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审计权利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根据审计主体的性质分类,社会审计是非常重要的审计形式。社会审计独立性是社会审计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三个核心价值之一,是社会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石,是社会审计的生命力所在。因此,研究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社会审计权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社会审计权利论文 篇1:

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融合的路径及风险分析

【摘 要】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之下,国家审计人才短缺、审计资源不足以及供需不匹配的情况,导致了审计质量下降,审计效率降低。为了提升审计质量,更好地完成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国家审计开始融合社会审计。但是这两者审计目标和审计手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文章从审计流程的不同阶段出发,探讨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对路径及风险应对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融合;风险防范

一、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目前,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干部是否履行了经济责任都包含在审计覆盖的范围之中。但是,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明显不足,全国审计机关的配备人员仅有9万多人,在短时间内,根本不足以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除此之外,审计全覆盖目标的实现也受到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经费、审计人员水平的制约,审计资源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影响了审计工作。基于以上问题,目前国家审计需要融合社会审计的优势,相互协作来进行国家审计。

首先,融合社会审计可以为国家审计提供大量的高水平审计人员。国家审计融合社会审计后,可以扩大审计人员的力量和规模,突破本身的编制等限制。并且,融合社会审计之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各司其职,使得国家审计人员能够更好的对重点部门和项目进行审计。

其次,融合社会审计可以减轻审计监督缺位的现象。目前,国家审计机关人员编制不足,自身所学专业与审计工作契合度不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审计单位尤其是基层审计单位,对某些领域的监督存在不足,现有审计人员的数量和专业胜任水平都不足以解决审计监督缺位的问题。

最后,融合社会审计可以节约审计成本。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国家各部门与党委的配合事项越来越多,类似于巡察等时间、地域跨度大的工作也都要求审计人员参加。因此,融合社会审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择优选择社会审计机构和专业审计人员,可以实现效果最大化,实现最优组合,在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同时,节约审计成本。

2.可行性。

首先,在国家政策方面,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第十八条提出国家审计单位可根据实际需求引入社会审计资源;2015年《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第六条关于加强审计资源统筹整合中明确规定:“有效利用社会审计资源,除保密项目外,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需求,可以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以此来看,国家政策的出台,为国家审计融合社会审计,借助社会审计资源,提供了政策依据。

其次,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有共同之处,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专业技能上本质一样,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都以财务会计等知识为基础,并随着审计工作与大数据的相结合,各审计机构开始运用审计系统和数据库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目前,各大社会审计机构已基本普及了鼎信诺、智多星等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工作,在这方面,社会审计走到了前端。国家审计目前也需要类似的工具,才能更好地实行审计全覆盖,因此为融合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

最后,在实行效果方面,国家审计融合社会审计已经成了各国通行的做法。虽然社会制度不一样,各个国家对社会审计的融合程度不一,但是仍有可借鉴之处。以澳大利亚为例,其对社会审计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实行审计外包的做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审计机关虽然规模小,但是却也很好的融合了本土的社会审计力量,引入社会审计的资源和服务,为财务报表审计的全面覆盖做出了重大贡献,审计质量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互相借鉴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从而间接促进了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二、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融合的路径探讨

国家审计融合社会审计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外包,包括全部外包、部分外包、外聘专业人士等。国家审计融合社会审计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来开展整个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确定审计内容与外包对象。

在开展审计业务之前,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需对审计业务进行分析,按照审计目标将整个审计业务进行标准化分类,对审计业务进行全链条化管理,划分若干审计业务片段,从而方便选出可外包的部分,并根据具体情况寻找合适的社会审计机构和专业人员。在可外包的业务确定之后,再确定外包方式。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主要采用资格招标的外包方式。这种外包方式的优点在于能较好地规避其他招标方式的缺陷,克服了时间协调难的问题,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审计效率。但由于社会组织机构无法提前获悉具体的审计项目及其要求,因此对社会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工作经验、临场反应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要重点审核社会审计机构的资质,对其实施监管,从而规范社会审计机构的执业行为,为完成审计目标服务。

2.根据审计目标实施审计方案。

为了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在选定社会审计机构和人员之后,应该对其制定培训方案,了解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开展后续审计工作打好基础。因为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审计文化与重点存在差异,所以应该达成统一的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开展审计工作。例如由社会审计机构负责审计的部分,社会审计机构指定审计方案,之后由国家审计机关负责修改和完善。社会审计机构人员在进行现场审计时,国家审计机关应给予指导和监督,两者也应该在人力资源与技术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例如,当社会审计人员发现某些违法违纪的线索时,由于权力限制,可能无法进行深入调查,这时就需要与国家审计人员沟通,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等进行深入挖掘,两者合作进行重点突破。

3.根据审计报告评价审计结果。

在社会审计机构完成外包的审计任务之后,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的审计报告,对其进行结果评价和复核,以核实审计工作与目标完成情况。对于发生额较大的事项,国家审计人员应当在社会审计人员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抽查,以验证社会审计的结果是否真实与可靠。对于社会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流程查出来的问题,国家审计人员需要以国家审计的视角和经验重新判定,不能仅仅根据社会审计人员得出的审计结果和表述得出结论。因为社会审计人员与国家审计人员的目标、立场等不同,对问题的定性与判断必然会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国家审计人员应对社会审计人员查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审计,对存在問题较为严重的单位进一步查证,得出更确切的结论。在整个审计工作完成之后,国家审计机关应对社会审计机构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支付相关费用。

三、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融合的风险分析

1.审计项目设计及寻租风险。

根据2015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在审计全覆盖的大背景下,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及工作人员已经无法满足审计全覆盖的实际需要,国家审计人员的数量满足不了繁重的国家审计任务,审计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不匹配。此时,融合社会审计、引入社会审计资源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而实行审计外包、引入社会审计资源就存在审计项目设计风险和寻租风险。审计项目设计风险的产生,是因为在将审计业务外包时,由于工作需要,需将审计项目细分为若干个小的项目或者审计业务片段。在分解审计项目时,不能够保证所有的项目设计及分解都是合理的,而项目的设计及分解不合理就会使审计项目外包存在失败的风险。寻租风险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引入社会审计资源时,掌握着聘请的权力以及最后的审计付费权,这就为审计业务的寻租行为提供了可能。在社会审计机构这方面,社会审计工作人员为了获得审计项目的参与权、拓展除社会审计的其他审计业务、提高其执业能力及专业水平的机会,很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比如动用关系、送礼等。在国家审计机关这方面,审计项目可能为内部人所控制,为了一己私利,乐于接受社会审计机构的这种“示好”行为,或者更为甚之,为了这种不正当的利益主动进行设租行为。在上述这种情况,获得审计项目合作机会的社会审计机构就可能丧失职业道德,从而严重影响审计质量,增加了审计风险。

2.信息不对称及专业胜任能力风险。

审计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双方在工作中获取的审计信息的沟通是否充足、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否满足工作的要求、是否保持独立的立场等因素都会对最后的审计目标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信息不对称风险在这里是指由于进行审计项目时,主要是由社会审计人员直接接触被审单位,所以社会审计人员掌握的信息数量和深度远优于国家审计人员,在双方进行信息传递时就会导致信息传递延迟或不准确。除此之外,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可能会导致机会主义的产生,使社会审计人员采取自利行为,从而损害国家审计机关及相关者的利益。专业胜任能力风险不仅仅指社会审计人员,国家审计人员也包含在内。前者是指因其不熟悉国家审计的流程和审计报告的编写从而增加审计风险;后者是指国家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足以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价,从而使审计风险增加。

3.复核评价风险以及廉政风险。

在审计项目完成之后,社会审计单位和人员需向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进行审计过程和结果方面的汇报。由于目前缺乏必要的复核程序,所以一般以口头形式汇报,内容包括审计事项完成度、审计定性的准确度、审计意见是否准确以及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审计目标。合理利用和融合社会审计资源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达成审计目标。但是如果无条件的相信,不加审核地使用社会审计机构得出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就会增加审计风险。与此相对的,社会审计机构也应承担因为评价不合理而导致的责任履行风险。廉政风险表现为,审计工作完成后,社会审计人员已经知晓其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但是由于修改成本高等其他原因导致没有意愿修改,为此向国家审计机构寻求保护伞,此时若国家审计机关出于利益有意包庇,就会产生廉政风险。

四、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融合的风险防范

1.国家审计机关要完善引入社会审计资源的制度设计。

国家审计融合社会审计需要完善的制度设计来保证社会审计资源的引入。目前,部分层级的政府单位对于如何引进社会审计服务的制度不够规范,只将引进项目简单的按照内容罗列。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将引入社会审计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并由此来保证经费预算的制度化与标准化。国家审计机关还应制定相关文件,将引入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资质审核,并且建立完善的机制对融合社会审计的专项经费进行管理。同时,国家审计机关需引入信息化手段,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全过程审计服务管理系统,对社会审计服务的质量、进度、工作效率等进行及时考评,以保证审计工作按时按質按量完成,最后实现审计目标。

2.对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做出明确要求。

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建立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管理机制,用此来明确要求参与工作的社会审计人员。例如执业诚信要求、专业类别要求、职称以及工作年限等要求。除了在引入社会审计资源要对此做出要求外,还应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实时对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进行考核。例如进行绩效考核,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同时对从业人员的独立性进行监督。对于审计过程中绩效考核不及格的机构和人员,国家审计机关要及时对人员进行调整或者辞退。

3.加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交流与合作。

一直以来,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各司其职,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少。为了实现审计的全覆盖,国家应该大力促进三者之间的合作,使社会审计参与到国家审计中来,同时让内部审计明白自己的作用与地位,加强与国家审计机关的交流与合作。对此,国家审计机关应对每次合作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综合评价合作的效果,综合评价三者的工作人员经验与专业知识的交流是否达到预期,从而总结交流和合作的经验是否达到了预期,将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促进审计的全覆盖。

4.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

全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国家审计机关应使用一套相对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社会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例如使用平衡计分卡等工具进行评估。指标评价体系要以原则为导向来设计,这是由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所决定的。确立以原则为导向之后,还应以全过程、全方位的视角,将审计的投入、生产和产出全过程都包括在内,全方位考虑内外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另外,还应选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即审计投入、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审计成效。由于不同层次的审计机关情况不同,融合的方式也存在差别,在评价指标时应该实事求是,切勿盲从,根据自身特征和目标选取指标,建立和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向真.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6):5-10.

[2]许庆豪,温国栋,陈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务研究-以审计机关为例[J].机构与行政,2016,(10):5-8.

[3]郑石桥.交易成本、审计主题和政府审计业务外包[J].会计之友,2015(7):130-136.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江西财经大学)

作者:徐芳兰 张其镇

我国社会审计权利论文 篇2: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分析

摘要:根据审计主体的性质分类,社会审计是非常重要的审计形式。社会审计独立性是社会审计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三个核心价值之一,是社会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石,是社会审计的生命力所在。因此,研究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审计独立性近期对策

1 审计工作现存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社会审计发展的过程来看,不论是社会审计独立性环境、社会审计的外部监管和自律监管,还是社会审计组织建设及社会审计人员的素质,都在逐年提高。但就社会审计独立性的程度还远没有达到能够满足社会审计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1.1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够,致使我国社会审计客体发展不够,这便造成了社会审计独立性急需提高与社会审计客体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同时在现实的社会审计中,又存在着社会审计需求不足与社会审计客体不完整的矛盾。

1.2 从公司治理结构上看,在我国也同样存在着由“所有者缺位、经理层越位”产生的失衡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我国,就上市公司而言,其审计关系的失衡表现得较为突出。这既是世界较为普遍的问题,又是一个带有我国现阶段发展特性的问题。

1.3 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市场竞争问题。这是一个由各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综合问题。其中既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社会审计客体方面的因素,公司治理结构的因素,还有外部监管的因素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的因素等等。

1.4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结构治理问题。目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还没有真正建立和严格实施相应的质量保证机制。例如,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质量复核保障机制,致使社会审计执业质量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同时与一般企业一样,会计师事务所也同样需要内部权利制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如果缺少了这些必要的机制,就可能激化内部矛盾,也同样会影响执业过程中的独立性。

1.5 我国社会审计收费的透明程度不够。导致社会审计独立性遭到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利益问题,而我国社会审计收费的不透明问题又较为突出,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将此问题单独列出研究解决。

1.6 社会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这个行业永久的话题,这既是社会审计独立性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审计这一行业的魅力所在。因此社会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既是一个近期急待解决的问题,又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2 審计工作独立性的目标

强化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作为强化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出发点和归宿,逐步培育起一个以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均衡的审计关系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为约束的社会审计“需求方”,以决策者能以独立性作为决策导向、内部管理高效、拥有高素质的社会审计人员、数量和规模合适的事务所为社会审计主体的,以有效的政府监管和完善的行业自律为保证的社会审计市场,并营造一个对社会审计行业有着普遍关注和客观评价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为实现这一总体思路,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2.1 要提高我国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应以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环境的不断改善作为基础,以不断增加我国社会审计“需求方”作为客观前提。

2.2 作为与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相互作用的公司治理结构,其目标应确定为单一目标——“股东利益最大化”。在证券市场日益发达的情况下,这个目标即可理解为社会公众。这种利益的保护是促使社会审计保持独立性的目的所在。

2.3 均衡审计关系形成的标志在于能否通过采取某种措施弥补审计关系中所有者即审计关系中真正的审计委托人缺失的不足,割断公司管理层与社会审计人员的直接关系。目标可定为公司治理结构中设立真正独立并执事的审计委员会。

2.4 从提高审计独立性的长远目标看,我国应着力培养在承接业务的能力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培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以此带动我国事务所整体执业水平的提高。

2.5 完善我国社会审计的外部监管和行业自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从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在全国人大或国务院下设专门的公共会计监督管理委员会。②机构的经费来源由财政预算单列。③在这个机构中分设行业监督标准委员会、行业监督处罚委员会及监督委员会成员任免与监督处罚复议委员会。④分委员会的成员应考虑吸收政府部门、出资者(股权和债权资本提供者)、企业、证券公司、中介机构(主要指注册会计师)的代表及高校科研机构会计学、经济学知名学者。⑤公共会计监督管理委员会应有权对监管部门之间的扯皮问题做出裁决,分清责任,并责令其限期改正。

2.6 通过不断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制度,扩大和提升社会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3 如何强化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真正实现社会审计独立性不是在近期能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强化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在近期只有等待,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强化是一项持续的工作,没有现在和近期的各项保证措施的实施,远期目标也很难实现。

强化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3.1 试点改革目前的审计收费方式。具体做法是:可以选择部分行业或地区的企业,规定这些企业将每年的审计费预交给规定机构(如注协或交易所),由审计收费部门或机构作为审计委托人,并承担审计费用。然后由这些部门接受政府监管部门或社会公众对审计费支出合理性的调查或质询。财政部可协同有关部门,通过采取试点的办法,去验证这些措施在我国的真实效果,然后再逐步推广使用。

3.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议对现有的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总结,并从委派制度、津贴制度及信息支持等方面加以完善。

3.3 明确定位、理顺关系,建立协调化的政府监管机制。①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各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分工;②根据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以财政部门为主的现状,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部际协调工作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减少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多头监管和重复检查,提高监管效能。

3.4 完善我国现有的涉及社会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的规定。①尽早出台对《注册会计师法》的修订并使其与修订后的《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规定中涉及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不同规定保持协调。②根据国外对注册会计师的保护经验,将《独立审计准则》中所阐述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合理保证等概念列入《注册会计师法》等更高等级的法律中。③建立“普通过失“、“重大过失“、“故意“和什么是“虚假财务报告“等认定标准。

3.5 通过完善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扩大业务范围,保证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一套规范的事务所内部治理结构。②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防止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的区域出现。③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更新执业人员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执业会计师的综合素质。④在保持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前提下,适当拓展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

3.6 加强行业自律的范围和力度。①首先应明确中注协行业自律管理的职能范围。②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作者:魏占东

我国社会审计权利论文 篇3: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社会审计与政府委托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社会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社会审计的政府委托模式,真正使社会审计机构保持独立性,为保证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的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社会审计;政府委托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投资需求将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而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政府投资项目)则又是投资的主要构成。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力度,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效益,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按照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职责,由审计机关承担政府投资审计责无旁贷,但是,当前政府投资审计任务重与审计机关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异常突出,各级审计机关只能选取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审计,在政府投资审计监督领域,国家审计缺位明显。

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本质属性,尤其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但事实上,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社会审计的委托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导致社会审计机构从根本上丧失了独立性。本文试图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社会审计的政府委托模式,真正使社会审计机构保持独立性,为保证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的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一、社会审计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现状

社会审计是指以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为主体,接受委托,依法独立开展业务,有偿为社会提供审计服务的职业活动。社会审计机构只有接受委托才能开展审计,受托审计的特征决定了社会审计机构要依委托人的要求来开展审计,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确定审计目标,并按照行业标准向委托方收取费用。在投资审计领域,参与社会审计的人员已不仅仅限于注册会计师,具备执业资格的造价工程师、资产评估师、土地估价师等也已广泛参与;受托审计范围也不仅仅限于工程竣工决算审计,还包括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和结算审计。当前,未纳入国家审计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往往由项目法人直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实施。由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相关审计报告,向项目法人收取审计费。

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社会审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这种由被审计者选择社会审计机构并为之付费的委托模式,被审计者出于私人或小集体利益,往往利用审计的选择权和支付审计费对社会审计机构施加影响,尤其是在目前审计市场不成熟,社会审计机0构存在恶性竞争的大环境下,社会审计机构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屈从于被审计者的利益,从而丧失职业道德。

这种制度安排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审计机构的经济利益与被审计者的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审计从委托伊始就丧失了独立性,不能保证监督目的的实现。一是不能发现工程价款结算中的高估冒算。在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因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串通舞弊形成的违法违规问题不在少数;审计机关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也对建设方、监理方为施工方代言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不能揭示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社会审计机构出于“为尊者讳”,常常不揭示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强化社会审计机构的法制建设和职业道德约束来提高其诚信水平,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委托模式的制度缺陷,但是,只要社会审计机构由被审计者进行选择并支付报酬,就无法真正保证其利益的独立性,从而影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质量。

三、构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社会审计的政府委托模式

政府投资项目社会审计应建立科学的政府委托模式,通过在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机构,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社会审计进行委托、监督是一种较为可行和有效的委托模式。

(一)委托机构的设立

对委托机构的设立,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是在审计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业务机构,代表政府履行委托权利。有三方面的理由,一是审计机关可从国家审计视角,对社会审计机构提出审计要求,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达到审计监督目的。二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核查权,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能够及时发现和防止社会审计机构的不当行为,从而保证审计报告质量。

这种将委托权与监督权集于一身的委托模式,保证了社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社会审计机构在承接和开展业务时,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必然会高度重视审计质量,有利于建立起提高政府投资审计质量的激励机制。

(二)委托环节的管理和信息披露

审计机关选择社会审计机构时,应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依据诚信档案和业务能力进行选择,并尽可能实行跨地区选择和定期轮换制。一是设立社会审计机构备选库。采用招标方式选取一定数量的具备执业资质、质量、信用、廉洁等方面条件的社会审计机构,备用候选。二是对社会审计机构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社会审计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报告的核查质量,将质量差、信用低的社会审计机构淘汰出局。三是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三)审计经费的来源

由于项目投资构成中包括项目审计费,审计费可以从财政投资部分予以解决,按照审计机关签约并最终确认的审计费,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直接支付给社会审计机构。这种方式可以切断社会审计机构与建设单位的利益关系,进一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也规避了审计机关向建设方收取审计费的尴尬行为。

总之,构建科学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社会审计委托模式,由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直接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社会审计的委托和监督,是保证社会审计机构独立性,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社会审计质量的治本之举。(作者单位:巫山县审计局)

参考文献:

[1]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71-174).

[2] 谢大全,朋薇,李迎春.组织利用社会中介力量发挥国家审计监督作用研究[A].重庆审计学会.重庆市审计科研课题成果汇编(投资)[C].2011,(170-173)

[3] 郭长生,何炳荣.浅谈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J].职业时空,2005,(20).

作者:刘大伟

上一篇: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书3篇下一篇:幼儿园社会实践报告集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