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全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供求关系通过市场鲜明地反映出来,即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决定了办学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经济多元性要求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三个方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市场经济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市场经济论文 篇1:

高校体育面临市场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体育市场经济的内容和结构是体育物化产品、体育劳务、体育人才和体育科学研究等,如果走向市场经济,各方面的开发利用都具备了一定基础实力和潜力。根据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针对普通高校体育面临市场经济的现状,提出高校体育市场经济的开发势在必行,并提出体育经济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市场经济;现状;对策

一、高校体育市场经济的现状

社会发展历史证明,经济是发展的基础,体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又服务于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摆脱不了这一客观规律的影响,也会面临着市场经济现状下的冲击,近年来,随着我国普通高校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体育经费不足,也使一些高校体育事业面临的困难愈来愈大。学校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与体育发展的规模、速度、需求不相适应;学校代表队训练、比赛的经费不足,体育教师较其它学科教师的经济收入少,这一点迫使在教育改革中的一部分教师陷入迷惘之中,有的教师怨天尤人,有的教师则另辟蹊径,更有一些极度悲观的教师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认为体育教师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将穷途末路;也有不甘于现状的教师不断地探讨和研究改善和提高经济状况的办法,然而却受到学校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学校体育是一项福利性、公益性的事业,又常常把开拓者引导或束缚于只讲社会效益而不追求经济效益的误区,大大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经济开发的进展。

高校体育经济开发受到的束缚和限制,根本之处还是由于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范畴的。而在我国相当的一段历史时期,理论界不承认卫生、教育、体育等部门的劳动是生产劳动,没有对卫生、教育、体育等部门所创造的价值给予应有的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激烈的辩论,认为体育部门应该是非物质生产领域范畴的一个部门,尽管体育是间接地为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服务的,但是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很显然,在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从新认识的过程中,摒弃和破除了一些陈规戒律,还体育及体育产业以应有的符合经济规律的社会价值。

高校体育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更要强调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归根到底学校体育是为培育社会主义人才服务的。但是,传统的重视生产忽视效益、搞平均吃大锅饭的做法,显然以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也要在制度上、体制上加以改革,强化效益观念,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的原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高校体育面临市场经济的优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体育市场经济的内容和结构是体育物化产品、体育劳务、体育人才和体育科学研究等,如果走向市场经济,各方面的开发利用都具备了一定基础实力和潜力。

首先,体育物化产品主要是指体育器材、服装、设备和体育耗材等体育用品。体育场馆和器材设备除了满足教学、群众体育,校内竞赛,科学研究等需要外,完全有能力面对社会开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体育场馆器材的迫切需求,同时也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其次,体育劳务是指各种体育培训、辅导、娱乐、健身、表演以及技术咨询等。表现在体育劳务能力强,有丰富的运动经验,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这样的体育教师,能够在培训学员、技术咨询等方面面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再次,体育人才主要是指教练员、运动员、体育后备人才等,表现在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体育尖子,是经济运动市场的后备人才;具有较高指导水平的教练员,是竞技运动市场的教练人才。这两方面人才在日渐兴旺的体育经济市场中将成为有偿服务的群体。

最后,浓郁的体育科学研究气氛,齐全的科研设备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我校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于专业运动训练或保健康复训练等;大众类项目推广到社会,服务社区或专业团体或体育图书音像市场。

比较而言,我国许多地方高校都存在和面临着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现象。在这种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学校用于体育的经费必然不能满足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所需。如果我们利用学校体育经济开发的现有条件和资源,结合社会和高校的需求,大力开发体育运营项目,增强学校体育经济的自身发展和“造血”功能,成为体育产业走向市场经济的动力。然而,应当预见到,高校体育一旦走向市场,将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体育经济方面的管理人才。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日益繁荣的条件下,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人们追求丰富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对体育消费的需求的选择上更具有层次性。另外,对于体育经营者来说,以较少的投入寻求最大的受益,寻求利益最大化。但是,体育服务是不进入商品领域的产品,是以通过经营来谋划体育服务而获得经济效益。目前,普通高校中都存在着体育教师或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对市场经营理论和如何遵循价值规律缺乏理论和实践,在运营管理方面缺乏经验。

第二,缺乏体育启动资金。因该说我国的体育经济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高校尽管有体育馆、游泳馆、轮滑球场、田径场等场地,但器材的添置、设备的增加及基础条件的更新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普通高校体育市场化将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经济开发势在必行,但存在困难是不容乐观的,若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聪明的智慧,走向市场的宏图最终难以实现。

三、普通高校体育面临市场经济的对策

体育经济开发是一项新世纪的系统工程,实施体育经济开发应从四个方面去考虑:

1.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效实施,我们将体育经济的开发与全民健身紧密结合,利用人们花钱去健身的公益,调动和调配好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去开设人们喜欢参与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项目的学习训练班,成立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台球等俱乐部,给人们提供了健身娱乐的条件。同时,参加体育劳务的教师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自身的活力。

2.将体育经济开发与当前的体育消费热紧密结合,以现有的场馆为依托开发以体育锻炼为主,多种经营为辅,把体育场馆从福利型向经济于福利型结合转变,以满足人们对运动、健康、娱乐场所的需求,是利在双方的对策。现今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双休日的周期以及对安逸生活带来肥胖的恐惧,使体育消费呈现上涨趋势,这样,营销运动服装、体育器械、体育用品、出租运动场馆和体育器材,以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

3.体育经济开发与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密切结合。充分利用各企事业单位需要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主动出击,还可以是高水平运动队同当地企业挂钩,运动队以其名义参加或将比赛命名为某产业的邀请赛等,通过运动队为企业做广告,企业向运动队提高经济赞助的形式,以体养体,增加运动队的经济来源,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4.吸引高水平运动竞赛。 承办和吸引各种高水平比赛进校园,大学生对高水平竞技比赛欣赏的机会很少,而且热情颇高,这样如果组织承办一些高水平的比赛,尤其是热点项目,那么通过站票的收入和产品广告的收入将会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经济开发运行的建议

1.体育经济开发必须遵循高等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也就是首先要完成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工作,抓好课余体育训练,搞好课余体育竞赛。不仅通过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要使学校各个代表队在省市高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然后才能进行体育经济的开发。

2.对于从事体育经济开发工作的教师或体育管理人员而言,既不能脱离教学,又不能应付教学,而且还要适应当今教学的发展,努力钻研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完成科研计划,先做好“教书育人”,然后再进行经济开发。

3.体育经济的开发是一项新兴事物,必须要得到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的认同和支持,严格按照规定和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行,将体育经济开发完全纳入到学校经济开发的总体计划中,并接受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4.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体育经济开发要因地制宜,应避免盲目开发,这样会给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 高等学校体育经济的开发是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服务的,体育教学又需要体育经济的开发,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为将来的体育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我国高校的体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铁民.高校体育产业化理论内涵及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宋伟.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利用[C].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2005.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R],1993-02-26.

[4]孙东山.浅谈高校体育经济的形势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

作者:任建华

高校市场经济论文 篇2:

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比较研究

摘要: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全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供求关系通过市场鲜明地反映出来,即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决定了办学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经济多元性要求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三个方面。本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进行比较,得出民办高校更贴近市场需求,民办高校较少受计划体制约束,民办高校较公办高校办学灵活多样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市场经济;民办高校;公办高校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引入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市场发挥作用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教育领域内的大变革便是顺应这一历史的必然要求,民办高校以其与市场经济契合程度高的特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挥着与公办高校相比较而独有的优势。

一、市场经济与教育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中,绝大多数的社会经济资源、生产要素和经济利益都要进入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一)资源的供求关系通过市场鲜明地反映出来

人们对物质的依赖性要求社会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当某个商品生产部门分配的资源过多时,其生产出来的商品供过于求,这时,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必然推动生产者转入价格高于价值的商品生产部门,价格低于价值的商品生产部门面临亏损的局面。价格高于价值时说明产品供小于求,价格低于价值时供过于求,资源的供求关系便赤裸裸地反映了出来。

人,作为生产要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构成相应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对劳动力进行调节。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最有力途径,尤其是高等教育,它以其独有的生产高深知识的特性,通过教学和科研为社会输入大量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1991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美国加州大学的凯斯泰尔斯(Mannual Castells)教授发表了题为《大学的系统:新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的演讲,演讲中提到“知识信息是新的世界经济中的电流,大学就是21世纪发展所依赖的重要动力源”。凯斯泰尔斯教授的话生动地揭示了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正如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所主张的,大学不能一直是“象牙塔”,要为国家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也是新世纪服务型大学产生的根本原因。服务型大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为了生存,服务型大学不得不发展能够在知识市场里有竞争力的产品。产品是什么?就是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便要求教育要立足社会需要,对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回应的前提是什么?是通过市场准确地把握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包括对当前及以后经济发展形势的正确分析、以及符合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在此基础上,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便通过人们不同的劳动价值形式一工资水平赤裸裸地反映劳动力的需求状况。

(二)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决定了办学主体的独立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都是一个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都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都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意志的体现。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这就要求国家不得侵犯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人权力,保护他们的经营自主权。

市场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调节作用表现在消费者市场上,即生源。消费者市场是人们正常用金钱交换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地方。教育属于第三产业一服务业,学校和学生构成了卖方和买方市场。对学校来说,受教育不仅是一项福利,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它同样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带来收益,而且这种收益还是持久的。学生是学校服务的直接消费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学校,缴纳相应的学费。学校为了自己的发展,不断地提高生产质量和服务水平,选择满意的生源。这些要求办学主体要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独立于政府之外,“以顾客为导向”,独立决策自己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收费标准,把整个学校放人市场这个大环境中,接受市场的检验。

(三)市场经济多元性要求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的经济,竞争发挥作用的大小以及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竞争主体是否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取决于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的数量。如果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便没有竞争的权力;如果市场中仅有少数的竞争者,形成垄断,竞争也就失去了活力。这便要求经济多元化,经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不同阶层人士入学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职能、结构、内容等由单一标准及形式向多种标准和多种形式转化的现象。它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不得不打破传统的单一体制下的政府主导办学的“大一统”局面,实现教育体制、专业设置、结构设置、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等方面的多样化,办有特色的大学。卢晓中教授在著作《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一书中提到了特色化对高校积极的影响:一是有利于高校树立独特而良好的公众形象;二是有助于高校取得不可替代的地位;三是有助于构成各高校独特的人才体系,在招生、培养和人才消化上形成支持、相辅相成的“一条龙”系统:相对固定的生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对固定的人才消化市场。我们把第一、二条用“品牌”两个字代替,第三条用“市场”来表示,可以从中很明显地看到高校在实际的办学中为了生存竞争,需要服从市场这个大环境,提高自己的社会声望,这些与国外诸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注重学校声望的做法是一致的。

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比较

(一)民办高校更贴近市场需求

在大学成为社会中心后,社会需求前所未有地对其产生巨大影响,高教的发展时时刻刻都要满足社会需求。

民办高校产生于市场经济的母体中,20世纪80年代民办高校的再次兴起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是市场经济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综观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无不体现着贴近社会需求:西安外事学院坚持教育的服务观,遵循高校竞争要站在市场最近的地方;全国十佳民办高校之一的北京吉利大学办学模式上以就业为导向,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新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北京市民最满意的民办大学北京京海研修学院坚持服务首都、面向社会、服务于大众的办学理念并付诸行动。民办高校,尤其是民办职业高校,建立的动因便是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他们本着与市场直接接轨的优势实行订单教

育,学校的学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较高水平,如北京吉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7%以上,这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公办高校是在政府的“襁褓”中生存的,他们有政府强有力的财政资助,有政府给予的“论资排辈”,有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支撑,学生会根据国家对高校的排位择校。排位高的高校从来不用担心生源,即使有像香港中文大学那样实力强的学校来招生,国家也可以动用权力制定政策,防止好生源的流失。这些制度保障让公办高校产生之始就不用紧跟市场走,竞争和危机意识不强。连续七年的扩招也引起专家学者对公立高校的质量危机的担忧,学者呼吁原有的“精英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政治经济的大变革了,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重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适应人才需求结构的裂变。据相关研究,我国初次就业率低的原因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即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造成人才浪费与短缺同时并存;供求双方错位,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协调沟通能力、基本解决问题能力,而这些却成了大学生最欠缺的方面。这些分析无不说明着一个事实: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

(二)民办高校较少受计划体制约束

市场经济的大敌是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办学主体自主化是教育的必然选择。

民办高校的投资主体多是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管理上多采用董事会制度:校董事会由投资方代表、校长及教育界资深专家组成,是学校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校教代会代表是通过民主选举在教职员工中产生,校董事会的重大决策和改革必须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并授权校务委员会执行;校务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执行决策和处理学校日常管理。这样的管理体现了充分的民主,国家在其不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前提下,不再对其进行行政决策,给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外界环境。

相比较民办高校,我国的公办高校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政府本位:首先,校长、副校长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任免。其次,政府对大学的拨款是直接划拨,分为两块:一是综合定额,按学生人数划拨;二是专项补贴,按项目划拨,弹性大,易滋生腐败,使高校对政府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性。再次,行政大于法,法律几乎不能发挥其权威的作用。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公办高校多年形成的内在惰性,面对市场需求的巨大压力,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然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事、财务、分配制度对改革有本能的抵触,这些都是计划体制的较难克服的弊病。根植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民办高等教育实行企业化管理,这对于良好的体制成型更有优势。

(三)民办高校较公办高校办学灵活多样

特色化、多样化的高校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社会对不同层次人们的教育需求,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活力。

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普通教育提供的理论性强的创新型人才,而且需要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一线劳动者。民办高校类型有民办普通本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其中以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好,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办学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样性,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灵活性,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方便人们就学。一些民办高校是当地的乡镇企业投资兴办的,学生可以就近上学;一些是大企业财团投资的,根据企业要求培养人才,毕业后可以在私企也可以在国企工作。

公办高校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但各高校的办学模式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较严重。为了自身的发展向政府定位高的大学看齐,希冀办综合性大学。大到行政管理体制、人事聘任,小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都学习“985工程”“211工程”学校,造成学校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特色,缺乏灵活性,多为理论性强的人。殊不知,我国工业技术素质差,更缺少专业技术人才。诸如浙江省的大型企业杭钢集团,有一万多名员工,却只有30多名技师,没有一名高级技师。杭州铁路局有两万多名员工,只有五名高级技师。这些一方面反映了公办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办学缺乏灵活性,而民办高校正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三、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呈现出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的特点,这是经济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传统的体制急需改革的根本原因。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急需大量的人才,需要全社会参与到教育中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是适应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民办高校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却在市场经济的母体中展现了与公办高校相比较而独有的优势,并在其发展中与公办高校形成竞争局势,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竞争求发展的法则,从而提高公办高校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展现自己的优势,弥补公办高校的不足,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永秀,王军旗.市场经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8.

[3](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78.

[4]朱九思.高等教育辞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5]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99—200.

[6]袁海军.高校办学者要有经营意识[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探索,1998,(6).

[7][11]陈小波.民办大学,中国教育的希望[J].瞭望新闻周刊.2005,(10).

[8]杨治华.高校扩招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4,(1).

[9]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10]解飞厚.中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8,(2).

[责任编辑 张 燕]

作者:陈 倩

高校市场经济论文 篇3:

市场经济与高校体育

[摘 要]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工作存在着相互相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作用。要使人们建立体育意识,体育经济观念,充分认识、理解体育的潜在价值,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利用高校优良的体育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参与体育市场经济竞争,发展高校体育事业,开拓高校体育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体育 市场经济 经济效益 开拓

随着我国加入WT0,全社会都在全方位以开拓市场经济,建立民族经济意识,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提高人民经济文化水平。体育正以它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国内外大型运动会的承办,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等运动的职业化发展,体育明星、运动场地的魅力和效益,体育器材的开发,运动服装的消费,娱乐、健身健美、保健康复中心如雨后春笋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充分体现了体育经济市场的开拓,体育事业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在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备人才的地方,学校规模在扩大,生源在不断增加。然而,各级领导不重视体育(或应付上级检查做表面文章),体育经费短缺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表现的尤为突出,致使高校体育工作停滞不前。加之学生体育意识淡化,普遍不重视身体锻炼,造成学生体质普遍下降。面对这一问题,学校领导爱莫能助,广大体育教师只能唉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这种情况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制约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十六大”的宏伟目标。同时在高校体育中看不到体育的价值和经济效益,确存在着体育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应怎样来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高校体育事业呢?

一、市场经济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1.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学校培养造就适用性人才的地方,要向市场推出合格的优质人才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认为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属于智力投资范畴,是一个长期行为,不能直接作为经济效益产出。因此,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得不到重视和保证。限于国情,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导致各高校人均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条块分割,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一带经济发展很快,一些地方财政困难,特别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僧多粥少,矛盾就表现得更为突出。

学校体育是教育事业的基本保证,它除了完成体育教学所规定的目的、任务,提高人的自身身体素质,建立体育的基本意识、兴趣、习惯外,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市场培养的人,具有敏捷思维、顽强意识、努力进取、奋进拼搏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保证优质的生产力,为市场经济提供适用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化正呈现出高科技、高速度、高强度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凡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成为高质量的劳动人才。高质量集中表现在高智力和高体质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高智力是前提,高体质是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比如说一个高水平的外科医生,他不光要具有精湛、高超的医学技术,而且还要有强壮的体质。因为一个大型手术,有时一上手术台,就是站在手术台上连续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紧张的工作,如果没有强壮的体质和坚强的毅力根本不可能完成手术。

2.经济制约着体育,体育又促使了经济的发展

体育运动的设施、条件,需要经济,没有经济作坚强的后盾,体育设施建设、环境条件的改善,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的消费,而体育的消费又离不开体育文化的提高、体育意识的建立。球类运动员的职业化,人们对大型运动会的观察,体育器材的使用,运动服装的穿着、娱乐、旅游的兴趣、健身、保健的练习方法,都来自于人们对体育运动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体育兴趣的培养,完美协调的审美观,良好的身体素质,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合理运用。这种体育意识的培养,学校体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体育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3.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素质的提高,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民族文化素质上,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可以给自己带来富裕经济、精神财富的资本。要达到这一目的,也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素质。科学地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方法和知识,学校就是通往这一目的重要途径。要发展学校体育就离不开经济,设有经济做后盾,就谈不上什么发展学校体育。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认识到:要提高全民素质就离不开体育运动。他们把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的1-4%用于发展学校体育事业,进行体育投资,其收效显著。早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概念,其内涵的侧重点在于指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交换行为具有等价补偿的关系,它反映了这种交换行为的商品性。”这些理论指明了我国各行各业在其社会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商品性的交换行为规律是一切商品交换行为的普遍规律,对学校体育工作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解决经费短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如何促进高校体育的市场化发展

1.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体育经费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政府、企业在高校中投入适当的经费,建设体育设施,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他们都是学校体育的产出或部分产出,其本身就是效益。运用等价交换的补偿原则,作为学校体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国家财政拨款投入,必须适时地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偿性再投入,如果忽略这一点,就会影响这一产出的质量。久而久之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所以,国家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改变投入观念,增强投入意识是解决学校体育经费的关键之所在。

2.学生最终步入社会群体,他们要向用人单位、工厂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他们的这种投入,势必给工厂或单位带来效益性产出,一个人救活一个单位、一个工厂、一个企业的报道屡见不鲜,所以作为企业或单位是直接受益者,应该饮水思源,给学校等价交换以回报性投入。

3.学生作为直接受益的主体,他们在接受这种投入(教育)后,将在自己的一生中产生长期效益,按照等价补偿的原则,学生进校时,在交纳学费中应包括一定数量(比例)的体育设施费,应名正言顺地作为体育设施器材的专款专用。作为产出前的基本投入。一些低差学生,由于教师的个别辅导,他们还应负担教师的劳动报酬,即个别投入。学校代表队训练,学校提供器材设备,运动员应负担教练员的一部分训练费,优秀运动员还应将获得奖金分一部分给学校和教师。周末、假期开放体育器材,应进行有偿服务。在沿海一些城市的大、中等学校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采用有偿使用体育器材的服务,收效十分显著。

4.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学习体育基础项目-----田径运动,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爱好、兴趣选择项目学习。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普遍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对有些投入资金较多的运动项目(如:器械健美、网球、高尔夫球等高消费运动),可采用收取一部分体育设施、器材费用的办法,以维持正常运转。

5.提高学生的体质,加强审美关的教育,培养学生娱乐、休闲的兴趣,鼓励体育消费。利用高校体育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可以公开向社会开放体育运动场所、设备、器材,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如:健美、健身、武术、足球、网球、旱冰、游泳等体育休闲项目进行锻炼和娱乐,积极创收。把发展高校体育工作与经济收入给合起来,建立高校体育市场经济意识。

6.随着加入WTO,我国各行各业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高校体育市场也不例外,应积极宣传奥运精神,参与、举办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在不影响教学的基础上向外租借运动场馆。西方国家和我国一些大城市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举办高水平、大型运动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有很多高水平比赛放在高校,既发挥了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又节约了运动会费用开支,使该校在经济上受益。同时提高了该校的知名度,又促进了该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可谓一举五得,何乐而不为呢!

7.高校体育部门应主动开拓学校体育市场成立体育产品公司(或产品代销点),搞活高校体育经济。在有条件的高校可利用高校学生多,现代青年对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喜爱和购买力大的这一优势,积极开拓高校体育产品市场,增加经济收入。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爱好、爱好和需要积极与厂家直接联系,以代购代销的形式(可避免缴纳税收),以最优惠的价格,最好的质量,最好的服务献给广大师生和体育运动爱好者。这一措施应该受到大家的欢迎,其经济效益也比较好。从而为开拓高校体育经济市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和学校体育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作用。要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建立体育经济观念,充分认识、理解体育的潜在价值,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让学校体育为市场经济培养优质人才服务,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的需求。以它独特的方式、效果参与市场竞争,开拓高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选:

[1]于光远:政治经济学[M].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

[2]靳中祥:经济学基础[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9月

作者:戴高明

上一篇:语言与音乐论文下一篇:卵巢癌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