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税务稽查在改革中转型的思考(精选6篇)
谭涛 发布时间:2013-12-05 来源:望城区局 访问量: 字体: [大 中 小](双击滚屏)| 保护视力色:
税务稽查工作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税法收法律、法规和财会制度,依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的全过程,是税收征管体系的最后一道屏障。任何一项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受到监督,权力缺少监督必然产生腐败。税务稽查作为税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具有“外反偷骗、内防不廉”双重职能,加强“稽内查外”是对税务工作运行的监督与制约,既是规范税收执法的需要,也是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税务稽查工作担负着打击偷漏税的任务,对于维护税法的尊严,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保证税收任务的较好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认真开展税务稽查工作不仅查补了税款,而且也起到了震慑税务违法犯罪分子,教育广大纳税人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堵塞税收漏洞,促进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但由于现阶段纳税人的整体纳税意识、税务稽查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等尚有一定的差距,就必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税务稽查工作的难点和问题
(一)稽查人员就账查账,手段单一。
就目前而言纳税人人偷税手段存在多样性、隐蔽性、复杂性。一是利用不建账、不用票手段偷税。二是利用两套账或做假账手段偷税。少数纳税人对必须开票的设一套账,对不需要开具发票的,以现金收取货款,帐外循环、账外经营,另设一套账,隐瞒销售收入不申报纳税。对内用真账核算收入和分配,对外用假账申报纳税应付税务检查,使税务人员没法得到真凭实据,导致重大偷骗税案件“擦肩而过”无法查处。三是虚开发票手段偷税,虚构业务,接受他人虚开或自己虚开发票,虚增成本或扩大抵扣,偷逃增值税、所得税。尤其体现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等自开票较大企业,就账查账很难发现问题。
(二)注重稽查数量,忽视稽查质量。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改进和规范税务稽查工作的实施意见》(国税发[2001]118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坚决克服对稽查局下达指令性收入任务的错误做法”,但众所周知,税务稽查工作质量的好差很大程度上是由税务稽查所反映的查补收入的数字来体现的。一般说来,没有人会认为一份没有任何查补数字的税务处理决定书具有很高的质量,相反,对一份记载较多税务违法问题因而具有较大查补数字的税务处理决定书,许多人会产生一种较高稽查质量的感觉。这就造成目前部分税收任务吃紧的地方,不仅下达稽查收入任务,而且制定严格的指令性收入任务考核办法。稽查局既要面对收入任务考核,又要面对稽查质量、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考核。如对辖区管户要求稽查局稽查面要达到多少百分点,这一苛刻要求稽查局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既要完成各级布臵的专项检查、举报案件检查、协查、注销户检查的同时,又要疲于奔命应付稽查面。稽查面过大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方面,稽查人员自上而下一年到头忙于完成各项工作特别是繁重的检查任务,没有时间进行培训和知识更新,造成体力和知识能力透支。另一方面,对需要内查外调的案件,无精力深查细查,至使有些案件难以查深查透。
(三)以收入为根本,放松小户纳税人。
由于税务稽查工作始终围绕着收入任务而展开,税务稽查人员的工作着力点始终盯住一些纳税大户不放,而对一些缴税较少的纳税人则有所放松。原因是纳税大户销售收入多,外购货物多,发生的经济业务面广量大。尽管财务核算规范,但一旦出现问题,查补的数额也大,即“水面大、鱼也一定长的大”。相反对一些缴税较少的纳税人,因为小则销售收入少、外购货物少,经济业务的总量也就一定小。即使出现问题查补的数额也不大,认为如果经常光顾这些“小户头”大有“吃力不赚钱”的味道。迫使稽查在确定稽查对象时“喜大恶小”、“避难就易”,在稽查处理时以能否顺利执行和是否又利于执行作为处理和定性处罚的基本尺度,对税源大户、好查的户年年查,放松了对中小纳税户、难查户的监督检查,影响了税收执法的刚性,使税务稽查失去公平。另一方面,这也与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税收信誉一向良好的纳税人在一定时间内免予检查的信誉等级制度相违背。
(四)稽查执行难度大。
不谈一些大、要案的税款入库极为困难,就是一些查补金额并不大的纳税人,因种种原因在税款的入库上也非常吃力。更有的纳税人在收到税务处理决定书后,采取“臵之不理”的态度、拒不履行缴税义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在实际运用中可操作性不大理想。执行效率高低、效果直接关系到稽查成果,并伴随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才能执行。造成执法手段软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完善的司法保障。税务部门在打击偷税过程中,由于相关部门给予的支持和配合不够,影响和制约了对案件的惩处力度和办案的质量;二是税法赋予稽查办案人员的一些权力缺乏刚性。例如在税务稽查搜查权的限制上,部分纳税主体其经营场所与住宅在一起,税务稽查人员缺乏涉税证据搜查权等重要的强制性的税务稽查执法权,使得税务稽查机关难以有效、及时的查获偷税证据,给偷税者可乘之机。
二、加强税务稽查的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稽查检查方式,不断改进稽查方法。对被查对像不论大小、重点户或非重点户,一律平等对待,培养稽查人员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一些细微之处寻找案件的突破口,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重要违法线索,要查深查透,力争查出一些利用账外经营偷逃国家税收等重大违法案件,增强税务稽查的威慑力。一是实行侦察式稽查,突出重点稽查、重点打击。凡经营规模与纳税严重不符涉嫌偷税的纳税人,对其购、产、销和资金运动情况进行内查外调,实行“生产成本与产成品比对法”、“企业销售收入与生产费用比对法”、等多种方法实施全方位的侦察式检查,在财力上确保外调办案经费,在检查时限上给予时间保障,确保查深、查细、查透,将稽查案件办成“大案、铁案、震慑案”,营造良好纳税秩序。二是实行“突袭式”税务稽查。对已实行电子财务核算、或电子与手工同时核算,实大于账等纳税人,采取突袭式稽查,通过实物盘存等手段发现疑点,查处疑点并实施有效打击。
(二)充分行使税法赋予的权力,加大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力度与影响力。现阶段由于对查获的税务违法案件,未及时惩处,或惩处力度不够,纳税人间接得到“违法收益”,他会选择再次违法,而诚实纳税人会觉得不公平,也会效仿取得“违法收益”,致使税务稽查目标难以实现。同时,办案不宣传,成效减大半,对影响恶劣及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案件不曝光,就不能发挥警示和震慑作用,产生不了社会效果,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在用足用好税法赋予的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执法措施的同时,对查获的恶意税务违法案件,应加重处罚、予以曝光,扩大对查处重大涉税案件的社会影响,以案释法,以儆效尤,加大其违法成本,使其不能也不敢再次违法。同时,对其它纳税人也是一种教育和警示,起到查处一户,整治一片的良好作用。别一方面对故意、恶意偷逃骗税的纳税人要加倍处罚,加大涉税犯罪的打击力度。凡逾期未履行的要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对构成涉税犯罪的稽查案件,要按照规定和法定程序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真正实现处理事与处理人并重,使涉税犯罪得到应有的惩治。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复合型稽查队伍。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在抓好授课、考试培训的基础上,采用稽查案件集体汇报会、案例分析会、模拟查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切实加强稽查人员税收法律法规、会计实务、检查技能、微机操作应用技能等专业知识的“实战演练”培训,努力提高稽查人员在财务、法律、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的综合执法素质,为新时期的税务稽查工作提供业务保障。二是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和激活人才能力机制,结合轮岗换岗,把德才兼备,业务过硬、能查善管等综合工作能力优秀人才调整选拔到稽查岗位,配强、配足稽查队伍,实行业务能力与个人收入挂钩,激发干部职工自我加压、自强素质的内在动力,较好地解决疏于学习,淡化能力问题,促进队伍建设。三是制订合理的奖惩制度和内部执法激励机制。奖惩合理,有利于调动干部积极性;奖惩失当,不仅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而且会使领导和干部之间产生离心力。因此,合理的奖惩制度是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认真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同时,建立健全稽查责任管理制度和查处大案要案奖励办法。对主查人员,按照一定的津贴标准给予岗位津贴,对查处大案要案的有功人员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奖励,形成权、责、利统一并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相匹配的奖励机制,促进稽查人员把案件查深、查透,税额查足,把每个涉税违法案件办成“铁案”。真正把好税收“最后一道防线”。四是强化税务稽查执法的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税务稽查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和稽查案件复查制度,对案件复查发中现的各种执法过错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该给经济处罚的给予经济处罚,该给行政处分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促进各执法环节、执法岗位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强化司法保障,力争综合治理。一要加强同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增强执法刚性,提高办案效率。完善案件移送制度,建立相应的联动工作制度和办法,积极稳妥地做好稽查案件执行工作和抓好涉税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使地税、国税、公安既各负其责,又相互支持,对那些达到移送标准的涉税案件,要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汇总移送、专案移送等形式,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从而形成对偷税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二是稽查控管措施前臵。在稽查实施过程中,有证据证实被查纳税人偷税数额较大并发现有明显转移、隐匿商品货物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应责成纳税人预储税款、罚款或提供纳税担保,对拒不预储税款、罚款或不提供纳税担保的,可以提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使税收执行手段前臵。
(五)全面落实“四位一体”的互动工作机制,提高稽查工作效率。加强部门配合,积极开展互动工作,并随时对稽查工作中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分析,研究案件特点、规律和成因,归纳行业或区域存在的共性税收问题,并根据专项检查的税务稽查结果对税收政策落实及征收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管理建议,在互动平台上发布分析报告。评估环节移交的税务局稽查案件优先实施税务稽查,结案后及时将稽查结果反馈给征管部门,针对稽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户形成稽查建议书送交税源管理部门。对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行业性问题、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以书面形式及时向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外查内促”,提高征管工作水平和效率,真正发挥税务稽查“外反偷骗、内防不廉”的作用,从而发挥稽查系统的整体功能。
关键词:信息化,角色,转型
日常教学中, 我时常在探索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角色该如何转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激发学校教育的最大效力?”一路实践中, 我有了点滴思考和认识, 现与大家共享自己这些收获, 不妥之处恳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一、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当好指挥家
教师职责的重要内容是启迪学生的智慧“火花”, 并帮助学生将智慧“火花”燃成智慧“火把”。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火花”燃点, 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当好指挥家。
下面是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1. 提倡创新思想,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创设育人环境, 放飞学生心灵;引导和尊重学生, 形成师生共同分享教学过程的良好教学氛围。
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 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现象主要表现有三:一是, 操作水平悬殊较大, 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二是, 文化学科成绩与计算机水平倒挂的现象;三是, 出现了大部分男生普遍比女生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的现象。存在这种高低悬殊差异的现象, 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来说倒是一件好事。存在差异, 就存在机会。因为学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就信息技术而言, 始终存在着“你追我赶”的现象, 没有谁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 也没有谁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从教学实践中, 我看到这种“面对困难一筹莫展, 而当同学或者老师在旁‘一点就通’”的现象时, 我突发奇想, 何不把这种“一点就通”的学习现象与效果进一步扩大呢?于是, 我就对令班学习情况进行了摸底, 按照男女生搭配、好与差搭配的原则进行了重新分组。通过一学期的实验表明, 整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都有了明显提高。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工作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 关键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当好指挥家。要正视问题, 正确分析问题, 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化解矛盾, 变不利为有利, 争取工作上的主动。同样, 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放下心理包袱, 勇于探索知识, 去收获自己的未来。
2. 根据实际情况, 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采取各种形式, 合理调控课堂环节, 争取最大的课堂效率。
教育是一个耽误不起的事业, 我们应立足于现实情况, 积极行动起来, 争取让这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的应用, 让我们的学生尽早地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组建微机兴趣小组, 合理分配人员, 严格管理”, 这是我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又一教学思路。
(1) 根据不同学情, 分配好异质小组, 组内实行“兵教兵”, 组间实行“兵比兵”战术。这样, 学生的上机气氛比较融洽, 课堂纪律也就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这样做, 也便于教师辅导和学生互相学习,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集体观念都有较大的帮助。
(2) 制定奖罚措施, 严格课堂管理。我在这方面体会最深的就是要充分发动学生, 充分发挥班干部、课代表以及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 实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良好班级教学管理模式, 从而为争取最大的课堂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我们只有立足于实际, 积极摸索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 创造最佳课堂效益, 才是面对现实的一条最好的出路!
二、教师要做个智慧的启迪者, 收获未来的播种者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为此, 我们教师应该保持一种高度的敏锐感, 去主动把握技术的变化趋向, 并要深刻地领会这其中的蕴涵, 再把这其中的精髓传达给学生。同时, 还要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尽量做到“身体力行”, 引导学生建立起“懂信息, 用信息, 离不开信息”的“信息意识”, 在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中, 学生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 自觉运用信息的能力也会逐渐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 教师角色的发展和变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的过程, 也是个因人而异、灵动活泼的过程。其中的很多奥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的教育态势, 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的准备, 而且还要有长流水、开拓新水源的能力。因此,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我们要因材而异, 放飞我们的学生, 让他们在探索中长大, 在疑问中收获, 在迷茫中走出一番新天地。
税务稽查的询问是指在日常稽查工作中,为进一步获取证据,固定证据,而向当事人、见证人或其他有关知情人问话了解落实案情的活动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税务机关在实施税务稽查时,有权“询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问题和情况”。询问是税务稽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活动,是法律赋予税务稽查人员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询问稽查案件有关人员,税务稽查人员一方面可以发现调查取证的线索确定检查的重点或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审查核实印证其他证据,使稽查案件证据链条更加完整。做好稽查询问对于查明案件事实和准确定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日常稽查工作中询问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税务稽查人员由于对询问的认识不到位在工作实践中很少采用询问手段来获取案件的有关证据或由于较少的采用询问取证对询问取证了解不多造成在税务稽查询问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致使询问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稽查定案的有效证据或法律赋予的询问权未能发挥最大作用。
(一)主题不突出,内容拉杂,缺乏严谨。做询问1 笔录之前没有列提纲,心中无数,想到哪里问到哪里,需要查清的事实问了一半戛然而止,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面想起来继续问,关键问题没有问到,即便做了几次询问笔录仍起不了作用。
(二)询问方法不当,缺乏询问技巧。有的稽查人员做询问笔录前先将问题讲得非常严重,想以此迫使被询问人尽快地如实讲明实情,这一做法有时会起相反的作用,且有恐吓、诱供的嫌疑,造成的后果,要么被询问人全部按照询问人的意思讲,留下了诱供痕迹,要么就是被询问人产生了心理抗拒,以沉默对之。有的稽查人员口气生硬引起被询问人逆反心里拒不配合;有的稽查人员担心被询问人事后报复态度不端正过分迁就被询问人或过早泄露自己真实意图让被询问人有了防备造成询问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稽查人员在询问中过早对问题定性造成事后被动。
(三)询问纪录不规范,证据效力不高。有的被询问人怎么说就怎么记,一字不差,缺乏逻辑性;有的稽查人员忽略了被询问人文化、个性差异过多地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记录,极大地削弱了笔录内容的真实性;有的检查员做询问笔录不认真,字迹潦草,旁人看了尤如天书,乱涂乱改,影响了询问笔录的效力。
(四)询问不及时,丧失案件查办有利时机。许多2 案件由于未及时做询问,不能及时发现疑点确定方向查出问题,给当事人有可乘之机,销毁证据,统一口径,增加办案难度和阻力,造成工作的被动,甚至整个案件的失败。
(五)询问程序不完善,询问笔录效力有待商榷。在询问被询问人时,税务机关应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进行,并出示税务检查证和《询问通知书》。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稽查人员忽视了出示送达《询问通知书》这一环节,或因觉与被询问人已熟悉而省略亮明身份环节,直接询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有关单位(法人)、个人。询问结束后,《询问笔录》应当交当事人核对,当事人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当事人宣读,核对无误后,由当事人签字(章)或押印;当事人拒绝的,应当注明;修改过的笔录,应当由当事人在改动处签章或押印。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税务稽查人员不够重视这个问题,有的询问笔录最后无询问人员、记录人、被询问人签字,或有的是他人代询问人员、被询问人签字,这些都会影响笔录的效力和合法性。
二、做好稽查询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做好询问的组织工作。
1、做好询问的准备工作。询问前首先拟定好询问提纲,列明本次询问需要了解的问题,充分预见询问可3 能出现的情形,做好预案准备,做到有的放矢,使询问的针对性更强。
2、注意询问的程序规范。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实施。在询问前向被询问人送达《询问通知书》;询问时,稽查人员必须有两人以上参加,告知被询问人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如实作证的义务和作伪证、假证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提高其如实作证的自觉性。同时询问应当个别进行,不能同时对两人或集体询问;在询问过程中,稽查人员不得引供、诱供、暗示,更不能采用暴力、胁迫、欺骗等非法手段进行询问。
3、注意询问地点的选择。询问地点可在税务机关的办公场所也可在被询问人的生产经营场所但该地点应保持安静避免外界打扰。场所选择或布臵应使被询问人认识到询问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应该认真对待。
4、注意询问时间的安排。询问时应根据询问计划合理预计询问用时,安排合理开始时间,保证询问在正常工作时段进行。就同一问题向多人询问应同时开始或在询问时间安排上使被询问人无法就询问事宜进行交流。
(二)注意询问内容的取舍
1、询问内容的关联性。询问内容要与案件事实具有4 关联性。询问是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限,是为查明案件事实服务的,询问的内容应与案件相关。询问的内容要与被询问人工作职责相关或必要经历相关,不能询问与案件无关的内容或个人未亲身经历的内容。
2、询问内容的合法性。询问记录的内容要证明询问的程序完备,例如履行了表明身份亮证告知的程序;体现形式合法,如实记录的基础上如发生修改应由被被询问人在改动处押印,最后询问人和记录人签名不得代签。
(三)掌握询问的技巧
由于涉税违法案件的主体大都是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经理,他们往往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或经过专业人员或机构精心谋划,具有一定的应对检查的能力,这就要求询问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在询问时讲究方法和策略,在发问用语、发问方式、询问时机的等方面注意技巧和方法。
1、试探性发问
试探性发问一般用于初次询问,最好尽早安排进行。不要一开始就问关键重大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询问人对询问是否成功没有把握,所以应先进行试探性发问,如:“你叫什么名字?”“年龄?”“家庭住址?”5 两、三句话是常规性的,具有查明身份的意图,被查人也不会有什么反感,可以起到缓和被查人紧张心理的作用。通过试探性发问,看对方能否交待税收违法与犯罪事实,了解被查人配合税务稽查的态度,同时可以观察了解他的个性、特点、智力水平、道德品质和他采取什么方法对付询问。经过试探性交流,询问人对被查人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态度是坦白或比较坦白的,心理是狡辩或者抗拒的,个性是通情达理或粗暴恶劣的,为继续发问或下一次询问创造条件。如在调帐后马上进行的第一次询问一般采用发散式提问,询问回答的自由度较高,对法人的询问,询问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业务流程等基本情况,询问财务人员企业资金收支情况,银行帐户开户情况,询问生产经营人员材料采购、营销方面的问题,不显示询问的目的性,似乎只是一种简单了解,将所有的询问笔录内容汇总与账务分析比对看能否发现检查方向。
2、简单发问
为了使被查人听明对话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定向反馈,防止似是而非,生硬难懂的字眼出现,以免被查人答非所问,或模棱两可,甚至造成误解,增加被查人陈述的心理障碍。根据询问情况和策略需要,采用6 简单用语。如被查人已进入交待税收违法与犯罪行为状态时,立即显现出较少顾虑和狡辩的可能性,为了明确肯定某种情节、某件证据,可以简单明确的提问,让被查人作出回答。因为此时,被查人税收违法与犯罪事实已基本明朗化,用不着多加修饰的去引导、暗示,只是注意言语不要过于刺激对方。这样会更显得询问人是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加深被查人对询问人敬畏心理和依赖的心情,积极配合,如实陈述。比如我们经过外调发现企业一笔帐外收入也获得了一定相关证据,我们可直接就该笔交易或事项进行询问,促使被询问人就特定问题作出解释,获取调查事件的具体信息。
3、委婉发问
在询问中,可根据时间、地点、对象和对案情的掌握程度及策略的需要,在不便、不愿、不宜直说的地方,故意用委婉的话,把本意暗示出来,使其意在言外,让被查人听出弦外之音来。这样就可以避免直接言词的刺激性,以免被查人产生反感。避免所设想的论据不真实、不完整,让被查人摸到虚实。避免因概念、含义、容量有限,使被查人回答受到限制。避免用语上的不文明,使被查人产生误解等。
委婉用语有两种:一种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案情有7 关的事情,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如为了让偷税分子明白偷税数额巨大,询问人不直接说被查人偷税数额巨大,而从被查人生活的变化、店铺的变化,商品数量的变化并与某件事某个人、某笔生意有关入手展开论述,使被查人知道询问人对被查人情况都很了解,烘托出询问人对被查人偷税情况是了解的,促使其如实陈述偷税事实。另一种方法是用含蓄、闪烁的话语或暗示,即使本意模糊起来,又使被查人隐隐约约地得到暗示,放弃侥幸心理防线,如实陈述税收违法与犯罪事实。
4、跳跃式发问
在询问人已经掌握了一定证据、材料,被查人不仅不如实陈述税收违法与犯罪行为,还早有防备,并对一般询问方法比较了解时采用的方法。这是为了打乱被查人事先准备的防御办法和编好的陈述及辩解腹稿的询问方法,适用于案情比较复杂的税收违法与犯罪案件。有些被查人反稽查能力较强,熟知询问方法,这时询问人适当挑出一件或几件事实情节发问,使被查人措手不及,往往被迫在陈述和辩解中出现矛盾、破绽,而无法自圆其说。有时根据询问进展也可以采取命题发问,使被查人防不胜防。
5、循序渐进发问 步步为营,逐步揭露被查人税收违法与犯罪行为的方法。适用这种方法询问,要视税收违法与犯罪案件作案成员多少,时间长短,涉及地域范围,作案次数以及案情复杂程度而定。可以按时间顺序,行为顺序,成员顺序,地域顺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询问。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给被查人造成有意无意的东扯西拉,歪曲事实,颠倒是非,以假乱真,混淆黑白的机会和容易遗漏事实情节的机会。这种方法适用于税收违法与犯罪作案时间长,次数多,数额巨大涉及面广的案件。使用这种方法,询问人必须认真阅卷,熟悉了解案件情况,将问题按时间顺序或按不同性质列出详细的询问提纲和计划。
这种外延大于内涵的提问方法,允许被查人思考、回忆并作详细陈述。询问人要认真做好笔录,一次询问不完可以二次、三次询问,只要被查人不拒绝陈述又不有意东扯西拉拖延时间,就尽量让被查人详细讲。然后将被查人陈述与拟定的询问提纲对照,审查看哪些讲了,哪些没讲,有哪些新情况,哪些仍有疑点矛盾。对被查人承认又与询问人掌握情况相符的应认定,不要复重。对没有讲的,下次再问。对新情况和疑点、矛盾应采用其他方法核实,核实后根据情况确定询问方法和内容。询问时要有重点,提问要有针对性,不9 要泛泛地问。为使询问按顺利进行,也可就一个时期、一个地方、一种类型、一次或一笔税收违法与犯罪情况逐一发问,弄清一个再转入下一个,然后综合起来研究认定,去伪存真,决不能让税收违法与犯罪事实漏网。
税务稽查执法环境,是指与税收稽查工作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作用于税收稽查执法活动的环境因素,它决定了税务稽查执法与落实税务决定的难易程度。税收稽查执法环境是税收稽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依法稽查的运行状态和结果。全面推进依法稽查,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必须营造良好的税务稽查执法环境。
一、税务稽查执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外部环境来说:
1、经济环境。(一)近年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部分事业单位的改制、出让等变革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展开,这种变革对于国有资产的盘活、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以及让企事业单位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真正主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所有权,由“公”改为“私”,企业所缴纳的税收,已经和私有后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个人收益或者分红直接挂钩,他们对于国家税收的态度,也从“无所谓”,变成了“很计较”。这必然给税收征收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随着中国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兑现,中国银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口径不断扩大,这使得原本竞争白热化的中国银行金融业更加步履维艰。银行金融业为了生存与发展,放松甚至放任对企业开户与资金的管理,这使得开户门槛低、多头开户、异地异城开户,成为常见现象。这造成税务稽查部门难以通过银行金融业对企业资金流向进行核查监控;
(三)我国目前虽然出台了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够严格,在经济生活中,部分企业在业务往来中大量使用现金,造成纸币“满天飞”,现金控制不住,使税务稽查部门无法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给税务稽查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四)大量私有企业,在建账建制方面,应建不建、能建不建,或者通过代账公司不真实记账,造成账目不能反映实际经营情况。凡此种种不正常的现象,都不利于税务稽查机关正确掌握纳税人的计税依据,极大地增加了税务稽查工作难度。
2、法治环境。
(一)缺乏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突出表现在没有一部税收基本法来统领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税务稽查执法依据存在不合理以及级次较低。目前,税务稽查部门的执法依据多是一些条例、规定、通知、办法,级次明显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务稽查的刚性,同时,国家税务总局与各地省级税务局出台的对税法的解释性文件,虽然并不是行政法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地税务稽查部门的执法必须依据的规范,这种做法,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确实是有积极的意义,但从税务法制规范化、现代化的角度来审视,是不科学的,未经法定程序,由行政机关根据工作便利的需要,自行解释法律规范,很难保证这些解释不会背离立法原旨,也难以保证多头解释不会相互冲突,不会造成执法混乱;
(三)某些司法部门,以及在这些部门工作的执法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研究学习不够,在执法中,对于涉税案件证据的采集、对于税收工作的特点,还非常陌生,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就会出现“众口众辞”,争论不休,案件久拖不决,使涉税违法犯罪难以受到及时打击。同时,由于司法办案人员税法知识欠缺,对由税务稽查人员检查的税源的案件,不熟悉相关法规,不懂得会计核算的要求,常以“证据不充分”而“不予立案”或者“不予追究”,致使有些涉税犯罪未受到应有的打击,涉税犯罪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案件越查越多,案值越来越大;
(四)现行《税收征管法》及《刑法》对保护依法征税作了不少规定,但是确保税务稽查机关强制执法与制裁的手段仍显不足。比如新《征管法》只规定了对金融单位的处罚,对由此造成的税收流失的追征没有具体规定,缺乏更进一步的有力制裁。扣押物资遭拒绝,税务机关只能请求其他部门协助。
3、文化环境。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国家,两千多年来,税收的权威性,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税收的遵从度,一直是比较好的。但是,必须看到:
(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生活在不断地发生深刻变化,随之相适应的,是人们的思想,也在积极的以及消极的方面,都发生着逐步的变化。一些人认为,只要能赚到钱,就是能人。涉税违法犯罪,不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相反,在处罚的时候,还能够得到一些人的同情;
(二)一直以来,国家都宣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取之于民”很透明,而如何“用之于民”,却很不透明,广大纳税人,对于国家税收是如何使用的,基本无从知晓,对于国家税收是如何使用在为纳税人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与纳税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上,广大纳税人基本没有知情权和话语权。在此情形下,一些纳税人认为国家税收,主要是用于供养各级国家机关与庞大的相关工作人员群体,也就在所难免。所以“用之于民”的不透明,给“取之于民”的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工作,都造成了相当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救济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福利部门的管理缺位,是严峻的社会现实。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救济,常常还需要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的自救或者相互募捐。这造成了在有些情况下,一些人认为,税务部门放松税收的高压线,给一些纳税人以税收方面的照顾,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4、社会环境。突出的问题是:
(一)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从地方招商引资本、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税务稽查部门的工作缺乏应有的理解与支持,有的时候,还消极对待税务稽查机关的执法。
(二)新《征管法》明文规定工商、金融、海关等部门应与税务机关加强合作和配合,但由于规定不具体,在实践工作中落实的还显不够。某些部门,有的时候还不能很好地支持与配合税务稽查机关的工作。
(三)一些税务稽查部门从事稽查工作,必须寻求协助的政府部门,虽然能够给予一定的支持,但配合的力度尚显不足,时常还向税务稽查机关索要档案查询费用、办案经费、设备器材与福利等等费用,作为协助执法的“筹码”。
5、科技环境。目前我国税务系统的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信息口径不统一、网络不健全等问题,尤其是在信息采集方面,企业对于个人的分配、企业现金的流向等重要信息,还远没有纳入信息化系统,税务稽查部门无法通过信息系统查询。而就税务系统内部信息交换查询而言,尚无法完全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沟通和了解,跨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就更加难以做到。由于无法做到在一个有效的计算机信息环境里实现对信息的充分采集、存储、输出和利用,直接造成税务稽查工作中无法实现数据对数据的对话,只能是概念对概念,造成信息质量差强人意,工作效率低下。在计算机的使用上,处于事实上的手工“自动化”状态,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化。
(二)就税务系统内部环境来说:
1、对税务稽查在税收征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统一认识。税务稽查,是着眼于“打击型”,还是着眼于“服务型”,在实践中一直有不同观点,而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会有不同的税务稽查实践。“打击型”的观点认为,税务稽查应该凸现严厉打击,通过对涉税违法犯罪的严厉打击,创造公平公正的经济秩序,来体现税务稽查服务经济的根本目的。而“服务型”的观点认为,税务稽查应该以具体的纳税人为中心,以帮助扶持为重点,淡化税务稽查“利剑”的锋芒。以此来制造“宽松”的投资与经济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迫切目标的指导下,要求税务稽查部门从保护税源的角度,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采取“从宽”的做法,这使得税务稽查部门高举稽查“利剑”,却难以痛砍涉税违法犯罪的毒瘤。
3、信息化支持的不足。由于前述的信息化建设的种种不足,使得税务稽查部门还难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快捷地筛选案源,科学地整合、调配稽查资源。目前,由于信息化系统在筛选案源方面,作用有限,税务管理人员和管户之间,由于信息化系统作用有限,常常一个片管税务干部,需要管理数百户企业,就南京国税系统来说,全部税务干部为2100余人,但需要管理15.8万户企业,这必然会形成精细化管理目标和粗放型管理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4、考核模式的欠缺。目前“征、管、查”相互分离与独立的格局下,税务机关的考核部门对“三条线”的考核,做了严格的规定,明确的各自责任,提高了各自意识。但也出现了不科学的考核模式,突出的就是,一旦税务稽查部门在执法中,查出纳税人的问题,考核
部门就会直接对征管部门作扣分扣奖处理,实行责任追究。把稽查部门查出问题,机械地推导出征管不力的结论。这就造成了稽查部门执法时有顾虑,征管部门的人员也千方百计为被查对象说明、说情,站在纳税人一边应对稽查,使原本简单的案情和处罚定性变得复杂化。
5、税务稽查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总的看,税务稽查干部整体上是能够适应依法稽查要求的,但干部相互之间也有明显差距:一是部分人员责任意识差,缺乏爱岗敬业精神,长期在“铁饭碗”、“大锅饭”的机制下,工作懒懒散散,不求上进。二是部分人员适应能力差,缺乏勤奋好学、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三是极少数人员法纪观念淡薄,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老好人”,不愿意得罪人。
二、营造良好的税收稽查执法环境的对策思考
营造良好的税收稽查执法环境,消除依法稽查的障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须将其放在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
1、加快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
一是在税制上,应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优化结构。分税制要彻底,应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划分财权,使事权与财权有机统一;流转税制中应扩大资源税规模,完善增值税制,增强可操作性;所得税应将内外两套税制合并,实行国民待遇;要根据新形势需要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并加快“费改税”的步伐。
二是应尽快制订《税收基本法》,用以指导和统领各单行税法,并对各单行税法的税收共性问题做出统一规定,对税收法定原则、立法原则、执法原则、管理原则等做出明确界定,并赋予税务稽查机关必要的强制执行与制裁权力。
三是要完善税收法律法规的解释制度。对于税收法律法规,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立法制度的要求,按照规定程序,由规定的部门进行权威解释。以做到法律法规的解释,严扣立法原旨、规范科学。
2、强化司法监督,搞好部门配合税收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需要有关部门的协助与支持。作为法定责任和义务,有关部门应当尽力使用自己的权力或掌握的信息资料协助税务稽查机关依法稽查,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有责任、有义务配合协助税务稽查机关履行执法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必须给予严格的司法监督,对消极对待、甚至采取对立的态度的,必须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一是将税收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及其对各部门的考核体系中,对于干扰税收稽查执法的,既要承担行政责任,也要承担法律责任;二是要坚决惩治司法腐败,对于在税收上徇私枉法的司法人员予以严惩;对涉税案件该办不办,久拖不决,造成税收流失的,应追查相关人员责任;三是加大追究相关单位不配合税务稽查执法的责任,例如对对银行等部门该协助扣款不履行义务的,除由其负责赔偿流失的税收外,还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3、改进征管,完善内部机制
(1)改进征管手段和征管方式。应加快各种税控机的研制、推广和运用,除税控加油机外,还应加强税控开票机、税控售货机、税控里程表、税控衡量器具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用。采取各种方法要求所有企业尽快实行电算化,实现企业计算机与税务机关联网。今后应该逐步实现对不能实行电算化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不予注册,以提高监控与稽查的效果。
(2)改进考核方式。不能把稽查部门的工作成果,机械地等同于征收管理部门的工作失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征、管、查”三个部门都卸下思想包袱,以做到轻装上阵,在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做好密切配合。
4、提高税收稽查执法水平
税收稽查执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源结构和征管对象的日趋复杂,实际工作中的税务稽查执法的难度还在进一步加大。这就要求税务稽查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此,就必须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一要强调“逢进必考”的原则,建立税务稽查人员的选用制度,把好入口,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不能进;二要强化培训,使现有稽查队伍的执法水平尽快提高;三要开放出口,对不适合稽查执法工作的人员,要调整到其他部门和岗位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使税收职能充分予以体现。
5、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针对税收征管信息采集上的不细致、不准确、难共享而导致的稽查执法信息混乱的现象,应该加快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建设,优化规范税收稽查执法工作的信息手段。要按照依法稽查的内在规律和信息采集、审核、加工、应用的内在要求,盘活散置于征管一线的大量信息流,与业务流进行有机整合,要实现各国家机关涉税信息的充分交流与共享,使稽查部门可以更科学和更有效率地选案、查案。
6、加强税法宣传
税务稽查是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的有力武器,是维护税法刚性、规范税收秩序的有效途径,也是税收征管体系的最后一道屏障。笔者基于基层税务稽查工作实际,分析当前税务稽查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提出通过聚焦主业、创新方式、带好队伍,充分发挥稽查职能、全面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
一、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是税收服务大局的迫切要求 做好税务稽查工作,要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必须抱持“逆水行舟,慢进也退”的紧迫感,必须倍加珍惜并善加把握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建设,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
(一)税务稽查现代化是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部署税制改革,使税收的职能作用超越了经济层面,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之一。税收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征管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税务部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税务总局王军局长在2014年全国税收工作会议上描绘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努力推进税务部门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主力军。作为实现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必须以法制化、专业化、高效化为抓手,积极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促进建设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规范税收执法,有效打击涉税犯罪,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从而推进税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是应对税源发展变化的破题之举。当前,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带来税源的复杂性、流动性,给税务稽查带来了巨大影响和严峻挑战。当前,税法遵从不高,第三方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重点税源监控力度不足,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恶性偷税骗税案件频发,涉税犯罪手段日益高明,并呈多样化、职业化、网络化、团伙化的态势。这对税务稽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不懈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是推进破解这些征管难题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基层税务稽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基层税务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工作形成了无形的掣肘。以台州市为例,虽然近年来税务稽查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以下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一)偏于任务导向,稽查威慑力不强。一是存在着“面广案小”的问题。目前稽查偏向于以任务为导向,导致了只片面注重完成工作目标,而不重视建立稽查威慑,存在着摊子铺得大、项目立得多、小案比例高、处罚力度小等问题。2013年台州市全市国税稽查系统查处违法案件651户,查补税款1.5亿元。其中查补税款在1万元以下的案件215户,占33.03%;5万元以下的案件361户,占55.45%。二是存在着偷税处罚率整体偏低的问题。2013年全市查处的偷税案件有411户,整体偷税处罚率为60.6%,刚刚超过了50%至500%的法定自由裁量权的下限,最高的也仅处以1倍罚款,偏低的处罚率,导致没有充分发挥自由裁量权的惩戒、警示和教育作用,稽查威慑力不够强。
反观一些发达国家的税务稽查,以打击大要案为导向的趋势十分明显。普遍表现为重质量、轻数量,集中资源重拳精准出击,检查铺面不广,检查企业以大企业为主。如美国实施分类分级的轮查制度,对跨国公司每年检查一次,中型企业3至5年检查一次,较小的企业采用随机抽查方式,可能5年以上才检查一次;法国主要以大企业稽查为主,对企业检查面不足1.7%;日本一年只查两个案件,都是以大案要案为主要突破口,真正做到打击一个、震慑一片。因此,从提升稽查效率、促进稽查现代化的角度来说,目前税务稽查工作在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和提高威慑力方面亟需增强。
(二)观念认识偏差,服务能力薄弱。一是对服务型税务稽查的认识不到位。目前部分稽查干部对服务型稽查主要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种是将执法与服务对立起来,片面认为稽查的职能就是打击税收违法行为,与为纳税人服务并无多大关系,甚至认为刚性的执法与柔性的服务“水火不容”;另一种是将服务型稽查简单等同于在检查中放宽政策、“开口子”,既没有真正去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损害了稽查执法权威。二是稽查人员素质与构建服务型稽查的需求不相适应。部分稽查人员的业务知识更新不及时,知识面单一,看问题停留在表面。在查办案件时只求发现问题,不求查找原因;只求税款入库,不求帮助整改。纳税人一旦缴清欠税就万事大吉,对企业的涉税违法行为提不出正确的账务处理以及具体防范措施,稽查服务流于形式。
(三)管理创新不足,稽查效率不高。一是稽查手段匮乏、方法单一。目前,税务稽查案件的查办仍是以手工查账方式为主,一般案件由一名主查人员负责,独立承担下户实地检查、检查账簿资料、检查银行账户、外出调查等全部检查任务。这种单一检查人员全过程承责的办案方式,存在着办案效率不高、检查过程监督不易等弊端。二是缺乏有效的内部竞争激励机制。在稽查队伍中,吃大锅饭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挫伤了稽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上进心。据统计,2013年台州市国税市本级检查人员人均年查办案件为3.5起,部分检查人员一年甚至仅办一个案件。三是稽查干部年龄老化,人员结构亟需优化。台州市国税局市本级一线检查人员平均年龄达47岁;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缺乏,如市本级取得“三师”资格的人员比例仅为1.67%,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仅为1.6%;部分稽查人员工作能力、业务素质较低,税收业务不精、不专,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稽查工作要求。
(四)制度建设滞后,执法规范不够。一是缺乏细化的工作规程制度。2010年实施的新《稽查工作规程》对稽查执法行为作出了规范性要求,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细化制度对稽查行为、流程、时效和裁量等进行量化约束与监督,实际实施效果并不尽人意,与制度制定的初衷尚有一定差距。部分检查部门和人员工作浮在表面、态度马虎,稽查文书的使用、制作不规范,导致案件查办质量不高;有些案件存在疏漏,经不起推敲和复查;有些案件长期积压在手,几年不能结案;有些案件因举报人对办案工作不满而反复举报乃至上访,举报层级越来越高,矛盾不断激化。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对检查环节监控不够严密,导致出现弄虚作假、避重就轻、查多报少等以案谋私的违反廉政纪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稽查队伍的声誉,进而损坏了国税部门的整体形象。
三、全面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的工作建议
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查处税收违法行为,维护税收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使税务稽查真正做到为税收秩序除害祛弊、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应当顺应形势、聚焦主业,明确使命所在、职责所系,以改革的精神直面挑战,以创新的思维破解难题,以实干的态度创造业绩,切实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
(一)聚焦主业、增强威慑,优化服务、促进遵从 税务稽查现代化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要认清新的历史时期稽查工作的新使命、新任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站位,聚焦税务稽查打击涉税犯罪的主业,充分发挥税务稽查以查促管、以查促收的作用,准确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促进纳税遵从,维护经济秩序稳定运行。
1.提高执法刚性,提升稽查威慑力。面对偷骗税等恶性案件,要敢于亮剑、敢于担当,提高稽查执法刚性,用好自由裁量权,探索与案情相匹配的处罚机制,打击一个、震慑一片,充分彰显稽查执法威慑力。加大同公安部门的协作办案力度,提高重大案件公安提前介入比例,严厉打击恶性偷逃骗税案件,牢牢守卫税收最后一道防线,维护公平公正的税收秩序。
2.做到执法与服务有机结合。秉持“执法加服务等于税收遵从”这一国际通行的税收管理理念,做到执法和服务两手抓,执法如山、服务如水,案件唯质不唯量,主动服务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扶持的重点行业,多开展辅导式检查,进行风险排查,减少涉税风险。将“说理性”执法融入稽查各环节工作,建设“透明稽查”。加强同地税、海关等相关部门联系沟通,推进国地税联合办案,避免重复、多头检查。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依法诚信纳税氛围。如果说税收征管要不动声色,那么税收执法就应有声有色。稽查既要重视执法,也要重视宣传,做到“惩恶”和“扬善”同步推进。要对重大涉税案件查处情况进行曝光,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进一步震慑涉税违法犯罪活动,让不法分子畏惧战栗,让心存侥幸者引以为戒,维护稽查执法权威,这是惩恶;同时,要加强涉税服务的宣传,配合纳税服务部门做好纳税信誉等级评定与宣传工作,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正面效应,这是扬善。只有两者同时推进,才能形成良好的税收执法氛围。
(二)深化改革、创新方式,整合资源、提高质效 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整合资源、优化机制,以改革创新为稽查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要通过改革创新来面对挑战、迎接未来,关键是要站得高一点、想得透一点、设计好一点、改革实一点。
1.创新资源整合方式,加强稽查专业化建设。稽查专业化管理,就是通过稽查人员的分类整合、被查企业的分类整合,培养专业化的行业检查和专项检查的人才,建立行业检查和专项检查的人才库,从个人管理向团队管理转变。实施分级分类稽查,推动多级联动,加大下查一级力度,集中优势兵力对典型案例进行查处。主动迎接与适应信息化的时代浪潮,积极转化应用信息化新技术新手段,实现从依靠手工查账向运用信息化手段查账的转变。促进人力资源配臵的进一步优化,也有利于培养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有专门特长的税务稽查专业化人才队伍。
2.注重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扁平化的组织机制建设,推进稽查工作向集约化迈进。虽然实体上市与县(市、区)稽查都是实体组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做强市局”的思路,探索推进县级稽查资源向市级“虚拟”集中,统一调度整合全市稽查力量,抽调精干人员,开展大要案检查。可以在市域范围内,根据本地经济及产业特点选择一些行业进行行业联合检查,从而提高检查效率,减少办案成本,减轻纳税人负担。市、县(市、区)稽查工作要有分有合,市级稽查局要加强对县(市、区)稽查相关工作的指导,全市稽查要树立“一盘棋”的理念,逐步形成集中选案、分类检查、分级审理、强化执行的集约化稽查模式。
3.加强规范化执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现阶段征纳矛盾日益突出,呈现利益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这对税务稽查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对涉及稽查四环节和各项内部管理的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修订,确保严格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实施稽查。建立案件初查报告和督察制度,确保案件全程受到监督。要合理合法使用自由裁量权,发挥自由裁量权的震慑和促进作用。要探索建立集查前培训、查中交流、查后建议于一体的“三位一体”的行业检查机制。在查前,通过有针对性的行业专业培训,提高对特定行业实施深入检查的专业能力。在检查过程中,通过交流案情、互通有无,促进执法公平,化解疑难问题,进一步查深查透。在查后,通过对案情进行总结分析,就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征管漏洞向征管部门提出堵塞漏洞的相关建议,充分发挥税务稽查“以查促管”的职能作用,形成维护良好税收秩序的合力。
(三)完善制度、带好队伍,强化激励、提升能力 税务稽查现代化的核心是稽查人才的现代化。人才是稽查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稽查人才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稽查工作的现代化。与此同时,由于税务稽查在税收征管链条中的特殊地位和职能,执法要求高、风险大、诱惑多,这无疑对稽查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扎实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深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稽查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支“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稽查人才队伍。
1.加强培训交流,提高综合能力,确保“能干事”。能力与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多培训、多交流,才能多进步、多提升。要把提高稽查干部综合素质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统筹制定学习培训计划,探索分层分类分工种的个性化培训,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新稽查方法的培训,尝试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方式。要建立典型案例交流机制与稽查案例库,以优秀样本指导稽查实践,提高业务水平,培养专业化人才。通过把培训学习成果付诸实践,从实践中学习创新,切实提高国税稽查队伍的战斗力,使之成为一支出则能战、战则必胜的威武之师。
2.以绩效考核为载体,提高稽查战斗力,敦促“干成事”。有了“能干事”,还必须把“干成事”作为目标,坐而论道不行,干而无成也不行。要干成事,必须根据稽查工作特点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并不断加以完善,形成目标明确、任务量化、节点清晰、过程可控、结果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办法的制定要充分征求稽查人员的意见,让全体干部有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而增强办法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要建立健全案件质量全程监督与案件通报机制。通过考核让先进有自豪感,让一般有紧迫感,让落后有危机感,努力打造一支有活力、有朝气、有激情的精锐之师。
一、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概述
当因变量的取值只有2个或2种可能结果 (通常编码为“0”与“1”两个数值) , 因变量为互斥的二分类资料 (显然这不是连续性变量、不呈正态分布) , 自变量对结果产生的影响不一定是线性时, 如果再用线性回归分析就不够合理, 需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来处理这类数据。
二分类因变量y的取值有2种可能 (0和1) 。设结果y=1的概率为p, y=0的概率则为1-p。假设x1, x2, …, xm表示为结果y的m个影响因素。用Logistic回归公式表示2个事件y=1和y=0发生的概率比值, 取其自然对数为:
式中, β0为方程的常数项, β0, β1, β2, …βm是模型的参数, 称为回归系数。
从前述Logistic回归方程可见, 拟合方程运算后解出β0, β1, β2, …βm的回归系数, 即可算得结果为“1”的概率 (p) 值。
与判别分析相比,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是更好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统计上讲, 判别分析依赖于严格的多元正态性和相等协差阵的假设, 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达不到的,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没有类似的假设, 而且这些假设不满足时, 结果非常稳定。
(二) 即使满足假定, 由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有直接的统计检验, 能包含非线性的效果和大范围的诊断, 在很多情况下更加适用。
(三)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自变量没有要求, 度量变量和非度量变量都可以进行回归。
二、税务稽查选案的实例分析
(一) 税种及分析指标的选择
本文针对增值税检查的选案问题, 进行稽查选案研究。增值税稽查选案指标较多, 指标体系内的指标各自反映企业纳税某一方面状况的好坏。这些指标对企业纳税情况的评价能力存在差别, 并且许多指标之间还可能存在着统计上的相关性。
本案例选择7个指标, 分别是:税收负担率、实际税率、存货率、速动比率、资产净利率、销售成本率、销售财务费用率。
(二) 案例需要用到的样本数据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某税务局, 共有86家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其中27家企业有不诚实纳税行为, 其他59家企业属正常纳税。本案例中, 随机选择39条诚实纳税企业数据和17条不诚实企业数据作为训练模型样本, 剩余的30条数据 (其中有20条诚实纳税企业数据, 10条不诚实纳税企业数据) 作为检验样本。
(三) 案例分析过程
1. 求回归方程的系数
首先根据回归分析法的思路, 将训练模型样本中的56家企业的7条指标的相关数据及其纳税行为结果 (诚实纳税为y=1, 不诚实纳税为y=0) 代入如下回归方程:
使用一定的计算机程序和算法, 求出该方程的回归系数。
2. 求训练模型样本数据的P值
根据上面所求出的回归系数, 连同56个训练模型样本数据相应的指标数值, 代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算法相应的公式模型:
求出56家企业的相应的P值。
3. 根据求出的P值, 总结出稽查的原则
分析以上所得出的56家企业的P值, 分别观察诚实纳税和不诚实纳税两类企业的P值, 在考虑存在一定误差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 划定分界线 (本案例的分界线为0.68) , 作为一个稽查的原则。即P≥0.68的为诚实纳税企业, 反之为不诚实纳税企业。
4. 应用上述的原则, 研究检测样本数据, 得出实验结论
使用上面所得出的稽查原则, 选择30家检测样本企业作为待选的稽查对象, 再使用上面所选的7个指标, 结合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后, 求出检验样本数据的P值。
根据所得出的30条检测样本数据的P值, 以P=0.68为界将30条记录分为两组, 得出非诚实纳税企业为11家, 诚实纳税企业为19家。
将运算结果与实际稽查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1所列。
注:类别1为诚实纳税, 类别0为不诚实纳税。
三、总结
由检验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用于税务稽查分析的准确率为60%, 而人工选案的准确率只有20%左右, 所以该方法用于税务稽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为实际的税务稽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孙迎茂.浅议分级分类税务稽查实施的若干思考[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8.
[2]李亘.数据挖掘技术在税务稽查选案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07.
【对税务稽查在改革中转型的思考】推荐阅读:
提高税务稽查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10-30
税务稽查强制执行10-07
当前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10-06
浅论改革税务体制的思考10-01
对税务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11-17
浅谈我对税务会计师的认识与作用07-23
税务干部队伍建设中女性队伍的重要性10-05
在税务系统办公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18
优化稽查服务 规范稽查行为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