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群生态经济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图注:“中三角”的地理范围涵盖了湖北武汉“8+1”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家建议,武汉(图1)可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中心,南昌(图2)、长沙(图3)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副中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集群生态经济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城市集群生态经济论文 篇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摘 要]回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两年多以来的实践,给予我们诸多重要的启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理念,以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不断巩固提高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升级转型产业结构,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构建先导示范区为抓手,努力形成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格局;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以先行先试为关键,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回顾;启示

[作者简介]龚志坚(1972—),男,江西九江人,经济学博士,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科员,主要从事区域与产业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46)

自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批复实施以来,江西省全省上下按照“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的本质内涵,紧抓龙头,开拓进取,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成为江西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强动力和主引擎。今年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第三年,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之年。回顾过去,两年来的实践给予我们诸多重要的启示。展望未来,在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路将更加清晰,步伐将更加有力。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理念,以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不断巩固提高生态环境优势

(一)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成效

两年来,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江西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各地各部门自觉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区内竞相发展、区外主动融入、全省合力推进的喜人局面;生态城市、绿色乡村、绿色社区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同时,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在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江西省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由60.05%提高到63.1%,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由76.3%提高到80.6%,①“十一五”各项节能减排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而且一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初见成效。国家已批复《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工作有序推进,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和库区移民进展顺利;②环鄱阳湖天然气管网初步形成,特高压入赣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1313万亩;县(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水管网建设总长达8010公里,启动了42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工程建设,建成200多个国家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给予我们启示: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理念,以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不断巩固提高生态环境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发展低碳、生态经济,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更好地担负起“保护一湖清水”的历史使命,是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

1.进一步巩固改善生态环境。应启动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治理工程,制定区内老污染源的淘汰关停和治理计划,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老污染源两年内全部关停淘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严格目标责任和考核,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向江西省转移,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城市、绿色乡村的创建工作。

2.进一步推进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要继续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污水处理、“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农村清洁等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争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尽早获得国家批复并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省天然气管网一期支线、二期工程和城市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做好国家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和特高压项目前期工作。

二、加快升级转型产业结构,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成效

两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为主要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经济区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光电、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初步树立;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等生态旅游加快发展,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大旅游网络基本形成。2011年,生态经济区第二产业总产值占该区生产总值58.9%,高于江西省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总产值占该区生产总值32.3%,高于江西省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①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践给予我们启示:应加快升级转型产业结构,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区内新兴产业发展是扩总量、上水平与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结合点。要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调整升级的机遇,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抓手。

1.进一步突出新兴产业的支撑。应把培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首要支撑点,进一步统筹区内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形成铜材、光伏两大世界级产业基地,半导体照明、航空、陶瓷、生物医药、软件服务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汽车、钢材、风能核能、化工、文化创意五大特色产业基地。

2.进一步突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重点培育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咨询、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教育培训、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寻求重点突破。

3.进一步突出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撑。须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联系,在改造传统产业中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果带动和引领传统产业升级。

三、重点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构建先导示范区为抓手,努力形成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格局

(一)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成效

两年来,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抚州等中心城市为重要节点,以昌九工业走廊和沿江开发带为依托的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发展格局初见雏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中心,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重点,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城镇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体系结构初步形成,总体实力极大增强,为提升江西省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作出重要贡献。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达6805.48亿元,同比增长12.8%,比江西省生产总值增幅高出0.3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8%;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4916.49亿元,占全省比重达56.1%,同比增长27.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作用日益显现。②

(二)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启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实践给予我们启示:应重点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构建先导示范区为抓手,努力形成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格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按照“两区一带”的功能定位,科学配置资源、产业、人口,全力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加速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格局的形成,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1.进一步突出核心区域的支撑。要着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进一步推动九江沿江开发,促进南昌、九江组团发展,使之成为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应在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实施九江沿江开发带产业布局,实现黄金岸线产生“黄金效益”。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区内各中心城市的协调互动,推进重要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强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协作,加快构建鄱阳湖生态城市群。

2.进一步突出先导示范区的支撑。应在湿地保护、循环经济、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重点选择若干特色鲜明、基础较好的市县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有关先行先试政策及项目、资金优先向示范区倾斜措施,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型样板。

3.进一步突出资源配置的优化。须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及“两区一带”分区详细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实施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基础设施、产业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配置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相匹配,与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相适应,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以先行先试为关键,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开拓创新的成效

两年来,敢于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思路,造就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品牌效应。生态经济区先后推进了“五河”及东江源头等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争取到江西省内6个城市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国家相关改革试点,顺利组建了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和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林权等资源产权交易走在全国前列。充满活力的氛围环境,为江西省争取国家各项支持、吸引境内外投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截止到2011年底,已有45个部委(央企)与江西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国家已同意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5亿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专项补助资金。①2011年,生态经济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35.76亿美元,同比增长12.91%,占全省59.01%,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金额达到1338.1亿元,占全省51.9%,同比增长34.9%,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②

(二)开拓创新的启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拓创新的实践给予我们启示:应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以先行先试为关键,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是增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活力和动力的巨大源泉。

1.进一步扩大先行先试领域。应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启动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力争在赣江源头地区生态补偿试点上取得新突破,重点争取在林权、碳汇、排污权等资源环境产权交易试点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建设,在用足用好已有试点政策的基础上,还应积极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市县列入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名单等国家有关改革试点。

2.进一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积极开展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题的重大招商活动,并赴境外开展系列招商推介会,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果。应围绕加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继续办好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世界生命湖泊大会、鄱阳湖湿地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大力实施“央企入赣”工程,建立健全工作和对接机制,对于已经签署合作协议的部委和央企,加强跟踪衔接,争取有关支持落实到位;围绕扩大招商引资,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周、赣台会、泛珠会、中博会等重大招商引资平台,举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题招商推介会。

3.进一步强化“中三角”互动合作。要充分利用湘鄂赣共同编制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规划,共同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三大国家战略综合协调机构定期对话和战略协作机制;促进产业错位发展和分工合作,消除市场壁垒,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升合作水平;打造区域经济体之间无障碍交通系统,加强铁路、公路、港口顺畅对接;以洞庭湖、鄱阳湖和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为重点,联合打造“一江两湖三名楼”精品旅游线路,率先在旅游产业领域实现一体化,建立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产品互补、效益互享的旅游合作平台。

①许爱民:《关于江西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江西日报》2012年2月15日。

②鹿心社:《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在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江西日报》2012年2月14日。

①江西省统计局:《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统计快报》。

②江西省统计局:《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统计快报》。

①许爱民:《关于江西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②江西省统计局:《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统计快报》。

责任编辑:王俊

作者:龚志坚

城市集群生态经济论文 篇2:

“中三角”能成中国经济“第四极”吗?

图注:“中三角”的地理范围涵盖了湖北武汉“8+1”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家建议,武汉(图1)可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中心,南昌(图2)、长沙(图3)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副中心。

在長江经济带建设中,上游地区已有《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下游则有《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此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填补了中游地区的规划空缺。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获批,专家揭秘关于规划的五大热点问题

4月5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自此成为“一个群里的朋友”。国务院批复文件中指出,该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给长江中游城市群简单画个像就更能理解它的重要性: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日本面积的85%、德国面积的89%;总人口超过1亿人;去年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仅次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这三地用约4%的国土面积产生出约1/3的GDP,被视作中国经济“前三极”。

早在2012年2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已在武汉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人民日报》当时报道称,“中三角”的概念正式提出,名称呼应“长三角”和“珠三角”。

2015年4月8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表态,希望与湘赣等地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极"。

热点问题1

“中三角”为何此时获批?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首先获批,可见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事实上,该规划从2013年启动编制到获批,历时三年,如果算上前期三省份的互商、研讨,则历时五年之久。

湖北是牵头编制规划的省份。据《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省发改委中部办有关负责人透露,规划初稿三万多字,几经修改,于2014年12月上报国务院审批。“规划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强调通过共推的项目和事项,打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推动一体化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对于规划出台的背景,该负责人认为,“既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又是长江中游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之需”。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2011年就开始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先后在长江下游地区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多个区域规划,上游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只有中游没有批。“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列为‘三个支撑带’,对长江经济带空前重视,长江中游城市群获批时机刚好。”魏后凯说。

“李克强总理曾用‘下围棋’来比喻区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先从‘金角银边’开始。会下围棋的人都知道,‘金角银边’是比较容易做活的。现在沿海地区发展充分了,下一个阶段就要‘决战中部’,使中部地区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人口、市场、资源等多个方面,优势都很突出。

陈耀认为,在区域战略中,空间尺度越大,可操作性越弱,推进时间就越长。“长江经济带覆盖东中西部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40%。宏大的战略实施起来,还是要有具体的抓手。去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后,中游城市群规划首先抛出来,可见其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在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方面,预计会有很大的投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还提到,长江中游城市群获批,除了有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需要,还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经济进入新常态,要避免经济增长过度下滑,要稳增长,‘中三角’对培养新的增长点起到很大作用。”
“中三角”的地理范围涵盖了湖北武汉“8+1”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家建议,武汉(图1)可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中心,南昌(图2)、长沙(图3)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副中心。

编辑制图:《中国经济周刊》采制中心

热点问题2

“中三角”一度为何变“中四角”,最后又回归“中三角”?

魏后凯介绍,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范围,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有人主张,以安徽省会城市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也应纳入其中。不过,当长江中游城市群盖头揭开,合肥未在其列。

很多人并不清楚,“中三角”曾经还有扩大为“中四角”的一段经历。

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是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手提出。2011年4月和7月,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分别考察湖南和江西,向两省倡议共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得到湖南、江西两省积极响应。

2012年2月10日,三省正式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12月28日,在江西九江召开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有关方面建议,把安徽也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2013年,由于安徽省会合肥的加入,武汉、长沙、南昌由“中三角”变为“中四角”。同年,湖北牵头开始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但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把合肥都市区划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组团。

“安徽到了‘长三角俱乐部’,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又开始调整,从‘中四角’重新回到‘中三角’。”一位接近规划编制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上述人士表示,事实上,安徽本来想“脚踏两只船”。该人士透露,今年2月7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党政一把手齐聚合肥,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三届会商会合肥纲要》,提出加快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加速挺进“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但此次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再次明确了界限。

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不把安徽纳入,从理论上是有道理的。

首先,从地理空间上看,长江中游是指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一带,安徽处于长江下游。更重要的是,在四省范围内,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之间,以及鄂湘赣三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要远大于与合肥和安徽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

而且,在四省现有四个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之间联系相对密切一些,而江淮城市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经济联系方向更倾向于长三角。近年来,安徽省与长三角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在刘勇看来,区域合作应当是多方位、宽领域的,“脚踩几只船”是合理的。合肥虽然没有进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但也不影响合肥与武汉、长沙和南昌等地在区域层面的合作。

比如,近日,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市共同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院前医疗急救联盟”,旨在提升长江中游地域院前医疗急救整体水平。

热点问题3

“中三角”怎么建设?

4月8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3天后,湖北省政府与中国社科院在武汉共同举办了“长江论坛”。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论坛上表示,湖北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岸线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肩负重要责任。下一步,将借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的东风,按照建设“文化长江、生态长江、经济长江”的思路,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湖北段新一轮开放开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江西的表现也同样积极。《江西日报》在规划批复次日即刊文称,正着手编制出台《江西省贯彻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结合江西实际,在薄弱环节上“发力”,在优势领域中“用功”。

此前,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也表示,长株潭城市群,要继续巩固和发挥核心增长极作用,依托两型社会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平台,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与建设,努力打造全省转型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引领区。

事实上,三省在规划获批前,就已经在区域合作上迈出步伐。据统计,三省已在产业、交通、科技、文化、旅游、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签订30多项合作协议。魏后凯建议,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大力推进一体化;二是形成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刘勇也提出,应当在交通物流、产业分工协作、要素市场、社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一体化。

他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尝试向民间全面放开金融市场。此外,在土地市场也可以有所突破,比如,在不触及所有权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永久化,可以抵押、可以转让,解决“小而散”的问题,进行规模经营。

“比如说,湖北人号称九头鸟,敢想敢干,长江中游城市群当前有这么好的政策,应当寻求改革、突破,对此我们寄予厚望。”刘勇说。

热点问题4

武汉能成 “中三角”的 “带头大哥”吗?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后,有学者提出,武汉应当发挥“龙头”作用。如果没有“龙头”,可能会导致发展不聚焦、过于分散,从而影响城市群的形成和竞争力。

采访中,魏后凯、刘勇等专家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刘勇认为,合作也许比“争龙头”更重要。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地位不可取代,但能否成为“龙头”还要在合作发展中来看,还要靠实力匹配。

魏后凯不提议武汉成为“龙头”。“整个长江经济带,只有一个龙头,就是上海,这是大家公认的,也是有实力的。”

但魏后凯也十分看好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重要功能和地位,他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应该以武汉为主中心、长沙和南昌为副中心,共同打造多中心、复合型极核。

他同时支持把武汉建設为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中心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从全国战略布局来看,整个中部地区没有国家中心城市;从长江经济带建设来看,下游的上海、上游的重庆都是中心城市,武汉成为中心城市是有必要的。”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他曾做过的学术研究中,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武汉、长沙、南昌进行了综合经济实力的相对评价,如果武汉得10分,长沙则得6.84分,南昌得4.83分。3个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备选都没问题,但武汉更优。

热点问题5

竞争“第四极”,“中三角”的对手都有谁?

继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之后,谁能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多个地区曾经提出“争当第四极”的目标。比如,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当时《重庆日报》就曾刊文称成渝经济区要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中三角’的竞争对手可能有成渝、山东半岛、辽宁中南城市群等。但从发展情况看,‘中三角’成为‘第四极’的可能性最大。”刘勇表示。

而在魏后凯看来,其他可能的竞争对手,在面积、人口、经济总量上,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没法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我们预计,到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到203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能进入这个行列,它们四个是一个级别的。”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2012年经济总量计算,长江中游城市群比长三角低48%,比京津冀低10%,比珠三角只低2%,并且,长江中游城市群增长速度很快。

“按照现在增长趋势预测,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总量将超过珠三角,到2020年将超过京津冀都市圈,仅次于长三角。因此,有的学者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不是争‘第四极’,而应当是‘第三极’,或者‘第二极’。但我觉得不能这么看,不能光看经济总量,应当看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均水平低,要赶上珠三角、京津冀,还是需要狠下一番功夫的。” 魏后凯说。

作者:姚冬琴

城市集群生态经济论文 篇3:

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建立的三个城市群中的一个,通过对这三个城市群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京津冀城市群虽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属于发展较为落后的一个城市群。对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阐述,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各个地区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京津冀三个地区被作为一个城市群来发展,可谓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京津冀地区不仅是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同时还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因此发展优势以及发展的潜力巨大,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对其进行很好地规划并以此来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存在的显著优势。下面对京津冀地区作为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今后发展过程中的改进措施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

一、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的现状

1.京津冀城市集群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特征

在改革开放初期,京津冀城市集群当时由于众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京津冀城市集群中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促使我们对京津冀城市集群采取发展对策。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城市以及城镇数量显著增加。在这个城市集群之中,北京以及天津地区的人口大部分是非农业户口而河北省大多数人口还是农业户口,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具不平衡,河北省属于发展较为落后的一个地区,其城市化的进程较为缓慢。

2.京津冀城市集群的经济发展的水平

京津冀城市集群作为全国三个城市集群中的一个,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两个城市群发展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一个城市集群。从全年的生产总产值方面来说,京津冀城市集群的生产总产值只是另外两个城市集群生产总产值的一半左右,从人均年生产总值方面来看,也远远低于另外两个城市集群的人均年生产总值。从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京津冀城市集群的发展速度相对于其他两个城市集群来说还是发展比较快的。但从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京津冀城市集群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其他两个城市集群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总的方面来看,京津冀城市集群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之中有着坚实的基础,与另外两个城市集群相比有较强的潜在的发展优势。但是在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规划以及不健全的管理体系等因素使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城镇的管理体系不合理,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比较差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意识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因此,人们正大量地涌入大中城市。近些年来,京津冀中的一些大中城市的人口比重大大增加,而一些小城镇的人口数量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下降。因此大中城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一些中小城市在发展的速度上被严重地阻碍了。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涌入大中城市也为大中城市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被严重地忽略,这就出现了两极化发展的状况。归根结底主要是京津冀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城镇的管理体系不是很合理,没有使其整个地区做到科学合理同步发展的模式。

2.交通落后于当前的发展状况

交通是某个地区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就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京津冀地区的交通事业的发展没能紧跟其他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其他事业,因此在交通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

3.生态环境在发展过程中破坏较为严重

在近些年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城市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比如植被数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进程速度加快等。上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京津冀城市集群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一味地追逐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速度,使其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三、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互动

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受到阻碍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发展过程中没有完善管理体制以及缺乏政府工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因此为了使京津冀城市集群得到更快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有关建设部门要对其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使其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还要建立一些机构来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日常交流互动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听取群众的有效意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京津冀城市集群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增强城市之间的合作能力,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增强城市之间的协调合作的能力以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又是一个对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有利措施。京津冀城市的数量比较多,因此为了使其整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各个城市之间要注重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通过交流学习可以使其多方得到较快发展的良好效果,同时市场的管理建设体系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还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以便使其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3.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在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比如建设一些人们平时休闲娱乐的公益性工程项目以及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等措施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只有从基础方面做起才能使京津冀城市集群得到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财战,冯秀清.试论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产业集群中开发性金融的作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6,(6).

[2] 韩士元,唐茂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合作重点及政府作用[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4).

[3] 梁慧超,金浩.新形势下的京津冀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8,(7).

[4] 叶堂林.“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与整合研究[J].开发研究,2011,(1).

作者:李艳丽 杨晨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总结下一篇:监理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