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通用10篇)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篇1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城市文化的建设。在文章的前段是从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介绍城市的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关注点在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观点和想法。

在谈论现代化的城市时城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城市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我们认识一个城市首先是从它的外观开始,但走到最后另我们最深刻的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可以说城市文化才是这个城市的精髓。广义的城市文化指的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理解城市文化则认为它是城市群体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城市是文化的产物,但文化是由城市社会成员创造出来的。“只有当自然存在的物经过加工、改造、创造,作为社会的对象、化为人的对象的时候,我们才称之为文化现象”。所以文化与人息息相关。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因为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多姿多彩的文化,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形态各异的城市形象。我们不妨从城市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了解城市的文化。

一、城市的物质文化

城市的物质文化就是城市的外表,是我们可以用眼睛等感官去感受到的文化。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施、公共住宅、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环境。我们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分不开的。其实这些物质也正是这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外在形式。我们多少可以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上看出这个人的某些精神特质。城市也一样。城市的物质文化就好比人的外衣,我们了解了这个城市的外貌,也就多少可以体会到这个城市的精神。城市的建筑风格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历史遗迹可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城市的环境建设则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我们看外国的建筑时会说这个建筑充满了异国风情,其实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文化不同。北京的四合院可以说是北京的代表,它不同于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这两者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形态的不同,但我们知道:这儿是北京,所以四合院的存在是合理的;同样,那儿是欧洲,哥特式风格曾经是主流。其实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城市文化的地域性造成的。

二、城市的精神文化

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构,它是狭义的城市文化。从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上可以看出这个城市发展的潜力。我们看一个人时,肤浅的只是去观察他的外表。其实我们更需要看重的是这个人的内涵。城市的精神文化就是这个城市的内涵。一个有内涵的城市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城市。

我们认为发达的城市是具有先进思想观念,开放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风尚和融洽的人际氛围的城市。一个城市物质上可以暂时不发达,但这个城市的精神文化不能缺失。一般而言,具有积极、进取、开放、乐观、健康的文化观念的城市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所以,如果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精神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的来说,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人们认识一个城市就得先认识这个城市的文化。它也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喜欢一个城市其实也就是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同时它还是一个城市的精髓,融入这个城市就要融入它的城市文化。当你有机会去重新认识这个你熟悉或不熟悉的城市时,你会记住它的高楼和小巷,它当中的风土人情等这些让你映像深刻的,其实让人们映像深刻的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城市文化建设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

要努力的发展文化建设。因为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社会需要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但城市的文化建设才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城市文化建设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断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们不断的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文化建设包括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城市形象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还有就是城市群众文化的建设。这当中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是最根本的。社会成员是一个城市的主体,城市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每一个人的素质提高了这个城市的整体素质也必将提高。但事实是单纯的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其实是离不开后三者的协助的。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建设的这几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城市文化的建设是与经济发展平行的,不可忽略的。它不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是城市建设使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城市就是单纯的为了发展经济而粗糙的发展了城市的文化。这时发展城市文化就被当成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这本身就是是错误的观念。比如好多城市出现了举办某某节的不好的风气,龙虾节杨树节等等。可以说这是树立城市形象的手段,是城市形象建设的一部分,它可以作为这些城市的名片。但这些城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建设城市文化,而是为了招商引资,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任然会看到市民的文化缺失,精神缺失等现象。一边是风风火火的节日活动,一边却是精神缺乏的看客。这样的城市文化建设显然是不能真正提高城市文化的。

与之相通的还有城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而忽视其他文化建设的倾向。文化产业的建设诚然很重要,它不仅对城市的文化建设有贡献还对这个城市的经济有一定的支持。它的发展不仅能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还能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但单纯的只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也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根本目的是为了经济的发展。不夸张的说只是顺便协助了一下文化的建设。有的城市文化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形成产业化就被忽视了,这是错误的文化建设。所有的城市文化都是这个城市的缩影,区分开产业和非产业化,所有的城市文化都应当得到平等的对待。

川菜馆是一种文化,麦当劳也是一种文化。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城市中不可缺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不能忽视对文物古迹等历史遗产的发掘和利用。现代化是城市发达的标志,而历史文化资源则是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地位。文化从来都是多元化的,单一的文化只能说是残缺的文化。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是以推到历史文化为基础的,而是和历史文化共同发展起来的。北京的科技大楼不可能是在四合院的地基上建造起来的,当你的MP3里播放着欧美歌曲时在大街上仍旧可以听到京剧的唱段。这其实正是多元文化下城市的缩影。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不必存在一味的“西化论”或者是一味的“传统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石,而西方近现代的文化则是作为激发现代活力的异体文化。牢牢把握住根基,发展出现代化、多样化的城市文化才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前文提到过,城市中的社会成员才是城市的主体。所以城市文化的建设必然也少不了社会成员的努力。文化建设是由政府倡导并主要负责,但参与到其中的是每一个城市中的人。城市修建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后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城市的文化素养,古城南京拥有的历史文化并不就是因为它曾今是六朝故都。如果城市中举办了文化展览等文化活动,却发现参与到其中的人寥寥。那只能说这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不够成功。政府在建设中是处在主导地位,政府推动文化建设,但社会成员的参与是关键。文化本身就是由社会成员创造的,这样的城市文化才是自然的城市文化。所以,城市应当广泛的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城市特色文化宣传来提高城市市民的综合文化素质。让每一个城市中的人对城市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文化建设中出一份力。同时也要注重城市文化建设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这样城市的文化建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向德平.《城市社会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篇2

开放的中国需要文化的定力来保持这个民族的根本,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同样需要有原朴的地域文化来识别其城市的根本,由此我有了可以谈谈文化的理由。

湘西是五溪文化之地,侗苗文化与汉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交融里自成一体又相互渗透,这样在建筑特色的沿革中就有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变异。侗寨的廊桥,造型上是侗族的元素和风格,却大量采用了汉族的结构工艺和材料组合。苗寨的街区和交通布局,融汇了汉族村落商贸和集市格局,尺度和功能上却完全不同于古苗寨。那些能让我们分别个性的原朴特征很顽强地保留了下来。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基因,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文化差异的价值,我们或将失去自己。

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也在飞速变异。城市固有的文化个性被时尚的潮头浪尖冲击得日渐式微,变得同质和肤浅。面对这一切我们该不该理性地自检?因为专业和考核标准的制约,政府官员或许很无奈;因为话语权的局限,建筑师或许很无奈;限于资金和视野,规划和城建部门或许也很无奈……然而,未来不能因为我们的“无奈”而付出代价,现实不该因为我们的“无奈”而自我放逐,历史不会因为我们的“无奈”而一味宽容。

城市开发的实践已让我们交了太多的学费,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我们的城市与历史的关系,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差异化价值,完善我们的城市规划流程和开发理念。

我们要学会尊重专业,尊重科学,尊重专家,尊重民众。没有文化的建筑是没有生命的空壳,没有文化特征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乌托邦。

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质 篇3

城市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城市文化更是人类物质创造、精神财富的集合体。由于地域、历史、文化、民族等因素的不同,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独具的特质,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品格。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正因为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质,才使它们产生与众不同的魅力和吸引力。一提到音乐之都,人们马上会想到维也纳;一提到时装之都,首先想到巴黎;一提到电影之都,立刻想到洛杉矶;一提到山水之都,相信很多人会想起桂林。

世界上有两万多个城市,为什么有些默默无闻,有些光芒四射?这就与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质有关。同样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样做了很多努力,有的城市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和气质,因此一直默默无闻。城市有了文化和特质,就有了品牌和形象,输出的文化附加值就高,城市的附加值也随之而高。世博会选择在上海举办,就因为上海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的国际大都市,是一颗闪耀的东方明珠。兼容并蓄、熔铸中西的上海文化,是海派文化的代表,一方面秉承江南文化绵柔悠长、细腻温婉的特质,另一方面又具有时尚前卫、勇于创新的开放特点。所以张爱玲说上海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指的就是上海文化的精致闲逸、情调高雅、自由浪漫,这就是上海与众不同的气质。

得益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熏陶,中国有不少城市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散发出独有的气质。与百年商埠上海不同,西安是千年古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城、秦腔、兵马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西安文化厚重素朴、雍容儒雅,具有汉唐文化的显著特点,体现出自信、大气、包容、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西安这种文化特质,使这座城市在经历了三千多年后,仍然散发出持久不衰的魅力,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

中外名城名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不论经济如何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变迁,城市的文化与城市的特质决不能丢,这是一座城市存在发展的命脉所在。要建美轮美奂的摩天大楼并不难,而要将数千年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延续下去,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步伐在加快,但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却研究得不够深。有些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认为城市化就是建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就是要人口多、房子多、车子多,追求高、大、全,追求发展速度,不讲求特色和风格,许多城市变得“千城一面”,却还以自己越来越像纽约和东京而自豪。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我国各个城市积极地作战略发展规划,抢时间、比速度、拼规模,竟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其博大胸怀和过人胆魄,实在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4

城市是有气质的。一个中国城市并不会因为拆了老平房、盖上了欧洲风格的房子,就变成了法国少女。

————题记

城市是过去的产物,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但历史要依靠建筑、文化、景观和传承文化的人等这样具体的载体才能继承下来。“守旧”有时候是一种比较有利的发展方式,应该审慎对待守旧的观念。物质的积累是可以逐步增加的,但精神不是,人类在过去某个时期曾经达到的精神境界可能在很多年后都没办法超越,并不是后人一定高于前人,今天的城市胜过以往的城市。如果我们拆了,就损失了。

但另一方面,城市也必须创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总是在发展的,一个城市应该怎么样创新,决定者是城市的主人——居民,而不应该是官员和专家学者。居民才有权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式和模式,决定以何种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幸福。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中外名城无不如此。

在我看来,“守旧”与“更新”并不矛盾,非但不应该矛盾,而且应该协调好。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中某一部分被确定为文物和文化遗产,应该最大限度保护,不允许以更新之名而改变;另一方面,不是文物的部分,要采用不同的发展措施进行更新和开发。未来的城市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展示空间,也是人类居住和发展的场所。

城市文化传承与更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城市的建筑景观和风貌格局,另一个则是城市的人文状态,包括城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特性等。前者是建筑和物质层面的,后者是精神和行为层面的。以往讨论城市文化传统,多关注在城市建筑美学上,其实城市文化的讨论必须同时

城市是人建造的物质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城市的建造过程中会留下人类智慧痕迹。就像自然界一样,城市文明的各个部分相互依存,是一个生态系统。城市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不断积淀的过程,人们如果不重视将会断送自己的文明。

城市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打个比方,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会经过多次的新陈代谢,很多部分都在变化,但因为组成生命体的各个部件之间关系是始终不变的,你永远是你。城市也是一样,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城市生态,就像我们不能拿刀把自己的手脚砍掉一样。

我国城市精神与企业文化标语 篇5

河北: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 江苏:创新、创业、创优

南京: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 重庆:重山重水重情重义 无锡:尚德务实、和谐奋进

常州: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 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宁波:诚信、务实、开放、创新 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青岛:诚信、博大、和谐、卓越 济南:诚信、创新、和谐

广东: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汕头:海纳百川,负重图强

深圳: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 石狮:团结、自强、务实、奉献 泉州:求是、团结、务实、创新 XX区:活力、人文、和谐 长沙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大连:创造、创业、创世 抚顺: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成都: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 XX市:同舟共济,激流勇进 三亚:极力争取

唐山:感恩、博爱、开放、超越 郑州:博大开放创新和谐 苏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 南昌:大气、开放、诚信、图强

荆州:筚路蓝缕、和衷共济、励精图治、发愤图强 抚顺: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太原:兼容和谐诚信卓越

呼和浩特:(前两名)(1)骏马精神草原气质(2)呼和风细雨养浩然之气建特色青城

广州:务实求真宽容开放创新

昆明: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长春:拟“兴于闯长于信敏于思立于善”

徐州:承两汉雄风,集南北大成;展英雄气概,铸徐州辉煌(一等奖)。常州:勤学习重诚信敢拼博勇创业

温州:自强不息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1993年);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1998年);敢为人先民本和谐(20xx年)。九江:融汇九川敢为人先勇创实干追求卓越 新乡:厚善崇文敬业图强 太仓:书承七录船系五洲毓秀钟灵人争上游 海门:海纳百川强毅力行 慈溪:慈惠三北溪通四海 昆山:开放融合创新卓越

张家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安阳:文明和谐创新超越 抚顺: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鹤岗:创业发展包容和谐竞争图强捷径敢超 襄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金阊:精致卓越和合昌明

井冈山: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延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篇6

——以武汉市地铁文化建设为例

一.选题背景周胥

(一)国内背景我国公共空间文化建设现状

(二)国际背景

二.文献综述金康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肖景涛

(一)目的(二)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课题可行性性分析

(一)理论可行性

(二)现实可行性

1.细分研究对象和问题明确,可实施性强

2.团队基础

3.外部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六.学科交叉与创新李贺雷

(一)学科交叉

(二)学科创新

七.研究思路图表形式 官智慧

八.调查计划

(一)前期准备

(二)实践调研阶段

(三)后期总结工作 加上计划表形式

九.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一)调查报告

(二)学术论文谶纬

(三)图片影像等资料

(四)调查实录

十.经费预算 十一.附录

(一)参考文献

(二)调查问卷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篇7

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主题性雕塑、景观性雕塑、装置与互动性雕塑。主题性雕塑顾名思义就是主题性非常强、带有明显纪念性的公共雕塑, 这类雕塑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 所有的表现形式都是服务于主题。景观雕塑相对纪念性雕塑来说更多的是以装饰和观赏为目的, 大致可分为园林景点雕塑和公共景观雕塑。装置与互动性雕塑强调观众的参与, 只有观众和雕塑互动才具有完整的艺术价值, 相比其它雕塑更具有亲和力。

城市环境雕塑具有普遍的环境意识, 特定的文化背景与自然环境制约着雕塑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社会文化背景与政治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评判, 从这个意义上说, 雕塑是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再现。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量古代雕塑中, 所表现的主题大都是君主和宗教人物, 其歌颂或怀念的目的十分明确。为了表现崇高、威严的人物形象, 大多采用夸张和美化的手法, 但是这种夸张和美化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写实基础上, 创作者必须掌握并运用严格的透视与解剖等科学原理, 真实再现物象的具体形态, 比如人物的比例和结构等。

自然环境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气候、地势地形等几类, 气候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 地形可分为高原、丘陵和平原等;从小的方面说就有雕塑的朝向、光源等问题。另外, 透视关系在公共空间里也很重要, 雕塑是三维立体的造型艺术, 所以它的透视就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雕塑的体积、比例等要素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完美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城市环境雕塑必须与一个城市的整体环境相融合, 雕塑被置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之中, 本身就成为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秩序感。

黑龙江全省从西北到东南是连绵的山地, 包括大小兴安岭、完达山等山脉, 火山比较多, 北部地区大多被森林覆盖, 西南部以松嫩平原为主, 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交汇的地区是三江平原, 当地大面积的沼泽地就是有名的“北大荒”, 中国的北极和东极都在黑龙江省。全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 北部属于寒温带, 全年晴朗天气较多, 无霜期短。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 主要有木材、煤炭、石油等, 是全国有名的重工业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 黑龙江省常住总人口为3826万人, 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4.98%, 少数民族人口185万人, 占5.02%。世居本省的少数民族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温克族和克尔克孜等十个少数民族。

城市文化, 是指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各方面精神财富的总和, 与城市的经济和政治同等重要。城市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凝聚了一座城市特有的人文气质, 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近代开始出现的大规模移民与世居各少数民族共同孕育了黑龙江省多元文化的特点。

黑龙江省城市文化特点与同处东北地区的吉林和辽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移民文化, 早期移民主要是两大群体, 一是流放的犯人, 其中大部分是戴罪官员;二是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贫苦农民, 包括少数手工艺匠人和小商人。在伪满洲国时期有来自日本的大规模移民, 据记载大概有三十万人左右, 这个群体随着二战的结束迅速撤回日本, 对黑龙江的文化没有发生实质性影响。建国后的两次大规模移民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所致, 第一次是十万官兵过来建立垦区, 第二次是知识青年下乡, 随着后来政策的变化, 大多数都返回原籍。从历次的移民情况来看, 尽管都带有被动的特点, 但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融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关东文化。

以移民为主体的地区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比较快, 但一般只能体现在表层文化上, 在深层的文化结构、文化心理等方面不容易吸收。沙俄和日本的势力曾一度渗透到了黑龙江省, 异质文化的强行输入虽然没有改变黑龙江人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 但是在饮食习惯和建筑风格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城市环境雕塑是表述一座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 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 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精神的代言人, 具有强大的城市形象宣传效应。

黑龙江省最最鲜明的城市文化就是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融合, 城市环境雕塑可以很直观化地把这些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在黑龙江省一些主要城市的窗口——机场、火车站等公共空间, 其雕塑作品应该体现当地特色, 比如哈尔滨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名城, 也是金代历史文化发源地, 喝啤酒、冬泳等都可以成为雕塑的表现主题, 对外展现哈尔滨开放的新形象。位于本省西部的齐齐哈尔市, 作为丹顶鹤的故乡闻名全国, 此外, 该市是有名的重工业基地, 城市环境雕塑是对这一城市品牌进行宣传的有效手段。大庆市的石油文化、英雄文化, 牡丹江市的渤海文化、宁古塔文化等等都可以借助城市环境雕塑来进行深度挖掘。

城市规划、城市环境雕塑是一种最能反映一座城市文化的实体艺术, 它可以使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诠释黑龙江省各个城市的精神内涵, 地处中国北方地区的黑龙江省地势开阔, 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环境雕塑特征应该是粗犷、豪迈, 绝然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凝重与内敛、西部文化的神秘与苍凉、江南文化的惆怅与多愁善感。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黑龙江的地域文化难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 西方大量的艺术语言被我们主动吸收, 人们价值观念在逐渐地西化, 时空感正在慢慢丧失, 我们要把这些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化, 以城市环境雕塑为手段来彰显与传承黑龙江省的城市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公共雕塑》温阳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

[2]《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吴良镛主编.昆仑出版社, 2009年.

影视文化与城市形象传播 篇8

[摘要]影视文化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平台。本文对利用影视文化传播城市形象的方式作了详细说明,提出了影视文化对城市形象的美化传播效应、聚媒传播效应和累积传播效应,并对传播操作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影视文化城市形象传播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体,其自身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参与市场竞争、谋求更多发展资源的重要手段。城市形象的传播、推广和营销是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介来向社会公众传递和宣传城市形象信息,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增强公众对城市的好感度和美誉度,从而产生“眼球经济”效应,聚集四面八方的人才、资本、生产力等资源要素,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城市形象传播的渠道复杂多样,包括人际口碑传播、大众媒介传播、各种活动传播(如会展、节庆、体育赛事、文艺活动)等。而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比较“耀眼”的媒介平台,在城市形象的传播中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一年一度的戛纳电影节,使戛纳这座仅有7万人口的法国东南沿海小镇举世闻名。电视剧《乔家大院》,不仅使山西祁县成为旅游热点.而且大大提升了山西的旅游形象。因此,近年来许多城市意识到影视文化对城市形象的巨大传播力,开始尝试着利用影视文化来传播城市形象。

一、利用影视文化传播城市形象的方式

所谓影视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影视文化”,应当是体现为“影视艺术”,即以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电影、电视艺术作品为主体的影视存在形态,包括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及艺术性的电影纪录片、艺术性的电视“屏幕作品”(如艺术性的电视文学作品、电视艺术片及艺术性的电视纪录片)。而广义的“影视文化”,应当是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本文谈论的作为传播方式的“影视文化”,是基于广义的概念,包含影视剧作品以及与影视剧传播有关的各种文化形态。利用影视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实际上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把城市和影视文化因素结合在一起传播。两者结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地创新变化。

1、城市空间作为影视剧的故事背景。有两种情况:

第一,影视剧取景城市的某处景观。一些影视剧为了反映特定的历史面貌,选取城市中某种有代表性的景观作为拍摄外景地。城市管理者如果能够抓住契机宣传到位的话,有助于扩大城市的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带动城市旅游的发展。例如,当年经典的《廊桥遗梦》使“麦迪逊县的桥”一夜成为美国著名景点:近年火爆的《碟中谍》因取景捷克使该国一时成为欧洲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相似的例子在国内也有,如浙江乌镇因《天下良仓》、《似水年华》闻名全国,《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发了山西平遥的旅游。

第二、影视剧以某城市为故事发生地,并直接标明城市名称。王家卫电影往事的发生地上海,香港电影故事中的香港,都因电影增添了眩目的都市光环。《欲望都市》令纽约成为白领的趣味中心,《罗马假日》让人们记住赫本的同时,更记住了浪漫的罗马城。影视剧主观上不是刻意地传播城市,但城市却客观上随影视的传播而形象生动。

2、城市主题影视剧

这是刚刚兴起的一种城市与影视剧融合传播的新形式。影视剧以城市为故事发生地。以城市当地人的生活为故事素材,以城市特有的文化风貌为表现内容,除艺术目的外,还担负着打造城市名片的宣传任务。影视剧的拍摄一般是由城市政府组织或出资,市场各方投资运作,既是城市影视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宣传的一种形式。

城市主题影视剧是城市传播营销的一个新的创意,目前已有一些城市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据《成都商报》报道,第一部以成都城市为主题的电视剧《芙蓉花开》近日已经制作完成,即将首播:第一部成都主题电影《成都之恋》也已经开机拍摄:还有《成都往事》也正在筹拍中。[2]这些城市主题影视剧根据成都城市文化特点“量身定做”,是传播推广成都城市形象的极佳媒介。

3、以发展影视剧产业带动城市形象的传播

影视剧产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其包括影视剧生产、影视剧基地以及相关的影视文化服务产业链。城市利用各种资本和本地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影视剧产业,能够产生“一石四鸟”的效果:其一,可以在影视剧市场获得利润。其二,由影视剧拍摄活动引出的影视基地建设、影视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等,可以拉动地方旅游和经济的发展,丰富和传播城市的旅游形象和文化形象。像无锡的中视影视基地、威海的影视城、浙江横店影视基地、银川华夏西部影视城等,不仅成为了制片人们“制片消费”的市场,而且也成为了吸引旅游者目光的“亮点”。其三,城市政府部门或有关企业以影视剧协拍单位、合作单位或制作单位、赞助单位的名义出现在影视剧片尾字幕信息中,扩大了城市名称的传播率。其四,城市还可以利用影视剧的内容元素塑造和传播城市个性形象。如安徽省淮北市近年来积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先后制作完成了《独立寒秋》、《父亲》、《大哥》、《大姐》等以淮北为故事背景的影视剧精品,在影视界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亲情”风景。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后,扩大了淮北市的知名度,打造出亲情城市的独特形象。

4、影视节庆活动为城市赚足“眼球”

影视节庆活动是影视明星、名人聚集的场合。也是媒体报道聚焦的地方,同时还是大众一时关注的中心。因此,可以说影视节庆活动是富集“眼球”效应的传播资源。城市承办或举办一些影视节庆活动,是宣传传播城市形象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前文提到的戛纳电影节造就了一座名城,同样,像柏林电影节、东京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还有我国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等,都成为这些城市一年或两年一度定期吸引世界目光的重要手段。“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是我国电影界最为盛大的活动,到目前先后14届已有14个城市轮流承办。每届承办的城市和耀眼的明星一起在电影节期间成为了媒体传播和亿万观众关注的焦点。像无锡、嘉兴、银川、三亚等都因电影节而一时成为大众媒体报道的热点城市。

二、利用影视文化传播城市形象的优势分析

影视文化传播作为大众喜闻乐见、主动接受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具有着声像并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情感体验等优势传播特点。是信息时代最为强势有效的传播工具之一。因此,借助影视文化来传播推广城市形象,其传播功效也就具有许多优越之处。

1、美化效应。即利用影视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可以增加受众对城市的好感度和美好印象。在影视剧中出现的城市场景画面,都是导演、摄影师、美工等精心设计拍摄而成的,给人的是一种视觉美感。特别是镜头画面的独特视角对景物美的发掘,能够启发人们对城市真实景物的审美感受。同时,影视剧的传奇故事内容也会给城市增添一层

梦幻般的文化色彩,无形中加强人们对城市的一种心理美感。例如在人们对杭州西湖的印象和主观感受中。多多少少都有些许电影《白蛇传》、《青蛇》、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等一批影视剧的美化痕迹。另外,影视剧情感化、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也会赋予城市一些情感和个性,使城市形象鲜活起来,受众在艺术化的情感体验中容易对城市形象的认识产生一种艺术美感。

2、聚媒效应。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众娱乐消费的主要文化产品。其自身包含着大量的“注意力资源”,是能够吸引众多大众传媒集中聚焦报道的信息源点。首先,影视剧制片方为了市场利润,在影视剧拍摄过程中就会不断炒作、造势、宣传,从而吸引众多媒体关注报道:其次,导演、演员等大都是名人、明星,是大量的媒体记者(特别是娱乐记者)跟踪报道的对象,他们在某个城市拍戏。自然就吸引众多记者到达某个城市:再次,一些影视文化活动,如影视节庆活动、影视开机仪式、新片发布会、首映式等。也都是媒体报道的热点。影视文化的这种聚媒传播效应,大大提高了有关城市信息的媒体传播量,有利于扩大城市形象的知名度。

以第十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城市银川市为例,我们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网络信息传播量数据,考察影视文化对一个城市的聚媒效应。首先,我们以2005年7月(即2004年9月电影节过后10个月)为时间节点,用百度搜索“银川”二字,结果到查找带“银川”信息的网页约220,000个。搜索有关“银川+电影节”的网页数量。结果为17,300个,约占“银川”网页信息总量的8%之多。这一时间节点的数据表明,“电影节”为银川城市的网络媒体传播量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次,我们以现时(2006年7月)为时间节点,搜索有关“银川+电影节”的网页,数量增A51,000个,占到上一个时间节点(2005.7)有关“银川”的网络信息总量的约23%之多。搜索现时所有有关“银川”的网页总量,数据为5,450,000个,增量迅猛,是上一时间节点信息总量的25倍。银川的被传播量呈爆炸式增长,这中间“电影节”的聚媒效应和信息导火索作用十分显著。

同样。一部影视剧也有着明显的聚媒效应。且不说那些引人注目的商业大片,就是一些“寂寞”的艺术电影,也有着一定的对城市的聚媒传播效应。电影《西施眼》是由西施故里浙江诸暨市政府投资、青年导演管虎执导的一部艺术电影,据报道,在电影开机当天,即有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钱江晚报等20多家媒体出现在开机地点西施殿。在接下来的拍摄过程中。中央电视台、澳门电视台、《大众电影》杂志、《人民日报》、《中国电影报》以及省、市各媒体不断前来片场作采访,并相继刊发了文章。许多媒体把报道视角聚集在地方政府为打造城市名片拍电影这一举措上。《新民晚报》美国版、《广州日报》、《北京晨报》、《申江服务导报》等国内数十家媒体也相继对这部电影作了报道。而本地媒体更是集中力量作了大版块的详尽报道和评论。这些媒体报道大大提高了诸暨城市的知名度,有人称是“一部电影推出一个城市”。[3]其实发挥作用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的聚媒效应。

3、累积效应。即影视文化反复传播和全方位的传播途径能够为城市形象累积一定的关注度和好感度。例如一部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看下来需半个月或更长时间,人们对相关城市信息在时间上就累积了印象:一部经典电影,在人们长期地反复欣赏中,对相关城市信息就一次次累积了记忆:影视剧作品通过影院或电视、网络或光碟、书籍或报纸等多种途径传播,能够累积各类受众的注意力;影视文化活动给城市留下的旅游文化资源,也会为城市形象累积口碑和好感度。

影视文化的累积传播效应是一个长效的过程,影视剧流传时间越长,为城市形象带来的无形资产价值就越大。据有关资料统计: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刘三姐》,到现在给广西桂林带来的无形资产已有4个多亿:电影《阿诗玛》给云南带来的无形资产高达十几个亿:近几年来韩剧在亚洲各国的风靡传播,为韩国带来的仅旅游收入一项就高达1兆韩元。同时,影视文化的累积传播效应也是一个信息叠加的过程,一个城市累积的影视文化资源越多,其城市形象的品牌价值也就越突出。以浙江舟山为例:舟山因海山风光秀美,多年来成为影视制作、拍摄的理想场所。据不完全统计,在舟山拍摄过的电影有《玉色蝴蝶》、《落山风》、《鸦片战争》、《灯塔世家》、《神秘失踪的船》、《一轮明月》等,拍摄的电视剧有《射雕英雄传》、《观音前传》、《天龙八部》、《女岛》、《徐福东渡传奇》、《上海秘密战》、《情系普陀山》、《女人不再流泪》、《球爱俏佳人》、《东极之恋》等,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为舟山积累了丰厚的影视文化品牌资源。2001年,当内地版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在舟山的桃花岛连续拍了20多场戏后,舟山开始打出了影视文化旅游的品牌,一举成功,舟山成为了旅游热点地区。据统计,2OO3年非典时期,整个旅游行业大萧条的情况下,舟山依然接待游客645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收入35.62亿元,同比也出现增长。2OO5年3月,继《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以后,央视著名导演张纪中再次把目光锁定桃花岛,把金庸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神雕侠侣》的部分场景放在桃花岛拍摄,再次提升了舟山的知名度,使舟山累积成功了一个独特的影视文化品牌形象。[4]

三、利用影视文化传播城市形象的几个注意点

1、要有主动地借势宣传意识

影视剧在某个城市拍摄或取景城市某个景观,往往只是出于剧情或外景的需要,把城市景观“移花接木”为影视剧中的场景,有时并不标明城市名或景点名,有时即使标明也不是影视剧传播的重点。城市如果不主动地借势自我宣传,传播资源就会被白白地浪费掉。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因景点众多特色鲜明而成为众多影视剧取景的热点。其中仅何园一个景点,就曾有《红楼梦》、《青青河边草》、《还珠格格3》、《玉卿嫂》等家喻户晓的影视剧在此取景,但因为缺乏借势宣传城市形象的意识,错失了许多传播良机。再如珠海在影视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据统计每年在珠海拍片的影视剧组达到三四十个,国内以珠海作为外景地的影视剧至少超过200个。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就是在珠海拍摄完成的。但是由于缺乏主动宣传,珠海的这些影视资源至今仍然是“藏在深闺无人识”。

关于主动借势宣传的技巧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第一,城市政府及文化宣传部门主动做好与影视剧组的公关和联系工作。第二,城市本地媒体要主动地报道影视剧拍摄活动和影视明星在本城市活动的娱乐新闻,并形成一定的报道数量,达到传播扩散的效果,尤其要善于利用本地网络媒体,这样更容易形成传播热点。第三。多参与或配合影

视剧组自身的宣传活动,使影视剧和城市一起成为众多媒体的信源。还有其他种种技巧。总之只要有主动借势意识,就能挖掘出许多影视文化和城市宣传的结合“点”。

2、要和城市形象自身的发展定位相结合

城市形象的定位是指在分析和调查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静态的、动态的比较优势,结合未来发展态势和区域分工,确定出最具生机的城市个性特征,即确定城市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独有的发展优势位置。利用影视文化传播城市形象,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个性特征,将影视传播与城市发展定位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城市的旅游形象和文化形象定位最容易和影视文化达成传播默契:城市主题影视剧和城市影视文化产业也是传播城市定位的较为可控的形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其一,组织和引导剧作家创作有影响的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现实主义作品和独具风格的城市故事,以传播城市的主导形象定位。例如《公关小姐》、《外来妹》、《情满珠江》等优秀影视剧,非常形象地传播了当年深圳城市“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形象定位。其二。定期举办影视节庆活动并将之固定下来延续下去,以传播城市的文化形象定位。例如两年一度的长春电影节现已成功连续举办了7届,确立了长春“电影城”的文化定位。其三,拉长影视文化产业链,把影视剧生产、旅游景点建设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以传播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3、关于影视剧中的负面因素对城市形象的影响问题

城市建筑中文化内涵的选择与表达 篇9

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凝聚力,没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围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建筑设计等当今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城市建筑所追求的文化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紧密融合,人文空间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统一,更是重中之重。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而文化建筑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空间场所,对于培养城市文化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建筑的文化品格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能够反映其在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时所体现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一个具有文化品位的建筑,其文化意义常常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和一段时期的文化标志。文化建筑因其特有的文化功能和广泛的公共参与性更能彰显文化的属性和品格,并表达文化建筑的特征和风格,这是建筑文化也是文化建筑创作的一个特征。如同人拥有基本的品格和气质,对于建筑而言,这种品格通过建筑的造型、空间和内外环境的塑造,构成建筑的整体空间,成为建筑文化的风格和精神。建筑创作常常以主题事件、场所、环境、历史文脉、人物风范、科技特点、高度价值和审美观等为切入点表达建筑的文化品格,创造高品位的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表达的准则是紧扣建筑品格的主题,并综合此时此地,此刻此景,选择最适宜的建筑构成,可能是单个建筑的构成,也可能是集群的构成。场所属性的解读和利用,采用彰显或消隐的手法来塑造一个清晰的建筑形态,从较为直接形似的符号象征走向更加隐喻和神似的抽象表现。以情景叙事展开空间的叙事方式,并使之上升为更富有层次的叙事化场景。通过建筑外在的材质、纹理、色调等表皮信息,表达直观的建筑文化特征,这也是用得比较多的手法。城市共融,采用开放的共融空间吸引和包容更广泛的城市生活,在建筑功能和内容上更加复合、多元和人性化,成为增强建筑自身的适应性的手法。因此,文化性是对一座建筑相关特点的最高概括,而建筑品格则是建筑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建筑的灵魂。建筑的文化内涵

斯特凡·胥茨: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副总裁、主持设计师城市和文化的互动,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都属于文化建筑,但其建筑形态是不同的,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文化广场与城市的关系。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位于靠近市中心的位置,所占据的地区有一个中轴线,四周是穿行的街道,广场十分完整,广场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市民活动空间。林肯文化中心不是以单栋的建筑著称于世,每一栋建筑都很有名,同时作为一个整体也非常成功。整体性表现在这几栋建筑的比例、材料、幕墙的划分及共同营造出来的各样空间。不论白天还是晚上,纽约市民都非常愿意来到林肯广场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整体性是林肯广场给予城市最好的礼物,建筑的外立面都是朝向广场的,外立面之间不论是柱廊的形式,还是中间的形式都是相互呼应的,所以完整的建筑群具有自己独特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

文化建筑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国家博物馆是我们在中国完成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建筑,这个项目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建筑,其前方有一个很大的城市广场,人民大会堂与这个建筑形成对比,博物馆的前方立有很高的柱廊,这个柱廊作为建筑的朝向。广场完全建成后,出现了一些带有政治意义的新建筑,其外观表现是没有柱廊的,比较封闭。在广场上可能看到新的建筑呈现出这样的一个体量,并且是以这个建筑体量形成的文化中心。我觉得这个建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能够同时告诉广大市民,今后的设计将使两个建筑产生新的平衡。

在入口处可以看见柱廊,柱子是非常细的形态,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非常尊重历史建筑,而且是依据中国建筑的特色来做的,以尊重老建筑的方式来处理新建筑。后面的大厅是一个连接大厅,空间非常恢弘,尺度的变化是从天安门延续至此,从这个建筑继续往北走,会有更强的尺度感。进入里面,天然的采光引导对于空间是有帮助的,大厅中使用的一些建筑元素是从中国的传统元素中提取出来的。

我认为文化建筑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在建筑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特别是文化中心的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是大剧院,我们都能看到尺度方面的尝试和变化。

细节表达文化建筑的特征

约翰尼斯·雷西:德国KS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总建筑师我们公司的理念是建筑并不是单纯的输出产品,而是在不断沟通中,为满足特定需要,创造与地方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项目对我们意义重大,国家图书馆项目在2003年中标,现已竣工。我们对于自己的表现比较满意。建筑方案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理念,即希望人们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活动。设计主题是按时间顺序对建筑进行三个不同时期的分割:第一部分是基座内的传统式图书馆,代表过去,存放的古典文献等;第二部分存放现在的书籍;第三部分代表未来,是关于发展新方向的相关信息介绍。这个项目对于我们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我们经常去施工现场,确保设计理念能够得到最大的实施。在过程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个项目从最开始的方案设计到最后的竣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沟通过程。

此外,天津美术馆项目也是将建筑融入城市文化和自然的很好体现。天津是一个大城市,在城市中心建立一个大规模自然景观的机会千载难逢。首要问题是怎样使建筑在城市与自然中处于一个更加恰当的位置。基地外围和中间设有绿化带,绿化带中间是天然湖,基地像洋葱一样环环相扣。中央湖区及周围的绿化带得到了非常好的实施,居民可在此享受惬意的时光。通过这一设计我们想要传达的理念是所有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整体。建筑位于城市与湖水之间,与自然、城市都能建立联系。

针对建筑物造型我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设计方案。希望建筑融入群体,而不是作为一个单体存在,在不失去自身气质的同时,避免过于突出,并且对于任何建筑物的细节都进行不断推敲。我们对建筑物立面的设计就是对上百个不同方案进行择优挑选的结果。通过不断地

推敲和沟通,我们对立面和造型进行不断调整,最终建筑作品得以完成。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篇10

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

舜帝是中国部落联盟领袖,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位列华夏“三皇五帝”之一,被誉为中华道德文化始祖。舜帝年轻时就以孝感动天的故事被奉为二十四孝之首。司马迁曾经在《史记》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就是说完美道德的养成是从舜帝开始的,所以舜帝被称为德圣、孝祖。舜帝陵位于**区,这是我们弘扬德孝文化不可替代的位置优势、无可比拟的先天实力。

二是尚德优势。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举办“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大力弘扬德孝文化,表彰奖励涌现出来的杰出典型。**区开展的道德模范、孝顺媳妇评选活动有声有色,已“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大地。近两年又增加的优秀志愿者、最美家庭评选活动,进一步优化、提升和完善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些典范辐射着**大地,感化着周围群众,引领着社会风气,为**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稳定的良好环境。

三是创新优势。

**区委、区政府把德孝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主动作为,创新驱动。2010年起每年举办“我们的节日重阳”——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在全社会探索建设“德孝在**——七进七创”实践体系和包括德孝大讲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在内的“七位一体”的德孝文化苑。龙居镇在各村组织开展了“婆婆夸媳妇,媳妇夸婆婆”“邻居夸媳妇,干部夸妯娌”活动;金井乡伴随着

评选孝顺媳妇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农村结婚程序中增加了一条“结婚先宣誓,保证孝老人,争当好媳妇”的程序;安邑办事处开展了“亮赛公婆被,卫生大评比”竞赛;冯村乡采取了“孝顺媳妇当讲师,登台亮相做报告”的做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有效地促使德孝文化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实效化,助推**大地的这场“重头戏”,越练“技”越精,越演“腔”越圆,越唱“味”越浓。

二、科学规范的运作

**区评选德孝典型坚持严格严肃严谨和公开公平公正,具体是把握好五个环节:

一是村级推选。

每年**区相关单位都要下发评选通知文件,通过村组推荐、村民举荐、公婆推荐、村“两委”评定上报乡镇。二是乡镇把关。乡镇依据标准和条件,逐一审查,平衡把关,好中选优,上报**区。三是区上双评。区委宣传部和区妇联组织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老干部、全国“五好家庭”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组成评委会,在评委审阅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初评和复评。四是入户调查。对初步推选出来的人选,尤其是对“十大孝顺媳妇”和“十大道德模范”,要组织人员深入到村到户,通过调查走访,听取各方意见。五是三级公示。对确定的人员,村级要张贴公告、公婆签字;乡镇要张榜公示,征询意见;**区要在官方报刊上公布名单,让群众公开监督。

三、意想不到的功效

社会稳定的助推器。辖区某个村妯娌们为赡养老人吵闹不休。听了“典型”的故事,她们如坐针毡,羞愧难当,从此争相照料老人。**区委、区政府“崇尚道德”的政绩之威力,区委宣传部、区妇联的坚守之功效,可见一斑。

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区龙居镇雷家坡村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以党建为统领,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11家企业入驻,解决剩余劳力240余名,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4900多元,增加到2020年的18000余元,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该村2014年被山西省确立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2016年村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入选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2021年被评选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

上一篇:宏村游记作文700字下一篇:与君初相识忽如故人归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