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管理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互联网兴起之前的政府信息公开一般是采用传统的报纸、杂志、政府公报等形式,现在随着政府上网,很多政府网站已开辟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在国外网络也成为政府进行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式,在我国利用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政府信息公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政府的“中国上海”网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府信息公开管理论文 篇1:

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平台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实施已半年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及时、准确、便民的原则公开政府信息,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可以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

“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平台” 是以政府网站的形势实现信息公开。该平台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使主节点与子节点形成一体化信息平台,可以方便地实现信息数据的充分共享和交换传递,各目录公开的信息更加丰富,为民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查询,同时统一受理公开申请的接受和处理渠道更加畅通,从源头上保障信息规范、有效和及时,上下同步、规范统一。

整体规划流程

在整个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目录的规划、信息格式的定义、信息保障、依申请公开信息的申请及处理、统计分析与监督、与第三方接口等成为整个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的最为关键的部分。

1、信息目录规划及信息格式定义

政府信息公开主要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主动公开或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让公众知晓。在整个过程中,要公开的信息则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对信息的具体格式,则在国务院颁发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没有做具体的规定,仅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要公开的信息内容。因信息目录及信息具体格式没有做规定,致使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各级政府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公开目录编制规范》尤其重要。在“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平台”中,支持目录的自定义及信息表现格式的自定义,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公开系统的不同需求。

2、 信息保障

在整个信息公开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即如何保障公开的信息及时,有效的录入到公开系统中,让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在实际项目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对政府机关各部门信息进行及时公开:

一是各级政府对信息公开的格式、上报时间等发文规定。对于信息公开的目录、目录的编号、公开信息的具体格式、索引号产生规则等做出详细规划后,以发文的形式,下发到各对应部门,以保障信息有效的,快速、高质的上传到系统中来。

二是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中的监督机制。可以统计出未及时公开的信息数,及各部门在一定时间段内录入信息的量,以量化的标准对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三是年度工作报告。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实际项目中各级政府部门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市级政府,则规定各部门在每年2月底要将年报上传到系统中。

3、 依申请公开

依申请公开主要是对因某些原因,不能主动公开的信息,对申请人申请的相关内容做相应的回复。在很多情况下,政府部门不能将涉及机密或第三方隐私等内容的信息主动公开出来。只有在申请人提出对应内容申请的时,经过特定部门审批,或经第三方同意后,方可将信息告知申请人(见下图)。

统计分析与监督

为了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深入发展,保证各项规定切实有效地得到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设定了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考评机制。为此平台在数字上为考评提供依据,为监管部门提供了途监督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量统计,为各部门考核提供数字依据。

在系统中,分别对系统里不公开信息、依申请公开信息及主动公开的信息进行了分类统计,可以明确看出各部门公开信息的录入情况,为各部门工作考核提供了参考数据(考核数据可以明确到年、季度、月)(见下图)。

(2)对各部门要公开而未及时公开的信息的监督。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对公开信息明确规定了两项目内容:2008年5月1日前公开的信息不统计是否延迟公开;2008年5月1日后,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

对于以上规定,在“大汉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平台”中,对要公开而未及时公开信息的处理,特别是工作日算法的处理,另外在系统中还对未及时公开的信息提供统计功能,为监管部门提供一种监督手段。

(3)对各部门依申请公开的统计,及对申请信息处理情况的监督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对信息公开申请的规定: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内。

基于上述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平台”中都进行了处理,在进行统计时,也将其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如下图所示:

(4)对各部门意见箱办件的统计及办件回复的统计

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现处理试运行阶段,公民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进行咨询和投诉。意见箱对于办件的统计,也为工作年度报告提供数据参考。

(5)提供年报的功能

工作年度报告主要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在“大汉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平台”里,提供了年报管理的功能,对各部门上传的年报进行管理。

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将会成为政府各部门公开信息的管理、维护的平台,是政府部门的资源库。如何将政府部门资源在其它载体进行公示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系统要解决一个问题。在“大汉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平台”中,提供了丰富的WebService接口,可以获取系统的节点结构、目录结构及主动公开的信息,将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中主动公开的信息提供给第三方。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还集成了内部公告,讨论区、短信、邮件等辅助功能。

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与内容管理系统的关系

在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的开发及实施过程,很多用户也提到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与内容管理系统有什么关系,也可以在内容管理系统里实现信息公开,为什么还要将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独立出来?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描述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

1、 使用的主体不一样。政府信息公开系统是政府内部的资源库,是各部门公务员都参与信息数据的维护,而内容管理系统主要是政府各部门信息中心的人员进行维护。

2、 目录构架方式不一样。门户网站的栏目构架是依照门户服务类型以及服务对象进行组织与构建,而政府信息公开则以政府信息资源节点分类为目录构建依据。

3、 展现的重点不同。政府信息公开主要是对公开信息提供快速、方便地分类检索,网站只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表现方式和途径之一,因此,网站更侧重丰富的表现,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则侧重的是技术数据和依据。

4、 系统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政府信息公开有公开、不公开、依申请公开了多少的统计报表,有依申请公开、审核、年报、意见箱、办理查询、热点信息、问题解答、部门数据发布统计、数据浏览量统计等专项功能,这些功能在后台管理维护和统计上,都不适宜和普通网站栏目信息的管理混在一起。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发,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部门是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所有者,政府信息公开使政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从多个项目实际来看,现市级政府将各市级部门及县级政府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做了系统的集成,在不同地区,不同市级政府,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规范特别是目录及信息格式的规范各不相同,信息公开的表现各有不同,这对于在大范围内做公开信息整合造成一定的难度。

作者单位:南京大汉网络有限公司

作者:金震宇

政府信息公开管理论文 篇2:

基于电子政务网的政府信息公开与管理系统

互联网兴起之前的政府信息公开一般是采用传统的报纸、杂志、政府公报等形式,现在随着政府上网,很多政府网站已开辟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在国外网络也成为政府进行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式,在我国利用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政府信息公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政府的“中国上海”网站。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突破了时间、空间和一些人为的因素,不仅是节约了政府成本,为政府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公开方式、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所在,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政府信息共享。本文将通过在国家电子政务网上构建政府信息公开与管理系统,尽可能地充分发挥政府机构履行本职职能,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实现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进而达到全社会共享社会公开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价值利用,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

系统体系结构

1.三网体系结构

目前国家已经建立的电子政务网分为政务内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政务内网是涉密的党政机关办公业务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前提下,覆盖范围尽可能少。政务专网是党政机关的非涉密内部办公网,主要用于机关非涉密公文、信息的传递和业务流转,它与外网之间不是通过传统的防火墙来隔离,而是通过网闸,仅以数据“摆渡”方式交换信息(网闸的HTTP、FTP、SMTP等通用协议全部关闭或不提供这些协议支持),以便实现公共服务与内部业务流转的衔接。由于“摆渡”方式并不能使专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因此,专网基本不受国际互联网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另外,政务专网不是涉密网,又可实现广泛的内部互联,还可与外网实现安全信息交换。因此,政务专网完全能够作为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内部业务流转和信息处理的主要平台,并形成公共服务的外网受理、内(专)网办理、外网反馈的闭环机制。政务外网是政府对外服务的业务专网,与国际互联网通过防火墙逻辑隔离,主要用于机关访问国际互联网,发布政府公开信息,受理、反馈公众请求和运行安全级别不需要在政务专网运营的业务。

2.系统架构

为了在电子政务网络中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需要,同时满足政府机关归集本行政机关产生或获取的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与管理系统将由部署在政务外网的政府信息公开子系统和部署在政务内网的政府信息管理子系统组成。内网管理子系统和外网公开子系统采用数据摆渡来实现数据交换。系统的组织架构图如图1所示。

内网政府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内部电子化数据和人工录入。经过内网政府信息管理系统采集并审核发布的信息,由数据摆渡的方式交换到外网供社会查阅,数据摆渡采用定时交换,保证信息的及时发布。

图1 系统结构架构图

系统功能特点

政府信息公开与管理系统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外实现了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对内实现政府信息的归集管理。

1.内网政府信息管理

内网政府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采集、申请办理、统计分析、权限管理和系统管理。信息采集的功能是元数据标引、信息审核、信息发布(传递给服务子系统)等,实现对信息采集、编审、发布的全程控制。信息采集的渠道和方式:一是政府网站。行政机关已经在政府网公开的信息,应按照《条例》规定纳入目录系统,以利于公众长期查阅和监督,可通过网站自动抓取的方式实现采集。二是内部业务系统。适用于采集已产生且应公开但尚未公开的政府信息,可通过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三是人工录入。主要是采集尚未形成电子数据的信息,可通过人工输入方式完成。政府信息的公开方式分为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可以在外网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中对社会公开。依申请公开是指政府信息需要通过依法申请才能获得。不予公开是指政府部门产生的内部会议纪要、内部规章制度等保密性文件。

内网政府信息管理系统的另一个功能是申请办理,申请办理首先需要制定申请办理流程,然后利用工作流定制工具实现符合实际办理业务的程序逻辑,工作流组件组织如图2所示。申请办理由受理机构启动申请办理流程,并把申请处理单流转到相关的业务部门,业务部门根据申请内容做出答复,如果答复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延期办理和征求第三方意见,由受理机构向申请人(申请机构)出具申请公开延期告知书。通过申请办理工作流的使用,保证了在申请办理过程中及时跟踪和保持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同时也保证了及时向申请人或申请机构作出答复。

图2 申请办理工作流组织结构

2.外网政府信息公开

外网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主要是通过政务外网提供政府部门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网系统主要包括政府信息检索、分类导航、信息展现、目录下载、申请公开等服务,使公众能快速、便捷地查阅、获取政府部门发布的政府信息。政府信息的展现形式分为目录列表、卡片摘要和信息详情三种形式内容。政府信息目录下载提供政府部门每年发布的政府信息目录。

申请公开功能为公民或社会组织提供通过网络提交获取政府部门的政府信息或更正的政府信息的申请,公民或社会组织在外网系统的申请公开栏目中按申请要求填写详情的申请内容和申请目的。当申请提交成功后,政府部门的受理机构将根据提交的申请信息判断信息填写是否完整。如果提交信息不完整,则通过系统退回让申请人补充信息。如果提交信息通过审查,则由系统自动出具依申请公开登记回执,通过登记回执告知申请人政府部门已经受理。对于已经受理的申请信息,政府部门的受理机构根据申请内容判断能否当场答复,如果当场能够答复,通过系统告知申请人申请信息主动公开的途径和方式,如果不能当场答复将数据交换到内网政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办处理。外网申请公开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外网申请公开流程图

(作者单位: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通信信息中心)

作者:李爱平 赵志刚

政府信息公开管理论文 篇3:

政府信息公开条件下的档案优化管理

摘 要: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机关内部新增的一项职能,如果要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有某一部门来具体承担这项工作。那么,如何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以最低的代价建立起政府信息公开的组织机构,就成为了当前政府信息公开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解决;问题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的冲突与融合

(一)在时间范围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这就意味着,政府信息如果不是关于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方面的内容,不论其是否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只要转化为档案,就得“打人冷宫”,三十年之后才能重见天日。其次,在利用主体的范围上,《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内的档案机构所保存的尚未向档案馆移交的档案,主要供本单位利用,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以及中国公民如需要利用,必须经过档案保存单位的批准。《机关档案工作条例》规定:“机关档案部门保管的档案,是现行档案,主要供本机关和上级主管机关使用,不属于开放范围。”按此规定,政府机关形成的档案在本机关档案部门保存的十年或二十年之间不在开放范围之列,只供本机关工作人员和上级机关利用,一般社会公众根本没法利用。

(二)在利用手续和使用方式上,《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介绍信或者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开放的档案。”可见,只要公民能够有效表明自己的身份,就可以不受阻拦地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单行法规中,却在此之外附加了诸如身份、查档目的等许多额外的条件。这些与《实施办法》不一致的规定,既给社会公众利用档案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为政府机关或档案馆以公众无法说明理由为由拒绝公开档案提供了借口。正是这一系列限制利用的规定,给社会公众利用档案设置了层层关卡,本来可以自由获取的政府信息,却因为成了档案而无法正常利用。另外,《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第十条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的档案,利用者如需复制,必须填写复制申请单,经馆长批准,并由档案馆负责办理。可复制档案的内容、数量,由各档案馆酌情决定。”这一系列规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强化档案馆对其保存的档案的控制权,从而对社会公众利用馆藏档案的方式严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也为公众自由利用档案和政府信息制造了障碍。

(三)虽然《档案法》和《实施办法》中都有对社会公众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开放档案和未开放档案的条款,但却没有规定档案部门不依法提供利用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对档案损毁,丢失、涉密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却作了详细说明。这种保密和损毁责任偏重,而提供利用责任缺失的情况,就使得档案部门往往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能不提供利用就不提供利用”的原则,为了避免因档案损毁、丢失、涉密而承担法律责任,而千方百计地逃避提供利用。

二、政府信息公开条件下档案管理对策

(一)将机关档案利用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机关内部新增的一项职能,如果要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就必須有某一部门来具体承担这项工作。那么,如何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以最低的代价建立起政府信息公开的组织机构,就成为了当前政府信息公开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实际上,目前《条例》中并未明确指定政府机构内部究竟由什么部门来承担政府信息公开的职能,如果要在现有基础上增设专门的部门,又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经费、人员、编制的问题。机关档案室实际上是政府机关内部的信息集中地,本身就承担着政府内部信息管理的职能,因而对于承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

(二)要赋予公民利用机关档案的权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赋予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那么既然是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在任何时间段就都应该公开,不能受时间上的限制。例如美国通过制定的《信息自由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确保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获取权,为公众提供获取政府信息的机会。根据这一法律,美国公民享有从政府的档案馆、手稿馆、图书馆、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情报所、科研所获得信息,并利用信息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受年代的限制,无论有关信息是保存在档案馆里、文献中心的库房里,还是在政府机构的办公室里。在我国,机关档案室保存的档案承载着大量的政府信息,如果一方面倡导政府信息公开,赋予公民自由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另一方面又限制公民利用机关档案,这本身就不合情理。

(三)要根据政府信息公开的审查标准开放档案。政府信息从文件形式转化为档案形式,在内容上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因此,既然处在现行阶段的政府信息要按照《条例》规定的审查标准确定是否公开,那么在档案阶段也应保持这一标准,而不能因为变成了“档案”就全部打人“冷宫”,一定要三十年之后才能面世。具体的操作方式是:要淡化政府信息与机关档案之间的差异,即在公众申请利用机关档案时,档案室应依照《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审查标准,对所申请利用的档案进行审查,进而决定是否向公众提供利用。也就是说,政府档案自其产生的一刻开始,原则上都必须是公开的,是否向社会公众提供,不受时间和保存地点的限制,只受内容的限制。如果档案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第三方不允许公开则不予提供,否则就必须向社会公众开放。

最后,要建立档案馆提供档案利用的责任追究制度。纵观《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通篇都是强调档案馆在档案开放与利用上的管理和控制权,所设定的法律责任上也只是针对档案管理和保护的,却未对档案馆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利用的法律责任和责任追究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责任的缺失,必然导致档案馆对外提供档案利用上的消极逃避行为。因此,要保障社会公众对档案馆中政府档案的利用权,就必须建立档案馆提供档案利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档案馆无故阻碍社会公众利用在开放范围之列的档案,不履行提供档案利用的义务,或不依法定密与解密,或违反规定收取费用,或增加法律规定之外的利用手续等违法行为,必须设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以利于制度的执行实施。

作者:房素萍

上一篇:数学课堂理念教学论文下一篇:承揽合同半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