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推荐8篇)

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 篇1

(一)提升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

研发能力并不等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来自于企业各个方面的能力,只有当研发能力适应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时候,企业的研发能力才能为构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最大作用。制约企业研发能力的因素很多,本质上,企业的研发活动就是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不会由于核心人才的流失而丧失,并且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昙花一现的。

(二)采用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提升深圳企业的软核心竞争力。

软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品牌等专有资源的有机组合,它们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市场份额。相对于硬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更加无形化,更难识别与模仿,更具长效性。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增强深圳企业的非核心竞争力:一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通过合作经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或直接购买和外包的方式跟上核心技术发展的步伐。二是树立品牌形象,培育忠诚的顾客链。处在产品竞争力影响因素最外层的包装、服务、广告等辅助因素能够帮助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进而也能转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组织和决策机构,充分调动和挖掘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使企业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出台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发展总部经济要战略先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完善制度、务实发展,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道路。一是处理好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方面的关系,促进深圳总部经济发展。二是继续发挥深圳金融创新活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三是研究在异地建立工业园以扩大总部经济发展空间的模式。

(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大型跨国公司落户深圳。

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 篇2

深圳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 推进交通低碳化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笔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交通低碳化的要求, 探索低碳交通发展策略, 以期为深圳市及其他城市推进低碳交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低碳交通的内涵

低碳交通是人类低碳发展中体现在交通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以及为实现这种理念而采取的方式和执行的结果, 是体现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低碳交通以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根本出发点, 实现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用能结构、有效控制交通需求、降低单种交通方式的排放和提升交通运行效率等目标, 最终建立一个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和低污染的城市交通体系。

低碳交通最终可实现三大转变: (1) 在出行结构方面, 由“私人小汽车+公交”的高能耗出行方式转变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低碳、低能耗出行方式。 (2) 在交通运输方式方面, 由“单一、分散”向“集约、高效”转变。 (3) 在用能结构方面, 由“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用能结构”逐渐向“绿色、多元、清洁和低碳化的能源结构”转变。

2 低碳交通的发展策略

通过对国际经验的深入调研和分析, 笔者总结了交通行业的减碳路径, 即“控制碳源”和“增强碳汇”。“控制碳源”是指通过交通引领城市发展, 优化出行方式结构和削减机动化需求, 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强碳汇”主要是指通过采用新能源、新技术, 消除交通工具、交通运输生产过程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碳排放。

低碳交通发展应综合运用“空间减碳、方式减碳、技术减碳、管理减碳”的综合战略, 系统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四大策略相辅相成, 任何策略缺少了其他策略的协同配合, 都难以实现低碳交通的目标。

2.1 空间减碳策略

城市空间布局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出行方式的选择和时空分布特征, 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基础。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将居住、商务和休闲等城市功能纵向综合, 有利于缩短出行距离和降低机动化出行总量, 从而抑制碳源增长, 降低碳排放总量。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7—2020) 》中确定城市的空间结构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 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 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这为深圳市发展低碳交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一方面通过促进“住”与“职”的平衡,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减少机动化出行量;另一方面, 可将人口、岗位聚集在公交走廊周边, 有利于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减少个体对机动方式的依赖和机动化碳排放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4点: (1) 在新城规划之初, 应全面考虑区域定位、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关系, 实施公共交通导向型土地开发模式 (TOD) , 以公共交通引导就业与居住就近平衡, 将交通量大的单位和设施安排在中心车站附近, 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 (2)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 应严格遵照改造片区所在区域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 从而确定改造方向。对于城市中心区, 应整体规划空间位置邻近、功能关联度较高的城中村;对于城市周边区域, 则以中心片区为重点, 推进轨道、城市主干道两侧城中村的改造。 (3) 差别性会导致组团相吸, 如果各组团本身内部配套齐全、配套等级统一, 则能大大减少组团之间的交通量。因此, 应促进各组团的同步发展和配套齐全, 提高组团内部的内聚力, 降低组团间的差别性, 从而减少组团间的交通量。 (4) 加强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整备, 为轨道站点复合开发创造条件, 也为实施TOD模式提供保障。

2.2 方式减碳策略

方式减碳是指改变现有交通方式结构, 鼓励减碳出行、推动低碳出行、倡导零碳出行, 形成集约化交通运输方式结构, 以降低单位运输的周转量碳排放。

深圳市发展低碳交通应以构建“公交都市”为基础, 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和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交通体系。目前, 深圳市已经跨入轨道交通时代, 在此背景下, 构建低碳出行结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2.1 鼓励减碳出行, 抑制汽车数量

因汽车数量剧增而造成的交通拥堵是交通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应适时、适度地推出交通需求管控, 推动实施交通拥堵收费, 是城市发展低碳交通的重点之一。

2.2.2 推动低碳出行, 增强公交的竞争力

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中运量公交系统。轨道交通的低碳经济特征是最明显的, 应提高主要城市发展轴线的轨道交通供给, 大幅度提高中心城区的轨道密度。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共同构筑公共交通网络骨架, 在轨道一般覆盖或低覆盖区域重点发展中运量公交, 并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 以满足新增客流的需求;通过中运量公交缓解已有轨道覆盖的主要客运走廊的客流压力。

2.2.3 倡导零碳出行, 发展慢行交通

长距离、高强度的出行应采用公共交通的方式, 而轨道接驳、短距离出行则采用“自行车+步行”的方式。慢行交通是最环保、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 既能节约资源又无污染, 因此, 应该大力发展慢行交通, 全面改善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的通行环境, 并结合居住区、商业区和旅游区的发展, 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

2.3 技术减碳策略

技术减碳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能源、技术创新机制、政策、规范和标准体系, 推进新能源、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 从而减少交通工具和交通生产环节的直接碳排放。主要措施包括以下4点: (1) 应改善车用燃油的品质, 通过提高燃油质量降低污染物排放, 推广使用低硫燃料。 (2) 应严格管理车辆排放, 提高机动车的排放标准。 (3) 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 并完善新能源车辆的配套基础设施。目前, 深圳市累计推广新能源公交车3 850辆, 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超过1 000万人次, 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初显成效。 (4) 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 应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和施工工艺, 例如推广使用LED照明技术、热拌沥青技术等。

2.4 管理减碳策略

管理减碳是指通过提升交通系统信息化水平、提高交通系统整体运营效率、加强低碳出行行为引导和减少低效和不合理的交通需求, 从而降低无效碳排放。主要措施包括以下2点。

2.4.1 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

应扩大现有智能交通系统的覆盖范围, 实现各子系统协调的综合调控;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监管、调度系统;结合现有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增加低碳交通信息服务功能, 帮助公众制订出行计划和选择多样化的出行方式, 从而引导公众选择低碳出行方式。

2.4.2 严格管理机动车辆

应强化在用车I/M制度, 建立完善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污染报警和处置对策机制;限制高排、高耗车辆进入空气污染压力较大的区域 (比如城市中心区) ;推动高车龄、高排车辆淘汰、更新;严格执行汽车报废标准, 引导车主淘汰高耗、高排车辆。同时, 对于部分高排、高污染的车辆, 应加装尾气净化装置, 以减少车辆尾气排放。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想实现低碳交通, 不仅要通过控制机动车的数量减少碳排放, 还需要发展紧凑型城市空间、推广绿色新技术和提高交通系统运营效率等策略的配合。因此, 遵循“控制碳源、增强碳汇”的减碳路径, 以“空间减碳、方式减碳、技术减碳、管理减碳”四大策略为指导, 必将逐渐实现城市交通低碳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城市绿色交通的实现途径[J].城市交通, 2009, 7 (06) .

[2]宿凤鸣.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实现途径[J].综合运输, 2010 (05) .

[3]陈飞, 诸大建, 许琨.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以上海实证分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06) .

[4]刘丽亚.走低碳交通之路, 促城市可持续发展[J].综合运输, 2010 (01) .

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 篇3

[关键词]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自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1980年深圳的进出口总额仅为1751万美元,2001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685.97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374.76亿美元 ,进口贸易总额为311.21亿美元。2002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872.16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465.42亿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为406.74亿美元;2003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117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629.71亿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上升为544.29亿美元,2004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1472.7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778.43亿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为694.33亿美元。由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980年的8411倍,是2000年的2.3倍。其中进口贸易总额是2000年的2.36倍,出口贸易总额是2000年2.25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大大促进了深圳的经济增长,并且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在此情况下,研究深圳进出口贸易对深圳经济增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郝雁(2006)选取1981年~2004年度的数据对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时指出由于广东省的特殊情况,进口拉动经济的增长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而出口增长对广东省GDP增长的相关性较弱。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兰杰定理,通过对深圳市GDP、进口,以及出口三个变量的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以分析进出口对深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比较对外贸易的两个方面,出口和进口究竟哪一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更大并分析主要原因,以求对深圳市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初步分析。

一、出口、进口与GDP的协整分析

1.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我选取1983年~2004年度数据作为样本空间,数据均来自《广东省统计年鉴》(1995年~2005年):在变量的选取上,进、出口总额均用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进、出口总额,同时,考虑物价水平的波动,因此采用剔除物价因素。取(1983=100)的实际GDP、实际出口总额和实际进口总额。另外,分别对实际GDP、实际出口总额和实际进口总额取对数以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用:Lny=Ln(GDP/P)、LnX=Ln(EX/P)、LnM=Ln(IM/P)表示自然对数的实际GDP、实际出口总额和实际进口总额。

2.单位根检验

由于对非平稳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会产生虚假回归的问题,所以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滞后期的选择采用AIC准则。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检验结果表明LNY、LNX、LNM的ADF值均大于5%的临界值,它是属于不平稳的。经过一次差分,经检验,其ADF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则表明他们是平稳的。所以LNY、LNX、LNM是~I(1),即3个变量是一階单整变量。

3.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用来检验非平稳变量之间的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如果若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差即非均衡误差是平稳的。根据Johnson的最大似然方法来检验LNY、LNX、LNM之间的协整关系,其中滞后期的选择根据非约束的VAR模型的残差分析结合似然比检验而得到。本文将模型的滞后阶数取1,然后可得相应的检验结果。

由所得检验结果知:LNY、LNX、LNM3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估计出的协整关系如下:

Ut=LNYt-0.36LNMt-0.40LNXt-2.5(1)

(3.33)(4.40)(8.17)

对Ut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结果中ADF值(-3.77)小于5%下ADF的临界值(-3.0294),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综上,我们可以得出:LNY、LNX、LNM3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检验。作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表明:在5%临界水平上经济增长是进口增加的原因和出口增加的原因,出口增加和进口增加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进、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外经济政策决定的,同时隐含了深圳目前的进、出口水平还没有达到显著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三、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格兰杰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存在。我们用et表示模型(1)中的残差项Ut 作为非均衡误差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LNYt=0.16-0.06△LNMt+0.29△LNXt-0.07et-1 (2)

(5.37)(-0.89) (5.07)(0.67)

R2=0.619s.e=0.09 DW=1.57T=22(1983-2004)

由于模型中的变量△LNMt的系数值没有统计特征,所以把该变量从模型中剔除,最后确定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LNYt=0.16 +0.27△LNXt-0.10et-1(3)

(5.4)(5.19) (1.06)

R2 =0.60 s.e=0.09 DW=1.59 T=22(1983-2004)

LM1=0.36 LM2=0.16 ARCH=0.02

模型(3)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式中LM1和LM2分别是检验随机项一阶和二阶自相关的统计量,因为对于模型(3)有LM1Πx20.05(1)=3.84, LM2Πx20.05(2)=5.99,所以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式中的ARCH是检验随机项是否存在异方差的统计量,因为对于该模型有ARCHΠx20.05(1)=3.84,所以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对于模型(3)中的残差序列的正态性检验结果为JB=1.29,这表明回归残差序列满足正态性,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验证了ECM模型的有效性。完整的ECM模型如下所示:

△LNYt=0.16 +0.27△LNXt-0.10(LNYt-0.36LNMt-0.40LNXt-2.5)

ECM模型显示(对数)深圳GDP与出口年增长量序列存在紧密关系,尤其存在稳定密切关系。也即是说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出口对GDP增长率增长更具有促进作用,而进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平均来说(对数),出口年增长量以0.27的比率影响GDP的年增长量变化。即出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增长0.27%。上一年度的GDP、

进口、出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10的比率对本年度的(对数)GDP做修正。

四、结论

通过对深圳市GDP和进出口的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Granger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经济增长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从短期来看,进口贸易的效益(进口设备的利用等)没有发挥出来,经济增长存在巨大潜力。

2.从长期来看,GDP与进出口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进出口与GDP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GDP增长是进出口增加的原因,而进出口增加不是GDP增长的原因。

3.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即进口增长对深圳GDP增长的相关性较弱。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究其原因,深圳的发展有目共睹,深圳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比较多,有大量的人才优势和国际地区优势,故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针对以上分析结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深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深化外贸体制和外贸企业改革。在现在有基础上,经积极推动外贸企业的发展,以确保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大力扶持和引导生产企业和地区外贸企业的发展,培育外贸经济增长点;

2.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贸易;

3.大力引导深圳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鼓励引进先进技术,机器设备,积极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家悦:武汉市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得实证分析[J].时代经济,2007(1)

[4]郝雁: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6(2)

[5]魏巍贤: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1999(1)

[6]朱廷珺于宾: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6(10)

低碳经济耦合性发展研究论文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消耗与日俱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经济的增长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以及CO2排放之间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因果关系?通过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28年(1985-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经济增长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能源的过度消耗会产生CO2排放量的增加,但是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的关系并不显见。因此在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特征是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选择,其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

关键词:低碳经济;二氧化碳;能源消费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拉动的,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其大量消耗必将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效应。但是,伴随着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断向前,高碳化石能源使用量也逐年递增,由此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造成了空气环境的严重破坏,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灾害频频发生。气候问题(极端天气现象、海平面上升和大气变化)正日益成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因此,研究能源消耗、CO2排放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摆脱能源资源束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特征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选择,其健康稳定的发展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

1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碳市场建设日程的不断推进,国内学者在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二氧化碳)、经济增长以及能源消耗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宋杰鲲(2011)认为,经济增长、人口、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是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申苹(2012)通过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考察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杨子晖(2011)首次采用“有向但无环回”的技术方法,对我国的能源消耗、CO2排放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潘佳佳、李廉水(2011)认为人口、经济发展是助推工业CO2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是抑制工业CO2排放的重要成因。此外,在地区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结论也并不相同。张在旭(2015)运用协整检验和VAR模型,对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1990-2013年,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综上可看出,国内学者的诸多研究大都是基于不同的视角采用多变的方法,最终得出了相互迥异的结论。审视当下,我国正在努力积极地构建碳市场,并确定将于2017年全面建成碳市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在今后的发展中,明确未来几年的减排目标,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更为细腻的研究不仅对建立碳市场而且对发展低碳经济更是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将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选用VAR模型对我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以及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2低碳经济协调性发展的实证分析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了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提供的中国1985-2012年间的CO2排放量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这2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ENE)等数据,运用Eviews8.0软件对其进行时间序列检验。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消除相应物价水平后的值。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即ADF检验。因为只有具有平稳性的数据才能进行协整检验。由表1可知,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总量及CO2排放量的时间序列的ADF检验值分别是2.709739、0.649292、-2.894588,其值均大于1%、5%和10%各水平下的临界值,同时由检验中的P值,可以直接得出接受原假设,拒绝备选假设的结论,即时间序列不平稳。进而需要更进一步的检验分析。由于原序列为非平稳序列,那么在原有序列的基础上生成新序列,令D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量,DENE表示能源消费年增加量,DCO2表示二氧化碳年增长量,随后对三者增长量的一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表2得知,DGDP的一阶差分ADF统计量的值均比1%、5%和10%水平下的临界值小,所以认定DGDP序列平稳,为一阶单整,记为DGDP~I(1)。而DENE和DCO2的一阶差分ADF值位于1%水平下的临界之下,但低于5%和10%水平下的临界值,而且P值分别为0.0148和0.0323,因此判定DENE和DCO2的一阶差分序列平稳且均为一阶单整,记DENE~I(1)和DCO2~I(1)。对DGDP、DENE和DCO2做协整检验,取DGDP为因变量,通过OLS构造一元回归模型为:DGDP=0.225351*DENE+967.1143DGDP=6.631605*DCO2+1543.435接下来对DENE和DCO2做协整检验,构造一元回归模型为:DENE=27.61205*DCO2+2344.449再检验三者的非均衡误差序列ε1、ε2和ε3的单整性,即为:ε1=DGDP-0.225351*DENE-967.1143ε2=DGDP-6.631605*DCO2-1453.535ε3=DENE-28.61205*DCO2-2344.449结果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非均衡误差项在1%、5%和10%的水平下皆为平稳性序列。所以认为DG-DP和DENE,DGDP和DCO2,DENE和DCO2均具有协整关系。最后再对具有协整关系的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由下表可知,DGDP和DENE在6阶滞后项下的`Granger检验结果中,原假设“DENE不是DGDP的格兰杰原因”中的P值为0.0197,小于0.05,认为拒绝原假设,即能源消耗是引起GDP增加的原因,这说明当前的经济增长是通过能源的不断消耗带动的,这与能源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相符合。DGDP和DCO2在1阶滞后项下的Granger检验结果中的P值可以看出GDP与CO2排放量的增加并没有显而易见的关系。DENE和DCO2在2阶滞后项下的Granger检验结果中,原假设“DENE不是DCO2的格兰杰原因”的P值为0.0078,小于0.05,因此说明能源消耗的增加是CO2排放量的增加的原因。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1985-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数据分析,并对其残差进行检验,得出:能源消耗的增加通常会拉动经济增长,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的消耗。同时,CO2排放量的增加会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而增加,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必然会引起CO2排放量的增加。由实证分析可知,GDP增加并不一定能促进能源消耗的增加,即经济增长并非推动能源消耗的增加,也就是说,能源消耗的增加不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增加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说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不一定是由于CO2排放过多带动的,相反,CO2排放量的增加也不一定会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加的脱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脱钩”问题的有效方式,消除经济增长主要倚靠能源资源的消耗这一现实窘境,进而真正实现能源消费增加和经济增长的脱钩。

参考文献

[1]宋杰鲲.基于LMDI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J].资源科学,2011,(1):35-41.

[2]申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的联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3]杨子晖.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2011,(6):100-125.

[4]潘佳佳,李廉水.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4):86-92.

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 篇5

超越”、“提档进位”的重要途径。本报告在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占有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国际国内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和最新动向、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如何抢占发展先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动向

(一)何谓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能源问题,主要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危机;二是环境问题,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产生的严重后果已越来越明显;三是粮食问题,也就是贫困人口和粮食安全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靠传统方式是难以奏效,必须有新的技术和新的革命,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

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如英国提出,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比于1990消减掉60%,并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德国称,该国环保技术产业有望在2020年赶超传统的汽车及机械制造业,成为德国的主导产业;日本提出,1993-2020年用于能源和环境技术研发的财政预算支出达110亿美元;美国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发电厂,都制定了宏大的开发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就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型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这正是对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复苏带来的强烈信号。许多专家认为,低碳能源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低碳经济也是世界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种种迹象表明:低碳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激烈的低碳经济市场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四)低碳经济的国内动向

中国高层领导对发展低碳经济问题高度重视,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提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设想。有资料表明,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如吉林市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广东提出,建议将珠海申请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上海已拟定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河南省已率先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其发展势头很好。目前,一些新闻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宣传频率愈来愈高。

(五)低碳经济的前景分析及主要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难题。低碳之路无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演变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成为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 篇6

2012年11月08日 11:26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作者:任月君 杨琳琳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要:当气候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时,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但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和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任重道远。传统工业企业对环境重视与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低碳经济理念出发,阐述了企业环境成本确认、计量、披露的相关理论,着重研究分析了与低碳经济关系密切的碳成本及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成本,碳成本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使得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热带雨林锐减和极端气候频现等等。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步入21世纪,世界将目光聚焦到了全球气候变暖上。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开始进入普通人的视野,成为全民倡导的经济发展理念。我国也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50%的承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发展低碳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做好传统工业企业的低碳发展。作为企业经济的核算者和监督者,会计则需要将企业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环境活动产生的成本费用纳入核算体系,这就是环境成本会计。目前的环境成本会计存在着许多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所以,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一、环境成本分类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环境会计准则对环境成本进行定义。国内外学者和组织分别从不同角度定义了环境成本,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没有形成统一观点。作者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承担社会责任,预防、控制、治理环境污染及承担污染带来的损害而发生的一切支出或代价。

由于对环境成本概念认识不同,导致了环境成本分类的不同。环境成本按空间可以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按时间分为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和对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和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按功能分为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支出和维护环境现状支出、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支出[1]。肖序提出的环境成本分类方法包括:一是以环境流转平衡为基础将环境成本分为事后环境保全成本和事前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和不含环境成本费用的产品成本;二是以降低环境负荷的影响因子为基础分为生产过程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和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销售及回收过程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企业环保系统的研究开发成本、企业配合社会地域的环保支援成本和其他环保支出[2]。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环境污染类型及防治措施存在很大差别,环境成本分类则更要突出行业特色。在此基础上,可以将环境成本分为单项环境成本和综合环境成本。单项环境成本用于核算企业针对某一具体污染源带来的损失以及针对该污染采取的预防、控制和治理成本。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背景,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环境要素,可以将单项环境成本细分为碳成本、①大气环境成本、水环境成本、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成本、固体废气物污染成本、噪音及震动污染成本、放射性污染成本、生物及地貌环境成本、其他环境成本。这种分类有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使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企业因处理具体环境问题而对其财务业绩产生的影响,提高环境成本核算的实用价值。综合环境成本用以核算与具体污染源无直接关系的环境成本,包括环境管理费用、企业配合社会地域的环保支援成本、其他相关费用,如员工环保教育成本及环保系统维护费用。

二、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

1.环境成本确认

环境成本确认与传统会计对成本的确认条件相似,都要判断导致环境成本发生的事项是否存在,发生支出是否与环境相关是判断环境成本事项的关键。但是由于环境成本内容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并不是每种环境成本都可以准确地进行货币计量,因此,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合理计量或合理估计即可进行确认。然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成本较传统的环境成本不同,它的内容分类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并且更侧重于碳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以适应低碳经济对气候变暖的关注。由于本文的碳成本概念建立在传统工业企业自身活动导致的且排放源来自企业自身的碳排放上,影响因素较普通的环境成本减少,其确认条件可以与传统成本相似:一是判断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已经发生;二是金额能够合理计量。

已经确认的环境成本可以考虑资本化或费用化。一项环境成本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立足点及判断标准不同导致国内外对其划分存在着很大分歧,目前的判断原则有两种:一是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紧急问题工作组(EITF)为代表的观点。EITF认为只要环境成本被认为是为未来利益支付的代价,那么无论其是否带来经济利益增加,都应予以资本化。二是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为代表的观点。这一观点对资本化条件的设置较为严格,符合资产的定义,具体表述为只有导致未来经济利益增加的环境成本才可以资本化。这两种观点分别从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判断了环境成本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资本化或费用化的判断标准也应服从上述原则,本文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中的碳成本中,只有导致未来经济利益增加的碳成本才可以资本化。例如,在传统行业中,企业的碳基替代成本、碳基技术改造成本等,由于在未来降低了碳排放,减少了企业碳排放支出,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增加,这些成本可以资本化;而碳税、有关碳排放的罚款以及企业的综合环境成本等,不会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增加,应予以费用化。

2.环境成本计量

环境成本计量是对环境成本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计量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环境成本中碳成本的计量应根据企业生产阶段分为两部分:一是基于温室气体产生之前的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量的预防控制措施成本的计量,即内部碳成本计量;二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后的损害治理交易成本计量,即外部碳成本计量。

内部环境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应根据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假设企业为降低碳排放而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由于清洁能源的成本较石化能源高,那么企业因采用清洁能源而多支付的这部分成本即可确认计量为环境成本中的碳成本。碳基替代成本采用的是差额计量法。差额计量法主要用于环保资产的投资和环保材料的采购。在差额计量法下,可以按支出总金额减去没有环保功能的同类投资支出的差额进行计量[3]。碳减排技术无论是企业自主开发还是购买,以及减排设备的安装,其全部支出都是为了降低碳排放量,因此这部分支出可以采用全额计量法,将全部支出金额列入环境成本中的碳成本。全额计量法是针对某一环境问题而发生的专门支出,会计上将其金额全部计人环境成本。这两种方法都是从维护成本的角度考虑的,都符合马克思再生产补偿理论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此外,还有恢复费用法、防护费用法、政府认定法、法院裁决法、人力资本法、市场价值法和调查评估法等。

低碳经济背景下外部环境成本中碳成本计量不同于内部环境成本依赖于所消耗或转移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代价,而是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4]。如果能够准确计量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则可以计算出企业因此而承担的碳成本,从而达到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目的。那么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量方法有哪些?我国大部分的测算研究都来源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没有对碳排放量进行直接监测。借鉴气候变化政府专家组提出的全球变暖影响潜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②,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可以表述如下:

Di=K×αi×Qi(1)

其中,Di为第i种污染物排放的环境成本,K为某一特定污染物的单位排放成本,αi为第i种污染物转化系数,Qi为第i种污染物排放总量。

计算Q,以二氧化碳为例,碳的分子量为12,二氧化碳的分子量为44,则1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3.67吨二氧化碳。那么:

Q=44/12×E×A×R(2)

其中,E为能源消耗总量,A为单位能源含碳量,R为氧化率。

E=β×E0(3)

其中,β为能源折算系数,E0为能源消费实物量。

三、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1.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现状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政策的逐步完善使得企业开始逐步承担原来由社会承担的相关环境成本,政府的许多政策也向节能减排领域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业企业是否能完成国家节能减排所规定的任务,是否背离国家环保政策等都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问题。但目前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意见稿》中要求发布环境报告的火电、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16类重污染行业中随机选取了30家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0的年报为研究内容,分析了我国环境信息的披露现状,具体见表1和表2所示。

低碳经济的国内研究综述 篇7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的概念, 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框架 (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 特别是《京都议定书》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率先提出的。2003年2月24日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构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 (DTl2003) , 其总体目标是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0%, 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能源白皮书》指出, 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 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 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低碳经济的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实践的进展, 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和探析, 并给出了中国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低碳经济内涵方面的研究

鲍健强 (2008) 指出, 所谓低碳经济, 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 但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 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 它加速推动了建立在化石燃料 (能源) 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金乐琴 (2009) 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理解低碳经济需要把握其三个重要特性:综合性;战略性;全球性。

方时姣 (2009) 指出,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 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吴昌华 (2009) 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 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

潘家华 (2010) 指出, 低碳经济, 重点在低碳, 目的在发展, 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三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 (GDP增长率大于零) 。对于英国等发达国家来说, 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

庄贵阳认为,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 实施一场能源革命, 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减缓气候变化。

冯之浚和金涌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 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

李胜、陈春晓总结前人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 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 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 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 它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

张莲莲指出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

2、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研究

黄栋 (2009) 认为,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出于以下考虑:首先,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 随着中国的崛起, 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 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

冯之浚 (2009) 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王毅 (2009) 指出,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应该积极地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 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 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另一角度看, 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 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郭万达、刘艺娉 (2009) 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 我们应“内外有别”, 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 “对内”, 则要抓住机遇, 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 这是我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为重要的意义。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金乐琴等提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坚持国家利益, 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 变被动为主动, 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坚持两条腿走路, 积极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 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 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任力根据中国国情, 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对策: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建立低碳型社会;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 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孙佑海、丁敏从法律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思考, 提出加强立法、建立健全法制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力措施。

王文军认为低碳经济的实现, 首先要依靠技术, 其次要依靠制度, 尤其是要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 同时结合实际, 提出以下思路: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能源利用;加大研发力度, 提高能源效率;强化宣传工作, 吸引公众参与;有效发挥碳汇潜力,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寻求低碳经济发展出路。

徐冬青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 应确立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积极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开发利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大力植树造林, 增加碳汇。

杜明军提出通过以低碳财政资金为先导平台, 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项目为载体, 引导、拉动低碳经济龙头企业对现代节能项目的投入, 整合各类低碳发展资金, 逐步形成低碳经济转型的“聚宝盆”效应。

姬振海认为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低碳经济实现的两种途径。

冯之浚等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有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开发低碳技术, 加强科技储备;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改善土地利用, 扩大碳汇潜力。

李胜、陈晓春从创新角度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政策建议:创新国家能源安全政策;创新国家产业、金融和财政等相关经济政策;创新公民参与的社会政策;创新国家科技和人才政策, 促进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消费政策, 倡导绿色精量消费;创新文化政策, 倡导生态文化。

三、结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着履行减排义务和争取发展权利的双重任务, 从长远来看, 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 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实现“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和节能减排”的多重目标。面对机遇与挑战, 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宝贵经验, 同时立足本国国情, 结合自身的特点,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摘要: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的今日, 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低碳概念提出后, 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内涵,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方面进行了深度探析, 并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本文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观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和评论。

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新发展方式

一、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简称LCE)即指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为特征的,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发展观的,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新能源创新、新工艺创新为手段的一种继农业、工业之后的人类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态是能够降低损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低碳经济不仅在生产环节上降低成本和资源的损耗,而且这种发展状态还能够提供绿色和更加的生态化,给国家提供一个低碳的干净国度。想要农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低碳经济式的农业经济发展是更为符合更好更健康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

二、我国农业经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国家已经开始推行新兴的低碳经济,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但就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来说,我国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伴随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今有很多城市的污染企业转投农村建厂,从而将污染源一下从城市带到农村,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环境,从而造成农村所出产的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这使得农产品向城市进口受到阻碍。

2.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

很多农民在他们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很多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其对新型农业知识接受的程度并不是很高,这使得农村科技的发展并没有达到期望的预估值,有些新兴的农业技术也很难加以推广,对机械的使用率也是很低,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3.人均资源量少,且存在浪费现象

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人口与耕地以及人口与水资源之间。部分地区农用耕地流失比较严重,草地资源数量偏少且质量低下,存在酸化与沙漠化的现象。因为各地生产水平与科学技术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一些地区依旧存在农业用水超额浪费的情况,所用农业用水当中,可以完全作用到植物上的水仅占总水量的40%,为发达国家的一半。

三、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

想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落实到实体就是要发展一些循环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经济、休闲观光经济等等。

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较少,根据实际国情做出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推行新型农药和化肥的普及,应用这些新的生产资料去降低农业发展所造成的对环境以及对生态的影响;第二,对农业废弃料采用循环再利用的方法,降低废弃料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低碳经济时代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也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有效的做法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进程中,依据一些法规条例,具体的对农业资源进行设计和测评,从而选择出最适合的良性生态发展模式。还有便是要以保护环境资源为最先,然后依照有节制的发展开发原則,努力发展生态农业。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推进农业经济转型的又一手段。例如,像电视台推出一些下乡类的综艺节目,这都是对观光农业很好的宣传。让农业与旅游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这些新兴形式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善是一个良好的助力。

四、加快科技革新力度,促进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想要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科技还是第一发展需要。要充分利用好科技对农业的促进作用,需要努力做好如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第一步要加强政府财政的投入,并对农业科技科研也着力地加强,第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一方面是积极地增加宣传力度和引导的工作,提高农业科技被认知的覆盖推广;另一方面是要进行合同化的管理机制,让农民真正地想去知道更多地农业技术。第三点便是对农业信息站的建设,其作用便是及时向农民发布可靠权威的农业信息,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一些有效的专业指导。

五、发展有机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转型

有机农业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现在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在使用秸秆的燃烧来进行烧水、做饭,大量的燃烧造成了对大气的污染,还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物的减少,这对土壤的肥力养护是个很大的伤害。所以现在应该积极开展有机农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造措施——秸秆还田、进行轮作制度和使用绿色无公害化肥,对生物进行一些防治措施。大力发展低碳型的有机农业,切实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侵害,提高土壤的肥沃力,使得农产品的产出更有质量,同时也充分的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六、结束语

我国现在已经开始进入低碳的经济时代,低碳经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助力的作用。这其中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了循环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经济,休闲观光经济等等。希望这一系列生态经济的发展会日渐更好。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农业发展,2010(03)

上一篇:《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下一篇:第一章市场营销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