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共12篇)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篇1

吴效办〔2010〕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吴江经济开发区、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有关单位: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打造阳光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一项重要举措。近期,市效能办和政务公开办联合对全市各地各部门一季度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情况进行了在线检查,发现了不少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整体水平,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此次主要检查“中国吴江”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内10个镇(区)和44个行政事业单位一季度政府信息公开情况,重点检查了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发布和各单位机构设置、领导分工、政策法规、规划计划、工作总结、业务 1

文件、工作动态等版块信息的更新情况。从检查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信息公开不及时。一是报告未及时公布。被检查的54个单位中,有15个未按要求在3月31日前公布本单位2009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二是机构设置未及时调整。一些年初机构改革中涉及职能归并和领导职务变动的单位,机构名称、职能、领导分工等信息至今仍未调整。三是动态信息未及时更新。被检查的54个单位中,有21个单位至今未公布2009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计划,有15个单位今年一季度中未公开任何信息。

2、信息格式不规范。2008年,我市已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对全市政府信息公开格式进行了统一和规范,但从这次检查情况来看,仍有少数单位未按要求编写索引号、撰写内容概述。一些单位将信息公开在本部门网站上,未按“一网公开”的要求,与“中国吴江”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进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造成部门网站与“中国吴江”门户网站“两张皮”现象,给群众查询带来不便。

3、文件报送不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档案部门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为进一步健全信息送交机制,我市已于2004年在市档案局设立了“现行文件中心”,并下发专题文件对送交内容、方式、时限等提出明确要求,但从这次检查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单位落 2

实不到位,一季度54个单位中只有10个单位按时向“现行文件中心”报送了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

二、下一步工作要求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要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转变机关作风、服务群众企业、提高行政效能的一项重要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对照检查,整改落实,推动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再上新台阶。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各单位要建立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监督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年要制订公开工作计划,并对照落实,消除阶段性、应付性思想,切实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自查自纠,及时整改到位。各单位要根据本次检查情况,认真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市委市政府《2010年吴江市机关效能评估工作实施意见及考核细则》的有关要求,对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及时性、格式的规范性、查看的便捷性等方面开展自查自纠,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应公开尽公开。

3、完善工作制度,加强长效管理。各单位要建立健全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监督小组要加强对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今后各单位凡通过党政信息网下发的可公开文件,自发文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必须在“中国吴江”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中向社会公布,属于政策性、规范性文件的,须同时报送市现行文件中心。市政务公开办和效能办将按照市委、3

市政府《2010年吴江市效能建设工作意见》(吴发[2010]9号)中政务公开“季查季报”制的要求,定期对各单位党政信息网发文情况与“中国吴江”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对照检查,对未及时公开或逾期不公开的单位,将严格对照《2010年吴江市机关效能评估工作实施意见及考核细则》进行扣分,进一步推动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

吴江市行政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吴江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篇2

(1) 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在当前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 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战略任务。抓紧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建立创新型企业,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得重要手段;对强化企业技术创新, 优化经济技术资源配置,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应用, 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都有重要意义。

(2)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研究制订工作。抓紧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 研究制订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技术发展规划, 引导和推动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产业发展趋势, 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研究提出支持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具体措施,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3)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把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职责, 切实做好国家、省 (市) 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建设工作, 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针对本地区实际, 指导协调本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 整合社会创新资源, 推动技术创新有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加强对产学研工作的指导, 实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有效结合, 发挥工业骨干企业市场优势, 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平台, 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持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以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为龙头, 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 促进区域支柱产业发展。

(4)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 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质量品种、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为重点, 实施产业技术示范工程, 为加快推进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围绕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瓶颈为目标, 积极组织技术攻关, 实施产业技术研发项目。研究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本地区“两化融合”的战略和措施、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问题, 指导企业信息化, 推进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 做好典型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工作。

(5)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认真研究并组织制订、实施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系统工程集成能力。把科技成果转化摆在突出位置, 积极实施标准战略, 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转化, 加速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6) 切实落实责任, 加强指导监督。按照国家有关技术创新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的总体要求, 切实落实好技术创新的工作职责, 加强对本地区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建立和完善工作管理制度, 明确工作职能, 实行逐级负责;转变工作作风, 创新工作方式, 形成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结合地方特点,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认真研究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发展中的技术创新问题, 引导和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关于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工作的通知 篇3

各分公司、省黄页分公司、各直属单位:

为加强对离退休工作的领导,完善离退休工作体系,规范离退休工作行为,促进离退休工作发展,根据省公司党组解放思想、创新务实的工作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电信离退休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达到四项要求

1、领导高度重视。各单位党政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离退休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委、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关于离退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把老同志的待遇落到实处。要切实把离退休工作纳入工作议程,定期研究离退休工作。要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责任,建立在职领导联系同级离退休老同志、向老同志通报企业发展和重要工作的制度。要关心离退休人员两项待遇的落实,关心离退休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省公司离退休人员管理部要不定期地检查各单位的离退休工作,查阅工作记录,进行询问调查,并将检查情况向省公司领导汇报。

2、组织基本统一。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全省电信各单位离退休管理部门不够规范,给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考虑到离退休工作的实际,为了更好地执行离退休政策,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工作,决定在全省电信各单位(除单设专职工作机构的单位外)由人力资源部作为离退休工作部门,统一管理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省公司离退休人员管理部在宏观上管理,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指导。

3、人员相对专业。离退休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服务性都很强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同志高龄、高发病期已经到来,服务任务极为艰巨。截至2005年7月,全省电信(含实业)共有离退休人员和内退员工8607人,其中:离休干部105人;退休干部1208人;退休工人5065人;内退员工2229人。

面对着如此庞大的离退休(含内退,下同)人员群体,经研究,除南昌分公司继续保留专职机构外,在赣州、九江、宜春、吉安、上饶、抚州市分公司专设1名专职工作人员,其它设区市级分公司、省公司直属单位和县(市)分公司配备1名以离退休工作为主的兼职工作人员。专、兼职工作人员应热爱离退休工作,对老同志有感情,服务主动,态度和蔼,耐心细致,热情诚恳,年富力强,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能力,基本熟悉和掌握党的离退休工作政策和内退规定,善于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正确地反映离退休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为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之间搭起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在各单位完成配备人员的任务后,及时报省公司离退休人员管理部,省公司将举办培训班进行工作和业务培训。

4、经费确保落实。要确保离休干部每人每年500元、退休局级每人每年800元的管理活动经费,和省公司(江西电信离退[2002]197号)文件确定的退休人员管理活动经费的落实(标准为:退休处级每人每年400元、退休科以下干部每人每年300元、退休工人每人每年200元,内退员工以内退前身份按以上标准执行)。在以上经费的基础上,设区市级分公司(含所辖县、市)离退休人员在1000人以上的单位按20000元、500人至999人的单位按15000元、499人以下的单位按10000元制定经费预算,用于离退休党支部、老科协、关工委和老年体协等老年组织的活动。经费由离退休管理部门统筹安排,控制使用,不得发给个人。

二、坚持从优原则,创新工作思路

5、各单位要把做好离退休工作同建设和谐平安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活化老同志的具体工作,保持老同志队伍的稳定,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要关心离退休党组织和其它老年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老年群体中的重要作用。要与时俱进地搞好老同志活动室的建设,就地、就近、小型、多样地组织和开展好有益于老同志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

6、对于明确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各单位要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在有不同标准的政策时,要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对于文件未规定、但也未禁止的待遇,有条件的要从宽掌握执行;对于老同志有要求,而文件明文规定不能做、或现有条件不够成熟的,要做好老同志的解释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7、各单位要加强与老同志的情感交流,密切与老同志的联系。在涉及老同志利益、活动场所等问题做出变动前,应听取和尊重老同志的意见,并做好解释工作。要相信和依靠老同志,调动老同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离退休工作氛围。

三、增强服务意识,注重求真务实

8、要明确服务的范围。省公司要重新拟订离退休工作条例,各单位要制订工作细则,对老同志实行标准化服务。要认真做好离退休工作计划,妥善制订活动的时间安排,使老同志包括刚退休的同志能够明白享受的待遇,每年活动的安排以及离退休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等事项。

9、要服务好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各单位要定期组织老领导看文件、听报告,经常组织走访慰问,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老领导的活动要精心组织、妥善安排、确保安全。在本人申请、身体许可(75周岁以下,体检未发现心、脑血管、肢体等影响外出的疾病)、家属同意、组织批准的情况下,原则上,省公司老领导每年组织一次、设区市分公司老领导每3年组织一次、县(市)分公司老领导每5年组织一次出省参观考察。考察费用列入年度预算。

10、要关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加强对离退休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了解老同志思想、生活、家庭等变化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老同志多办实事。各单位对生活确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人员和已故老同志的遗属,要采取特殊的方法给予帮扶。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和照顾好为江西电信辛勤工作几十年的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愉快地安度晚年,是全省电信各单位的共同责任。省公司要求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常怀尊老之心,恪守敬老之责,善谋利老之策,多办助老之事,认真做好离退休工作,把党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送到老同志的心坎上。

江西省电信有限公司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篇4

麻阳苗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务公开工作的通知

局各办、站、室、队:

为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切实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推进透明型机关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会议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党务、政务公开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公开原则

党务政务公开工作要按照“及时真实、形式多样、方便监督、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工作。

二、拓展公开领域

凡各股室开展的各项工作,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原则上都可公开。重点是运用行政权利办理的各类事项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以及热点难点问

题的处理等。各股室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以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水平为准则,及时将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办事时限和办理结果等内容向社会公开。

三、创新公开形式

根据不同的公开要求,积极探索相应的公开形式,确保党务

政务公开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是充分发挥公开栏的作用。对需要长期公开的内容进行完善充实,定期公开的内容定期更新,日常公开内容做到及时规范。二是利用网络、广播、宣传栏及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扩大公开范围,增强公开效果。

三是对一些涉及面广泛的重大事项,可采取信息发布会或专题会等方式,主动向有关利益人通报情况,主动接受监督。

四、严格公开制度

一是认真落实主动公开和依法申请公开制度。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提出公开申请的,要予受理登记,并在规定的时限内作出答复,确实不能公开的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二是落实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党务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进行季度检查和考评,对不按要求公开、工作不到位的,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各股室要高度重视党务政务公开工作,列入工作计划,提上重要日程,明确专人负责,做到统筹安排、常抓不懈,全面落实,规范有效,不断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附:县环保局党务政务公开内容目录

麻阳苗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党组

2011年8月11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篇5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

渝府发„2012‟10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及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具有重庆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推动重庆文物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物政发„2011‟12号)、•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渝委发„2009‟12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作为文物工作的主题,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建设具有重庆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到2017年,实施大足石刻、革命遗址、抗战遗址、大遗址和古建筑、三峡后续文物保护五大工程,国家级、市级、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达到60个、500个、2000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达标率100%,各区县(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达标率100%;建设历史、革命、工业、自然和科技、抗战五大博物馆群,全市80%的区县(自治县)有博物馆;形成“一圈”(主城)、“两片”(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两线”(长江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格局,各类文物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充分彰显,文物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建成西部文物博物高地。

—1—

二、主要任务

(一)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

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抓紧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市和区县(自治县)分别核定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工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乡土建筑等新型文化遗产专项调查,并纳入文物范围加以保护;开展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摸清可移动文物“家底”。加强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市文物和规划部门编制完成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报市政府批准公布,并严格落实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作为项目审批依据;各区县(自治县)依法编制本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保护规划,并严格执行。推进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工作,完成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建设;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保护,各区县(自治县)严格按照批准的保护利用规划推进各项工作,禁止借保护文物之名行造假古董之实的行为,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文物部门要抓紧编制全市地下文物保护规划,划定地下文物保护控制地带,报市政府批准公布,为经济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服务。各建设单位要主动报请市文物行政部门对项目所在地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发掘,将所需经费纳入工程预算。发展改革、国土、城建、规划、交通、园林及各类园区主管部门在大型建设工程和涉及地下文物保护控制地带、文物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工程项目立项、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审批时,应依法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作为立项、审批依据。

(三)推进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建设。

实施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工程,重点是宝顶山千手观音、卧佛等保护工程,开展建设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试点,建成大足石刻博物馆、大足石刻文物保护中心。实施革命遗址保护工程,重点是进入国家规

划的湘鄂赣渝陕革命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的项目。开展革命遗址抢救维修,推进歌乐山烈士陵园遗址区域封闭式管理。实施抗战遗址保护工程,重点是进入国家规划的涉台文物保护规划中的抗战遗址保护项目,打造15个抗战遗址风貌片区。实施大遗址和古建筑保护工程,重点编制•宋元古战场遗址群总体保护规划‣,开展合川钓鱼城、渝中区南宋衙署、奉节大白帝城等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修缮,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开展一批重要代表性古建筑、会馆、寺观教堂的抢救维修和环境整治。实施三峡后续工作文物保护工程。开展地面文物、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实施大遗址、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加强库区文物库房建设及文物征集、修复、保护工作。实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程,推动涪陵白鹤梁水下题刻、合川钓鱼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四)加强博物馆建设。

实施五大博物馆群建设工程,即: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龙头,建设体现巴渝文化、长江三峡文化特色的历史博物馆群;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龙头,建设体现红色文化特色的革命博物馆群;以重庆工业博物馆为龙头,建设体现工业文化特色的工业博物馆群;以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科技馆为龙头,建设体现自然和科技发展特色的自然和科技博物馆群;以规划建设的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博物馆为龙头,实行总、分馆结合,建设体现抗战、统战文化特色的抗战博物馆群。

鼓励兴办各类民办博物馆,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范围和鼓励民营企业、微型企业发展政策支持范围,推动社区、生态、数字化等新形态博物馆建设。

加大可移动文物征集力度,重点是巴渝文物、工业文物、抗战文物、统战文物等;加强文物库房、展厅、保管装备、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开展国有珍贵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的病害分析、健康评测和修复工作。筹建文物进出境鉴定机构,加强文物进出境管理。

(五)加强文物科技和文物利用工作。

加强文物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建设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1个,建设金属器、纸质、石质3个市级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组建文化遗产保护、巴渝文化、抗战文物3个市级研究中心。整合利用全市高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力量,形成文物保护科研体系。

加强文物利用。在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审批程序、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开展与自身性质、任务相适应,面向公众的服务类经营性活动;支持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向社会开放,开展与文物性质相关、社会认可的经营服务活动。积极促进文物融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片区和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文物本体保护好、文化内涵挖掘好、周边环境整治好、服务利用质量好、群众生活改善好。积极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团,策划、实施和运营一批有震憾力的文化旅游开发利用项目。做大做强红岩联线。扩大文物对外交流,每年推出、引进文物展览10场以上,提高重庆文物影响力。积极活跃社会文物市场,鼓励创办文物流通领域的微型企业,发展文物经营企业,做大民间艺术品、收藏品市场。

(六)加强文物安全和执法。

加大文物人防、物防、技防力度,构建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响应、监管到位的文物安全监管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建立市级部门联动定期抽查、区县(自治县)部门联合定期巡查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经常性巡查制度。加强文物开放、收藏单位安全保卫力量,安保人员数量应达到总人数的10%以上。推进文物安全达标建设,区县(自治县)文管所应配备安全巡查车。安防设施(设备)不达标、安防人员不到位的单位和场所,不得对外开放。强化文物执法,公安、工商、司法、海关、文化执法、文物等部门要建立联合办案机制,严厉打击盗窃、盗掘、走私、倒卖、损毁文物等破坏文物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查处建设工程中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破坏文物的行为和盗掘田野、消落区文物的行为;对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物破坏、被盗或流

失的责任人,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七)加强文物法制和宣传工作。

推动文物保护立法,适时修订•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制定白鹤梁、钓鱼城保护管理办法;开展博物馆管理、文物市场管理、抗战遗址保护、地下文物保护等方面立法工作。开展“六五”普法期间文物法制宣传,办好“文化遗产宣传月”。宣传、教育、文物等有关部门,文物保护机构和博物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意识,形成文物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调整充实市文物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一协调全市文物工作。各区县(自治县)相应建立文物工作领导机构,统一协调当地文物工作,切实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区县(自治县)党政领导综合目标考核。宣传、文化、文物、发展改革、财政、建设、交通、教育、科技、公安、国土、环保、规划、旅游、档案、工商、海关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文物工作。

(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突出公益属性和公共服务职能,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增强文物事业发展活力;开展博物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龙头博物馆作用,探索旨在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新型博物馆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增加投入,完善政策。

加大文物财政投入力度,继续设立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市级基层文化建设费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适度向文物博物馆倾斜。各区县(自治县)相应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鼓励社会各界

出资出力,进入文物保护、维修、利用和博物馆建设领域。制定落实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在土地、城建、税费、水电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开发建设中具有景观效果、实行原状保护的文物,文物建筑容积率不计入新建筑容积率;文物建筑占地面积不纳入绿地指标计算;对城市开发建设中保护下来的文物进行重新确权,所有权归国有,按“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给予出资方一定年限使用权;博物馆、纪念馆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价格标准。

(四)健全机构,充实人员。

各区县(自治县)应根据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把区县文管所、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机构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落实人员编制和运行经费。明确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的文物保护职责,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志愿服务队、博物馆志愿服务队等群众性组织。加大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现代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篇6

中共**区委 **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的通知2007-02-02 23:03:07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我区劳务输转超常规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区劳务输转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去年以来,省、市对劳务输转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明确提出要把劳务输转作为一个

产业抓紧抓好。省委书记苏荣在天水调研时强调:“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当前最大的项目来抓。劳务输出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第一产业。县、乡党委政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第一位任务来对待,拿出一半以上的精力来抓好这项工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9件大事之一,做出了实现劳务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总体部署。目前,我区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虽然城市经济近几年快速发展,但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增加收入渠道窄,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加快组织劳务输转,已经成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城乡经济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向小康目标迈进的迫切需要。因此,全区上下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进

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劳务输转作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劳务输转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劳务输转工作要以调整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确立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坚持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狠抓输转输入双向对接,发挥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政策的效应,以有组织输转带动多元化输转,推进劳务输转工作在规模、质量上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今后每年输转富余劳动力50000人(次)以上,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大幅度增长。

三、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1、加强农民工培训的统筹管理。农民工培训采用“政府抓总、部门负责、乡镇落实、培训到户”的分工负责制,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管理。要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不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适应能力。结合实施“10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建筑、餐饮、电焊车钳、电器维修、美容美发、交通运输等方面,力争使每个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下功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切实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的方式上,重点推行“四种模式”:即订单培训、引导式培训、项目定向培训和企校联办培训。切实做到先培训后输出,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要把培训和技能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对考核鉴定合格

者颁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帮助农民拿到寻求技术岗位的“通行证”,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把培训和输转更好地结合起来,根据输入地的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针对输入地的产业发展,有计划地开展储备式培训,全面提高我区劳动力就业的竞争能力。

3、实施积极的培训政策。切实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经过培训按期取得合格证书并已签订合同成功输转的学员,按职业技术工种给予补助。具体标准为美容美发、计算机培训每人补助200元,缝纫、烹调每人补助300-400元;摩托车修理、电气焊和电子技术每人补助500-600元;汽车驾驶员每人补助800元。

四、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1、大力开拓本地劳务市场。继续把**集团公司等驻区企业作为劳务输出的主要基地,进一步加强地企合作,通过与驻区大企业开展劳务协商、签订用工协议等形式,及时掌握驻区大企业用工需求状况,有计划、有组织地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努力推动异地劳务输转。把国内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友好县区及新疆等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作为劳务输出的主攻方向,逐步扩大有组织输转的规模和范围。组织人员到农民打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考察劳务市场,利用挂职锻炼、商务洽谈等机会推介劳务,掌握劳务信息,千方百计与驻在地政府和中介组织联系,并与其建立长期劳务输出合作关系,畅通输转渠道,促进本地劳动力外转就业。

3、加强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通过培育一批、发现一批、壮大一批、引进一批的方法,把层次较高、组织能力强、收益较好的务工农民培养成为劳务输出产业经纪人。充分利用亲缘、血缘、地缘关系,对外出务工人员中的成功人士、知名人士进行调查摸底,分类建档,通过登门拜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以现有的经纪人为纽带,通过能人“一帮一”互助共进活动,全力扩张劳务经纪人总量。

五、强化管理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1、认真开展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各镇要尽快组织人员深入村社,摸清村社自发劳务输转中介人、组织者和劳动力底子,对富余劳动力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项目详细记录,逐人进行登记建档,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实行计算机管理。同时要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主要掌握外出去向、男女比例和经济收入等情况。

2、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以区劳动力中心市场建设为基础,加快全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扩大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力争在2006年底前与各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所(站)实现信息实时联网和信息共享,形成职业供求、劳动力价格等信息

收集发布平台,向社会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

3、强化输转服务。各镇在做好信息宣传、人员组织工作的同时,逐步走开辟基地、收集用工信息、组织输转、输后管理的“一条龙”路子。区劳务办要加强与省、市劳务办驻外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展跨省劳务协作,大力推进劳务派遣,提高有组织输转比例。建立健全劳务输转工作激励机制,从2006年开始,对有组织输出并工作一年以上的务工人员,按实际输出人数由区财政按每人每年60元的标准给劳务经办机构予以经费补助。

4、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严格检查对务工人员的收费项目,制止各种乱收费。要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劳动保障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督促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引导务工人员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务工人员要发放《外出务

工人员联系卡》,方便务工人员进行咨询、投诉。各级劳务机构要设立务工人员维权电话,受理务工人员维权请求,提供法律援助。要加大力度清理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劳务输转工作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督促考核。区劳务输转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做到牵头抓总,负责制定全区劳务经济工作思路,明确任务、措施,协调各部门加强配合,搞好服务,确保此项工作有序开展。各镇要切实加强对劳动力培训输转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拿出足够的人力和精力抓劳务输转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社,要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严格工作职责,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区上把劳务工作纳入重要经济指标的考核范围,年终严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区劳动力培训输转领导

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人员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对各镇劳务站的具体业务进行指导,跟踪问效,确保劳务输转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2、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设实区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为副科级机构,增加编制5人,归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专门负责统筹管理全区城乡劳务输转工作,下达各镇、街道劳务输转计划,制定工作规划,考核各镇、街道劳务输转工作,建立培训基地,搞好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做好全区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设,负责输转前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协调处理劳务纠纷,保障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各镇要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劳务输转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劳务工作站,由镇长担任站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站长,配备2-3名干部任专职工作人员(不增加编制,人员在内部调整)。主要职责是制定符合本镇实际的劳务培训及输转工作方案,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摸底,组织本镇范围内劳务输出,负责本镇富余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法律知识培训,广泛搜集劳务信息,并通过信息快报等形式随时向农民传递劳务信息。各村设立劳务组织联络点,由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负责,要把劳务输转工作作为村委会的一项职能确定下来,长抓不懈。同时,配备1名劳务信息员,负责本村劳动力开发计划制定、统计报表、定期培训、劳务输出等相关工作,并按每月100元给予补助(市上补助50元,区财政补助50元)。各社确定1名信息联络员,负责收集和上门入户动员宣传工作,并定期向村级劳务组织联络点报告人员组织情况。

3、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工作落实。劳务输转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部门多,仅靠劳动保障部门难以独立完成。因此,各职能部门要搞好协作联系,特别是劳动保障、农牧、财政、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密切联系和协调配合,各镇劳务站要加强同劳动

力市场的衔接,及时掌握用工信息的动态,在第一时间把信息送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手中。同时要注意加强与妇联、共青团、工会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和协作,发挥他们在劳务输转中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劳务工作。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篇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 严格乳品质量安全监管, 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经国务院同意,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把生产经营许可关

(一) 严格乳制品行业管理

各省 (区、市) 要认真执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 对新建和改 (扩) 建乳制品工业项目严格进行核准, 突出对起始规模、配套奶源基地、布局合理性和出资人必备条件的审核, 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不符合条件的项目, 不得予以核准。对已建乳制品工业项目, 要于201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重新审核清理工作, 届时达不到有关行业核准条件的, 由质检部门依法注销生产许可证。

(二) 严格乳制品生产许可

要按照从严管理的原则, 进一步严格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条件, 禁止以承包、转包或租赁乳制品生产企业等方式逃避监管, 禁止将乳粉再还原生产乳粉, 依法严格限制乳粉分装生产行为。质检总局要于2010年10月底前修订完成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对新建乳制品生产企业, 省级质检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 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对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要于2011年2月底前按照修订后的生产许可审查条件进行重新审核, 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 依法撤销或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并公告名单;对撤销或吊销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当地政府要采取吊销营业执照、收回税务发票、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 防止企业非法开工生产。

(三) 加强生鲜乳收购运输许可管理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的许可管理, 严格审核相关资质和条件, 禁止向经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发放许可证;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化建设。对已被责令关停的生鲜乳收购站, 要采取封存、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 防止其暗自收购, 并将关停信息及时通报同级质检部门及辖区内的奶牛养殖户和乳制品生产企业。

(四) 强化乳制品流通许可管理

工商部门要细化和完善乳制品流通许可制度, 进一步明确对乳制品经营单位的资质要求;将乳制品列为食品流通许可项目核定类别单独审核, 严格按照许可项目登记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发现销售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制品的, 一律依法吊销流通许可证。对未取得流通许可非法经营乳制品的, 要依法进行处罚。

(五) 严格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尽快会同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制定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三聚氰胺生产企业出厂销售用户登记制度、承诺制度和销售台账制度, 并在从三聚氰胺批发商到零售商的流通全程建立销售实名登记等制度, 防止三聚氰胺产品及其废料流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饲料生产加工企业。

二、强化检验检测和监测评估

(一) 加强对生鲜乳、原料乳粉和奶畜饲料的检验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以非企业自建生鲜乳收购站和生鲜乳运输车辆为重点, 加大对生鲜乳的抽检频次和范围, 对饲料加工厂、奶畜养殖场的奶畜饲料加强监督抽检。食品加工企业对购入的生鲜乳和原料乳粉要批批进行三聚氰胺检验, 并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当地质检部门要对企业购入的生鲜乳、原料乳粉加强监督抽检, 抽检比例不得少于所有批次的15%。

(二) 加强乳制品出厂和流通环节的检验

乳制品企业必须对每批出厂产品进行三聚氰胺等检验。当地质检部门要对企业出厂产品每周进行抽检。各地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乳制品、含乳食品质量安全的抽检范围和频次。

(三) 切实做好风险监测和评估

卫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监测手段, 合理布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 重点加大对乳品中三聚氰胺等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监测频次;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卫生部通报抽检、监测信息, 卫生部要及时汇总分析相关疾病信息和抽检、监测信息, 一旦在乳品中发现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要立即组织风险评估, 科学发布预警;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 尽早消除隐患, 防止演变为系统风险。

(四) 切实提高检验效率

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 统一调配检验资源, 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集中力量做好重点环节、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监督检验。各类抽检要随机进行, 不得事先告知企业, 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检查力度。农业、质检部门要建立健全本系统乳品质量安全异地抽检制度。要不断健全相关标准, 完善检测方法, 加快推广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 提高检验质量和效率。

三、完善乳品追溯制度

(一) 建立健全验证验票查询系统

质检、工商、商务部门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乳制品生产经营单位信息数据库, 详细收录包括银行开户名和账号在内的相关信息, 从2011年6月开始向有关乳制品进货单位提供验证验票查询服务。相关检验机构要在检验报告上注明查询方式, 并向有关进货单位提供查询服务。

(二) 完善进货查验制度

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对乳品生产经营记录和进货查验的具体要求, 并做好各环节的衔接, 增强记录的可追溯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购入乳制品时, 应核实销售乳制品的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检验报告、发票等方面的信息, 不得购入无法验证真伪的产品, 确保购入产品来源正规、渠道可靠;需要质检、工商部门和有关检验机构协助确认供货者资质以及产品合格证明文件的, 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协助提供所需信息。发现虚假票证的,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立即向当地有关监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发现乳品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记录、造成产品无法准确溯源的, 或未验证产品真伪即购进的, 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 直至吊销许可证。

(三) 建立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为试点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实现从奶源、采购、生产、出厂、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有效监管, 确保对产品在任何环节都能快速辨别真伪。2011年年底前完成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和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 并逐步在乳品行业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四、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

(一) 加大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审核力度

质检部门要根据《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 组织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审核, 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 立即责令停业、限期整改, 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 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 并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告。

(二) 严格落实驻厂监督制度

各市、县级政府要指定监管部门对辖区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派员驻厂监督, 监督、指导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特别要监督企业对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批批检验, 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 确保驻厂监督制度落实到位。

(三) 强化流通环节监管

各地工商部门要加大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 以婴幼儿配方乳粉批发企业、大中型超市为重点对象, 明确监管责任人, 实行每周抽检;对小超市、食杂店、零售商等经常抽检。质检部门要将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录上网公布并及时更新;工商部门要督促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严格按照公布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名录进货, 对不在名录内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要立即检查、发出消费警示, 并追查来源、依法打击。

五、加大对非法生产经营乳品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

(一) 全面清剿非法生产经营乳品“黑窝点”

在省级政府统一领导下, 各市、县要明确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 统筹协调有关部门, 全面彻底清剿非法生产经营乳品“黑窝点”、非法制售三聚氰胺及其调和物“黑窝点”以及藏匿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粉“黑窝点”;要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对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城镇临时建筑、出租库房等重点区域进行经常性排查, 及时发现、取缔各类“黑窝点”。辖区内出现“黑窝点”且未被及时清剿的, 或发现仍有藏匿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粉未被清缴且重新流入食品生产、经营、消费环节的, 要严肃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二) 加大案件侦办力度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乳品或含乳食品中检出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的, 要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 监管部门要及时查清来源;检出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的, 有关监管部门要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并向当地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通报。公安机关要及时介入, 对涉嫌犯罪的要迅速立案侦查;对跨省份的案件, 公安部要挂牌督办。地方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 由政府负责人统筹协调案件查处工作, 确保部门工作衔接顺畅, 案件查处及时有力。

(三) 加大惩处力度

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加大对乳品生产经营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有关规定, 对违法生产经营乳品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内从重进行行政处罚。

(四)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 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 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 特别要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举报和提供线索;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协防员、信息员队伍, 构建食品安全投诉网络。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处理新闻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同时要引导媒体客观公正报道, 防止不实炒作。

六、严格落实乳品质量安全各方责任

(一) 企业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乳品及含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生产经营记录、检验检测、停开业报告、产品召回和质量安全自查自纠制度, 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加强从业人员质量安全培训, 进一步提高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 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要研究制定激励惩戒措施, 积极推动乳品生产经营单位诚信体系建设。有关监管部门要抓紧建立所有乳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 及时向社会公告违法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黑名单”, 同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 对其投资、用地、融资、信贷等予以严格限制。

(二) 地方政府对本地区乳品质量安全负总责

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乳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 明确政府负责人及有关部门的职责;要将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列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 切实加大人力、财力投入, 依法落实各项监管及检验监测经费, 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省级财政要切实做好质监、工商等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相关经费保障工作。市、县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乳制品企业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定点包厂质量安全负责制, 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和诚信记录, 确定本地区重点乳品生产经营单位名单, 明确有关部门对其实施重点监管。要将定点包厂负责人、“黑窝点”清剿负责人、驻厂监督员等责任人名单和监管及检验监测经费保障办法、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办法等报上级政府。对工作落实不力的, 严肃追究责任。

(三) 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密切协调配合。各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规划, 加快基层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快速检测能力建设。中央财政要在保证本级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的同时, 继续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监察机关要加大行政监察和问责力度, 对监管中的失职、渎职等行为, 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篇8

郑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郑政文〔2012〕82号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会展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规范会展活动秩序,全面提高会展服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会展业拉动社会经济、促进招商引资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我市会展业发展规划,现就进一步加强会展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系

郑州市会展经济领导小组作为全市会展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会展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郑州市会展工作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会展办)作为会展经济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贯彻落实市会展经济领导小组的各项决策,做好会展业行业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各县(市、区)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本辖区的会展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本辖区会展发展计划和政策措施,协助做好全市大型会展活动的组织工作。

二、完善协调机制,做好综合服务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会展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大型会展活动期间,由市会展经济领导小组牵头,市会展办、商务、公安、交通、消防、城管、工商、卫生、药监、外侨等相关部门和郑东新区管委会抽调专人,联席办公,共同组成联合协调小组,研究制定会展活动期间的安全保障方案,认真做好综合协调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和会展场馆要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做好会展活动的审核把关。遇到突发事件或集体群访事件时,迅速组成由信访和相关部门参与的快速反应处置小组,共同做好应急处理工作,维护正常的会展秩序。

三、建立备案制度,加强项目审查

凡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原国际博览中心等专业场馆举办的会展活动,展馆与会展举办方在签订场地使用合同前,要到市会展办备案登记。在专业展馆以外举办的会展活动,会展场馆在签订展场(馆)租赁使用合同前,要到辖区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登记。各会展场馆要对主、承办单位和举办单位的资质、展览项目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引导举办单位规范办展,避免出现恶性骗展事件。

四、加强场馆运营管理,维护会展秩序

1.各会展场馆在举办会展活动时,要做好场馆环境卫生、会展服务等工作。对场馆周边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安全保障等,要有切实可行的整治措施,不断提高会展组织水平和办展水平。特别是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会展活动,郑东新区管委会和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要按照各自的管辖区域,认真做好环境卫生和不法商贩的治理工作。

2.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室外停车场、文化广场、会展路原则上不得承接商业性会展活动。遇到全国性大型会展确需使用的,由市会展办提出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由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统一承接;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承接商业性活动。

3.建立投诉督查制度。市会展办在会展期间对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展场的使用管理、现场服务等进行督查,受理现场投诉并及时予以解决。对工作落实不到位、未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不履行工作职责的现象,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对因管理服务不作为、不到位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单位和个人提出处理意见,并负责处理意见的监督落实。

五、加强会展临时性户外广告管理,规范广告设置

1.审批程序。全国性大型会展期间或市政府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专业展馆举办的会展活动,根据会展举办方要求,需在会展场馆管理区域内设置发布户外广告的,由会展场馆负责。在会展场馆管理区域以外设置户外广告的,由市会展办提出意见,报市政府主管会展业和主管城市管理的领导同意后,按程序到市城管局办理发布手续,由市会展办或会展举办方组织实施。2.发布时段。每个会展户外广告发布时段一般不得超过15天。3.设置形式。广告形式以灯杆道旗、沿街路牌、跨街门楼等为主。

4.设置要求。户外广告设置必须做到安全规范、整齐划一。会展结束后,设置单位要立即进行拆除。

六、强化部门管理,优化会展环境

1.市会展办负责做好会展活动的行业指导和综合协调,并做好会展活动的总体统筹安排及国际性会展的相关手续报批工作。在大型会展活动举办前,要与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明确分工,将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并做好协调及督导检查工作。

2.市公安局按照《大型群众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做好大型活动的安全许可和安全监管工作。指导活动承办方明确职责任务,制定安全措施,确保活动安全。对于市委、市政府承办的大型展览、展销活动,公安机关协同相关部门制定安全保卫方案及应急预案,维护会展安全。对会展期间蓄意闹事、扰乱会展秩序等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予以打击。做好交通疏导工作。根据会展人流、车流情况制定并实施会展期间的交通疏导方案及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加强交通管理,保证展会期间道路畅通及交通安全。根据会展需要制定通行路线和车

辆停放方案,组织好会展期间参展车辆通行和停放工作。指导会展举办方制定消防安全方案和消防应急预案,会前做好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大型会展期间现场派驻消防车辆和消防队员,加大安全防范力度,保障展馆的消防安全,确保展会期间不发生重大消防安全事故。

3.市交运委负责做好公交车、出租车管理工作。市公交公司要加大主要路段通往会展场馆的公交车发车密度,特别是在大型展会期间,要加开会展专线车辆,解决好人员疏散问题。客运管理处在展会高峰时段,引导出租车进入指定区域,为参展客商提供优质乘车服务。4.市城管局负责做好市区环境和市容市貌的整治工作;负责户外宣传广告的规划和手续办理,协调相关单位为会展举办方设置户外广告提供方便。

5.市工商局要做好会展期间违法经营活动的查处工作。对展销假冒伪劣产品,进行虚假宣传,冒用政府名义或他人名义进行招展、骗展以及商标侵权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公安部门要坚决予以打击,以维护正常的会展活动秩序。

6.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做好展会期间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对全市重点宾馆酒店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和展会现场快餐及宴请活动的餐饮服务安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参展客商的就餐食品安全。7.市卫生局要做好疫病防控和医疗保障工作。大型会展和高规格会展期间要在会展场馆现场派驻医疗救护车辆,设立临时医疗点,做好医疗救护等卫生应急准备工作。

8.市政府外侨办要认真做好国际性会展涉及外事方面的相关手续报批工作,积极协助会展举办方做好境外招商招展和境外参会人员的服务接待工作。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篇9

桃城镇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

各村(社区)委会、有关单位:

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要求,切实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强化安全教育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校园治安秩序,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现就加强我镇学校与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有兴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以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的态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各自职能分工,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个人,形成综治、公安、教育、卫生等部门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抓好学校的各种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要进一步按照‚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健全安全保障制度,落实安全各项措施,切实减少伤亡事故‛的要求,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要强化安全保障。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8月6日中央综治办、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的紧急视频会议精神以及《永春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和治安防范专项整治百日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对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加强人防、技防、物防等安全防范措施,对12个重点检查项目要求百分百落实,切实加强薄弱环节的整改,要针对督查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必须在新学期开学前全面整改到位。对领导重视不够,责任不到位,整改不落实,导致中小学、幼儿园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三要抓好安全教育。新学年开学之初,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和各类学校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立足于早、立足于严,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保证校园一方平安。当前天气炎热,学校开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学生夏、秋季游泳(游玩)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自防自救整体素质。严禁学生私自到池塘、小溪、水库游泳或游玩,并把它作为学生一项行为规范和纪律加以约束。各学校近期要安排专门召开一次学校安全工作会议,部署新学年学校安全工作。

四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涉校涉生的日常交通安全管理,及时查处运送学生的校车或非专用校车的超载、超速行驶、不遵守交通信号指挥等交通违法行为,并及时上报交通违法情况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同

时,会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深入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教育学生不乘坐、学校和家长不雇用未经备案、登记的非法营运车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确保师生出行安全。

五要强化涉危地域监管。各村(社区)和池塘、水库的管理单位及所有者要加强对危险水域的监管和防护工作;对一些废弃的沙坑、土坑、石窟、低洼地要及时填埋;对一些容易引发中小学生下水游泳和戏水的危险地段,要立即设立警示标志,提醒学生、儿童等注意安全。公安派出所和巡逻队要加强对危险地域的巡查,及时劝告游泳者、学生、儿童等远离危险地域,防止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六要严格落实责任。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和各类学校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一把手要负总贵、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深入抓,确保平安校园各项措施和要求落实到位,确保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细节有人抓、有人管。建立和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学生与学校安全防范机制健全、任务明确、措施到位。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落实相关工作制度,切实发挥各自工作优势,形成学校安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桃城镇人民政府

2010年9月7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篇10

2010年10月12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安监总办[2010]170号) 。通知要求: (一) 深刻领会《国办通知》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 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 细化责任分工, 强化责任落实。 (三) 强化配套制度建设, 统筹协调推进。

各单位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和《国办通知》为中心, 继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和重点行业 (领域) 专项整治, 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各项工作,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篇11

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和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工作,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组织实施采购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由于这项工作起步时间不长,政府采购还存在规模小、范围窄、缺预算、少计划、采购随意性较大,以及管理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快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步伐,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促进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级财政部门必须重视和加强政府采购管理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采购管理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监察部、财政部和审计署《关于2000年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掌握和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好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加大对下级政府和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指导力度,不断加强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

二、积极采取措施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

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管理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一项基本手段,它对规范政府分配行为、提高财政部门理财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地政府采购范围和资金规模与财政支出改革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各地区要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扩大的原则,根据财政部颁发的《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统一的政府中采购目录,积极采取措施,依法组织开展政府采购活动,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资金规模,确保政府采购资金规模占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比重逐年增长。

三、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制度

政府采购预算是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办法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整个政府采购活动的质量。各地区必须抓紧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办法,使本地区所有政府采购活动都纳入财政预算或计划管理。已经实行部门预算的地区或单位,要将政府采购预算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编制、统一管理;还没有实行部门预算的地区或单位,应当单独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在此基础上,财政部门按品目归类汇总编制本地区政府采购计划,保证政府采购按计划实施。

四、依法规范政府采购工作

政府采购工作是一项新事业,各项规章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地区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工作,加快制定政府采购的有关法规和管理办法的进程。重点是在采购程序、预决算管理、采购资金管理、支付办法、监督检查、采购机关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和制度规定;有条件地区要通过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使政府采购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

五、认真执行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制度和信息公告制度

为做好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编报工作,财政部已经建立了政府采购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各地区要认真做好向财政部编报政府采购信息统计表的同时,相应建立本地区的信息统计报告制度,确保各

级政府的采购信息编报渠道通畅。

为统一规范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工作,财政部下发了《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并且已经明确《中国财经报》为全国性指定媒介,各地区要按照规定执行。

六、积极推行政府采购管理的新机制

政府采购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和满足改革发展要求,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勇于探索政府采购管理的新机制,积极推行政府采购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办法。凡是纳入集中采购范围的政府采购项目,其资金都应尽可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分散采购活动中具备国库集中支付条件的,也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办法。同时,从管理机制上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政府采购统一市场、中介组织和供应商准入、分散采购的监督和政府采购纠纷仲裁等科学管理办法。

七、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

监督政府采购活动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从两个方面形成监督制约机制。一是,要把政府采购工作与反腐败工作结合起来,重大政府采购活动要请当地纪检监督部门参加,并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以及社会的监督。二是,要按照《意见》中“管理机构与集中采购机构分开设立”的规定,健全管理机构和集中采购机构,切实做到管理监督职能与采购执行职能相分离。要协调好财政部门内部工作关系,严格规范工作程序,确保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篇12

【发布文号】青政办[1998]91号 【发布日期】1998-07-08 【生效日期】1998-07-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加强利用外资工作的通知

(青政办[1998]91号)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省九次党代会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的速度,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利用外资工作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国外贷款等形式,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利用外资弥补了省内建设资金不足,引进了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培养了人才,增强了税收和外汇收入,加速了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利用外资,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造进程。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我省实现现代化和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彻底清除各种思想障碍,提高对利用外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利用外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加快利用外资的氛围,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开创我省利用外资的新局面。

二、二、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继续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务院颁布的《外商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我省“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我省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是以直接投资方式为主,在鼓励外资投向农牧业、资源开发产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提高这些领域利用外资比重的同时,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造,实现企业资产重组、盘活存量,促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企业机制同国际接轨。重点放在机械、纺织、化学、冶金、电力、建材、交通运输、农牧产品加工等行业。除扩大同外商的合资、合作外,还可以出让企业股权和经营权,允许外商以兼并、收购和承包国有企业等形式参与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严禁禁止危害国家安全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等外资项目。根据新的情况,必须全力开拓利用外资的各种渠道,及时总结经验,加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力度,为我省利用外资工作持续、稳定发展而努力。

三、三、努力完善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

要重点培育一批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利用外资先导地区,把西宁市、海东地区、海西州、格尔木市作为我省优先利用外资的区域。这些地区要在提高利用外资数量、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以进一步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四、四、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利用外资项目库。

项目前期工作是利用外资的关键,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地区、各部门要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发展规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符合招商引资要求的项目库。要把这项工作列入外资工作计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并且要做到项目单位、责任人和前期费用三落实,确定完成项目报批时间,以便全省尽快公布一批能够符合国际招商要求的项目目录。

除采取传统招商引资的办法外,还要积极利用海内外成熟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才进行招商。要利用国际互联网直接向国外大财团、跨国公司介绍青海的省情和资源优势、产业导向和重点招商项目,扩大招商的覆盖面。

五、五、在改善投资环境上下大功夫。

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加强能源、交通、通信、市政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当前,特别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决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一切形式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在全面清理现行各项收费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法规,明确合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对依法收费的部门和单位实施规范化的申报监管。既保证依法收费,又保护企业依法拒付不合理收费。二是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维护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三是各级政府要提高办事效率,减少管理层次,做到制度公开,政策透明,提倡一个“窗口”对外,提供优质、规范、方便的服务。各涉外工作部门都要为吸引外资工作“开绿灯”,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和向有关外资管理部门通报,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决或搁置不理的办法。计划、外经贸、工商、税务、劳动、物价、土地、银行、卫生、消防以及海关、商检等职能部门和相关的中介机构,要在吸引外商投资的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实行行政公示制和服务承诺制,明确工作程序和时限。四是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搞好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履约和财务状况的检查,严格税收征管、环境监管和用地管理,完善对外商企业的联合年检工作。

六、六、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除加强各专业部门的工作外,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关心、参与、推动我省的招商引资工作,以弥补我省对外联络的不足。在不增加人员和经费的情况下,省政府各驻外办事处可增挂“招商联络处”的牌子,充分发挥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要 发挥我省现有驻海外公司的作用,利用其长期驻外的优势,除开展正常业务外

上一篇:咱家那些事观后感下一篇:英语写作信息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