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培训总结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创新培训总结(精选8篇)

科技创新培训总结 篇1

本次培训开阔视野,了解了TRIZ创新方法理论,各位老师深入浅出,由此及彼的讲演让学员受益匪浅,大量生动的小发明的事例对大家也有一定启示作用,一些企业创新发展的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TRIZ创新方法理论是前苏联人阿利赫舒列尔,在基于哲学矛盾论的基础上发明的一种创新方法。我感觉更象一种矛盾问题的解决办法和一种减少实验次数的实验方法。它的应用具有局限性,只限于工程技术,在艺术、管理等方面应用有限。我觉得创新最重要是思维,靠一两种方法解决不了问题。这是一次推广型讲座,如有需要可以与省科协联系,聘请专业老师培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聘请老师到我院进行培训,但是经费和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积极性,以及TRIZ创新方法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有待商榷。

当有人宣称物质的基本粒子不能再分时,毛泽东对自然科学并不十分了解,但他预言基本粒子可以再分。后来证明果然基本粒子可以再分,科学家并把再分的粒子命名为“毛粒子”。毛泽东的预言的正确性正是出于他对哲学的深刻理解。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对自然科学具有宏观启迪和指导作用。所以3位培训老师中有2位都强调了哲学作为知识的最高层次,对创新知识指导性作用。不仅哲学,其它学科对工程技术同样具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启发作用。

如果把创新方法看作是一种战术手段,那创新思维则是战略手段。创新最大障碍不在方法而在思维,思想是根本。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环境、制度、氛围、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需要改进,文理分科造成人格不完善和思维的局限;当前中国工业进程处于模仿、制造代工阶段,这样的环境也不利于技术创新;文化传统中的部分观念如“不为人先”、“枪打出头鸟”、“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与创新思维也格格不入。

科技创新培训总结 篇2

一、开创农民科技培训新模式

1.订单式培训。该模式具有教育培训机构与企业 、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结合, 根据他们用工的需求定向培训, 与用工单位零距离对接而实现就业的优势,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首选模式。如:缝纫工、电焊工培训、食用菌培训等。

2.规模性师资培训。该模式利用农民农闲时间 , 组织镇级主管农业领导和各村农业主任、农业服务中心全体科技人员种植养殖大户等人员, 邀请专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农民师资培训突出表现四大特点:规模化、师资水平高、知识新、实用性强。如:在进行关于土壤、气候、水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后, 很多农技人员、种植养殖大户受益匪浅, 慨叹接受科技培训好, 表情较为兴奋, 因为接受了新知识, 掌握了新技术, 一定能产生新效益。

3.面对面培训。该模式由农技服务中心组成讲师分队 , 来到田间地头, 与一批种植、养殖大户直接见面, 讲解新技术, 改变过去我讲什么你听什么的做法,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农民需要什么, 我们就讲什么, 帮助他们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这样的面对面的讲, 手把手地教, 有问有答的培训效果非常明显, 真正体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 科技成果直接到田, 技术推广直接到人”。

4.网络式培训。该模式具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是一种直观、便捷, 使抽象知识技能具体化、形象化, 是农民喜闻乐见、耳闻一新的培训模式。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各镇村都建起了标准化农业综合服务站村村建有可容纳上百人学习的教室, 配备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 (广电光纤宽带送到位) 。声像教学逐步成为农民培训现代化教学的手段, 可以借助于广播电视、录音录像、VCD等多媒体教学, 结合面授辅导, 对帮助农民理解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培训将成为今后农民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

二、农民科技培训效果显著

随着农民培训模式的不断创新, 农民科技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增强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 , 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 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从“政府要他培训”转变为“他希望政府培训”, 农民中出现了忙“充电”、抢“充电”现象。

2.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起到了“学到一项技术、发展一大产业, 致富一方农民”的作用,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了良好条件。

3.提高了各级领导对农民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过去由于农民不懂技术, 盲目施肥、用药, 产量较低, 参加技术培训后坚持科学选种, 合理施肥和用药, 根据土壤、气候、水分的新变化, 科学管理, 种植产量已经明显上升。政府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成立专门组织, 建章立制, 确定每个村都有农技推广人员指导生产, 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 深入田间地头, 言传身教, 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创新培训方法 提高培训效果 篇3

结合公司生产实际,通过优化培训方式,不断创新培训理念和培训机制,拓宽培训渠道,就造就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平稳、优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近几年来,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强化岗位技能为重点,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有效提高了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初步建立起了适合本企业所需的科学培训体系和模式。

分级负责,分类管理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本着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理念,依据企业现状和发展目标,通过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支人才队伍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分层分类分析,制定合理的年度培训计划。建立“三位一体”的培训服务体系,分管副经理任培训组长,人力资源处具体落实,组织部、工会、安全环保处密切配合,保证培训工作的统一规划、通力合作。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营造人人学技术、个个学技能的氛围和环境,促进职工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从2006年开始,济南分公司陆续与山东大学等院校结为合作伙伴,通过建立校企培训基地,搭建了校企交流的平台,开辟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从而也提高了企业职工培训档次与效果。2007年与北京石化管理干部学院合作,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对150名中层管理人员分五期进行了党性修养、管理理念、管理实践三个模块的培训,提高了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

对专业技术人才以"学习、培训、创新"为活动主线,开展创新性培训。一是进行专项技术能力的培训,针对生产工艺、设备技术上的难题或障碍,通过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同类企业进修、考察, 请专家现场授课、指导,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设备安装、调试等实践培训方式,促使他们分析和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二是抓好对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培训。2007年,一催化FDFCC装置进行系统内首次工业化、大规模技术改造,增加许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技术和先进设备,为了尽快地消化吸收它们,公司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强化培训和外出培训,为一催化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奠定了技术基础,该装置投用后,产品结构大为优化,初步估计年增效10050万元,不到一年即可收回技术改造投资,经济效益良好。2007年大检修结束后,各单位技术人员根据检修中发现并解决的问题撰写技术论文112篇,经专家评审35篇获奖。

对技能操作人才以“三基”工作为出发点,以提高岗位操作技能与创新水平、事故防范与处理能力为目标,以培训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训方式采取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轮岗培训、案例讲解、名师带徒、每日一题、每月一考等。二催化车间成立于1995年,年加工能力140万吨,现有员工51人,在同规模装置中人员最为精干。该车间通过岗位轮换和岗位现场教学的方式,发挥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带动职工立足岗位成长、立足岗位成才,使集体内成员成为多面手。现在,该车间同时具备内操、外操水平的员工达到70%以上,拥有了一支既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又有技能操作品质的高效团队,还多次获得集团公司先进集体称号。

按需培训,确保质量

几年来,在坚持传统培训模式的前提下,开始进行内部实训基地的试点。员工由岗位教材培训转向岗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专项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训的质量和实训过程,实训基地已逐步成为公司新聘大学生岗前培训、转岗培训的学习平台,也成为员工进行技能操作能力展示、交流的舞台。如维修车间实训基地就是济南分公司创新培训的典型事例之一,该车间现有员工68人,该车间将历年来技能培训题库、部分关键机泵的检修、安装要点和注意事项,车间人员外出培训的讲义课件、电子资料,大型机组的检修、安装要点、零部件图片等存入电脑里,职工可以随时浏览、学习。基地内还摆放着公司内部常用类型的机泵,车间职工可自行拆卸和装配,遇到问题大家相互交流,极大的提高了员工实际技能水平。

通过培训,维修车间技能鉴定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数超过80%,取得技师职业资格人数15人,车间员工个个都是多面手,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还涌现了“集团公司技术能手”、“济南市技术能手”和 “公司级青年岗位能手”。实训基地的建立强化了员工动手能力,避免那种“背题就头疼,考试就冒汗”的尴尬局面。

创新激励机制,激活薪酬作用

企业员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规范培训经费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济南分公司修订了《职工培训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出台了《关于加强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组织开展 “创新成果”与“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召开 “创新成果”与“优秀论文”表彰大会,营造了学技术、争先进的工作氛围。推行“名师带徒”制度,对新入厂大学生每个人由车间指派二个师傅,一个是班组骨干,一个是车间技术员,通过签订师徒责任书,明确师傅与徒弟的责任与义务,每聘任期内,带徒津贴50元/人月。通过专项技术攻关、现场言传身教,使高技能人才的实践经验和绝招绝技得以传承,加速员工快速成长。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定期组织高技能人才进行轮训或技术交流;开展“岗位培训与技术比武竞赛”活动;“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评选”活动;“有技能才更有力量”大讨论活动、“创新能手竞赛”活动等,有效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大家参与意识和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技培训工作总结 篇4

按照县2011年给我镇下达的科技培训目标任务,现就我镇2011年科技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1、科技兴镇有规划、有计划,2011年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科技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争创自治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丁作以来,新和镇党政领导对科技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在思想观念上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把科技兴镇培训活动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中,结合镇情实际,制订了《新和镇科技培训计划》,做到了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相结合,从而使科技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措施地顺利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011年新和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科技培训工作,会议听取科技培训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安排活动经费,调整充实了科技兴镇领导小组成员

3、科技领导小组发挥作用情况

为切实加强对科技兴镇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其他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科技兴镇领带小组,根据工作需要,人员进行了几次调整充实。指定下发了《新和镇科教兴镇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把科技培训工作列入党政领导任期目标及岗位职责,进行目标考核,充分调动全真各行各业参与科技兴镇的积极性。

我镇对目标责任进行了层层分解,做到年初有安排,年终有检查,年末有考核的动态管理,并把考核结果作为与普升和奖惩的重要依

据,使于部在工作中既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有压力又有动力,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齐抓共管的局面,促进了镇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4、镇设立科技管理机构及作用发挥情况

为把科技工作推向深入,我镇把建立科委并配合相应的工作人员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镇挂牌成立了镇科委,科协,科技办公室,配备了1名专职科技干事,他们努力开展工作,在基层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向广大农牧民提供技术经济信息,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成为农村科普带头人和中坚力量,为“三农”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5、科技副职的配备及作用充分发挥

我镇配齐,配强镇,村二级科技副职,调整了新和镇产业结构,为提高,农牧民收入做出了积极地贡献。我还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强化了科技工作的力量。镇科技副职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县科技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大力实施科技兴镇工作,积极开展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科技普及和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6、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建设完善

全真100%的行政村都建立了以科技福村长和农牧民技术员为主的农牧技术服务工作,并适时向县,镇两级农技部门提供农田作物长势,病虫害等情况。同时,为为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技术服务站在农闲时组织农牧民开展科技培训,并宣传科技政策法规,引领农牧民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积极申报科技示范村,示范户68户。

7、科技活动中心科普培训,宣传,交流作用得到发挥。

我镇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不断加大科普培训和宣传力度。加强以镇科技活动中心和村农牧民科技文化学校为主的科普培训基地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8、加大农牧民接受科技培训工作力度

我镇农牧民科技文化学校覆盖率达到100%。2008年我镇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等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努力提高我镇基层干部,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使我镇广大基层干部,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快了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9、2010年5月我镇创建自治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尤鲁都斯社区,托克苏社区申报了地区科普示范社区(村),新和镇人民政府

国家科技项目培训总结 篇5

本次培训专家组通过对培训内容的精心挑选,选材基本涵盖了省重大科技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很多案例令人耳目一新,问题分析起来让人豁然开朗,可操作性强。本次省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培训,重点培训了项目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等内容,通过对项目管理的系统的学习,让我对项目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培训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讲解省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管理工作的流程、可能存在的问题,相应的措施等等。二是省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内容,每个季度填报省重大科技项目的报表,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填写、数据的上报。三是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

身为管理人员,对省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管理工作中的项目管理更注重,通过省科技厅的讲解,我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有了深刻的了解。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1)项目申报:根据项目指南及申报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提供相应的申报材料,逐级报省辖市科技局,经审核并签署推荐意见后统一报省科技厅。

2)立项审批:省科技厅依据申报条件与要求,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后通知相关单位编制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辖市科技局、财政局审核并出具地方匹配资金承诺证明后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对通过可行性论证的项目,由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提出立项及经费安排建议,报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审定。

经审定的项目予以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省科技厅、财政厅下达立项批复,并签订项目合同。项目经费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

3)实时管理与验收: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重大调整,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及时经省辖市科技局、财政局,向省科技厅、财政厅提出调整申请,调整批复内容作为检查验收的依据。

项目实施单位在完成项目合同预定的目标任务后,向省辖市科技局提出验收申请。省辖市科技局对项目确已完成预定目标任务的,签署同意进行验收的意见后报省科技厅。具体验收管理参照《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执行。省科技厅会财政厅批复项目的验收结果,并报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

4)知识产权管理:项目实施单位要对研究成果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并给予有效管理和充分使用。

创新创业培训工作总结 篇6

学校以“天艺巨星众创空间”(以下简称:众创空间)为抓手,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工作。经天津市教委认定,我校的“众创空间”拥有建筑面积6500平米,注册公司66家。“众创空间”运营团队人数20。

创新创业团队的大多数人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里的专家、教授、创业导师和管理精英,具有较强的创业孵化专业能力。众创空间充分利用创业导师特点,对各具特色的五个公司创业群,开展了大量的创业讲座、项目顾问、专题辅导、跟踪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孵化工作。目前,“众创空间”运转情况良好,各项业务及日常管理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在前期硬件和制度建设等已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目前正着力开展项目的深入论证、推进、融资,并加大融资机构和企业的介入与合作,有望获得项目的扎实进展和成功的创业经验。以此来带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并引导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朝着创新与市场接轨的方向发展。

(二)“众创空间”服务对象情况

依托“众创空间”,积极吸纳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入驻众创空间。目前为止已吸引入驻的大学生创客275人,创业团队75个,注册企业66个,其中由在校学生成立的公司33个,往届毕业生回校创业成立的公司2个,入驻众创空间的已注册初创企业55个。入驻众创空间的初创企业实现大学生就业人数75个。流动工位的使用约20XX人次。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情况

学校依托“众创空间”,开展投资路演8次,参加人数约3300人。参加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培训26次,参加的学生人数131人。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29次,参与人数约600人(有些为创作剧目和大型歌舞比赛等,因此参加的人数较多)。举办以创新创业为内容的培训讲座20次,约650人。创业沙龙25次,参与人数200人左右。依托众创空间开设创新创业类校级公共必修课1门(34课时),听课人数1110人;校级公共选修课2门(136课时),听课人数299人;校级慕课4门(104课时)听课人数544人。依托“众创空间”建立创新创业文化宣传网页网站2个,微信公众号1个,合计宣传次数39次,覆盖人数约5000人。

(四)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学校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就学科专业相关领域及创新创业内容作前沿性的学术讲座,共组织“大师课”系列讲座49场。学校每学年定期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培训,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交流分享创业经验,并为其颁发“双创人才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近一年,“众创空间”开展校内外导师创新创业辅导16次(校内9次,校外企业投资机构等7次)。与学校建立聘用协议的校内导师人数22人,校外导师9人。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研修、交流学习的次数为3次,总课时数72课时,参与人次8人。

(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逐步建立专业教学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学校在“众创空间”创建后,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构建了将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融为一体的“一条主线、两个课堂、3+1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广播影视制作综合实验区为重点、由25个实验室组成的实验教学中心;形成实验教学中心与“众创空间”对接的“前台后场”实践教学模式,使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实施校级、市级、国家级“大创计划”项目,建立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创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实施创新创业分类教学;学校通过“大师课”、“盘山讲坛”等形式,邀请业界专家、企业优秀人员来校举办有关就业创业的讲座,形成多方参与、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

二、取得成果

(一)创新创业机制的建立

1.组织保障

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实施,学校下发了《关于成立双创工作小组和天艺众创空间管理人员职务任命的通知》(天体艺校[20XX]18号),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关于成立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双创”工作委员会的通知》(天体艺校[20XX]5号),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2.工作规划

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稳步推进,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天体艺校[20XX]30号),并报天津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备案。方案制定后,学校认真组织落实,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了创新创业实践,修订了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改进了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3.保障机制

①指导服务机制

学校为了进一步完善创业工作体制,制定了《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关于完善我校大学生创业工作体制的通知》(天体艺校〔20XX〕10号),由创业就业指导中心懂政策和知法规的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并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带领学生参加创业赛事,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计划。学校通过互联网创建了专业的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信息的解读、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创业项目和企划书等咨询服务。

②帮扶机制

为贯彻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选工作,20XX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功结题7项,其中有3个创新创业课题项目被列为我市省级课题。为了完善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成立了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创新创业教研室。同时学校“众创空间”为学生创业提供孵化平台和项目推介等服务。

学校制定了《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教师及指导团队创新创业激励制度》(天体艺校〔20XX〕51 号),组建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创造、使用和转化。

建立多样化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奖”,把教师指导工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对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专利申报、项目咨询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教师和创新团队予以表彰。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师生创新创业发展,支持师生创办公司企业,并提供政策、场地、资金等各方面保障支持。通过对学生创新团队开设创业指导实训类课程、企业经营管理培训、讲座论坛等,培养毕业生创业能力,扶持毕业生创业并对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对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

③质量检测跟踪机制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关于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通知》(天体艺教[20XX]22号),将创新创业教学纳入到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中。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学督导组,制定了《关于我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及考核办法的规定》(天艺校[20XX]47号),并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和奖励机制。

(二) 课程改革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XX版)》,坚持“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的办学理念 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增设创新创业教学模块,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准确,创新创业教育思路清晰。

2.创新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在增设相关课程的同时,通过“大师课”、“盘山讲坛”等形式,邀请业界专家、企业优秀人员来校举办有关就业创业的讲座,形成多方参与、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纳入学分管理。(见《名师大讲堂学术讲座管理办法》《“盘山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管理办法》)。

(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学校搭建了以“众创空间”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为便于对“众创空间”进行系统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天艺巨星众创空间运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运营管理。创业项目实行校、院、项目团队的“三级管理”模式:“众创空间”负责创业项目的立项审核、统筹管理与协调;各学院创业工作负责人负责本学院创业项目的立项初审、指导与监督管理;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运营及日常管理。其主要流程为:创业项目通过路演,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审核、论证后,合格项目学校给予立项公示。项目公示后,发布《天艺巨星众创空间项目入驻公告》,与登记注册后的入驻项目签订入驻协议,并对入驻众创空间的项目建立档案,跟踪扶持,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同时,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天艺巨星众创空间项目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众创空间”建立了网上工位和共用设施等的预约、入驻,以及项目交流与咨询等线上咨询服务平台。“众创空间”特色服务工作,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与创业,因此,我们自己将其定义为“专业孵化型”。即主要是强化所学专业、指导教师、课程和实践体系以及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的“一体化”优势和竞争力,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专业孵化型”众创空间,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服务特色:

1.具有雄厚的创业导师和指导教师团队

每个专业的后面,都有一群非常熟悉该领域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这中间不仅有精通专业的教师、与之相关联的专业基础课教师,还拥有一大批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兼职创业导师。因此,当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都可以获得教师团队的大力支持。

2.具有支撑创新创业的完备设施和设备资源

学校现有近45个专业实验室,很多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均已与国内一线使用的设备接轨,通过免费开放和低成本租用等方式,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能将创新创意产品进行高效的制作。

3.具有多学科互相交叉和渗透的“创业群”

由于大胆采用“创业群”的构建方式,有利于把一些业务内容相近的公司整合在一起,他们之间既可以在业务和专攻上互补,又有利于将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和人才进行整合,对于企业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可以通过每个群的重点扶持项目来示范和带动其他项目,“以大带小”“以老带新”,使创新创业具有可持续性。

(四)师资队伍

1.“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校“双师双能型”教师30余人。学校制定了《关于我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与考评办法的规定(试行)》(天体艺校〔20XX〕47号)文件,明确了我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制定了考评办法;制定了《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实施办法(试行)》、《教职工培训管理制度》、《教师岗前培训管理制度》、《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暂行管理规定》等文件,将专业培训与实践列入日常工作考核,作为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轮训,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双师”素质。

2.校外行业、企业等社会职业导师、创业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按照“天艺巨星众创空间”5个创业群的类别,聘请了校外9名优秀的创业导师,同时评选出22名校内优秀实践指导教师,通过创业讲座、项目顾问、专题辅导、跟踪指导、特聘导师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形成了我校创业导师团队。

(五)经费保障

学校出资210万,天津市政府配套资金90万作为创新

创业教育种子基金,支持我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天津市政府计划财政补贴400万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学校通过项目路演、投资、融资、推介会等方式,多方筹集社会创新创业基金,设立“天艺巨星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学校将天津市教委拨付的29万元资金,作为学生创业发展引导基金。学校还向创新创业项目旅游产品设计大赛投入资金3万余元,向创业基地的天津微客广告有限公司投入资金2万元作为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保障学生创业。

(六)教学改革

1.创新创业教学成效

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校园广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服务企业创业实践行等项目,学生参与热情不断提升, 20XX年大学生训练计划正在立项阶段,目前已经有11项学生项目申报;在今年新开展的大学生服务企业创业实践行活动中,共立项6个团队项目,带动近50名学生参与。我校创新人才教学成果显著,20XX年学校评选出3个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由学校制作的蓟县城市宣传片不仅体现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校品牌的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蓟县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起到了招商引资作用。

2.课程、教材建设成效

学校依托众创空间开设创新创业类校级公共必修课1门(34课时),听课人数1110人;校级公共选修课2门(136课

时),299人;校级慕课4门(104课时)人数544人,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通史课程全覆盖。学校开设了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并有相关教材。

(七)质量检测跟踪体系的建立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关于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通知》(天体艺教[20XX]22号),将创新创业教学纳入到学校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中。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学督导组,制定了《关于我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及考核办法的规定》(天艺校[20XX]47号),并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和奖励机制。

(八)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我校大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筹备全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干部、导师及相关人员动员会,使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全校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迅速在我校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2.要及时通过校园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全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思想,营造一种鼓励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3.树立创新创业学生“典型”,加大对成功的创业学生的表彰力度和宣传报道。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学校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创业活动上。

(一)基础环境的限制

我校在创新教育与实践方面有着较长历史传统和氛围,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创新人才。但是在创业活动方面,创业氛围仍旧薄弱。在创业激情的激发和创业团队的培养上影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将在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积极宣传我校优秀创业团队,广泛号召广大学生投身创业活动,争取在学校当中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二)专业知识的限制

我校作为艺术类本科院校,虽然在创新方面有着一定的专业优势,但是在创业方面受到专业知识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了解与创业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影响了培养优秀创业团队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将积极邀请在创业方面有深入研究的老师学者,开办讲座和培训,在学生当中普及有关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三)资金投入的限制

创业团队对资金要求高,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投入和政府补贴,缺少社会资金参与,反映出经费多方筹集渠道窄,金额少的问题,尚不能建立起经费多方筹集良性机制,应广泛从社会筹集资金。统筹各方资金,充分保障学生创业。

(四)创业人才的限制

学校创立时间短,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处于探索阶段,同时创新创业基地运行时间较短,缺少懂得创业与企业经营的人才,与企业和投资机构的联系较少,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际操作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不断与市场接轨,与社会接轨,开门办学,在实践中学习和改善。

构建培训平台创新培训模式 篇7

近年来,华能铜川照金电厂积极落实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 年)》和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人才强企战略实施方案》文件精神。 在公司的领导下,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培训工作的有效方式方法,始终本着“服务于安全生产、服务于二期发展”这一核心任务,不断激励人才机制、构建培训平台、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岗位培训,加快人才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打造高技能员工队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为公司的跨越式发展做好了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

1电厂基本情况

华能铜川照金电厂一期工程建设2 台60 万千瓦国产亚临界直接空冷机组,于2007 年12 月投产发电,是集团公司在西北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工程项目。 正在规划建设二期2 台100 万超超临界机组,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已经取得了国家“路条”,具备了核准条件,即将开工建设。正式职工382 人,平均年龄32岁,男职工274 人,女职工108 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97%,党员人数130 人。 厂级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1 岁。 面对至今为止一个只有8 年时间的新厂,人员年青,新员工比重较大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是自查不足、苦练内功、从严管理、强化培训。

2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一直以来,公司高度重视培训工作,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始终把培训工作是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一把手亲自抓培训,每年定期召开培训专题会,针对铜川电厂干部员工队伍相对年轻,提拔交流出去的干部较多和二期发展的需要,厂领导多次在相关会议上,对培训工作进行安排;分析讲解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分管厂领导及部门主要负责人逐一讨论人员配置、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统一思想,提高对培训工作的认识,采取人资部牵头,部门组织、班组落实,员工自学相结合,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增加外出培训的次数,加大全员培训的力度,营造全员培训氛围, 把培训工作的工作重心落实到基层生产岗位上,同时管理岗位与生产齐头并进,均按同一个标准来做、按最高标准来要求,全面、全方位、全过程加强培训工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满足我公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1 构建培训平台,加快岗位晋升

建立、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生产部门自主培训的积极性,加强岗位技能培训。 工资奖金面向一线技能岗位倾斜,完善岗位员工培训考核、晋升机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岗位晋升制度。

所有运行岗位的晋升全部实现岗位竞聘制,把运行集控各岗位分成机、炉、电三个专业,实行定期每月单科培训考试制度,完成机、炉、电三个专业单科考试通过后,颁发单科结业证书,只有全部完成机、炉、电三个专业全科考试的,方能具备更高岗位竞聘的理论初级资质,实际考试以仿真机为主,综合两种考试全部通过后, 方能进入更高岗位人员的人才储备库,连续6 个月的培训考评结果靠前的才具备岗位晋候选资格。 并按照现场实际工作情况,工资岗位可前提高一个等级或奖金一定数量的倾斜。

2.2 强化岗位培训,推进持证上岗

进一步创新新学员培训模式,引导新员工建立“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主动学习的思想,通过学习培训,立足岗位成才。建立新员工岗前培训评级制度,制定延期和提前转正定级的办法,调动新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新员工入厂后全部安排在运行部进行统一培训,进行三个月时间的短期通岗培训。 安排在运行部进行岗位培训,运行部分类制定培训教材,明确了每个新员工的培训方向,分组轮流交叉培训,分专业交替学习。

加大了奖惩考核力度, 建立了严厉的新员工培训考评制度,运行岗位培训的新员工月度考试不及格,考核20%月奖,同时休班时间增加1 天学习班到部门强化培训。 最终以专业岗位是否合格评级作为能否转正定级的依据,以能否达到确定的培养目标作为岗位流动的基本条件,既以能否达到运行集控值班员作为管理或其他岗位竞聘基本条件。

通过以上措施,为新员工增加压力,提供动力,提高学习热情。 在今年刚刚结束的专业考试中,有一名新员工个人申请,全部通过了机、炉、电三个专业的考试,并将提前转正定级。

立足岗位培训,全面推进持证上岗,岗位培训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必备”的原则,部门负责人认真提炼出部门自身弱点、不足之处;总结部门急需提高的问题,做到培训员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学习岗位知识,实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利用本岗位专业技能鉴定或行业取证考试,进一步对岗位员工加强培训,提高生产技能综合水平。

针对公司技能鉴定取证和现场实际工作进行综合分析:技能鉴定持证还未能全面普及,持证比例还需进一步提高。 虽然技能鉴定取证不能直接反应现场实际工作能力,但在侧面反应出某一个专业整体知识还存在有不足之处, 从数据分析来看,取证培训工作不好的班组或专业, 长期以来缺陷重复率较高,现场故障原因分析不清的问题较多,见图1。

图1说明取证培训工作不好的主要为辅网运行,突出问题表现在辅网运行操作调整失误较多,现场故障原因不能初步分析,缺陷初步判断分析不到位,辅网技能水平相比主机集控还有一定差距;集控人员的巡检与副值、主值相比的业务技能水平也还需进一步提高。

厂部搭建技能鉴定取证激励平台,对症下药,制定奖惩管理办法, 重点明确生产各部门各专业及班组的技术培训目标,同时开展提高生产实际技能工作需求与技术从业资质取证的工作内容同步培训,相互结合。 同样要求专业管理岗位必须树立持证上岗的意识,通过持证上岗,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 已经明确财务专业、 行政管理类岗位限期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持有证书的人员可以晋升到高一级岗位,未取得证书的人员保留低岗位或降一岗执行。 把技能取证工作和薪酬绩效、岗位晋升、评先选优紧密挂钩,以取证加压促进培训工作。 目前,财务专业1 人既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还取得了注册税务师资格, 其他岗位有7 人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

2.3 引入竞争机制,营造培训氛围

进一步深入推进培训竞争机制,按月开展岗位培训竞赛活动,营造你追我赶,比拼学习的良好氛围。 继续通过末尾考核制促使值内、班组内全员参与培训竞赛,营造了落后就要挨罚的现状,切实搞好实行末位考核制度。 建立“以考促培、以考促学、逢培必考”的常态化培训考试机制,做到“分类培训、逢培必考”原则,强化考试要求和纪律,员工考试成绩要与岗位分配、岗位竞聘、绩效考核、职业发展和能力评价挂钩,激发员工参加培训考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一步完善建立竞赛考试推优机制,建立每年或每个阶段进行专业、行业竞赛考试,对个人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进行奖励表扬,推动以先进带动专业整体进步的机制。 设备部、运行部组织各专业、班组的竞赛考试项目多元化,考试内容要与现场实际工作、专业技术技能结合,考试人员要与岗位需求培养相适应。 把培训竞赛的结果作为员工晋级、岗位调整和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形成推荐、选拔、考核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机制。

2.4 对标找差距,提高培训效果

“ 走出铜电、 再看铜电”, 如何走出去? 公司提倡走出去培训,但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只限于华能系统,只限于同类型电厂学习调研,要跨行业、跨系统、切切实实走出去。 2015 年安排运行部的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到机组调试现场学习;设备部的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到机组安装现场学习、 到检修公司学习;燃料部的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到国内大型的燃料系统的专业厂家学习。 外出学习不仅要学技术知识,还有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回来要有报告,书面总结,还要在值内、专业范围内广泛交流和讲课,不仅要分享学习收获,还要对讲课人及学习内容进行点评。 对外出培训学习效果进行奖惩处罚。

2.5 以班建促培训,夯实基础管理

以班组建设为抓手,加强生产岗位人员的培训工作,面向生产一线,强化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训,提升员工队伍应知应会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开展检修管理标准化的管理工作,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为实现全年无非停奠定了基础。重点加强班组长及重要岗位人员的培训,班组长是班组的第一责任人,在班组日常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邀请专家对来自基层班组班组长进行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培训,安排生产技术骨干参加外出训练,提高生产班组长的管理和专业技术能力。 安排重要岗位人员对岗位专业技术知识进行扩展培训, 加强对其进行厂内内控流程、 管理流程、SAP流程等重点培训,并加强对工作所涉及相关专业进行补充业务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加强协作、沟通管理。

3结论

科技创新培训总结 篇8

【关键词】特殊工种;培训现状;创新培训方法;

特种工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计民生,尤其是在电力、煤炭、矿产等领域。每一次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中从业人们综合素质不高是一方面。由于特种工种从业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操作的特殊性,在日常的生产中相对容易突发安全事故。尤其在煤炭、采矿、建筑、爆破等领域,如果相关从业人员缺乏安全常识、缺少自我保护能力、欠缺自救、互救知识,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还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所以说,我们要对特殊工种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以期能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特殊工种培训存在的问题

由于特殊工种自身的特点,培训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线的工作相对缺少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文化总体程度低,严重制约着特殊工种培训的效果;二是人员来源复杂,特殊工种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些工作,导致用人单位无法对及时更换人员,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混乱;三是培训内容和实际的工作需要不符,联系也不大,培训方式方法相对滞后,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四是配需时间有时会占用生产时间,生产单位的领导不支持培新工作,抱怨考取的证件多,培训、复训所需时间太长,工学矛盾冲突严重[1]。

二、特殊工种培训的现状

为取证而培训、培训时间紧张、培训让路生产、缺乏心理疏导是目前特种工种培训的现状。

(一)为取证而培训:部分学员是为了获取相关的证书,才来参加培训的。甚至拿培训当幌子,逃避一线辛苦的工作。没有提高工作技能和安全知识的意识,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为了应付考试,对相关的知识点采取考前死记硬背的方式,没有专研精神,也无法理解培训的实质和精神。有时,甚至带有消极情绪,不但自己学不好,还影响到他人。

(二)培训时间紧张:由于特殊工种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生产单位又存在用工短缺的现象,为了尽快使从业人员进入生产的第一线,生产单位往往会缩短培训、复训的时间。由于特殊工种理论知识繁重,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学员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更无法进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2]。除了一些公共科目的授课时间,学员们培训时间非常紧张,培训没有机会体系化、专业化,培训效果也差强人气。

(三)培训让路生产:生产时间和培训时间冲突时,生产单位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总是一拖再拖,推三阻四。只有极少数的生产单位能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培训。为了保证各个岗位的齐装满员,有时培训不得不为生产让路,这既有生产单位重视生产,忽视培训的原因,又有深层次的用工紧张问题。

(四)缺乏心理疏导:由于特种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再加上某些工作任务繁重,特种工作的从业人员极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精神压力大、厌倦消极情绪、心理素质脆弱、侥幸心理、逆反心理、怠慢心理是最主要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单影响着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容易带来安全隐患。缺乏心理辅导,不能对特殊工种的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是现阶段培训工作的主要问题。增加心理培训的内容既是培训创新的要求,也有利于员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创新特殊工种培训的方法

(一)强化特殊工种的安全技术培训:除了进行常规的安全培训外,还应该对特殊工种从业人员的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意识、自救知识、互救方式方法进行培训。特别是安全技术的培训,这应是培训的重点。只有一线的工作人员掌握了一定安全技术,才能为单位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二)加强特殊工种培训管理力度: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考核,并建立一套奖优罚劣的考核体系,以促进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学员向爱学习、爱专研、责任心强、品行好、安全意识强、技术专业的方向发展。让从业人员认识到所在行业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提高他们自我提升的意识。加强学员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考勤和考核制度,严格把控培训的效果,考核不合格或参加培训课程不够的,重新进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培训内容要根据现场的生产情况和学员的实际需求,以保证培训内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得到运用,并根据实际生产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调整,形成良好培训到工作,工作到培训的互动循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和生产单位相结合,使培训学习纳入到工作考核的范围内,比如将培训考核成绩和工作中的绩效工资、奖金挂钩,督促学员们好好学习[3]。

(三)创新培训方法方式:在保证培训效果的前提下,要尽量结合实际的工作需要,使培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去。在培训方法上进行创新,比如,实行培训老师和生产单位经验丰富、技术专业的员工结合教学的培训方式,课堂培训和生产现场结合,理论培训和岗位培训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还能缩短培训时间,缓解生产和培训在时间上的冲突。在培训的方式上进行创新,注重多媒体的利用、增加案例分析、模拟工作场景。总之,要不断地在培训的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四)开设心理培训课程:特殊工种的从业人员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培训的机会,了解从业人员的工作和心理状态,并加强引导和培训。对于不安心理、倦怠心理或者其它心理问题,有针对地进行一些心理培训。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给学员给予最专业的心理引导,使他们能抛下心理负担,投入的工作中去。在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学员的的自信心进行引导和锻炼。

四、结束语

从事特殊工种的人员众多,工作环境又有一定的风险,而特殊工种培训不仅能增强学员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做好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通过培训,使他们遵守章程进行作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继而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倩,国企特殊工种退休员从业人员力资源再开发研究——重庆川维国有企业实证调研[D],重庆大学,2007

[2]李玺,关于我国退役运动员体育职业培训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小孩入户申请下一篇:关公阁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