都在做,但为什么做,朝哪个方向做,各自有各自的要求。与此相伴的是,校本课程形式化开发,只为应付检查,不管育人效果;从众式嫁接课改模式,不顾学科特性;校本教研看似热闹实则并无知识更新和科学重建;教师培养只有形式上的师徒结对,少有潜力的激发、内驱的调动。

如何在迷雾中探寻一个清晰的世界?首先要让教师清醒地认识为什么教,象山学校的教师们对這个问题的认识是深刻的。2014年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经过多轮头脑风暴式的研讨,逐步意识到建设好国家课程规定的各个学科最为关键。孙锦明和象山学校的同仁们一方面广泛收集、研读、剖析大量有关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文章和实践资料,另一方面也顺着文献提供的线索前往南昌、徐州、温州等省内外兄弟学校调研,探索中小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范畴与行动逻辑。

通过深入研究,孙锦明认为学科建设首先要确定学科功能定位,它回答和解决的就是每个学科“为什么教”的问题。国家课程标准虽然对每一科的课程本质、功能定位,都有详细的论述和规定,但相关论述和规定较为综合全面,一线教师未必能准确把握,更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与主张。经过深度讨论,象山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数学、英语和体育四科的校本化功能定位,并提炼出耳目一新的学科宣言,将其以对联的样式张贴于每个教研组的门口,让全校师生共享共识。“读写语文:有滋有味阅读 ,绘声绘色表达”“智趣数学:一二三里生乐趣,点线面中显智慧”“体验英语:巧创多彩情境课堂,营造听说英语校园”“阳光体育:乐在其中人人爱运动,因材施教个个有所长”,这样简洁生动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宣言,不仅易于识记,更方便掌握,便于普通教师以此为方向,有效实施教学。

课程优化,让教师清醒地认识“教什么”

当学科定位完成并达成共识后,需要做的便是课程优化,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孙锦明认为这是一项需要整体筹划的基础性工作,是要让教师从课程层面清醒地认识“教什么”。

语文学科建设方面,象山学校特聘赣南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后王从华为学科发展顾问。王博士将国内知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的理论引入了象山学校。他本着“读写相对分离”的原则,对国家现行语文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校本化重构,提出语文学科要侧重建设好两大块:一块是阅读,包括单篇课文阅读、专题化阅读、整本书阅读三个层面;另一块是写作,包括功能写作、创意写作和随笔写作三种。为落实校本化重构的国家课程,王从华又以一门必修和多门选修的形式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既照顾了全体又注重了差异。

实践证明,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对于教师的教学是有利的,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显著的。李兰思是一位教学能力较强的语文教师,多次在省市语文教学比赛中获奖。而她原本是一位生物课教师,两年前转行当了语文教师,是语文学科建设帮助她快速成长起来。她说:“自从我们开展了学科建设实验后,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和方向特别清晰,单篇文章阅读教学注意文体意识,依照文体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点,让我对课文的把握更加清晰了。”而“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影响也很大,初三学生汪紫涵原本并不喜爱阅读,特别是大本的古典名著,现在由老师带着一块阅读《水浒传》,不仅能读懂了,还渐渐地喜欢上了阅读。

教学改革,让教师清醒地知道“怎么教”

“三层九维”学科建设模型要求教师的教学应有相应调整,要能清醒地知道“怎么教”。孙锦明认为“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新型教学方式,但仍需改善。不能仅仅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外在形式,还要赋予它实际的内容,要赋予它更高层次的价值。

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中,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及其内部规律,通过探索具体学科的有效教学路径,实现各个学科的育人价值。这就是孙锦明提出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型(以下简称“自合+”)。

为便于普通教师掌握和运用,孙锦明具体提出了“持续建设小组”“革新教学设计”“重建教学流程”“指导学习行为”“用好辅助工具”“更新评课指标”六点“自合+”教学操作要点,有效指引教师深刻理解、快速掌握。

孙锦明认为实施“自合+”教学,小组建设是基础。“持续建设小组”就是要以“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来建设学习小组。教师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时,都要有“小组建设”的意识,要能充分利用好各种辅助工作,更新评价指标,以达到指导学习行为的最终目的。

“辅助工具”是孙锦明搞“自合+”教学的一项特色做法。红绿两色信息沟通牌就是辅助工具之一。绿色代表心情舒畅和任务完成,红色代表心情不佳和疑难求助。六年级语文教师颜玉珍说:“这样一个小小的革新,就能有效而快速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对于教师了解学情意义重大。”

“自合+”课堂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著的。九年级学生徐杨刚来象山学校时,性格比较内向,不爱与同学交流。学校推行“自合+”教改之后,他担任了小组长。小组长的使命感令他不由得对自己严格要求起来,开始自我加压,先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之后又带动其他同学也来回答问题。如今,徐杨同学变得更阳光了,学习态度积极了。他说:“‘自合+’学习模式改变了我。”

真实教研,让教师清醒地认识“如何发展”

孙锦明发现,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凭借常识判断、经验摸索和榜样模仿,缺乏理论素养、科学依据和专业判断,他认为这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孙锦明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本教研的桥梁作用未能真正发挥,未能有效地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尽管各个中小学校都越来越重视校本教研,但在校本教研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重视行政管理、忽略专业引领、缺乏实质内容、活动难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孙锦明将校本教研引入学科建设的范畴,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在各个学科建设层面的桥梁纽带作用,让校本教研助推学科建设,有效地改变了教研的无序状态,教师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探索,“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教师自我的清醒发展得以实现。

每周三、周四下午,是象山学校的固定教研时间。每当其时,各教研组组长就会依据本学科的学科建设目标拟定出一个个具体的教研项目,教师们围绕教研项目拟定教研主题,或协同备课,或诊断课堂,或重构课例。教師们都说这是在“做有真实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

孙锦明认为,做“真实教研”,还要突出知识引领和专家指导。在语文学科方面,孙锦明从语文学科基础理论、语文教学技能等方面为教师推荐了30多本书。为了大家能读懂,他带着大家一块读,一边读一边交流,希望以此更新教师们语文教学的知识基础,以适应语文学科建设目标实现的需要。

魏净是象山学校新近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担任语文教师才一年多的时间。对象山学校的校本教研,她的印象非常深刻。她说:“在象山学校跟着大家一块搞校本教研,读了许多与语文学科建设有关的专业书籍,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帮助,这样富有内在逻辑引领的校本教研能够使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变得更加清醒自信。”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相对崭新的综合性领域。要切实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问题,孙锦明认为还需要校长领着教师形成做事业的价值共识。校长要能把握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探索教学革新的热情和愿望,让一部分有价值共识的教师先动起来,并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成长其中。

象山学校无疑是幸运的。这所原本师资平平、生源普通的县城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因为孙锦明的“三层九维”学科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名师、专家和学者的关注。香港教育大学何文胜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江西师范大学胡新建博士、张同柏博士、钟彩顺博士、杭州名师王小莹、特级教师熊晓珑、黄金声等,都先后来学校开设讲座,指导教学。王从华博士作为语文学科建设顾问,更是履行诺言,坚持每两周来校一次,指导学科建设工作。

做学科建设,受益的不仅是象山学校的教师们,还有近2000名象山学子们。他们大多是乡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比较羞涩。而在象山学校,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采访时,记者邀了几个孩子来交流。与记者攀谈时,孩子们侃侃而谈,毫不怯场,哪怕问及比较难答的问题,他们也没有露出丝毫难色,令在场的老师和记者无不为他们感到高兴。

孙锦明说:“孩子能有这样不俗的表现,还得益于体育和艺术课程的优化建设,是它们让孩子更加阳光更加自信了。”象山学校对体育课程的功能定位就是“阳光体育”,人人参与、各有所长就是这门课开设的方向。足球、篮球是这里的特长项目,尤其是足球,几乎人人都要上足球课,也几乎人人都能踢足球。“让孩子拥有一项运动技能,才能确保孩子养成运动习惯”,这是孙锦明常说的一句话。运动场上,孩子们笑得最真实,也最自信。在这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最近。分管德育工作的张雳副校长深有感触,他说:“以前我们学生的德育工作,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感觉难度特别大,现在我们搞学科建设,强调学科育人,德育工作渗透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还乐于接受,因为他们觉得老师是他们能够亲近的朋友。”

孙锦明说,象山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无法拥有个别精英学校那样雄厚的教育资源,但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却是最广泛的,影响着大多数中小学生。他期待能为这样一些学校的长远发展谋一个方向,为大多数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营造更宽广的绿洲。

暮日西垂,寒风冽冽,采访即将结束时,大家这才感到冬日的寒冷。可象山学校运动场的气氛却依然热烈欢快,几名孩童追逐着足球,传球、过人、射门,动作娴熟而流畅。人们不由得感慨,这里仿佛是个巨大的磁场,不仅吸引着象山百余名普通教师和千余名中小学生,也在牵动着全省成百上千的中小学校关注的目光。这目光不仅仅是倾慕,更有审视、深思。它正在从育人价值层面,引发江西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又一次有力的跃动。

作者:朱任辉 徐光明

上一篇:劳教所练兵工作总结下一篇:案例法教学初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