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学论文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管理学论文(共8篇)

社会管理学论文 篇1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奠基性、开创性工作,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能够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充分证明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

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这些都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第一责任,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推动社会管理取得长足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我们要进一步树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理念,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梳理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第二,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现代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我们必须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作出了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战略决策。实践证明,这是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有效形式,我们要坚持和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三,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在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发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把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许多社会矛盾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要靠改革发展去解决。特别要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这不仅仅是社会管理部门的责任,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责任。

第四,要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多属于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既左顾右盼,又瞻前

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同时,要学会更多地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

第五,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全党全国致力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真正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查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风尚,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强制性行为规范,对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坚决依法处理。同时,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很好地传承,使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真正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加强教育引导融入到社会管理中。要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改革沿着什么方向、按照什么思路进行,事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败。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考虑,确保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我们党是执政党,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组织覆盖全社会、延伸到最基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这与一些国家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有着本质区别。我们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柱,其所有制性质与一些国家的行业协会组织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工青妇等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覆盖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一些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也不一样。我们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既担负着大量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与一些国家的自治组织性质也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这些组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工作的。这些本质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走自己的路。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挥传统优势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关系,绝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推倒重来,另搞一套。

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在总结我国社会管理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党委领导,既要发挥好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各级党委要把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经常分析经济形势那样,经常分析社会形势,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政策措施,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特别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努力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实现党的领导作用全覆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管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统筹好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真正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根本性、基础性环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承担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重大责任。动员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直接去做群众工作,是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我们党拥有380万个基层党组织、7800多万名党员,处在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要下定决心,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共产党员在直接服务群众中体现先进性,增强荣誉感、自豪感,发挥好在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起来,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起来,把各方面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组织起来,去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不断增强党的威信,提高党的凝聚力。

政府负责,主要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努力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各级政府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对于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定要做到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只有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好,才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特别要科学界定各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责任务,确保各职能部门形成运转协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合力。同时,要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协同,主要是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大量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社会管理,如果统统由党委和政府来管,是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完善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充分运用党委和政府赋予的工作资源和条件,做好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发挥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于社会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体系,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真正发挥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要形成兼顾国家、社会、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各方面利益的平衡治理机制,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加强对员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保持员工队伍基本稳定,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这方面,国有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事业单位要按照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集自治功能、服务功能于一体,同时协助基层政府从事一些与群众利益相关的行政工作,这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今后,要着力强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充分发挥其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基层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城乡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矛盾的交汇点,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越来越成为当务之急。各地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政府部门派驻社区力量为依托、以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以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为载体、驻社区单位和社区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体系,真正把城乡社区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很好地研究一下,如何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努力使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把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消化在社区;如何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有序有效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在管理“社会人”方面如何发挥好作用,努力使“社会人”变成“社区人”;如何建立健全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使社区管理服务达到全方位、无缝隙、全覆盖;如何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地位、待遇,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如何破解城乡社区特别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面临的难题,确保其有能力解决好面向基层广大群众的日常服务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社区管理服务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公众参与,主要是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在我国,人民群众一直是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我们在实践中创造的群防群治模式、人民调解模式等都是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好经验。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红袖标”,就是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生动实践。我们要认真总结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深化政务公开、司法公开,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积极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使广大群众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切实履行公民义务。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把社会管理提高到新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管理的实践,同经济建设一样,也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特征,我们必须进一步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之路越走越宽广。

第一,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要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我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一个户口本、一个粮油证、一张介绍信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主要是管户籍人、“单位人”的,而不是管实有人口、“社会人”的,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够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我们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修改居民身份证法,完善居民身份证使用、查验制度,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交通、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和金融系统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对所有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同时,要完善公民信息管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依法保护公民信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第二,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企业劳动关系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要认真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推动建立健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工会、员工共同参与的员工工资集体(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建立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员工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在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方面,要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监管机制。为保障社会组织成为党委和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必须坚持一手积极引导发展、一手严格依法管理,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特别要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年度检查制度,健全查处、退出机制,逐步形成信息共享、工作协调的管理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适应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需要,依法加强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管理和服务,既保护正当交往合作,又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管理方面,要建立综合管理格局。要以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为目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综合管理格局,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提高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依法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建立投诉、查处机制。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色情、赌博、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环境。

第五,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要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维护群众权益放在首位。要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特别要总结开展大接访、大走访、大下访活动和一些地方建设“民心网”的经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联系群众制度,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第六,在社会治安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我国是当今世界治安状况最好的国家之一,但社会治安形势也不容乐观。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预知、预防、应急处置能力,让人民群众感到越来越安全。特别要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健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加大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黑恶势力、涉枪涉爆、抢劫抢夺盗窃、拐卖儿童妇女等犯罪活动的防范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的势头;要善于用好宽的一手,通过完善立法、司法解释、刑罚执行制度等,把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监管改造等执法各环节。要把近年来大型活动安保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大力加强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新途径新办法,提高对社会治安局势的控制力。

第七,在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方面,要建立社会诚信制度。只有重信守诺,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社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建立公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对守信者予以鼓励奖励,对失信者予以惩戒;强化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在探索建立社会诚信体系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舆论氛围。这不仅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而且对整个社会和谐稳定,都将发挥基础性、长远性作用。

第八,在精神卫生方面,要建立监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卫生、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推动建立监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及时发现、积极疏导、有效解决精神卫生问题,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要在全社会开展关爱行动,在企事业单位、社区建立交流和互助平台,开展帮扶志愿服务;规范、发展专业心理服务机构,提供社会化心理咨询和心理救助服务;建立个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因工作生活等受到挫折而失去信心的人进行疏导、救助,调适他们的身心,舒缓他们的压力;建立对心理疾患人员的治疗管控机制,预防、减少个人极端案(事)件的发生。

社会管理学论文 篇2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多元化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必须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在社会建设的整体格局中来谋划。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强调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力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和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这一论述指明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路径和方法。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 党委领导是根本, 政府负责是前提, 社会协同是依托, 公众参与是基础。只有这几方面有机结合, 才能健康有序、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

1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党委领导

坚持党委领导, 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这是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确保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正确方向, 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 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党的领导, 就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社会管理格局中, 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 正确把握时代的要求, 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考, 科学判断形势, 把握好社会建设和管理发展的大方向, 确定正确的大政方针;把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到国家的法律法规中, 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监督, 引导人民积极有序地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及时研究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 不失时机地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尤其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 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不断提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 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上述“十六字”社会管理格局的提出, 本身就是党领导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

2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行政府负责

实行政府负责, 是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 应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管理社会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政府在履行职能时要正确定位。一方面, 不能越位。凡是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 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 行业组织、中介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政府不再过多行政干预。同时, 也不能缺位, 要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包括建立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 依法管理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 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应急预案, 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公益事业, 发展公共服务, 提高服务效能, 满足社会需求。

3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实现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

实现社会协同, 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 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 这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必要环节, 也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 剥离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 将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之, 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 迫切需要有一个沟通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桥梁、纽带。这些因素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利用社会组织尤其是民间组织植根于民间的优势, 发挥它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这是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快发展社会服务、多方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途径, 也是加强社会协调,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效措施。

4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依靠公众参与

依靠公众参与, 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充分依靠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 是我们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 是我们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具体体现, 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扩大公众参与的着力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大力培养和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充分发扬民主有机统一的意识;大力培养和牢固树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意识;大力培养和牢固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和当家做主的观念;大力增强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二是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民间组织, 是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是公众参与的实现途径。进一步拓展参与渠道, 扩大参与的范围, 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通过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 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 完善信访制度等, 多渠道、多形式地集中民智民力、反映社情民意, 从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三是严格规范公众参与的行为。发挥法律和道德的规范、约束作用, 使公众以积极、负责、合法和理性的姿态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通过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使公众真正懂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社会和谐, 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己。

社会管理学论文 篇3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分化整合进一步加剧,社会结构进一步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多元社会结构过渡并转型,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体制深层次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正在加速这种社会转型。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不仅历史上长期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会凸显出来,而且还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可能会与原先的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能否有效化解以利益为核心的诸多社会矛盾,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和谐,进而牵涉到能否抓住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最终影响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全方位的均衡发展。于是,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利益矛盾的新特点,促进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平衡,提升我国社会管理能力成为全方位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环,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应当给予优先发展的一环。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较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本文旨在借鉴发达国家美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如何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一、美国社会管理的主要路径与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越来越发现,单一主体治理无法应对全球治理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崇尚多主体治理的社会治理理论逐渐兴起。社会治理理论强调国家(政府主体)、市场(企业主体)以及社会(市民社会主体)合作治理的三足鼎立格局1,一道来调节和实现社会秩序。美国的社会管理主要路径和经验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

(一)市场导向的社会管理定位

市场导向的社会管理定位严格遵循了社会治理理论,认为“一头独大”的政府将备受诟病。科层制、非人格理性逻辑的政府在现代社会活动中存在严重政府失灵的可能性,扁平化、网络化的政府运作方式才会受欢迎。与之配合,政府的社会管理定位必然强调去中心化、最小权力,采取公共服务购买、服务外包、准市场机制等方式完成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目的在于尽量避免政府失灵,同时促进市场正常发挥作用。美国社会管理的理念是在政府与市场之间选择“更多的市场、更少的政府”,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总体上讲,许多其他国家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在美国则由非营利组织或私营部门提供。根据美国法律,非营利组织可以营利,但营利不能分红,盈余只能用于组织发展,这类组织分为150多种不同类型,覆盖领域非常广。美国还有八万多个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服务几乎占社会服务的一半以上。比如,黑水公司是美国著名的雇佣兵和保安公司,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许多军事任务都承包给了该私营公司。另外,国内税务局负责监管非营利部门依法收税和减免税问题;美国国会参议院财经委员会对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性、透明性和运作能力建设等治理问题进行听证。

市场导向的社会管理定位具体做法包括:签约外包,将大多数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与私营企业合作;特许经营,通过发放执照或许可证允许私营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代币券,把代币券发给公民替代现金以购买特定的公共服务;代理机构,由政府授权代理机构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等等。

(二)社区干预的社会管理模式

依据社会治理理论,社区干预的社会管理模式强调社会组织等第三部门的志愿参与特征,强调公共领域的社区干预。社区建设是西方国家政府满足社会需求、应对社会挑战的主要方法之一。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公民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使社区之间需要的服务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性。而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往往受到统一性、单一性的局限,很难被在社区生活的公众普遍接受。因此,美国各级政府都十分注意将决策、资源和任务等实质性控制权转移给社区,认为让当地居民从自我利益出发参与社区管理更有效。比如,美国的政府官员选举由一轮轮的社区投票得出结果;在汉普顿等市,政府将社区发展基金的决定权交给当地的社会团体;在堪萨斯州,政府将城市家庭社会服务基金的分配权直接交给一家私营企业,该企业董事会由公司、慈善组织、工会和社区派员共同组成,共同决定经费的使用。

一般来讲,社区发展中涉及居民利益最多的是社区发展规划、土地使用计划,这些项目往往要举行多次听证会,在反复征求社区内企业、个人、社团的意见后才能做出决定,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社区干预的社会管理模式。在美国,社区服务是以“社区干预”为主要目标,对贫穷、失业、犯罪和环境污染等方方面面提供服务并进行干预。目前,美国社区干预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为此提供各类社区服务。

(三)法制化的社会管理程序

依据社会治理理论,社会管理程序要求法制化,强调透明性和可监督性。美国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强,其社会管理的法制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在此过程中,美国政府更多地是采用民意调查的方式,通过官民互动,逐步实现法制化的社会管理程序。比如,美国的政府经常进行“拥护度”、“得票率”的民意调查,媒体和舆论经常报道并揭发官员过失或犯罪现象,重视官民互动,以此实现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美国社会的公司责任法制化则是从最早关于公司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论争到公司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再到美国各州在公司法中并入相关条款。同理,美国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过程也是从一个理论先于实践,实践先于立法的过程,解决了法律的先进性与适应性的问题,并在实践中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博弈的结果。

美国社会治理的主旨就是在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互动之中寻求三者的动态平衡,建立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多方共赢。它通过一个多中心的网络化互动过程,通过互动寻求均衡利益并针对社会公共问题形成一致的行动指向,通过相当程度上保持各主体的相对自主性和独立性,通过互动确立一套规范行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来实现2。

二、我国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我国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重心开展工作,社会发展处于第二的位置,没有完全地跟上经济建设所要求的水平。近年来,作为社会稳定与社会风险重要指标如联名信增加率、集体上访增加率等不断攀升,说明了我国进入社会风险加剧时期,政府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棘手的社会管理难题,包括治安、就业、弱势群体、环境等问题。究其背后社会管理的症结,主要有四大问题。

(一)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界定过于笼统

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城市公用事业仍然是由地方政府垄断经营,导致公用事业外部缺乏竞争压力,内部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影响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质量;另一方面,政府运用行政强制力对各类社会组织、私营组织仍在进行较为严格的管制,少数地方政府的某些过失行为映射出以全能政府的姿态凌驾于市场、社会之上的理念,极大地影响服务型政府角色的树立,归根究底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界定过于笼统。目前,政府的多数部门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即不管是行政的、经济的、事业的或政治的组织,均称之为“单位”,由党和政府统一控制和管理。单位制体现了政府的统一领导,政府集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各种职能于一身,同时,各单位承担不同的社会管理职能并相互隔离、各自为政,缺乏相互交流,存在封闭性和保守性。另外,政府的社会管理缺乏精细化管理理念,管理工作不够制度化,直接影响执行力,也说明了社会管理职能的界定过于笼统。

(二)社会自主管理能力较弱

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财政转移制度,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拉大,城乡二元化经济社会结构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容易出现“强政府、弱社会”的局面。果不其然,我国虽然已有成千上万的社会团体,但是他们大都带有准官方性质,附属于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社会组织的意志表达,难以真正发挥市民社会在社会管理中应有的作用,更难于形成有效的社会自我管理机制。

(三)法律制度不够明晰

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分散,有些内容重复甚至相互矛盾,难以形成一套系统。社会管理法制建设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甚至包庇纵容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至今仍未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公用事业的具体行业法规尚未健全,缺乏结合各地公用事业特点的操作办法或实施细则。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某些同志开展社会管理工作的时候,认为领导批示高于政策,政策高于法律,习惯于控堵禁压罚,重行政手段轻法律手段,损害法律权威。

(四)社会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不健全

毫不夸张地说,健全的社会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因为社会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发现不和谐因素,能够为政府、市场、社会都提供有用的讯息,危机预警系统能够为社会管理的任何领域提供最及时的安全保障。比如,社会监测体系能够及时捕捉到突发的气象变化、异常的人口大规模流动、突发疾病等信息,危机预警系统针对公共危机备有制度设计和社会动员两手准备。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力度仍然不够,社会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尚未健全。在社会管理中,仍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手段单一,管理理念不够先进。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以完成任务、避免过失作为社会管理的目标,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的思维必然会对政府承担公共责任造成困扰。

三、提升我国社会管理能力的思路

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下,公私部门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区分界线均日趋模糊。社会治理的本质在于不再依靠基于政府的强制权威或制裁来实施统治机制,建立起在社会自治基础上,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自发秩序和动态平衡。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创造条件以保证社会秩序和集体行动,避免社会混乱和失序。基于社会治理理论,方能探索出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可行之策。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首先,政府不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管理,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私营企业承担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通过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使其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最终促成“小政府、大社会”形态;其次,树立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理念,保障公民在重大社会管理决策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公民的利益,只有发动公民广泛参与和积极监督,社会管理才能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比如,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动建立社会组织、社区的自我管理机制。再次,社会管理的理念应当朝着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去创新,细分对象、细述职能和岗位、细化每一项具体工作,以此追求精益求精,创先争优。

(二)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组织是社会的润滑剂和黏合剂,是现代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力量,发挥社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应有的作用,是我省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应在法律层面严格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以及准入、监管、退出程序,明确社会组织权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依法建立的占少数,且很多社会组织内外部情况复杂,社会组织的质量良莠不齐;其次,明确社会组织的分工,提高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完善社会组织自身的运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三)加大帮扶社区建设的力度

按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发展的经验,社区会为了某些共同利益、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自发地组织起一些社会组织,通过居民广泛参与的形式,调查社区自身的需求,并采取积极的行动。社区建设得好,可以替代政府的某些公共服务提供,减轻政府社会管理的压力,社区也将在政府的支持下日臻完善。可以看出,社区得到发展受益最大的必将是居民,所以,政府帮扶社区建设将是有百益无一害的事情。首先,需要理顺基层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区管理责、权、利的有机统一,推进社区依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其次,需要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构建和谐社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构建和谐社区,把社会矛盾化解在社区;再次,完善政府扶持社区建设的政策,推动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解决社区内的各类问题,甚至有可能是福利、就业、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制化

社会管理离不开法制保障。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制化,首先,需要加快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法制化进程,明晰界定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范围,防止和避免出现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这也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前提。其次,以地方法规制度等形式明确政府行使各项社会管理职能的具体方式,使政府行政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别是加强民生领域的执法工作,继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再次,完善政府社会管理的问责与监督机制,确保政府官员积极作为、认真履职,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及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

(五)建立完善社会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矛盾不断积累和暴露,维护稳定的任务日益繁重。我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矛盾的现实,改革开放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保障社会稳定。首先,建立完善社会监测体系,进行重要指标的长期追踪。比如,通过公众社会态度变化的调查可以发现并监测社会不稳定因素,化社会不稳定事件于未然。其次,建立完善危机预警系统。建立危机报警、危机信息通报、危机处理启动、危机处理、善后等制度,明确当中负责的政府部门角色和职责,以及积极组织公民参与危机事件处理。

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对现有社会管理方式进行改进和突破,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社会建设和管理事业永无止境,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我们不努力不行,但急于求成也不行。要注重建设可持续的民生,通过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在社会治理当中的定位,依靠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等重要手段,形成解决社会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忌搞政绩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在社会建设方面从根本上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 《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7期

[2] 黄耀霞. 西方国家社会管理的发展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3] 马国芳,何润宝.国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3)

[4] 孙 萍.美国警察执法规范与监督制约探讨[J].公安研究,2010,(12)

[5] 赵波.中美两国社区矫正比较研究[J].全球视野,2011,(9)

[6] 卢继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民生问题与改善[J].理论学刊.2012(1)

1 韩秀记. 西方社会学社会管理理论——迈向社会秩序的理论努力[J].万方数据库.

社会管理学论文 篇4

时间:2011年03月16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中央政法委调研组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在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全省领先的同时,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两轮并驱,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全市连续13年无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创造了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南通是大调解的发源地、发展地。早在2003年,针对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的新特点,南通把大调解作为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广大群众、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社会矛盾大调解之路。在组织架构上,从上到下建立健全六级大调解工作网络,做到机构专设、编制专列、人员专职、经费专拨,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负责、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大格局。在矛盾纠纷调处上,融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于一体,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对社会矛盾纠纷进行综合性调解,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大合力。在工作机制上,以县(市、区)级为龙头,乡镇为主体,村级为基础,集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听证对话、调解处置于一体,形成了预防、发现、受理、调处和化解的工作大体系。

创新发展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近年来,越来越多“单位人”、“组织人”变为“社会人”、“自由人”。尤其是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老市民、新市民,本地人、外地人同居一区,关系复杂、矛盾多发、诉求多元,对社会管理形成新挑战。南通从社区新的功能定位出发,积极探索与新型社区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新路子,着力把城乡社区建成加强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综合平台。在组织建设上,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政法综治工作站为中坚、社区群团组织为配套,构建融低保救助、解困帮扶、平安法治建设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形成综合治理、社区警务、治安防范、纠纷调处、外来人员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禁毒以及信息收集“十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格局。在工作机制上,建立健全重点地区联治联建、矛盾纠纷联排联调、社区治安联管联防、平安系列创建等工作机制。着力推进符合社区特点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治安防控机制、民主自治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新型社区服务管理。

创新发展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南通现有外来人员120万以上,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外来人员成为南通区域发展生力军和社会管理的新人群。南通从最大程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管理隐患出发,大力探索外来人员管理服务新路子,着力构建管理服务新平台、新手段。外来人员较多的县(市、区)建立纳入政府序列的新市民管理服务机构,配备4至5名专职行政编制人员,牵头实施外来人员治安管理、计生管理、就业居住、劳动保障、子女就学等职能。在县城镇、市区街道和外来人员2000人以上的乡镇建立110多个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中心,由政府牵头,综治、公安、计生、劳动、工商、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实行一个门对外,一站式服务,为外来人员提供信息采集、登记办证、就业介绍、政策咨询、权益维护、党群工作、计划生育等管理服务,使之成为外来人员的“娘家”、流动人员的“管家”、工厂企业的“亲家”。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管理”的思路,在工业园区、城郊结合部等外来人员集中的区域,兴建外来人员公寓楼,实行集中住宿、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的模式。目前,全市已建外来人员集中住宿公寓300多万平方米。

创新发展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南通坚持把管理与服务、控制与疏导、改造与帮扶结合起来,着力构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新体系。在县(市、区)层面,由政府主导,综治、司法牵头,公安、法院、检察院、劳动保障、民政、监狱等部门共同参与,集“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心理矫治”等职能于一体,搭建社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新平台。通过设置个别咨询、音乐治疗、团体辅导、宣泄放松等区域,为特殊人群开放心灵、交流沟通搭建了平台,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效。与监狱、义工联合会、市劳动技能培训中心等共同建立法律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劳动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为矫正对象提供人性化、个别化服务。与救助管理部门合作建立阳光之家,及时帮助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矫正对象解决临时住所和温饱问题。近两年,全市99%以上的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重新犯罪率始终控制在0.1%以内。

创新发展社会管理队伍体系。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人。南通以全新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一手抓政法职业队伍建设,一手抓社会专业队伍培育。在政法职业队伍建设上,深入推进政法队伍岗位练兵、轮岗交流、队伍督察和内部制约四大机制,大力推进廉洁执法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政法队伍公正廉洁执法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在社会专业队伍培育上,走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专业化、职业化的路子,整合各方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有效培育与区域社会管理相适应、相匹配的专职调解、专业社工、专职巡防、专业监控、专职保安、外口专管、专职心理矫治等七支新型专业队伍,逐步形成政法职业力量与社会专(兼)职力量相结合的社会管理队伍建设的新格局。

社会管理学论文 篇5

林州市民政局

在林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市的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各类民间组织迅速成长并日益壮大起来,它们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截止目前,我市共有民间组织147个,其中社会团体6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81个,涉及教育、劳动、科技、体育、农业、商业、文化、民政、中介服务等多个领域。五年来,共注销民间组织15个,撤销9个,法人变更登记18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严格登记,强化监督,促进民间组织规范管理

1、抓好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民间组织体制建设。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民间组织实行双重管理的政策法规,经常主动与业务主管单位沟通情况,督促业务主管单位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指导民间组织建立民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办事制度,形成了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

面,切实加强了对民间组织的管理。

2、开展民间组织管理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民间组织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抓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民间组织的违法行为,打击非法民间组织,确保民间组织的纯洁性。为营造良好的民间组织发展氛围,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我们多次会同纪检、公安、工商等部门与业务主管单位密切协同,对全市民间组织进行执法集中查处活动,依法取缔了“世界民建自富基金总会”等非法组织,有力打击了非法民间组织,进一步规范了民间组织行为,起到了教育、警示和威慑的作用。

3、落实收费许可,规范社团涉企收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进一步规范我市的社团收费工作,我们按照省市要求,对社团会费收取作了明确规定,严格要求收费的社团认真履行会费标准制定和修改程序,严格执行会费收支公开制度,严格实行收费许可制度,严格民间组织票本专用制度。同时,在全市社团中开展了清理和规范社团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使社团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多和滥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减轻了基层和群众负担。

4、对民办学校的民事主体资格进行了变更。按照民政部和

省、安阳市要求,对全市50个民办学校进行了个体变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进行了变更,为保护其合法利益提供了保障,对9个未办理变更手续的民办学校依法进行了撤销登记。

5、举办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培训班。为贯彻落实财政部、民政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通知”精神和省市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我们会同财政局对全市民间组织的会计人员进行了新会计制度培训,使我市民间组织的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

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在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扎实开展了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我局被省民政厅表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组织奖”,林州市爱心幼儿园被表彰为“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先进单位”,林州市成品油协会等3个单位被表彰为“河南省先进民间组织”。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协调,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提供组织保证。为加强领导,成立了林州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制发了《关于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的通知》。二是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提供制度保证。三是广泛宣传,-3-

全面动员,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确保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取得突出的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加快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步伐,几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遵循边发展、边登记、边规范的原则,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走出了一条农户自发、企业自主、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路子。截止目前,全市共登记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26个,备案29个,涉及养猪、养兔、种子、饲料、沼气、农民用水、中药材种植、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为推动全市农村专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领导重视方面,市里调整充实了由市领导任组长,各乡镇及民政、财政、农业、林业、市社、土地、畜牧、科技、税务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范建设工作纳入16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目标考核内容,签定责任书,要求每个乡镇、街道每年要培育发展1—2个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专

业经济协会。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过程中,我们对提出申请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坚持实行登记和备案“两条腿”走路,降低准入门槛,减少批准筹办环节,坚持条件成熟一个,注册登记一个,规范管理一个,促进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

四、开创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新局面

做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将按照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强化服务,积极引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重点业务工作,力争行业协会改革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努力使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不断开创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社会和谐新发展。

社会管理学论文 篇6

茅箭区位于十堰市城区东部,辖2乡1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0万,国土面积540平方公里,是十堰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近年来,茅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始终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新期待、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实现了矛盾少、秩序好、发展快、社会和谐文明的新目标,探索出了具有茅箭特色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路子。

一、我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强力推进中心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基层基础工作是综治维稳工作的基石,我区以抓好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综治基层基础工作意见》(中央14号、鄂发[2009]12号和十发[2009]10号)文件精神、中央“三项重点工作、省十项主要任务”的贯彻落实为着力点,全面加强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形成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协调、“综治维稳中心”具体运作、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整体联动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一是大力推进一个中心服务群众、一个平台整合资源、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监督落实的运行机制,千方百计提高维稳中心的调解能力,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乡镇街办、问题不激化、矛盾不上交”。二是利用综治维稳中心这个平台,做到解决上访问题与下访解决问题相结合,并将中心工作网络向社区(村)和规模企业等基层末端延伸,让人民群众从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实惠。在社区(村)建立综治维稳工作站,各社区、村明确了1名负责人专抓综治维稳工作。三是加大软硬件建设力度。我区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办综治维稳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中心的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等进行了规范和完善,重点解决软件建设和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综治维稳中心建设水平;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干部业务能力和水平,真正把综治维稳中心建设成为社情民意汇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综治维稳指挥中心、基层平安创建中心。目前,我区已建立7个综治维稳工作中心,63个综治维稳工作站,维稳信息员300多名。自2008年成立以来,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和综治维稳工作站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56件,成功化解348件;收集维稳信息1300多条,信息预警率达100%。

(二)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大排查”工作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是强化社会管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有效应对社会矛盾发展变化新趋势的迫切需要。

1、健全“大排查”工作机制。一是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坚持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集中排查、会议排查、约谈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隐患逐案建立台账,定人定责,加强化解和稳控工作力度。五堰街办建立了约谈机制,定期约谈辖区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单位和重点人员,做到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在先,防患未然。赛武当管理局充分发挥中心户长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用,每月补助50元,同时中心户长每发现一起矛盾纠纷并调处另外给予10元的奖励。二是深入开展稳定安全信访突击月活动。我区把每年4月定为稳定安全信访突击月,通过领导挂帅,专班督办,集中化解稳定安全信访问题。

2、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一是健全调解组织。成立区 “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全区大调解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街办成立由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党委副书记牵头,完善领导班子成员包社区村制度,明确承担矛盾排查、调处纠纷的任务;所有乡镇街办、社区(村)、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都建立调解组织,并落实专职调解干部。全区共建立各类调解组织330个,专职调解干部1320人。二是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在推进调解员进派出所、法院、医院等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创新开展调解员进检察院,实行检调对接。主要围绕医疗纠纷、劳动争议、征地拆迁、食品安全、妇女权益保护等重点领域建立调解机制,今年我区重点围绕医疗纠纷建立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医疗协会、法律服务所、调委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社会矛盾走社会解决的新途径。二堰街办与人民路派出所联合在太和医院建立了医患调解中心,统一调解辖区医院的医患纠纷,有效维护了医院和患者双方的合法权益。目前,辖区一级甲等以上医院全部建立了医患调解室,引入社会第三方参与调解的机制,大大提高医患纠纷调解率,减少医患纠纷引发的对抗性事件的发生。截至目前,全区医患纠纷调解室共调解医患纠纷116件,调解成功108件,节约诉讼成本160万元。

3、健全社会稳定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机制。一是制定评估政策。制定出台了《茅箭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军利益、教育医疗、移民安臵、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进行了风险评估。二是加强源头预防。依据《茅箭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意见》,对全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摸清风险级别,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做好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的化解稳控工作,做好风险评估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同时将各项部门风险评估执行情况纳入单位综治维稳考核。截至目前,我区先后对千亩山地整理鸳鸯片区、千亩山地整理天津路片区、东风传动轴厂整体迁建项目、正和扩能项目、驰田扩能项目、郑家沟片区山地整理项目、十堰市民政社会福利院项目等70个重大项目开展了风险评估,及时避免了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三是把风险评估作为执法办案前臵程序,预事在先。区检察院在审查批捕起诉、诉讼活动法律监督、控告申诉检察等工作中,为减少风险,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检察院建立起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于受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要进行信访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并针对个案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警方案,尽力减少或杜绝涉检案件的发生;区法院在案件的判决上,针对案件的性质,进行判前风险评估,严防案件判决后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做到慎审、慎判,同时对可能发生信访事件的案件,进行风险评估,防患未然。四是严格考核奖惩。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机制列入工作目标管理,制定考核办法。同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认真履职尽责而酿成涉稳重大问题的,坚决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促进源头防范工作取得实效。如未经评估或评估制定预案后仍擅自作主,造成重大纠纷、群体性事件、人员伤亡事故等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创新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面管控。

按照打防结合、专群结合、三防结合的基本原则和加强人防、巩固物防、提升技防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推动辖区各种治安防控措施的提档升级和资源整合,层层构筑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创新动态控制防线建设,加强社会面的动态控制。以积极预防和压降社会面可防性案件为重点,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建立公安、乡镇街办、社区村全方位、全天候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增强对社会面的动态控制。重点抓好三道防线建设:一是抓好治安防范科技防线建设。警力是有限的,但是科技的力量是无限的,要突出科技防范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投入,严密科技防范体系建设。自2006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城区以视频为主,农村以小技防为主的技防建设,目前茅箭辖区建立视频监控系统734个,重点部位和公共场所视频监控摄像头已达11851个,接入派出所视频监控中心的社会监控系统168个,可调控摄像头417个。全区红外线、断线报警器等其他监控系统6127个,全区技防监控终端17978个,技防覆盖率达84%。深度发掘视频监控系统发现打击犯罪,提供案件线索的功能作用。据统计,2009年,茅箭辖区共立刑事案件1021起,与2008年相比下降954起,通过技防手段获取有价值线索376条,直接查破案件53起。二是抓好治安巡逻流动防线建设。压降可防性案件,加强对社会面的控制,关键在于提高巡逻密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改革社会面巡防机制,做到重心下移、保障下倾、警力下沉,提高街面的见警率,增强群众安全感,形成打击街面犯罪快速反应机动队。另一方面,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延伸公安工作触角。我区前统筹整合87名的公益性治安巡逻队员、61名专业治安巡逻队员、15名协警,同时调整充实了120名出租车义务治安巡逻队员,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组合,实现了巡逻队对辖区24小时不间断全覆盖巡逻,提高街面“见警率”;建立门卫值班备勤、专业保安巡防的运作体系,因企制宜实行大企业内保,小企业联防;加强社区、村治保组织建设,切实发挥社区楼栋长、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协管员、治安中心户(店)长等群防群治队伍在排查纠纷、化解矛盾、维护治安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东城开发区陈罗村把治安联防、纠纷联调等工作触角由中心户长向村民代表、老党员延伸,同时结合村内老年人多的实际,每年补助300元,发动村内老年人轮流开展巡逻,及时发现治安隐患、调解矛盾纠纷。三是抓好治安卡口防线建设。在茅塔乡等农村地区主要道口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充分发挥治安卡口执勤守望、盘查嫌疑、抓获现行的作用,使各类违法犯罪人员“进不来、干不成、跑不了”。

2、创新严打整治机制,加强社会面的管控效果。一是公安机关适时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涉黑涉恶”及各种涉众经济犯罪等严打整治斗争,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检法机关提前介入,主动配合公安机关,突出打击重点,依法快捕快诉快审快判,形成高压态势,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二是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工作。加强生产交通和消防安全工作,加大监管检查和隐患整改力度,确保公共安全。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管理,谁登记、谁管理”的原则,加强文化娱乐、网吧、废旧物品收购等行业和场所的管理,落实旅店、出租房屋的管理措施。按照乡镇街办不漏社区村、社区村不漏单位、单位不漏户的要求,逐个进行地毯式排查,真正把底数摸清、摸全、摸透,并认真核实情况,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和备案。公安机关等部门加强对出租房屋、中小旅店、公共娱乐服务场所以及地下通道、施工工地等复杂部位的治安管理力度,及时消除各类治安隐患,严防发生各类案件、事件。四是加强对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保卫工作。开展全方位的学校、幼儿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切实把辖区容易肇事的精神病人、长期缠访闹访无理访人员、对社会严重不满的人员排查出来,建立分类管理机制,逐一落实工作措施,并实行动态管理。公安机关加强了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的治安巡逻,特别是针对学生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和周边治安复杂的重点部位,增加巡逻力量,加大巡逻密度,做到在学生上下学往返路上能看到警车、看到警察,提高见警率。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切实解决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加强重点人员服务管理。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人为本,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真正把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更好地体现到社会管理工作中,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一是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备196名流动人口协管员,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困难,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办法,努力让流动人口分享茅箭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在茅箭辖区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二是建立涉稳、涉恐、涉毒在逃、重大刑事犯罪前科、肇事肇祸精神病、法轮功、重点上访等“七类特殊人群”的人员信息库。登记各类重点人员199名,全部落实管控措施。对刑释解教人员,各乡镇街办建立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衔接机制,对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监管场所、基层党组织、有关单位、群众自治组织也建立了有效安臵机制。三是积极把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纳入乡镇街办、社区(村)管理服务之中。对不在学、无职业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由综治部门牵头,公安、民政、教育、司法行政及共青团组织共同参与,努力解决其就学、职业培训等问题。对有社会危害行为、依照有关规定经专门机构鉴定的精神病人,由卫生、民政、公安部门牵头,基层组织、家庭配合,落实治疗、管控措施,真正把它们作为最需要关怀的人员来对待,努力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因市场无法调节而引发的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冲突,需要政府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予以矫正;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为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处理公共危机,要求政府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尽管我区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和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统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发展观上,一些部门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存在片面理解,存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上的偏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我们一些人的行政理念中,“一切工作为了中心”,“一切工作服务中心”,“经济上去了,其他事业也就上去了”的片面认识还充斥在头脑中,“政绩只看GDP,经济一俊遮百丑”的考核办法,使得我们热衷于微观经济活动,不屑在经济和社会事业间进行统筹和协调,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经济指标虽然大多上去了,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滞后,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由于忽视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应忽视社会事业的管理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正因为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们疏于社会事业的管理,造成部门在社会管理行为中,存在两种常见的现象:一是经常性工作不到位,造成许多“突击整顿”的短期行为,即:在短期内最大限度的动员权力资源,对某些久治不愈的顽症集中清理整顿,不能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经常性管理机制,总是要等到上级检查时,才集中力量治理整顿;二是被动地填补社会管理漏洞,调控社会管理行为,往往是在社会问题产生后,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权力调控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填补管理漏洞。这种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管理方式,往往不计社会管理成本,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往往只能医表不能治根,造成社会管理总体无效。

二是在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建设上力量薄弱。根据我国现行体制,在城市(农村)最基层的社会管理组织是社区(村),因此,加大社区(村)的建设力度,规范社区(村)的工作,也就成为重点。然而目前社区(村)建设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社会自治功能做的还很欠缺,存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制度不完善,程序不规范,管理不透明,参与面窄小、认识不清醒等问题。

2、社区(村)管理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现有人员知识结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服务水平都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人少事多,疲于应付。

三是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政府部门各自为政,诸多工作不能形成有效合力。现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成为难点,一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成为社会服务管理的盲区;一些特殊人群得不到有效帮教管理,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制造者;对借用非政府组织名义从事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缺少合法有效的制约措施;互联网的兴起、新兴媒体的壮大,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和不良舆论导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平台。

四是社会管理的投入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一些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定因素时有发生,然而社会管理的各方面投入却捉襟见肘,社会管理实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只有管住了人,也就管住了事,这就要有政策保障、有人员去做、有经费后盾。

三、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我们目前的政府还属于经济建设型政府。在认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的今天,经济建设型政府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已经不能适应全面发展的社会与政治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一个全面履行职能的政府;人民呼唤更加理性、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服务型政府;需要一个更加关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具有民主和法治精神的责任政府。对此,我们的社会服务管理亟需及时跟进、有效应对。具体建议如下:

1、转变管理理念,建设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政府。一是着眼于打造“法治型”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行政决策机制。二是着眼于打造“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三是着眼于打造“责任型”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度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完善政府工作规则,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信用意识,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四是着眼于打造“效能型”政府。在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强化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政府工作流程,倡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推动政府工作提速增效。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好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城乡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心下移,使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要,目前茅箭区的社区村工作包括了民政救助、低保、医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市容保洁、司法援助、社区服务、宗教管理等十多项社会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工作,几乎要对辖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工作负全责,因此,加强城乡社区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是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管理工作,首要的是要准确把握街办职能定位,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明确街办不是经济实体,而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任务不是抓好经济,而是抓好社区管理。街办要制定加强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强化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扶持社区服务实体,壮大社区公共服务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社区单位、居民群众积极参与。从组织管理上,形成以街办为龙头的具有政府职能的行政体系;以群众志愿者队伍组成的志愿者服务体系;以居委会为依托,居民互助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工作管理体系。要在社区管理中提倡“四当三服务”的工作理念,即“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办,把小事当大事办,把缓事当急事办,把份外事当份内事办;为驻地单位服务,为居民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从社区管理开始转变观念,把直接面对居民百姓的服务做好。二是要积极推进农村村委会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要支持村委会协助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农村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把可能发生的群体事件解决在基层。

3、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形成部门整体联动加强社会管理合力。一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要本着公平对待、服务至上的原则,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从就业、就医、住房、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解决人口的无序流动问题,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当地生活,变流动为稳定,从而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全覆盖。二是要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是预防各种违法犯罪和极端事件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对刑释解教人员要加强衔接,解决他们的生活、就业难题,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对社会闲散青少年要以教育为主,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就业问题;对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要有相应的管理和应急措施。总之,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不能放任失控。三是要加强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改造。城中村、城乡接合部之所以会成为管理的难点,与当地环境恶劣、人员流动性大有关,这些地区的治理要和城市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硬件上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在软件上要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只有环境的改善才能带来人们精神面貌的改观,也才能使丑恶现象无处藏身。四是要强化对互联网的建设与管理。首先必须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新媒体,更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管理互联网。要注重研究互联网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了解掌握其内在规律和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并形成合力,从而实现有效管理的目标。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强化电信运营企业、用户等各方的法律责任,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五是要研究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社会组织在国家的发展与建设中可以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积极力量,但如果缺乏有效监管,也可能会成为消极因素。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从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做起,做到依法准入、依法管理。

4、加大社会管理的投入力度,依据职责职能,合理分配。当前,由于上下级政府间公共服务的重点职责不够清晰明确,财力不相匹配,实践中经常出现上下级支出责任交叉、重叠、错位和推诿扯皮的情况,政府间公共服务重点职责划分不清晰,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带来的突出问题,不利于政府职能转换和有效履行,不利于财政支出效率和效益的改善。改进办法要坚持受益原则和成本的原则,按照公共产品服务的覆盖和受益范围划分事权,把适合基层管理的事权明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财力随事权下放,按照哪级政府提供该项公共服务成本较低,就由哪级政府来完成,使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够更好地做到优质高效。

社会管理学论文 篇7

1. 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到以人为本。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必须贯穿始终,各级政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从而实现从控制型管理到人性化服务的深刻转变,管理并非最终目的,服务才是最根本。曾几何时,一些好政策难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及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曾几何时,一些好举措往往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因此,只有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以群众需要为导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才能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落地有声”。

2. 及时准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达到统筹协调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效果。当前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越来越多样化,为根本解决这一矛盾,各地积极构建社会综合管理平台,综治服务中心等便民机制,将综治信访、行政服务、法律援助等各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集中在一个大厅。资料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共建立行政服务中心2912个,全国70.3%的乡镇(街道)建立了行政便民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法,群众一个门口,就能办好所有的事,办事程序相比过去大大得到简化,有效整合了公共资源,基层社会管理呈现出“职能整合,精细服务,多方联动”的特点。在为群众提供优质、快捷、规范服务的同时,“一站式服务”模式的构建,还有效破除了地方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权责壁垒,改变了各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服务。

3. 群防群治,广泛动员和依靠群众,巩固社会防控体系。广泛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社会治安群防群治,是政府各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者,群众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一支有生力量,缓解了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的矛盾,加强了社会治安的打击和防范力量,减少了各类违法犯罪的发生,夯实了社会稳定的基石。为了确保乡镇、社区安全,各乡镇、社会纷纷组成佩带“红袖标”的义务巡逻队,在各个角落巡查防范。如今,“红袖标”遍布城乡大街小巷,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我省肃宁县“四个全覆盖”的模式创建,也成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正是有了这些群众自治组织,他们的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共同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我们政府的工作提供了民意基础、智慧源泉和力量支撑,有助于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4. 法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最重要的依据,依法管理,依靠法律推进社会管理决策程序法治化、社会管理决策执行法治化,公共安全管理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任何一项创新都必须在尊重宪法、法律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任何以创新为名进行违反法律的改革,只会破坏法治权威、社会规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这样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坚持依法管理,加强社会管理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关系的社会行为,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另一方面要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从法治的角度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当前,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并存,但是,法律应该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工具。因此,需要积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重视法律手段,以法律法规为社会管理创新折价值指引,以制度保障为社会管理创新成果体现提供规范化、强制力的支持,最终以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化。

5. 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当前的中国城乡大地,矛盾凸显,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显现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传统的调解模式难以适应及时调解大量民间纠纷的现实需要,因此,化解矛盾纠纷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让化解社会矛盾的各种手段顺畅衔接,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资料显示,10年来,全面各地不断创新调解机制,改进调解方法,尤其是建成从省、市、县到乡村,涵盖各领域、各行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三位一体”大调解,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出的是稳定,达到协同作战的调处格局,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交”的和谐稳定的局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加强和创新的社会管理工作,始终贯穿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行动中,已形成推动法制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动力,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得到了深刻教育,科学发展水平有效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广泛得到普遍实惠,基层组织建设也相应得到加强。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思想,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作用是明显的,也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国情、民情的,更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根本利益需要的,人民群众一定能够长期共享这一社会和谐发展成果,共创社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美丽前程。

摘要: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科学总结,更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科学指引。这个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与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的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根本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社会管理与社会阶层、文化建设 篇8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任务堪比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是个涉及中国社会中的任一个体、社会群体的严峻问题。例如,2012年以来,由于医患矛盾而引发的数起医生被砍伤或砍死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社会风险的思考。与之相应的官方手笔是:在大型医院设置警卫室。这种现象说明,在人们都要涉及的医疗领域,社会管理的任务已经直接提到议程上来了。同时,对医生职业的评价、医生与患者关系的评价等文化层面的内容也浮出水面。再如,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严峻现实促使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反思,采取各种措施重建人们对教育的信念,重建教育的神圣感。这些都说明,社会管理及其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的显学,不可等闲视之。本文拟从社会分层、文化建设的角度谈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功能,试图在社会管理的研究领域发挥一种学科渗透的作用。因为,社会分层是一个经典的社会学问题,文化建设则涉及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社会管理也横跨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社会政策等学科或领域。将上述关键词联系起来,分析相关社会事实之间的关联,找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将会对社会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社会分层及其意义

“分层”的本义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此概念来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分析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的定义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把社会分层看作是客观过程的界定,认为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机会不同等原因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把社会分层看作是主观方法的界定,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在本质上,社会分层是一种结构化的、体制性的社会不平等,它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事实。由于社会赋予人们之间自然、社会或先天、后天差异以价值判断,所以人们总会处于不同的社会位置。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也无论我们是否明确地意识到,这都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的。一个在街边擦皮鞋的中年妇女和一个衣着华丽的贵妇人,显然处于不同的、按照经济标准划分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穷人和富人。除了贫、富这一最基本的社会阶层差异,我们还会发现根据政治标准、社会标准或综合性的标准而划分的社会阶层。时下流行的90后、00后孩子们的“拼爹”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意识的影响。2011年12月28日,朝鲜为刚刚去世的金正日将军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那高规格的送葬队伍、灵车和路边哭丧的朝鲜民众,在传递政治新闻的同时,也在传递着社会阶层的符号、象征。金正日的死与一个普通老人的死无疑有着不同的阶层含义。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11年12月进行了一项“2011年广州城市状况市民评价”的民调。该调查根据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的常住人口比例进行配额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了1006位市民。该调查发现,“低收入者的成分主要为机构就业中的普通工人、职工和职员,单位多为私营民营企业;此外是零星就业人员,无业和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且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中等收入者的成分则以机构就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为多,自己经营生意或事业的人明显增多,学历较高,年龄上中青年较多。高收入者多为机构就业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单位多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此外私营业主也较多;年龄多处于壮年及以上,学历呈高、低两极化。”[1]

从社会阶层结构的角度看待社会、研究社会,是社会学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所构成的 “两阶级一阶层”的结构逐渐解体,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多元,由封闭转向开放,基本形成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当代中国,随着就业方式和财富获取方式的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社会整合更加困难,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呈上升趋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正在逐渐扩大,其增长速度大致为:每年约增长一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的中产阶层占22%,2009年占24%。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是英文middle class的翻译,直观地看,中产阶层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社会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产阶层是指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用现代化的指标来衡量(在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应该达到40%以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尚未完成,这表现在:在整体社会阶层结构中,社会中下阶层的比重仍然很大,中层的比重偏小,整个结构总体上呈现出“洋葱头形”,这与现代社会应有的“橄榄形”还存在一定距离。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11年11月进行了“北上广市民工作感受”民调,以分层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共2001位市民。本次调查显示,“北上广”作为中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已经形成“花瓶型”的社会结构,这一方面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意味着社会仍处于转型之中[2]。这就需要协调、整合阶层利益关系,进行社会政策调控,以促进中产阶层的发育,缩小社会中下阶层,推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按照改革开放以来中产阶层的增长速度,要到2025年后才能达到工业社会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占40%的标准。而现实的情况却令人无法乐观:贫富差距的逐年持续拉大,物价的持续上涨,也影响到中产阶层的巩固和扩大,进而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2009年秋,我去杭州出差,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同学感慨地对我说:“要是在现在,当年我这样的从浙江穷村子里出来的学生根本考不上大学。”是呀,1981年,普通工人、农民的子女,他们可能在偏僻的山村、小城市读小学、中学,但他们可以考上大学,考上北京大学。但是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向大城市、富人倾斜,普通工人、农民的孩子如果还在偏僻的山村、小城市上学,他们如何能考上大学呢?

社会阶层影响着人的生命体验、生活感受和工作感受,影响着人的消费习惯,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笔者2011年11月19日至12月9日到英国参加一个培训,在伦敦的摄政公园,看到美丽的草坪,湛蓝的天空,还有早晨跑步的几个年轻人。和朋友说起此事,朋友评论道:在摄政公园跑步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你想想,普通人有实力住在摄政公园附近吗?他们一定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其实,在中国何尝不是呢?那些很贵的楼盘,普通工薪阶层的人怎么能买得起,比如西湖边上的天价楼房。

这个“北上广市民工作感受”的民调,以分层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共2001位市民,剔除离退休人员、学生和家庭主妇,49%的在职工作者受访。该项调查,按就业方式将受访者划分为“自谋事业者”人群,主要指私营个体业主、独立谋生的法律、会计等专业人士和文化艺术等自由职业者;“公职就职者”人群,主要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科研院所等聘用和合同雇佣人员;在商业机构的就业人员,按产权划分为“国企就职者”、“外企就职者”和“民企就职者”人群,主要指国有、外资、民营企业雇佣人员;“非稳定就业者”人群,主要指散工、临时工、钟点工和失业、无业人员。经过比较研究发现:各就业方式人群的工作感受差异主要显示在满意度水平上,不满意度的差异并不明显。概括而言,在经济最发达、谋生机会最多的“北上广”,拥有个人资源又勇于开拓事业的“自谋事业者”,对工作各方面感受基本位居前列,尤其在工作成效方面的“工作薪酬”、“工作成就”更为突出,唯一感受略低的就是“工作稳定度”。常被人称之为“体制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就职者也拥有较好的工作感受,尤其在“工作稳定度”、“工作压力程度”上更为明显;但比较而言,两者对“工作薪酬”的满意感受不及体制外的“自谋事业者”和“外企就职者”。在外企、民企就业的人群,对工作的满意感受均低于前三者,尤其在“工作压力程度”、“工作与生活的协调”上最为明显。相较而言,“外企就职者”的感受总体优于“民企就职者”,前者对“工作稳定度”、“工作薪酬”的满意水平明显高于后者。工作感受最糟糕的是“非稳定就业者”,既不属于体制内又被社会边缘化的处境,使他们对工作的不满感受尤为凸显,调查中10项指标的不满意度均高居首位,而对“工作薪酬”、“加薪与升职机会”的不满水平更达33%,基本三人之中就有一人不满[1]。

二、阶层亚文化及其建设

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亚文化表现,特别是在生活方式、消费、休闲等领域。笔者在英国期间,在爱丁堡的一家中国餐厅,邂逅了两桌来自中国某直辖市的官员。他们推杯换盏,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地互相敬酒、劝酒,男人们个个满脸通红,丝毫没有顾及到他们的大声吵嚷干扰了全餐厅客人的吃饭氛围。我们坐在他们的邻桌,说话都要靠嚷的,否则根本听不见,有些两三个人的散客无法忍受他们的喧闹,匆匆吃饭后就走了。作为同胞,我们真的是为这群政客的行为感到羞愧:太没有公德心了。我忍不住推了他们那群人中临近我座位的一个人,希望他们小声点儿。那个人回答说:“喝高了,没办法控制了”。吃过饭后,趁在门口集合的时机,我们的一位老师悄悄地对他们中的一位女士说:“你们出国前没有进行外事纪律培训吗?”那位女士意识到他们过分了,后来在门口站着的时候他们就都静悄悄的了。作为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老师,我一直在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可以很明确地判断出他们来自某市各区(如J区)的机关、社会团体,是有一定权力的人,其中一个被呼为“刘局”的人权力应该是最大的,因为大家纷纷给他敬酒。他们在单位里一定是习惯了这种被人捧着或互相捧着的饭局,结果把这种饭局方式照搬到了英国。这件事情过去没几天,在伦敦中国城的一家川菜饭店里,我和朋友又邂逅了几个中国富二代。她们都是女孩子,个个身材高挑,穿着名牌,手里挎着名包。坐下后专捡饭店的招牌菜点,根本不考虑价格因素。相比之下,我和朋友两个人却精打细算,退掉了一个菜,招来了服务员的白眼。就这样,我们还花了40多英镑,相当于人民币400多元呢。由此可以推想,那些时尚中国女孩子们根本不差钱啊!其实,也不是他们不差钱,应该是他们的父母不差钱,典型的富二代!

不同社会阶层的亚文化表现关乎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态,不可小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以所谓“三片”——芯片、薯片、大片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以强大之势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公民层面,都要有清醒的判断和态度。从国家层面来说,致力于文化建设,有很多顶层设计层面的举措。在我们身边,某些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在流失,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自信心的教育。最近我听一个讲座,老师说到这样一件事情:在某个偏远地区的小学,老师问五月初五是个什么节,学生回答:是粽子节。老师引导学生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吗?是因为要纪念屈原。你们知道屈原是谁吗?孩子们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有个男孩子勇敢地举手,站起来说:屈原是一个香港歌星。上述事例说明,文化建设努力都是从集体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要进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要打造中国的文化产业;从北京的文化建设方面,提倡建设北京精神;从学校教育层面,要加大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但是,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谈文化建设,比如社会阶层的角度。

每个社会阶层的人所不自觉地营造出来的文化,不仅仅关系到其所在的阶层的价值,更会影响到社会文化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这是不能等闲视之的问题。像我上述的两例英国见闻的社会阶层消费文化的案例,影响到的就是中国人的整体文化形象。所以,如何引导社会各阶层的人,意识到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不仅仅是个体性的或局部性的,更会影响到社会文化整体生态状况,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文化自觉性,把积极向上的文化样态呈现给社会,这也应该是文化建设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恰恰是容易被忽略的角度。在专家们忙于设计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决不能忽略人的社会阶层差异。只有在阶层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引导,才能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社会管理与社会阶层、文化建设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深入,政府管理职能在当代已经由过去强调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管理,逐步转向在继续开展好政治和经济领域内工作的同时重视社会管理,并将社会管理看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部门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与良性发展,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1]

社会管理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的各种社会结构组成部分的管理,目标是达到社会结构的和谐。在这些角度中,社会阶层是一个重要角度。社会阶层的和谐取决于社会管理的水平,也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孤立地谈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社会管理要有高度的社会阶层关照

社会管理的误区之一是维稳。有些地方干部以为不出治安问题就是社会和谐,就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目的。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导向下,为了所谓的“维稳”,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比如,为了“截访”,有些地方干部夜不能寐,雇用了很多人从事这一行当,浪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实际上,不出治安问题只是社会管理水平的低级指标,高级的指标应该是社会阶层的和谐。保持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使各阶层的人在其所处的阶层能够有合理的诉求和满足感,各阶层的人互相理解、和谐相处,这才是社会管理的高境界。

(二)社会管理要有高度的文化建设关照

社会管理的误区之二是物质文化建设。有些地方干部以为给当地修建了娱乐设施,修了路,人民群众就会满意。他们社会管理的政绩就体现在上述物质性的指标上。殊不知,关爱各阶层人们的心灵才是硬道理。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其心灵感受、精神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灵需求,不能给各阶层的人以积极文化的引导,就不能说社会管理是成功的。“心灵的东西非常重要,也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维系一个社会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沉淀。人是有灵的动物。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2]

总之,离开高度的社会阶层关照、高度的文化建设关照,就不会有成功的社会管理。正如田毅鹏所言:“虽然现代人业已在长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实践中获取了关于社会管理体制及其运行的一些理性认识,但欲达至‘体制协调’的目标,仍需直面‘消解结构’诸因素的挑战。”[3]例如,社会原子化的挑战,社会流动性的挑战。笔者认为,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和相对剥夺感增强,阶层亚文化引导难度增大等也是对社会管理体制构成冲击的重要因素。不解决此问题,社会管理体制及其成效难以有乐观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对话、争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1.

上一篇:市委宣传部上半年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下一篇:人才培养平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