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创新政策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科技创新政策(精选8篇)

浅谈科技创新政策 篇1

姓名:陈坤学号:200811008

5学院:基础医学院专业:法医学

【摘要】

创新型国家建设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以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制定实施科技政策是政府推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科技环境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科技政策的完善对科技创新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和意义。本文从科技政策含义、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的价值、对科研创新的政策剖析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我国在科研创新实用性方面应采取那些科技政策的选择方向,包括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和科技政策,以此来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政策、科研创新、价值

【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渗透着科学技术的影响,但是科技对社会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政策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科技政策的含义

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1]。政策是行动的出发点,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是实现目的的保证。政策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科学和技术政策同样遵循这样的原理。科技政策是一个国家和政党制订的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性决策,是一个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目标、途径的基本原则及采取的相关措施[2]。它包括对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工作者作用、地位的评价与认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科技成果的利用方式,与之关联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行为,以及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其它具体措施等。

将科技政策划分为三个结构域:内部运行政策、外部环境政策、连接协调政策[1]。与此相应,科技政策的导向应是:引导内部运行机制高效,加速外部环境优化,促进连接机制协调。

引导内部运行机制高效具体包括:科技投入水平提高;科学活动比例合理;科学活动规范;法律法规健全;科学共同体组织管理高效。

加速外部环境优化具体包括:科学人文;人文科学;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和技术教育体制。

促进连接机制协调具体包括: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科学技术与国际竞争相协调。

我们研究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影响,主要是以科技政策为出发点,以创新为目标的过程。

二、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价值

1.完善的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激励作用

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现行科技工作体系看,科技奖励制度对激发科技人员创造热情、激励全社会科技创新、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的科技政策是推动我国科研创新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对科研创新发挥着重要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

(1)政策保障作用

政府制定一系列有效的鼓励、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科技政策,配合和帮助企业用高新技术来装备传统优势产业,改善工艺流程。加强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含量。进一步营造鼓励技术进步的机制和氛围,提高企业对技术改造投入的信心;进一步扶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努力推进产学研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及其制造技术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3]。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发挥导向作用

通过科技政策的完善,使人们可以看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和取得的进展,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建设中的发挥的作用,鼓励了广大科技人员献身科技事业积极为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高尚情怀,也使人们确实感受到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真正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质。

(3)加快人才培养

通过科技政策的完善,尤其是通过科技奖励,人们可以看到好的成果需要好的学术带头人为了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各科研机构和大学都采取措施加强了使中青年人才尽快成为学术带头人的机制,除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外。还应有意识地把他们安排在科研攻关的重要岗位。并尽可能地给他们一定的经费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宽松、自由、平等、悦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4)带动科研机制改变

通过科技政策的完善,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使科研机制上向“科研为产业化”转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动能动性[4]。形成科技与创新,科技与产业化的紧密结合。

2.正确认识和评价科技政策对于科研创新的价值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要正确认识和评价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的的价值,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科技政策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的需要以造福于人类。科技政策应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正效应和负效应。总是同时存在的。我们不能追求不会带来任何消极后果或负效应的绝对“好”的科技政策,只能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不断实践中,不断完善科技政策,逐步增强其正效应,减弱其负效应,充分利用它的积极作用,设法限制和克服其消极作用。(2)要限制和克服科技政策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当然要靠科技政策本身。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不断完善,制定与当时当地相适应的科技政策。但仅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的改革,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变革,也就是说,还要依靠社会的进步。

三、科研创新的政策剖析

1、健全建立有关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要构建系统的科技法律体系。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和完善专利制度建设,改善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使行政执法机构和协调服务机构功能互补,形成合力,以完善科技创新的法律保护,使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战略有机结合,实现科技政策法律化。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投入的加大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只有投入加大,才有可能发展科技。推动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尤其要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并以对科技发展最具根本性影响同时也是正外部效应最强的基础性研究作为政府直接投入的主要对象。

3.完善财税政策。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政策,从而解决对产品重复征税现象。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设备更新能力。坚持把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大力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我国对科技进步的税收鼓励政策,研究制定以鼓励研发为核心的税收激励政策,要体现鼓励与限制的原则。在我国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应当利用较小的税收支出,取得较大的科技进步成效。税收优惠应限于作为生产力要素中的高新科学技术[5]。因为应用高新技术会带来生产效率或经济效益的很大提高。这是制定对科学技术的税收政策的出发点和依据。

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税费关系,清理各项乱收费,反对平均主义投资布局,采用有范围、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拨款。

4、加快国有科研机构的改革,构筑科研研创新的微观基础。

科研创新的微观基础。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最致命的就是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压力,而自主经营权是微观主体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6]。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合理实用的科技政策,使科技与经济、教育一体化。

5、科学政策制定要遵循新经济学理论,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科学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进步依靠科学技术”,不宜只强调“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发展”而忽略科学技术面向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1]。只有这样,科学政策的制定才能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6、转变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能,提高行政人员的创新意识。

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是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是科技创新的引导者、推动者和保护者。科技创新政策的高低,执行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政府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所以政府决策人员,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够敢于创新,勇于承担责任,使创新的精神渗透到政府的管理体制中[7]。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行政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政策只能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7、完善科研创新的外部环境,鼓励科研者加强相互间的技术联合,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的兼容性。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科学研究的规模和方式等方面都逐步进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国际科技背景下,我们要适应国际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不断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8]。政府及科研机构必须要鼓励科研工作者加强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互通信息,各取所长,并鼓励加强与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学习和沟通,从而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结论:

创新的科技政策之源是科学人文。科学人文是启迪科学思想、激发创造热情、引导社会科学价值、培养科学精神、孵化创新科技政策之源头。因此,我们国家应该加快政府创新政策的制定,加快风险投资、基础研究、科技投入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切实保证科研创新、知识产权等行为与成果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快制定针对各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合作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王松俊.关于创新的科技政策问题的思考[J].创新科技, 2007:14~19.[2]湛俊三.基于和谐社会的我国科技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24:4~6.[3] 马廷奇.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大学科技政策创新[J].教育与现代化, 2008,1:18~22.[4] 魏德胜.科技政策的完善对科技创新激励作用的价值反思[J].铜陵学院报, 2007,2:41~42.[5] 许静,夏宇.论政府宏观调控管理中的科技政策法规及其职能[J].建设新农村, 2008,8:83~84.[6] 仲为国,彭纪生,孙 文 祥.科技政策定量研究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 2008:7~10.[7] 徐小龙.试论科技政策的负效应[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99~103

浅谈科技创新政策 篇2

一、“自上而下”的创新——农业生产合作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取得执政地位, 向全国范围推进土地改革成为当时农村社会关系中的首要任务。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关系, 实行土地农民所有, 解放农村生产力,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从而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基础和开辟道路。到1952年, 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农民从土地的奴隶转变成为主人, 这一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农民彻底揭去了紧贴在身上两千多年的“膏药”,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个体农民劳动积极性代表着农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因此, 在当时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以及劳动工具落后等不利因素的限制下, 个体经济的积极劳动成效是非常有限的, 单纯依靠这种以个体为主要特征的土地政策不能最大限度释放农村经济的所有生产活力。所以, 中国共产党很快意识到, 个体经济存在的分散经营和可能存在的社会分化应该通过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得到有效解决。1952年通过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协议》提出了在继续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 将分散的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以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主张。个体分散经济单位通过互助化实现集体劳动经营是当时在农村经济政策上的一大创新, 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并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进行了这一创新, 充分释放了农村生产力量,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解放生产力运动。

然而, 由于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 农村经济政策在毫无觉察的演变过程中开始趋于衰落。在激进的思想指导下, 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农业经济政策创新的农业生产互助运动开始出现偏差, 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急、冒进的倾向, 农民被迫加入合作社的现象时有发生, 违反了运动的自愿原则。这一阶段农村政策的改变所隐含的冒进思想为以后的农村总体政策失误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极端思想和特殊背景下, 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使得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平均主义、政社合一等错误理论与实践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不符合当时我国农村具体情况, 因此极大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农民生活极度困难。在这一时期, 农村经济虽然在缓慢发展, 但其继续前进的最基本动力早已丧失。

从政治方面来看, 激进、冒进的政令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从体制方面来看, 人民公社的建立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的生产活力;从政策思想方面来看, 1978年以前国家实行的工农业“剪刀差”政策 (从农业大量提取生于发展工业和支持城市) 极大的削弱了农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二、“自下而上”的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确定了农村改革的新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到, 农村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中力量把农业尽快搞上去。改革之初, 农村生产恢复了了农业生产责任制, 然而在生产责任的落实对象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到底是包产到组还是包产到户, 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在这一摸索过程中, 安徽部分地区率先突破禁区, 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在各界为其“产量和方向”问题争论不休时, 邓小平对其改革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并把包产到户推广到全国范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其统一经营结合分散经营、集体优越性结合个人积极性等优势, 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1982年和1983年, 中共中央连续以两个一号文件对其表示肯定。到1983年底, 全国90%以上农户参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组织形式。1993年和200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确定了中国将长期坚持目前的土地经营承包制度, 使土地承包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分析认为, 1978年到1984年期间, 在生产率增长中, 有97%可以归因于耕作制度从生产队制度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这一体制不是偶然, 也不是像生产合作化创新中的“自上而下”的结果, 而是“自下而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源于农民, 发源于农村, 发源于当时的实际情况, 它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将其推广, 成为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的新发展, 是继50年代合作化之后的又一大中国式农业政策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成功为世界称道, 这充分能说明, 抛弃僵硬或者不合理的管理体制, 将彻底焕发出农民的生产和经营激情, 将使得中国农村经济政策面临全新的转型。

综上所述, 现在,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国际与国内、农村与城市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整体的变化。农村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新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怎样适应新形式、发展规模经济、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改革农村土地运营模式等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经济思想和政策创新的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圣民.中国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理论学刊, 2013 (5) .

[2]金辉.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实启示[J].青年文学家, 2013 (7) .

浅谈科技创新政策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22-01

1.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经济实力在逐渐变得雄厚,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显现。但现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着诸多不足,让英语教育教学难以很好的发挥。

1.1招录学生质量不高

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目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相继出台许多的扶持政策,但由于国家、社会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不够,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学生有更多机会升入高校深造,吸引更多初中毕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因此,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多来自中考失败的学生,学生素质明显低于普通高中学生。另外,部分中考失利学生选择步入社会选择就业。由于这些内在的因素使得中职院校的招收的学生质量正在不断的下降。

1.2学生学习动力缺乏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质量下降,学生家长根深蒂固的高中升学理念,造成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职业学校学生并不看重校内的学习生活,更不在意对英语的学习。另外,社会上对于职业中学学生形象的负面定位,也加大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压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大部分学生将英语视为自己学习的负担,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枯燥的英语学习中,甚至放弃了英语的学习。

1.3学生对英语的认识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高中教育对书本基础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对知识积累要求更高考试。而职业教育更注重实用性,重视的是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所以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对文化课尤其是英语的学习认识严重不足,重视不够,态度十分抵触,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不端正。

1.4 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创新

课堂是学习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教满足学生的学。但现阶段的职业教育英语课堂中,却是存在着很多的缺陷,缺少创新性。首先,文化课堂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让以实训课程为主的中职学生难以适应英语的课堂教学。其次,类似普通高中课堂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更加乏味。

2.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1提高学生认识是英语改革和创新的关键

加强对职业学校英语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中职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认识。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就业实习,只有让学生在工作的教训中认识到英语应用的广泛性和必要性,才能给学生敲响学习的警钟,从而正确对待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英语改革和创新中,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的认识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同时,这也可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进而实现学与用的良性循环。学生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有了正确的认识,后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要将提升学生的学习认识放在首位 。

2.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丰富英语教学活动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最具体的实施方式,所以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要从课堂开始。学生是英语教学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英语教学的引领者,只有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师具有优秀的综合教学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认识也有着举足轻重的诱导作用。那该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首先,在一定的区域内组织同等层次的学校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挑选其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上课、评课、再上课。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让精华再次浓缩成精华,最后以学生便于理解而又能提升学习效率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上。其次,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竞赛,让教师在竞赛中得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也应该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满足教学日益增长的需求。第三,派遣教师外出学习或者鼓励教师继续深造等。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人格魅力也会随之增加,这就为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就会更加深远。

2.3提高英语学习主动性是创新教学方法根本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创新,要从教学方法入手。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中,要结合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出简单实用的模拟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之中锻炼提高自己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发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想象,增强其自主学习和英语思维能力。英语教师也可利用中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将课堂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学习,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

2.4提高英语学习趣味性是创新教学活动的方针

由于中职学生对英语的接受能力相对高中学生有着一定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归根结底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深入理解运用。首先,要根据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大纲,结合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等实际情况,改变类似普通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要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场景,融入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内容,创造易于中职学生接受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英语能力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第三,要根据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适当制定课程内容,尽量与学生的专业相配套,更多的将学生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增强职业学校英语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交流协作意识。

3.结语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英语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这也让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活动有了创新的契机。在改革和创新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不断的实践经验积累,以达到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活动改革和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波.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策略[N]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3-6

[2]王健美.浅谈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1(11):27

浅谈科技创新政策 篇4

(2017年9月26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一直是我委持续跟踪关注的标杆城市。最近两个月,围绕张书记“对标找差”的工作部署,我委在组织调研组赴**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对**2006年以来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京的相关工作建议。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

创新不仅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牵引,也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目前,**高科技企业超过3万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的创新力量可以概括为“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在发挥市场驱动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围绕“需求链”积极构建“创新链”,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政府主动作为弥补市场失灵,通过前瞻谋划、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环境打造、人才构建,使创新活动更有效率,创新成果更有质量,创新驱动更可持续。

从2006年初发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到2008年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再到2014年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第一阶段: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自主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此次大会掀起了各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序幕。**从破解自身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的实际出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于2006年初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四个配套政策文件(简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由此启动了从“速度**”向“效益**”“质量**”的升级转型。

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开放城市,**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比其他地区和城市更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科技发展曾处在“拿来主义”阶段,模仿式创新虽让**少走了一些弯路,却也存在诸多弊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实质性地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发展的新坐标。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当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之后,开始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这个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力图通过本规划的实施,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自2008年下半年起,**将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行动纲领,聚焦推动创新城市建设中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发展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形成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优势,开启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在发展方式创新方面,**在2010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开辟生态循环新路径,拓展多维发展新空间,突破资源制约瓶颈,实现发展方式的真转真变。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为优化**的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两类不同人才,分别出台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政策体系和“孔雀计划”“1+5”政策体系。

在科技发展创新方面,自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于2008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自主创新“33条”)。该文件从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吸引人才力度,凝聚创新第一资源;继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保障土地资源供给,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创新环境,加速知识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融资环境等六个方面明确了33条政策措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阶段的科技创新都是与产业融合发展密切相关。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积极谋划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2011年以后又陆续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至2014年5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出台,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

(二)第二阶段: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自2006年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506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突破万亿元的城市。这标志着**发展进入城市转型升级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2012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比来看,**明显超过了香港和新加坡;从创新资源来看,**研发人员占比明显超过了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与此同时,**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仍不完善,还未形成一个稳定、平衡、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地说,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等,这都成为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单元,是国家、地方和高新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区。2009

年下半年起,**多次向国家表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强烈意愿,经过四年的申建努力,2014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明确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是“五区”,即: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其核心是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将**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为397平方公里,相当于34.5个**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这三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园区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的突破和发展,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交融,有利于把创新渗透融合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力求形成综合创新的叠加效应。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2012年11月,**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等“1+10”政策文件(简称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联动,打破部门壁垒,运用“组合拳”,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机衔接,形成指向清晰的政策导向和更大的政策效应,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在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继续在早已确立的自主创新主导战略框架下,与时俱进地出台一系列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规定,加强宏观部署和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具体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量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以及政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等一系列配套体系。

在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方面,发挥政府杠杆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规定,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渐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接近世界第二韩国水平。通过不断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领域产业化的投入,**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在全力打造创新载体方面,一是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际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进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16年底,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493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三是引进和培育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化运作的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产业化能力强的新型研究机构,助推**技术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四是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组织形态。在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低碳生物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组建一批高水平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在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方面,编制出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建设“人才特区”战略、人才国际化战略、人才市场化战略、人才区域合作战略、人才载体支撑战略等五大战略。

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深港创新圈”纳入国家战略,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在产品、资本“走出去”的基础上,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攻克核心技术的实效和水平。三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四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稳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范围,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国际植物组学研究等国际大科技计划。

在推动科技金融有效结合方面,**于2013年出台了《**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一揽子”计划,在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股权有偿资助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制定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标准化战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标准创新奖励办法,大力实施“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

在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方面,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经济特区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又一次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提出了财政性资金形成的技术成果转移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2016年10月,《**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在构建全链条、全覆盖的“双创”政策体系,激发草根创新创业活力方面,2015年6月起,陆续出台了《**市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市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2015-2017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设立3亿元创客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创客专项基金。

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16年3月起,连续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精准化组合型政策,共235条措施,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其中,《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孔雀计划”进行拓展和深化,提出**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在原来5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用于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自2013年起,**在前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加快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等未来产业发展,并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推出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1+3”文件。之后,又细化落实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至2016年底,**未来产业总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目前,**已形成由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组成的产业梯队,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

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方面,更加突出市场化导向,不断对科研管理体制、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等进行改革探索,在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各环节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在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中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起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创新资源和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投入,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

总体来看,**着力构建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仅重视技术创新,也注重金融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环境。**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了政、产、学、研、资、用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产业、市场等各类创新要素联动,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这种全方位创新的高度,有效地提升了**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高度。

(三)第三阶段:全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和全面创新迈进

2016年,**GDP达到19492亿元,接近2万亿元,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三个不足”突出问题,即,创新引领推动力相对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新一波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5年1月,***对**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这是国家对**新时期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国家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的战略选择。

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概念,强调未来要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2017年1月,《**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为配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任务,**启动新一轮创新战略布局,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实现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再突破,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十大行动计划”涵盖创新硬件、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从创新源头到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系统布局,将**的创新生态链打造的更加完整,并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切实落地,全面提升创新的软硬环境,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

为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战略,瞄准更高目标,2017年5月,**印发了《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为贯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17年7月,**公布《**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和《**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这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最新举措。

二、**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牢固树立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发展新理念,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全面引领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质量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过不懈努力,**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城市创新能级迅速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质量明显提高,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

深入分析,**的快速发展曾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但政策机遇并不常有,**的科技创新,源自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自觉的创新意识和执著的创新追求,这保证了**总能在经济发展和历史机遇中踏准节点,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结构性改革的超前引领。总体上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最鲜明特点是,清晰战略取向,坚持前瞻布局,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大胆先行先试,注重战略规划引领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驱动,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形成了极具价值的科技创新城市样本。

一是突出政策创新,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在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打好“组合拳”,在操作层面组织实施一揽子科技计划。着力构建政策链,打造创新政策体系;着力优化服务链,搭建创新支撑平台;着力完善资金链,解决创新瓶颈制约;着力拓展生态链,培育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突出能力创新,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围绕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三是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型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科技含量。

四是突出开放创新,着力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协作。

五是突出全面创新,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学研资用紧密结合,推动大众创新蓬勃发展。

六是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主攻方向,推动“小科技”向“大创新”转变、推动科研设施从“小孤岛”成为“大资源”,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

**的经验启示我们:创新不是少数地方的专利,只有坚定不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发展,“科学荒漠”也能变成“创新绿洲”;创新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只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草根创新也能实现逆袭。

三、相关工作建议

学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时俱进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两强两高”具有重要意义。现建议如下:

一要更加注重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创新制度供给,提高创新效率,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孕育和激发创新的软硬环境。结合落实十九大精神,在我市“对标找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该规划立足5年,展望10年;着眼近期,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二要更加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深入推进“双创”,充分激活城市优质科教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加大南京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力度。努力营造优质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大力吸引优秀年轻人才特别是南京高校毕业生留宁就业创业。

三要更加注重实现攀高突破。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依托江北新区、麒麟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更多像未来网络这样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南京,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全力打造国家级江北新区创新高地,形成若干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地方、军队、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四要更加注重引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集中支持事关全市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打造未来网络、智能制造、3D打印、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应用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尽快突破2万亿元。积极培育包括人工智能、未来网络、3D打印、细胞治疗、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

五要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坚持培育本地人才和吸纳国际人才有机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加强与国际对接,重点培养引进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六要更加注重整合创新发展要素。从整合政策、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平台入手,促进创新要素乘法联动,实现“倍增效应”。在整合政策上,系统梳理已发布的有关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立、改、废”工作。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各区间创新资源协调联动,提升城市整体创新效能。全面开展紫金创业特别社区、创客空间、科创基地等资源整合。在整合资金上,聚焦市场化方式,面向全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争取在三年内,将我市现有的“双创”资金由现有的近百亿元的规模扩充到1000亿元的规模。在整合平台上,依托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国际性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思想交流互动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平台。

附件:**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附件

**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2006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于2006年初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号),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特别是为了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2006年4月,**出台了四个配套政策文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我市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海关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配套措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意见》。上述文件被称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2012年11月5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适时把握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深发[2012]14号)等“1+10”政策文件。具体包括:《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发展的若干措施》、《**市促进科研机构发展行动计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是纲领性文件,以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形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十大行动计划”

2017年1月13日,**市第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同时,为配合这一任务提出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一、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足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力争在信息科学与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和**超算中心扩容,规划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重点在数学、医学、脑科学、新材料、数字生命、数字货币、量子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谋划建设10个基础研究机构,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等,强化创新的基础支撑。2017年启动4个研究机构建设。

三、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力争2017年新建2个以上。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00家以上。

四、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集中资源加大研发、产业化、应用等全链条支持力度,加快在石墨烯、微纳米、机器人、5G移动通信、金融科技、VR/AR等10个领域出台专项支持计划,抢占前沿技术产业化先机,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

五、是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着眼全球加大开放创新布局力度,出台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和机构在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地区,规划建设10个海外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能量。2017年启动4个海外创新中心建设。

六、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在机器人、3D打印、新型显示、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创新中心,提升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能力水平。2017年启动3个创新中心建设。

七、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坚持科学规划、前瞻布局、联动发展,在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建设10个集聚区,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

八、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创新设计、品牌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打造10个重大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九、打造十大“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国际创客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湾创业广场等十大“双创”示范基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当好“双创领跑者”。新增众创空间40家以上、创客服务平台10家以上。

创新创业政策 篇5

一、大众创新创业呈现出新特点

一是创业服务从政府为主到市场发力。

二是创业主体从“小众”到“大众”。

三是创业活动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

四是创业载体从注重“硬条件”到更加注重“软服务”。

五是创业理念从技术供给到需求导向。

二、新型孵化器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一支重要新兴力量

自2009年以来,在北京、深圳、武汉、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创新创业氛围较为活跃的地区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天使汇、亚杰商会、联想之星、创业家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

类型

一是投资促进型。二是培训辅导型。

三是媒体延伸型。四是专业服务型。

五是创客孵化型。

三,国务院出台五条政策,鼓励创新创业

政策一

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等的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和投向创新活动的天使投资等给予税收支持。将科技企业转增股本、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推至全国。

解读

这将给小微企业带来“真金白银”般的实惠。由于小微企业往往创业资本少,风险承受能力低,税费方面的优惠将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动力。

政策二

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鼓励发展相互保险。发挥国家创投引导资金的种子基金作用,支持国有资本、外资等开展创投业务。

解读

这是以创新的模式支持创新。比如股权众筹、种子基金等都是随着形势发展需要提出的.新概念、新方式,体现了与时俱进。鼓励国有资本和外资开展创投业务,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和融资范围。

政策三

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的户籍、学历等限制,营造创业创新便利条件。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成长留出空间,不得随意设卡。

解读

这是一举两得之策。取消对人才发展的限制既能解决人才就业问题,又让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补充。

政策四

盘活闲置厂房、物流设施等,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发展创业孵化和营销、财务等第三方服务。

相信

这为创业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盘活闲置厂房、物流设施等,为创业者提供了低成本办公场所。发展创业孵化和营销、财务等第三方服务。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有助于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创业难”问题。

政策五

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双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打造信息、技术等共享平台和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创业创新加油添力。

解读

浅谈科技创新政策 篇6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府„2015‟1号),优化全市创新创业环境,特制定以下若干政策措施。

一、探索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 突出港澳特色,发挥高新区创新驱动龙头作用和横琴新区的政策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创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权、外资人才中介设立、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争取先行先试的政策。

二、实施普惠性企业研发补助

认真执行《珠海市企业研究开发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珠科工贸信„2013‟230号),在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基础上,市区财政通过预算安排,对已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按税法规定税前可扣除的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额为参考额度,对企业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

三、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工作

— 1 — 市政府发行创新券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创新券分为一般券和专项券。一般券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向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购买科技成果或技术创新服务,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转化。专项券用于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包括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根据试点工作情况,对创新券适用范围进行调整。具体实施细则由市科工信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

四、探索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政府购买实际需求,推动落实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政策。发挥政府购买和公共财政的引导功能,通过远期约定政府购买,为当前的创新主体和未来的创新需求搭建桥梁,降低创新风险,激发创新活力。参照省具体实施方案,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科工信局牵头制定我市落实方案。

五、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政策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全市计划用地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用地基准地价执行我市基准地价政策修订后新型产业用地的地价标准,在基准地价修订前执行工业用地的地价标准。允许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用于研发总建筑面积的50%,在不改变孵化器用地功能的前提下,其载体房屋可按幢、层等有固定界限的部分为基本单元进行分割销售和转让。已出让且建成— 2 — 运营的孵化器项目,在通过认定并经市政府批准后,可依法办理土地用途的变更手续,办理土地变更登记。鼓励通过“三旧”改造建设孵化器。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及市城市更新管理办公室分别牵头落实。

六、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出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和扶持办法,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一次性财政奖励。对新建或改扩建新增孵化面积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符合条件的给予财政补助。科技企业孵化器,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营运情况良好的,可给予30-50万元孵化奖励。对各区(功能区)认定的孵化器,市财政按区财政补助额的50%给予联动支持。进一步完善促进创业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在珠高校建设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培训补贴、租金补贴和优秀项目资助。支持举办或参与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由市科工信局和市人社局分别牵头落实。

七、建立对科技企业的投融资补偿和引导制度

建立面向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风险补偿金,对天使投资失败项目给予一定补偿;对在孵企业首贷出现坏账项目,给予一定比例本金补偿。支持我市创业投资机构向国家、省申请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子基金”,支持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起设立主要投向科技企业的子基金。由市金融局会同市科工信局和市

— 3 — 财政局落实。

八、落实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 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可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科技成果转化事项,不需报请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由市教育局协调落实。

九、落实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管理政策

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珠海转移转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支出部分,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暂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由市教育局协调落实。

十、落实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转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约定政策

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知识产权、工商、监察等部门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约定和确认应当予以承认,并就确认方式和程序制定配套规定,落实国有资产确权、变更,知识产权、注册登记等相关事项。税务部门落实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时,获奖人可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一、落实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政策

将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价的重要依据。科技人员参与职称评审与岗位考核时,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要求同等对待,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课题指标要求同等对待。由市人社局牵头落实。

十二、加大新型研发机构扶持力度

落实《关于推进珠海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智能环保家居、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通过财政资助、空间支持、人事待遇等政策杠杆,引导和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对首次列入培育计划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补助,用于补贴其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购置等。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经考核评价后,最高可获得100万元经费补助。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可按“一事一议”方式经市政府同意给予支持,不受上述额度限制,并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持续支持。

税务部门按规定落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收优惠。依法落实省政府重点扶持且纳税确有困难的新型研发机构,可酌情给予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收优惠。

十三、完善高层次人才安居保障政策体系

高层次人才住房以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可通过租房补贴、购房补助和租住人才周转住房或公共租赁住房的方式分类

— 5 — 保障。市、区政府可以通过集中建设或购买商品住房等多渠道、多形式筹集高层次人才周转住房。市引进高校可以利用政府划拨的教职工住房用地,建设本校教职工住房,统筹解决教职工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问题。支持市引进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骨干企业可以利用自有资金购买或租用商品住房出租给高层次人才居住。高层次人才周转住房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按照我市的相关规定执行。

十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落实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签订的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推进工作协议,对获得省重大专项支持的项目给予不低于50%的财政资金配套支持,由市区财政1:1分担。围绕我市智能环保家居、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智能机器人等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需求,遴选4到5个重点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市级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十五、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市、区财政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各级税务机关确保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辅导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材料组织、研发费用辅助账设置、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辅导服务。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并择优向科技部和省科— 6 — 技厅推荐,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十六、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给予支持,经认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分别给予最高500万、100万和30万元的财政补贴,用于支持企业购置研发、检测设备。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最高70万元的补助。支持方式按照创新券制度实施。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研发机构的,简化审批流程,减免相关规费。企业在工业用地范围内建研发大楼,工业用地性质不变。土地配套政策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实施;扶持政策由市科工信局牵头制定。

十七、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围绕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和布局发展的未来产业,对创新创业团队,给予包括项目启动补贴、项目投资和担保贷款等最高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扶持。鼓励创新创业团队申报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引进计划,成功入选的,按照1︰0.5的比例给予配套资助。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创业类),以创业项目经费资助(最高200万元)、场地租金补贴和研发费用补贴的形式给予扶持;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创新类),以工作津贴的形式给予扶持。对经我市推荐,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省“领军人才”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入选国家、省创新创业资助计划的留学人员,按所获得国家和省的扶持额度,市财政按照1:1的比例给予配套扶持。

十八、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其协调性 篇7

1 研究文献综述

由于科技政策在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创新政策一直是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科技创新政策的大多研究成果集中在分析发达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启示。罗晖[1]、樊春良[2]等对美国不同时期的科技政策进行了研究。周伯春等[3,4]分析了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及其实际应用中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启示。洪辉[5]、刘华[6]以及徐浚杰等[7]分析了欧盟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历程,讨论了欧盟科技创新政策的内容。孙晓[8]详细介绍了韩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趋势。

江笑颜等[9]从科技管理体制的角度分析了韩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四次变革历程及其特点。刘永林等[10]对美日韩的科技政策进行了对比。也有一些学者对日本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了分析[11]。国内有一些学者对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落实以及科技政策的评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12,13,14]。

国外学者对科技创新政策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Laranja[15]等基于熊彼特的内生增长理论、新古典主义理论、系统理论等分析了科技创新政策的目标、科技创新政策的作用层次和科技政策制定者作用等的理论基础。Tnurist[16]结合案例讨论了国有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中的作用。Herrera等[17]讨论了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的科技创新政策之间的关系。

科技创新政策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创新政策自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利用系统的观点研究科技政策体系以及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近年越来越多国外学者从系统的角度讨论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探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框架,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基于系统观点研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其协调性。首先给出科技创新政策及其体系的定义,剖析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内涵,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的内涵;其次,分别从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性两个方面分析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的需求,进而明确了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的内容。

2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其协调性的内涵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是基于系统理论发展起来的,强调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国家的视角研究科技创新问题,因此,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和研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其协调性是科学和合理的;同时,科技创新政策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政策,且这些政策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也要求必须用系统的观点研究科技创新政策。

科技创新政策是政府为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产生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利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竞争力增强而采取的相对稳定的行动工具。而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是政府能够采取的,各种影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及其之间相互关系构成的集合,该集合中的政策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都将会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理解需要注意:一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是由政府能够采取的各种政策工具构成的有机集合,包括国家支持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技术创新的各类政策。二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具有目的性,主要是解决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系统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其建设水平。三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影响,既可以通过单个政策的调整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变多种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达到目的,各个政策之间密切相关,往往一个政策工具的改变会引起整个体系作用效果的改变,也就是说,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扮演很重要的协调者角色,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构建相互配套和衔接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有效解决系统失灵和市场失灵,推进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开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水平,使得科技创新能够更好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根植于国家创新体系、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

基于上述分析,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是指政府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得以高效协调开展,加速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扩散和使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和可能达到的水平。

具体来说,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的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和政策工具运用的核心是要促进各类科技创新活动高效开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水平,使得科技创新能够有力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是说,不能孤立看待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必须与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2)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是推动鼓励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建设。制度经济学认为,政策制定有两种不同的导向,一种是把保护职能作为政府干预的重点,积极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如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等;另一种是干预具体的科技创新过程和结果,如政府设立研发机构开展某类研发活动。一般认为,前者优于后者。增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3)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的外在表现为各种科技创新政策工具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套的水平,本质上体现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协调性和建设水平。如果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协调性强、建设水平高,实际上就反映了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水平高;反之亦然。因此,要从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出发研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水平。

3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的需求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参与主体有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资源和服务的合理配置,而且需要良好的环境。政府通过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建设和政策工具的应用,弥补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以保证科技创新系统有效运作。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其协调性一方面体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所提供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协调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协调性,而这两方面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也就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性的保障,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性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需求来源,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直接决定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水平,影响着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保障着两方面的协调。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的需求如图1所示。

3.1 科技创新能力协调性对科技创新政策的需求

运用科技创新政策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核心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能够有力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即存在目前拥有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能力是否基本一致的问题。如果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即说明其拥有的科技创新能力与需要的能力之间是协调的,否则就是不协调的。出现科技创新能力不协调问题往往表现为能力不足,需要从多方面运用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包含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公共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等多种类型,其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一般而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往往首先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旦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必须从多方面运用科技创新政策工具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1)政策引导建立公平和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平和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促进知识创造和扩散最基本的制度要求,为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在政策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配套建立相应的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要有独立的企业制度,即企业要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变化自主决策;企业还要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其次,要有保障市场有效竞争的制度。具体而言,一是把创新成果和创新要素都转化为商品并分别形成市场,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平等对待不同的市场主体,保障其公平竞争;二是放开创新成果和创新要素的价格,使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三是努力让创新成果和创新要素的供给量比较大,争取形成供大于求和充分竞争的格局;四是消除创新成果和创新要素进入与退出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及经济性障碍,防止垄断;五是构建有效的竞争规则,保障市场主体严格遵守、有序竞争。另外,形成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还要规范政府的职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制基础。对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如果没有上述基础性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会很难建立,市场机制的作用会很难在技术创新中科学和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加快建立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

(2)政策支持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环境。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在政策的支持下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强有力地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开展。

首先,需要保障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必要和充分的投入,而且其投入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如: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等之间的投入结构;稳定性投入与竞争性投入之间的结构;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投入的结构等。其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需要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科学仪器和设备等多种资源,需要大量运用科技数据库、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科学仪器和设备服务平台等各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这些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供给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应主要由政府投入建设和提供服务。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环境,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科研人员能够高效和优质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再有,要搭建良好的科研交流和合作平台,让不同单位甚至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能够积极交流和深入合作,加速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和运用。另外,要通过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真理、锐意进取、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文化氛围,支持科研人员有比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让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安心专注开展研究工作,有信心和决心做高水平的原创性学术研究,不断产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3)政策营造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为此,关键是营造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般而言,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应具有下列特征[18]:一是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等环境,使企业技术创新有良好收益预期,能获得很好的经济回报。二是要建立高水平的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市场,保障各类创新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同时,创新要素进入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相比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其他部门和运用于其他领域,要能有同样甚至更好的回报,企业技术创新对各种要素有强大的吸引力,各种要素会积极向企业技术创新领域集聚。三是企业采取技术创新战略能相比资本运作、投资房地产、兼并收购等其他战略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即技术创新战略成为企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要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政策协调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协调好企业利用廉价生产要素发展和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企业获取利润,既可以通过大量消耗廉价的资源和人力、降低污染物排放成本等实现,也可以通过大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同时,企业的资源消耗和技术进步之间有相互替代性,大量运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减少产品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这样企业发展可以在资源利用和技术进步之间进行选择。如果企业能以比较低的成本排放污染物,并大量消耗廉价的能源、矿产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等获得利润,必然不会选择冒很大的风险依靠科技进步获取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不支持企业创新。为此,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经济政策,形成适度偏紧的能源、矿产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等的价格,严格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杜绝企业利用廉价生产要素发展的机会,促进企业积极吸引和利用创新要素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二是协调好创新密集型行业和其他行业利润水平之间的关系。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赢得利润,私人资本的投入必然以利润为导向。如果某个行业的利润率特别高,必然会大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如果少数行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太强,也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增强。这样,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等创新密集型行业的发展,特别要注意均衡创新密集型行业和其他行业获利水平之间的关系,如果像房地产等行业发展太快、利润水平太高、暴富的机会太多,往往会出现原来处于创新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有了一定的利润积累后,不是把其继续投入用于技术创新,而是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把利润转移投入到房地产这样的高利润行业中来,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累积和持续提升。为此,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经济政策,均衡创新密集型行业和其他行业获利水平之间的关系,让真正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让创新要素投入企业技术创新能有更好的收益。

三是协调好高水平人才进入企业与进入政府等其他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高水平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企业能否通过市场获得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对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企业能否强有力地吸引人才,不仅与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和开发水平有关,还与高水平人才到企业相比到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单位能获得的收益紧密相联。如果全社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高水平人才到企业相比到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单位的收入明显要低、地位明显不行、发展机会明显更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更低、风险明显更高,会显著增加企业吸引高水平人才的难度。因此,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一定要注意均衡高水平人才进入企业与进入政府等其他部门的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高水平人才进入企业相比进入政府等其他部门的收益不低甚至更好,提升企业吸引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四是协调好企业技术创新自身受益与政府和社会受益之间的关系。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属于为未来和长远发展服务的战略性投入。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企业具有了比较好的利润积累,也即按企业家的说法有了“闲钱”,形成了比较强的抗风险本领、具备了比较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后,才能大量投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反之,如果企业的生存都面临比较大困难,要让广大企业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为长远发展谋划,是非常困难的。为此,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一定要注意均衡企业受益与政府和社会受益之间的关系,注意减轻企业的税费等各种负担,让优质企业有比较好的利润积累,让创新要素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领域能有较好的收益,增强企业的创新要素吸引能力。

五是协调好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健康发展和快速获得高额利润之间的关系。为鼓励产品出口,吸引外资,遏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和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及其企业等的发展,我国从税收减免、出口退税、土地出让优惠、进出口配额管理等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在充分认识到各种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政策运用不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企业仅仅通过获得进口或出口配额、争取到优惠批租的土地、获得上市机会等就能快速获得高额利润,强大的利益诱惑必然会导致大量的企业不会把通过市场竞争赢得竞争优势和获得利润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必然不会大量投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增强竞争力和获得效益,而是想尽办法套取政策红利,这势必会极大地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为此,在制定各种政策时,必须注意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必须充分考虑政策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保障政策的主要作用是扶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是让少数企业能利用政策快速获取高额利润从而挫伤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

3.2 科技创新活动协调性对科技创新政策的需求

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性主要涉及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与其需要的资源、服务和环境及其满足的需求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对该问题进行细致分析,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性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有多方面的需求,需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解决以下具体问题:

(1)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人类社会的科技创新历史表明,不同的科技创新活动之间既有本质的区别,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关系,科学研究是技术开发、企业技术创新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反之,企业技术创新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也能带动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应该能够调节、处理好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协调性。

(2)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与其需要的资源要素之间的协调性问题。显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必须有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相配套,否则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很难高水平开展,甚至无法开展。因此,往往需要科技政策的调节,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与其需要的资源要素之间协调。

(3)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性问题。科技创新的核心目的是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与社会需求不相一致,不仅会带来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延缓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4)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与科技创新服务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当代社会,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水平开展、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运用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服务的支持,通过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服务,可以使科技创新的方向更加准确,活动组织开展更加高效,资源筹集和运用更加便利,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5)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与科技创新制度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制度是由人制定的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抑制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增进秩序。制度对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持续的长远影响。科技创新相关的制度即科技创新制度与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资源、服务和需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需要形成良好的协调。

(6)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与科技创新文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已经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点,文化的力量可以深入精神世界,在创新活动中激发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内力。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应该高度关注和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与科技创新文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

(7)国家层级的科技创新与区域和产业创新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涉及国家层、区域层、产业层和企业层等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之间应该相互配套而不是相互重叠,否则会直接带来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的问题。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的协调性,需要协调好国家层科技创新活动与区域、产业和企业层的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8)国内科技创新与国际科技合作之间的协调性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国家的科技不仅呈现竞争性,而且越来越多表现为国家间的合作。实际上,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占据所有科技创新领域的制高点,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这样,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强调关键核心领域的自主创新,也要注意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加强国际合作,需要协调国内科技创新与国际科技合作之间的关系。

(9)国家创新体系中各类参与者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众多的参与者,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用户和政府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协调问题还涉及众多参与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协调,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协调是国家创新体系协调的基础和关键。

4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

为了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性,需要提升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基于科技创新能力协调性和科技创新活动协调性的需求分析,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不同领域政策之间的协调性。科技创新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企业技术创新、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资源、服务和需求相配套。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与否,直接表现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之间是否紧密联系和相互配套,以及科技创新与其需要的资源和服务之间是否相互配套和衔接。如果有些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得好、有些水平不高,实际上意味着部分应有的科技创新政策缺乏,或者力度不够没有到位,出现了政策之间的不协调,需要提升科技创新不同领域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2)同一领域不同科技创新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为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政策。例如,为促进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各级政府以及政府的多个部门从财政科技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实际上,这些政策的落实可能产生多种不同的效果。一种情况是各种政策不仅均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产生了明显的协同效应,实现1+1>2的效果,这意味着同一领域不同政策之间得以良好协调;反之,或者是一些政策的落实成本高但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小,或者是一些政策甚至有负面的影响,或者是多种政策的作用不能协同甚至相互抵消,出现1+1<2的状况,如此等等,就是出现了政策之间的不协调,需要通过政策的废、改、立以提升其协调性。

(3)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科技创新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成为各级政府和许多部门的核心工作之一,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多个部门的参与,但是,多级政府和多个部门通过多种政策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分工协调。具体而言,首先是国家、省(市、区)和县(市)科技创新的科学分工和协调,其次是同级政府不同部门科技创新之间的科学分工和协调。如果不同层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科技创新分工不科学,有些科技创新重复做,有些应该做的无人做,这实际上就意味着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科技创新政策协调存在问题。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科技创新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出现问题,还可能体现为政策工具运用的相互不协调,如某些不应该重叠使用的政策不同层级的政府和部门在大量重复使用;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政策体系协调性不强的具体表现,一旦出现需要及时予以解决。

(4)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与落实之间的协调性。科技创新政策不仅要制定,还需要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现实中,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之间也可能存在多种形式的不协调,如某些政策落实难度大、成本高,甚至其发挥的作用不足以抵消其成本;某些政策落实的效果与政策制定者希望的效果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这些都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不强的具体表现。

(5)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与加强制度建设之间的协调性。通过政策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可以从2个途径发挥作用:一是直接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如政府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二是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通过环境引导促进社会各类主体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按照制度经济学理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应该是制度建设。如果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更多的集中在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上,与需要的结果直接挂钩,相应的制度建设被忽视或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也意味着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需要提升。

5 结论

企业自主创新与科技政策的探析 篇8

关键词:晋江;科技创新;科技政策;建议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国际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自主创新成了企业生存与发展壮唯一路径,也关系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有政府各级单门的大力支持,那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如何根据市场的发展态势以及国情和地情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科技政策,促进地方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此,前不久晋江市委常委扩大会原则通过《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结合晋江科技发展的实际和需求,从大力鼓励科技进步、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拓展产学研联合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相信晋江企业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自主创新,定能实现“智造名城”的目标。

二、完善科技政策引导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政府是企业发展的强而有力的后盾,政府的科技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有着较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为更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笔者从晋江的实际出发,对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出几点拙见。

1.采用多种税收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自主创新

税优政策一直被认为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市政府积极地研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比如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在采购中政府部门更加重视对本土企业的支持,加大了对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特别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设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专项扶持资金,帮助区域产业链企业优先采用本土产品和技术。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制定了减免服务外包企业有关税收费用政策,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用服务外包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为了更为有效地发挥出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大了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奖励力度,对于企业创新类项目的实行等同返还或是减免企业所交税收。

2.完善市场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自主创新

人们的需求就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目标和市场,把市场的需求作为引导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的方向。在时代发展的大河中,人类需求的增加导致市场潜在需求不断扩大,而在科技日新月异、人们追求产品差异化的今天,企业的所创新产品不一定就是人们想要的,也许不是市场所需求的。所以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使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并且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如果企业的创新不是以人们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为导向,那么企业就无法实现以科技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反而会造成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制约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企业的创新成果及其相关产品才能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同,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競争水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在这样动力的驱使下,企业将会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和强度,从而将科技创新带入一个良性的轨道。

3.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解决自主创新的资金难题

据统计,晋江市政府加大本级财政科技的投入,财政支出比例每年以0.2%-0.5%的增幅递增,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创新力度。优化配置政府与市场各方资源,积极营造资本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不同企业的发展特点,建立健全综合配套机制和融资体系,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的资本市场制度,充分发挥出科技金融政策的最大作用,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的资金难题。根据本地的实际制订落实科技型贷款政策,组织银行、金融专家、学者等开展研讨会,研究和制定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推荐程序与标准,放宽对发展前景良好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的贷款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融资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这样既能使银行金融机构能够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又能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实现“双赢”。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利益

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企业自主创新的最终产品不被他人侵犯,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步伐,而技术、知识的创新需要有确实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能够从根本上保护好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如技术专利、商标等,还可以有效制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维护创新企业的利益,规范市场的秩序,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动力。因此,尽快建立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政府要不断加强创新专利的管理能力,从点到面,再由面到整体,不断提高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进而有效规范企业和市场的行为的秩序,促使企业按照知识产权法规开展科技创新,营造出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

5.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部门都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这就使得个别部门利用职务的权力,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索要“好处费”,没有好处不予办事,既破坏了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也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政府要尽快转变观念,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的进程,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全面转型,全力服务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要尽快建立与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加快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使企业能够获得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了解市场的需求,加快技术的研发速度,以及让企业通过这一平台公布自己的创新成果,并迅速转变为市场产品,从而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极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市政府积极地为企业的自主创新研究与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科技政策,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倡导市场的公平和有序,激励晋江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努力为晋江经济的“二次腾飞”做出积极的贡献。(作者单位:晋江市科技馆)

参考文献:

[1]郭彩云,刘志强,王秋红.三方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政策实施问题及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周赟董,新平,郑瑜.宁波市政府科技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10,01.

上一篇:雷雨听课体会下一篇:村产业扶贫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