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投融资决策的主观缺失,诱发了高校基建规模扩张和巨额银行贷款,高校正面临着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内部控制机制等新挑战。本文以基建内控为主线,探讨在高校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全面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论文 篇1:

高校投融资活动的内控优化探析

摘 要:随着高校经营活动与资金来源的多样化,高校的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化,尤其是普惠金融观念的铺开,使得高校的投融资活动越来越频繁。然而,我国高校目前的投融资内部控制远远落后于投融资活动的步伐,腐败等不端行为多发生在这些环节当中。

关键词:高校;投融资;内控;风险

一、我国高校投融资内控的现状及问题浅析

高校融资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高校融资是指教育所需的全部资金的来源,包括政府投入、收取学费、科研成果、其他投资者出资或捐赠以及各种形式的负债。而狭义的高校融资是指学校除了政府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科研成果收入等以外的其他投资者出资举债以及在资本市场上取得的资金。

(一)投融资内控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经费一直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来源,重预算而轻执行和反馈,内控观念淡薄。同时,高校的管理人员多为学术水平突出的学术型人才、教学骨干,善于科研和授课但缺乏财务管理的有关知识。在目前的高校体制下,倘若领导不重视,投融资内控方面的制度完善便举步维艰,难以进行。而投融资内控的重要性并未引起各部门的重视,很多部门认为投融资内控只和财务、审计部门有关,与自己无关,这种情况下,投融资内控形同虚设。

(二)投融资风险识别能力不足

风险识别能力不足首先表现在对国家政策变化的不敏感上。例如,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当中,如果国家扩招导向有变,项目工程就很可能超过需求;如果国家收紧银根,也会对在建工程的成本造成影响。对于政策的敏感度低,极容易导致过度投资、贷款负担过重,造成日常运转资金流动性缺乏甚至断裂的风险。

其次,高校投融资活动往往缺乏前期的可行性论证、融资结构合理性的分析,造成一方面资产闲置,另一方面资金紧缺的现象,容易造成财务风险。

(三)投融资情况信息沟通不顺畅

尽管高校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是随着高校投融资活动的多样化,工作内容加大,财务部门无法及时、有效地向管理层提交财务信息,对所需投资资金分析,提高购置设备、图书的资金安排效率,加速资金运转。由于高校财务信息沟通不畅,投融资效率下降,重复采购、高价采购时有发生,投资收益无法提高。

二、高校投融资内控缺陷成因分析

(一)高校发展先行,制度未能跟进

高校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学生数量、教师数量持续增长,同时,高校的合并潮、“圈地运动”、投资扩张风起云涌,大学城、新校区不断拔地而起。与之相应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此时,高校相关制度的停滞不前已然无法适应当今高校高速发展的新需求,当面对大量的复杂经济业务时,出现了无章可循的现象,经济行为缺乏与时俱进的内控监督。

(二)治理结构不完善,道德风险丛生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法人财产权是出资人所有权的派生权利,当高校的投资者、监管者以及资金来源主体均集中于政府时,校长的首要身份已经由教育者或管理者变为政府官员,其首要任务并非按照教育的规律来管理高校,而是响应与执行政府政策,由于现行国家对高校行政管理主要是“事先指导,事后追究”,无法做到全程有效监控,那么,难免有高校管理者为个人利益寻租的道德风险。

(三)财务管理模式落后,成本意识缺乏

由于我国高校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高校教育往往成本意识淡漠,不计收益,而财务运作模式则是努力争取经费、花掉经费,导致高校有明显的成本最大化趋势。

三、高校投融资优化措施

(一)设定合理的投融资内控目标

可以将高校投融资内控目标设置为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两个层面的目标体系。总体目标是长远目标。具体目标可以分别为:合规目标,即投融资决策合法合规;经营目标,即投融资决策要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收益,资金流充裕,内控有效;安全目标,即投融资的全过程中有风险防范机制跟进。

(二)建立完善的投融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针对风险的评估,首先要加强的是风险意识,管理层在决策时要能够对国家政策有一定的敏感度,识别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从而合理制订投融资计划。对隐藏的风险点进行关注和具体分析,使投融资风险可控、可承受,特别是要关注重大投资项目仔细权衡投融资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成本是否压力过大。

(三)流畅部门信息沟通

加强实施投资与融资各部门及时、高效的沟通。一般而言,流畅的信息沟通可以提高投融资行为透明度,从而规范投融资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为了实现沟通的通畅,应该建立信息化平台,建立投融资资料统计数据库,同时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

(四)设计投融资绩效评估体系

有了绩效考核和评估,高校投融资才能真正提高效率,才能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将投融资的结果以一定的权重融入高校绩效考核,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投融资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投融资目标实现情况、投融资收益的实现情况、投融资项目管理的有效程度以及投融资过程中资金使用流向。

(五)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投融资内控优化,应该全面树立内控的观念。从目前日益复杂化的高校经济活动来看,急需富有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设总会计师职务,全面管理高校财务工作,设置全方位内控,参与投融资决策。

总之,高校需要从合理目标设置,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流畅信息沟通、设计投融资绩效评估体系、提升人员素质等方面来优化高校的投融资内控活动,让高校的发展全面可持续。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ptimization of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Wei ,LI Xia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vestment and financing;internal control;risk

[责任编辑 王 莉]

作者:刘威 李响

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论文 篇2:

货币政策从紧视角下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研究

【摘要】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投融资决策的主观缺失,诱发了高校基建规模扩张和巨额银行贷款,高校正面临着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内部控制机制等新挑战。本文以基建内控为主线,探讨在高校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全面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货币从紧;高校;内部控制;途径

在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使高校内部控制成为与高校巨额贷款并驾齐驱的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内部控制现状

(一)控制环境软弱

1. 高校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弱化。近年来,高等教育大跃进发展,学生增加了,相应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也要增加。而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并没有随之增加,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就要依靠贷款。对于势如破竹的态势,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及时出台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政策,而政府监督部门也表现得迟钝和无力。

2. 高校管理层的攀比理念高。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政策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以及“科教兴国”的东风,客观上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基建规模也不断扩大,随之“豪华校园”的攀比之风在校际间蔚然成风。这种办学理念和经营风格污染了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

3. 高校治理层的参与程度低。高校“重物轻管”、“重教轻管”的传统思想,使内部控制的治理层处于被动的治理局面,对学校的重大决策如重大财务预算、投融资决策等参与程度低。同时,部分高校财务人员预测分析能力不强,在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过程中,未能提供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依据和措施,未能预见到“豪华校园”隐藏的各种风险。

(二)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障碍,这既使“负债经营”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又是风险评估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对于基本建设,往往只考虑自身发展之需,而较少甚至没有考虑项目和资金筹措的结构、融资成本、偿还能力和政策风险与财务风险等因素,建设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基建和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结构不合理,基建规模和贷款额度远远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有的高校基于政府办学之责任和政府担保贷款或已套取银行信用之实,还贷意识不强,到期不还或不能按时还贷、借新债还旧债、资金周转困难、挪用办学经费搞基建。而政府部门对此也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制度和措施,从而形成了高校风险评估机制内外缺失的尴尬局面。

(三)控制活动游离于财务管理

1. 投融资等重大决策缺少财务人员的参与。部分高层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对于基建扩张和融资贷款,财务人员没有参与重大决策的资格,对于扩建引发的巨额贷款以及其隐藏的各种风险,财务人员“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没有参与决策或自身素质的缺陷而无从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决策。

2. 基建投资计划性较弱,甚至无预算。在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缺乏可行性论证,盲目扩大项目规模和增大工程投资额。

3. 基建立项及招投标等一系列过程不规范。个别高校无立项报批手续,擅自动工修建;有的高校采取先施工后招投标的“先斩后奏”方式,形成既成的立项事实。在工程招标过程中,甚至出现同一施工单位的相关人员分别代表几家施工企业招标的现象。

4. 工程竣工验收存在“胡子工程”,一拖再拖。一些高校的工程项目竣工后,无质检、无竣工验收就交付或投入使用,给高校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这也是形成高校财务管理对内部控制缺失的原因之一。

(四)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一些高校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没有实施相互分离、相互制衡原则。在决策过程中,没有实行程序化、民主化和业务运作法制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岗位不清,职责不明,奖罚不严,内部控制制度缺失严重,尤其是在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招投标制度;在项目资金预算拨付前,没有建立健全项目资金预算编制制度和项目投资效益预测分析报告制度;在资金拨付中,缺乏严密的监控制度。

(五)监督力度薄弱

1. 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对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松懈,对超出部门预算的高校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监控和纠正。政府审计部门较少涉足高校,对于高校扩大基建规模造成巨额贷款引发的高校内部控制缺失等等问题较少进行行政干预和督导。目前,全国高校贷款超过2 000亿,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 长期以来,高校内审机构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些高校的内审监督名存实亡。部分内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根本无法胜任工作,起不到内审的职能作用。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在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称内部控制为企业的免疫系统。根据《内部控制—整体架构(lnternal Control—lntegrated Framework)》(COSO报告)中的规定,内部控制五大要素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中,控制环境和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保障,监督是内部控制的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离不开五大要素。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借鉴了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明确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控制方法。借鉴国际惯例和我国企业的控制方法,对于一个在国家货币政策从紧视角下致力于以风险为导向的全面内部控制的高校来说,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很多。以作者一孔之见,以基建内控为主线,重点有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1. 国家在宏观政策导向上要采取有力措施,适当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改革大学治理体系,强化项目审批制度,实施债务和风险预警制度,履行政府监管职能,防范高校举债追求规模扩张所出现的失控风险,为高校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外部控制环境。

2. 加大内部控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力度,建立优秀的内控文化。以“从紧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大环境为契机,因势利导,结合巨额贷款及其隐藏的各种风险进行预警教育,宣传学习《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规章制度,形成对内部控制上的共识和价值取向,树立风险防范和依法治校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开始,学校的经济决策将统驭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之下、学校的经济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制度之外的内控理念,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

高校的经济活动都必须实施风险评估制度。对于投融资决策,特别是对工程投资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要把高校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经济实力,来确定基建的规模、贷款项目、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充分考虑融资成本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避免因盲目投资和盲目举债、缺乏理性分析和科学论证而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以及其他风险而制约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控制活动成为以价值为导向的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

1. 提高控制认识,强化内部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化经营和非企业化管理的关系。作为一个公共事业单位,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作为一个预算单位,要全面、系统、辩证地剖析高校扩招与扩张、增收节支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切实加强内部管理,量力而行,避免产生短期行为,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合理控制基建规模,强化风险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2. 树立成本意识,强化预算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转变观念,树立成本意识,以ERP(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作为高校内部管理平台的成本管理模式,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从工程开工到工程完工,严格控制成本开支,努力降低规划费用、设计费用和工程造价成本等基建支出;科学运作资金,努力降低融资成本;以预算管理为切入点,将年度还贷资金和融资成本有机地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加强中长期规划和中长期预算,将年度财务预算与中长期规划和中长期预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年度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来预测近期和中长期投资的可行性和利用率,并从年度招生计划与历年招生规律以及当年毕业生情况来预测3-5年甚至5-8年的财务收支状况,合理调整总体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以达到宏观控制的目的。对于基建预算,坚持“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的原则,确保项目不超支和预算的刚性,实现以预算促降耗防风险的目的。

3. 实施“木桶管理法则”。风行海外的“木桶管理法则”的大意是: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盛水的多少并非取决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木桶上那块最短的木板。如果想让木桶多盛水,不是加长那块最长的木板,而要下功夫加长那块最短的木板并依次补齐,才能提高木桶盛水的整体效应。该法则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启迪就是:在增收节支过程中,既要合理组织收入,更要严格控制支出;在支出控制活动中,应节约行政经费和基建支出。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特别要把控制活动的触角延伸到高校沉重的冗员、高昂的吃喝成本、设备的闲置浪费等“隐性消耗”的非理性管理现象所引发的监管失控、耗费资金和风险攀高的现象中。

4. 规范工程招投标程序。建立健全严格的、规范的工程招投标程序。基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要实行招投标制度,项目工程仪器设备、材料实行公开招(议)标和政府采购制度,使高校基建的各个环节都是阳光工程。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1. 在经济活动尤其是整个基建过程中,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控制方法。

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环境,坚持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原则,实现决策程序化和民主化、业务运作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员工提供履行其控制职能、开展业务活动、规避风险所处的良好氛围。

3.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置合适的组织结构,合理、有效地划分职责和权限,实行岗位定期或不定期轮换制度,营造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格局;加强财务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严把用人关,对重要岗位人员的配备,应考核其德、能、勤、绩、廉等综合素质。

4. 建立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核算规范、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会计控制尤其是工程项目会计控制,提高对风险的预警能力。除了规范工程项目决策程序、责任制度和工程预付款审批制度外,强调对项目招投标、承发包、工程预决算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坚决遏制和打击工程项目招投标、承发包、工程预决算等业务中的经济犯罪行为,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为实现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工程、财务、内审、管理等有关部门相互制约、密切配合的运行机制和严格的绩效考核、绩效考评与奖惩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强调所有项目建设和贷款项目都要明确具体的项目责任人,实行项目负责制和问责制,做到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奖优惩劣,努力降低各种风险。

(五)加大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力度,突出自我评估与外部审核的监督机制

1. 高校内部控制需要依赖政府的正确引导和适当的政策干预等外力,国家要构建高校贷款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特别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大环境下,要进一步加强高校贷款管理,明确还贷责任,防范财务风险,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高校的预算管理,强化对高校财务状况的监督,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检查。

2. 加大高校内审的审计监督力度,积极化解各种风险。内审人员要坚持从工程开始到工程完工的各个控制点进行全程监控,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使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置于审计部门的监督之下,做到“一审、二帮、三促进”;加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控制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魏乾梅. 高等院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的探索. 会计之友,2008,(2).

[2] 白海泉.加强高校银行贷款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 财会通讯,2007,(3).

[3] 李金兰.风行海外的五种管理法则.中国工会财会,2007,(5).

作者:魏乾梅

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论文 篇3:

我国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研究

【摘要】债务危机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和亟需解决的难题,高校急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与高校投融资体制不适应、高校法人主体与债务责任缺失、高校建设政绩评价体系与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缺陷并存的矛盾是导致高校负债的主要根源。解决高校债务危机的关键在于:转变办学理念,完善高校科学发展规划;明确责任主体,优化财政对高校债务的偿还扶持制度,拓宽高校收入渠道,增强高校自主偿债能力。

【关键词】债务危机;高校;控制;化解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深化和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我国高校的建设规模持续膨胀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沉重的负债压力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行政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债务危机成为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高校科学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高校债务现状、债务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为解决好高校的债务问题提供启发和参考。

一、债务危机掣肘我国高校的科学发展

高校债务危机是近年来学术界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高校科学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和重要瓶颈之一。根据《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中国高校债务总额达到了4500亿-5000亿元,而2008年,中国仅公立高校的贷款总额就达到了4500亿-5000亿元。如果按照年平均6.5%的利率计算。全国公立高校每年需要偿还高达300多亿元的贷款利息,如果考虑利率上调因素,高校还贷成本将更高。另外,据有关调查数据统计,2008年我国吉林大学等全国贷款前十名的高校债务总额就达到了162亿元。很显然,面对如此巨大的债务规模,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在限期内解决债务问题的,沉重的债务负担也必然而且已经在事实上影响着高校的正常运转和科学发展。教职工工资、科研经费、教学设备、公共基础设施等都是高校的重要支出项目,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高校必然会控制上述项目的投入及支出。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该项经费投入的缩减无疑会影响教学和科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还可能会因为待遇、科研经费等因素把一些高水平的教师“拒之门外”。不利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水平的提高,使学校由“负债的外伤”演变成为“教学、科研的内伤”,增大高校科学发展的阻力。更有甚者,出于减轻债务的压力。部分高校还可能会采取“违规手段”,向地方政府部门虚报项目费用和违规收费。由此可见。债务危机对高校科学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令人忧虑的是,高筑的债台已经迫使不少高校管理者由“教育者”转向了“筹资者”。而且,由于债务危机的影响,一些高校已经陷入了倒闭、停止办学的绝境。如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由于债务危机的困扰,其仅招生两年就不得不于2010年宣布停止办学。鉴于此,探索防范和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造成我国高校债务风险的“三大矛盾”

(一)高校急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与高校投融资体制不适应的矛盾

高校持续的大规模扩张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是大部分学者对高校产生债务危机的普遍认知,这也是事实上导致高校债务激增的直接原因,笔者也对上述观点持相同态度。这是因为,在现行的体制下,高校的经费主要是依靠财政性拨款和学费,两者之和约占了高校90%的办学经费。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就保持急速攀升的态势。高校招生人数由2008年的108万激增到2012的689万。在这种跨越式的招生规模背景下。高校必然要投入大量资金扩建校园面积、运动场地、教室、实验室、食堂,购买教学设备,引进师资力量等。与此同时,学生人均教学与行政用房面积、宿舍面积等均是教育主管部分对高校的硬性考核指标,这也就迫使高校必须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如此一来。筹集大批资金就成为了高校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难题。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虽然有了一定幅度增长,但一直低于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水平,直到2012年才达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的目标。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构成比例来看,近年来,由于我国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倚重,高等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70.9%下降到2005年的42.8%,其他事业收入、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收入比例基本变化不大。而按照相关规定,财政拨给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用于支付学校员工工资,对于高校的基本建设却没有相应的投资拨款;在高校所收取的学费中,要求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比例分别不低于25%、20%、1%。同这就意味着,财政拨款对高校自主发展资金支持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近年来高校的学费有所增加,但与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仍显得“苍白无力”,通过银行贷款以缓解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资金缺口就成为众多高校的无奈之举和必然。因此,高校债务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从表面上看是由高校的扩招引起的,但实质上是财政对高校的支持体制和高校融资制度缺陷所致。

(二)高校法人主体与债务责任缺失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公立高等学校是独立的机关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的地位。但实质上,公立高校并非像其他独立法人一样完全享有独立的财产权自主权和财产支配权,政府才是公立高校的实际和最终所有者。在这种财产权主体与法人地位不相匹配的体制下,在负债中高校并不需要承担与其作为法人的债务主体责任,政府才是高校贷款的“隐形担保者”和“实际还款者”,当高校无法偿还其债务时,政府必然承担起其债务及其风险责任。这种法人主体不需要承担还款责任所产生的另一种结果是高校非理性、超标准、超预算的扩张建设,进而加剧高校债务危机的发生。因此,高校借款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一贷款规模超出高校实际偿还能力时再贷新款偿还旧债一政府“买单”的现象在公立高校普遍存在甚至形成恶性循环也就成为必然,这也是当前高校出现举债办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建设政绩评价体系与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缺陷并存的矛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将高校建设纳入政绩评价体系内容,把高校的“规模建设”和“超越发展”作为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教育经济”的发展为“政绩”添砖加瓦。这种政绩评价体系的实质就是政府鼓励、扶持高校进行大规模建设,甚至通过降低土地价格、减免税收甚至是主动帮助高校筹措资金、跑马圈地等方式来促进高校进行投资扩张。与之并存的是,由于高校领导者任命体制的缺陷和高校并非债务的实际偿还者,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资金使用绩效的约束问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和预警功能严重不足。在这“多矛盾”并存的情况下,一些高校领导为了使自己的政绩更加光彩,在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和超出学校承受能力的情况下,依然大兴土木,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并冠冕堂皇地以之作为“筑巢引凤”、吸引人才的理由。毋庸置疑,高校这种“空心化、形象化、规模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定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及资源的极大浪费,最后导致高校借债越来越多、还债压力越来越大。

三、我国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与化解对策

(一)转变办学理念,完善高校科学发展规划

应当承认。高校的发展和债务危机的解决无法离开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我们也必须明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拨款或者补贴在解决高校债务中更多的是起到暂时的缓解性作用(刘纯银、王岳斌,2011),最基础和最关键的是要减少高校债务的发生与积累。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通过节俭办学、抑制不合理的资金需求等方式防止债务的产生。一方面,“大学之大谓之大师而非大楼”(著名教育梅贻琦语),地方政府和高校领导要摒弃把规模大、名气大、学生多、面子大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观念,把学校的教学、科研、学术水平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作为评价高校的准绳,把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等“软实力”上。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也要通过完善对高校的评估考核体系来引导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高校评估体系中,要把教学质量作为对高校考核的主要指标;在财政对高校的支持上。国家财政教育资金应重点支持那些教育质量好、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学校和学校迫切需要的建设项目,以此引导和激励高校向内涵式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节俭办学,抑制不合理资金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把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再次提高到了更高层面来认识,而这也应该成为高校办学和解决债务问题的共同理念和办法。因为如果高校无规划地盲目建设,即使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再大也于事无补。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编制科学的预算计划和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鉴于此,高校应建立财务咨询委员会、项目建设论证会和听证会,增强学校预算的科学性,在学校的经费安排上,增大教学、科学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经费比例,适当减少行政、交通和招待等方面的支出,确保学校经费用在“刀刃上”。大项目建设必须经过专家组的科学论证和听证会的监督,认真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减少和避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对于因高校发展确实需要建设的项目,也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根据高校的实际需要进行建设,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各地方政府应科学规划区域高校的总体发展规模和高校的区域布局,保证高校总体规模和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受教育程度相适应;各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技术和需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推进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明确责任主体。优化财政对高校债务的偿还扶持制度

随着扩招政策的深化,由高校基础设施扩建等带来费用支出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教育财政加大对作为公共属性的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也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高校所发生的债务都并不应该全部由国家通过增加财政教育资金来解决。这是因为,本来国家的教育财政资金本已十分有限。如果高校的一切债务均有由国家承担,暂且不说国家的偿还能力有限,而且还很可能会助长高校的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建设变之风,“大兴土木”也必定会更加“昌盛”。这种挤占有限的财政资金、浪费资源和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必须加以禁止。为此,必须明确政府与高校在偿还债务中的主体责任。高校既然是学校的法人主体、借债人和贷款的受益者,在偿还债务中应承担相应责任而不应该让政府成为还款的唯一主体,要坚持“谁贷款、谁受益、谁担责”的原则,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奖惩制度,强化高校承担解决债务的责任。对于确实是高校发展需要而发生的债务而且数额巨大的。政府可以给予一定支持,但必须制定政府与高校按照例偿还债务的办法。认真分析高校的债务对象和产生债务的真正原因,核实高校实际偿债能力,考虑债务项目对提高高校教学、科研等水平的因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帮助的高校和支持力度。而且还要加强对其偿债行为的监督。对那些不符合高校实际发展需要、跟风建设的“功利化”项目所产生的债务应不予以支持,而由高校自行解决:对于那些高校发展确实需要增加的教学设备、教室、实验室、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考虑到其实际效用情况,如果存在超规模、超预算、超标准建设的。应由高校承担大部分的债务责任。此外。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领导的考核体系和扶持资金的监督机制。在原有高校领导考核体系中,增加不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债务情况考核内容。强化高校领导在资金使用成本上面的约束力;同时要加强对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督,确保该项资金用在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的项目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拓宽高校收入渠道。增强高校自主还款能力。由“外在输血”向“自行造血”转变

不少学者认为,应把加大政府教育财政投入作为解决高校债务风险的核心途径。诚然,政府的资金支持对解决高校的债务风险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笔者认为,虽然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把其视为解决高校债务危机最科学、最有效的办法。这是由政府资金的有限性、政府与高校的产权制度缺陷和高效财务支出结构等因素决定的。首先,增加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的实现是建立在其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需要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众多;即使是从教育领域来看,义务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更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因此,高校寄托于政府教育财政的大量投入以此作为解决偿还债务的主要途径并不现实。而且,在现行的高校建设评价体系和财务制度下,如果把教育财政投资作为偿还高校债务的主渠道,还很可能会固化和强化高校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推进高校大规模建设的趋势,效果适得其反。为此,高校债务危机的解决更重要的应该是筹资渠道的扩展和自主收入的扩大。由“输血”转变为“造血”。而事实上,高校所拥有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科学及管理方面的资源都是其他企业和组织机构所没有的而又必须具备的,各高校应提高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学校创收。一方面,高校应利用自身的科研资源,推进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结合企业发展的生产、研发等需要,采取企业出资金、高校出技术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其技术瓶颈难题或者是开展新的合作项目。为高校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另一方面,紧紧抓住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发展机遇,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教育和管理等资源,积极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领域,拓宽高校收入渠道。如在确保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科研和行政等工作的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自主地或者与社会单位企业联合开展各种考研、琴棋书画培训、公务员考前培训、MBA学位教育、写作培训等各种培训班,向社会提供诸如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管理咨询等社会服务,实现提高高校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教师实践水平和增加学校收入等多种目的。

作者:祝华凤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上半年少先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