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理财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在深入分析了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之后,提出了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如何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理财环境;绿色财务管理财务环境起点论认为,企业理财环境决定理财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低碳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低碳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论文 篇1:

关于低碳发展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低碳发展问题的基本含义进行了解读,讨论了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提出当前中国应该正确认识工业化、城市化所面临的挑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寻求有效的途径实现低碳发展。

[关键词]低碳发展途径措施

经历多年的探索,我们终于明确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寻求中国特有的发展道路。然而,尽管大多数人赞同甚至主张科学发展,但对于“科学发展”的认知却有所不同。因此,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还需要国人进一步思考和明晰,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能否以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指导理论。

2011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未来5年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如何把握和认知低碳发展,成了是否真正坚持科学发展的“试金石”。

一、关于低碳发展的认知

(一)低碳发展问题的提出

人们对于低碳发展的认知,最初来自“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匮乏的岛国,充分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中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低碳经济问题最早是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于这一点,可从前些年发达国家提出应当“把贸易与应对气候变化挂钩”这一事实来印证。这是低碳经济提出的前身,其实质就是要将碳含量、碳足迹作为产品国际贸易的准绳,这也是低碳经济的组成部分。

(二)低碳发展的含义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低碳发展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碳排放。量化到发展行为中,就是在生产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规划把重点放在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措施上,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

(三)为什么要走低碳发展之路

走低碳发展之路有如下原因:一是化石能源日益短缺,人类依靠化石能源的发展模式最终将受到限制,走低碳发展之路是解决化石能源短缺的重要出路;二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大气、土壤、海洋污染加剧,食品不安全,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时常发生,走低碳发展之路,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三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科学上的争论,但在国际政治方面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势力较为强劲,气候变化已成为政治家们眼中不争的事实,我国担负着一定的国际责任,走低碳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四是适应新世纪新的产业革命的需要,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内容的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并具有根本性的产业革命价值,走低碳发展之路是毋庸置疑的。

二、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一)现有的低碳经济理论

现有的主流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

以上解释概括起来包括这样几个基本要点:一是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二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三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四是以统计碳源和碳足迹为低碳经济的起点。

还有一种对低碳经济的解读认为:“低碳经济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或附加值比较高;二是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比较高。”这实际上说明的是社会经济结果和社会发展状态,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到了更高级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化阶段,整个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工业),人文发展水平、碳生产率都非常高,才进入低碳经济的形态”。

此外,国内还有一些学者把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混为一谈,把温室气体控制与污染物减排相混淆,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不同解读,我们对于什么是低碳经济,理解起来就难免偏颇。

(二)对低碳经济理论的认识

有关如何认识低碳经济问题,主流的观点值得商榷。首先,如果发展低碳经济,就意味着中国当今的经济建设要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那么作为以高碳能源结构为主的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当然,以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高速发展是应该得到抑制的,但如果用减少煤炭和石油利用的方式来限制发展,那将是致命的,我们可以走石油和煤炭清洁化利用的道路,而不是简单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的利用。因此,实事求是就是最好的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途径。第二,关于构筑低能耗、低污染经济体系问题。据科学家认定,污染物是降温物质,温室气体是升温物质,降低污染排放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科学家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怎样处理好控制温室气体与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关系,减少碳排放如何抑制污染?控制碳排放是否一定能解决污染问题?如果生产中工艺、设备和原料仍然产生污染的因素,那么仅仅控制温室气体是否能够达到低污染的结果?第三,所谓“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要在生产中控制碳排放”,无疑要进行低碳生产和生产低碳产品,在我国缺乏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这样的经济模式?第四,关于以统计碳源和碳

足迹为经济的起点问题。那么,经济真的可以统计为起点吗?

至于那种把低碳经济认定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则是夸大了低碳经济的作用。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控制碳排放。而控制碳排放与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污染物排放)之间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控制住二氧化碳,不等于一定就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事实上,英国人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理论,是为发达国家占据国际经济的制高点,以低碳贸易作为国际贸易准绳来牵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低碳贸易可以使英国人重新在经济上利用低碳技术来领导世界经济。它是以低碳生产、低碳产品制造和低碳贸易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低碳经济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的真实解读。发展中的问题应该在发展中解决和调整,而不是彻底地采用一种迎合别人的发展方式。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来就是人为认定的,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必须被人们所遵守的,没有固定的、照搬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解决问题,用自己有效的方式去解决自身的问题,这才是我们最好的发展道路。

三、适合我国低碳发展的途径

(一)正确认识面临的挑战

首先,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大幅度停止,能源消费持续增高的趋势也难以彻底改变。“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第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未来20年,如何减少高碳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应当找到适合我们发展的出路。第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突显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第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科学发展观向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如何真正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描绘和博弈,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当今中国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性强化,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各种新鲜的名词和理念,而是脚踏实地地真正解决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利用问题。如何从源头上把好矿山开采这一关,切实解决矿产资源开采的无序混乱局面;如何扼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如何把各地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保证对珍贵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储备;如何解决最为严重的浪费问题……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而不是使这三者利益分裂。

(三)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第一,关于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哲学思维。根据我国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状况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而不是盲目抄袭和引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规划是否合理,不是看规划是否“奇妙”和花哨。规划是一种专业的战略思维,根源于正确的哲学思想。按照自然法则建立社会的规则和秩序,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自上而下对规则和秩序的遵守,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以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去破坏。

第二,关于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许多年来,我们社会产生了许多风光一时的“新理念”。把同样的事物用不同的理论似是而非地加以描述,是近年来“新理念”的主要特征。

第三,关于务实行动的途径。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性强化,而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来源于资源的污染。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还是解决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可以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对待资源的态度,及对于资源的战略思考。从资源的生命周期去考虑约束性问题,应当考虑对源头生产的科学管理,即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环节保证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尽可能减少废物的产生量,保证未来报废产品便于拆解,减少拆解环节的二次污染。源头上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在矿山开采中减少资源的浪费及对矿山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两个源头问题的解决途径均包含有资源的高效和合理利用,最好的方式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所以将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纳入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环境资源约束性强化的根本手段之一。从资源生命周期考虑的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各种报废产品的回收问题。而回收系统建设,至今在我国的法制规范上几乎为空白,没有专门规范回收系统建设的法律或者明确、清晰的法律条款。第三个问题是拆解处理系统,这是再制造和资源再利用的环节,而我们仍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和有效运行的实施系统。第四个问题是二手市场的管理。二手市场的繁荣是我国民间合理、节约利用资源的产物,不过亟待科学规范。迄今为止,有关的法律规范几乎为空白。这些具体的问题尚不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尚无权威的力量来引导,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其结果是大量的再生资源停留在环境中,污染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大量的资源无端地浪费。

综上所述,低碳发展的途径是十分具体的,我们需要低碳的生活习惯,需要低碳出行、低碳消费……但根本的问题是解决关于资源战略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问题,应当围绕资源去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围绕模式和理念。这就是我们最务实、最具体的低碳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低碳经济:“全球意志”与中国选择[DB].财经频道,2009-12-7

[2]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R].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3]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DB].价值中国网,

[4]林毅夫,樊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经济参考报,2009-12-23

作者:翟勇

低碳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论文 篇2:

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理财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在深入分析了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之后,提出了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如何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企业理财环境;绿色财务管理

财务环境起点论认为,企业理财环境决定理财模式。企业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自己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并采取与之相匹配的理财模式。一般认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而经济环境的变迁又直接影响着其他环境的变化,在企业理财环境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一、低碳经济及其发展态势

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低碳经济是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为特征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被科学界和国际社会公认为是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无碳社会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报告(2009)指出世界各国政府可能只有从现在到2014年的短暂时间内建立起可完整运行的低碳产业结构,才能避免气候变化灾难性后果。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理财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来自企业方面的反响却比较微弱。显然,这将使企业丧失很多投资、融资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甚至有可能被淘汰。笔者认为,目前企业在开展低碳经济方面比较被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它的内涵、意义、发展前景和给企业理财环境带来的根本影响,所以也就不能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企业作为盈利的主体,是否实施低碳经济首先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看是否能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但是,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这必将导致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面对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和企业被动应对这一矛盾,着手研究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分析

(一)政策环境的变化

当前各国政府正在酝酿和制定一系列政策性工具来推动本国乃至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这些工具包括:减排目标的制定和减排指令向企业的下达,碳税的开征,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资金支持计划等。

在减排任务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已确定了行业的具体减排目标。例如欧盟确定了排放权交易计划(ETS)覆盖的行业范围,要求这些行业到2020年必须将其碳排放在2005年的水平上至少减少21%。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首脑会议中也明确表示我国正在测算到2020年的具体减排目标,届时企业将按照政府下达的减排指令承担他们造成的碳排放的代价。

在碳税方面,欧盟将针对所有会员国统一征收碳税,同时将对来自环境标准过低地区的进口商品征收碳税。美国已提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我国政府则计划2012年征收碳税10元/吨,2020年40元/吨,这一税率将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逐年得到提高。

在碳交易市场方面,通过给温室气体排放定价,各国政府创造了新的资产类型——碳排放配额。比如,欧盟向工业和能源行业的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规定这些企业每年可以进行一定额度的碳排放。超额排放的企业可以从配额有富余的企业购买不足的部分。美国也可能很快会推出类似的办法,中国也正在讨论类似的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认为(2009),在方兴未艾的全球碳交易市场中,中国应积极参与构建碳市场,谋求碳市定价权,否则,正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最底端的中国,将面临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前车之鉴。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高正琦指出,中国将在2010年年内启动国内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的启动意味着超额排放的企业将增加企业经营的成本。

此外,各国政府将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减排目标的实现。在英国、美国、墨西哥、中国等国家在内的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当中,都包括了对绿色项目进行投资的规定。例如,美国政府计划分配1 000亿美元的开支,用于提高能效、轨道交通、电网现代化,以及以能源为中心的研发工作。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以及气候友好技术,政府引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解振华也表示,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除了政府的直接投资外,鼓励社会投资、给予企业、民众直接补贴都是已经在做的经济政策。

(二)金融环境的变化

Nick Hoffman和James Twining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行动将导致产业和金融资源的重大变化。实际上,银行、证券交易所以及战略投资者已经逐步将金融资源向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倾斜。以英国为例,绿色金融项目的开发已成为金融机构产品开发的重点之一,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大类。如英国长颈鹿货币公司就在2007年5月推出了“二氧化碳抵押贷款”项目,参加该项目的贷款者可在一定时间内享受约2%的贷款利率折扣。目前,我国政府和金融界也正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项目的开发。显然,未来金融资源将重点流向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

此外,从事低碳经济的企业也更容易得到战略投资者的青睐,否则有可能被投资者淘汰或者收购。典型的案例是, 2007年2月,美国私募基金花450亿美元收购了得克萨斯州最大的发电公司——达拉斯能源公司(TXU),原因在于买家坚持要TXU按比例削减其新建11个燃煤发电厂的计划,而代之以增加在能源效率、清洁煤炭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随后,巴菲特首期投资15亿美元与美国电力公司在该州合资建立了得州电力传输公司(ETA),通过从美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厂买电并传送回得克萨斯州来解决电力紧缺的问题,并获得了相当稳健和可观的回报。比尔·盖茨和石油大亨皮肯斯也通过收购或建设发电厂的方式进入得克萨斯州的电力市场。

(三)社会环境的变化

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因为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是以低碳消费方式为根基的。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它是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企业应该看到,只有开发和提供低碳节能的消费品,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

三、应对低碳经济的企业理财策略探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政策资源、金融资源和市场资源向低碳经济领域倾斜的今天,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理财策略呢?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绿色财务管理给企业理财人员提供了科学且现实的选择。绿色财务管理是全球绿色革命的产物,它是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的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背景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见,与现行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同,绿色财务管理已把生态环境考虑在内,要求企业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应该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显然顺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鲁务顺(2005)就认为,绿色财务管理既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实践表明,国内外一些企业正是由于率先实施了绿色财务管理,从而在此次低碳经济浪潮中获得了更多的盈利和发展机会。以GE为例,自2005年推行“绿色创想”以来,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GE创造了120亿美元和140亿美元的收入,另外还储备了近500亿美元的订单和商业承诺;在自身节能减排方面,GE每年可节省下7 000多万美元。

但是,由于绿色财务管理出现的时间短,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可供操作的模式。随着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和低碳经济模式的逐步运行,不仅将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而且也为深入探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研究目标、赋予了新的研究内涵。针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笔者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务战略体系,形成绿色财务竞争力。由于低碳经济与现行“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模式有显著区别,它首先需要企业在相关的技术领域进行投资,并可能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其特征是成本不菲且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因此,当前很多企业还习惯把环保仅仅看做社会责任,并忽略了由于环保投资带来的未来收益,在环保意识方面表现为被动应对。但是,当低碳社会构建已成必然,环保已经上升到了企业经营甚至战略层面的问题。企业只有运用战略眼光进行财务管理,才能在此次经济转型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并获取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需要将促进低碳产品的消费和低碳社会的构建纳入企业使命、同时将现行以利润最大化为主导的财务目标修正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并通过企业文化和制度两条途径保证目标和使命的实现。

其次,构建体现低碳经济内涵的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财务管理目标由财务管理内容来实现,后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和营运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二是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主要指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和财务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风险。在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下,企业应该围绕上述既定的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立起绿色筹资、绿色投资、绿色营运、绿色分配的管理制度,做到在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当中有效控制和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企业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具体而言,在投资领域,企业应做好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投资规划,包括生产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进行低碳项目投资等,并建立起低碳投资决策评价方法;在筹资领域,企业应力争获得相关的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支持,并且将这些资源用于低碳投资;在营运领域,企业应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实现营运过程中的低碳要求;在分配领域,企业可按低碳收益对绿色投资者进行额外分配,同时为企业的后续低碳经营提供资金保证。

最后,设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财务评价是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和检验财务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手段,财务评价体系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调查表明,很多企业的环保行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评价制度和奖惩措施。在这一方面,企业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的成功做法:进行绿色财会核算,以此来衡量低碳成本、低碳资产、低碳负债和低碳收益;编制绿色年报,以说明在低碳方面的投入和收益;设计低碳财务指标,分别衡量企业、部门、员工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GE为例,GE把各成员单位的节能减排指标进行量化,然后逐级分配到各分公司,定期进行考核并进行有效的奖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Nick Hoffman, James Twinning. Profit from Low Carbon Economy. McKinsey Quarterly, 2009(6).

[2] 阎晓红. 刍议绿色财务管理[J]. 生产力研究,2001(4).

[3] 鲁务顺. 绿色财务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性选择[J]. 会计之友,2005(9).

[4] 高广阔. 跨国公司绿色管理[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4).

作者:郭海芳

低碳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论文 篇3:

技术选择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和内在要求,从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行为逻辑入手,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指出,基于不同资源禀赋结构的技术选择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而制度的激励结构转变是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来源。

[关键词]技术选择;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低碳经济理论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直接联系起来,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引起世人对人类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更多关注和思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新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以清洁能源开发、能源效率提高为目标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1]。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异常、保障能源安全及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取得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认同,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表面上看,这一世界潮流是基于应对全球性气候问题的外源性压力而形成,但本质上却反映了各国面对严峻资源环境压力而形成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更凸显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危机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发挥我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吸引国际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不仅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而且促进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形成全球范围的产业竞争力,经济增长年均速度达到9.8%,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种已经持续了32年、工业革命以来只有中国做到的创举,能否再延续下去受到举世关注。因为中国发展不可持续的负面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以损害自然资本为代价形成的粗放式增长路径长期难以扭转,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基于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水平提升缓慢,增长的代价越来越大,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高。以在中国经济增长居核心地位的工业为例,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1.2%,工业资本存量年均增长9.2%,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和6.3%[2]。中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这种增长模式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上世纪90年代就着手关闭小煤矿、小火电等节能减排工作,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003年以后针对能耗和排放大幅增长形势,又先后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先进理念,反映了政府和社会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空前重视,并且这几年已经在一些重要环保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节能减排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很快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以及随后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的浪潮,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相互契合,引起我国包括政府、企业、经济等各界人士热切关注和激烈争论。与许多现有文献论述方法不同,鉴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将研究视角转换到企业这一微观层面,由企业的技术选择行为和面临的制度激励出发,从一个微观视角深层剖析这一重要发展问题。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着力点,低碳经济的动力在哪里?低碳经济的内在支撑是什么?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保证?

二、低碳经济的内生基础:企业行为

经济活动中能源投入必不可少,排放温室气体因而不可避免,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减少排放和能耗,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内涵的题中之义。环境污染损害了与其密切相关的人们的健康,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也使得增长的意义失去了方向——人们生活质量因经济增长而下降,这种增长方式因其巨大的趋势惯性形成了路径依赖,使得环境问题一再恶化,低碳经济理念引导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探索。

理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由来,探索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机制和微观基础,应该是我们理解这一重大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其在外部经济环境下进行决策,而宏观经济上的成就是微观上各个经济人最优行为的反映。如果把粗放式增长方式归因于微观经济个体的非理性和缺乏远见,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经验上都不符合实际。企业和居民甚至包括地方政府都是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决定的生产条件接受者,换而言之,生产环境对于微观主体是外生的,经济当事人在此前提下最优化自己的成本收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经济体按照自己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活动,就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林毅夫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战略,他认为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追赶发达国家的主要路径,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是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的扭曲性结果。而在竞争性经济中,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一般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3]。

按照上述理论逻辑,我国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路径是企业基于外部经济环境自身选择的结果。由于过多行政干预,劳动、土地、能源等要素受到歧视,价格水平明显偏低,企业按照这种禀赋结构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源密集型技术来投入生产,就能够实现收益一定下的成本最小化,能耗、排放、污染因而无法控制;地方政府官员在GDP指标考核的激励下弱化环保标准,使得企业进一步降低了环保成本,在这种政策激励下,扩大规模无疑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了排放的进一步扩大,环境污染更加恶化;我国能源价格体系不完善,偏低的价格实际上是对生产企业的价格补贴,这种情况下企业形成了对能源更多的需求,却难以产生提高能源效率的内在动力。

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主体,企业的行为转变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企业技术选择、投资方向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基础就不牢固[4]。企业行为转变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选择性地为某行业企业营造一种要素禀赋环境,以发展战略和特殊政策的形式为这类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等要素,虽然能够产生短期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加快等效果,但是这种增长是以整体上其它行业企业得不到潜在的发展为代价,长期内可能产生一系列扭曲性经济后果;另一种是理顺人为政策扭曲的价格体系,完善包括各种能源在内的要素市场,以价格波动反映资源的稀缺和供求状况,从而引导企业根据价格信号进行决策和生产,如果能源稀缺,价格上升,企业或者采用节约技术继续生产或者无法承担成本退出市场,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率提高。同理,如果环保约束是硬约束,地方政府明确了企业的排放成本,那么企业就会根据成本函数的变化重新规划生产投入产出,企业的经济行为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企业遵循理性人原则,因此低碳经济绩效应以成本最小化为评价标准。不管是技术进步推动还是以要素投入比例变化实现的节能减排,围绕成本最小化原则,就是既符合企业理性又与低碳经济内在要求相容的最优选择。大量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表明,如果违背成本最小原则,人为地追求高、精、尖等技术,强行提升产业结构,不仅受保护产业投入要素成本高昂,经济效益低下,无法形成竞争优势,而且整体上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扭转,可持续发展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三、低碳经济的内在支撑:技术选择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通过微观主体——企业行为方式的改变,而后者的改变依赖于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价格体系。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低碳产业的发展及它在产业结构中比重的上升,而这一切需要技术发展的支撑。尽管当前低碳技术面临着成本高昂、市场需求狭小的门槛,但未来的突破和流行不再遥远。因此对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选择低碳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战略性问题。

就我国而言,低碳技术的进步来源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通过技术学习、技术模仿掌握技术和资本的使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也包括从其它实施低碳战略掌握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引进,还包括从我国其它地区引进;二是自主创新,从无到有地进行原始创新,这种技术进步投入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创新成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政府和企业投入的要求很高。引进技术的成本主要包括两项:一是购买成本,新技术受知识产权保护,因而价格很高,发展中国家要付出很大代价;二是应用成本,将得到的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成本,技术再先进,如果技术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不适应企业的需要,那么就难以达到与技术输出国一样的绩效,成本上升就是必然趋势。

选择什么样的技术,经常成为持不同学术观点学者们辩论的焦点。对于低碳技术而言,它更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技术的异质性,它位于世界技术前沿,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投入资金雄厚,具备很强的研发和应用能力,但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没有时代差距,只有年数上的差异,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具备很强的潜力来挑战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领先地位。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中外禀赋结构不同决定的技术结构差异和适宜技术问题,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①,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与其它国家明显不同,应该着重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技术的创新[5];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中国发展的区域性和层次性纳入视野,换而言之,中国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是低碳技术选择的现实背景条件。

发达地区应该抓住机遇,着眼于未来的动态比较优势,实施竞争优势战略,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尽管当前禀赋结构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发达地区禀赋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利用当前全球对低碳经济形成共识的有利形势,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产业竞争力,攫取竞争利润:既可以利用本地区的资本充裕、人力资本发达的优势,开发世界前沿技术,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领域实现突破和保持优势地位;也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大举发展本国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向发达国家大量出口低碳技术设备获取优厚补贴,同时通过实干中学到更多前沿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不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充裕,资本相对稀缺,如果违背本地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前沿低碳技术和新兴产业,成本高昂且可能无法形成长期的竞争力,反而可能产生产业同构、同位竞争的不利局面,应当更多的采用跟随战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或我国发达地区的现有成熟技术,发展低碳产业和升级传统产业,从而获得比较优势收益,进行资本深化必须的积累,最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制度转型

在驱动中国这一庞大经济体持续发展的解释因素中,人们确信市场体制及一系列其它制度上的变革所提供的激励是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6]。在这种激励机制下,个人成为追求自己利益的理性人,企业也还原成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个生产组织。制度提供了经济行为的激励,旧制度的激励产生了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粗放式增长方式,只有消除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壁垒,破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体制弊端,才能打破过去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的激励结构以及其背后的制度结构。政府作为正式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因而成为低碳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主要责任者。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共属性[7],政府和市场相互结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政府通过建立和保护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市场机制调节排放,以政府弥补市场失灵,使得环境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要素市场体制通常是能源价格体制,这是转变激励机制的基础。过去一直延续至今的资源价格体系,既不反映资源的稀缺情况又不反映供求关系,企业在这种体系中只能按照成本最小原则决定投入要素结构,难以调动企业采用和发展低碳技术的积极性。能源价格没有实现市场化,过低的成本引导企业以粗放方式进行生产,这是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美国碳生产率是我国的3倍,日本的碳生产率是我国的10倍,巨大差距的一个来源就是我国能源市场发展滞后,而企业重要素轻效率的生产行为是这种滞后的一个理性反映。因此,要为企业构建一个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尤其是能源价格要能够反映稀缺和供求关系,在这种体系下,企业的理性行为才能实现整个宏观经济的最优化。

改变GDP考核指标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这是转变激励机制的前提。晋升激励理论强调了地方政府在推动改革和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以GDP为核心指标的考核制度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官员将注意力配置到经济增长单任务目标上[8],越与GDP相关度高的项目越得到重视,这几年工业领域的重化工化的倾向可能是这一考核制度的内在激励下作用的结果。在我国各级政府以及国有经济系统掌握大量经济资源的背景下,政府对发展战略、技术选择以及增长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弱化GDP考核指标的强激励机制,转向整个包括环境保护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多任务指标,具体说来,政府以碳税和财政补贴等政策形式内涵的激励和约束机制[9],有效地促使企业转变行为方式,按照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生产率持续提高,碳强度得以下降,低碳经济因得到企业内在力量的驱动而持续发展。

对外经济体制的转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的进入打破了我们发展的低水平循环,但是我国大量企业对国际市场形成了强烈依赖,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因此遭受了“锁定”或“俘获”,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缓慢,缺乏品牌和销售渠道构建能力。在碳排放方面,我们长期被锁定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链上的高碳产业或环节,以耗费稀缺能源、排放大量废气为代价实现增长。中国作为高排放产品出口国,制造的大批产品由国外消费,而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国②,这种扭曲构成我国国民净福利的损失,这种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已经弊端重重、亟需改革。如果应对国内外经济贸易发展形势的变化,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及相关外资政策,切实转向以居民消费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既可以改变上述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不对称的现状,也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以实现发展的目的,更为理想的是,驱动企业摆脱跨国公司价值链的俘获和压榨,实现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的跃升,形成自主研发、独立主导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开拓能力,从而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内生式发展。

五、结 语

当前世界上正掀起一股低碳经济浪潮,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念一脉相承,以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能源效率提高为本质,是后者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作为追赶发达水平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不仅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节能减排的外在压力,而且还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的内在要求。在这种内外交加的压力下,把视角转向经济发展的企业层面的内在激励机制,从禀赋结构决定下的企业理性行为逻辑出发,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选择和制度变革路径:我国各地应按照不同要素禀赋条件决定低碳技术的选择方式,以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发挥动态的竞争优势以及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完善要素(能源)市场价格体系,改变GDP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以及对外经济体制,为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正向的激励结构。

[注释]

① 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

② IEA估计,2004年(该年数据比较完整)中国国内出口商品生产蕴含的与能源有关的CO2排放量为16亿吨,占中国排放总量的34%,数据来源:IEA, 2007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 China and India Insights。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2]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41-55.

[3] 林毅夫,张鹏飞.技术选择,适宜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6(7):985-1005.

[4]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5-13.

[5]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6] 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M].格致出版社,2009,10.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3):4-13.

[8]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3):36-50.

[9] 李殿伟,文桂江.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7):10-13.

Technological Choic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Yongjun

(Business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Key words:technological choice;low carbon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责任编辑:李 萌)

作者:张永军

上一篇:祖国在我心中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三八妇女节演讲稿发言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