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转型发展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

经济转型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篇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增强发展新动能、促进社会就业、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支持政策和举措,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有亮点、有潜力、有特色的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创新创业者的聚集地,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紧密对接实体经济,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继续推动众创空间向纵深发展,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强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总体要求。

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更大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配套支持全程化。通过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模型加工、知识产权、专利标准、中试生产、产品推广等研发、制造、销售相关服务,实现产业链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

二是创新服务个性化。通过整合专业领域的技术、设备、信息、资本、市场、人力等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高端、更具专业特色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

三是创业辅导专业化。通过凝聚一批熟悉产业领域的创业导师和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举办各类创业活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适合产业特点的创业辅导服务,提高创新创业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更多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创业者开放创新资源,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的对接,让市场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要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扩大“双创”的源头供给,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使科技人员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三是坚持服务和支撑实体经济发展。要与“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发展行动等相结合,促进龙头骨干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制造+服务”的智能工厂模式,培育更多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培育新业态,催生新产业。

二、重点任务

(三在重点产业领域发展众创空间。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先行先试,针对产业需求和行业共性技术难点,在细分领域建设众创空间。

(四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建设众创空间。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创业主体协同聚集,优化配置技术、装备、资本、市场等创新资源,实现与中小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创客群体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

(五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发挥科研设施、专业团队、技术积累等优势,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通过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增加源头技术创新有效供给,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六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双创基地。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各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双创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等要结合国家战略布局和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发挥重点区域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园等共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七加强众创空间的国际合作。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先进创业孵化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共同建立高水平的众创空间,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与国外创业孵化机构合作建立投资基金。支持众创空间引进国际先进的创业孵化理念,吸纳、整合和利用国外技术、资本和市场等资源,提升众创空间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大力吸引和支持港澳台科技人员以及海归人才、外国人才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在居住、工作许可、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创新政策工具,挖掘已有政策潜力,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形成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体系。

(八实行奖励和补助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综合运用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对众创空间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补助。支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提供服务。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可以申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技术创新领域,支持包括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胜项目在内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团队,推动众创空间发展。

(九落实促进创新的税收政策。众创空间的研发仪器设备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可按照税收有关规定适用加速折旧政策;进口科研仪器设备符合规定条件的,适用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众创空间发生的研发费用,企业和高校院所委托众创空间开展研发活动以及小微企业

受委托或自身开展研发活动发生的研发费用,符合规定条件的可适用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研究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符合规定条件的众创空间可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

(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引导和鼓励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与众创空间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鼓励天使投资群体、创业投资基金入驻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开展业务。鼓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支持众创空间发展。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试点地区探索为众创空间内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试点投贷联动。支持众创空间内科技创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十一支持科技人员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高校、科研院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有关规定,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带项目和成果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探索完善众创空间中创新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创业项目知识产权申请、转化和运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给予支持。进一步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使之更有利于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十二调动企业参与众创空间建设的积极性。企业建设众创空间的投入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国有企业对众创空间投入较大且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适用有关科技创新考核政策。充分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形成的闲置厂房、空余仓库以及生产设施,改造建设众创空间,鼓励企业通过集众智、汇众力等开放式创新,吸纳科技人员创业,创造就业岗位,实现转型发展。

(十三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大力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引导民用领域知识产权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运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中的二次开发费用,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可以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向众创空间开放共享的专用设备、实验室等军工设施,按照国家统一政策,根据服务绩效探索建立后补助机制,促进军民创新资源融合共享。

四、组织实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要加强对众创空间建设的宏观指导和工作协调,结合行业和地方发展实际,推进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建设和发展。加强对众创空间发展情况的监测、统计和评估。建立统一的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各

地区各部门对众创空间等平台的扶持情况要上网公示,做到公开透明,避免多头重复支持。

(十五加强示范引导。鼓励各地、各类主体积极探索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新政策、新机制和新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要素集聚区域的管理部门要率先行动起来,主动做好服务,为众创空间的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开展先行先试,作出引领示范。

(十六加强分类指导。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具体需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实现重点突破,增强示范带动效应。要统筹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众创空间在不同区域的建设和发展。

(十七加强宣传推广。及时总结和交流众创空间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模式新颖、绩效突出的案例进行宣传推广,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对众创空间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业项目、创业人物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在全社会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经济转型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篇2

关键词:五大发展,外向型产业,经济转型

1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增量调整结构,优化产业结构

创新是我市激发转型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和培养造就创新性人才这个关键,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根据我市三大产业特点,积极拓展第二类产业,并带动第一类及第三类产业的发展,以增量调整结构。积极破解第二产业中“一煤独大”非煤产业支撑力不足这个“瓶颈”,坚持重点,推动形成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培育发展石墨加工等新兴产业,做精绿特色农业、做大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四个发展新动能”,不断做大非煤产业增量。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和深加工,以“煤头化尾”为抓手,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以新兴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依托,重点以宝泰隆稳定轻烃、隆鹏清洁化学品等在建煤化工大项目为牵动,推进传统焦化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现有初级产品向合成化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方向延伸,探索与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发展现代煤化工产品,建设煤化工工业园区,培育煤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煤焦化产业,做精煤焦油深加工产业,开发煤化工系列及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发展以焦油、煤气、苯和焦炭原料源头的四大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醇、酸、烃、醚、酯及下游产品和碳质材料、清洁燃料等产品为主的多元煤化工产业体系,打造七台河煤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煤头电尾”为抓手,发展煤电产业。推进产品创新的关键是科技人才,要创新人才引进体制机制,要能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使人才成为七台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2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各方面全面发展

要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统领,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我市的优势与短板,努力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市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我们矿产资源丰富。七台河已探明有煤炭、石墨、大理石、黄金、膨润土等30余种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品位较高,开发开采潜力巨大,特别是石墨资源储量丰富。石墨烯被誉为“黑金”、“万能科技材料”,在诸多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地被探索和发现,有望带来革命性进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在煤炭市场持续下行的情况下,我市应该把石墨矿藏储量丰富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做好以石墨为主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培育。

2013年我市正式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园林城市”。自然环境的优化,结合原有的煤炭工业布局,可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和资源。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自然环境优势,结合石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大圈国家森林公园、青松岭森林公园、英伦庄园、吉兴河水库等景观,很好地把这些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

3贯彻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由“乌金”变“新绿”的路子

首先要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以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要,加大玉米种植,稳定并适当增加水稻、大豆、杂粮、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其次,要坚持发展绿特色农业,继续实施“三减”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上,坚持走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大力发展市场化农业绿色食品达90万亩,获得有机食品标识31个、地理标识认证4个。牢牢抓住全国、全省大力发展食品产业的契机,积极引进粮食、果蔬和肉类等精深加工产业。

4 推进外向型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内陆经济开放新模式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省于2014年8月28日向党中央、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黑龙江省构建“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请示》,并获国家批示。龙江丝路带建设为我市对外开放,推进外向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作为资源枯竭城市的七台河市,在贯彻落实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要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好现有的区位、资源和产业等优势条件,尽快融入到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当中,有利于完善我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优化我市多元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市运用世界眼光,拓展开放思维,探索建立内陆经济开放新模式。因此,我市要加快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商贸物流业和物流集散基地建设,扶持已有外贸型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强化对俄日韩的合作。为外贸进出口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发挥海关监管仓库作用,增加检验检疫职能,加强通关报关能力。进一步强化产业招商,继续争取吸引一批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在我市落地发展,探索建立内陆经济开放新模式,形成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5 贯彻共享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明确要求。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市委市政府在过去经济困难时期,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民生投入力度不减。政府报告资料显示,我市去年财政民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73.1%。保障性安居工程深入推进,煤矿棚户区完成安置分配8 605套,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建设4 421套;建成城市棚改房800套、公租房273套,改造农村泥草危房476户,完成暖房子工程100万m2。社会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新农保和城居保统一合并为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50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3 500元。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升,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大力推动创业就业,积极帮助七矿公司解困发展,落实帮扶资金2.2亿元,已安置和正在落实安置富余人员2 348人。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新建改扩建福泽、安民等社区服务用房6处;办结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64起,解决拖欠工资3 779万元;“民声之窗”受理解决群众诉求160件次,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成军.中国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加快经济转型 实现跨越发展 篇3

金桥盐业堪称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是有四千年产盐历史的“淮盐”生产区,“自古淮盐甲天下”之说源出于此。淮盐盐税历来是中央财政的重要来源,明清时曾占国库收入四分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党我军的“华中金库”,解放后至今又为国家贡献了数十亿元税利。而今,金桥盐业拥有五大盐场和两万名员工,在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和“一心三极”发展规划图上,承当了临港产业带区域性工业基地的角色。我们撷发展之英,聚发展要素,乘国家层面战略发展的难得机遇,打破传统盐业经济的思维和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藩篱,做到“跳出”寻突破,“融入”谋发展;舍得老产业,换取新经济。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和优化升级的“软着陆”,通过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从盐业经济大踏步地向新型盐化经济迈进。在支持和确保把连云港打造成苏北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同时,也把金桥盐化做成这个新增长极中闪亮的亮点,把转型发展的文章做得既盎然生动、又实实在在。我们创新发展理念,用“跳出盐业谋发展、融入大局求跨越”的核心发展理念统领思想,凝聚人心,引领跨越。这条理念明白晓畅,实实在在。让所有员工豁然开朗,欣然领悟,直接推动了盐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刻变迁,带来了金桥盐业的蓬勃发展。

紧贴连云港市的临港开发,大力推动三个加快: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加快资源利用由低效向高效转变。目的在于活化和置换发展要素。传统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守土、单一和封闭,发展开放型与区域经济对接的新经济。置换和活化发展要素,就会让盐场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为此,我们从改变企业的投资发展方向和投资发展目标人手,把原来主要投资发展盐养经济转变到主要投资发展以盐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新经济和新型工业产业上来,做到优化产业结构,二、三产业并举,同时积极引进日本、韩国的资本和技术,为盐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抓住连云港东部城区开发的无限商机,通过园区创业淘金。做足“园中文章”。服务工业园,组织失地失岗员工到工业园从事道路保洁工作,转岗安排就业人员上千名。跻身工业园,鼓励盐场到工业园区兴办企业,逐鹿新的市场,跻身现代都市产业经营,进军房地产和商服业。自办工业园,转身发展新经济。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在公司所属盐场兴办大型工业园,放手发展自己的产业,大大提升了项目投资的凝聚效应和投资项目品位,为金桥盐化集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盐业经济到盐化经济的转型升级,是金桥盐化发展的新起点。我们把这个履行企业使命和谋求发展的新起点,定位在两个新高度上,即连云港崛起腾飞的发展高度和盐化集团做大做强的区域和行业高度。为此,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产业升级、临港互动、制度创新、和谐构建”四大发展战略,统筹处理临港开发与谋求发展、做大做强企业与为民谋求福祉的关系,大力培育“绿色盐化”,把金桥盐化集团公司建成一个主导产业突出的现代化企业、在连云港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和全国同行50强的知名企业。

在传统盐业基础上发展盐化工业有独特优势。盐是化工之母,盐化工业是百业之基。我们注意到,在上海浦东等一些经济先行区。盐化工产品持续旺需,撑起了新型工业的一片蓝天,这成为我们大力发展盐化工业的重要依据。而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决策,发展盐化工业一定要避免走高消耗高污染的“黑色化工”之路。着力营造“绿色化工”,使盐化工业从基础产业制盐到升级产业氯碱都充满绿色元素。实现清洁生产,做到上马一批盐化项目,长成一片“绿色之林”。

在新上的盐化项目中,有两个规模大、效应强的项目。即30万吨离子膜氯碱和100万吨矿卤日晒原盐,两个项目总投资额为15亿元。30万吨离子膜氯碱项目是其中的“龙头”。这个项目主要以原盐做原料,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离子膜生产工艺,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等特点。市场价值链优势明显。100万吨矿卤日晒原盐是浑身充满“绿色因子”的项目。它采用纯天然的海水日晒传统工艺,把地下矿卤引到盐滩上晒制。走现代技术嫁接传统淮盐生产工艺的创新路线,既充分利用太阳能又实现“零排放”,是一个集海盐矿盐于一炉、显著增大海盐总量、有力提升海盐发展水平的优势项目。发展这批项目既扩展了盐化项目单体规模,又有利于形成“盐—碱—化”新型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在培植“绿色化工”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改变传统产业特征明显、产量总量小、结构不合理、产业层级低的现有格局。从依靠投入拉动和拼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形成“以盐养产业为基础、以盐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以氯碱化工为龙头的盐化基地的建设,吸引了多晶硅等新产业纷纷落户盐场工业区,为构建港城新的化工产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港城经济将通过新的基础产业集群的形成,提升百业发展后劲。聚合成新的龙头产业经济,拉动苏北经济水平飞跃增长。

与港城工业和新经济互动发展,为企业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创造了良好条件,给广大员工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一是通过上马新项目、劳务输出等办法,实现职工收入持续增长,并积极引导员工投资优质项目。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二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职工医疗保险问题,2万名员工全部加入市级医保;与此同时,盐场职工住房公积金问题也获得解决。三是尽快改善盐场道路、吃水条件,确保盐场所有群众都能充分享受城市化生活的便利,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

经济转型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篇4

针对商业银行机制的不断完善,近日我们又开始了为期半月的培训学习最后再考试竞赛竞争上岗。下班后匆匆回行里学习不少为人父母者都是带着无人看管的孩子放在营业大厅,就是这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签到签退进行学习,从业务管理范围到业务操作流程再到业务技能技巧经验,系统细化地去理论学习。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因为它是以经营货币为单位,所以我们每个员工都有紧迫的使命感责任感,为了提高员工素质和业务水平,拓宽业务范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多方面展开综合柜员办理对公对私业务,所以培训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集中提升工作效率大家都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学习,大家爱岗敬业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总是觉得时间紧任务重,总是有太累了的感叹。不仅要办对私业务,还要学会办对公业务,不仅要有储蓄任务,还有证券系统业务,做一个多面复合型人才,顺应历史潮流,一切以大局为重。

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论文 篇5

关键字:转型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昔日的山西,500年逞强世界。而今山西面临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但综该试验区的设立为我们重振往日雄风提供宝贵机遇。因此,如何实现一个能源大省转型发展是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

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建立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但煤炭的不可再生的特性,随着煤炭开采量的逐年攀升而日益显露。为了山西经济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敢于创新,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在资源型地区建立优化产业布局的协调促进机制。要振兴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产业开放工程,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转移承接工程,以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强省工程,让人才引领山西转型跨越,让高新技术产业助推山西转型跨越。

首先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的战略地位。目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从传统工业产业独占天下向支柱产业多元化转变,从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向节约集约绿色的发展方

式转变。农业农村为实现这种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平台,同时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更为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山西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坚定地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气候类型,培育创新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同时更要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纵深发展,促进优势基地建设,扶植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经营来改造传统农业。要依靠文化渗透提升农业产业内涵,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依靠品牌效应打响国内市场,使现代农业真正走出一条弘扬传统之路,特色发展之路,耦合创新之路,积极鼓励资源型企业转产兴办农产品加工,加快我省转型发展步伐。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遗产使山西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省。新的历史机遇为山西旅游由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变提供了绝佳时机。山西将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确定为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旅游业被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引领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有计划有策略地打造山西旅游品牌,加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加快旅游产业的调整,打造旅游产业王牌:一是以那些重点旅游景区为主,向周围辐射,开开发新景点。一方面通过方便的交通拉近各旅游点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形成旅游网络;另一方面要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和文化上的一脉相承,使他们成为文化产品链。二是对景店进行整理和修补;三是要大力挖掘各名胜古迹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精

神价值;四是大搞植树造林,再造秀美山川,改善自然环境;五是搞好各种服务,以宽阔的胸怀,热情的姿态,方便的条件,周到的服务吸引八方来客。同时要积极开展旅游品牌的推广营销,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超常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深化细化,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基于新兴服务业成长壮大和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体系。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的矛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产品”是非竞争性的,互利的。“外溢效应”就可能对社会产生广泛的福利,使整个社会受益。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扩大城市就业,改善城市资源,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通道经济,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跟进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促进物流配送,城乡商贸,家政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扩消费,调结构,增活力,促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的促进。山西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这种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加上人民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先进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要让山西的传统文化孕育出新的现代文化,使山西特有的文化资

源变为先进的文化精品,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使悠久的文化历史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优势,才能使丰厚的文化资源变为多样的文化产品。要发展文化产业核心是要研究开发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这样才能开辟文化消费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优势文化产业,为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挖掘文化资源优势,繁荣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把发展现代文化,特别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同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要抓好策划,抓好思路,从而大力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人才的引领。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稀缺是制约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抓住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的契机,制定实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晋创业的计划,设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对引进的海外人才给予专项补助。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使海外高端人才落户山西创业。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使引才工作进入新阶段。事实证明,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催生一个新兴产业。但我们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也应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效能得到充分体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的重要手段,是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实施一批高端产业引领项目,组织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集成示范工程,以集成创新为核心战略,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行业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培育。同时要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园区,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升创新能力,助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上取得不凡成就!

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发展 篇6

王文杰/文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河南省长葛市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狠抓落实,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气势和趋势,初步走出了一条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突出新区建设,

引领经济转型

长葛新区是在原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基础上设立的,在新区建设上,我们坚持产城融合,按照“三个集中、六个一体”要求,把新区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狠抓“四园两带”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万人,新区已成为长葛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加强项目建设,

支撑经济转型

项目是发展的支撑。长葛市以全民创业为载体,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大上项目,通过投资增量调整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围绕主导特色产业上项目。两年来,围绕金刚石制造及制品、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不锈钢加工等主导特色产业,共实施重点工业项目65个,累计完成投资超过70亿元,新增经济社会效益达20多亿元,一大批新开工项目顺利完成投资讣划。

二是招商选资引项目。围绕产业延伸,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并组织小分队赴沿海发达地区开展有针对性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去年以来,先后引进项目100多个,共引进省外资金80多亿元,直接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如总投资4亿元的万顺包装材料项目、总投资5.5亿元的长海不锈钢加工项目、总投资3.5亿元的科威尔合金项目等,有效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尤其是把推动企业上市作为重点工作,建立了上市企业后备队,予以全力扶持。今年初,森源电气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使全市上市企业达4家,同时,新天地药业公司已通过光大证券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明年有望上市。

三是强化服务抓项目。实行四大领导班子成员分包、职能部门联系等责任制,全力以赴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促项目零障碍推进。今年4月is日,长葛新区一次集中开工建设项目45个,项目建设呈现出力度大、进度快、效果好的发展态势。通过项目建设,全市各类企业已达33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0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60家,超50亿元企业4家。

三、加快产业集聚,

促进经济转型

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亘点规划建设了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大周产业集聚区,积极引导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优势。

一是规划引领。按照产城融合发展要求,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并与城市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机融合,实现“三规合一、三规同标”。目前,14平方公里的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和11.62平方公里的.大周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报告均已通过省级评审,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上报省建设厅。

二是基础先行。对产业集聚区道路、排水、供水、供电、供热、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BT、BOT~式进行建设。目前,两个产业集聚区交通网络已全部建成,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天然气管道、污水管网、热力管网等正在建设,上半年,可实现水、电、路、燃气、热力、通讯、排污“七通一平”。

三是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土地、电价、规费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区发展,尤其是食品、机械制造、不锈钢加工等主导特色产业项目,实行审批优先、土地优先、环评优先,强力推动项目落户产业集聚区。同时,明确规定,凡新上工业项目,全部进入产业集聚区,区外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一律不供应土地。

四是融资激活。积极利用省扶持资金,成立3个融资平台和2个担保公司,累计融资4亿元用于路网设施、标准化厂房建设,并向区内企业担保贷款6.5亿.元。

五是集约节约。严格项目审批,抬高准入门槛,入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功能区产业定位,符合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无污染低能耗,且投资额达到亿元以上。对“两高一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四、实施产业提升,

加速经济转型

长葛是一个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城市,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加速经济转型的“重头戏”。近年来,对卫生陶瓷、板材加工、蜂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工程,改变了过去长期以生产要素大量投入、投资驱动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强劲发展势头;在肉制品加工产业提升上,推广了低温、冷鲜加工技术,低温肉制品远销国内外,众品低温冷鲜肉制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在卫生陶瓷产业改造上,以气烧代替了煤烧技术,成品率提高了80%,尤其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中高端产品,年产卫生洁具达5000万件,成为全国最大的卫生洁具生产基地,被国家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中部卫浴产业基地”称号;同时,蜂产品加工被中国养蜂协会命名力“中国蜂产品基地”称号。通过产业提升,全市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833件,连续四年居全省县(市)第一位,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行列,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率达60%以上。

五、创优发展环境,

助推经济转型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长葛市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不断提升经济转型发展的承载力。

一是创建优良的人居环境。以“四城同创”为载体,对老城区主次道路全部进行改造升级和绿化亮化美化。

二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实行“一事一议”的灵活优惠政策。

三是打造一流的服务环境。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办公;设立外商投资绿色服务通道,实行联审联批;实行企业安静生产日、一费制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外界对企业的干扰;狠抓企业周边环境治理,切实保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

六、着力改善民生,

深化经济转型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坚持每年把可用财力的一半以上用于民生投入,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率先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基本达到100%。累计建成标准他村卫生室166个,是河南省村室建设先进单位;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先后荣获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职业教育强市”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同时也是计划生育全国优质服务县(市)。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力推进创业就业。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载体,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群众创业热情,不断加大就业服务力度。

三是狠抓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

四是狠抓社会稳定。严格落实“书记大接访”、领导接待日和领导包案等工作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平安长葛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联动的全方位、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扎实开展专项严打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群众安全感指数不断提高。

晋人说晋: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篇7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所处困局

(一) 发展不足

山西经济的总体状况概括起来说, 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描述:总量小, 速度慢, 结构畸形, 人民生活质量差。具体可以用以下一组数字来说明。

经济总量上:量效俱差, 与时俱退

2009年,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7 365.7亿元, 排在全国第21位, 4年退了5位, 仅占到全国总额的2.2%。

2009年, 全省进出口总额85.5亿美元, 排在全国第21位, 仅占全国总额的0.4%;其中出口额仅有28.4亿美元。

2009年,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 093.4亿元, 实现利润428.4亿元。其中, 全年煤炭工业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分别为884.1亿元、461.5亿元, 分别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80.9%和107.7%。换言之, 就是除煤炭工业外的其他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合计起来是亏损的。

经济结构上:畸形日重

2009年,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 060.1亿元, 其中, 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 257.0亿元, 占比高达80.1%, 难怪全国都在叫我们“煤黑子”。

投资出口消费比例畸形;进出口结构和物流货物结构畸形。

在第二产业中, 行业差距几乎到了天壤之别的地步, 煤焦冶电就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0.1%, 其他行业中最大的装备制造业也仅有711亿元。

在制造业中, 如按轻重工业来分, 则轻工业增加值只有169亿元, 与重工业的3 210亿元相比, 几乎是1∶20, 差距何其大!而全国轻重工业之比是71.4∶28.6, 中部其他5省市也都是轻大于重。以至于现在山西轻工业中主要以供居民部分使用的食品工业产品有48.87%由省外调入, 纺织及服装加工类产品、家具制造业产品、文教体育用品、日用化学产品、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产品基本由省外调入, 每年从省外调入的轻工产品超过400亿元。

人民生活上:人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提高不快, 与其他省市差距在拉大

2009年,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 544元, 按2009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3 154美元, 是全国平均水平3 687元的85.5%, 在全国排名第17位。

2009年末, 全省常住人口为3 427.36万人,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996.55元,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244.10元,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4%。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32.8%,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1%。

2009年末,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64.1万人, 占城镇人口数1 576.09万人的35.8%;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378.2万人, 占农村人口数1 851.27万人的20.4%;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79.3万人, 占城镇人口数1 576.09万人的55.8%。

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5%,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幼儿园每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活环境上, 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73.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5.3%;全省河流有70.6%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村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率28.1%, 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率56.2%。这是怎一个不尽人意啊!

(二) 后劲不足:主导产业发展空间不足, 经济增长点匮乏, 环境压力大

主导产业发展空间不足

山西的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实际上都存在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以煤炭为例, 几年来的增长并不是产量同比增长的结果, 更主要的是煤炭价格快速增长的结果!产量已到6亿t, 平均价格已达到534元 (2010年1—7月) , 还有多少空间!即使拼命增产, 环境又能否承受得了呢?煤炭如此, 焦炭、钢铁、发电何尝不是如此!

新的经济增长点匮乏, 经济转型力度弱

从开工项目投资角度看, 2010年上半年, 在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2 056.8亿元, 同比下降2.2%, 比同期全国和中部六省投资比重分别低2.7和9.6个百分点, 投资比重居中部省会城市末位, 而其中转型项目又占几何?

从对外招商看, 2010年1—7月新批外资企业26个。从合作外方来源地看, 香港12个, 投资性公司3个, 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新加坡、萨摩亚各2个, 西班牙、毛里求斯、非洲其他各1个。从地区分布看, 太原新批企业10个, 运城5个, 长治3个, 临汾、晋中和大同各2个, 吕梁1个, 少而不强。

再看看我们的开发区, 2009年, 全省19个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工贸总收入2 143亿元;区内生产总值只有676亿元。

更为严重的是, 按照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 截至2009年底, 全省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47家。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

仅以旅游业为例, 大家可以算一算, 2009年, 全省接待海外旅客106.8万人次, 接待国内旅客1.06亿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3.8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865.9亿元, 旅游总收入892.5亿元, 平均每接待一位游客我们能有多少收入?

企业经营环境差, 财税负担重

大家还可以算算, 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7 365.7亿元, 财政总收入1 537.5亿元, 财政收入与GDP之比达到了20.9%, 不计中央财政分税, 单以省级财政税收收入581.9亿元计, 就此一比例也达到了7.9%, 这还不算其他的行政、事业类收费。

金融和资本市场组织不够, 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低下

2009年末, 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 759.8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7 915.4亿元, 存贷差高达7 800亿元, 这就意味着本身投资不足的山西又拿出了7 800多亿元支援其他地区。

民间投资缺乏引导, 投资率低。民间投资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已经占到了70%以上, 中部除山西之外的其他五省也都超过50%。而山西2009年只有41%。

对资本市场利用不足。全省上市公司27家, 2009年末总市值2 387亿元, 占沪深两市总市值24.27万亿元的0.98%, 在各省市中排在第10位。

环境等各方面承载力不够,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长期的煤焦冶电支柱行业的发展, 已经使我们的家乡成了地下挖空地上沉陷、地下水位下降地上径流减小、水资源严重匮乏、空气质量始终不佳、出省交通干线不胜压力的大矿区, 长此以往, 必不得久长。

解析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症结何在

(一) 产业发展角度上

因煤而困, 大而不强的原因

煤焦冶电四大行业基本上停留在资源初级利用阶段, 产业层级低, 资源延伸和综合循环利用程度低, 生产效率低, 产业链短, 利用率低, 附加值少, 产业工人用量小, 主要还是靠价格吃饭, 价格好了有效益, 价格稍有风吹草动, 便是一片萧条。

技术和管理水平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差, 产业技术水平低, 技术研发投入、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

产业整合差。优势资源没有变成市场上的强势, 原因就在于散。省内支柱企业只满足于现有的规模, 满足于省内占优, 蒙着眼睛跳入井里当青蛙。

资源资本化程度低, 国际化程度低, 在规模化上没有设立好舞台。

经济结构严重畸形, 近乎单一化的主要原因

我们自己的思维始终困囿于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定位上, 对其他产业长期不够重视, 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导致产业布局和投资方向上的失误, 同时又缺乏对民间投资的引导, 这是导致山西经济今天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曾几何时, 山西也有一批响当当的消费品品牌, 如洗衣机中的海棠、热水器中的三益、日化品中的芳芳等等, 如果有政府的长期有力支持, 何至于今天!

技术专业覆盖面窄, 自主创新能力差, 产业扩展能力不足

全省开展科技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2家, 支柱产业企业就占了397家, 企业数、技术人员数都占到了90%, 新产品销售收入更是占到了99.1% (2008年) 。支柱产业以外技术人员数量过少, 又缺乏必要的组织和企业支撑, 其他专业人才自然流失, 其他专业技术企业就自然难以开创出新局面了。反观全国的情况, 据国家科技部2007年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74%的技术自主创新、66%的国内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来自于中小企业。这也就难怪2009年全省授予的专利权仅有3 227件, 授予的发明专利权仅有604件啦。

新兴产业发展过慢

2008年,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数、工业增加值、总资产、利润总额、从业人员占整个工业比重比2005年分别上升2.03, 0.74, 0.29, 4.93和2.63个百分点, 显示出技术密集型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方面底子薄, 起步水平低, 条件差;另一方面受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技术氛围差和招商引资差等原因共同影响, 始终未能形成带有技术共性的新兴产业聚集。

对金融和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不足, 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组织落实

对本地金融市场如何组织缺乏系统性思考, 也就不能很好地对山西地区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进行系统的组织, 金融对当地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发挥不够。

对山西自己的金融类公司支持不够, 导致山西自己的银行、证券公司在本地市场的占有率不高, 保险业务几无涉足, 金融业增加值大都被央企拿走。

对资本市场的作用认识不够, 缺乏组织运作,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民间资本缺乏引导, 民间资本缺乏出路。

现行投资体制过于分散化, 形不成拳头。

工业园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形不成特色, 形不成产业聚集

招商引资组织不力, 项目投资数量和规模偏低, 对创业支持力度小, 企业总量少。

对经济增长机制分析不够, 对影响经济活动的关键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调整

如投资方面, 山西省的投资对省内经济发展带来的乘数效应小。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工程、设备都用外省的, 都给别人做贡献啦。仅以建筑业为例, 2009年, 全省建筑企业在省内实际完成产值386.4亿元, 仅占全省城镇建安工程投资总额的33.8%, 本省内市场占有份额仅为1/3, 这固然有山西省建筑企业竞争力较弱的原因, 但也有政府缺乏主动进行政策协调的原因。市场经济绝不是无为而治。

(二) 人民生活角度上

收入水平低

人民收入水平低, 一方面是工业化发展慢, 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过慢、另一方面是产业技术水平低, 增值率低造成的。同时也与教育培训有相当大的关系。简而言之, 农业人口出不来 (观念等问题) , 出来了也不好就业 (教育培训问题) , 就业了也收入不高 (产业层级问题) 。因此, 解决收入问题的关键就在两头:一在教育和培训, 重点在县域;二在企业发展, 关键在招商引资、扶持创业和产业升级。这些问题解决了, 收入水平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城镇化速度慢

1978年, 全国城镇化率是17.9%, 山西是19.8%。但到了2009年, 全国城镇化率是46.6%, 山西是46%, 已经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 主要体现在有以下4方面。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依存和协调推进的。工业的集中和大规模生产, 才能引起资本、劳动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 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进程是工业化的结果, 只有工业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才有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 而我们山西的工业却长期停留在初级工业化水平上, 这是城镇化率跟不上全国水平的根本原因。

山西工业结构畸形是造成目前城镇化水平低的另一原因。首先, 山西经济过于重化, 这些大型资源类企业对本地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低, 并且吸纳地又分散在各矿区, 因此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向非农的劳动力转移和集中生活, 难以有效推动城镇化。这一点从山西近些年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可以看出:2000年, 山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为9.7∶46.5∶43.8, 就业结构为47.6∶25.4∶27.0, 到2009年, 山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为6.5∶54.6∶38.9和38.9∶26.4∶34.7, 工业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很小。其次, 中小工业企业特别是私营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慢, 非煤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低, 吸纳劳动力的空间较小, 就业转化消化能力差。2008年, 山西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仅为1 593个, GDP低于江西的40%。中小型企业资金投入少, 创造就业机会多, 投入产出比大, 但是我们恰恰忽视了这一大领域的发展。而山西城镇化的基础便是中小企业大发展, 形成产业集聚, 这是城镇化的产业基础。

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程度不足,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国民素质的提高所带来的必然是非农产业就业率的提高和创业活动的蓬勃。

城市基础和公用设施, 以及生活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一方面,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总体供给的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基础薄弱, 配置不尽合理, 发展不平衡,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 发展思路不够开阔, 在公共财政不足的情况下, 没有注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化基础建设发展, 而至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于休闲状态。国家和国有企业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巨大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与有限的财政资金的矛盾日渐突出, 而同时, 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受到许多限制, 在有些领域甚至还存在禁区。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单一, 造成城镇基础和公用设施投入不足。

(三) 经济发展理论上

从经济的宏观增长机制上来看, 投资、消费、出口不成比例, 进出口净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基本可以忽略, 经济增长单纯依赖投资和消费。

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看, 山西经济呈直通开放式结构, 一方面是工业品基本上依赖调出, 另一方面是消费品基本依赖调入, 基本建设领域亦基本依赖外省企业, 省内企业间难以形成有效的经济内循环, 因此, 无论投资、消费均难以发挥有效的乘数效应, 不仅对经济拉动作用小, 而且可持续性差。

从资本角度来看, 由于民间资本缺乏出路, 因而没有形成与高储蓄率相适应的投资率, 经济系统在资本的供给和需求间不平衡。

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角度来看, 近年来, 山西的经济增长农业主要靠天照顾, 工业主要靠价格推动, 在山西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中, 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提升可谓是“功不可没”。而这种价格的提升绝非可长期化的如何利用这种短期内的价格提升所带来的短期财富, 使之在经济转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进而形成全省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正是今天山西经济调整之任务。

思路决定出路

如何解决山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思路决定出路, 首先应在发展思路上做出调整。对症下药, 山西经济转型需要在拉动力、系统结构重建、社会资本化等多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大幅度调整, 非如此, 经济转型不能实现, 非如此, 可持续增长不能实现。

(一) 优势产业整合做大, 辐射延伸

在支柱产业全面实施大公司、大项目、大发展战略, 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兴产业”的发展理念, 积极重组大企业集团。煤、焦、化, 钢、铁、铝、镁、永磁体等资源优势行业均要快速整合做大。

支柱工业投资快速发展的格局虽然不可持续, 而且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格限制和约束。但就山西省当前的发展实际而言, 还必须通过大投资、大改造、大项目来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深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 延长产业链, 培育自主品牌, 提高附加值, 逐步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目前, 山西省传统主导产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初始端, 基本上是煤—焦—冶—电四大产业循环消耗, 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功能较弱, 上游产业对下游产业的拉动力和辐射力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释放。

有组织地推进资源资本化, 实施跨地域向外扩张, 形成在全国和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二) 扶持先进制造业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目前已有一定基础的先进制造业进行强力扶持推进

加快发展相对优势企业, 强化重型汽车 (特种车辆) 、纺织、有色金属、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升级改造和发展, 积极发展航天航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国防科技、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合理引导产业空间布局, 促进形成若干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同时利用自身区域市场优势, 大力发展煤、化工机械和生态、环保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 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用市场、用政策、用支持、用感情去吸引, 高起点引进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企业, 争取引进一个带动一片。

特别注重引进、保护、扶持消费类产品生产企业

目前, 山西省巨大的消费市场被省外产品占领, 可以说山西这几年促进消费的各项措施主要是拉动了省外的生产供给。要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 提高消费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只有山西的消费类产品生产企业发展起来了, 山西市场才能够形成生产促进消费, 消费拉动生产, 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局面。

加强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利用园区的政策扶持, 快速扶持企业发展, 同时, 有意识地对园区进行专业化分工, 发展一批专业化园区, 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聚集, 进而形成区域优势。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 引导东部产业向山西省转移。在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推动产业转移的基础上, 对重点领域, 适当采取一些政策性或行政性手段, 充分发挥出山西的优势, 对条件好的领域还要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开展省际对接合作, 加强与东部省市之间在资源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开发与交流, 以及产业转移等领域的合作。可以以合作共建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方式, 积极引进东部地区或大企业对园区进行整体开发、合作开发。

(三) 大力发展和扶持中小企业

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中小企业, 从工商、税务等方面进行扶持, 减少创业初始费用, 降低创业风险, 使创业成为一条初始费用低、过程有扶持和指导、前途光明的坦途。

(四) 强力推进技术进步, 推进自主创新, 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 实现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激励政策,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引导和扶持技术创新活动, 激励自主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做好知识产权、专业发明的认定保护, 对企业和科技人员采取培养和激励措施, 促进山西省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 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 大力培育开发一批有代表性的精品旅游线路, 提升旅游业整体竞争力;围绕完善城市功能, 大力发展文化、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结合特色农业和优势工业发展需要, 着力发展中介服务、科学咨询服务, 为山西文化形成支柱产业创造条件, 全面走向市场。第三产业要向广东学习, 2009年, 以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和创意、商务会展和旅游为支柱的广东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最重要的支柱, 占比达36.7%, 成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之一。山西应当从自己的优势入手, 从文化、创意、旅游、物流、金融保险等入手, 强力推动第三产业的抢先超车。

(六) 以城镇化带动城乡建设投资, 形成区域内阶段性的强有力拉动

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目前, 中共山西省委已进行了“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总体部署, 在组织实施上应注意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 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 节约土地、集约发展, 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 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方向, 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推进、通盘考虑, 区分功能定位, 构建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 特别是要打破目前的行政区划壁垒, 实现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和对接。

对明确的“一核一圈三群”, 要积极促进城市圈向经济圈的转变, 促进圈内经济的融合和发展。以主要城市为支点, 按照核心城市群辐射范围及内部经济联系的程度, 促进形成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圈组织。通过核心城市的引领与示范, 带动边缘城市加快发展。加强圈内不同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突出经济圈区域特色, 提升竞争力;加大圈内、圈间交通建设和出省通道建设。

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带动山西省经济强有力增长。从投资需求角度看, 如果五年内城镇化率能提高10个百分点, 将对城市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和第三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对城市建成区面积、道路面积、园林面积、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等公共设施产生大量需求;对教育及医疗卫生设施、文化设施、商业等服务设施产生大量需求;对住房及相关性服务设施产生大量需求。加快城镇化步伐在一定时期, 无论对投资还是消费都将产生大的需求拉动。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当鼓励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大框架下的土地流转和土地使用权资本化探索。

要特别注意的是,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化, 要始终注意城镇化速度与工业化速度相协调, 城镇化必须有工业化做支撑, 否则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将难以消化, 城镇化也会失败, 必须用工业化来提高城市承载人口能力, 形成产业与人口同步聚集的局面。还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公共资源配置权下移”和“公共服务统筹权上移”等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

(七) 增加社会事业投入

首先要增加投入, 从解决基本保障覆盖面窄入手, 在提高居民生活保障的同时促进消费, 拉动增长。目前山西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与先进省市差距较大, 应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目标, 并集中从教育卫生领域进行突破。特别是应集中强化农村地区的教育培训工作。大幅度提高农业人口的教育培训程度是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佳捷径。

(八) 以城镇化为中心, 以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新型农业和县域中小工业企业、服务业为两翼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对省域经济来说, 县域经济就是我们待开发的“西部”。要以县域城镇化建设为中心, 就地解决“农转非”后的人口聚集地问题;以发展县域中小工业、服务业为支撑, 解决“农转非”后的就地就业问题;以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新型农业为出路, 解决农业的后续生产问题。

贵在落实

当前, 政府应抓紧出台几条具体措施, 以利后续工作的展开。

1) 成立跨部门协调机构, 统筹协调各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对山西省各项工作的政策支持, 抓好中部、老区、老工业、资源等政策的落实, 抓好新一轮财税改革政策研究, 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寻求山西省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支持, 争取在“十二五”规划中的有利位置。

2) 设立金融推进机构, 统筹、组织、推进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工作。目标是:促进本省金融业的发展, 提高本省金融保险企业市场份额;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支持;加强和提高金融对本省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利用金融杠杆进行资本运作, 在推动资源优势的资本转化基础上实现向外扩张。

3) 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对现有各条块投资公司进行整合, 组建一个完整、强有力的投资公司。按照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扶持项目, 进行投融资业务, 执行地方政策性金融职能, 直接参与社会资源配置, 有针对性地去实现政府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

将民间资本吸引进入这一平台, 利用平台和民间资本进行对接, 引导民间资本拓宽投资领域, 为投资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也直接增加群众资本性收入, 改善人民生活。

4) 责成专门机构抓大项目落地和招商引资。首先招商考核要有目标化:一是国家部委拟定发展的大项目;二是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领先企业主动出击进行招商, 招一个带一片;三是行业要有选择, 符合结构调整要求;四是总量要达标。其次是对全省园区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调整, 形成特色园区, 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5) 实施大公司战略, 对资源优势企业进行整合。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 大手笔进行产业升级, 延长产业链, 进军新兴产业, 树立品牌形象,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 积极在国内、国际市场进行重组、并购, 努力发展成为国内领先企业。

6) 组建省级技术和产业升级推进中心。一是强化政府整合科技资源的作用, 增加政府在共性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 加快构筑政府主导的以高校和各科研院所为主的开放的地方基础性、共用性技术平台。二是强化政府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作用,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的科研专项, 打通产业链延伸、扩展的技术瓶颈, 有效支持大项目发展。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传统产业升级研究。三是努力建设一批创新平台, 扶持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产学研用的结合, 加快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 努力在产业聚集基础上形成产业技术联盟, 切实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四是在高技术领域尝试建立科研风险补偿机制,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军高新技术领域, 吸引外来高新技术企业落户。

7) 加强人才引进。敞开省门, 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政策, 以优惠条件积极主动地从国内外引进适合山西省经济发展所需人才, 特别是目前山西省发展薄弱领域急需的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推动人才战略的整体实施, 提高人才支撑、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8) 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经济转型工作协调, 加强投资和项目协调, 有意识地促进投资对省域经济乘数效应的提高, 促进支柱产业对省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促进城镇化对省域经济的强力拉动作用。当前的重点是要协调中间产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本土化, 就是要用政府采购做引导, 促进本地区产业发展 (当然要符合产业发展目标) 。

9) 组织政府各部门统一出台各自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并抓好落实。责成各部门从各自分管角度制定促进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 并在山西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使各项政策达到协调统一, 统一出台, 并抓好落实。

10) 对城镇化实行统一规划, 有序组织, 分步实施, 坚实推进。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 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 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

成功在人

转型发展的实施, 还要靠各方面的条件作保障。

1) 解放思想, 更重要的是统一思想。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这一重要战略上, 我们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山西经济必须转型才能得到大发展, 对这一点大家已有统一的认识。但是, 有不少人认为, 山西目前的经济发展还必须依赖煤炭, 依赖能源重化工, 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转型。这一指导思想, 导致我们在经济转型的实施上缺乏坚定的信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行动一致的前提是思想高度统一。解放思想, 更重要的是要统一思想。在目标追求上高度统一, 才能在决策落实上步调一致, 从而在推进转型发展中形成坚强的动力。

2) 转变机关作风, 脚踏实地, 扎实工作。政府部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各级政府要树立信念, 坚定信心, 激发雄心, 充分调动积极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反对保守思想的同时, 要力戒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 走出机关, 到具体实践前沿去实实在在抓好工作的协调和落实。

3) 加强组织协调, 抓好深入落实。目标确定后, 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实。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 力求步调一致, 突出执行力, 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以更大的力度抓好落实, 组织和带动全省各方力量参与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

4) 改革干部培养和考核机制。要把转型发展方式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主要考核内容, 把数量考核和质量考核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考核。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使各级组织成为落实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

5) 高校、职校教育做适应性调整。指导全省各高校、职校结合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对专业设置进行适应性调整。增设符合产业政策, 符合山西结构调整的专业, 使专业设置更加贴近山西经济建设的需要。一方面为我省经济转型发展储备人才, 另一方面促进大中专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6) 改革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和流动机制。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关键的一点是聚积人才,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要创造有利于开发培养人才, 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环境。受计划体制影响的人才配置机制, 使本已不足的人才不能顺畅流动、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 因而进一步放大了人才资源的不足。为此, 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建设, 实现用人者与求职者双向选择。要培育人才流动中介, 发挥对人才的评价、推荐、服务、公证等作用, 提高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与林业 篇8

经济增长考量的是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问题。目前,我国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凸显,向可再生、清洁、高效利用能源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作为以提供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的林业来说,它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担当着主体角色,在推进国民经济转型中发挥基础作用。在资源、能源和生态三大资本中,林木及林产品既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又是典型可再生的重要能源。而且,木本粮油、木本能源在未来经济社会中还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林业构成了资源资本和能源资本的绿色基础;森林、湿地和荒漠三大生态资源则是生态资本的主体。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中,林业责无旁贷地要担当起排头兵和主力军的角色,要在保障国家林产品安全、能源安全、粮油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林业的认识,已经有温家宝总理“四地位”和回良玉副总理“四使命”的经典论述,并已经上升为中央意志。当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总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在以下三方面深化认识:

一是深化可再生资源木材对能源安全贡献的认识。木材是一种可以简便获取的可再生能源,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从未离开过木材能源的使用,从直接燃烧木材取暖到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生物质能源推广应用,这是对木材能源贡献的一个基本认识。但作为四大原材料之一的木材本身属于一种可再生资源,这是它与其他三大材料最大的特性区别,而这一特性对能源的贡献却一直没有通过木材同其它常用材料进行的对比试验而为人所知。木材相对其他材料的节能功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阶段,据科学研究项目“雅典计划”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评估,钢材、水泥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木材的1.9倍和1.5倍,该能源消耗量是在提取、生产、建设、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燃料的综合计算得到的,不包括建筑物投入使用后每年需要取暖用的能源消耗。二是使用阶段的能效,在使用同样的保温材料时,木结构比钢结构的保温性能高15%-70%,美国林产品协会通过比较木结构和水泥结构的能源利用发现,在达到相同室温的条件下,木结构建筑在5~9月期间消耗的能源较水泥建筑低30.2%,在当年12月至来年2月需用电进行供暖的冬季期间,木结构建筑的用电量较水泥建筑低23%。20世纪70年代,世界发生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探讨能源政策和原材料政策,把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可更新原材料推上战略前沿。特别近一二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世界的一个瞩目焦点,能源和原材料政策关系着二氧化碳排放量,木材作为一种有利于环境的能源和原材料重新受到青睐,日本、德国、爱尔兰、奥地利和瑞士等国政府均鼓励多使用木材。

二是深化木本粮油对粮油安全贡献的认识。党中央、国务院对食用植物油的供应、油料作物的发展和木本粮油的培育十分关注和重视,站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有效利用国土资源、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推动发展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这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下认识:一是木本粮油是保持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需要,耕地利用压力日益增加,中国土壤的流失速度比自然补充速度高57倍,欧洲仅是17倍,美国是10倍,澳大利亚只有5倍,这将导致表层土壤变得贫瘠;另一方面,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的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问题也非常严重,这都会严重降低土地生产力。而木本粮油经营模式会极大地降低这两方面的危害。二是木本粮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土地利用方式之一。中国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中,农业活动主要包括稻田甲烷排放、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等;林业活动包括活立木(林分、疏林、散生木、四旁树)、竹林、经济林生长碳吸收,以及森林资源消耗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等。而作为“铁杆庄稼”的木本粮油就属于经济林范畴,有利于增加碳汇、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三是木本粮油是化解局部农村劳动力短缺制约粮油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研究员表示,目前中国的纯农村人口为7.2亿,已经离开农村到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群数量约为1.7亿至1.8亿之间,预计30年后,中国农村将只有4亿人口。农村人口数量的大幅度下降,必将促进混农林业发展,在粮油安全压力下,木本粮油是其必然选择。

三是深化森林环境效益对生态安全贡献的认识。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良土壤等生态功能及作用,这认识已广为人知。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一是森林具备物质与生态服务同时利用的可能性,可以做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目标。一方面,任何生物都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退的自然规律,在这一生命周期中同时实现物质生长和生态服务效益,这一特征为“双效”利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森林生态服务与物质利用之间可能是互补、冲突、协同关系中的一种,不同区域表现不同,处于互补或协同关系状态下,森林可以实现物质与生态服务同时利用。二是木材与其他原材料的环境效益比较是正的。采伐森林具有负面环境问题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改进森林采伐方式可以减少采伐带来的环境问题。用系统方法评估木材的环境效益,其结果是木材更环保,因为没有木材原材料利用,必定增加钢铁、水泥、玻璃、塑料等其他原材料的生产与使用,这同样会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水土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据“雅典计划”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评估,水泥、钢材造成的水污染分别是木材的1.9倍和120倍,空气污染指数分别是1.69倍和1.44倍,固体废弃物分别是1.95倍和1.37倍。林木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意味着长期减少了电或煤气的消耗,从而不但在木材中继续保存碳,而且在生产使用中也减少了温室效应。

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是科学评估林业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潜力。近年来,发展森林资源、治理生态环境的一系列举措对改善林业“三大”生态系统和增加林产品供给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同时,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森林资源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世界森林状况》显示,林业部门对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中国是0.4%和1.3%,欧洲是1.1%和1.0%,美国是0.7%和0.8%,同时考虑我国和欧美经济结构的差异,可见中国林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上升空间仍然很大。

林业转型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较早认识和提出的部门之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提出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思想。近年来,无论是在认识高度和理论准备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将这种转型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前,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林业建设,需要更深入认识和研究实施“绿色发展”问题,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结构、绿色发展模式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作用;要进一步突出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要进一步明确木本粮油、木本能源在维护国家粮油和能源安全中的角色并建立鼓励发展的政策机制;要把发展林业摆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更加突出位置,从解决占我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山区人民生存发展问题的战略高度加以谋划。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教授的话说,要“使林业成为绿色产业、绿色投资、绿色能源、绿色消费、绿色经济的全国甚至世界典范”。

上一篇:观看《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700字下一篇:小学生自主管理的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