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也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对教育教学中渗透学生自我发展的理念,从而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希望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 篇1: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探究与实践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中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环节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思想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文章梳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针对学校制度建设、师生团队构建、创新党支部建设等方面,使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做好良性循环。对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开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借鉴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 科技创新 可持续 探究

【课题项目】《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探究与实践》,该课题项目为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重点研究课题。

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注重为学生思想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整体提升。学校能够成为知识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的主要平台,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阵地。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如何更加紧密的结合与实施,达到可持续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关心的问题。学生科技创新的开展是有利于学校短期内提升学校知名度的手段。通过科技创新可持续开展,有效的解决师资能力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促进以科技创新竞赛为平台倒推专业建设,以专业的逐步建设,推动各方面如教学环境、师资能力,学生培养综合提升的一种方式。各高职院校如何有效的建立科技创新的持续开展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更上一个台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意识提升与制度保障。各高职院校近些年都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机械设计、电子设计等科技竞赛类活动逐渐重视,将学生科创新活动的开展作为短期提升学校知名度、对外宣传重要措施和手段。从而重视专业的发展,促进专业设备的投入,推动了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意识和加强管理,以校长或校长为牵头,辅以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各二级学院(系、部)等成立领导机构,协调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以激励政策,广泛的调动了学生和教师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规范管理与提升保障。设置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规范运作管理。网络化流程办理统一组织,提升现代化后勤组织为科技创新活动更好的服务。通过科技竞赛网络流程申报,科技创新项目网络申报,进行对科技创新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的评审和办理,有效的规范了相关预算、结题和经费使用的管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和校园文化的培育。保障方面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场地建设,逐年投入大量经费的予以保障。为保证学生和教师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对创新活动场地进行建设,整合实验实训资源,配备了实验仪器和耗材,更大程度的推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2.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定位模糊,目标不明确。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顶层设计定位模糊,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制定中期、长期目标制定与规划。这就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如何可持续发展相关措施不能够具体制定和实施。对科技创新活动、竞赛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载体建设不足,管理体制比较乱,多头领导,由于分布不均会出现重复建设等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现象。教师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不科学,年轻教师由于学历的原因不能够得到引进,指导教师队伍无法延续等,导致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没有完善的考核办法及激励制度,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难提高,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造成制约。部分高职院校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开展。创新型、项目式、科技含量高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内容比较少。实验室设备闲置,开放率及利用率不高。没有指导教师更多的参与,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等。对科技创新项目资金投入不多,导致无法购置设备、耗材,场地空间有限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待改善。

培养周期短,指导精力投入大。学生培养周期不像本科院校长,高职院校相对较短,学制一般是3年制、2年制,学生培养周期短。大一入校专业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大三第二学期面临就业和专升本的问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教师精力投入比较大的,刚培养好,学生没多久就毕业了,学生在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的理解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科技创新高大上,望而却步。学生往往活动参与积极性比较高,但长期坚持下来的不多,缺乏毅力和耐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有限,成果技术含量低,成果转化少,即使有好的创意和好的初步成果,没能更近一步的研究和完善成为好的成果。这样就更加导致参与的教师数量少,覆盖面不大,学生受益面窄。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阶段性竞赛为目的。部分学生存在参与为了获奖的功利心。竞赛结束了,活动也结束了。教师和学生也就没有再做相关的训练和研究。

没有形成团队意识,组织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中,以教师带学生指导相关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势开展,教师指导为主,学生参与活动为辅,是目前通用的做法。但很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同时缺乏具体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相关政策,部分科技创新团队是自发形成或临时组建,缺乏有效管理。没有建立起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团队以支持和服务,管理混乱,工作拖沓,责任不明确。随着老师职称晋升或岗位调动,学生队伍就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教师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的情况不多。指导的学生,毕业一批,没学生接上,形成人才批次断档的现象。这些都是教师间、学生间、师生间没有很好的形成团队意识的表现形式。

3.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改革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调整新形势下传统教学内容,推动实践平台的搭建,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各高职院校要对科技创新活动予以学校层面的重视,给予更高的关注度。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逐渐扩大受益面的角度抓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设完善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制度,如学校中长期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建设规划、科技创新项目设立和评审、学科竞赛配套奖励制度、指导教师科技创新活动课时补贴、人事晋升制度倾斜等。从培养方案制定的角度,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所需理论和实践内容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单独的创新人才特色班培养方案,使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通过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的活动替换部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学生通过学科竞赛获奖能够得到部分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的奖励学分予以替换等,都能够更大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硬件建设和软环境配套。

合理布局校内对于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足够的活动场所,注重以学科竞赛、学生“第二课堂”的形势,开放不同功能实验室,合理设置大学生科技创新固定的办公区、设计区、制造区、装配区、调试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设置。实验室中,提供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所需要的设备及耗材,逐年投入资金支持以满足正常运转。教师指导学生过程,要做好相关活动计划,规范制度化管理,做好耗材的预算和采购,培养学生节省意识。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得到积累,各项综合素质上也能够得到提升。学院注重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宣传氛围,积累历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教师、学生获奖照片、作品、证书等做展示厅和墙体光荣榜。做好日常活动开展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对外宣传。建立以创新创业学院、科技创新协会(社团)形成日常运转,以项目、论文、专利、卓越技师等形式,让学生看到努力获得的成果,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3)师生团队建设、创新党支部

团队既要有教师团队,也要有学生团队(如协会、社团等),更要有师生团队。教师团队以负责人牵头责任制,要配有负责参与指导的教师,后勤和技术信息搜集的教师,非指导日常授课教师要积极予以配合,形成教师指导团队氛围。学生以大三带大二、大一的形式传帮带,以做促学、以做促炼、以教相长。学生组织成立科技创新协会(社团)的形式。学生协会的会长予以兼学生会副主席的行政职务,旗下各部门等同于团委学生会各部长得行政级别和待遇,促进学生加入协会的积极性。学院领导和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每学期定期组织文艺活动,每学年定期举行表彰活动,促进学生们的文化生活。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性,实践能力存在差异,个人素养存在差异,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的要求不是很高。这就很容易造成在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组织中,学生对党的认识不足,入党积极性不高;缺失正确的红色信仰引导,活动局限性明显。师生党支部为协会学科竞赛提供支持,做好事务性工作。设立以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创新支部(或小组)党组织形式为载体,在保障协会学科竞赛有效运转,做好日常管理、运营、宣传、负责协会的建设同时,可以有效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先进性渗透到科技创新组织中,强化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引导学生个人及团体更加健康成长和发展。在创新党支部中的党员通过科技竞赛扩大自身影响力,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协会中来,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洪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

作者简介:

刘斌(1979年2月-),男,黑龙江佳木斯人,高校讲师,硕士(MBA),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商管理,运营管理。

作者:刘斌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 篇2: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教育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也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对教育教学中渗透学生自我发展的理念,从而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希望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发展教育;学校发展;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在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重新定向适应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可持续發展教育指的是采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自我成长,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相关能力。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观念、价值、知识等教育,是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

一、探索自我发展教育内涵,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一)自我发展教育的含义

自我发展教育,即“自育”,是指教育工作者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内在成长需求和可能性,遵循学生自我发展的规律,强化学生积极的、正确的自我意识,努力创设适宜的条件,让学生借助基本知识、技能、经验去自我探索主观和客观的世界,在解决问题导向的自我定向、自我运作、自我调节的循环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自由发展的人的教育。

(二)自我发展教育的价值意义

1. 自我发展教育是一种推陈出新的教育理论

自我发展教育依靠并运用宏观的世界观、方法论中的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性原理,借鉴中观的系统科学之中的控制论、自组织理论等方法论成果,站在人类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角度观察教育的本源目的,审视教育的实践领域及其弊端,依托心理学、教育学关于“自我”的概念理论,提出自我发展、自觉性等核心概念。并由此深入探索强化学生正确、积极的成长规律,揭示“四自”运行机制的核心。且广泛地进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德育途径的实践与创新,初步构建系统的“自育”理论。

2. 自我发展教育坚持“四自四导”模式

“四自四导”模式可能会用到德育、课程、教学、教师、校园文化、管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此模式能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运动,形成“四自三学会”目标体系,使每个学生以及教师在《自我发展手册》、教师发展档案中与自己对话,展现自我、发现自我,从而形成一种自我发展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该模式分为学生学习模式和教师引导模式。展开来说,学生学习模式主要包含了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和自激励,简称“四自模式”。而教师的引导模式主要包含导定向、导运作、导评价和导激励,简称“四导模式”。

二、学科结合,推动自我发展教育进程,创设学校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专家指导,校本为主

在广州市现代教育研究中心冯国文教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校校本培训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学习《自我发展教学系统操作指南》《自我发展、我在路上》《走向自主学习创新之路》等,并先后参加了区教科室、市桥教育指导中心举办的培训班,观摩兄弟学校组织的与课题有关的研讨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研究者的思想认识能力和研究水平。冯教授在听取了小学低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复习课及高年级语文“句式变换”专项复习课后,结合反思性学习的理论及“自育学习”的理论做了精辟的点评,充分肯定了我们开展复习课有效性的研究,解答了实验教师在研究中的困惑,教师们清楚地知道了基于“四自”理念下复习课的流程,即“三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专家到校指导,师生受益良多,既有理念的升华、观念的转变,又有实质的借鉴,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

(二)课题引领,任务驱动

关于“四自四导”模式的构建,我校从2006年开始就进行广州市教科所的“自我发展教育”课题的研究。结合“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将原有的“自育”课题研究成果与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相融合,探索符合不同课型的可操作的高效课堂模式——“四自四导”模式。以课题为旗帜,起到积聚人气、统一思想的作用,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了不让教师和学生对课题研究有畏难情绪,我们一方面依照任务驱动的方法,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在区级课题《小学生潜能发展的活动教育模式校本行动研究》的研究中,我们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这条主线,开发“垃圾分类处理我们在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联合学校德育处开展了“环境与健康”“环境与科学”等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既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此外,我们还围绕“学生与文化的关系”这条主线,开发了“读家乡先贤故事,寻伟人足迹主题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与其他学科有效结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渗透到不同学科中,使学生将在学科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从中得到拓展与延伸。实践证明,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加强了各学科的知识的横向联系。

三、多维度搭建自我发展教育平台,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打造书香校园文化,创建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是我校的品牌活动。从2006年开始,我校积极构建书香校园,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如:开展经典诵读、环保书市、读书节等活动,开展“读书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与番禺区图书馆开展共建活动,建立番禺区图书馆沙二小学分馆,并出版了一系列读书成果集,教师论文集《杏坛絮语》,学生读书成果集《小眼睛大世界》《数学0距离》《书海扬帆》等。继我校在2013年被评为省书香校园后,我们又把经典诵读列入校本课程,编撰出版了《经典诵读》学材上、下册,让经典诵读课程化。我们也把读书活动引向社区,向社区居民推荐好书,开展家长与学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使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积极落实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教育已成为我校的一个亮点。每年六月份,我校结合“世界环境日”举办科技节。组织各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兴趣、学科学习特点,有计划地参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以科技创新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校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探究的信心。

(三)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我校积极开展以学生社团为重点的特色课程建设活动,1~6年级共开办了25个学生社团,有体育类、生活技能类、艺术类、语言类、科技类等。全校的社团活动统一安排在每周三下午进行,要求每位任教老师认真备课,确保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现在,社团活动已成为我校学生学习与交流、教师施展才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

(四)丰富课余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1. 少先队活动。近年来,我校少先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如:“延续雷锋精神 齐做文明市民”“低碳生活,真情六·五”“我秀我风采”“沙二最强音”“中国梦,我的梦”“阅读伴我快乐成长”“欢乐‘六·一’,快乐童年”等。

2. 体育运动会。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每年12月上旬,我校都会举办“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体育节活动,有亲子跳绳、拔河比赛等。运动会锻炼的是学生的体力,激活的是学生的生命力,弘扬的是学生的个性和活力。

3. 艺术节展演。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灵动的精神之魂。我校在每年的12月底举办艺术节,优美的舞蹈、精彩的器乐表演、悦耳的音乐小品、悠扬的歌曲演奏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展现自我的舞台,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展示才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组成元素。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了。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应注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与契机,强化科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多样化、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发展,学会学习,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黎文敬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 篇3:

谈谈“QQ对中学生的影响”给综合探究课教学的启示

【摘要】初中文科综合性课程《历史与社会》新课改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每个单元后面均编排了不同主题的综合探究课。为充分挖掘综合探究课的独特魅力,让探究活动真正有序地动起来,教学中笔者尝试利用春假或秋假时间,每学期选取某个单元的综合探究课为主题,引导学生自组实践小组,开展一次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本文主要以“QQ对中学生的影响”这一探究活动为例,阐述“4R模式”对于初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集理论和操作于一体的高效的新型指导模式。

【关键词】4R模式;探究活动;QQ;综合探究课;历史与社会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第8条具体规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均设置了一堂综合探究课,成为此次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正是依据此目标进行编写的。由于综合探究课摆脱了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使得平时的教学直接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这一探究性学习需求,教师仅仅靠有限的常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惟有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缺憾,让知识传播和实践能力培养得以和谐发展。

为帮助学生领略综合探究课独特的魅力,笔者每学期都要求学生自组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利用春假或秋假时间,围绕某个单元综合探究课的主题,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探究实践活动。这里所讲的探究活动,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2。经过三年多活动实践,从迷茫到坚持,一种行之有效的指导模式逐渐明晰起来,那就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4R模式”: 结果(Result)、责任(Responsibility)、检查(Review)和激励(Reward)。

1结果(Result)是探究活动的发射器

“4R模式”中的结果(Result)定义为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路之门,时刻提醒广大师生注意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思路决定出路,结果改变局面。学校教学是靠结果生存的,无法靠理由长期立足,接受结果思维,我们才算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也需如此。无论是调查、实验等科技类实践活动,还是参观、采访等社会类实践活动,任何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光有过程,没有结果的要求那往往会使很多活动有始无终或事倍功半。

《4R模式》书中提到这样一组比例:①1:6一个非常满意的客户其购买意愿比一个满意的客户高出6倍。②5%:100%把客户的满意度提高5个百分点,其结果是企业的利润增加1倍。③1:8假如你失去1位老客户,那么你获取新客户的成本将是维护老客户的8倍。④1:51个不满意的客户平均要影响5个人6。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客户,把教过的学生看成是老客户,我们会发现探究性学习活动结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加上我们经常会承担多个班级甚至跨不同年级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自然更加深远。例如“QQ对中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笔者历年来所带班级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成功力作,其结果(Result)表现为:《都市快报》的几乎整版刊登;《中学生天地》2007年9月版录用;在2007年省市学生研究性学习以及省市科技节比赛中均获大奖;被学校编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成果集》;并在第五届国际教育创新教育“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介绍暨答辩会”中,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研室领导与教研员代表一百余人作了介绍和展示。其实,由于民办学校家长的价值观以及《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考“开卷”的特殊性,笔者在指导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初期,曾经遭遇了许多的不理解,有时甚至是很大的抵触。一旦有学生、家长投诉之类,领导或同行自然好意提醒“要学会变通”,笔者也为此也迷惘过,但庆幸自己仍坚持下来了,特别是2007年《QQ对中学生的影响》荣获第22届杭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按杭州市政策中考可以加5分),笔者相信有了这一次次的成功,根据前面的那几组比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满意度、探究性学习的人气指数、实践活动的质量以及家长对学生投入活动的支持率也肯定会大幅度提升,今后《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教学开展学生探究活动的境遇也许会大有改观。

2责任(Responsibility)是探究活动的组装机

著名成功激励大师陈安之说过: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3。打造一支完

美的团队,需要将每位成员的优势都发掘出来,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事先要根据团队内部各个成员的特长,明确其各自的分工和相应的责任。彼得定律告诫我们:有时我们往往好心办坏事,喜欢把优秀学生或教师提拔为班级或学校管理人员以示肯定和奖励,殊不知“人放错位置(即不胜任的职位)就如同垃圾”4,在一个场合是优点,在另一个地方也许就是缺点,但没有多少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更适合原先的位置,于是不少人由赢变输,从浮转沉,变清为浊,从积极到消极,从而让受提拔的人深受其害,也让班级或单位陷入这种不恰当晋升带来的被动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避免用成绩来代替其活动能力,凭感觉想当然地分组或分配任务,结果大多会事与愿违,组织小组探究性学习活动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2.1责任稀释定律:人数越多,责任越少科学的心理实验得出这样一个与我们平时的常识相反的结论,在旁观者越多的情况下,得到帮助或救助的概率越小。1个旁观者在场时,病人得到帮助的概率为85%,而有5个旁观者时,概率就下降到31%6。其实,不要以为很多工作安排两人去做同一件事,就是双保险,如果责任不明确,责任稀释定律依然会起作用。一个和尚挑水喝,因为责任明确,每次都可以有两桶水;两个和尚抬水喝,每次却只有一桶水了。因此,在开展研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避免各活动小组内学生之间责任的稀释。刚开始接触综合探究课教学的初期,相信许多老师与笔者一样或跳过(反正有的探究内容不会出现在笔试题中)或者怕上,归根到底的原因是老师们不知道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全体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都动起来。探究活动如何避免责任的稀释呢?就“QQ对中学生的影响”来说,需要落实如下的责任分工:制作调查问卷,各类对象的问卷发放、回收,数据按性别、身份或年龄的分类统计和图表制作,资料查阅和图表分析,活动时的摄影,探究成果的整理、撰写以及修改等等,都要有详尽的分工。只有分工明确具体,责任才会重新得以集中。当然教师还要根据情况变化,进行适当的协调。

2.2责任跳动定律:应答不慎,责任转移《4R模式》还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回答别人的提问或请示,只要无意中的一问一答,转眼之间原本是他人的责任,就像猴子一样跳到了你身上6。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里,始终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回避风险”。探究性学习活动有时会演变成个别优秀学生的抱怨,忙的忙煞,闲的闲着。人一出问题,永远先问制度,可以改造的是制度而不是人性,绝大多数原因在责任不清上。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来分配任务,采用组内任务的“招标制”(要求不同的任务在组内进行招标,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任务即相应的责任),一旦大家分工落实之后,就不得轻易更改,将有助于制度性角色分工的定位,使探究性学习活动角色的分工做到流程化(正如赛车进站维护流程一样),有助于催生责任意识的回归。

3检查(Review)是探究活动的纠偏仪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时要做到“靠事实与数据来说话,而不是靠感觉来教学指导”6。综合探究课教学是各种动脑或动手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机整合探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QQ对中学生的影响”探究活动可以说是对其他学科综合探究活动有机整合的成功力作,采用的是《来自家乡的报告》所介绍的调查为主的研究方法,引用《大众传媒的影响》正反辩论的形式为补充,而推广和提升其成果价值借鉴的就是综合探究课《我是社会小主人》所学的多种形式。在学习了“QQ对中学生的影响”探究学习小组成员,一开始选择的探究主题是“节约水资源”或“安全饮料的调查”,在进行了可行性条件分析,课题内容与以前学生成果的比较之后,经检查(Review)论证后决定及时更换探究主题。QQ则以其选题的新颖、教师学生的关注以及对中学生影响的争议性,一下子引发大家的共鸣。当然在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所选探究主题切口不宜过大,如交通问题往往是学生选择的重点,可以包括红绿灯设置的合理性问题,违章停车问题,无障碍通道的使用问题等等,既使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又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选题能力,笔者尝试将近年来省市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评比的不同等级获奖作品的选题,学校前几届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不同选题进行比较,以提高学生对选题合理性科学性的检查鉴别能力,近两年来情况已大为改观。

就探究活动的学生执行层面而言,指导教师或组长要通过定时检查责任人的完成状况,了解与沟通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过程。沟通的次数与矛盾冲突的次数成反比,一位社会学科教师往往需要任课3—5个班级,有的甚至更多。学科教师在对多个探究活动小组进行检查指导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尽早采取改进的对策。“你要什么,就检查什么”,因为人们大多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通过检查(Review)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反馈,实现检查、自检甚至过渡到免检,及时发现矛盾或漏洞,纠正方向上的偏移,提高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有执行布置就要有检查反馈,这将是今后学科教师抓好后三分之一学生的落脚点。比如:指导学生进行“QQ对中学生的影响”探究活动时,笔者通过检查后发现,学生制作的调查问卷问题多达28题,考虑到一张A4纸还打印不下,会影响被调查对象的参与程度,经过讨论后修改为18个问题;后来组长周悦同学觉得个别问题有些别扭,建议先进行小范围的测试,用以检查问卷表达的方式、项目、内容是否被调查对象所理解,根据自查所了解的信息删除一些不合理的题目,并进行个别问题表述和选项支的微调,以确保实际调查的顺利进行。后来,“QQ对中学生的影响”从调查问卷最初的18个问题,缩减到“测测你生活中的QQ指数”全国性网络调查问卷(杭州强普网络科技公司“问卷星”http://wjx.sojump.com/)的15个问题,个别问题因调查对象的变化作了部分内容上的调整。在参加杭州市2007年青少年科技节科技创新项目的答辩过程中,经专家的点拨提示,学生意识到有必要对“中学生”的范围作适当界定(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杭州市还是浙江省),以便后期进一步调查的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想方设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学习的参与率与满意度,将为学校素质教育开拓一方新天地,也为师生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赢得充足的空间和动力。

4激励(Reward)是探究活动的助燃剂

影响执行力投入程度的最重要因素是重要感与成就感6。可以套用“4R模式”的理论,学科教师如果不懂得激励,那就是对学生的犯罪;不懂得即时激励,那就是教学反应与评价机制的迟钝。让即时激励成为课堂文化和探究活动的助燃剂,人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和成功,那参与探究的学生其幸福感必定与活动俱增。笔者发现只要我们善于将精神激励层面或物质激励层面、低成本或零成本激励(比如表扬、庆祝、信条、提供新的挑战和机遇)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每次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优质”的探究活动成果从激励中诞生。比如,利用家长会或周一晨会的机会,重点介绍那些优秀探究性学习成果的获奖或发表的学生,事后给学生家长写感谢信;当探究性活动小组的成员为统计数据和制作图表,主动留下来加班加点时,为他(她)们买喜欢的小吃算作奖励;以班级黑板报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激励展示的平台;借助笔者作为学校通讯员与记者打交道的优势,请记者为学生优秀探究性学习活动指点迷津,并帮助修改有关成果进行报刊或教育网站发表或电视台报道,为学生进一步提升探究课题的价值提供机遇等等。最富激励效能的就是:短短几年里涌现学生们自己的探究活动成果。如“杭州主要路段无障碍通道有障碍”曾以“中学生助残清障”为题发表在了《杭州日报》头版;“遍访杭州名人故居,探究地方文化”则发表在《教育信息报》等。又如有学生曾开展“中学生小金库的调查”,发现中学生普遍缺乏财商,学校意识这一问题后专门开设“中学理财教育课”,通过去参观浙江金融学院理财工作室了解一些简单的金融知识,听“新生代新理财”专题的专家讲座,课后还开展“小当家生活体验月”或“管管自己过年的压岁钱(要求有预算、决算)”等系列“我理财我快乐”活动,大大深化和拓展教材所蕴涵的活动主题,不仅点燃了探究身边热点问题的热情,更意外地吸引了各路媒体记者的眼球,先后有《都市快报》《杭州日报》、《浙江日报》以及浙江电视台等1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要求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主题的探究实践,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发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综合探究课里的任何一次学生探究活动,只要用4R模式管理起来,就能确保各个活动环节进入执行状态,调动起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从而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总之,将“4R模式”有针对性地引入《历史与社会》学科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大大提高综合探究课教学的自由和效度,也是教与学实现“双赢”的明智之举。

(本文获2007年杭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年会论文一等奖。)

5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姜平.体验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8

3肖剑.无形之手--左右我们生活的23条潜规则[M].新世界出版社,2006,12

4施福荣,等.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策略研究[J].人教网,2007:6

5姜汝祥.4R模式[M].中信出版社,2007:8

作者:徐志强

上一篇:环保局三争活动方案下一篇:PMP解决方案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