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共10篇)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篇1

转载日期:2012-7-17 22:56:00 来源:互联网

一、山西改革开放30年的反思与启示

●巨大的成绩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7000亿元、9000亿元,今年将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年均增速达13%左右;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将突破2000亿元。山西人民始终顾全大局,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能源服务,原煤产量由9825万吨增加到7.4亿吨;发电量由106.6亿度增加到2121亿度;外运煤、外送电居全国第一位,累计外运煤炭近70多亿吨,外送电5000多亿度。

●沉重的代价

由于持续、大规模的对煤炭工业的巨大投资,严重挤占了对其他产业的投入,使许多相对在山西有较好发展基础、投入少、产出高的行业丧失了发展的机会,逐步走向衰退和消亡,历史上的辉煌已经不在。如曾在全国尚有一定地位的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仪器仪表、机车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制药等行业,骨干企业大量倒闭破产,纺织、服装、造纸、陶瓷、皮革等行业,如今已经基本不存在骨干企业和骨干产品,甚至全行业已经垮掉。由此造成山西支柱产业单一,接续产业匮乏,基本沦落成为全国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正在走向“资源陷阱”,受到 “资源诅咒”的困扰。

●深刻的启示

我们必须坚决摒弃不顾资源环境生态代价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永续发展。

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决革除妨碍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建设新山西提供不竭动力、注入旺盛活力,努力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我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根本出发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调动全省人民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转型与机遇

●资源型经济的困惑与挑战

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山西经济再次暴露出资源型经济大气大落的弱点。

2、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坚持把扩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相结合,静下心、沉住气进行结构调整,化危为机,进一步做好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逆境转型、调整中转型,受到来山西考察指导工作的习近平副主席的充分肯定,为我省争取国家支持抓住了机遇。

●中财办山西调研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提出

调研报告建议,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将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给予体制机制上的“先行先试”,并辅之财政、金融、环保等政策的支持,在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的同时,促进山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为其他资源型经济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

三、关于推进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建议

●基本内涵重点任务

树立“体制机制创新权”胜于“资金和优惠政策”的推进理念;凝练和明确综改试验的主题和任务。

●制订指南及早启动

制定总体方案和制定“专项改革方案”,编制配套专项规划,及早启动改革试点、示范和先导工作。

●加强领导扎实推进

1、成立综改试验推进委员会,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全面有序地推进改革试验。

2、举办转型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国家智囊机构开展专题调研,参与制订“综改试验”规划和方案。

3、组建高素质规划编制团队,高质量完成规划方案制定任务。

4、积极主动与国家相关部委、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沟通联系,深入开展省部共建活动,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机会。

5、建立激励机制,为改革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6、重视培训宣传和地方立法,为综改试验提供舆论支持和法律保障。

四、转型发展的案例与建议

●案 例

1、孝义转型跨越百强升位的成功实践

第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筑多元化产业体系;

第二、实施市区拓展和区域融合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三、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力推进“绿色转型”。

2、孝义转型跨越发展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一、解放思想、提振信心是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前提;

第二、善待民资、做强民营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根本;

第三、资源为王、项目带动是资源型地区成功转型的保证;

第四、深度挖潜、加速流转是解除转型发展土地掣肘的关键;

第五、铁腕治污、重塑生态是提升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重点。

●建 议

1、推进“扩权强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制定区域协调共建政策,促进城镇组群聚合发展;

3、强化政策执行力度,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

4、实施县域经济分类指导,合理布局转型先行区;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篇2

2010年12月13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成立。国家发改委相关领导表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9个国家级综改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方位、全省域的综改试验区。在此之前,国务院批准建设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8个“综改试验区”,而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这是第一回。由于山西省长期以来对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导致支柱性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率较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一一暴露,传统经济产业发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现转型跨越式发展。

山西省省委书记袁纯清于2010年到任之后便展开了密集的社会市场调研和全省的观摩检查工作,并且提出了“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而所谓“新”,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大力发展新型产业,进而取代传统的产业模式。

二、设计创意产业对实现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意义

目前,设计创意产业已经悄然在国内一些重要城市形成一股自上而下的势潮。由设计创意所引导的产业链条和经济形态已经迅速地以其充满生命力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必将对传统产业进行颠覆、重构和彻底的改变。

“创意产业”理论的开山鼻祖约翰·霍金斯(John Hawkins)指出15大产业属于创意产业的范畴,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研发、软件、玩具和游戏、电视和收音机、视频游戏。”同时指明创意产业就是让包含创意的艺术或文化形态大规模地直接与市场接触,且产生经济收益。

1、设计创意产业是提高山西省企业产业附加值的关键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转型”理论的集大成者厉以宁教授指出,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主力军是优质企业。为此,政府要大力培育优质企业,使它们较快实现经济转型。因此,笔者认为实现企业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是提高山西省企业产业的附加值。在此,我们可以根据价值链理论和“微笑曲线”理论来理解这一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于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理论,且从价值链构成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如何才能得到其竞争优势。波特认为每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营销、发送以及对其产品进行辅助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体。而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著名的华人企业家施振荣(Stan Shih),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如果按照产品附加值的高低将设计生产销售的过程画一条曲线,那它将呈现出中间向下凹陷的曲线状。设计、研发、品牌和服务等环节,分布于“微笑曲线”两端,是提高产业附加价值的核心部分。而生产和制造环节,即曲线中部是增加附加值较低的阶段。于是,一个“微笑般的曲线”形成了。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一个企业只有不断朝着附加值高的区域挪动,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经营。我们可以看到,微笑曲线一端的设计、另一端的品牌营销都与设计创意产业息息相关。因此,山西省的经济转型就是要从微笑曲线最低的部分向翘起的两端转变。

2、设计创意产业是促进山西省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

(1)推动山西省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设计创意产业,首先有助于山西省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的调整。从产业属性上看,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既是生产型服务业,也是消费型服务业,不仅包含了制造、设计、研发、销售等领域的活动,而且包含艺术、文化、休闲、娱乐等消费领域的服务,再加上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融合性、低资源消耗的特点,因而能加速第一、二产业的“三产化”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这样一来,设计创意产业在用新的思维方式或新的经营理念满足新的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会逐渐成长为一个支柱型的产业,并成为调整与优化社会产业结构级次的先导。

(2)逐渐更新山西省的主导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在产业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代表着该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的产业。一个国家和地区范围内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更替是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生作用的关键。选择主导产业通常应依据以下条件,从市场角度来判断,主导产业的未来前景应是广阔的;从技术的创新性与进步性的角度来判断,应该优先发展高技术水平、高文化含量、以及利润贡献大的产业。按照以上标准判断,设计创意产业对于山西省而言,应该是未来主导产业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山西实现转型跨越的目标。

三、国内外在设计创意产业方面已取得的成效和先进经验

在设计创意产业推动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特别是经济转型发展发面已经迈出了先行的一步。本文以英国1997年的“新英国”构想计划和我国无锡市的创意产业发展为例进行阐述。

1997年,布莱尔首相上台,随即提出了“新英国”的构想,并且听从约翰·霍金斯的建议,开始大力扶植创意产业,至今,在英国的伦敦,设计创意产业已经超越金融业成为第一产业。设计创意产业已然成为英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国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英国政府能够将主导性的产业从传统的工业成功的转向了创意产业主要得益于对软要素的投入,包括对教育研发、人才创新的大力推进,特别是设计创意产业这一部分。从1998年,布莱尔首相提出《创意产业图录报告》到2000年,英国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英镑,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9%,年增长率达到了其他产业的3倍之多。可以说,英国的设计创意产业实践为全球的创意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同样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期的我国江苏无锡市也站在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发展设计创意产业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措施,短短几年间已取得卓著的成效。2008年,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68%,2006-2008年期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45.22%,远远高于GDP和第三产业的平均增幅,形成了以动漫、游戏、工业设计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无锡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通过发展设计创意产业帮助社会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考虑到山西严重依赖传统重型工业,产业结构单一,缺少绿色环保产业的现状,立足于创意产业发展基础之上的改革,对于山西省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喜的是,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省城太原的高新区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列为五大产业集群之一,以动漫、网络游戏、影视研发设计制作和工业产品设计等为重点发展的内容。可以说,如果山西省设计创意产业能够得到持续良性的发展,那么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洪庆福, 孙薇薇, 刘茂玲,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

[2]张晓刚.论设计创意产业对我国经济转型的驱动作用[A].2009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C].2009.

[3][美]Michael J.Piore.第二次产业革命:走向繁荣之可能[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9.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篇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十八大报告》也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面对严峻的旅游发展形势和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北戴河坚持大力发展高端旅游、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四大经济增长点。作为著名的休闲旅游避暑胜地,如何促进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为旅游业大踏步前进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浅谈以下几点:

1 加强旅游协会建设,发挥行业自律和激励约束作用

强化北戴河区旅游协会建设,针对区情建立完善旅行社、住宿宾馆、乡村民宿、导游员、景区景点、餐饮娱乐等专业协会分会,结合旅游产品精品化和高端化战略,制定相关行业从业规范、管理制度和奖惩标准,广泛开展诚信质量经营、岗前服务技能、网络营销及预订等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健全行业自律和奖惩激励机制,促进旅游发展的科学化、人性化和现代化,充分发挥品质和品牌的外溢效应。

2 建立综合执法队伍,完善旅游投诉快速反应机制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实施为契机,针对旅游市场中存在的不规范不文明行为,以及相关执法部门责任交叉和职责制度盲点盲区问题,成立北戴河区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统一的对外旅游投诉平台,完善旅游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同时,在对全区旅游投诉、市场秩序统一调度、统一负责、统一处理的基础上,逐步将其建设成旅游投诉的受理中心、旅游投诉的调解中心、旅游市场秩序的实时监控中心和旅游综合执法的指挥调度中心。

3 加强城市服务功能管理,整体融注大旅游发展理念

北戴河具备海洋、沙滩、空气、阳光、绿色五大要素,绿化覆盖率达59.45%,有“天然氧吧”之称;区内各种雕塑、松柏、花园、景致赏心悦目,可谓移步易景。要以“5A”级景区标准来进行城市的经营和管理,围绕海域、山野、生态、湿地等优势资源,在“运动之春、浪漫之夏、时尚之秋、休闲之冬”四季主题的基础上,促进旅游消费结构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推动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开发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发展适应现代都市人民生活的旅游项目,进行山水风光游,文物古迹游、田园风光游、水上垂钓游、休闲娱乐游、生态环境游以及种植、养殖收获等农业参与性游览。二是相关产业都要围绕旅游业作文章,组织开展系列桃花节、风筝节、观鸟节、沙雕节、垂钓节、采摘节、湿地文化节、婚纱摄影节、九九重阳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形成北戴河旅游发展月月有节的良好态势。三是承继五一轮滑节、自行车联赛、铁人三项赛、沙滩足球和排球等赛事活动,打造北戴河“运动健身天堂”的旅游品牌。四是依托自然山水景观优势,积极开发四季海水浴、温泉度假、登山健走、滑雪滑翔、出海打鱼、游艇漂流、科研考古等休闲体验旅游项目。五是着力破解旅游淡旺季矛盾,结合秋季、冬季、春季旅游上项目,拉动休闲健身、康复疗养、旅游购物、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开发等,发展适合普通旅游人群消费的特色产品集散市场和海鲜排挡餐饮及夜间文化休闲场所。4 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产品向高端化迈进

以服从暑期、服务休疗、高端发展、打造精品为目标,树立全年发展旅游、全方位发展旅游、全产业融合旅游的现代发展理念,开发高端商务旅游产品、个性化休闲度假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等高端化、科技化旅游产品,实现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高端旅游、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拓展,从较为单一的视觉体验转向更多层面的感觉体验,从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向周边景区景点辐射延伸。同时,以旅游立市百项工程为抓手,综合旅游、文化、生态、资源组合优势,强力打造华贸松石滩项目(北戴河莲蓬俱乐部)、华贸企业总部区项目(游艇俱乐部)、国际酒店建设项目、北戴河怪楼文化艺术产业园、北戴河乔庄度假庄园等一大批高端精品旅游工程,继续对鸽子窝公园等景区进行改造提升,促进北戴河区旅游产业向高端、多元、精品迈进。同时,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面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倡导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打造旅游发展新业态。

5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提升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

以智慧旅游为平台,广泛宣传和谐旅游、平安创建和旅游安全知识。围绕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等方面,科学设置标志标识、语音广播及智能提示系统,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为统领,强化宣传引导,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提升行业自律和品牌意识,指导游客理性消费、安全旅行,不断强化旅游法制化和质量标准化建设。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篇4

一四九团中学韩成生

从2010年起的后十年是团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千载难逢的十年,也是团场加快实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化的历史性机遇。在机遇面前,我们要审时度势,抢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职工增收,团场增效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软环境建设,为团场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所谓软环境,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政务、法制、文化和教育等人文环境,是一个企业非物质品牌、形象、素质、实力的综合体现。在某种意义上软环境建设程度会影响到一个团场深入持久的大发展。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才能为团场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就能收到“花香蝶自来”的效果。

一、当前团场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团场软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个别部门领导干部思想依然不够解放,观念转变滞后,定位不准,缺乏责任意识与创新理念,服务能力与质量不高,公共服务职能没有有效发挥,直接制约了经济发展中软环境的建设,也降低了机关干部在职工中的形象。

(二)、职工整体素质亟待提高,部分职工主人翁意思不强,不适应双自理带来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等靠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三)、个别职能部门的某些不作为

行为直接影响了公众利益的维护,新建小区内随意搭建,脏乱差得不到根治,公共设施随意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四)、连队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利益关系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隐患排查化解不力。

二、优化软环境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责任,打造一流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团场机关、基层领导是营造本区域本单位软环境的主体,肩负着物质发展与精神充裕的双重建设任务,是确保一方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而团场法人代表、各部门和基础单位主要负责人则是团场连队软环境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要要牢固树立“发展环境就是政治环境,抓软环境建设就是促发展”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把加快发展的人文环境,勤政为民的服务环境,科学稳定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权责清晰的责任环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优化软环境发展氛围,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依法行政,逐步形成有效的软环境建设的制度和机制,用制度促发展。第一责任人要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勇于承担责任。要有一言九鼎的工作作风,及时解决在发展和落实政策过程中遇到的言而不信、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谋私等问题,一抓到底。要强化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政令、损害软环境的行为,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提升广大职工对软环境建设的满意率。

(二)、改进作风,强化职能,实现服务理念的转轨,营造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团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关键的就是要转变观念,打破思维禁区,把权力变为服务,以服务者的姿态,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本着强团富民的原则,建立为基层服务的长效机制,完善科室与连队挂钩机制,并逐步形成与效益挂钩的全方位服务运作机制,不断完善考核方法,充分给予各级工作人员施展才华的机会。城管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认识水平,积极探索小区管理的新办法,坚决克服“就事论事”、“有事办事”的方式,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和考核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对影响团场“美化、亮化、绿化”建设,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要依法处置,切勿形成新的管理难点。具有行政执法部门要以保护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为重点,做好预防犯罪,打击犯罪的各项工作,把维护一方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强化单位、社区、机关、学校以及公共场所的治安保卫,为职工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生产经营、学习生活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舒心赚钱的环境。

(三)、整体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再塑新农场人形象。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提升生活情趣。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做现代新型职工,把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放在突出位置上。有了新区,住了高楼,人的境界更要上一个台阶。首先,团场要对职工生活的环境给予基本定位,进行统一规划,利用团场独到的景象提升团场生活品位,把绿色生态放在发展的首位,提倡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小镇。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教育、休闲、娱乐、集市贸易场所建设,形成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功能,以满足职工业余生活需求。其次,要加大对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尤其要从娃娃

抓起,提倡文明、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克服残留在部分人中的丑陋习俗,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再次,要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百日文化广场活动”内涵,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在职工中开展“三德”教育,开展创建“和谐小康家庭”和“争先创优”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身边的先进事迹,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品格影响人们的行为。

(四)、广招人才,深挖内部潜力,聚精会神地打拼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团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创业史,有过许多惊天地泣鬼神英雄诗篇,开发挖掘这一段往事,寻找一种精神,并利用地缘优势整合逐步形成以红色旅游为网点的人文景观。走出去引进来,把人才强团科技强团落实到实处,不拘一格降人才,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建设,坚持主体文化引领,在地域文化上力求有新起色、有新的创意、有独特区域风情,逐步形成在石河子区域有一定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文化链,给团场精神文明建设再添新枝。

对山西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篇5

对山西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就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作了分析,结合我省的实际认为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强调重视人的作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提高林农的生活水平上.林业的发展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就无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此从政策、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林业发展的途径和应予关注的问题.

作 者:张成梁  作者单位: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2 刊 名:山西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SHANX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2 “”(3) 分类号:F061.3 F326.2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篇6

-------论发展海洋经济必要性

从太空看地球,之所以是一个蓝色的“水球”,是因为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70%以上。据预测,全世界现有陆地资源仅可供人类使用5个世纪,若消耗速度进一步加快,现有资源可用时间将更短,资源约束的日益增强,促使美日等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

我国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更加突出,矿产资源、水资源、耕地面积等人均占有量均在世界平均水平后位。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居全国前列,同时,浙江省又是人多、地少、陆地资源缺乏、能源短缺的小面积省份,能源对外依赖度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以难以为继。浙江经济何去何从?发展海洋经济无疑是一条可选之路。

发展海洋经济是调整浙江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对外依赖度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近年来,能源对发展的约束性日益加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浙江经济发展。而石油储量居全国第二的东海主体位于浙江海域,同时可开发的潮汐能装机容量占全国2/5以上,利用价值极高。发展海洋经济,大力开发利用这些能源,不仅能有效解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之困,更能对浙江能源结构调整起到积极作用。

发展海洋经济是调整浙江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浙江地貌形态多样,在悠久的人类历史活动中,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同时,在国家公布的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单中,涉及浙江有31个,海岛是海洋开发的前沿阵地,海岛开发涉及旅游、娱乐、林业、服务业等多个绿色产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将推动浙江低碳、绿色产业发展,为推动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发展海洋经济是拓宽民间资本流动渠道,引导民间资本良性发展重要途径。浙江民营经济规模巨大,民间资本十分雄厚。但由于行业垄断、开放领域较少、限制政策等原因,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其应起到的作用。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进入领域日益扩大,更多的民间资本开始在科教、旅游等领域寻找发展空间。民间资本的流入,在拓宽民间资本流动渠道的同时,更解决了建设资金来源问题,促进了海洋经济的良性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海洋经济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应逐步完善海洋开发法律法规,形成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开发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健康发展,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共同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篇7

山西省是能源生产大省,又是能源消耗大省,能耗水平较高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十一五”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省节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运用倒逼引导机制,把节能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资源型省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子,为“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十一五”山西省节能工作成效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体制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监管等强有力的措施,“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2.66%,全面超额完成22%的节能目标任务,实现节能量4 000余万吨标准煤。节能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以能源消费年均6.4%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末的0.98下降到0.57。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已由2005年的2.890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2.235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22.66%。

1.2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56%。钢铁行业1 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比重由“十五”末的9%上升到2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20%上升到77%,焦化行业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上机焦产量比重由36.9%上升到90.6%,电力行业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70%。

1.3 淘汰落后产能为转型跨越发展腾出空间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16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 397万吨、焦炭产能4 761万吨、水泥产能2 586万吨、电石产能142.82万吨,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腾出更大的能耗空间和环境空间。

1.4 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焦化、化工、建材、黑色、有色、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27%、13%、39%、38%、18%、27%。与“十五”末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8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44克,下降了12.5%;吨钢综合能耗由878千克标准煤降到612千克标准煤,下降了30%;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40.1%;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31%;镁冶炼综合能耗下降了46%。

2“十一五”节能工作基本经验

2.1 领导重视与组织完善是推动节能工作的核心。

山西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省节约能源工作领导组,建立了20多个部门合力推进节能的工作机制。省节能主管部门成立节约能源处、省节能监察总队、省节能中心,各市也逐步增强节能管理、执法与服务力量。全省上下形成了不断壮大的节能管理、监督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工作体系。

2.2 强化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是做好节能工作的指挥棒。

省里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落实至各市、县及重点企业,建立并完善了节能考核体系,将节能工作目标纳入到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范围及省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作为约束性指标和重要考核依据。通过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有力、考核到位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控制新增能耗是实现节能的有效途径。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拿出壮士断臂的决心,不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或设备坚决采取停电、停水、停气、停运、停贷及收回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断然措施强制淘汰。省政府出台《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将节能评估作为项目准入的强制性门槛,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的能耗增长。

2.4 加大资金投入与实施节能工程是支撑节能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2 000余项全省重大节能重点工程,其中,2009年、2010年重点推进1 043项节能项目。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在全国最大。“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重点工程实现了2 800余万吨标准煤的稳定节能量,有力支撑了全省节能目标的实现。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扶持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重要方式。

2.5 抓重点行业与重点企业是做好节能工作的关键。

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这六大行业是山西省主要的耗能行业,年耗能在1万吨标煤以上的998户企业(省千家)为山西省重点耗能企业。围绕重点行业开展行业能效对标、节能工作现场经验交流、行业节能技术推介等活动,围绕重点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节能培训,落实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设立能源管理岗位等措施制度。

2.6 建立健全节能法规标准与加大节能执法检查力度是推进节能工作的强力措施。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完成了金属镁、铁合金、电石的地方能耗限额标准,以标准化管理推进节能,目前正在抓紧修订《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的工作。各级节能监察队伍通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和日常监察活动,有效遏制了各种能源生产、使用的违法行为。

2.7 建筑、交通等行业是节能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建设了约50万户的大型沼气工程、约63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工程、约2.5亿平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推广高效照明产品2 086万支,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48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积极推进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完成了对23家省直单位的办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2.8 科学实施节能预警调控是打赢节能决胜仗的关键行动。

2010年,面对节能严峻形势,山西省制定了节能预警调控方案,明确了“科学、合理、有力、有序”的调控原则,建立了各市节能重要工作“周、旬、月”报告制度。针对山西省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正确处理节能工作与经济发展、节能工作与合理发用电的关系,使节能预警调控实施与有序供电、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并行不悖。

2.9 加强宣传与全民动员是节能意识提高的基础。

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广泛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节能宣传周期间,免费发放节能宣传海报等节能宣传材料10万余份(册),发放LED节能灯10万余只,发送2 760万条节能公益短信。

回顾“十一五”节能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结构畸重,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增加了节能工作的难度。二是长效机制不够完善。运用行政手段多,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企业节能内生动力不足。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三是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节能管理力量不足,能源统计、计量和节能监察等基础工作薄弱,难以满足当前节能工作的要求。

3“十二五”山西省节能工作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3.1“十二五”节能工作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时期,节能工作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6%的目标,为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山西省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即在目标责任上,由单一的能耗强度控制向能耗强度控制和新增能耗控制相结合转变;在实现途径上,从偏重技术节能向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并重转变;在政策措施上,由注重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等市场化手段转变。

3.2“十二五”节能工作的重点任务

3.2.1 创新机制,促进转型发展

一是建立倒逼机制。合理控制新增能耗,建立节能目标进度预警机制。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的地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继续实施惩罚性电价政策,利用目标控制与差别电价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高耗低效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是健全约束机制。继续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问责制。推动建立主要耗能行业、相关部门节能工作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节能目标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由地区、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组成的节能目标考核评价综合体系。

三是完善长效机制。修订施行《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同时加大节能执法力度,组织开展节能专项检查和日常监察,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建立省级节能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省主要行业制定地方性能耗限额标准,通过标准化手段促进节能工作科学、精细化管理。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调度跟踪,建立节能预警调控的常态化机制。

3.2.2 重点突破,促进跨越发展

一是推动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生产、节能市场服务的山西特色节能优势产业,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争取结构节能取得突破。以结构调整作为实现节能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工业产业,不断优化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低耗能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三是为转型项目腾出更多能耗空间。继续依法淘汰“两高”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要求,认真制定分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督查调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提高淘汰标准,扩大淘汰范围,为“十二五”期间转型项目留出更多能耗与环境空间。

3.2.3 实施工程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一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继续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在煤炭、冶金、焦化、建材、化工、电力等六大主要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工程。将重点节能技术与重点用能企业“对号入座”,强制性推广节能先进适用技术。

二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提升工程。培育和扶持一批节能技术、节能工作实效突出的示范园区和大企业、大项目,充分发挥大企业和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研究实施重点耗能行业“领跑者”能效标准,深入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三是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继续推行基于市场化运作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能效评价体系。在全省发展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重点培育扶持5~10家销售收入过千万的节能服务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化节能综合服务体系。

3.2.4 整体推进,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形势分析与部门合作。认真研究经济形势变化对节能的影响,做好节能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并采取措施。深入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及社会领域节能工作,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节能合力作用。

二是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加强各级政府节能管理力量和监察及服务机构队伍,进一步完善市级节能管理监察服务机构体系建设,着力加强县级节能机构能力建设。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强对各级政府节能管理人员、节能监察执法人员、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人员的节能培训。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节能领域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媒体宣传、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全民联动的节能工作新格局。

摘要:“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资源型省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子。“十二五”时期,山西省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篇8

张社教

2011年第5期 ——经济建设

“十一五”以来,武穴市把握武汉城市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在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湖北综合实力强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9亿元,财政收入12.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6%、27.7%、13.4%和14.1%。

目标凝聚转型共识

发展县域经济是县市工作的第一要务。早在2006年,中共武穴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就提出“两争一建促跨越”的奋斗目标,即“在黄冈争第一、在全省争一流,建设湖北综合实力强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五年来,武穴市围绕这个目标,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树立五个理念,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科学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发展实践,重点探索发展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龙型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路径,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开放发展理念。把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来抓,坚持大开放、真开放、全开放,始终做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三是创新发展理念。把改革创新、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依靠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产品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和谐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展与环保、强市与富民的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生态良好的发展环境。五是率先发展理念。坚持自我加压,自强进取,强化“争先”意识、“领军”意识,树牢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几年,我市经济发展一路领先,各项工作全面进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位由2005年全省第34位,上升到2010年第22位。

项目筑牢转型根基

县市发展出路在项目。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建立完善市级领导、责任单位、服务专班、业主单位“四位一体”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解决重点问题的政府协调机制,定期检查通报的督办机制,使项目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一是全面技改上项目。五年来,全市共实施大型技改项目76个,技改总投入105亿元。广药推进三次创业,核黄素生产能力实现了翻番;祥云集团每年一次大技改,工业产值从2003年改制时1亿多元,增至去年的32亿元。其他33家重点工业企业都在不断做大做强。二是全力招商引项目。实行领导带头招商、企业主体招商、专班专业招商、政策激励招商和营造环境招商,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载体,把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的主导向,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近四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3.3亿元,成功引进了华新、亚东、武昌造船和玉柴多菱等重大项目,成为武穴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全力以赴争项目。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实施中型水库整险加固、主干公路建设、件杂货码头建设、城镇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112个,完成境内铁路电气化改造、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危机催生转型路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武穴经济发展一度出现困难。面对危机,我们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抢抓市场低谷和企业重新“洗牌”机遇,加速推进工业企业规模扩张。推进“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百亿企业”建设。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扩规模,全市医药等6大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成为武穴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2010年,广药核黄素产量突破3000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之一;集中兴办3个市办园区和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入园规模企业130多家,创造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深化企业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7年的111家发展到现在的200家,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成倍增长。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全面促进企业和产品升级。一方面,抓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主要是新建多处环保设施,关停59家污染企业等,拒绝了20多个新污染项目落户;启动田镇“两型”社会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新上磷石膏、余热发电等15个循环经济项目,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产学研合作,共研发科技项目65个,申报高新产品32个,建设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湖北名牌11个,湖北著名商标7件。三是用工业化理念,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发展地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8家,实现加工产值46.3亿元;坚持种植业抓板块、养殖业抓小区、水产业抓片带,大力发展油菜、生猪、水产、生姜、山药等特色产业,其中“双低”油菜面积发展到40万亩;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全市获“三品”认证企业35家、产品56个;新增农民合作社47家。此外,出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民办公助和新农村建设奖励扶助等政策措施,创新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机制,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四是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目前,武穴城市建成区面积26.6平方公里,城市绿地面积345公顷;坚持城乡统筹,重点建设梅川、花桥两个副中心,龙坪、石佛寺等6个重点镇及2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村沼气池1.9万户,解决了2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作风决定转型绩效

在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全市各级干部强化中心意识和大局观念,大力转变作风,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一是市级领导带头,“领衔”主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34名市级领导每人主抓一项工程、负责一个项目、联系一家企业、引进一笔资金,并实行月报季核年终结账兑现。对于重大项目,要求相关负责人每月督办一次,现场解决相关问题。二是相关部门配合,搭建平台提供生产要素服务。为解决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市里注册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募集资本金2.5亿元,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7.5亿元;成立城投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保障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先后安排2.4万农民就近就业,为企业解决用工问题;解决用地问题方面,积极修编用地规划,采取迁村腾地、收储存量土地、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和提高园区土地利用强度等措施保障企业发展,近3年全市新增工业用地4500亩,为120家民营企业入驻扩张提供了便利。三是全社会协调联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重点营造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发展的意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严格干部发展业绩考核,凭实绩选用干部等等,有力推动了转型发展。■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篇9

努力提高工会两个维护能力

根据集团公司安排,所开展的“转型跨越大家谈,凝心聚力大讨论”活动,是在集团公司进入关键发展时期的一项重要活动,这一活动,是按照集团公司“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发展为第一要务思想,实现统一思想、提振信心、上下互动、共谋发展的目的,用转型跨越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用转型跨越发展推动集团公司整体发展。

近段时间,通过认真学习集团公司领导在经济运行分析会上的讲话,深感集团公司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深感集团公司深刻剖析目前集团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态度,抓管理深化内部挖潜,抓协调争取外部政策,抓发展解决企业出路的信心;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不消极等待,也不怨天尤人,积极想办法、找对策,有效解决目前困难的决心,作为工会干部,一定要在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发展时期发挥好自身作用,要按照省总十一届四次常委(扩大)会议上“高举一面旗帜、强化一个龙头、抓住一个核心,开展好八个一活动”的工作要求,认认真真找差距,认认真真破难题,认认真真改作风,认认真真抓落实。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充分认识工会组织地位,实现思维方式上的新转变。工会组织担负着民主管理监督、协调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组织群众生产技术协作活动、开展宣传教育、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等主

要工作任务,要切实加强和创新工会工作。一是有利于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工会组织坚持依靠方针,认真履行职能,发挥出其在企业发展、安全生产、和谐稳定中的优势和作用,必将对企业发展产生明显推动作用。二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工作作风的转变。工会干部坚持下沉到各企业基层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必将对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有利于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在企业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中,工会代表和维护着广大员工的具体利益,做好企业工会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矛盾调解机制,强化利益协调手段等工作,必将促进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工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存在一些差距:一是参谋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二是工作流程不够精细,岗责体系不够健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不落实、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三是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还有差距,成天忙于应付性的工作,“沉”得不够。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发展中,进一步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在更新观念,创新思维上下功夫。做到思想必须先解放、真解放、快解放。只有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举措,以观念的更新推动改革的突破,以理念的提升带动发展的加速,才能把解放思想真正落实到观念的变化上,落实到办法的创新上,落实到转型发展的推动上。

二、强化业务技能的学习,实现素质提升上的新跨越。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素质提升的基本途径。“学习的本

质是改变”。学习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思维,改变我们的境界。工会干部如果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注重学习,知识储备不足,就很难理解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发展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更谈不上联系本职工作很好地贯彻落实。目前,我们已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思想在转型,经济要转型,社会要转型,工会组织也要在转型发展中发挥好主要职责。从偏重事务向综合协调,从简单传递信息向综合处理信息,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从传统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深刻转变之中。这种转变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学习意识,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创造性地开展工会工作。

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实现工会工作整体功能上的新突破

加快转型,实现跨越,为工会组织履行职能提供了广阔天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会组织就要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的部署和工会工作重点,坚持把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作为工作之本,认真履行协调和服务职责,切实强化执行和落实意识,在充分发挥整体功能上求突破。

一要围绕大局,主动作为。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工作必须围绕大局、服务大局。一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工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战略部署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广泛开展实现“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职工群众中去,使广大职工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国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二是围绕大局,积极作为。工会要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处于战略转型,加快发展这一大局,切实抓好“两个普遍”、维权维稳、劳动竞赛、职工帮扶、企业民主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创新、事业发展、自身建设等9大工会重点工作,使工会工作有序、有为、有位,工会工作有影响力、工会组织有凝聚力、工会干部有履职力,工会工作让职工满意、党政满意,才能在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围绕大局,依法维权。当前,在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发展时期,促进企业和谐与稳定是工会的重要工作。所以工会要牢固树立“维权”就是“维稳”观,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方针。一要叫响做实有困难找工会。要按照全总关于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的部署,抓好“服务职工活动”的开展。工会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服务基层、服务职工,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实实在在地帮助基层、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二要叫响做实“要维权找工会”。一直以来,职工都是处于弱势群体地位,企业工会要切实抓好职工收入分配的落实,依法签订好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使职工的工资收入随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要切实抓好职工社保权益的落实,抓好职工“五险”,使职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要切实抓好职工民主权利的落实,依法保障工会干部和职工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健全完善以职代会、厂务公开和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民主管理运行机制,把职工的知情权、评议权等落到实处。要切实抓好职工劳动安全的落实,保障职工健康和生命安全,使职工高高兴兴的上班,安安全全的回家,健健康康的工作,快快乐乐的生活。四是管理创新,促进发展。任何事物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有生命力。工会组织要不断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就要大胆创新,一是要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职工科学发展观,在职工中营造比学习、比技术、比贡献、争一流业绩的良好氛围;二是要适应集团公司转型发展,将过去那种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变服务式的工作方法;三是创新载体。将过去单一的劳动竞赛,变有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创先争优等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工会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国梦”传递凝聚正能量。

转型就在今天,跨越时不我待。工会组织要主动和超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升素质、埋头苦干,为实现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 篇10

山西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在经历2006—2007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山西煤焦铁经济曾一度深幅下滑,2009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4.4%,能源大省成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果断从2009年开始两年投入6 50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有效拉动了全省经济由快速下滑到较快增长的“V”型反转。“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23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 7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 859亿元增加到6 300亿元,财政总收入从758亿元增加到1 7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从368亿元增加到927亿元。2010年,全省GDP预计增长13%,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均增长10%。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这一任务提出的主要背景。近年来,虽然山西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欠发达的省情仍然没有改变,发展速度和质量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十五”期末山西省GDP在全国排第16位,2009年末排全国第21位,4年后退5位;2006—2009年GDP年均增长10.5%,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3%下降2.8个百分点,在我国中部地区和周边均排末位;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山西煤、焦、电、铝、铁等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优势也逐步弱化,2009年内蒙古煤炭产量和发电量均已超过山西。全省产业结构的单一化、重型化、低端化,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转型跨越发展,才能再造一个新山西,这是顺应国内外发展形势需要必然要求,是扭转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被动局面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主要目标。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定位是: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和提升,重点选择一些实力强的国有企业加以扶持,力争有一批企业进入全国乃至全球500强;选择一批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加以扶持,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培育一批重点县(市、区),力争形成10个以上如孝义市的强县(市、区);选择一批三类产业的优势园区进行扶持,形成推动发展的板块力量;选择一批城市群和经济区,建成示范区、先行区等。

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意义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信贷支农为宗旨,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者。农发行只有始终立足服务“三农”这一根本宗旨,始终把握执行政策这一基本要点,始终抓住围绕区域实际谋划支农工作这一关键环节,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任务使命。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的提出,既给农发行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亮起“信号灯”,也给农发行选择支农重点亮起“指示灯”。做好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支持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农业政策性银行履行职责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党中央连续在多个1号文件中对农发行信贷支农工作提出具体要求。2007年明确,“进一步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2009年强调,“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2010年提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2011年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既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农发行信贷支农工作的肯定与支持,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发行充分发挥作用的要求与期望。山西省作为能源工业省份,要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尽快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比较效益;必须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推进县域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这些涉农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是农发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农发行履行职责的具体体现。

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优势的客观需求。目前,全省大多数地方还是“靠天吃饭”,植被覆盖率较低,蓄水能力不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部分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如2009年受持续干旱影响,全省91个县(市、区)表层土壤发生中度至严重干旱,47个县(市、区)深层土壤发生中度至严重干旱,其中大同、朔州、忻州、吕梁等4市严重受旱面积71.33万hm2,占全省严重受旱面积的82%;城镇化建设步伐相对较慢,2009年底全省城镇化率45.99%,虽接近46.6%的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但资金流入不足仍是制约山西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是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领域巨大的资金需求,给财政承受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农发行作为财政职能与金融职能的有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主动担当起政府投资的补位角色,以财政支农资金为主导,以自身信贷支农资金为补充,积极引导各类金融和社会资金回流农村,形成“洼地”效应,提高投资热情,从而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农业政策性银行加快现代银行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农业农村则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市场。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转型跨越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要以工哺农、以煤哺农,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必将会使一些重点涉农项目及优质企业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营销竞争对象,如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化建设项目等。目前,农发行虽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网络,但不具备会计结算、现金支付等条件的客户服务组仍占40%左右。加上金融服务品种较少、营销管理手段单一、员工队伍知识年龄结构较不均衡等因素,都将使农发行在同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农发行必须在准确分析把握形势任务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支持全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加竞争筹码;通过大力支持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拓经营管理思路,不断健全体制机制;通过积极参与同业竞争,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服务手段。这是农发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步伐的一条重要途径。

支持全省转型跨越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倚重能源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短期难以改变,给农发行客户营销带来一定难度。丰富的煤炭资源造就了山西煤电产业一枝独秀的格局,2009年全省三次产业比重为6.5∶54.6∶38.9,农业产业占比明显失衡。如晋中市2009年煤炭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56.8%,挑起全市工业半壁江山。这种长期形成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转变,第一产业仍难以充当举足轻重角色,产业调整发展规划有限。尤其是农业资源匮乏的地区仍将以重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涉农建设项目较少、规模较小,且潜在投资风险不容忽视。农发行作为兼具政策性与银行性两种特性于一身的金融机构,既要服务于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兼顾防范信贷风险这条生命线,上述因素都将制约农发行对农业基础薄弱地区第一产业发展的支持。同时,由于地方政府、涉农部门、农发行之间缺乏有效的政策传导、信息沟通和项目对接机制,农发行在国家、省级等大型重点涉农项目的营销上难度依然很大。

农业农村投资风险保障机制的缺失,给农发行信贷支农资金的连续投入带来新的考验。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容易受到政策、经济、经营环境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受各类支农惠农利好政策的影响,一些涉农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干快上”现象,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难;个别政府可能会通过多上项目、上大项目来拉动经济增长,但在煤炭资源经济难以迅速复苏的形势下,各级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收入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财政偿债能力可能会有所减弱;农发行过去支持的涉农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出口型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完全渡过经营困难期,一些企业如果得不到后续贷款将可能面临停产倒闭的风险。但是,当前全省私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较少且担保能力较低,无法满足县域各类企业和经济实体的贷款担保需求,加上政府对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又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保障措施,这些潜存的信贷风险,都将会使农发行处于贷与不贷的两难境地,影响农发行信贷资金的连续投入。

客户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环境的复杂化,给农发行信贷监管提出巨大挑战。目前,农发行已基本开办了现有的所有信贷业务,既有粮油储备贷款、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性业务,又有粮棉油收购、调销等准政策性贷款业务,还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经营性项目贷款等商业性贷款业务,贷款客户涉及农、林、牧、副等多个生产经营领域。“十二五”期间,农发行仍将在政策范围内,对一些新的涉农领域进行尝试与突破,全行客户群体将日趋多元化,信贷监管阵线也将进一步扩大。各级行必须因时制宜、因企制宜量身定做贷款管理方案,这对信贷监管的人力、精力和手段都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大潮中,一些工业企业可能会转型涉足农业行业,一些农业企业也可能扩张涉足工业行业,在积极协调政府规范引导这些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如何防范因此带来的关联风险、信誉风险、道德风险,给农发行提出了新的信贷监管课题。

支持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

由于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农发行要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必须立足省情、行情确定支持方略,选准支持路径,围绕信贷支农大做文章。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支持农业农村生态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山西农业农村基础薄弱的实际,虽造成了“三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但也造就了农业农村领域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的特性。农发行应围绕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城乡生态化”发展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地理、自然、区域及政策条件,大力支持农业农村生态恢复和基础建设工程。

利用六条河资源,积极支持全省建成纵横连通的“大水网”。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城乡居民生活的保证。山西省是全国水资源最贫乏的省份之一,水资源总量只有142亿m3,在全国各省区中居倒数第2位,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5,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4.3%;单位面积平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的9.3%。“十二五”期间,即使采取严厉的节水措施,全省总需水量仍将达到85亿m3,缺口25亿m3,水利基础建设亟需加强。近几年来,农发行先后支持了吕梁横泉水利、大同孤山水库、晋中石膏山水库、长治浊漳河治理等10多个水利项目。今后,农发行应继续依托黄河干流、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和漳河这6条基本连接全省各地的主要河流,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兴建大中型水库、供水系统等水利工程,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一是以上述6条河流和地方区域性供水体系为骨架,大力支持全省建设“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的“大水网”。重点营销支持长治吴家庄水库建设工程,晋中东山供水工程,沿黄的禹门口、夹马口、尊村、大禹渡和用黄河水置换汾河水的西苑、汾南6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等项目。同时,对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碛口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全省4 456座水保淤地坝建设工程等项目,也要积极介入支持。二是继续积极支持全省“十一五”确定的35项应急水源工程,以及地方政府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推动全省农业农村应灾、抗灾能力的不断提升。三是加大对运城、临汾等粮棉主产区水利灌溉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营销支持禹门口、夹马口、尊村、大禹渡等大型灌区以及元上、回龙、杨苑等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西山沿黄地区145处提黄灌溉工程,以及利用其中90处工程建设的306处农村饮水工程等。四是大力扶持“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重点支持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太原西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以大同口泉区、阳泉桃河流域、晋城丹河流域、朔州桑干河上游、忻州南云中河、吕梁三川河流域、晋中潇河、临汾塔儿山及二峰山、运城盐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依托6座山优势,着力推进“绿化山西”建设进程。山西是国家资源型重化工产业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久以来一直被扣着空气质量差、生存环境脏的帽子,建设“绿化山西”成为全省“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5年间,全省绿化工程资金计划投入350亿元,到2015年70%以上的村庄实现基本绿化目标。作为山地型地貌省份,山西省内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丰富的资源为加快绿色生态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农发行应紧紧围绕这六座山脉的资源优势,对有政策支持、配套资金来源充足的山地绿色生态建设项目给予有力信贷扶持,积极支持全省建成贯穿南北东西的“绿化带”。要依托全省规划的10大林业生态建设、5大林业产业开发和6大森林资源保护等工程,紧扣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太行山土石山区水源涵养、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平川盆地防护经济林等四大生态屏障建设,大力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不断巩固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努力将山西省建成山川秀美的宜居地区。以长治市为例,当地分支机构要继续积极配合长治市人民政府实施“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两大工程,努力支持该市建成全国园林生态城。同时,要结合山西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积极扶持生态旅游项目。过去,农发行通过积极支持五台山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项目,为该景点“申遗”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后,应继续紧密围绕各级政府生态建设和综合开发规划,把握地域优势,在严格执行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对有利改善生态环境、拓宽区域收入来源、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态旅游项目主动介入支持。

抓住农田改良治理机遇,支持农业生产基地巩固壮大。山西境内降水呈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省内农田多为中低产田,且盐碱地面积较广,占到土地总面积的10%左右,影响着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提高。为此,农发行应积极配合各级政府,抓好对农田改良治理的信贷支持工作。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全省重点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重点营销支持山西省纳入中央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项目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支持纳入《山西省新增1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0.67万hm2盐碱地改造工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粮食丰产增收及中低产田改良规划的实施。比如吕梁市作为全省盐碱地较多地区,当地分支机构应围绕市人民政府制定的13.33万hm2玉米增粮计划以及20万hm2杂粮、2万hm2玉米丰产建设工程,积极介入支持土壤改良、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大同市人民政府计划投资2亿元对2.53万hm2盐碱地进行改造,当地分支机构应主动与市、县政府进行项目对接,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积极支持。

在支持县域城镇化建设上取得新作为

2009年,党和国家又赋予农发行新的职责,要求稳步支持城镇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环境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农民集中住房改造工程等县域城镇建设项目。“十二五”时期,全省将着力构建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大县城为重点的“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群,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镇化率的赶超与跨越。在这一信贷业务领域,农发行可支持的项目很多、施展身手的空间很大。

以支持城乡新能源产业为抓手,协力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新能源因其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得到国家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2 000 m以内的煤层气资源储量约10.39万亿m3,约占全国该类资源的1/3;太阳能资源较为富集,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 800~3 100 h,太阳能辐射资源量在5 016~6 680 MJ/(m2·a),相当于300亿t标准煤燃烧的热量;可开发的风能资源约为1 000万kW,风能资源较好,风电场安全等级较高,电力入网条件较好;局部地区拥有一定规模的生物质资源,可实现中等规模发电、供热的开发等。由于山西省在上述新能源领域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今年国家将山西省确定为首个以省为单位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农发行已先后营销了忻州风力发电、阳泉水电等项目,今后应继续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完成“试验区”建设的各项任务。结合山西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十二五”期间煤基新能源清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31331”工程,应在以下领域对城乡新能源经济发展给予积极支持。一是积极支持省级煤层气主干管网建设项目,以及连接主要县市和大型工业用户的支线管网道项目。二是积极支持风力资源充沛区域的风力发电项目。如雁北地区等风力较强区域,目前大同市已规划风电项目30万k W,朔州市已规划风电项目55万kW,忻州市已规划风电项目5万kW。三是积极支持日照光线充足区域的太阳能发电项目,主要为朔州、大同、忻州、吕梁、太原等地区,如大同市已规划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15万kW。四是积极支持大同、朔州、临汾、运城、长治、忻州、晋城、晋中等地区的农林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固体成型燃料等项目,如运城市4个县区已规划新物质能源建设项目8.2万kW。

上一篇:2、毕业设计中文摘要下一篇:企业生产物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