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科论文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共8篇)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 篇1

专业(方向):社会工作

层次:专升本 形式:业余 学制:三年 制定人:姚婧 审定人: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社会工作专业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技能,胜任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

比较系统地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一般社会工作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接受社会工作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对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知识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工作岗位要求。

三、主要课程教学说明 1.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原理、基本程序和主要途径,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掌握社会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提高对社会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与分析的能力,提高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观察与认识能力,为从事社会管理、社会工作和社会研究打下良好的业务基础。

2.社会工作概论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助人性质,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熟悉社会工作的个案方法、团体方法、社区方法、行政方法及一般的社会工作流程,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对社会工作的分支有一般的了解。同时,通过参观访问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民间团体、基金会、街道等,加深对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解。

3.个案与小组工作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个案社会工作与小组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本质特征、目标功能及发展历史,个案社会工作与小组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价值体系和专业理论;掌握个案社会工作与小组社会工作的工作原理和工作原则,个案社会工作与小组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条件、方法和技巧;熟悉西方个案工作与小组社会工作的主要模式。

4.社区工作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和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社区工作的概念定义、理论学说,社区工作在西方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社区工作的现状、发展及其引起的本土化探索等;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原理、基本工作方式和技巧等,并能够结合社区政策在社区工作实践中科学灵活地运用。5.社会行政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行政的含义与构成,社会行政的基本理论,社会行政的层次、内容与功能,社会行政体制的构成和类型,社会行政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社会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社会行政在社会工作体系中的地位,中国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特色,社会行政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功能和类型,社会服务的计划管理等。

6.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与体系,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与运行过程,掌握我国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劳动就业、失业保险、医疗卫生、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民间组织管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等方面的社会政策与法规,以提高学生在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中按章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

四、本方案的有关说明

1.公共基础课英语为考试课程,安排在第1、2学期完成;申请学士学位者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全省学士学位外语水平统一考试。凡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可免修以上相应课程。

2.专业综合实践在第五学期开始实施,为期2周/32学时,由指导教师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布置实践任务,实践结束后,学生需要在第六学期提交一份专业综合实践作业(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活动情况总结、活动调查报告等等);毕业论文(设计)在第六学期开始实施,为期10周/160学时,学院另安排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同时在第五学期安排6学时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讲座,第六学期,申报学位者提交一份毕业论文,非申报学位者提交一份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3.获得助理社工师专业资格证书者可免修《社工师应考辅导》课程。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 篇2

在综合以往学者对社会工作课程设置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选取重庆开设社会工作的五所高校, 其中包括211, 985 及一般院校, 和美国三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 对比其课程设置, 进一步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工作课程设置差异, 尝试为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人才提供一些的理论依据, 同时为更好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社会工作高校课程设置看似是高校教育问题, 实则关乎社会工作人才在社会服务如何最大增能, 增进社会福祉的问题。通过研究反思该专业课程设置, 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素养, 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而且还有利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对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工作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 截至2015 年5 月, 我国开设社会工作课程的高校已有292 所。通过收集重庆五所高校的本科课程信息。我们发现高校社会工作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 社会工作理论学习和实务实践失衡

通过对重庆五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调查与数据收集, 发现本科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 基础课主要学习英语、政治、社会学等。专业课主要学习, 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实务、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理论学科。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完社会工作理论课程后, 在高年级时会学习社会学统计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方法课程。实践课程在最后一年学习, 主要通过去社工机构实习来完成社会工作实务学习。在社会工作理论课程中我们发现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以“社会工作”为核心, 心理学为基础, 社会学为依托, 并无更多其它学科的拓展与支撑。在实务课程学习实践方面, 主要通过先学习后实践的方式来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时间比例为3 比1, 该专业的理论学习过于繁重忽略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专业课学习主要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同时在开展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会兼顾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实践, 其理论课与实务课程学习时间比例为2:2, 实务实践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作为考评该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标准。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其中要具备沟通能力, 倾听技巧, 亲和力, 准确找出案主需求的能力及链接资源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实践积累经验习得。将学习的理论根植于心, 学以致用练习实践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国外社会工作非常重视专业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反馈, 并在专业课中专门设置课程实践学分, 即一边学习专业课程, 一边实践, 穿插开展教学活动, 及时反馈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

(二)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单一, 学习领域狭窄, 专业间衔接不紧密

我国高校社会工作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基础课中主要学习大学英语, 政治和历史,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对比国外社会工作基础课程学习, 其中包括人类学, 社会学, 人口学, 历史学, 心理学、管理学等课程, 基础课程更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全方面构建, 开展有关于以“人为核心”的各类课程, 社会工作是一门跟人高度互动的学科, 要进行良好的互动, 作为社会工作者就要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 更好理解“人”的历史, 特点, 构造及需求。只有充分理解了人的行为动机才能在日常实践情景中提升“人在情景中”的敏感度。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国外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学习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分领域的学习,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 提升知识储备。从对比中我们发现在社会工作基础课程设置学科领域较为狭窄, 知识体系支撑较为单薄。

(三) 社会工作专业学习较为宽泛, 专业学习程度较浅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通常在毕业后, 也难以锁定自己从事的社会工作具体领域。虽然在高校四年学习了解社会工作各个领域, 但都不够深入, 收集资料显示, 多数高校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都较广泛, 涵盖社会工作主要领域, 如青少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及学校社会工作等多领域, 这样广泛的学习虽然有助于社会工作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 但另一方面, 该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广而不精, 宽而不深的状况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埋下了隐患, 也是造成社会工作毕业生人岗脱离的主要原因。对比美国三所高校发现美国社会工作专业课设置具有一定针对性, 如密苏里大学主要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的课程, 该校学生在学习了该课程, 以后主要从事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即家庭或老年群体。这样定向的专业学习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奠定了基础, 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

二、社会工作课程设置改进策略

就以上问题, 本文认为丰富全面的知识对社会工作者的塑造是有必要的, 单一的吸收社会工作知识是匮乏的, 对人的理解是扁平的。社会工作者要以人为核心开展一些列的援助工作, 丰富的知识体系有助于社会工作者从人最基本的需求去理解案主所遇到的困难, 所以,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对人本身的研究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在清晰充分了解自己的层面上, 再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下的孩子, 许多人都缺失快乐的成长的氛围, 这里的家庭氛围是指融洽的家庭氛围, 这样的氛围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其中特别重要的品质包括恰当的自信及自尊心。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在自己人格健全的条件下再帮助他人, 如果一名社会工作者无法了解自身的性格缺陷, 那又如何帮助有问题的案主;最后,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缺乏有目标的实践课程, 即通过在校社会工作实践, 确定自身未来的工作领域, 做到术业有专攻, 清晰准确自我定位。目前, 多数学校鼓励学生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 缺乏督导老师显的尤为重要, 督导老师不但可以评估该生的专业水平,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擅长的领域着重发展。

为解决以上问题, 高校应做如下改进:

(一) 严格分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进一步划分社会工作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分类, 结合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增加基础课相关学科学习, 如人类学, 社会学, 心理学, 政治学、历史学等人文类学科, 为更好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专业课程细分为主要研究领域科目, 如该校主要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 那么就主要开设与青少年相关的课程, 青少年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 培养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的人才。学校需明确自身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钻攻一个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

(二) 加实践课程学习力度

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的检验, 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学习主要通过两方面, 一是增加实践课程学习时间,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该专业实践课程时间分配上占比例较少, 要增加实践课程学习的比例, 就要从过去的理论学习为主, 实践为辅转变成, 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手抓, 将实践课程学习放在和理论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实践课程的内容上, 大多高校实践课程主要靠学生独立完成, 缺乏督导老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指导, 很多实践技巧需要反复练习, 体会其中的难点和要点, 加强实践课程学习深度很有必要。

(三) 明晰专业目标

社会工作包含了诸多领域的学习, 不同划分标准分为青少年社会工作, 妇女儿童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 矫正社会工作等, 在进行专业学习时, 明确自己要从事的领域, 就某一领域进行专攻学习, 开展相关实践, 培养专业技能, 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减少了在工作时人岗不匹配的问题, 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最后, 除了要积极借鉴国外的社会工作者培养经验, 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社会工作的现实依据制定适合于我们国情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

三、反思与总结

本文从社会工作课程设置方面做了简单研究, 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提出的政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以及实施政策改进后对该专业改进是否真的有效。回顾在过去三十年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在我国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不可否认的。为了使该专业能够造福更多社会大众, 我们须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加以改进, 着眼于小的环节, 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从国外引进的新型社会服务模式, 在我国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更好的将我国国情与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缺乏多层次, 宽领域的培养机制, 使得大学生在进入世纪社会工作领域中出现人岗脱轨, 无法良好开展社会服务等情况。本文主要从我国高校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与国外高校的社会工作课程设置进行对比研究, 发现我国社会工作课程仍存在不足。同时反思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可改进之处, 提出相应措施, 为更好推进我国社会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梁莹.中国社会工作硕士教学之现状与困境[J].学海, 2014, 04:137-145.

[2]王寅.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1:34-38.

[3]程征明.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重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为例[J].重庆与世界 (学术版) , 2014, 09:100-106.

[4]刘斌志.20年来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文献分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 (理论) , 2009, 01:9-12.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 篇3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年社会工作; 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3907

一、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需求

2014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1 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1]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预测数字,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可见,在全球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随着老年人口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口的失能率和残障率将会增加,其对医学及非医学照顾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因此,当前及未来很长时间,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其衍生出的各种社会需求都亟待解决。与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较为匮乏。笔者于2015年上半年对广州市多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调研,了解到目前养老机构不仅缺乏基层从业者(如护理员),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也同样缺乏。

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变迁,老年居民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生活照料与康复照料,精神慰藉、社会交往、资源链接等需求日益凸显。由于老人生理机能退化,部分独居、空巢老人以及接受院舍照顾的老人缺乏与外界的有效沟通,生活中容易产生孤独、自卑、抑郁等情绪以及痴呆、谵妄、焦虑等认知障碍。另外,相对中青年群体,老年人群的社会参与减弱,运用社会政策信息、服务资源解决自身需求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外界力量的主动介入。若老人需求得不到关注与及时满足,可能会导致老人健康状况恶化,引发生活照顾困难,甚至催生各类极端事件的发生。因而,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养老机构中广泛引入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关注老人的认知与情绪需求,链接社会多方资源满足老人全面需求,成为人口老龄化压力之下的必然之举。

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近425万家,养老床位4937万张,各地养老床位的建设如日中天。[3]然而,养老床位建成之后的管理和服务问题亦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与专业人员多源自于各级医院、家政服务等行业,对养老服务业的对象需求和发展趋向的了解有待提升。极少数“海归型”管理人才回国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通过本科以上的专业教育,培养了解老年需求、掌握专业技能、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管理人才也应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2015年初,由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养老托管中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幸福养老基金主办的养老人才建设圆桌会议提出,有关部门将着手组建养老人才库,将养老行业的优秀管理者和专业大学生(含已毕业)纳入其中。由此可见,对养老服务业的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重视已成为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发达国家养老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与国内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事老年服务的探索实践有所不同,不少发达国家养老人才的培养,遵循更为精细的专业化、职业化的路线。

美国高校养老人才培养堪称典范。以南加州大学为例,作为养老服务领域人才培养的先驱和典范,该校戴维斯老龄学学院设有两个学士学位、四个硕士学位和两个博士学位,此外还开展了在校和远程硕士研究生项目、本科生项目以及在职培训项目。在本科阶段,南加大老龄学学院设立了两个学士学位:人类发展和老龄科学学士学位、人类生命历程健康科学学士学位。人类发展和老龄科学学士学位重点围绕人类寿命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设置课程,该学位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社会科学方向,该方向专为愿意继续攻读老龄学硕士学位或希望进入法律、政策、心理学、社会学和健康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设置。二是健康科学方向,该方向专为愿意继续攻读老龄学硕士学位或希望从事医学或其他健康领域职业的学生设置。人类生命历程健康科学学士学位的课程强调生物和医学方面知识的培训,包括疾病预防、检测和治疗。该学士学位是为愿意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从事制药业、职业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学生设置。[4]

不少西方国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职业分类与认证体系,为职业准入和职业福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比如,法国拥有完善的养老人才职业分类体系,如基础服务人员、中层专业护理人员、高层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以吸纳具备不同教育背景和业务水平的人员参与养老服务。荷兰的养老服务职业培养与欧盟的整体标准和要求相衔接,建立了一套严格、有效的教育培养体系,养老护理人员分为4个级别,专业养老护士分为5个级别,学历资质在荷兰及其他欧盟国家均被认可。[5]日本的养老服务人才分为社会福祉士和介护福祉士。社会福祉士由国家统一认定资格,报考资格为学习过指定课程的福利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其主要工作为关于社会福利的咨询、建议指导和对其他专业人员进行联络协调等工作。介护福祉士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使用专门的知识与技术对高龄者或残疾者实施护理行为,并对其他照顾人员和被照顾者进行相关指导。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国外养老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如日本制定的《福利人才确保法》,规定了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的权利与义务,尤其从法律上确保了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教育、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认可等内容,促进了养老服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2012年又出台法律,保障养老服务人才待遇的逐年提高。[5]

发达国家养老人才培养的经验主要经验体现为:注重系统教育,打造多层次相衔接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注重市场导向,构建服务分级的养老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绩效考核,建立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法规建设先行,为养老服务人才建设提供保障。

三、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定位分析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本以高职专科类职业技术院校为主,学校层次以中专、大专居多,开设课程多围绕老年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具体服务技能或基层管理素质展开,关注老年人口心理、社会资源链接等需求以及老年服务管理等内容的本科以上人才培养较为匮乏。2014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明确提出要加大养老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本科专业包括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本科专业,开设课程包括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6]在2015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人才是重要支撑,无论是养老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还是面向老年人的心理抚慰和社会功能修复的新型工作人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都需要大发展。[7]

综合以上分析,相对中专、大专层次基础性养老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确定为:(1)在健康照护之外,围绕老年心理、社会功能需求展开专业技术工作的专业服务型人才;(2)能整合老年综合型需求(生理、心理、社会层面)并整合相关资源的服务管理型人才(或称“个案管理型人才”);(3)民政福利机构、社区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等老年服务单位的行政型管理人才或技术指导人才,如督导等;(4)于各级政府机关(如老龄委、退管办)或行业协会中参与老年服务政策的制定、执行或联络工作的人才;(5)老年服务研究与项目策划人才。

四、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

培养的路径分析笔者在调研养老服务机构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部分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包括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办养老院等)已不满足于仅仅为老年人群提供一般性心理慰藉、社会交往等服务内容,为打造精品服务,推出“拳头产品”,他们已开始尝试向专业服务精细化转型。除常规型专业服务外,部分机构还引导社会工作者结合老人个别化需求与社工个人兴趣与专长,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或称“宁养”服务)、失智老人照顾服务、园艺治疗服务、艺术治疗(音乐、美术等)等,赢得了服务对象的高度认可。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纵深发展,为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新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拘泥于专业初创阶段的粗放式、“通才”式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服务实践需求,在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环节增加精细化、专门化授课内容,让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既掌握老年服务的一般性专业内容,也掌握一门以上特殊领域的老年服务内容,以增加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需要。下文将就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通才”和“专才”模式进行介绍与比较。1.老年社会工作的“通才”培养路径目前国内老年服务人才培养以中专、高职高专院校为主,专业方向包括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医学、老年康复与护理等,暂时未有本科高校以老年社会工作人才为培养方向。笔者认为,对本科阶段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通才教育模式应满足学生毕业后在养老服务单位参与服务与管理的一般性需要,培养内容包括养老服务价值理念、养老服务知识与养老服务实操性技巧。养老服务知识层面,既有专业性知识的储备,又有政策和管理类知识的储备。专业知识包括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老年医学、营养康复等较为全面的知识,具体课程包括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与伦理学、老年医学、护理营养保健、老年康复训练、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等。政策和管理类知识的储备包括老年服务政策与法规,养老服务管理(跨专业服务团队管理)、社会工作督导培训等。实操性技巧通过服务策划、志愿者管理类等课程以及实习实训环节等予以保证。从价值观到技巧的全面培养使老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能胜任养老服务行业的技术服务和一般性管理工作岗位。2.老年社会工作“专才”培养路径(1)艺术治疗。艺术治疗是以艺术为介质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方法,音乐、绘画、戏剧、陶艺、舞蹈、演戏等都可以作为介质。参与者通过介质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经由参与者反思或专业人士的促进,使得参与者得到内在升华。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8]根据艺术的“过程”和“作品”的不同侧重点,艺术治疗被分为“艺术即治疗”(艺术的过程即为治疗)和“用艺术治疗”(艺术只是治疗的手段)两种形式。老年服务中,艺术治疗的多样化使得老人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去寻找适合其个人特征的方式。在此过程中,老人的手眼协调能力、听力、创造力等得到了强化,有助于预防和干预诸如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延缓老人的老化进程。

常见的艺术治疗形式,如音乐治疗,可以有效地刺激和强化人的记忆力。对健康老人来说,音乐治疗可帮助老人陶冶情操,延缓器官衰老,提升生活质量;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已经证明,痴呆症患者对音乐的干预有着显著的反应;对孤独抑郁的老人来说,音乐治疗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活跃和改善情绪,消除外界精神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压力,减缓抑郁症状;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讲,聆听适当音乐对稳定血压亦有积极帮助。①总之,对老年人群而言,艺术治疗在延缓老化、促进人格完善和达成自我实现方面能够起到显著功效。

(2)园艺治疗。根据美国园艺治疗协会(简称AHTA)的定义,园艺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策划和带领,让服务对象参与园艺活动,达致身心灵的益处。[9]园艺治疗注重过程,主张体验,有特定的方针及目标,目标及方针制定的依据源于对服务对象认知、社交、体能及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评估。园艺治疗以有生命的植物为介入媒介,使得服务对象在主动参与(动手参与)或被动参与(观赏)植物照料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沉淀。就老年群体而言,园艺治疗可以在其身体保健、精神健康与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在园艺治疗的过程中,植物外形可以刺激老人的感官,延缓器官衰老;借助身体运动的形式,老人的肢体协调能得到加强,强化运动机能;在劳动中大量精力的投入,会分散老人注意力,降低急躁与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园艺治疗是群体性活动,在劳动中通过相互交流会增加老人社交频率,获得生活满足感。另外,在老年服务中,随着同龄人的去世或病重,老人自己也会产生抑郁或恐惧的心理,而通过园艺疗法,在参与植物的生命轮回中,老人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感会降低。[10]

(3)临终关怀。现代临终关怀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内地临终关怀起步较晚,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崔以泰于199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患者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患者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疾病、缓解患者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及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患者有尊严、安详地死亡。与此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11]

临终关怀有两个功能。第一,凝聚社会力量支持亲属,提高临终者的临终生活质量。临终者去世的前几个月大多经历了各种身体上的病痛和心理上的折磨,这既是对临终者的折磨,也是对家人的摧残。由于现在较多的家庭是4+2+1的结构,老年临终者的亲属承担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临终关怀给予临终者的是对生命消逝的坦然面对,是对自己剩余时光的支配。临终关怀通过其服务团队(包括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义工等)对老人进行身体心灵的全方位的护理,给予临终者缓解病痛、表达情感与回顾自己生命历程的权力,使临终者有尊严地离开。临终关怀通过临终服务团队,对亲属的死亡教育,使得其正视亲人即将离世的事实,全力配合临终者的临终需求,使亲属不留遗憾;在亲属去世后,给予亲属以情绪疏导,帮助亲属顺利度过哀伤期。第二,转变社会观念。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在生活中对死亡讳莫如深,更别说开展死亡教育了。临终关怀是一场观念改革,在其推广践行中使得人们正视死亡、理解死亡。传统的“孝道”认为,子女在老人病重的时候,应在老人膝下承欢,同时设法延长老人的生命,但忽视了老人在接受治疗时忍受的痛苦,忘记去询问老人本身的需求和意愿。[12]临终关怀给予临终老人以自我抉择、认清自己需求及表达需求的权力,这本身也是对“孝道”的另一种解读,使得人们来反思何为真正的“孝”,何为真正的“善终”。

(4)失智老人服务。失智症,又称痴呆症,或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典型的老年疾病类型。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病率研究显示,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我国老年失智症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而呈显著增长趋势。目前中国有老年失智患者600万~1 000万人,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有30多万新发病例。[13]失智老人需要在疾病诊断和治疗基础上,接受日常生活的专业照料,如用药照料、营养照料、安全护理、康复训练等。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失智老人的照料中,一般通过痴呆功能评估制对老人进行个别化、全人式照顾。其中痴呆功能评估包括认知能力、体能、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心理与情绪支持、行为表现及其他方面。在功能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个案经理需要联络老人家属,共同制定个人照顾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估与检讨。全人照顾是根据老人的身体、心理、社会、灵性等方面的情况而弹性提供的服务。全人照顾包括四个元素:重视痴呆老人、视痴呆老人为独立个体、从老人观点出发、为痴呆症老人提供社交心理支持。工作人员要了解痴呆症老人并学习基本照顾技巧。社会工作者通常以跨专业合作形式为老人提供综合性服务。3.老年社会工作“通才”与“专才”的共融培养路径“通才”与“专才”培养路径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就本科人才教育而言,在通才培养路径的基础上,结合行业需求与学生特长,积极链接教学资源培养专才式学生,亦是必然之举。通才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一般性服务需求,而专才教育能够增加毕业生的竞争力,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培养对象上,通才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与实训环节,而专才教育可采取双向选择的模式,由教学单位遴选专业基础较扎实、学习实训成绩优良的学生重点培养,而学生亦可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个人培养模式。在时间选择上,可在本科一年级、二年级阶段以通才培养为主,在三年级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挑选部分学生,通过增加其实习、实训与培优课程学时的方式,增加其对临终关怀、艺术治疗、园艺治疗、沙盘等专业手法的学习以及对失智、残障老人等群体的理解与服务技能的运用。在培养途径上,可通过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校内理论课程的学习,又有校外参与养老服务机构、政府老年服务部门、老年服务协会等部门项目的机会,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有充足的实习实践机会与较为理想的就业平台。

五、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当前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民政部和教育部在贯彻国务院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也已经制定了关于养老服务业的专业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利用高等院校来设计与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然而,现实教学中,高职高专等部分教学单位确实存在招生难、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等现实困境,据此推测,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将面临更大挑战。

笔者认为,当前影响我国养老服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存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养老产业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养老服务行业尚未形成老年社会工作等专业技术岗位的明确数量与比例,影响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现有老年社会工作从业者缺乏职称评定体系与职业晋升指引,职业发展与上升空间较为有限,造成从业者积极性不高、频繁跳槽等现实问题。第二,薪酬待遇制约因素较为明显。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指出,养老人才的匮乏和养老人才难以稳定在养老服务业的岗位上,起源在于现在的薪酬待遇,没有达到一个满意的程度。[7]较低的薪酬与本科生专业培养的投入不成比例,必然会动摇老年社会工作毕业生的从业信心。第三,专业化老年服务尚未被社会广泛认识,社会中普遍存有对老年服务的认知偏见,如工作累、收入低、技术含量低等,这些社会评价使得从业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难以得到认可,从而造成老年社会工作者流失率较高等现象。

当前包括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公办养老机构等在内的养老服务行业已经在养老服务实践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部分服务单位已取得宝贵的工作经验,而高校本科教育领域对老年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较为滞后,暂不能回应养老服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促进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笔者结合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内外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老龄委、老年服务行业协会等政府或行业引领部门,应设定老年社会工作专职岗位,吸引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参与老年政策的制定与服务管理监督;民政部门可出台指导意见,对各级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其承接的社区日托或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规范其老年社会工作岗位的数量、比例与层次,确保老年社会工作人才有稳定、较为丰富的就业渠道。

其次,通过人力资源部门、民政部门、行业协会与高校合作等方式,为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或其他学历人才提供培训与晋升的平台。通过定期培训,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可以补充新的理念、知识体系与实践技巧,提升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的服务质量与水平,减少职业倦怠感。同时,通过规范化培训、相应考核并持证的形式,使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得到行业普遍认可,在有序的职业化晋升通道中,专业人才易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再次,人力资源部门应更为重视人口老龄化冲击下养老服务人才的紧缺性,对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待遇(住房、入户、晋升、薪资等)从优考虑。建议参照事业单位岗位薪资标准,出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薪资指导办法,并保持动态提升。老年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对其他服务人群,老年服务缺乏新鲜感,工作压力大,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老年社会工作者从业队伍的稳定性,不仅需要依靠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来实现,亦需要较为体面的薪酬晋升体系予以保障。

最后,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可遵循校内外联合培养的方式,教学单位与行业内老年服务较为成熟的社工机构、养老院或行业协会合作,由这些校外单位提供实习实训与督导培训等资源,为校内致力于老年服务的优秀社会工作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生毕业后亦可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优先进入上述校外单位就业。联合培养的优势在于弥补校内培养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弊端,增强招生的吸引力,又缓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渴求,压缩人才培养周期。对学生而言,丰富的实习、就业资源不仅可以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也将增强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感谢广州市鼎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王连权总干事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观点启发。)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EB/OL].[2015-12-18].http://www.stats.gov.cn/ tjsj/ndsj/2014/indexch.htm.

[2]字秀春.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2015-12-18].http:// theory.people.com.cn/GB/40557/59413/59414/4165813.html.

[3]民政部.民政部发布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12-18].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

[4]宋凌寒.美国南加州大学戴维斯老龄学学院:养老服务人才的摇篮[J].福利中国,2014(2):21.

[5]崔玮,周悦.国外怎样培养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N].中国社会报,2013-12-02(4).

[6]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EB/OL]. [2015-06-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7/170939.html.

[7]刘鹏程.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集体采访[EB/OL]. [2015-12-18].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503/20150300784531.shtml.

[8]倪婷,胡冰霜.近十年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2-97.

[9]冯婉仪.园艺治疗——种出身心好健康[M].香港:明窗出版社,2014:124.

[10]田苗.园艺疗法对老年人健康的积极作用[J].绿色科技,2014(3):309.

[11]张明,朱爱华,徐成华.城市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2.

[12]史金玉.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本土化路径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2013(1):33-35.

本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4

各院、系、部、处、馆、室、所、中心: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6号)、《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意见》(川教〔2014〕149号)文件精神,以及《川北医学院本科教学工程实施办法》和四川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精神,学校决定对2014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启动2014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申报工作。

由于时间紧迫,请各部门认真做好相关工作,有关材料于2014年11月11日前交教务处教研科,所有材料(附件1-5)需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纸质文档一式两份,电子版发送到:nsmcjwc@163.com。

联系人:姜艳办公电话:3352014

附件:1、川北医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总结表

2、川北医学院20“本科教学工程”申报书

3、川北医学院2014年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推荐汇总表

4、2014年川北医学院大学生竞赛项目申报书

5、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申请表

6、2014年川北医学院“本科教学工程”申报指南

教务处

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讲话 篇5

这次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教育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时期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正确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对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部署,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时期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河南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期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高等教育的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目标任务提前实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和省辖市三级办学,省和省辖市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18个省辖市均设置了高等学校,4个省辖市布局了市属本科院校。全省高校的布局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全省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145.5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02%,比*年提高8.32个百分点,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按照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三个阶段的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这个理论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全省普通高校发展到83所,比*年增加了31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到85.19万人,比*年增长224.66%。从1999年扩招至今这6年中,我省高校在校生增加了近6倍。

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增强。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为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共建的全国第一所高校。同时,按照“211工程”标准加快河南大学建设。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分别筹建了研究生院。全省高校博士学位点由15个增加到104个,硕士学位点由127个增加到822个,在学研究生达1.58万人,比*年增长393.75%,特别是第十批博士点的申报工作是一个大丰收,这些博士点、硕士点的增加,对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46300人,比*年的20200人增长129%,翻了一番还多,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人数由*年的7033人增加到*年的14953人,增长了113%,也翻了一番。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教师总数由*年的22.30%提高到*年的30.92%,在高校工作的博士毕业生由*年的494人增加到*年的2406人。特别是*年高教工作会议上“人才强校工程”出台之后,各校都很重视人才的引进。这两年,每年全省都是增加七、八百名博士毕业生,这个增幅不仅很喜人,更重要的是优化了高校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

普通高等学校扩容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全省高校占地面积达到9.91万亩,校舍面积达到2714.92万平方米,分别比*年增长244.87%和198.18%。

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得到加强。全省高校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6.26亿元,图书馆藏书达到5995.33万册,分别比*年增长265.38%和126.42%。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省民办普通高校达到10所,独立学院达到9所,在校生达到10.14万人,是*年的22.05倍,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11.90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世界大学500强中已有4所落户河南合作办学。

发展是硬道理。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从河南的省情出发,唱响发展主旋律,坚持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才能不断满足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才能不断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渴望成才的强烈愿望,才能为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从河南的人才构成中可以看出,人才强省中“人才”的来源主要还是靠我们自己培养。过去5年里,我们一些高层次人才流失,全省人才结构也不太合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应该说现在刚有了基础。为什么这样讲?1999年全省14.6万多在校学生,一届毕业生是3-5万人,这3-5万毕业生和每年技术人员正常的自然退休基本上持平,没有足够的“人才”来“强省”。现在高校每年毕业生20多万,加上中专的毕业生每年达到40多万。按现在的发展,到*年、*年时,高校毕业生可达到每年30多万,加上中专毕业生可以达到60多万,把这些毕业生充实到各级岗位上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才有一定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教育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基础教育是巩固提高,职业教育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提高质量。省委七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特别对高等教育提出要坚持规模、质量并重,把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重点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高等学校与国内外一些名牌学校的合作办学。省委七届十次全会是根据河南的实际情况对我省高等教育提出这些要求的。这几年我省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99年扩招的时候,全省在校生是14.6万人,今年已经突破了85万,但仍然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我省人口基数大,考生基数大,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比较少,所以,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把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仍是“*”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质量是生命线。只有把提高质量作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打好质量攻坚战,才能让学生接受到优质教育,使学校发展得更好、更快。“唱响发展主旋律,打好质量攻坚战”这个口号,是这一届教育厅班子从河南的实际出发,在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目标要求。要唱响发展主旋律,要加快发展,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打好质量攻坚战,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河南高等教育由于历史原因,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差距还很大。穷省办大教育,这是我们最基本的省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打好质量攻坚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问题,*年2月召开了建国以来我省第一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进一步强调在继续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过去五年,特别是近几年来,教育厅按照“唱响发展主旋律,打好质量攻坚战”的基本工作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把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继续推进“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和“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同时,又先后启动了包括“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计划”、“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高等学校网络课程建设计划”、“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建设计划”、“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程”等项目在内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及“人才强校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一系列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全省有3个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行列,建成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5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全省现有10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绝大多数都是经过省级重点学科多年建设培育或在相关重点学科辐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学位点建设是在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次第十批学位点申报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得益于这几年我们抓学科建设、抓质量提高、抓人才建设,是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提升的一个显著标志。

二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成效显著。全省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郑州大学等4所高校进入全国首批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校行列;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学校的9个项目获得教育部第二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立项。

三是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步伐。全省新增本科专业687个,河南省高校首批名牌专业遴选工作已经启动。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与我省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工科等应用型专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使学科专业设置适应我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适应中原崛起发展的需要,同时重视应用文科和新兴人文科学类专业的建设。开展新增专业评估工作,对*新增设并开始招生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进行了评估,引导各高校切实加强新增专业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课程建设的累积效应正在显现。*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已建设126 门省级精品课程,有11门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分两批共建设了187门省级网络课程,推动了高校网络多媒体教学工作,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领域和共享范围,弥补了教育资源短缺,从一个方面提高了全省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效益。

五是“人才强校工程”成效突出。全省已有51位“两院”院士在高校工作并实现了我省本土培养院士零的突破。面向海内外引进了51名特聘教授,重点培养了146名优秀中青年学者,资助了700名骨干教师,遴选了200名中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培训。全省有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4名省级教学名师。教育厅从*年开始,将连续5年,每年安排资金800万,选100名教师到国外进修,遴选的都是一些我们急需的专业、学科方面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希望学校把好关,送出去的教师一定要有明显的收获,回来就管用,在教学和科研上能够做得更好。

六是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郑州大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化学)基地” 实行 “导师制、课程负责人制、滚动竞争制、分流培养制、奖学奖教制、齐抓共管制”,积极推进“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郑州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突出中原文化特色,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把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塑造。

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现零的突破。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分别被确定为教育部省部共建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七是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全省有207个本科基础课教学实验室通过了教育厅的评估验收。启动了“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程”,在大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加大实验室整合力度,以学科和专业大类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大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几年来,全省共有739个队2217名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有20个队获全国一等奖,46个队获全国二等奖;有212个队636名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有12个队获全国一等奖,12个队获全国二等奖,成绩逐年提高。前不久举行的青年创新软件设计大赛,我省几所高校的成绩非常好。

八是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产生了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通过宣传发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积极支持学校做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河南农业大学在*年教育部组织的五年一轮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试评中获得优秀等级,河南理工大学在*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今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工学院也已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

九是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已建成容量达13TB的管理中心存储局域网, 为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查询和全文传递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全省高校联合书目数据库,丰富了全省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河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在全国首批启动建设的六个省级中心之一,有效地促进了全省高等教育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号)精神,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主力军作用,以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给学校带来了新面貌,学生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我省很多高校连续多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命名为社会实践的先进单位,有些学校已经连续十几年获得这样的荣誉称号。大学生党员的比例占大学生总数的8%,学生党员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高校的党政领导、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高等教育这几年发展得这么好,大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得这么好,主要还是得益于各高校在承担了很大压力和风险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这里,我代表教育厅向在座各位及全省高校的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这几年我省高校的教育工作、教学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进一步总结,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优化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坚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千方百计地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瞄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和学科发展前沿,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科,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贡献。

(四)坚持根据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拓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五)坚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业务过硬、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不断满足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六)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名牌专业、精品课程,形成优势和特色。

(七)坚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稳步提高。

(八)坚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通过科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九)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校园网和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十)坚持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学校的安全和稳定工作,连续*年保持高校的稳定,为高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顾“*”时期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总的感觉到,这个时期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时期。由于规模迅速扩大,我们原来的基础又比较薄弱,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临一些新困难、新问题。这次跨越性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来思考、前瞻河南的高等教育,认真、冷静地研究、分析我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亟待进一步更新。在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时,我们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观点,特别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应该怎么做?这是当前我们需要重点考虑解决的一个方面。

二是教学投入不足。一方面,这几年高等教育发展很快,经费每年都有增长,从省财政来讲,可以说尽了很大的努力。现在河南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居全国前列,但由于人口,特别是教育人口的基数大,生均教育经费在全国排在后列,高校生均经费在全国排20多位。另一方面,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校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主要依靠的是贷款,目前贷款又面临很多困难,有些学校面临着资金断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全省高校利用信贷资金131亿,已还贷59亿多,还剩70多亿。最近,我们正在抓紧与开发银行进行30多亿贷款的合作项目,争取春节前这30多个亿能够到位,这样可以大大缓解一部分高校资金紧张的问题。另外,我们也正在抓紧协调其他银行按照开发银行的模式集中对高校贷款。所以经费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也存在有的学校的领导、教师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九年来规模迅速扩大,大部分学校都是多校区管理,管理成本增加,耗费的人力增多,带来很多困难。

三是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机制和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创新。比如学分制、弹性学制怎样进一步推广、完善?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和解决。

四是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教育方面亟待加强。现在的教师队伍,整体上数量增加,质量、素质有所提高,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青年教师,不仅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建设方面有待加强。在敬业精神方面,大家普遍感到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如一些老的骨干教师,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是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

首先,要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中来看待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当前,国际上的发展有这么几个显著的趋势和潮流:

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亚太经合组织给知识经济的定义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依托是高新技术产业,它的基础是人才和知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相比,有很鲜明的特征。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的是土地、劳动力,所以在农业经济时期,只要占有大量的耕地,雇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财富就可以迅速增加。工业经济时期所依靠的是自然资源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以在工业经济时期,占有世界财富最多的是那些钢铁大王、煤炭大王、石油大王,他们依靠自然资源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去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以人才为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和这个世纪初的这几年,世界首富的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的都是以信息技术、通信等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的大公司,它们靠人才、靠智力来发展。教育也是这样,农业经济时期的教育是封闭的,它所传授的是过去的知识。工业经济时期尽管提倡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校企结合,但是开放度仍然不够。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育要全方位开放,要求实施终身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的全球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技能的需求。这恰是当前我们高等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二是社会的信息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构建信息高速公路。1992年,美国制订了一个方案,放弃原来耗费了4千多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转向构建信息高速公路。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现在国际互联网络遍布全球,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都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在这种信息技术的催化下,高等教育怎么做?我们提的口号是“以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这几年我们的校园网、局域网、教育科研网的建设速度都很快,校内资源共享做得很好,但校际之间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还不够。尽管这几年我们的远程教育规模有所扩大,质量有所提高,但还远远不够。重点大学在河南办的一些远程教育点,在校生2万多人,但与河南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外,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方面,还有很多老师技术上不过关。因此,如何利用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解决师资不足问题,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

三是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这一点我们都可以切身感受到,也正在融入这个潮流。今年,河南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在校学生已超过3.6万人。探索和实践的“二加一”、“二加二”模式,还有一些短期的培养模式,都是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进步。但是,教育的国际化潮流不仅仅限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应该有教师之间的交流、科研合作等很多方面,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怎么充分利用教育的国际化来加快我们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期间高校要加强与国外一些名牌学校的合作办学。前不久,教育部国际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我省的合作办学会议,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河南的教育总体上讲,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这与我们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有关。如何扩充优质资源呢?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就是要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加快合作办学,这项任务还很艰巨。河南的教育一定要跟上教育的国际化潮流,借助国际上的优质教育资源来发展我们的优质教育,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来看,二战后兴起的一大批学校的教师、设备等资源条件都很好。现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人口是负增长,没有生源,面临着教育资源闲置,而我们的生源很好,资源不足,所以要下大力气,要有一些特殊举措,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都是我们当前研究河南高等教育要思考的三个重要方面。

其次,从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来看,这几年不仅河南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其他省市也发展得很快,有些比我们发展得更快。我省今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17%多,有些省已达到30%多、40%多。江苏、浙江规划“*”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突破45%,北京、上海就更不必说了。去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水平是19%,今年肯定要突破20%。由此可见,我省与经济、教育发达的省市相比差距很大,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不小。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个百分点是什么概念?按照我们人口基数,特别是按同龄青年的人口基数计算,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十几万在校生。增加三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净增三十多万才能赶上目前全国的平均水平,可见我们的规模还远远不够。在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很多省份的投入力度也都非常大。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重视高等教育,人家也重视,投入的力度比我们还大,重视的程度比我们还高,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第三,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期间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当前河南的经济社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去年我们实现了人均GDp1000美元,今年河南的GDp总量有望突破万亿,财政支出突破千亿,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形势很好,同时也对教育特别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站在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从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从国际发展的潮流趋势里找准我们的坐标,给河南高等教育定位,这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希望校长们能够对这些问题多加思考、探索,早日破解。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唱响发展主旋律。要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的角度思考发展的问题。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的需要、民族振兴的需要,也是我们高校的基本任务。以教师为本,就是办教育的关键是依靠教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 “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从大的体制、机制上改革,学校内部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也需要改革;继续提高质量,加快发展。

2.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观念,打好质量攻坚战。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讲,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和标志,是学校的品牌,没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就没有学校的办学活力、社会地位和光明前景。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开展了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些这样那样的说法。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高校的领导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教育质量,不能简单地就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现在一些人用过去精英教育阶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来看当前的质量,我觉得这是不妥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一系列评价指标是和原来精英教育阶段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拿精英教育阶段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有些人说现在的大学生素质低,这个问题要全面、辩证地看。我们都从事了多年的高等教育工作,大家都知道,现在学生的交往能力、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的能力,不要说比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强,比我们这些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都强。现在很多学生边上学边打工,最近咱们河南有两个学生的事迹十分感人,一个是周口的洪战辉,“感动中国”的候选人,十三年来一直带着他的妹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上学;另一个是平顶山的夏长青,带着他母亲上学。现在学生的压力很大,困难很多,不仅家庭经济困难,而且心理上的压力、就业的压力都很大。所以,不能因为某一方面、某个学生出了问题,就认为都出问题了。我总感觉现在的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比我们都强,不能说我们培养质量低了。

五、六十年代的教材和七、八十年代的教材,能和现在的教材比吗?现在很多课程是采用全英文教材和授课,学生能读懂、听懂,我们那时候能做到吗?有什么资格来贬低现在的大学生呢?为什么不看主流?这些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因为一代要胜过一代,一代要比一代强,这是个主流,是个趋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然,几年来连续扩招,一些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实验条件包括生活设施方面可能还不够规范,比较差一点,这也是事实。但是现在高校的实验条件、实验设施、图书资料,师资队伍建设都在进步。

3.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人才,这是高等教育最基础、最根本的使命。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古代意义上的大学最早是我们中国的汉代太学,比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早很多。从大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中世纪意大利第一所大学——普罗诺大学产生一直到十九世纪初叶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之前的几百年中,大学唯一的使命就是传承知识、培养人才,这个办学理念,应该说为后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有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美国的大学兴起有两个阶段,一个是《赠地法案》出台后,很多地方为大学赠地,并有资金支持,赠地促进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再一个就是二战之后,大批士兵无法安置,政府决定创办大学来培养、培训这些士兵,便出现了很多“马路”大学,借助一些倒闭的厂矿办学,这也是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现在美国的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是大家公认的,但美国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中也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我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研究和解决。但是,毕竟是快速发展了,所以不发展就谈不上规范。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大学的职能也是在不断拓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该说已经把大学由经济社会发展的边沿地带推向了中心舞台,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不管怎样变,高等教育育人的职能是始终不变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永恒的主题。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从当前办学的现实来讲,一流大学的指标中,首先是要有一流的学生,要有一流的校长,要有一流的教师,这是最基础的。北大、清华的学生这么棒,它们的学生入校分数都很高,都是全国考生中的精英!另一方面,现在学费已经成为我们培养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校招不来学生,也就断了这一部分经费的来源,办学也会非常困难。所以今后高校的竞争很重要的是生源的竞争,也包括我讲的教育国际化中的国际生源的竞争。所以,要坚持学生为本这个思想,要关爱学生。今年教育厅开展了一个活动叫“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对待学生,不管是学习好的、学习差的,是城市的、是乡村的,是调皮捣蛋的、还是老实听话的,都要关爱。不仅要关爱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要关爱学生的就业、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一要对教育有感情,二要对教育有爱心,这个爱心就是对学生、对老师充满着真诚的爱,这样才能办好学,培养好人才。

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就是要把教师看成是办学的主力军。古人讲“名师出高徒”,这对高等教育来讲非常重要。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有大师,要有大爱,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教师队伍的建设,各校都有自己很好的做法和经验。当前,由于管理制度上的一些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学生数量成倍增加后,教师忙于教学,耗费的时间、精力很多,自我知识更新的时间少,精力也不够。很多老师星期天、节假日也有课,负担太重。这里我再次强调,希望校长们、从事教学管理的同志们一定要为教师自身的充电提高创造好的条件。教师的健康也至关重要,关系到学校的未来,每年拿出几十万元为教师进行体检,这对于稳定教师队伍也将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做校长的,不仅要关心教师业务上的成长、进步,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一流的校长一定要带出一流的教师队伍。省内一流也好,国内一流也好,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靠几代人扎扎实实的拼搏,形成好的校风、好的传统,才能办成一流的大学。无论是学校的办学定位,还是创办名校,都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有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要扎实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本科教学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校长一定要把本科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要把教师配备和使用的着力点放在本科教学上。从河南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来讲,“*”期间我们的总体规模增加很快,“*”期间,要把本科教育作为重点,包括增加本科学校的数量和本科招生计划。本科教学是体现我们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毫不动摇。

三、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准确定位,办出特色。

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确保大学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办学资源条件来确定在哪些学科领域、哪一个层次、哪一个方向上准确定位。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各校制定“三个规划”,大部分学校做得很好,但有些学校在定位问题上还比较模糊,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都想把学校办得小而全、大而全,盲目攀比。我觉得这可能是影响将来学校发展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各学校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不要盲目攀比。我们现在经济实力不够强,教师的力量也不够,准确定位是校长们要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的问题,不仅要在河南高等教育这个大格局中办出特色,在国内、国际上也要办出特色。我们的高职也有这样的问题,也需要抓住我们河南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方向,把它办好。比如我们现在有很多专业可以说是国内、国际的名牌,像少林的武术、长垣的厨师、洛阳的推拿,在国外的好多大学里一说,人家都很感兴趣。*年起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创办河南的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名牌专业,将来全国一说到招聘保安首先就想到少林武术学校,一说烹饪就想到河南的长垣厨师,一说保健就想到郑州、洛阳的推拿、针灸,这样才行。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管理,提高素质。

今年9月9号,温家宝总理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靠教师,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支持200名特聘教授,培养300名创新人才和150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选派500名优秀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攻读学位或者研究、学习、进修。

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做好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工作,这个方面各校都有很好的经验。当前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师德建设,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教书育人,不仅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靠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各校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优秀教师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对不思进取,工作上得过且过,不能很好履行教师职责的,要敢于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可令其“下课”。教授、副教授必须上讲台,为本科生讲授课程。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对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的任职资格进行重新认定。要鼓励名师上讲台,使学生从他们身上既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还要在他们的人格魅力熏陶下学会做人的道理。省教育厅将继续实施“教学名师工程”,争取三年内评选50名省级教学名师。

要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一要建立健全岗前培训制度,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的系统培训,培训合格的青年教师才允许上讲台。二要加强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把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三要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为青年教师创造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形成制度,严格执行。

(三)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优化配置,提高效益。

当前,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还是投入不足的问题,教育厅正在积极向省政府汇报,并与有关厅局就公共财政体系对教育的投入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力争省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能够有更大幅度的增加。同时,协调社会各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利用信贷资金加快学校发展,也是当前很迫切的一个问题,教育厅正在抓紧做。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学校的管理一定要精细化。“*”期间政府要千方百计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希望学校管理要精细一点,要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关键的地方,发挥更大的效益。现在我们办学投入与产出、效益观念还比较差,怎样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国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的大学要带头办节约型的学校,要厉行节约,杜绝校园里常明灯、常流水等浪费现象,把有限的钱用得更好。

要充分利用省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实现开放办学,不仅现有的开放实验室要对全省高校教师开放,其他教育资源,凡能共享的,也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我们河南还很穷,优质资源还很少,要特别注意充分使用、共享现有的一些贵重的大型仪器设备。同时,教师队伍也要努力实现共享,有些专业教师在一个学校是富余的,在其他一些学校却很紧张,可以互聘,包括我一直提倡的博士点、硕士点的培育,老校带新校,老学科点带新学科点。

要进一步发挥河南教育科研网和校园网的作用,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加快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丰富中外文数据库,扩大共享,节省资金,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项工作,在“*”期间要有大的突破。

(四)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丰富内涵,提高质量。

一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为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培养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也是多层次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在学制上、体制上,各校一定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特别是学科、专业的设置,要根据社会需求,大胆增设一些新的学科专业。

二是加大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力度。要继续加强名牌专业建设,力争用5年的时间评选500个左右的省级名牌专业。要高度重视新增专业的建设,从明年起,教育厅将连续3年对全省近年来本科学校新增的专业进行一次评估,确保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今后五年要重点建设50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

三是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郑州大学等九所学校参加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和使用教学改革成果。要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构建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分级教学、学分制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使更多的学生满意、受益。

四是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从明年起,教育厅将按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实施“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程”,用三年时间建设30个左右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落实实验室校、院(系)两级管理制度,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实验室开放,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本科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

五是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总结十年来我省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理想信念教育所起到的深层次的奠基性作用。从明年起,教育厅将启动“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力争用五年时间建设10个左右省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各校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校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规划,提供必要条件和必要的经费保障,把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到新的水平。

六是建立有效的教学成果培育机制。教育厅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省级立项,各校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立项、资助的方式,推进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

(五)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一是继续推进学分制。认真总结实行学分制的经验,不断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因材施教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不断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各校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保证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三是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制定政策,把一些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引导他们学习政策法规、教育理论、现代管理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六)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控,建立机制,完善体系。

一是以评估工作为契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教育厅将进一步通过宏观管理、建立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库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要把教育部对我省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作为确定财政拨款、招生计划和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二是把握重要环节,切实做好评建工作。各校要切实把评估工作作为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院(系)、各个职能部门的一把手工程,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动员,通过学习讨论,充分认识评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充分认识评估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评估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充分认识评估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整体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坚决落实。要明确任务,抓好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将任务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搞弄虚作假。要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学校要想方设法加大经费投入,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省里对当年参加评估的每个财政直供学校提供不低于30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于评估获得优秀等级的学校要予以表彰奖励。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教育厅支持学校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在教育部正式评估前,教育厅要组织有关专家,按照正式评估程序,对每个被评学校进行预评估,重点查找问题,明确整改任务,提高评建水平。各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监控的闭合系统,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

(七)进一步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不仅校长要重视、分管的校长要重视,学校党委书记和党委的其他同志也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支持校长、分管校长和教务部门同志的工作。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不断推进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学校要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领导班子要定期研究教学工作,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我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放心、满意。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里我们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展望“*”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工作压力仍然很大,还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唱响发展主旋律,打好质量攻坚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共同把河南的高等教育办好。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 篇6

一.单选题

1.社区的基本功能中,作为首要功能的是()

A:社会化功能B:经济生活功能C:社会控制功能D:社会参与功能

2.第一个研究城市问题的学派是()

A:芝加哥学派B:社会学理论C:社区研究理论D:心理学理论学派 3()被公认为是把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融于一体的传世之作。

A:《社区导论》B:《当代社会工作》 C:《江村经济》D《乡土中国》

4.()认为,社区组织是美国都市地区所发起的社会改造运动。

A:霍伯斯B:吴文藻C :滕尼斯D:费孝通

5.1915年,法林顿完成著作(),提出“社区发展”的概念。

A:《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设成更适合生活和经营的地方》

B:《社会诊断》

C:《社区发展立场书》

D《社区发展论》

6.()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

A:哥尔亭B:亚当斯C:伊丽莎白D:俾斯麦

7.()年,英国议会对旧济贫法进行了修正,出台了“新济贫法”

A:1834B:1601c:1852D:1932

8.1884年,()创立了汤恩比馆。

A:汤恩比B:巴涅特

C:柯义特D:亚当斯

9.美国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睦邻公所是()创立的A:柯义特B:亚当斯C:滕尼斯D:巴涅特

10.1935年,美国制定(),标志是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确立

A:社会保障法B:社会安全法C:社会保险制度D:社会福利制度 11.()被誉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

A:滕尼斯B:费孝通C:伊丽莎白D:芮奇芒德

12.社会工作理论的七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指()

A:精神分析派和功能主义学派的并立阶段

B:调查阶段

C:精神分析学阶段

D:获得阶段 13.1976年,()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实务理论和实践理论

A:依云斯B:谭马士C:拜雅士D:韦伯

14.在社区计划模式中,社区工作者扮演的是()角色

A:专家B:同伴C:领导D:协同者

15,社区照顾最早起源的国家()

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

16.英国社会工作研究院发表的(),建议推行社区社会工作

A:巴克力报告B:贝弗里奇报告C:社会保障制度D:社会安全制度

17.()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

A:社会保险B:社会安全C:社会保障D:社会福利

18,()首先建立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上海市B:北京市C:深圳市D:成都市

19.社会救助的目的是()

A:满足精神需要B:满足物质需要

C:维持最低生活需要D:满足心理需要

二.多选题

1.社区的特征包括()

A:区域性B:共生性C:聚集性D:多样性

2.按照社区结构及特点分类,社区分为()

A:农村社区B:城市社区C:工业社区D:城市社区

3.社区的基本功能包括()

A:经济生活功能B:社会化功能C:社会控制功能D:社会参与功能E:社会福利功能

4.社会服务的特点

A:非营利性B:地域性C:专业性D:综合性

5.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经历的战略()

A:传统发展战略B:发展第一战略C:传统战略D:运行战略

6.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

A:文献分析法B:统计调查法C :实地调研法D:问卷法

7.罗斯曼将目标分为()

A任务目标B过程目标

C 长远目标D具体目标

8.格林伍德认为构成专业的特质是()

A:专业权威B:伦理守则C:专业文化D:系统化的理论体系E:社区的认可

9.在中国古籍中,社会救济叙述的最为完善者,首推()

A:《周礼.司徒篇》B:《礼记.礼运大同篇》C:《入国篇》D《保息六政》

10.唐朝武则天长安年间,设置()

A:悲田院B:养病坊C:居养院D:养老院

11.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

A:费孝通B:晏阳初C:梁漱溟D:吴文藻

12.社区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

A:利他主义B:助人观念C:仁政思想D:兼爱思想

13.戴维.麦克莱对需要的理解()

A:对权利的需要B:归属的需要C:对成就的需要D:安全需要

14.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包括()

A:社会价值B:目标价值C:手段价值D:职业道德价值

15.社区社会工作是()的统一

A:个人价值B:社会价值C:自我价值D:社区价值

16.社区社会工作分为()模式

A:社区发展B:社区计划C:社区行动D:社会调查

17,社区资料收集的途径()

A:文献调查B:实证调查C:问卷调查D:焦点访谈

18.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A:下岗失业问题B: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C:老年人问题D:城市社区流动人口问题

19.“非正式支持体系”起到的作用有()

A:补偿功能B:调节功能C:拯救功能D:扶持功能

三.名词解释

1.社区服务

2.社区服务的原则

3.社区建设的意义

4.社区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

5.社区社会工作的长远目标

6.功能社区

7.院内救济原则

8.工业国家社会安全制度建立的意义。

9.义仓

10.乡约

11.社区照顾

12.社会保障

1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4.“双治疗”模式

四、判断改错题

1.1953年,美国社会雪茄F。韩特通过对亚特兰大市的研究,发表《社区权力结构》。认为,如果能分辨处社区内的“真正”领导人物,同他们进行恰当的沟通或对他们施加压力,就可能促进当地社区的重大变迁。

2.香港社区工作就等于社会工作。

3.社区社会工作的内在根据是需要及需要理论:

4.社区内的社会坏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分析是指社区问题分析。

5.美国奥珊斯基在《如何度量贫困》中,以恩格尔定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度量贫困的新方法。并认为,一个家庭将预算的30%以上用在食品开支上就是绝对贫困

6.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产业结构的不同和人口密度的不同。

7,社区社会工作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部分,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8,社会工作者给予有困难的人提供专业性服务是属于非正式支持。

9.在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中,社区成员不仅仅是社区社会工作的对象,也是社区事务的主体,同时也是社区工作的主体。

五、简答题

1.简述社区社会工作的长远目标

2.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

3.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

4.谈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表现。

5.社区发展的一般原则

6.新保守主义关于社区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观点

7.新马克思主义对福利国家的3个观点

8.社区民主主义的主要观点

9.社区发展

10.社区发展模式

11.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

12.社区照顾的专业过程

13.社会保障的特征

14.社区社会工作队社区发展的作用

15.简述城市社区老年人服务的主要内容

16.简述城市社区社会工作中的服务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社区服务所包含的几层含义。

2.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谈谈社区社会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3.爱尔伯福制的特点

4.论述需要的特点

5.论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6.论述社区发展目标的制定原则

7.社区照顾的目标

8,社区照顾的功能

9.论述农村青少年工作的特点

10.论述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与探索 篇7

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 以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的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分析探讨了在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 (论文) 中, 如何针对我们艺术类学生的情况, 按照既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又符合艺术专业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管理。近年来, 我们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获取了一些经验。

回顾和总结几年来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 笔者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 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完成, 但这个时候恰恰是学生们找工作、应聘考试的时间。学生忙于就业, 找工作是学生急于解决的大问题, 因而对毕业设计就大打折扣。

其次, 现行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对艺术类专业缺乏针对性, 也无法体现艺术类教学的特色。客观上凭现在艺术类学生的实际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 要按非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来做, 的确是勉为其难, 结果导致一些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抄袭拼凑, 甚至购买的办法完成任务, 这使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陷入了无奈的境地。

再次, 近年来不断扩招, 指导教师缺乏, 他们还要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 出现教师精力不够、指导不到位现象。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够强, 对学生抓得不紧, 指导质量不高。此外, 学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有少数学生联系不上, 又不主动跟教师联系等给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 我院对2010届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改革, 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分家的模式改为毕业设计 (创作) 解析报告,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不断推进和提升学生毕业作品的水平。毕业创作作品解析是以毕业设计 (创作) 的作品说明为主线, 说明创作意图, 解析作品创作过程, 探讨艺术创作的本质及规律, 总结创作经验教训的文章题材。毕业设计 (创作) 解析报告虽然是对毕业设计 (创作) 的说明与论证, 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毕业设计起到了促进作用。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从构思开始就能全面考虑相关内容, 如创意构思有所根据, 做到从历史中挖掘内涵, 从文化中感受民族风情, 从各种事物中获取灵感;充分考虑整体塑造与适应性的预测, 使学生的设计更完善, 并考虑服装的实际用途与市场。同时对美术学和绘画专业答辩程序也做了改革, 将答辩安排在毕业设计 (创作) 展览现场进行, 毕业生要针对毕业设计 (创作) 作品进行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改革可以将学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成果结合起来, 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通过毕业创作的实际操作过程, 将先前学习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 更有针对性地查阅专业文章和书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总结出经验。而且, 由于作品解析是毕业生个人作品的理论解读和创作实践的总结, 在这一过程当中, 可以使学生把文字写作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拼凑造假等现象。通过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方法、内容、管理到评分标准的一系列配套工作的改革, 使学生在毕业设计 (创作) 中得到全面的训练, 整体上有所提高。下面是我院在毕业设计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做法。

一、精心组织, 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整体工作量很大, 为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让学生在最后阶段的综合性教学训练中多学一些专业知识, 稳步地进入社会专业行业, 学院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建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 整个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序地展开。同时还成立了毕业设计答辩小组, 为该项工作在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毕业指导工作中指导教师是关键的一环, 为了提高指导水平, 根据指导教师资格要求, 学院与系挑选了专业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学院与系共同明确了指导教师的责任, 对各专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并将毕业设计各个阶段作了合理的、科学的统筹安排和实施。

二、对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 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我院根据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方案要求, 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 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在第七学期中后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 由学院向各系或教研室分派指导毕业设计任务, 各系上报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 确定指导教师、拟出选题, 报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批, 然后学生选题, 各系上报毕业设计选题汇总表, 同时还要完成学生对选题的调研、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工作, 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样在放寒假前学生已经选好了题目, 便于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工作, 因而避免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面试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 调整毕业设计时间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2]。

三、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 抓紧时间, 抓住指导教师, 认真指导

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如何?指导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我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 艺术设计、美术学和绘画3个专业11个专业方向的创作情况各异, 要求不一。为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更能提高毕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完成质量, 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阶段, 我们先向毕业学生详细介绍各位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 毕业学生可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研究专题的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专题的具体情况选择毕业学生。指导教师确定后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进行答疑和指导, 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3], 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我们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时间作出合理的、科学的安排, 既要在统一时间内完成任务, 又要统筹就业学生的工作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 还要兼顾指导教师平常教学和指导教学的关系。因此, 对每一个小阶段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 机动地协调、衔接这些关系, 既有保证毕业设计、实习阶段、论文写作的工作量的时间, 又使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不能草率敷衍。

四、对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监控

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历时周期长, 需要八九个月时间, 其质量影响因素很多。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所以应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 全过程质量监控是保证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有效途径[4]。各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程序、日程安排, 结合我们艺术类专业特点制定了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设计 (创作) 工作流程, 形成了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设计 (创作) 手册。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遵照手册 严格执行。毕业设计 (创作) 指导工作从学生大四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布置, 经过了确定指导教师、拟出选题、学生选题、论文开题、定期检查、中期审查、作品修改审阅、答辩委员会审阅、答辩、成绩评定、作品上交备案、优秀作品推荐及毕业设计 (创作) 工作总结各程序进行全程监控认真组织管理, 保障了毕业设计 (创作) 工作有序、顺利地进行。

总之, 本科毕业设计 (创作) 是每一届毕业生都要面对的问题, 只有解决好了,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的教学管理都要围绕就业、毕业设计这条主线进行, 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 我们将根据我院的办学实际和艺术类专业自身的特点继续做好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的管理工作, 加强并规范学生毕业设计, 不断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

摘要:毕业设计 (论文) 是普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也是本科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检验, 学生们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精心组织, 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二是对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 确保毕业设计质量;三是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 抓紧时间, 抓住指导教师, 认真指导;四是对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监控。

关键词:毕业设计 (论文) ,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建云, 夏凯, 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10, (1) :84-86.

[2]张丽勉.探索适应独立学院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及质量监控体系——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0) :223.

[3]屈泳, 叶素萍.理学院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研究[J].科技广场, 2007, (1) :236-238.

完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对策探析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完善对策

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是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使命的根本途径;教学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和高校教师水平的基本指标。本科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解决当前本科教学工作中的存在问题,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对高校和高校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一些高校教师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做项目、发论文上,而对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则敷衍应付,蒙混过关。这一点可从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上看出来。一些高校教师没有精心备课,上课时对着教材或PPT课件向学生念,讲课方式单一呆板;一些教师对学生迟到、旷课、上课看其他东西、打手机、睡觉、随便进出教室等不良现象不及时纠正,听之任之。这些不认真、不负责的教学态度和现象,虽不能说是主流,但却是在很多高校的不少教师身上都时有发生。不少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没有足够重视,没有花应有的时间、精力在教学上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

2教學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不少高校教学资源投入不足,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师资数量或质量无法适应教学需要,影响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急速膨胀,教学资源的缺口更加明显。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已达2001亿元,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由于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增长速度已不能满足学生人数增加的需要,扩招前1998年普通高校本科生师比只有11.63。而扩招后这一比例不断增加,2003年更高达21.07,近年来有所下降,但2006年仍为17.61。由于师资不够,不少教师自己不熟悉的课程也要承担,临阵磨枪,教学质量不高。有些学校为解决师资问题,甚至聘用部分在读研究生为外聘教师,但其教学经验和责任心都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

3学校各项教学日常管理制度难以完全贯彻落实

每所高校都制定了涵盖各教学环节的日常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也基本上得到贯彻执行,并确保了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但是总有个别教师不遵守,甚至是置若罔闻,需要学校管理部门三令五申,采取强硬态度和严厉手段才遵守,一段时间后又故态复萌。例如个别教师上课迟到,上课过程中打手机、到课室外打开水,因故不能上课时未经学校管理部门批准擅自找人在课堂上播放与授课内容无直接关联的视听材料。凡此种种教师不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行为,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却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示范效应,影响教学工作的严肃性。

4部分学生有明显的厌学情绪

目前不少高校里都有一小部分学生具有比较明显的厌学情绪。这一小部分学生上课迟到或干脆旷课,又或上课心不在焉,看其他书籍、看报纸、打电话、睡觉,甚至随意进出课室;作业经常抄袭或直接在网上复制;课后几乎不复习教学内容,沉迷电脑游戏,到考试前几天将任课教师划定的复习范围背一下,考个合格分数混学分和文凭。这部分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厌学行为,除了自身学习积极性和觉悟不够高外,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恰当也是重要原因。

5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仍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不少课程考试要求不严格。不少教师在考试前都会将考试重点或考试范围告诉学生,学生只需掌握这部分内容就能通过考试,很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全面深入掌握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对于采取论文形式作为考试的课程,不少学生直接在网上复制抄袭他人论文充数,但鲜有被任课老师判定为抄袭的。考试把关不严格,直接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功底不强。其次,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需要。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和高校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忽视或者未能采取有效形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导致学生能力、素质结构残缺不全,严重削弱了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当前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成因

1考评机制不完善

首先,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在实际执行中不到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才,因此只有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即其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在工作上的发展水平才是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最终、最直接评价指标。但是如果采用这个最终指标去评价教学水平,耗时长,可操作性也不高。当前大部分高校均以教师该学期的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作分数为主要的中介指标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然而,即使学生评价方案和指标设计得非常全面、科学,但由于学生对教师“打击报复”的顾虑难以完全消除、学生对教学质量缺乏正确科学的理解、学生责任感不高、少数教师采取不正当方式讨好学生等各种实际因素的干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分数容易偏高,造成评价结果失真,即使很不负责、教学水平很低的教师也有可能取得不低的分数。学校虽可通过教学督导、教学检查等方式监控教师教学工作,但人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位教师、每节课的情况都进行监督。基于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高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往往执行不到位。

其次,学校对教师的奖惩和评价往往“重科研、轻教学”。学校对教师发表论文往往给予较高的奖励,但对教学认真、水平高的教师奖励力度和范围都较低;教学不负责、水平不高的教师惩罚力度不强,容易造成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时间在科研上,而对教学则是敷衍应付。同时,教师评定职称时往往多考察科研能力,对教学只有量的规定,无质的考核,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任务即可,这也容易引起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2高校教学改革仍不到位

虽然高校教学改革一直都在不断进行,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一些核心问题的改革仍没有取得根本突破。在教学内容上,授课内容脱离社会实践,未能有效联系学科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的现象仍有不少;在教学方式上,上课机械灌输,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教学方式不受学生欢迎的问题在高校中也较普遍;在能力培养上,不少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仍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这些关键领域的改革没有取得实质突破,使教学绩效未能有效彰显,也是造成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

3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不足

由于扩招,各高校近几年都招聘了大量年轻的教师,这些年轻教师从进校就直接上讲台,绝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和锻炼,对所教的课程甚至自己都是边教边学。尽管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已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但这种岗前培训很多都是时间短、流于形式,效果不高,对增进高校教师教学技能作用有限,同时学校平时也很少举办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活动。这就造成很多任课教师教学技能不足,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4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急剧膨胀,1999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59.7万,按2007年计划招生567万计算,仅八年时间扩大近3.6倍。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虽有其客观需要,但这种超.常规的增长速度已经脱离了不少高校的资源支撑能力,由此造成教学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生师比提高,教學质量未能有效提高,影响了教学中心地位的巩固。

三、完善当前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对策探析

1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考评机制

要健全和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的考评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教师考核、升迁中的重要性,改变教师“轻教学、重科研”的情况。优化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机制,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要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看各项量化指标的评分,更要看学生对任课教师提出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改进建议,并及时向教师反馈。对各项量化指标的评分,既要看绝对分数,也要看相对分数,即对学生评价分数排名较后的教师要摸清情况,如教学水平确实不理想的要制定帮扶措施,限期整改,并根据整改效果进行奖惩。加大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力度,在做好日常检查的基础上,对任课教师存在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检查和整治,并定期复查,巩固整治效果。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座谈会,邀请用人单位和已毕业的学生交流人才培养意见,使教学质量与社会需要有机衔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为每位教师建立教学质量档案,详细记录教师每学期的教学质量情况,并以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奖励、评定职称、职务升迁的先决条件,对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在奖励、评职称和聘任时要优先考虑,并提高奖励力度,对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要进行一定惩罚,直至取消聘任。

2深入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开展,继续深入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编写、使用既能反映学科基本体系和新成果、新理论,又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而且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优秀教材,扩大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的使用率;积极探索和应用案例式、研究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避免“填鸭式”的机械灌输;课堂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外,更要探索有效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把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和改革,加强完善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确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浓缩理论课程,增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定和投入充足的时间、精力钻研教学,完成好教学任务。加强师资建设,对新教师要采取导师制、以老带新等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定期举办各种教学研讨和培训活动,使任课教师掌握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4增加教学资源投入

政府要增加对高校的财政投入,确保高校有充足的教学房舍、教学设备、教学器具、教师力量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需要更新教学资源,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另外,高校也要探索多元化的筹资办学机制,多渠道增加教学资源,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保障教学的中心地位。

5合理控制扩招速度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虽有客观需要,但不能盲目追求学生人数的增长,扩招速度不能脱离学校教学资源的支撑力度,否则最终将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在确定招生规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资源、教师数量的支持能力,合理控制扩招规模,确保教学质量不会下降并且能不断提高;而且在推进规模发展的同时,高校要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上一篇:读书笔记其2下一篇:活动生日晚会家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