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练习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批判性思维练习(共10篇)

批判性思维练习 篇1

1、张杰私吞歌迷捐献巨额赎身费的幕后真相

近日,一条质疑张杰贪了粉丝钱财的消息引发热议,有网友质疑2008年粉丝为张杰募集用于和上腾解约的百万元款项去向不明,而张杰当年拿了这笔钱,却没有兑现对粉丝“举办不售票演唱会”的承诺。甚至晒出了当年粉丝筹集100万元的汇款单以及公证书原件的照片。这张2008年11月28日的电汇凭证上显示,汇款人的名字是李晓华,汇出地是广西桂林,收款人全称则是“上海上腾娱乐有限公司”,在附加信息及用途栏里写道,“该款项为替代张杰先生偿还与上腾娱乐有限公司解约部分赔偿金壹佰万元整。”,另外还上传了一份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公证处开出的公证书,对汇款一事做出了详细的公证证明。这说明整个捐献行为是完全合法的。而上腾娱乐总经理陈耀川则表示已收到赔偿金,不会追究款项来源,令人失望的是张杰的经纪公司方面全面封口。

2、男子被诊为月经不调 医院道歉称忙中出错

月6日上午,针对此事,海南省中医院医疗安全服务部唐主任代表院方出面解释道,经过院方的初步调查,主要的原因是当班医生忙中出错导致此乌龙事件。事发当天,前往医院照CT患者多,加之周末值班医师相对要少,而恰好排在林舟前面的也是一位林姓患者,但是位女性,当时她入院的病因是月经不调,但同时又因颈椎椎间盘不适前往照CT影像。当轮到林舟检查时,由于等待病患较多,当时的医生匆忙之中没有留意到检查报告临床诊断项的内容,在修改电子模板打印的单子过程中,没有修改完,才导致在临床诊断项出现“月经不调”,好在此疏忽造成的错误并未对CT影像的整体检查结果产生影响。

4、老外抓贼遭群殴 国人冷漠围观寒了英雄的心

国人围观、老外施救的事又一次发生在中国:4日晚,东莞闹市内女子被偷包,27岁的巴西男子MOZEN出手相助,却被打得满身是血。MOZEN说,小偷打他他觉得很正常,可没有任何人帮他让他觉得很不正常。“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互相帮助的,我整天出没在君豪商业中心,中心几乎大部分人都认识我,至少30个国人围观,却没有一个人帮我,这让我觉得很失望,很心寒下次碰上类似情况再也不会,也不敢帮了。”

5、近来,不少地方披露冒充工作人员“吃空饷”的人,仅就山西而言,有吕梁市女商人王某变身副县长6年“吃空饷”,侯马市国土资源局职工卢某连续9年“吃空饷”;静乐县县委书记之女王某,5年累计在山西省疾控中心“吃空饷”10万元人民币。目前、当局已对一干邻导班子开始进行调查。

5、高考“吊瓶班”,史上最刻苦班级

最近,正是高考学子最后冲刺和鏖战的阶段。不过,日前微博上一组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同学集体在复习时打吊瓶的图片引起关注,并引发民众的广泛热议。对此,孝感一中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为了不耽误学生复习,也省得学生们在医务室和教室之间来回跑。(5月6日《长江商报》)

6、被当街暴打两千元私了,富人用钱买断刑责?

批判性思维练习 篇2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海绵式思维类似于海绵对水的吸收,强调知识的获得;淘金式思维不断地质疑辨析,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两种思维各有自己的突出优点,可以进行优势互补,所以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可以将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两者融合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运用海绵式思维获取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打好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地理学具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综合性,二是地域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所以地理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覆盖面广;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所以地理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许多地区初中地理学科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很多高中生的地理基础很差,高中的地理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片陌生的领域。在这样的状况下,海绵式思维对学生地理知识和原理的掌握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它是相对被动的,不需要艰辛的心理过程,只需要“注意”和“记忆”。因而,运用海绵式思维,有利于学生系统且快速地掌握高中地理所涵盖的基本内容,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积累了充足的基本知识,才有培养、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海绵式思维。

二、运用淘金式思维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思维具有批判性特征

如果只要发展应试能力,学生只需要去接收信息并重复记忆,那么运用海绵式思维就可以应付了。但如果要能够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质疑、辨析并做出评价,使思维具有批判性特征,那就需要运用淘金式思维去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1. 理性地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被定位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是“读书”的场所,教师也只是扮演着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与再现,强调的是记忆,是全盘接受,哪怕是书上不完全正确的东西,为了考试,也要让学生记住,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时间,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当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时,学生最常见的一个动作就是去翻书,去书上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找到了他认为的答案就一字不落地读出来,找不到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很少见到学生自己动脑去进行思考,很难听到学生的表述是“我认为……,我的想法是……”。所以虽然教师很敬业,学生学习也非常勤奋,每天早出晚归奋战在学校埋头于题海,应试能力很强,却没有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杰出人才。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确认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基础的原理之后,就不要再去过分强调背诵默写等,也不要急于让学生去多做几道题,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指导他们运用淘金式思维独立地去思考,理性地去思考。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对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地思考,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考人地关系该如何发展。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延伸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批判性思维。

2. 学习提出批判性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淘金式思维和海绵式思维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于它要求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提出批判性问题。而“提问”这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对于我国的高中生来说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直以来,教师就以“传到授业解惑”为己任,最常问学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听懂了吗”,教师的目标是学生“听懂了”,而不是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所以,学生一直就没有提出批判性问题的想法、习惯以及能力,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也提不出批判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时,课本上给出两幅图表,一幅是我国与美、日、德等国家汽车普及率的比较图,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汽车普及率很低,另一幅是中国汽车销售量在不断增长的图,课本以这两幅图作为依据,得出结论:日本、韩国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对此,没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既然考虑的主要是市场,为什么不直接出口产品而要转移产业呢?”在学习田纳西河流梯级开发所带来的种种效益时也没有学生提出“水库的修建有这么多好处那有没有弊端呢”之类的问题。最多就是对自己“没听明白”的问题再提问直到“听明白了”。如果教师只是“解惑”,学生拿什么去超越教师呢?又怎能期望学生会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呢?所以,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解惑”,而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惑”,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淘金式思维去提出有价值的、批判性的问题,从而刺激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 做出多角度的评价。

提到“批判性思维”一词,很多人看到“批判”就认为是全盘否定,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审慎判断的思维,它试图否定,然后进行多角度审视,分析、推理、检验,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否定、或肯定或者得出另外一个结论。高中地理学科中有很多值得深思和争论的现象,教材的每个单元结束后也安排有一些专门的“问题研究”,比如:能否运用南极冰川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争辩讨论,提醒学生不要只站在问题的某一边,而是要全面地思考分析,做出多角度的评价。这样使学生既可以看到别人思维中的闪光点,又有自己的决断,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逐渐延伸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融合“海绵式”和“淘金式”两种思维风格,反复练习以拥有批判性思维

运用海绵式思维可以获取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运用淘金式思维可以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融合“海绵式”和“淘金式”这两种思维风格则可以更好地发展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个工具,如果学生习惯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提出批判性问题并做出多角度的评价,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也就越容易进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练习才能拥有并熟练运用。

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学校、教师的责任。相信通过课堂上的不断培养,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一批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走出校门。

参考文献

[1]杨丽静,刘淑凤.打破思维定势,强化批判性思维[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3).

[2]M.Neil Browne&Stuart M.Keeley.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M].赵玉芳,向晋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批判性思维哪里来 篇3

数学界的杰出人才,最高标准,可以是荣获号称数学诺贝尔的菲尔茨奖。不过,即使博士去教中学数学,也和大陆学者今后得不得菲尔茨奖无甚相关。“钱学森之问”是问高校。但教授中学数学,也是很光荣的。特别是教授逻辑和统计相关知识,那对学生一生最有用。

中学数学只是教常识,但常识最重要。只要上网看看有多少不合逻辑的话,就知道中学数学其实要加强。比如,张三说学英语有助于开拓思路。李四问:为什么非要学英语,学越南语有没有同样功效?——这就是逻辑错误。“学英语有助于开拓思路”,这里“学英语”是“开拓思路”的充分条件;但充分条件未必是必要条件,这句话并不能推出只有学英语才能开拓思路。如果李四的“逻辑”成立,吴某人今天晚餐吃了三个包子,难道这证明只有吴某人才能一顿吃三个包子?

上段讲到的逻辑,可查人教版高一数学“集合与简单逻辑”那一章。但就是这样的简单逻辑,在网上笔者见过在北京学汉语的法国文科生用中文纠正爱国大学生的类似错误。

现在大家都说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教他们批判性思维。但是,如果大脑神经网络里的逻辑回路从小就搭错了,不管什么样,绕来绕去,只会绕进旁门左道。

中学数学要教好逻辑,这是任何思维的基础;但中学课程也完全可以教授批判性思维。多次听美国人讲,他们的批判性思維始自中学历史课。奥巴马总统的第一任办公厅主任、现在的芝加哥市长拉姆·伊曼纽尔在2012年跟市教师工会谈判工资时,就说他很尊重教师,中学历史教师教会他如何批判性思考;《华盛顿邮报》教育版记者杰伊·马修斯也说过同样的话。想想也是,当历史教师引进多种角度多种叙述,从女性角度来看美国历史上的个人机运迷思,从黑人角度来看大熔炉迷思,从印第安人角度来看西部大开发迷思……天资比较聪慧的学生,就突然有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的感觉。

国内现在文理分科,理科学生到高中几乎不学历史。升大学后“没觉得自己是很有能力的人”,只是导师给题我就做,原因或许并不在中学理科教学,而是历史课上思想未受过冲击。

那位清华博士生自愿教中学,就让他去吧。在美国还有刚拿学位即当餐馆掌柜的。他说博士是为父母念的,运用所学知识,制作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才是他的真正兴趣。而且,我们或许真的需要学位更高的中学老师,才能教好那些似乎挺容易的常识。如果他能趁着在中学的机会,补习当年错过的文科教程,他还能为今天的学生,作出更有益于明日的辅导。

《批判性思维》读书笔记 篇4

仔细观察这些人,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运用理性对所接收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不断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验证,不断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评估、评价以及修正。用一句较为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善于进行批判性思维。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是成为一个聪明人的基本功。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按照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和理查德·帕克所合著的《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中的定义,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是指“对我们面临的断言进行评估”,其主旨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和我想当然的理解不同,这种思维不是要自己如何做出断言,而是讲如何对自己的断言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是依靠个人的理性对所接收的信息和自己的断言进行再考量和再思考。其前提是要有一种对凡事质疑的态度和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其基础是要具备一种进行逻辑推理的基本能力,其关键是要养成一种凡事质疑和对个人进行反思的习惯。

我们每个人每天可能要接收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要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以作为自己言语行止的依据。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总是能够排除情绪、好恶、舆论以及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对来自周遭世界的信息冷静看待、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他们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勇气不断的审视自己的判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验证。他们不轻信、不盲从、不排斥,也不情绪化做决定,他们不会受广告蛊惑去买一大堆包治百病的药品,他们不会听了别人一句话就暴跳如雷,他们不会道听途说,相信并传播别人毫无来由的谣言,他们不会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认为是什么……

其实,我自己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擅长批判性思维,不但非常感性,情绪极易冲动,老是受他人意见的影响,而且看问题总是简单化、简单化,也容易受惯性思维误导——信息与我的知识背景是否契合常常左右我的判断——喜欢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做出断言,想当然、我以为是我的口头禅。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这方面我的惨痛教训可谓不胜枚举。所以,我也在寻找一种途径,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辩证和批判性思维书籍 篇5

广义上的批判是法学研究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能推动作品的接受、传播及创造,同时也是法学活动中具有建设性、引导性以及动力性的关键因素,对文学理论及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建立在广义上的批判思想也涵盖着诸多内容,尤其是西方法学作品。而狭义的批判更注重文艺学范畴的批评,是文学和法学领域最普遍、最经常、最活跃的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讲,狭义的批判思想是以理论为指导,以鉴赏为基础的,对所属学派、思潮、文学运动等批判的现象,以及文学接受、创作等作家作品进行评论。

法学的批判性思想是反作用于法学实践的,同时又从现实的情况出发。通过对作品的评论、分析,能够影响作品创作的发展,还能影响作家对文学的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法学作品的批判思想直接影响着法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优秀的文学批判思想能够对同时代作家群体的艺术倾向和创作思维产生影响,同时,还能够指导、鼓励和支持个别同时代作家的创作。

因此,合理的运用和解读法学作品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时代、社会的审美,还能提高读者对作品艺术趣味的品读和接受能力。

翻译作文 批判性思维与公开演讲 篇6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能够挑出别人论述中的漏洞,并在自己表达时避免它们的逻辑现象。它还包括了比如将事实与观点区分开,以及评估证据的可靠性等相关技巧。

从广义上来讲,批判性思维是指集中和组织性地去思考——是种能看清各种观点间的联系的能力。人们常说,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多少新思想,有的只是被人们重组的思想。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们往往都是利用现实中已存在的信息,以全新的方式组织起来,以此创造出新的思想。这同样也是种批判性思维。

如果你问批判性思维和公开演讲课有什么关系,那答案是很多的。在课堂上,打个比方,你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组织你的发言。虽然这可能看起来像是个纯粹的机械运动,但它和批判性思维其实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你的演讲结构很松散和混乱,那很可能你的思考也是杂乱无章的。相反地,假如演讲结构很清晰,那么你的思路应该也同样是清晰的。组织演讲不仅仅是安排你已有的观念,它更是重新塑造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7

1 批判性思维运动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教育部就提出,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有更广泛的目标,以促进个人的发展及其社会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传统学习技能基础上还应该包括批判性思维。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强调,在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必须要有更高的要求。“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实验改革课程正式进入美国国家教育纲要。批判性思维运动分为四期,即: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3]。萌芽期可追述到分析哲学运动的日常语言学派对理想语言学派的批判,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学术研究的恢复、反思、重组和发展。形成期,学者们开始探索批判性思维学科的理论结构和应用框架,并在大学课程中尝试进行相关教学实验。发展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批判性思维运动取得快速进展,学科架构日益完善,跨学科研究如火如荼,批判性思维课程上升为高等教育的必修科目,并走进基础教育课堂;这是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高教史上的标志。成熟期,2000年后,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气质方面的著作、教材日趋完善,测试方法逐步统一,培训手段和方法日臻成熟。

批判性思维已成为美国大学的核心教育理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课程设计者声称,批判性思维课程属于各专业学生共修的提高能力的课程。在国内,2003年秋,北京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才首次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与欧美相比,我国的批判性思维研究较少,在教育教学中的现实运用比较滞后。当然,随着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批判性思维运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

2 批判性思维概念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变化的概念,至今也没有形成大家一致公认的定义,这并不意味着批判性思维不存在任何占优势的主流看法。目前认为它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1)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理论视野;(2)增强学生对文化和社会的体察能力;(3)使学生辨别和反思其思想观念中基础的、未确定的设想。

在批判性思维研究方面公认的权威人士罗伯特·恩尼斯提出,若要给批判性思维下定义,应强调它的实用性。他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5]

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批判性思维中心研究主任保罗博士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的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并能对各类陈述或建议的价值、准确性或权威性做出评价,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6]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某种主张以及其支持根据的理由进行审查,是对论证或论辩的分析与评估,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的萃聚。也有的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所看到的东西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方面作出个人的判断。

美国学者Broenr和Keeley在其著作《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学会提问———批评性思维指南)》中指出:“与诸多思维方式一样,批判思维始于好奇。”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然后弄清情况而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其核心在于反思。因此,批判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反思思维”,也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而奥克斯曼·密歇利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智力技能和批判精神两个组成部分。批判精神左右着一定的心向,即一定的态度和倾向,激发或激活个人朝某个方向去思考。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他不仅要获得批判性思维技能,而且还要获得使用这些技能的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

国内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本着探寻真理、促进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意愿的、带有主动性和纪律性并且能够形成习惯的、有数据和事实支撑的、经过逻辑推理过程的、最终能够产生相对明晰的和富有建设性的思考结果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3 医学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维

一方面,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学习医学的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正符合这门求真务实的学科;另一方面,医学的诊断过程实际上

PBL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马宁,徐芳,王建芬,王磊,佘斌(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对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收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药物分析;PBL教学法;传统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C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自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后,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经过四十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视为不可更改的定论,把教学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学习者只需理解和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90%的时间退居幕后。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

药物分析是我国药学专业中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药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到制订和执行药品质量标准的知识,以及常用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了提高药物分析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部分章节内容实施了PBL教学法,取得一定的经验,现简单介绍如下:

1构建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

实践证明,PBL教学法虽对于解决选定的重要内容足够就是批判性思维应用的过程,只不过人们就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来认识。

由于医学问题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医学生能否恰当批判地运用、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并得到合理的结论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不但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能凸显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强大资源。因此培养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就是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精神气质的培养相结合,使人们社会生活更加理性、更加民主,同时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了基础。提高现有医学院校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各学科的每个教学环节中,必将提高医学生[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a)-109-02

广泛和深入,但缺乏传统教学的系统性。学生在以学科划分的药学知识结构下,往往不了解相关学科的特点及研究范围。如果对初学者即使用PBL法教学,可能会出现由于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缺乏对新知识的理解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导致难以查找相关文献或专著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PBL教学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先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在获得较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再结合PBL法教学。以“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为例,让学生将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启发式教学来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2应用情况

选择药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选用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作为授课教材。由药学系药化教研室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在研究对象进行前期相关内容的学习后,对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进行以问题为起点的PBL教学法。提出的问题包括:(1)可以发生羟肟酸铁反应的药物哪些?(2)《中国药典》2005年版测定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含量时,多数采用的方法是什么?(3)常见的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药物有哪些?(4)能和茚三酮发生呈色反应的抗生素有哪些?(5)青霉素类药物含量测定方法有哪些?与结构的关系?(6)能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的抗生素类药物有哪些?(7)四环素在酸性条件下的降解产物是什么?的教学质量,才能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培育出具有良好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这也正是现代大学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所在。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医学教育更加需要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贯穿每个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我国的卫生事业输送合格且符合现代医学要求的卫生人才。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医学生,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2]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14.

[3]邹顺宏.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实用——创新型教学关系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123(5):106-109.

[4]谷振谐,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5]Rhoder C,Joyce N.Teaching Thinking Skills:Theory and Practiceetied[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87:9.

文化是批判性思维的土壤 篇8

一、学校文化在学生批判性思维

培养中的作用

1.学校文化为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了重要载体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技能传递过程,仅仅依靠改善传统的教学条件或增加一两门课程是很难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的。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在创建新型教学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文化“非教学因素”的育人作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制度建设、办学思想、道德观念、传统精神、校风、学风等,都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载体。

2.学校文化为批判性思维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

作为学校文化组成部分,学校制度是为完成学校办学理念和任务而制订的,制度是理念的载体,科学的制度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全面反映。教师的选聘制度、评价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欲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首先要将那些在学术领域中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选聘到教师队伍中来。对教师的评价制度除了同行评价外,引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让思想、知识与技能的“主体”来评价教师的评价制度,能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进,促进教学工作的研究。

学生评价制度中的招生制度、学生素质评价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身在批判性思维发展方面的努力。制度既有约束性,也有激励性。批判性思维若成为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则必然会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3.学校文化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文化气息浓郁的学校能够在各项教育实践中发挥目标和价值导向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良好的学校文化必定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学生只有独立而且活跃的思考,才能用审慎、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反省的怀疑”“有根据的判断”,找到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健康高尚的学校文化,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满足于学生的需求,充分彰显人文关怀。

二、利用学校文化培养学生批判性

思维的策略

1.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营造学生敢于批判的氛围

学校文化具有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性。学校的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标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路人,其本身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文化内涵;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由名师、大师构成的学校文化群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工作所谱写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们共同创造的一个个佳绩,其本身就是学校文化的构成,是学校文化的光辉所在、成就所在。客体是指学校建设的楼房、校园、环境等物质的因素。学校文化的建设,使这些客体不仅具有实用性、功效性,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由校长、教师策划主导的学校文化,通过这些客体因素表现出来,然后又作用在以学生为对象的主体上,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营造出一种自由而批判的氛围,学生在其中才能坚持真理、敢于批判、追求成功。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创建于1899年,百余年来,学校重德修能,笃志于学,秉承“荟萃英杰,崇尚道德贞操”的优良传统,以“为国家和民族而自强不息”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基础扎实、习惯优良、发展全面、特长突出、善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优秀人才为己任,先后为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合格人才。如今,学校坚持文化育人,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幕、文化艺术长廊、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徜徉在一中校园,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方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的乐土,在这种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全体学生才敢于质疑与批判,从而充分发展个性、放飞梦想。

2.在理论与实践的渗透中激发学生乐于批判的兴趣

学校文化像和煦的春风,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学校领导及教师要发挥学校文化的外显性教育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阐发其教育内涵,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激发学生乐于批判的兴趣,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因素,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因素。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符合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除了知识结构和人格素养上的要求外,也应该提倡批判的教学态度,有批判意识的教师才谈得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反思,迫使他们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真谛。泰安一中的做法就是在每届新生入学之初就让他们参观校史展,了解学校悠久的发展历史及辉煌的办学成就,感受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陶冶学生,浸润学生的文化心灵,涵养学生的文化操守,激发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独立思考、乐于批判的兴趣,将来才能真正成为有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

3.在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中培养学生坚持批判的习惯

任何一种学校文化都是不断发展的,既有其在特定发展水平和阶段上的现实性,又反映了学校发展历史的趋向性、统一性。所以,每一位校长和每一代教师、学生,都会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历史文化发展的联系,提炼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要发展就离不开继承,特别是继承其精华,而继承又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根据《中庸》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道理,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正是这种理念使得北京大学得以囊括大典和网罗百家,吸引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到校任教。正是这种传承性与包容性,使北京大学既荟萃了一批批大师,更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人才。

4.在个体与全体的特色中发展学生善于批判的能力

学校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但又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因为学校文化是根据学校的历史传统优势,抓住了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进而形成自己的特长和风格,这种特长与风格,不仅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某一个方面,而且体现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同时它又对其他社会文化具有引领性、辐射性作用。学校文化既是面向学校全面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又要考虑时代性与学生个体性,具有鲜明的特色性。生动活泼、风采各异的学校文化,本身就是全体师生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在批判地吸收借鉴别人先进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之,呆板、僵化,没有个性与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会人云亦云,循规蹈矩,不敢质疑与批判,从而导致批判与创新的能力一定是欠缺的,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出大师、名家。例如,天津南开中学创办人张伯苓校长在办学伊始提出“个人应具有固有三人格,学校亦当有独立之校风”,他针对当时国民有五病(愚、弱、贫、散、私)的问题,为学校制定了“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五项办学原则,后又进一步发展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对以后我国的教育影响很大。在长久的办学历史中,培养出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共和国总理,屈武、林枫等九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梅贻琦、王大中、袁复礼、吴阶平等教育家、科学家,曹禺、金焰、查良铮、周汝昌、黄宗江、许国璋等艺术家,使学校享誉海内外。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要形成一种“批判而充满智慧”的学校文化,在这种学校文化的氛围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各种有意义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探究者。只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校文化的作用,解放了老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批判性思维练习 篇9

高考作文该如何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每年6月,一到高考结束,各科试题在网上公布,高考语文试卷及作文题目立刻成为各类媒体热议的对象,一时众声喧腾,好不热闹。这种情形,在全世界大概都独一无二。

在笔者看来,要使讨论有效果,也许要回到根本性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在世界各国高中阶段培养目标中,最为一致,也最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思维,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以为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否定性思维。倘如此,未免肤浅化。

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其次,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创造力的基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事实上,离开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网络时代的我们每天都处于被动地接受海量信息的状态。这些信息瞬息万变,真假莫辨,很难且也无从去求证。生活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迷失自我,以致丧失判断力,被泛滥的信息所“绑架”,变成网络“围观者”。最近微博上流传一句“语录”:“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网络时代一个人失去思考能力之后的可怕状态。不妨想象,一旦这种思维方式成了全民无意识反应,后果又会如何。

在今天,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思考与评价的能力,比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并且也是个人素养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相比于小学和初中,高中阶段是人的逻辑思维的发展时期,也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故不难理解世界各国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国外如何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事实上,在国外小学教育中,已开始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美国小学三年级学生会以“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及其理由”为题展开辩论。这里的“理由”即强调基于事实,包含着感性背后的理性思考。而在美国中学阅读理解能力训练中,也常会出现类似的习题设计:

《这就是纽约》表现了怀特对纽约和它所象征的现代世界的什么态度?用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故事传达了哪些关于生命的信息?用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这类题目清晰地表达了一个意向:当你对问题作出判断时,必须基于文本中的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断。

而在写作能力的训练中,更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国留美学生发布的春季选修课中的中级英语写作课的作文题目:

1.在FredrickDouglass的文章中,教育是一个重要主题。对你而言,教育为何重要?写一写你为何来美国学习。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做了这样一个决定?为了你能够来此,你或你的家人做了哪些牺牲?

2.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家庭模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家庭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写一篇文章,比较一下美国familypatterns和你们国家的异同。

3.在当今社会,技术令交流更便捷,因此许多人选择在家通过电脑工作。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依赖电脑联络而不是面对面的工作方式会给人际交流带来一些什么问题?

这些题目紧扣社会变化的脉搏,有质量,有深度。其中包含着不同观点的碰撞,也包含着多种可能的解释。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与自我的联系,并结合自身经历、知识视野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大有助益。

批判性思维练习 篇10

一 批判性思维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诸多思维方式中一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界定,学界至今仍有分歧。批判性思维实质是人们通过对认识事物对象的质疑、分析和论证,从而形成关于事物对象是非对错的独立见解。批判性思维研究者普遍认为: 批判性思维具有精神和技能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正是教育学和逻辑学两个学科分别关注的问题。

教育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者应具有深思熟虑、理智和反思精神,逻辑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者应具备面对某种论据和观点时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技能。这两个维度通俗讲就是批判性思维者不仅对新事物有批判意识,还知道如何去批判。

批判性思维产生和发展批判性思维产生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逻辑学领域掀起的非形式逻辑( 有时也被称为论证逻辑) 运动。开展非形式逻辑运动原因是: 形式逻辑虽然被成功运用到众多学科领域,但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形式逻辑局限性逐渐突显: 形式逻辑只研究纯粹的语形、语义,是一种理想化静态逻辑。而日常语言不可能脱离对话者的意图、语境等动态内容独立存在,所以当形式逻辑运用到动态的日常语言,便不能满足日常论证需要。正是如此,逻辑学家们希望通过研究非形式逻辑来解决日常论证问题。而非形式逻辑关注的正是批判性思维技巧,因此,非形式逻辑运动带动了批判性思维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并研究批判性思维。

二 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通识课的必要性

(一) 何谓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 liberaleducation 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由19 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A. S.parkard) 教授第一次提出,并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根据帕卡德教授的理解,大学教育可由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部分构成。专业教育侧重对学生学术专业知识培养,而通识教育侧重把学生培养为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如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公认、规范表述,但是通识教育研究者有一个普遍共识: 通识教育目的是通过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包括人文、艺术、思维、体能、沟通、法律等方面) 。

(二) 高校通识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关系

1945 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明,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 有效思考能力; 2. 清晰沟通思想能力; 3. 能做适当而明确判断能力; 4. 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的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核心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高等教育中心,培养全面人格,其宗旨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健全人格。通识教育根本任务不是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应致力于全人类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教育应具备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素养和思维技能) 恰好是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宗旨。目前,欧美国家普遍将批判性思维作为通识教育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 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课程的有效途径

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课程必须从源头上审视通识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关系,在所有通识课程中嵌入批判性思维内容: 一方面注入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用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巧开展教学。

(一) 根据师资情况,科学合理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

鉴于全国各高校批判性思维研究师资力量悬殊,全国各高校可科学合理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不求一步到位,量力而行。一方面,批判性思维研究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可专门开设名为《批判性思维》的通识课程,该课程在课堂案例分析和思考基础上,通过大量批判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思维技能。该课程关键在于有效的思维训练。另一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师资力量薄弱的高校,可尝试让所有授课教师在其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精神,让学生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 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思维品质。

(二) 审视逻辑课程,重构教学内容

西方大学通过开设逻辑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层次学校,选取各有侧重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是: 随着学校层次的降低(从综合性大学地方性文理学院社区学院) ,形式逻辑的教学比例逐渐降低,从全国综合性大学的100%,降低到地方性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的33% 和14%。而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课程开设比例则有所上升,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他们的通识课程以批判性思维课程为核心,重点在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论证问题。

鉴于此,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可针对不同类型高校( 本科、大专、高职) ,尝试重新构建教学内容,逐级降低形式逻辑或演绎逻辑比例,适当增加论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内容。总结批判性思维涉及多方面知识,从本质上说,它是应用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400字作文下一篇:三通两平台工作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