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初中物理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物理教学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各种有效方法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让发散思维的灵光照亮初中物理课堂。本文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设疑境,诱导学生进入发散思维空间;巧用变式,提升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一题多探,深化发散思维的独特性;课外延伸,形成发散思维的多向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发散思维初中物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论文 篇1:

浅议发散思维与初中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懂、看书看得懂,但在解决问题时一做就容易错的情况。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笔者发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头脑中没有构建起完整、准确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具有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性。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整、准确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发散思维在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中《质量与密度》中,抽象的密度概念让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将概念传授给学生,将使这一物理概念孤立于学生自己已经初步构建形成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之外,且不利于整个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采取以学生动手、体验为主,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先测出不同体积的铜、铁的质量,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然后通过设问“体积相同的铜块与铁块质量是否相同?体积不同的铜块(或铁块),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初步感知质量不但跟体积有关,还和物质种类有关。进一步设问:“对铜块(或铁块)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质量与体积之比又有什么特点?铜、铁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相同?它表明了什么?”通过学生对表格中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讨论,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对同种物质来说,质量/体积的值不变,与质量、体积无关,而不同的物质,质量/体积的值一般不同;说明质量/体积的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样学生们就能很直观地知道,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进了密度这一物理量。

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序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观念、方法的基础上。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观念、方法呢?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或现象分析、数学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物理量之间定性或定量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归纳出物理概念、规律。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体会和认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这里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指的其实就是发散思维及其方法。通过对已知知识的运用推导出未知知识的原理。通过对已掌握内容的整体把握,归纳和梳理,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体系中存在的缺陷,进而有目标的吸纳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将相关概念、实验演示视频、现象分析、前置问题以及习题等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结构体系,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探究和建构新知提供必要的支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一点一滴地进行,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養与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序的物理知识体系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物理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发散思维因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从速度均匀变化、加速度不变、合外力恒定三个方面来认识,也可以用公式来确定,同时还可以用图象来描述这一运动。我们还可以利用物理学典故向学生渗透发散思维的思考方法,生动形象地讲解物理学概念。如果单纯地向学生讲述发散思维的方法,无疑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接受,而借助物理学史上科学家们进行研究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们渗透思维方法既生动有趣又易于接受。如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受到启发,他反向思考——“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学生们学习着其中的知识、品味着其中的方法,会深受启发,思维插上翅膀变得活跃,这为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优化知识结构,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整理知识结构,让学生随时分析对比、归纳小结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在物理总复习时让学生归纳所有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所有理想化模型、所有可以用图象描述的物理规律等等。又如力学讲完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力学三条基本规律,搞清楚力与运动的关系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教材、复习了各个知识要点,不仅将所学的知识横纵交织,发现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形成了知识结构体系,同时训练了发散思维。

总之,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弄清事物的多形态、多层面、多性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种种联系,从而达到构建完整、有序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目的。

作者:李燕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论文 篇2:

让发散思维的灵光照亮初中物理课堂

摘 要: 物理教学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各种有效方法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让发散思维的灵光照亮初中物理课堂。本文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设疑境,诱导学生进入发散思维空间;巧用变式,提升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一题多探,深化发散思维的独特性;课外延伸,形成发散思维的多向性。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思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拓宽思维范围,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发散思维 创设疑境 巧用变式 一题多探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立足点。而发散思维有助于思维能力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实际物理教学中,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敢大胆质疑,不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物理教学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发散思维的灵光照亮初中物理课堂。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信息,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并由此带来思路的转移和思想的跃进,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方面的局限性,思维形式明显偏重具体思维,发散思维意识相对薄弱。因此,笔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取得了一定成效,现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疑境,诱导学生进入发散思维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疑难,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的内驱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起他们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和发展潜能。巴尔托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内驱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悬念,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

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用一大一小两支试管,小试管刚好能套进大试管中。第一次演示时,将小试管套进大试管后,迅速将两个试管反转开口朝下,发现小试管从大试管中滑落下来;第二次演示时,将大试管装满水,再把小试管的一半插入大试管中,一手扶住大试管,迅速将两个试管反转开口朝下,并放开小试管,这时小试管会怎样运动?此次实验前多数学生猜想里面的小试管会下落,实验结果却是小试管不仅没有下落,反而慢慢上升,此时学生的“胃口”被吊得高高的,发生了与常规认识相反的情况,产生了激烈的思维冲突。接下来,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入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并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压强的值到底有多大呢?”等一系列问题,这样诱导学生进入发散性思维空间,有效激发了学习动机,增强了思维的主动性。

二、巧用变式,提升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件和结论,转变问题的形式和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不断迁移促进学生知识完善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从不同的知识点、知识层面、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成为三基教学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并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常喜欢运用正面强化方式,对学生给予明确的、强烈的刺激。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化很小的反复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学生重视,有时反而会造成思维的疲劳。一题多变,是指在原有习题的基础上,对原题加以延伸拓展,使习题教学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本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规律,巧妙运用变式深化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给学生提供变化的刺激方式,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以变激趣的目的。

例如在毕业会考复习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根轻质杠杆两端悬挂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平衡后同时浸没在水中,结果杠杆是否平衡?变式1:把体积相同改为质量相同,然后求解;变式2:把同时浸没在水中改为同时向外移动相同的距离,然后求解;变式3:把同时浸没在水中改为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质量的物体,然后求解。这样运用变式后,在相似的题型下,实质上进行了三种不同的解答和比较过程,使学生对杠杆平衡、密度知识、阿基米德原理、质量重力关系等知识都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

又如做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提出能否改变器材条件,采用其他方法也能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提出四种方案:第一,只用电流表,把滑动变阻器换成一只已知电阻,其他不变;第二,只用电压表,把滑动变阻器换成一只已知电阻,其他不变;第三,把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换成一只电阻箱和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其他不变;第四,把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换成一只电阻箱和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其他不变。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有利于创造动机的激发。

三、一题多探,深化发散思维的独特性

发散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能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它是以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为基础,不仅要求思维范围大、速度快,而且要求质量高,特别要求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然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合作探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运用,使他们逐渐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处理具体问题。一题多探,是指一题设多个探究,并使探究逐渐加深,引导思维逐渐深化。一题多探的目的是给学生指引解题思路,消除思维障碍,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独特性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为了测定一小正方体木块(不吸水)的密度,可供选用的实验器材有: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刻度尺、大头针、水。请你设计实验方案。结果学生设计了三种方案:第一,选用器材是托盘天平(含砝码)、刻度尺。方法是用天平测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木块边长,算出木块体积,再用密度公式算出木块的密度。第二,选用器材是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大头针、水。方法是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用量筒、大头针、水测出木块的体积,再用密度公式算出木块的密度。第三,选用器材是量筒、大头针、水。方法是利用量筒、水测出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排开水的体积,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算出木块受到的浮力,再根据漂浮条件可知:木块受到的重力等于木块受到的浮力,进而由浮力公式算出木块的质量,再用大头针将木块完全压入水中测出木块的体积,最后用密度公式算出木块的密度。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案后,指出第三种比前两种方案更有创意,因为木块的质量不是用天平测的,而是用量筒间接测的。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很受启发,不仅巩固了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培养了灵活运用知识和科研方法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意识。

四、课外延伸,形成发散思维的多向性

课外教学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阵地,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做到从物理走向社会。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技讲座、参观调查等。通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动脑,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力量、特长和才智,为学生提供多向思维的机会,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有利于后续发展的个性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除了教材上的活动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开拓一些具有发散性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可布置自制针孔相机和潜望镜、利用电能表测用电器的功率、验证大气压的存在、筷子提米、纸锅烧水等小实验。这些不定条件、不拘约束的开放性实验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拓展了知识面,让学生在实验中思维形成多向、走向深入。又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常熟市水污染情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组织学生对学校及居住环境周围的水质、梅塘河的水质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普遍认识到:由于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不注意保护环境,人类开始品尝自己的苦果。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搜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取样实验等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社会调查,积极撰写调查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极大的提高,调动学生思维向灵活方向发展,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新教育和老教育不同之点,是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而新教育却是有行动的。”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思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拓宽思维范围,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徐迎春,李爱华.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3(68).

[3]蒋怀顺.浅谈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物理,2004(4).

作者:蒋科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论文 篇3:

初中物理发散思维形式与培养分析

【摘要】物理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之上的自然科学,其实验基础、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对学生的智力开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不仅可以减轻学习负担,而且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发散思维;形式;培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周岭

上一篇:劳动用工合同书范文下一篇:船舶防污缺陷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