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精选11篇)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篇1

海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为规范本院信息公开工作,提高医院工作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医院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医院民主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根据《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修订本工作制度。

一、调整信息公开工作(院务公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本单位信息公开工作,财务科、医务科、人事科、药剂科、设备科等职能科室依据本制度规定,做好各自信息的公开工作。

二、公开范围和内容

(一)对社会公开

1、医疗服务信息:医院依法执业登记事项,主要卫生技术人员执业情况,门诊、急诊、住院的就诊程序,工作人员上岗佩戴胸卡等。

2、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常规医疗服务价格、常用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价格。

3、行业作风建设情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规定,医疗服务投诉信箱和投诉电话。

4、收费信息:住院病人实行费用“每日清”制度,出院提供总费用清单,门诊病人提供费用清单,向患者提供病历资料复印服务。

(二)对内部职工公开

1、医院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

2、医院经营情况,包括业务收入、成本变动、经济效益和资产负债等情况。

3、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重大事项,包括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福利待遇等。

4、职工关心的其他有关问题,包括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及民主评议干部情况,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及考核情况、基建维修项目、大型设备物资采购情况等。

三、公开方式和程序

1、设立电子触摸屏查询装置、查询电话、宣传橱窗、电子大屏幕公告栏、意见箱、投诉电话。

2、设立公示栏、院务、党务公开栏,张贴有关资料。

3、召开会议,主要通过院务会、院周会、职工座谈会等形式研究和通报院内重大事项。

4、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将有关内容向职代会报告或向全院职工大会通报。

四、监督检查

建立由工会、职工代表和有关人员组成的院务公开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的职责是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监督院务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全面、及时,程序是否合法,职工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得到认真解决和答复。院务公开监督小组要定期对院务公开情况和有关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并通报检查考核情况。医院院务公开各有关责任人对院务公开监督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应在三十日内给予答复或说明,对其中需要整改的事项应当采取措施及时整改,并接受职工监督。医院职工和职工代表对公开的有关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依法负有保守秘密的义务。

五、附则

1、本制度由本单位信息公开(院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向本单位职工公开信息工作按照院务公开相关规定执行。

3、本制度自修订之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篇2

就目前来看, 我国一些学者关于政府信息的定义只是语言略有不同, 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其将政府信息定义为:是指在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 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在我国学术界定义也尚未统一, 但根据目前相关立法的理解, 大多数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则是指政府机关及其他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根据法定程序主动或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

(一) 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不完善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 政府信息公开需要与其他相关的法律互相衔接、互为补充, 因此在我国《政务信息公开法》《行政程序法》等配套法律的缺失, 也是阻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 行政机关过于集权且对其监管薄弱

信息公开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中, 一些机关利用其特权非法干预有关政府信息的公开, 另外加上我国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监督部门往往受制于政府机关, 监督不独立, 监管力量薄弱。

内部监督作用不能凸显。因为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关是政府信息的主管部门, 而监察机关的监督权力规定的较为模糊, 使得相关部门自由裁量权太大。另外作为监督机关对其责任的规定也并不明确, 监督机关由于和其他机关共同服从同一上级, 这使得监督主体在行使监督权力时, 一些监督主体往往会因为自身利益或上级的压力, 对作为被监督者的行政机关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 甚至对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视而不见。

外部监督缺乏积极性。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有权向它的上级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举报。但这种监督行为可能需要监督者承担一定的经济或者其他负担, 甚至面临遭受打击报复等风险。因此在一些情况下, 人们并不愿意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 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提升位阶, 制定《信息公开法》。首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仅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法律位阶较低;其次, 政府信息公开属于对人民政府权利义务的设定, 其显然有悖于“任何人不得为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一基本原则;最后,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行政法规, 在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方面存在局限性, 只能约束各级政府, 对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工作机关和具有一定政府权力的企事业单位则无力约束, 现实中的诸多问题不能在行政法规层面得到完全解决。因此, 国务院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当对其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 并最终转变为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信息公开法》。

(二) 强化监督、完善考核机制

建议在未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修正或者信息公开立法中, 立法者应当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行政内部监督主体的责任。对于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监督职责的组织或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通过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内部监督主体的责任, 从而促进行政内部制约机制的良性循环, 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

此外要不断完善考核机制。首先, 要建立专门的考核机构, 完善政府目标考核机制, 要把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纳入各项考核评议工作中;其次, 可以设置专门的监督网站, 使公众在网站对公开情况进行评价, 把评价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最后, 对考核要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 考核的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三) 建立完善的救济机制、责任追究机制

一方面, 《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由于制定较早, 在救济方面, 受案范围、当事人资格、举证责任、期限、复议或判决结果等与政府信息公开不相适应, 因此, 应加快修改完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机关应尝试建立专门的信息委员会, 负责认定信息是否应该公开, 监督政府机关信息公开工作。信息委员会应保障其具有独立的地位, 委员应具有中立性, 信息委员会应当吸纳专家及普通群众代表。

现实中经常会出现有关机关责令信息公开主体公开仍不公开的情况, 可见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因此首先要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做详细规定, 对政府机关的政府信息依法公开而不公开行为要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 不能通过惩罚机关代替惩罚责任人。另外要明确违法的行为和法律责任的形式, 增强实际操作性, 从而铲除“耍赖皮”的情况, 建立起不依法公开不罢休的责任追究机制。

综上所述,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真正实现政府信息公开不仅需要政府机构内部程序的完善, 还需要来自外部的监督和制约, 只有建立完善严密的法律体系规范和相关的配套制度, 才能使政府信息公开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陆颂.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12

[2]杨科.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J].红河学院:新西部 (下旬.理论版) , 2011, 35 (9) :101

高校信息公开制度探究 篇3

高校的信息公开是现代法治国家从制度的层面确保人们行使“知的权利”,是高校民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相关认识不足

伴随着政务公开的不断加强,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信息的公开力度,但是对于教育信息公开这一方面,人们却是给予忽视。由于在高校的校务公开、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等方面上,人们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有一部分人对相关制度的内涵、概念、范围理解不明确,不会有效的区分。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会使人们在实际的使用方面也会很混乱,大大的影响人们对高校信息公开的主体、目的、范围方面上的认识深度。在对高校的信息公开的地位而言,高校的相关领导阶层对公开的意识还未完全的到位,并未真正的重视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推行,在公开思想、民主思想方面认识不够,严重束缚了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改革进程。在高校信息公开的目的上,一部分人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是一味的满足上级文件的相关要求,鲜有真正的进行高校职能的转变,影响人们对高校信息公开的本质认识。

1.2监督力度不够

在高校信息公开中,其核心内容就是把学校的管理行为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这样就促进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高校资源的配置状况、发展情况都能够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帮助高校民主监督的完善与进一步的发展。即使高校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往往会出现纪委热、行政冷的问题,在实施的监督主体上还是不到位,对责任主体的不明确,导致了实际的监督乏力,大大的制约着信息公开的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信息公开工作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合法性均存在着明显的约束,由于纪检与工会的监督权不大,一部分的单位会不配合信息公开的工作,这就造成了纪检监察单位难以有效的监督信息公开上的行政管理工作。

1.3公开的内容有限

对于我国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而言,它是一种相关制度,而不是一种法律规范,在进行高校信息公开的问题上,缺乏相应的法律强制力。再加之对于要公开何类信息、向何人公开信息、怎样公开信息、信息公开的范围等问题上,完全由高校的相关部门所决定,这就造成了即使公开了信息也只是不相关的信息,而师生所需要的信息未公开。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存在着相关的利益分配,也会出现拒绝公开信息的现象。

2.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途径

2.1加强法制观念、权利义务观念

在高校的教育领域内,要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在进行高校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方面,也要积极的融入法律意识。目前,我国颁发了《工会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在高校进行信息公开的同时,也要进行对相关法律的学习贯彻。在高校的领导层面上,也要身体力行,加强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逐步的对高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提高按章办事的规范性、自觉性。在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工作中,要帮助信息公开主体明确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可以做什么、必须要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的要求,树立强烈的权利、义务的观念。由于我国效果的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活动很少,公开的形式化严重,对权利义务的规范方面也不足。这就需要在权利、义务的基础上,来进行高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建立工作,保证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有效的促进制度的强制性、权威性,帮助信息公开工作的有效进行。

2.2建立公开信息查询系统

由于在高校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义务主体、权利主体在信息的传递的层面上,存在不对称的现象,这就需要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信息活动,以高校作为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适当的进行对信息公开指南的编制,提高社会群众的指引,科学的对信息进行掌握。信息公开指南包括了负责信息公开机构的介绍、校方的设置情况、相关的权力义务、公开的程序、范围等。建立公开信息查询系统,提供电脑查询、电子触摸屏、公开信息目录等查询工具,保证信息公开权利人的提供信息的效率。

3.结果

综上所述,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研究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在政务信息公开的环境下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途径,以期更好让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更有效的进行,适应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党务信息申请公开制度 篇4

1、党员群众根据自身需要向有关党组织提出申请,党组织根据有关规定,按程序向申请人公开。

2、申请人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党组织提出公开党务信息申请。(1)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住所、身份证明、联系方式等。

(2)请求公开的具体内容。(3)申请人的签名或盖章。(4)提出申请时间。

3、申请人申请公开的党务信息,原则上应当进行公开,但涉及党和国家秘密或应当公开但正在审议、议论过程中的信息除外。申请公开的党务信息含有禁止或限制公开的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可公开部分应当向申请人公开。

4、依申请公开的办理:

(1)党组织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日决定是否公开。(2)因信息资料处理等客观原因及其它正当理由不能在3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公开的,可延长至10个工作日。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篇5

第一条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是指: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公开履行行政职能的一项机关效能监察制度,是加强民主监督、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改进服务,遏制以权谋私,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措施。

第二条 依据行政管理相对办事方便、行政要求公开透明,行政行为接受监督的基本原则实行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

第三条 所有工作人员应遵守本制度。

第四条 主动公开的内容

(一)机构职能

主要包括:本机关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能情况,机构领导及分工情况,内设机构及分工情况,下(直)属单位设置及职能情况。

(二)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本机关转发的国家和省、市有关政府法制工作的法规政策、以区政府名义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等。

(三)规划计划

主要包括:政府法制工作发展规划及有关政府法制工作的专项规划。

(四)业务工作

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起草,政府法制宣传、培训,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及应诉等工作。

(五)重大事项及其他需公开的事项

1、重要会议、活动情况。

2、人事任免情况。

3、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实施情况;政府采购情况。

4、评先树优情况。

5、其他应对外公开的事项

第五条 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政府信息公开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

根据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要通过区政府门户网站为主动公开的方式,并辅以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公开相关信息。

第六条 依申请公开内容和形式

(一)申请

1、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由公民和其他组织采取信函、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申请;

2、注明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身份证明、联系方式;

3、所需信息的内容描述。

(二)答复

收到申请后,应进行登记,并根据下列情况及时给予书面答复;

1、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告知申请人可以获得该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2、属于免予公开范围的,应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

3、不属于受理掌握范围的,应告知申请人;能够确定该信息掌握机关的,应告知联系方式;

4、申请公开的信息不存在的,应告知申请人;

5、申请公开的内容不明确的,应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

(三)部分公开

要求提供的信息含有免予公开的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应当提供可以公开的内容。

(四)禁止行为

答复申请人不予公开、不予提供的信息,不得用以有偿服务或者变相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

(五)期限

1、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

2、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3、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4、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应当征求第三方意见;

(六)依申请提供公开内容的形式

1、依申请提供信息,必要时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场所,供申请人当场阅读或者自行抄录;

2、应申请人的要求,可以提供打印、复制等服务;

3、申请人在申请中选择以邮寄、送达、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获取政府信息复印件的,应当以该申请要求的形式提供,因技术原因无法满足的,可以选择以符合信息特点的形式提供。

第七条 监督措施

1、群众监督:一是设立投诉电话,号码为:0533-6199999;二是设立监督意见箱,方便服务对象投诉;三是召开座谈会、走访、接受社会评议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2、内部监督。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的执行情况。对凡应该公开而没有公开,以及公开内容不规范的,责成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的进行通报批评。

3、奖惩。把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内容,由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检查并提出奖惩建议。

杭州钱塘小学信息公开制度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学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依法获取学校信息,深化学校校务公开,促进学校依法治校,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提高学校工作透明度,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学校信息,是指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在开展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所称信息公开是指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在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学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公布。

第三条

学校信息公开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学校公开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社会稳定和学校安全稳定。

第四条

学校公开信息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有关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审批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公开。

第五条

学校各单位发现不利于校园和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及时发布准确信息予以澄清并报领导小组备案。

第二章

公开的工作机构

第六条

学校设立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推进、协调、监督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学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信息公开工作监督办公室。第七条

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设在校长办公室,负责处理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具体职责是:

(一)具体承办学校信息公开事宜;

(二)协调、管理、维护和更新学校公开的信息;

(三)统一受理、协调处理、答复向学校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

(四)组织编制学校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目录和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五)协调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六)协调各二级单位的信息公开;

(七)与学校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

信息公开工作监督办公室设在监察处,负责信息公开工作的反馈监督。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信息公开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与本单位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保密等要素负责。

第三章

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

学校应当主动公开以下信息:

(一)学校名称、办学地点、办学性质、办学宗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内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学校领导等基本情况;

(二)学校章程以及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四)各层次、类型学历教育招生、考试与录取规定,学籍管理、学位评定办法,学生申诉途径与处理程序;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等;

(五)学科与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与图书藏量,教学与科研成果评选,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结果等;

(六)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与勤工俭学的申请与管理规定等;

(七)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岗位设置管理与聘用办法,教师争议解决办法等;

(八)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与投诉方式;

(九)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

(十)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处置情况,涉及学校的重大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情况;

(十一)对外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外籍教师与留学生的管理制度;

(十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除学校已公开的信息外,学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还可以根据自身科研、工作、学习等特殊需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申请获取相关学校信息。但是否准许,由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核准。对于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无法确定是否应予公开的,由学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确定。

第十条

学校对下列信息不予公开: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

(二)涉及商业秘密的;

(三)涉及个人隐私的;

(四)正在调查、讨论、审议、处理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和保存的信息;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学校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

其中第(二)项、第(三)项所列的信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学校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予以公开。

第四章

公开的途径和要求

第十一条

对依照本实施细则规定需要公开的信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校内媒体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校外媒体以及新闻发布会、年鉴、会议纪要或者简报等方式予以公开;并根据需要设置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或者电子屏幕等场所、设施。

第十二条

学校在学校网站开设信息公开意见箱,设置信息公开专栏、建立有效链接,及时更新信息,并通过信息公开意见箱听取对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

学校编制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并及时公布和更新。信息公开指南包括学校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和获取方式,依申请公开的处理和答复流程等。信息公开目录包括学校信息的索引、名称、生成日期、责任部门等内容。

第十四条

学校定期将学校基本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置于学校有关内部组织机构的办公地点、档案馆、图书馆等场所,提供免费查阅;将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分别汇编成册,并及时补充更新,在新生和新聘教师报到时发放。第十五条

学校完成信息制作或者获取信息后,及时明确该信息是否公开。确定公开的,明确公开的受众;确定不予公开的,说明理由;难以确定是否公开的,及时报请省教育厅审定。

第十六条

属于主动公开的信息,学校自该信息制作完成或者获取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公开的信息内容发生变更的,在变更后20个工作日内予以更新。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公开的,应当报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备案。法律法规对信息内容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

学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依照本实施细则第九条规定向学校申请获取学校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代为填写学校信息公开申请,但须申请人签名确认。

学校信息公开申请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身份证明、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学校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学校信息的形式要求。

第十八条

校长办公室负责受理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向学校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学院办公室负责受理本学院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向本学院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按下列情况予以答复:

(一)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告知申请人获取该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不属于本校职责范围的或者该信息不存在的,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信息的职责单位的,告知申请人该单位的名称、联系方式;

(四)申请公开的信息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告知申请人并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对不予公开的部分说明理由;

(五)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申请人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放弃本次申请;

(六)同一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重复向学校申请公开同一信息,学校已经作出答复且该信息未发生变化的,告知申请人,不再重复处理;

(七)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其他答复。

第十九条

对于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将申请转相应的专业委员会(没有相应专业委员会的,转相关职能部门)阅处,并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对于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转来的信息公开申请,信息拥有单位应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意见。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信息拥有单位应作出说明并经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同意,由受理机构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对学院层面的依申请公开工作有异议的,可提交学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裁定。

第二十条

依申请公开的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学校将以书面形式征求第三方意见。第三方同意公开的,可以公开;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第三方在要求的期限内未作出答复的,视为不同意公开。学校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第十九条规定的期限内。

第二十一条

学校处理信息公开申请发生的检索、复印、邮寄等成本费,由申请人承担。收费标准按照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收取的费用全部上缴学校财务。

第二十二条

学校已明确答复不予公开或不予提供的信息,各单位不得再以任何形式公开或提供。

第五章

公开的监督和保障

第二十三条

学校监察处和校工会负责信息公开工作的内部监督、检查和考核评议的组织工作。

第二十四条

学校每年10月底前编制学校上一学年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并报送省教育厅。

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学校主动公开信息情况;

(二)学校依申请公开信息和不予公开信息情况;

(三)因信息公开申请提起诉讼的情况;

(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情况;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在信息公开工作中应自觉接受师生员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了解服务对象对信息公开工作的反映,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应当认真研究,积极整改。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实施细则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学校办公室、监察处等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纪给予处分;触犯法律法规的,提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信息公开内容、信息公开指南和信息公开目录的;

(三)公开不应当公开的信息的;

(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实施细则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由学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篇7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界定

目前, 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含义, 国内学者提出了三种看法: (1) 以我国的具体国情为基础, 认为党、政府、各社会团体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活动都应隶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在我国, 由于政党、社团基层社会组织、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部门等都具有公共事物管理的职能, 因此, 将执政党党务、政府行政事务、社会团体、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公共权力都纳入政府信息公开中是必要的。因为按照民主与法治的原则, 所有的公共权力都应当受到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所有涉及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的事项都应依法公开。 (2) 以西方发达国家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界定为参照, 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就是行政公开。 (3) 以政治权力运作为主线, 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就是权力运作的公开化。由于我国的行政管理权力比较分散, 政党、社团等公共组织都具有广泛行政化的倾向和特点, 因此, 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应以权力的运作为主线, 强调公共事务的公开, 强调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分析

实行政府信息公开, 可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 让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有效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增强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加强对其运行的监督, 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提高各级政权机关依法行政水平, 促进廉政勤政, 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 达到公平、透明、便民、高效之目的, 充分发挥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服务作用。

三、政府信息公开面临的困境

从宏观上看,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我们依法治国的方略才刚刚启动, 法制建设还相对落后;也由于专制政治思想的长期影响, 人们对于民主的观念和认识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所以就目前来看, 以推动民主政治进程为最终目标的政府信息公开还存在着法制化缺失的问题, 这是我们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微观上看, 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宗旨不明确、内容模糊;没有与政府各部门合理配置职能和明确每个职位职权相结合;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作保障。另外,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保密范围过宽、泄密渠道过多、制度建设滞后、保密技术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

1. 思想观念障碍。

由于受封建思想“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影响, 有些行政人员还是喜欢“暗箱操作”, 或是将不需要保密的信息以文件形式下发而不让公众看到, 这给行政权力的运行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2. 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 深度广度不够。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 即形式上公开多, 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 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 具体内容公开少;公众被动接受的多, 主动参与的少。政府公开的信息多是“报喜不报忧”, 仅公开正面的信息, 而对于政府行政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等负面的信息却很少。表面上看是为了社会安定、人心稳定, 但实质上却为谣言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机会, 有可能使公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

3. 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狭窄。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狭窄, 主要是通过政府公报、红头文件、党报、党刊、电视台、电台、墙报、专栏、布告、标语等形式。公开方式比较单一, 范围侧重于政府机关内部范围的公开, 公众仍无从了解。自从1999年的政府上网工程开展之后, 各地政府机关建立了政府网站以公开政府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 但是, 有很多信息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公开, 并不放在网站上。而且有些网站由于疏于维护和管理而导致公开的信息得不到更新。这不利于公众对政府公开信息的查询, 也不利于政府信息的异地传播。另外, 由于部分行政机关非法干预新闻媒体对政府信息的传播和公众的评论, 影响了政府信息的公开。

4. 政府公开的信息真实度不高。

由于政府干部考核制度还不健全, 有些干部为了提升而报喜不报忧, 甚至杜撰信息, 造成虚假信息泛滥。另外, 由于有些媒体的虚假炒作而使政府信息失真。我国现阶段的媒体大部分不是独立的组织, 公开发布的信息往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查并将不适宜公开的信息过滤掉。这些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的“喉舌”, 有些信息无法真实地告诉公众。

5. 政府信息公开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

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中并没有对知情权进行直接规定, 所以,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法理基础———知情权并没有得到宪法和法律的直接支持。国家没有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由于没有法律依据, 不利于公民参政议政、行使自己的权利, 也不利于防止行政腐败。

6. 政府信息公开缺乏监督、责任追究和救济机制。

由于法律和制度的缺失, 政府部门公开的信息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全面, 公开的措施是否到位等方面都无法受到监督和约束。

7. 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化倾向。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 只公开一些规章制度和政绩报告, 而没有充分公开政府行政程序、行政结果、依据等核心内容。

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行的路径选择

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对策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困境密切相关。因此,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行的路径有: (1) 公开意识的提高。即一方面, 公务人员要树立公权理念, 坚持公开的原则;另一方面, 国家要强化公开意识教育, 培养民众的民主观念。 (2) 公开基础的巩固。针对物质基础薄弱的现实, 要通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 (3) 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建设。针对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各地政府应该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以公正便民、依法行政和勤政廉政为基本要求, 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向纵深发展, 切实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公信度, 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摘要:本文拟通过对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状况进行研究, 分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构建面临的困境, 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措施来改善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 以期对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作出一些指导。这对于搞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具有重要意义, 也有助于建立公正、高效、透明政府的运行机制,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困境,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汉华.我国政务公开的实践和探索[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2].卢琳.走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困境[J].行政论坛, 2003, (7) .

[3].洪伟.论公民的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4].刘恒等.政府信息公开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中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 篇8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制度 中韩比较

自从1766年瑞典通过《出版自由法》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来,国外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韩国是亚洲最早制定并实施信息公开法的国家。由于中韩同为亚洲近邻,文化上都深受儒家文化熏陶,通过对中韩两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对思考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问题有所裨益。

1.中韩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进程比较

韩国在1996年11月通过《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并于1998年1月1日施行,从而使韩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制定并在全国实施信息公开制度的国家。韩国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形成最初源于学术界的讨论。1992年韩国总统选举时,主张当选后制定一部信息公开法的金泳三获胜。1994年,金泳三发布名为行政信息公开指南的政令。1996年11月,该法案被通过,并于当年12月31日公布。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信息公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制度上,都有了新进展。1988年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宣告:“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正式确认公民的知情权。90年代后,推行政务公开提上议事日程。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十六大明确要求“要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但是在法制上,我国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只是散见于各个单项的法律法规中。1979年至2003年,我国现有规定单项信息公开的法律有60多件,行政法规有220多件,其中规定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律17件,行政法规67件。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第492号令,最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2.中韩政府信息公开中主体界定比较

2.1 信息公开权利主体的界定比较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任何人。“任何人”都有权请求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履行其公开义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制定本条例。”由此可见,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是所有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由于条例中没有作出“本国”的明确限定,因此可以推断出外国的公民和团体也可以依法获取我国的相关政府信息。相比之下,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第6条规定:“1、人民有权请求公开信息。2、与外国人信息公开请求有关的事项由总统令规定。”韩国的这条界定信息公开请求权人的规定是以国民主权为基础,但也并不完全排斥外国人的信息公开申请权。对本国人和外国人的信息公开申请权不得有国别歧视已是各国的普遍做法。

2.2 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界定比较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是指负有公开其职责范围内信息义务的政府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第三条对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作出了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政府”指的是行政机关,而非一切国家机关。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不是以公民的知情权为基础的公开,而是以政府的职权为基础的公开,是政府机关主动赋予自己“公开”的义务。

韩国的《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对义务主体的界定采用了 “公共机关”(pubhouahtoriyt) 这一较为宽泛的名称。韩国《信息公开法》的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了“公共机关”的涵义,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根据政府投资机构管理框架法第2条所设立的政府投资机构以及根据总统令确定的其他机构。可见,韩国信息公开法不但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而且适用于国会、大法院、宪法法院、中央选举委员会、地方公共团体及其他公共机关。政府投资机构管理框架法第2条的规定使信息公开法的义务主体范围扩大到政府持股超过50%的企业,而总统令的规定更是将所有学校、129个根据特别法设立的机构、93个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出资超过一半设立的机构、34个医疗机构、1005个中央或者地方政府提供过财政支持的机构均列入信息公开法的适用范围。韩国采用了一种经费标准,即该主体是否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基础来判断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例如明确地指出“政府投资机构”是义务主体。

3.中韩政府比较信息公开内容界定

信息公开内容的范围界定是信息公开制度最核心的部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对政府信息作出了明确定义,所谓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公开政府信息之前必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予以保密审查,原则上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不予以公开。

韩国的信息立法对公开内容进行规定时直接采用了“信息”这样的词汇。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信息”是指公共机关在履行其义务的过程中起草、获得及管理的事项,它们以文书、图画、照片、胶卷、磁带、幻灯片等予以记录。韩国的信息公开立法对需要公开的内容也采取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立法模式。该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了八种非公开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团体信息、防卫外交信息、警察信息、审议研讨信息、事务事业执行信息、其他法律法令规定为保密的信息或已列为不予公开的信息以及如被公开,有可能严重危及国民的生命、身体、财产和其他公共安全或利益的信息。

4.中韩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比较

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指的是在各种依法进行的政府信息公开形式中相关的方式、步骤及期限的总称。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主要有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种。《政府公开条例》第10~12条对各级政府信息公开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应公开的信息作了列举式的规定,第15~18条对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时间、场所、主体、方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政府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依规定应由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以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韩国《信息公开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申请人必须以书面的方式向保存、管理该情报的公告机关提出公开申请,第十三条规定:“可以直接处理的情报的请求公开手续由总统令来规定。”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规定公共机关必须在请求受理之日起15日作出是否公开的决定,如果因为无法避免的事由不能在15内作出决定,则从期限届满之日起,公共机关最多延长15日。如果自请求之日起30日内公共机关未作出决定的话,则视为决定不公开。

5.比较结论

5.1 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界定中方面

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规定公共机关有信息公开的义务,“公共机关”包括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投资机关、地方自治团体和其他总统设定的机关。此外,根据该法第10条和第5章“补充规则”的规定,国会、大法院、宪法法院、中央选举委员会等机关也同样负有公开相关信息的义务。由此可见,韩国信息公开的主体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公共权力机关都应依照信息公开法的规定公开其保管的信息。而根据我国现有体制,海关、国税、金融等中央垂直系统以及工商、质检、国土、地税等省以下的垂直机关并不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对这些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是无法进行指导和监督的。《政府公开条例》规定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行使职权的范围是“本行政区域”,不是本级政府下属部门。

5.2 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界定方面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一般都采用排除式的规定方法,即列举出豁免公开的内容,除此之外的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规定,信息公开的内容是公共机关在公务中产生、取得并正在管理中的文书、图画、磁带、照片、胶卷、幻灯片以及由网络媒体记录下来的事项。为维护国家利益、公共秩序和第三方利益,韩国对公开获取政府信息的范围规定了限制性条款。韩国信息公开法的第7条规定了8种非公开的信息。《政府公开条例》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只做了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较差,而且个人隐私概念模糊,缺乏较为详细规定。

5.3 政府信息公开程序设定方面

韩国《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规定公共机关必须在请求受理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公开的决定,如果因为无法避免的事由不能在15内作出决定,则从期限届满之日起,公共机关最多延长15日。《政府公开条例》规定的公开申请答复期限与韩国规定的期限大致相同,但是没有明确的紧急情况的处理办法。随着我国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量不断增大,困难也随之逐渐增多。因此,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健全完善信息公开的监督和权利救济机制迫在眉睫。

07政务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 篇9

一、为保障个人和组织的知情权,完善和规范我县政务公开制度,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依申请公开是指只涉及部分人和事,不必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根据自身需要向县政府提出申请,县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程序向申请人公开。

三、依申请公开应当遵循合法、及时、准确和便民的原则。

四、依申请公开内容

依申请公开的内容:申请人申请公开的,原则上应该公开,但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机密、应当公开但正在审议、讨论过程中的政府信息、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其他政务信息除外。

五、依申请公开程序

(一)申请

申请人可以通过书面(申请表附后)或口头形式,向县政府申请公开政务信息;口头申请的,应当场记录。申请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住所、身份证明、联系方式等;

2.请求公开的具体内容; 3.申请人的签名或盖章;

4.提出申请时间。

(二)答复

收到申请后,应进行登记,并根据下列情况及时给予书面答复:

1.属于公开范围的,应立即告知申请人或告知申请人可以获得该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2.属于免予公开范围的,应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 3.不属于受理掌握范围的,应告知申请人;能够确定该信息掌握机关的,应告知联系方式;

4.申请公开的信息不存在的,应告知申请人;

5.申请公开的内容不明确的,应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

(三)部分公开

要求提供的信息含免予公开的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应当提供可以公开的内容。

(四)禁止行为

答复申请人不予公开、不予提供的信息,不得以有偿服务或变相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

(五)期限

1.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应在申请人办妥手续后当场提供;

2.不能当场提供的,应当在申请人办妥手续后10个工作日内提供;

3.因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或提供信息的,经县政府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人同意,可以将答复或提供信息的期限适当延长,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4.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法定事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答复申请人或向申请人提供信息的,期限中止,障碍消除后期限恢复计算。

(六)依申请提供公开内容的形式

依申请提供政务信息,县政府将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场所,供申请人当场阅读或者自行抄录。

六、监督措施

镇政府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 篇10

第一条 社会评议工作以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基础,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为目的,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条 社会评议对象包括镇党委、政府及镇直各部门。第三条 社会评议的内容主要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制度落实是否到位等。

第四条 社会评议实行统一组织、上下联动、分类评议、综合评定、定性评议、定量评议等多种评议方法。

第五条 社会评议工作一年一次,社会评议的基本程序包括:

1、建立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确定评议对象、内容和程序,选聘评议代表,培训评议人员;

2、组织评议代表以走访、座谈等形式,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调查被评部门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召开评议大会,评议代表与被评部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评议,全面客观地评议政府信息公开情况,重点评议存在的问题;

4、被评议的部门要针对评议中提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向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上报整改结果;

5、广泛开展民主测评。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区分不同类别评议对象,综合问卷测评和代表评议等多种考核指标,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第六条 评议结果要向本级党委和政府、人大常委会,上一级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被评议部门和行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或通报,并向社会公开。

将评议结果作为部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群众满意度较低、排名靠后的部门,对部门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对于连续两年群众满意率低、排名靠后,或社会反映强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得不好的部门,要按照工作责任制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七条 社会评议代表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组织、村干部及群众中产生,由镇纪委选聘和培训。

第八条 社会评议代表须具备以下条件:热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工作经验;实事求是,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公道正派;身体健康,能够保证一定的时间参加社会评议活动。

第九条 社会评议代表的主要职责:了解被评对象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参加评议大会,发表评议意见;参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测评;配合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被评部门落实整改等。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篇11

关键词:行政;信息公开;确立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15-02

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确立的理论基础

目前,行政法学界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现代行政法治建设,始于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之前及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大批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不仅启蒙了人民,推动了整个资产阶级革命快速发展,也促使资产阶级在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以“主权在民”作为国家政权的根基,选择了以法治的手段来治国。现代行政法治的核心在于“主权在民”及在此基础上的对政府“控权”观念。

然而,作为行政法治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行政信息公开并非伴随着现代行政法治而诞生。“公开”在世界行政法律制度中,最早见于1766年瑞典的《出版自由法》,作为一项基本行政法律原则,行政信息公开是在本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迅速发展和推广的。当人类从二战中法西斯统治的教训中第一次认识到社会公众、新闻媒介等对政府行为监督的极端重要性后,在世界范围内,均提出了“政府公开”、“行政公开”、“情报自由”、 “提高政府行为透明度”等口号,并陆续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其中影响最大、体系最完备的当属美国1966年《情报自由法》及1976年《阳光下的政府法》。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信息公开原则,虽然确立较晚,但也隶属于现代行政法治的一个分支,其理论基础不仅仅在“主权在民”,更在于“主权在民”基础之上的发展而来的公民的“知情权”。

2 我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确立的宪法根据

对比資本主义国家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历史,应当说,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信息公开早已具备其建立的理论基础的。因为,无论是“主权在民”还是“知情权”,在我国的最高根本法——《宪法》中都是有所规定,或有所体现的。

对“主权在民”,在1954年的我国《宪法》中,其第一条便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对 “知情权”,我国宪法虽没有直接规定,但其理念与精神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体现了出来。首先, 1982年《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经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明确肯定了“知情权”的前置性权利——公民的“参政议政权”。其次,1982年《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中,有关公民的监督、批评、建议及申诉、控告、检举权的规定以及公民言论自由权的规定实际上都隐含了“知情权”。

3 我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确立的时代背景

3.1 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是我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确立的现实基础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行政信息公开确立的理论基础、宪法根据都早已存在。然而,在政治生活实践中,行政信息公开作为一项基本的行政法律制度长期处于缺位状态。究其原因何在?经过反复思索,我们发现竟然存在于反复争论、仍在努力完善的市场经济中。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同年12月31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此后,以1982年《宪法》的颁布实施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式全面展开。然而即便在此时,由于市场经济的仍然缺失,最终导致了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普遍薄弱。无论在政府还是在百姓, “官本位”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就行政法制而言,1986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已经就行政处罚程序第一次作出了较完整的规定,可在此条例中,所谓的“程序”只是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的程序,可以说其最大进步也仅仅在于将程序立法融入了相应的实体事项之中,并没有能够出现关于行政信息公开的系统规定。

直到1993年11月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宪法中所赋予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每一项基本权利,都不再仅仅只是法条,而是越来越真切、越来越现实。人们拿起法律的武器,甚至是宪法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越来越高涨,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稳固推进。

3.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确立的国际法依据

行政信息公开,作为一项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基本原则,在我国的确立,不仅仅是在“主权在民”的社会主义性质,更现实的在于,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日益觉醒,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充分的认识到了“行政控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充分认识到了通过法治的途径来进行“行政控权”中关键的一环在程序,在公开。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于2001年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规则不仅要求我国给与外国自然人、企业等以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保证“市场开放,自由竞争”。更明确的对我国提出了“透明度”的要求 。并且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在外国行政相对人与我国行政主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外国行政相对人与我国行政主体博弈的力量,相比于国内行政相对人,得到极大增强,也为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带来了无形的,更为强大的外在压力。

在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纵深发展中,中国现代行政法治建设进程的日渐加快。1996年,《行政处罚法》第4条第3款第一次明确规定:“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2000年,《立法法》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法律签署公布后,及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 2003年,《行政许可法》明确“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2004年,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也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使行政公开作为一项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并且,它还将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法律原则在日后的《行政程序法》中确立,而这一切又昭示着我国现代行政法治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公开将成为我国现代行政法治建设的主要内核。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亚范.论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长白学刊,2006,(6). 

上一篇:期末英语口语考试材料下一篇:教师节主持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