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与规划论文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建设与规划论文

城市建设与规划论文 篇1

许广安

吴丁杰 徐聪 夏圆圆

周承水我国城市规划存在十大问题姜仁新浪微博 关于城市建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两点探讨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1世纪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与对策长江建设

王静霞迈向21世纪的城市规划战略思考城市规划会刊任致远略论2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战略思考规划师

甑峰 万绪才 张越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和应对

乐 勇机械工程学院机制10142010710113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然而在城市化建设前进的路上却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本文对于城市规划中的理论部分和实施部分提出我自己的观点,为解决这些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以我的家乡沙县为例,说说我国存在的很严重的城市建设问题。并希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在未来可以取得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我在人人网上看到过一个别人转载的一个视频叫做“中国的盖楼”,里面有我国各大著名城市从1996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内城市的变化(这个是用卫星拍下来的,据说),里面的视频是3年一变,变化非常大,有的甚至整个城市布局都变了,盖楼速度号称全球第一。但是这个视频在让我震撼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两个很直观的问题,一、那就是整个城市的绿色越来越少了,有点甚至在卫星图里已经看不到半点绿意了;

二、我觉的城市的变化很大,但是变着变着很多城市就都一样了。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非常快,但是我国城市建设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问题将会对城市现代化的未来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很多城市的领导人在看到其他城市像上海的快速发展,为了追求政绩,大多都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83个城市提出建设为国际大都市的申请,并要求按现有人口和产业规模的两倍、3倍、4倍进行大城市规划。几年前,我国建设部副部长 姜仁 在新浪微博中指出了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十大问题,在微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令人困扰”之后提出了十大问题,如下: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了调控作用。这种“规划失效”表现在许多城市把20年的规划在5年内就完成了,导致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建设的速度。

二、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结合部建设混乱。

三、开发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自成体系。

四、历史建筑、城市风貌受到严重破坏。

五、城市生态收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六、规划监督约束机构软弱,违法建筑严重泛滥。

七、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重复建设浪费并存。

八、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还占上风。

九、城市风格建设雷同,千城一面。

十、中小城镇规划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

上面说出来了问题只是部分,我还在其他关于城市规划的文献中看到很多的问题,只是我觉的姜仁说的比较有代表性。

当然,在我国城市建设中也不是只有问题,还是有很多特点的,例如城市建设速度上全世界就没人敢和我们比。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应对,否则,在建设后期,这些问题将会延缓,甚至会阻碍我国城市建设的脚步。

城市规划分为理论部分和实施部分。在规划理论部分,不能仅仅限于思想模式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即结合我国的现有国情,从实际出发,注重务实,提出符合各自城市情况并且在城市大部分方面都允许的城市规划方案,提前想象实施该方案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避免像上述中提到的各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在注重实际的前提下,在规划理论部分主要还要遵循以下几个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不止是城市规划领域,同时也是其他各个领域都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采取这个思想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城市建设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主流思想。

二、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的目的是给予人们舒适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所以城市规划要人性化,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进行人性化的规划。

三、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我国目前在大力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城市规划也要跟着社会的脚步,和谐,即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交通,娱乐,城市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在理论部分结束之后就是要对理论的实施,实施部分不是理论,理论错了还可以改,但是实施了之后就不能改了,不然代价很大,所以对于实施城市规划部分我们应该报以谨慎的态度。我的家乡是福建沙县,对于其他城市虽然有去过很多,但是还是对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及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比较深的印象,所以这里我就用沙县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来说明下。

沙县,我觉得他发展是挺快的,至少有网友调侃中国城市建设中“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速度,因此,沙县虽然是小地方,但是也存在着很多我国出现的典型问题。沙县的母河是闽江的一条支系叫“沙溪河”,很小的时候,沙溪河是一条很清澈的小河,当时还没有大坝,大家就生活在沙溪河边,喝的,用的水都是沙溪河水。(这些是听我父母辈的长辈说的,我记事以来就已经搬离了河边)可以想象当时的河水是有多清澈,环境有多好,但是这些就是因为城市建设的不合理,没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导致沙溪河水污染日益严重,现在不要说喝水,连用沙溪河水洗手都觉得会被感染皮肤病。两者差距可见一斑。对于郊区在2000年的时候,那个就不是人可以忍受的地方,现在理解了之后可能是因为城市郊区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此在城市规划编制中成为了空白地带。实施工程的时候城市规划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得郊区成为了“两不管”的乱、脏地带,造成了严重的“城市郊区病”。当时的情况是漫天的灰尘,经过哪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小型的沙尘暴一样,灰头土脸的。

说实话,沙县人在这十几年内因为沙县小吃带来了很多的财富,政府感觉上去很有钱的样子,一味的追求城市的发展,盲目的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样,城市不断的拆迁,盖楼,特别是这几年,多出来的高级小区就不知道有多少,更为让人不解的是在建国市场上面(一个地名我家小区附近,感触很深)修了一条4倍国道那么宽的道,我觉的这就是完全的浪费,沙县人口很少,城关人口,加上乡镇人口也才28万(几年前的数据,现在可能多一点),修那么宽的路有什么用,就给那些飚车族在凌晨以后飚车用的吗?更是领导们为了面子向各大城市学习,照搬他们的建筑风格,使得沙县没有属于自己的建筑。这同时也反映了目前的总体情况,各个城市风格雷同,千城一面的“壮观景象”。

沙县城东有一个从清代留下来的老城区,那些房子都是历史,代表沙县的一段历史,曾经的李刚还在哪里居住过,但是就是因为去年领导人的一句话,导致那片老城区将在今年的12月份也就是现在就要拆迁,可能现在已经在拆了。这是历史建筑是沙县的一个特色,但是就这么拆了,使得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木有了自我,完全就是改旧换新,破坏城市风貌。虽然沙县在这几年内对于环境的治理很有效但是城市规划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很多问题都是我国目前共有的,有很多我没有提到,到时没提到不代表就没有,我提出了是很直观的每个城市公民都可以切身体会到的问题,对于城市建设中取得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是这些问题,我们作为公民理应做出力所能及的帮助。

城市建设与规划论文 篇2

一、城市配网的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在电力网中起到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叫做配电网, 配电网络的科学规划对城市电网建设的改造有着重要的意义。配电网按供电区可分为三大类, 包括工厂配电网, 城市配电网和乡村配电网。在城市的电网系统中, 主网是110KV以上 (包括110KV) 电压等级的电网, 用途主要是连接区域高压 (220KV及以上) 电网。在城市电网中又包括输电网及高压和低压配电网, 220KV及以上电压电网为输电网, 110KV及以下电压电网为城市配电网, 其中高压配电网为35、66、110KV电压电网, 中配电网是6、10、20KV电压电网, 低压配电网为0.38KV电压电网。要使城市得到发展, 就必须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 改造城市中的高、中、低压, 制定一个网络结构合理、安全性稳定、灵活系数高的城市配电网系统, 使城市配电网更加的科学合理, 满足城市发展建设对电力的需求, 使城市的发展建设无后顾之忧。

改造城市配电网系统, 对于电力部门而言是个巨大的且长远的工程。配电网的规划不仅仅是着重于未来的几年, 而是要做长远的打算。可以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短期规划一般定位于未来的5—10年, 主要考虑一个城市中人口的变化和工业生产对电力的需求量;中期规划一般为10-20年, 主要考虑城市发展所需的电力需求量供应上的改变;长期规划要看得更加的长远, 甚至着眼于上百年。

二、目前城市配网系统中存在的弊端

由于我国早期在城市建设中没有着眼于未来, 对城市配电网建设的忽视, 因此为现今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一定的阻力。因此, 国家才把城市配电网的规划放在城市建设的日程表上, 加大力度改造城市配电网, 使城市配网问题有所改善。但因为我国以前配电网系统中还存在着弊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网络结构冗杂, 条理性差

在早期的配网建设的过程中, 对配网网络结构考虑得不严谨、缺乏整体性, 从而导致在电网出现故障时, 线路检修纷繁复杂, 或者要增加线路等情况, 使得工作更加复杂, 工作人员难以快速地完成工作, 使得电力设备不能灵活有效地运用。

(二) 分布不合理的电源点, 使得供电半径拉长

由于早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 导致城市配网的电源点分布不合理, 出现分布点散、杂和不足的问题, 使得供电网的半径拉长, 增加了线的损耗。主变负载不均衡的问题也是由于电源点的分布不平均而引起的, 从而导致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 同时给经济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 线路故障频发, 电力供应不稳

目前, 城市供电线路都采取高架线的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的线路故障率高, 致使供电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再者, 近年来环境变化较大, 常出现极端恶劣天气, 如冰冻、高温天气等, 导致高架线的故障率提高, 高架线的维修与护理也相当的困难。

(四) 电力负荷增长, 电网建设用地紧张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 城市土地变得紧张, 城市建筑越来越多, 空闲的土地越来越少。现今城市中建筑越发的密集, 对电力网络系统的要求提高, 电力负荷也加大。城市中可使用的空闲土地减少, 使得城市电网设备安置难度加大。

除以上几点外, 还存在电力设备的自动化低;在用电紧张时期对电能的分配和负荷的控制能力;配电网络的管理乱, 设备陈旧, 导致电压降低;配电网系统无功补偿不到位;导线的截面面积较小, 电阻较大, 导致供电质量降低。

三、改造城市配网系统的措施

城市配网的规划与建设要求我们从整体出发, 从多个角度考虑影响改造的因素。第一, 现有的城市电网系统中, 难以准确地知道负荷的分布情况;第二, 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牵涉到多个部门及专业领域, 要使各个方面得到和谐, 才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所需。

(一) 调整配电网络的结构

配电网络的合理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在电路故障、线路检修的效率, 使供电高峰期时有效地对电力的调控。供电的可靠性受配电结构稳定与否的影响。主要网络规划对配网规划起着指向性的作用, 给城市配电网建设指明了架构和范围。城市配电网络的结构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为确保配电网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准确地预测负荷能力, 可以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进行优化设计, 在GIS系统平台上, 对城市配网进行合理的布局, 优化线路的走向, 对线路网点的分布进行优化, 以减少线路的损耗, 使线路清晰。城市配电网络结构有两种, 分别是手拉手的环网结构和双回钱的自投结构。前者通常在一般的城市中使用, 这种结构实行起来比较的简单, 可靠性指标能达到“N-1”, 负荷转移率可达到50%;后者一般出现在对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城市, 这种结构要比环网结构的投资大且对可靠性要求高。

(二) 电源点的选址

电源点的分布不合理造成线路建设的投入增加, 线损过高, 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电源点地址的选择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 我国面对电源点分布不均匀, 合理性差以及电源点容量不够的问题时, 一般的补救措施是依赖其他电源点的出线来解决。这种措施不但对于城市配网的建设, 遵循适度超前的规划原则是不完全可行的。在城市变电站、电源点、开关站、配变的选址以及线路通道的设计上, 必须坚持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重新探讨。做好选址工作, 必须结合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 不仅要以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用地规划来进行负荷预测和负荷分布, 划分供电区域, 开关站规模和配变容量, 同时, 还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吻合, 从而划定开关站、线路走廊、配变位置。现今高架线、杆上变压器已不符合城市的发展, 毁损的可能性大,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这些位置的选择更加灵活, 既能解决城市土地在电力建设方面紧缺的问题, 还能节约经济上的投入。在电源点选址及线路走廊的设计上, 还要考虑对城市整体面貌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城市的线路走廊是采取架空线的方式, 对市容市貌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提早预留电缆沟渠, 是电缆从地下通过。我国华南城市每年易受台风的侵袭, 台风对电力的破坏规模很大, 严重影响电力的正常使用, 因此电缆用地下通过可以解决华南城市用电免受天气的影响。

(三) 负荷的预测

负荷预测对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对配电网规划区域的负荷预测是根据所在区域的特点及所提供的城市建设、配电网现状等资料来进行的。负荷预测通常采取电量预测法和负荷密度法, 通过这两种方法对所在规划区域的负荷进行直观展示和动态观察。由于负荷预测存在着难度, 因此我们通常使用先进的空间负荷预测技术和GIS技术, 对城市规划用地划分为上千个小区域进行测试, 这使得测试结果更加的可信、准确、直观。通过负荷预测的结果, 来对比分析变电站分布、开关站分布、高压变电站合理分布地址。

(四) 配网规划的电气计算

配电网规划电气计算包括潮流、短路、可靠性、无功补偿等, 要求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配电网的电气信息, 供决策者分析使用。电气计算中的潮流存在闭和式结构、开放式运行的特点, 一般呈发散式网络。由于在一定的网络电网中, 只存在一个电源点, 所以电路上的功率呈单向流动性。在电气计算时要结合实际应用情况, 不能简单套用公式, 要考虑配电网损失。根据电力系统的原理, 计算出电力负荷分布和线路损耗, 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配电网络体系。

四、结语

城市电力配网规划与建设 篇3

【关键词】城市电力配网;电力规划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82-01

1 当前我国城市配网的状况

虽然随着我国电网改革的推行,我国的城乡配网实现了一定的结构优化和改造,但是在实践中,城市配网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电源不合理分布,导致供电半径过长,使线损过高。

我国的城市配网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由于早期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导致的配网电源的分布问题,也就是说由于早期的城市规划缺乏对于电网的发展和拓展的考量,因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电源的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分散式的配网管理,还有就是由于电源位置的不合理导致的供电半径和供电线路过长,这样就会一定程度上增加电网运行过程中的线路损耗。

1.2 网络结构不合理,使运行方式安排不够灵活。

即先行的配网管理在网络的设计中,并没有实现最优化的设计,一些地区存在着网络结构不够科学导致的线路维修和管理的困难的现象,这也是非常不利于我国城市配网的有序发展的。尤其是在用电高峰阶段,将会给电力公司的管理以及用户的正常使用都带来不便。

1.3 线路故障率高,供电可靠性降低。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的城市配网供电还采用的是架空线输电线路,这种线路的故障率比较高,因此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配网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加了线路的维护难度。

1.4 负荷增长飞速、电网建设用地紧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人口大幅度的增加,城市用电的负荷量较以往有了非常大的增长,这种情况下电网用地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2 配网规划和建设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我国城市配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专门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我国城市配网的供电质量,一般来说,配网的规划和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在城市配网规划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协调好市政规划同配网规划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城市的用电水平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的负荷量及电源分布情况;

2.2 城市配网规划涉及到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共同努力,所以有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充分的考虑其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要兼顾规划成本等因素,从城市的配网需要出发,来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规划设计。

上文中笔者提到了电源位置的选择对于电网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成本的影响,所以有关工作人员从经济和成本的角度出发,应该重视对电源位置的选择,合理的电源位置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网损,还能优化配网半径。当前,我国有些城市因为电源点布点不足或电源点容量有限,出现的供电困难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在用电的高峰期,这种情况不尽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不便,还降低了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靠其它电源点的出线来补救是无法克服自身的电源问题的,这也是使得配网网损一直居高不下,配网运行的经济性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另外,在目前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种局面也必须得到扭转。对于城市电网建设,以前的观点是遵循电网规划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现在看来,对于城市电网规划,这一观念要有所转变。对电力设施的建设,此原则基本是适用的,但对于市内变电站选址、电源点选址以及线路走廊的规划等问题上,有必要作一番新的审视。

2.2.1 客观条件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提前做好电源点的选址及线路走廊的构建。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用地异常紧张,这种情况下要想在有限的用地中实现对于电源合理位置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也对电力部门重新布点及新增线路走廊形成了挑战,即使勉强安排了新的电源点以及线路走廊,也会因约束因素太多使布局不合理。况且越是到后来,在市区进行开挖铺设电缆的代价会越大,并且会对市容造成影响,从而增大了建设线路走廊的难度。目前,我国已经有城市出现电源点布点不足、电力线路走廊有限,而由于空间的限制,周围几乎无再建电源点或新出线的可能。

2.2.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电网改革的推行,我国电力企业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现在的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的用电关系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合同关系,电力企业自身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影响一也十分有限,这也使得电力企业必须要面对转型所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虽然是企业,但却是特殊的企业,是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供电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重大,服务社会的宗旨所有供电企业必须始终坚持。因此,政府、供电企业应该共同关心、共同努力,为电力供应提供必要的环境,以保障电力的持续有效供应。

2.2.3 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及电力企业必须把眼光放

得更长远。也就是说,城市的总体的规划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电力规划作为城市的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该纳入到城市的长远的规划中。因为除非遇到毁灭性的灾难,城市的发展将永远不会间断,而随着城市繁荣程度的加深以及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考虑到前面所讨论的能源的消费与使用过程,除非将来有可以替代电能的其它形式的能源被有效地采用,否则,城市的用电密度只会越来越大。如果不在城市发展之初很好地解决城市电网尤其是配网的规划与建设问题,将会严重制约整个城市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城市发展基本停滞。

3 配网馈线的规划原则

为了增加配网供电可靠性、增强运行方式的灵活性,在规划电源点出线以及网络的联络方式时,应该统筹考虑。

规划变电站出线时,应尽量考虑将同一变电站的不同主变的出线在区域上交叉,即某一用电区域的馈线,最好是来自不同主变。如果是单台主变,应该尽量考虑将不同母线的出线在区域上交叉。按照此原则出线,可以保证每一用电区域内都有来自不同主变的电源,当某一主变故障或者母线失压时,可以由本站内的另一主变供电。

在构成环网时,尽量与本站的馈线构成环网,而与非本站献出线构成联络,因此这种结线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具有如下的特点:

3.1 如果出现某个站某台主变退出运行,而本站其它主变可以承担它的全部负荷,则可以通过母联开关将该主变的负荷转移到本站其它主变上而如果本站其它主变无法承担全部负荷,则可以很方便地将多余的负荷通过联络开关转移到对侧站上。

3.2 如果出现有母线退出运行,则可以通过环网开关将负荷转移到本站其它母线上;而如果带该段母线的主变无法承担全部负荷的话,可以将部分负荷通过联络开关转到对侧站上。

3.3 如果仅仅是某条馈线的出线段故障,则可以视情况将该馈线的负荷通过环网开关转移到本站的其它母线上的馈线上,或者通过联络开关转到对侧站的馈线上。由此可见,这种结线模式运行方式非常灵活,可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转电的需要。

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环网设计和出线,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在配网的过程中,由于主变侧断路器跳闸引发的安全事故,可以做到更加全面的安全防护,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我国电网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一些城市的配网设计和结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电网的良性运转,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城市电网的规划和建设的意见。

参考文献

[1]何宇红.浅谈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J].科技信息.20LO(31)

城市建设与规划论文 篇4

论文摘要:目前,在城市电网规划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建设用地困难、电网对环境城市影响、电网建设与其他设施之间的矛盾等。要把城市电网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去,实现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协调一致向前发展。

一、前言

国家已把电力工业当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城市电网已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纳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中。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加。要求电力既要安全可靠,以满足生活需要,又不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此外,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其他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城市电网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城市电网建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共同向前发展。文章针对电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二、我国城市电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电力负荷增长,电网用地减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每天的用电量在不断地增长,导致电力负荷的持续攀升。我国虽然号称地广物博,但是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却十分贫乏。为了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我国也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监管力度。我国城市的大多建立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使得可耕作的土地大大减少,如果不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将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如果在城市建立之前不好好规划电网用地,城市一旦初具规模,将很难再进行电网规划建设。(2)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矛盾。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矛盾在于与城市道路改扩建之间的矛盾。就目前而言,电力企业的线路走廊的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无法同步,往往是因为要在已有的线路走廊上改建或是新建线路,或者是因为要在建好的道路上新增线路。由于没有全面的分析考察,电力部门的改建方案往往是将架空线转换为电缆埋在地下,使得改建费用增加,而单位又无力承担。这使得电力部门与市政建设部门的矛盾增加。(3)城市电网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城市电网规划没能与城市总体规划像结合,使得电网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过多的架空线影响人们的视觉效果,使得城市的市容较差,而且也存在找安全隐患。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叶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对于附近的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免费活动tang)

三、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机制的设计及评价

(1)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机制设计。为解决电网建设中用地不足等问题,深化城市电网的规划成果,合理布局城市电网建设,电力相关部门采取了电网设施标准化、分块负荷预测、适应性策略等方法,对电网设施进行合理地规划。电网设施的地理信息,将会被列入到城市规划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并受到了法律法规的保护,使得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达到协调一致的设计。要做好电网规划与与城市规划协调机制的设计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基础设施规划的报建手续。完善规划报建可以从立项、审批、设计、建设到档案管理阶段,对于每个项目都要进行跟踪管理。相关部门委托设计单位考虑各项目的规模和工程的建设,并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统筹考虑,总体布局,最终确定选址。对于管线工程,则更是由城市规划部门统一管理。第二,提高专业部门的协调合作。现在的基础设施监管部门,都相对比较独立,并带有有一定的垄断性质。在规划前的基础资料的搜集、编制、审批阶段各部门都应积极配合,必要时需要政府部门来统一协调。第三,建立互动机制。城市的规划调整,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电网设施的布局与规划。电力部门与规划部门必须建立起联合修编机制,万一城市的规划调整或者对负荷的预测偏差较大,双方可以互通信息,并及时采取有效的修编措施。第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

(2)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的评价。现在城市电网规划设计的目标就是要使电网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企业的生产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电网规划的长远发展就是建立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机制,以满足电力负荷不断增长的需要,逐步构建一个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赴天津考察城市规划与建设 篇5

心得体会

根据XXXX的统一安排,我有幸于5月7日至17日赴天津,就城市管理和建设等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考察。所到之处,我被天津城市建设品位之高、城市管理之细所震撼。天津的一街一景、一草一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将借此考察机会,将天津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运用到实践中去,为XXX经济建设做应有的贡献。

天津市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现代大城市。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国家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的战略机遇,积极围绕“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的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南亚,用区域和国际视野,着眼天津未来长远发展,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推出了加快发展的一系列大手笔、大动作,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成为群众称道的干净整洁、清新靓丽、富有魅力的幸福家园。特别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新突破,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正在成为全国最具潜力、最具活力、最为开放的现代新区。

我非常珍惜此次考察机会,不但给自己提供了一个体验天津、感受天津的机遇。也使自己感受到了天津经济社会发

展迅猛的活力,也感受到了天津经过“小变”、“中变”后的繁华与美丽;既感受到了天津市各级干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明务实的精神,更体验到了天津文化的海洋性与开放性、兼容性与多元性、创新性与灵活性等特性。

感受之余,更多的是思考和对比,作为古老XX人,我经常把XX与天津进行比较分析,对比XX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对比XX与天津的人文和地理环境,试图找出其中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我认为:XX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与天津的差距很大,但XX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新疆工作座谈会、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奋斗,XX就一定能够发挥后发优势,不断缩小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差距。当前,在XX的各级干部中,必须进一步强化以下几种意识:

一是开放意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摒弃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牢固树立开放意识,进一步对外、对内开放,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与合作;要加大XX的外宣力度,提高XX知名度,让XX走向中国,让中国了解XX;要紧紧抓住新疆工作座谈会、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历史机遇,实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XX加快发展。

二是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XX 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必须突出发展这个主题,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要一门心思想发展,一切力量为发展,解决一切与发展不相适应的传统观念,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条条框框,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

进中的问题。

三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的好与坏,不光代表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所在。这既是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干部队伍作风、机关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廉洁高效政府形象的必然要求。

四是探索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顺利推进、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今天,优势资源的作用日益凸现。XX要发展自己的优势资源,要在特色林果业、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要在优势的光电、水电、天然气、石油、矿产等优势资源方面不断探索,寻求发展思路,努力培养有利于加快发展、朝气蓬勃、奋发图强的“精、气、神”。

通过短暂的考察学习,通过耳闻目睹,自己既感受到了天津与XX的差距,也看到了希望,更体会到了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坚定了加快XX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决心;经过考察学习,自己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启迪了思维、深化了认识、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态势、发展方向、政府的职能及作用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增强了自己的大局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稳定意识、服务意识、探索意识;提高了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的坚定性、自觉性,思想政治素质、实际工作能力、政策理论水平等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新世纪进军的号角。在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XXX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更是我们年轻干部施展才干,报效党和人民的大好时机。我将倍加珍惜人生中这难得的机遇,充分运用在天津考察学到的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在组织安排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勇于创新,在建设美好XXX的伟业中建功立业,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培训学习心得 篇6

常恒山

根据组织安排,我荣幸参加了厦门市举办的关于“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为主题的党政干部培训班学习,经过五天的短暂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更让我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课堂认真聆听厦门市委党校各领域专家或者教授的精彩授课,到不同视角、不同深度理解和认识城市管理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城市管理实施等重要性,再从实地参观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海虹社区和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以及厦门规划馆、陈嘉庚纪念馆等,再到学员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关于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等问题。无论是听课、观摩与交谈,还是从所听、所见到所闻、所感,每时每刻、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认识和收获。对我个人而言,此次培训学习使我对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一定的了解,对我今后开展工作有着非常好的启发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就本次培训简谈个人感受和体会:

一、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收获知识增长见识。就个人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来讲,对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这一专题理解尚欠和认识不够,尽管工作中也有接触,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此次培训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现实,授课老师知识渊博、讲解生动、通俗易懂,现场反响热烈、学习氛围活跃。主题紧紧围绕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建设、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城市管理、城乡统筹规划、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城市发展中的诸多课题,以生动鲜活的案例、不同层面(国家、区域)、城市战略定位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使我们深受启发。本次培训学习是我掌握了相关的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知识,体会到了学习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性,理解了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上,还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今后我将主动查阅资料、多渠道收集信息,研究成功经验案例,为地方城市管理和规划献计献策,打造美丽城市建设作出微薄贡献和力量。

二、规划是龙头,定位是关键。通过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实地亲临现场参观,深刻认识到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必须首先理解城市规划的本质,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环境生态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城市规划能给城市带来较好的城市风貌,能够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风气,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同时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吸引更多的招商投资。准确定位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因地制宜,多空间多角度规划,充分发挥和利用城市资源优势、人文特征、城市布局、公共设施、社会经济、地理位置等,是城市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的基石。城市规划建设不是简单的高楼宽路、绿化搞建筑,它牵涉众多因素,除上述提到的部分方面外,还涉及城市自身禀赋条件、经济社会、科技进步、文化底蕴、交通基础设施、政治背景、历史条件、城市定位、功能分区、整体面貌等多个层面综合考虑。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基础上,这也是城市建设能否保持科学发展、持续发展、长时间不落伍的前期和基础。结合2012-2030年哈密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定位,打造哈密城市成为新疆副中心城市、新疆一级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集散中心、新疆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的城市性质,这是我市未来城市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整体性的体现。通过这次学习,深刻感受到我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清晰的认识到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以及法制的保障,必须尊重科学,时刻掌握平衡,做到持之以恒。

三、拓宽思路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创新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的许多新问题需要去解决、许多新思想需要去引入、许多新领域需要去探索、许多新经验需要去借鉴。当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培训了解相关领域的动态,更新观念,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拓宽技术创新思路。特别是经过这次培训,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培训之前,自认为地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高效,但仔细听了专家的讲课、现场的观摩和实地的参观,深刻体会到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常态化,城乡管理一体化差距巨大,依然存在粗放式城市管理理念。缺乏综合考虑民族特点、地域风情、资源优势、自然环境、农业特色等因素,打造现代化城市思路。

此次培训学习和实地参观中,让我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客观的感受。厦门市作为国内著名的一线旅游城市,经过多年的努力,现代化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市容干净、整洁,市貌美丽、漂亮,管理规范、有序,市民文明素质较高,给我的感受是 厦门已全面实现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秩序井然有序,长效机制健全,市民热爱城市、共同参与城市管护,让来客都能体会到厦门是一个文明、现代化的大都市。与其相比,哈密市差距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建设规划滞后,市民素质有待提升,管理水平不高,规范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不健全等方面,这对我们下一步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此感谢委领导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次培训、实地参观的机会,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作风,使我的工作能更加有思路、更加有抓手。

城市规划理论与智慧城市 篇7

1 城市规划的概念

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 也有人将后工业社会称为“信息社会”、“网络社会”, 显然, 信息元素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后工业社会结构呈现网络化特征, 人们的生活空间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把我们带入一种全球化的后现代主义的城市文化。后现代主义、全球化和虚拟化正成为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

“信息城市”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而提出的一种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 是从纯粹的新技术角度提出的未来城市理论。从对众多专家的调查表明, 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信息城市, 这也说明信息技术对未来城市社会的主导影响, 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信息化城市的规划与传统工业化城市的规划有很大不同, 其全球背景、产业特征、生活工作方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而导致城市规划的背景依据发生变化。在城市规划中, 需要研究城市在全球和区域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地位, 综合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 来确定城市的性质;城市功能空间的划分要考虑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中心功能变化、工业空间的边缘化以及空间发展的持续性等因素;在信息化条件下, 对于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特别是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分类会有所改进;要适应城市综合社区的要求, 进行城市居住区域规划设计;对于城市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要注意城市场所的个性化和生态化, 在城市更新中注意城市文脉的延续;在高新技术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中, 要注意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创新氛围的营造。

1.1 城市基本要素

城市基本要素包含城市的空间形式、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城市景观的描述等各方面的内涵。城市结构的本质是指城市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的网络在理性组织下的表达方式, 是城市的物质与空间组合而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形态, 它包括了城市物质设施所构成的显性结构 (如物质设施分布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城市交通系统结构等) 和城市的社会结构 (如人口结构、文化层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 及自然结构在内的具有相对隐性的结构内容。

美国的城市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指出:城市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城市对错综复杂的功能使用多样化的需求, 而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得到相互支持, 以一种相对稳固的方式互相补充, 以现代城市规划的分类法来进行规划, 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确定位置。一些将城市功能过于纯化的做法割裂了城市要素间的联系, 使被裂解的城市再也不能还原到原来的自然、有机的状态。城市的一切功能活动, 都依托于各类基本的城市物质要素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这些众多的物质要素以及功能活动要依据一定的空间秩序且有规律的联系在一起。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是在分析和研究城市各类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来寻求各物质要素的内在组合方式, 使经过规划的城市空间保持有机状态, 达到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的目的。

随着工业社会的成熟, 出现了一批综合性的城市, 但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区位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城市的功能结构有明显的倾向性特征, 如有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生产城市、以流通和消费为主的流通型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的首都型城市、以旅游服务为主的旅游城市、以货物进出服务为主的港口城市等。进入后工业社会后, 全球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 从而形成全球网络。在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不体现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流的存在, 信息技术将城市各功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之重新整合变得更加有机化和整体化。

信息技术与城市各结构要素的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1) 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城市经济管理职能的集中趋势, 表现在生产和消费市场的在线服务以及生产和后台办公功能的分散上。同时, 城市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转化, 城市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 (传统服务业) 为主向第四产业 (信息产业) 为主的构成形式转变。

(2) 信息技术发展使城市社会控制进一步加强, 在为人类社会活动带来极大便利和灵活性的同时, 也为社会沟通提供了新的工具。信息化城市的文化日趋全球化和虚拟化。在城市生活中, 家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成为全球信息网络的重要终端。

(3) 在信息时代, 城市在物质空间和电子空间内已被重新定义。在信息化城市中, 家庭与工作、公共与私有、电子与物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值得注意的是, 信息技术支持城市强势群体对物质空间的控制。当物质和电子空间以新的方式被利用时, 城市变得越来越破碎和多极化。这些发展过程创造出一个由不同空间类型组成的复杂拼凑物, 其中一些是物质的, 一些是虚拟的。

(4) 对于城市的“智能化”进程来说, 基础设施的制度创新是必须的。首先, 制度创新必须与全球性的竞争市场联系起来, 基本点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是为了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发展的需要。其次, 要努力摧毁制度壁垒, 这种壁垒存在于城市政策制定者和城市掌握基础设施网络的人之间。最后, 是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网络之间的联合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运行中。

(5)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城市环境, 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减少有毒排放。

1.2 城市结构功能

城市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能反映出当时城市社会发展和不同地域文明的特征。

从世界500强企业在全球城市中分布状况可以看出, 一个全球化的城市网络已经形成, 每个城市都可以在网络中的等级体系上找到位置, 全球城市的分工协作成为世界经济的新模式。在全球城市等级体系中, 城市的地位和分工不同, 其功能结构也出现很大差异。信息时代的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 更不能脱离全球城市等级体系变化的大背景。

(1) 信息时代的城市功能

受到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城市体系作为全球城市网络的一部分, 自然也形成网络。根据国内外城市综合实力研究的各种指标体系, 结合中国城市信息化过程的特点, 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功能有如下的发展与变化:

城市功能的演变是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 影响城市功能演进的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 其中技术进步因素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功能的更替和升级中, 城市传统功能被重新整合, 居住与工作功能界限的模糊、空间的整合使家庭文化重新兴起, 家庭功能呈现多元化。生产与流通也通过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工作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高灵活性的特征,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务方式形成很大冲击, 电子商务的份额快速增长。交通网络智能化、文化娱乐也与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

城市服务功能发生变化, 一般服务功能从商品服务向信息服务的转变, 生产性服务业将迅速增长并逐渐国际化, 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城市服务功能变化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功能的提升, 这里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发展, 还有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功能的加强等。

不同等级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 全球性城市是全球经济指挥中心, 区域性城市则聚集着后台办公功能, 地方性城市更多地承担全球经济分工的生产功能。

在城市功能的发展中, 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产业优化了城市经济要素, 改变了传统的城市经济运行方式, 并对城市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 城市社区功能也朝着多功能智能社区的方向发展。

(2) 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各组成物质要素实体和空间结构所表现的形式、风格、布局等有形的表现有其自身规律, 但就其本质而言, 它实际上是人类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化和空间化, 是各历史阶段城市的技术能力和功能要求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

在信息化条件下, 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 进入后工业社会后, 信息技术革命对城市结构形成全面的冲击, 城市空间出现网络化结构, 空间性质兼容化。城市居住空间从单一功能空间向复合功能空间转变, 智能化住宅快速发展, 社区空间的电子延伸——虚拟社区出现;城市的工业空间发生重构, 高技术园区出现, 生产方式更加灵活, 并出现虚拟化企业;城市的办公服务空间虚拟化、电子化, 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的社会服务通过各种远程服务活动使城市服务体系部分进入电子空间, 如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 服务的质量、水平、多样化及灵活性大大提高;CBD的功能空间特征也发生变化, 商业娱乐也进入虚拟空间, 如电子商务、网上娱乐等, 城市中心的商业娱乐空间也出现复合趋势。

在城市空间结构中, 出现新的城市空间要素——高技术中心。高技术中心是由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新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以及对信息技术需求等各种因素推动而发展起来的, 在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高技术产业综合体、科学城、技术园区、高技术城等多种类型。高技术中的空间要素由创新空间要素和非创新空间要素组成, 两种空间相互作用和整合, 共同构成高技术中心的创新环境。

(3) CBD的演进

城市进入全面工业化阶段以后, 城市开发强度提高,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城市土地使用方法和方式出现明显的分区, 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城市围绕中心区发展, 商业、工业、居住区、郊区之间相互分离, 对可达性要求最高的商务和商业活动多聚集在城市中心区。

CBD是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通常被认为是城市发展和繁荣的标志, 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 是城市的商务中心、购物娱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CBD在经历了以商业为主的混合阶段、专业分区的综合功能阶段后逐步走向功能升级、综合化、生态化的综合阶段。CBD中不仅集中了大量的跨国公司的总部, 还有高层次、专业化的商务服务, 包括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及广告业等。这类公司聚集于国际性大城市的CBD中,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转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信息化条件下国际大都市功能的空间特征, 首先存在着一种全球空间, 全球经济在其中流动运行, 操纵这种全球经济的主要是一些大型多国公司、生产性服务公司、研发创新公司和投资金融公司等, 这些全球流动空间的节点主要是那些全球性城市。其次是作为这些流动的具体执行空间, 地方场所显然是重要的, 它提供了交流、交易的物质场所。在这类空间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心城市综合体, 他存在于全球性城市和国际性城市中, 成为支撑全球流动的主要物质空间依托。

(4) 信息产业街区

信息产业街区是指在城市内部, 以城市街区为载体, 以信息产业相关活动 (主要是信息密集服务业) 的高度集聚性为特征, 具有一定区域性影响力的城市空间。信息产业街区是我国信息产业在城市空间发展中有别于高科技园区的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人们通常所指的“电子一条街”或“科技街”是街区运作的一种表现形式。“街区”概念的提出, 反映了产业运作的关系, 从满足街区产业运作角度入手, 以较宏观的角度来表征这种特殊类型的城市空间。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信息产业专门化街区, 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中关村、深圳的华强北、南京的珠江路等。

虽然信息产业街区的发展是从电子产品贸易和专业技术服务开始的, 但街区的发展带来了人们需求的多样性综合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5) 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变化

高技术产业园的空间以教育、研究和开发、生产企业三大部分为核心, 与传统工业相比, 高技术产业的生产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创新过程, 研究与开发在这里占了很大比重, 其本身并不要求过大的用地, 他们宁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扩散、分工协作, 也不会把与之联系的所有研究、生产单位集中在一个地方, 因为接近市场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区位趋向, 而研究开发、生产之间的联系不会像传统产业那样受到运输成本的制约。

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来自创新信息、创新劳动力、风险资金构成的创新环境, 他们可以是不同来源的创新信息、技术劳动力储备, 以及高风险资金不同投资者的组合, 因此创新环境的定位和发展模式是多元化的。从时间尺度来研究高技术区的发展历程和类型, 可以看到不同发展模式的创新环境。他们以不同层次的创新水平和生产力结合, 形成不同的产业环境。

2 现代城市的主要发展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力图解释一个地理摩擦几乎为零的信息化时代, 城市还能否成为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 以及在未来城市应该如何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有关城市发展的新理论, 其中包括全球城市 (世界城市) 理论、柔性城市 (后福特城市) 理论、信息城市假说、学习城市以及智能社区理论等, 他们分别是将城市视为高等级的商务和金融活动的集聚地, 或者是“后福特”资本主义的柔性综合体, 或者是信息经济的集聚地, 或者是学习性的地方网络, 或者是利用信息中心获取竞争优势的地域。

(1) 世界城市/全球城市

世界城市概念早在1915年就由西方城市和区域规划先驱Patrick Geddes在其所著《演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而加拿大学者约翰·弗里德曼在1986年综合了若干年来世界城市研究的最新成果, 提出的“世界城市假说”, 其实质是关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空间组织理论,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后工业化以及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背景下的产物。

现代世界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能力, 其来源是跨国企业总部与作为生产者服务核心部分的跨国银行的总部, 因此世界城市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策中心。约翰·弗里德曼明确提出其假说的目的是要将城市化过程与世界经济力量直接联系起来, 为世界城市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世界城市是以技术革命为其产生的根本动因, 现代的世界城市尤其受到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深刻影响。一方面,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跨国企业内部协调、监督的成本, 可以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进行管理与控制, 给跨国公司的空间扩张提供可能。生产和管理可以在空间上分离, 于是管理控制功能向中心区集中, 生产向边缘低成本地区分散, 这是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空间表现之一。另一方面, 信息通达性的提高也降低了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生产者服务是信息高度密集的生产过程, 跨国公司的扩张增加了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 需求的信息数量大幅度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促使生产者服务的专门化与大规模生产, 将服务 (非物质产出) 的生产与物质的产出分离开来, 促进了管理控制功能区和被控制功能区的分离。

世界城市假说是城市等级理论的延伸, 但又不同于传统的在国家层次上的城市等级体系, 假说论证了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中, 一个全球统一的城市等级体系正在形成, 其中国家的城市等级体系只是它的一个子系统, 由于城市增长的最基本动力由国家转向了全球, 因此对于每一个国家城市体系而言, 其顶端的首位城市是这种增长刺激的第一线接收者, 随之将增长分配给各自国家的城市体系。

(2) 信息城市

信息城市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规划学家、信息社会研究者曼纽尔·卡斯特尔斯提出的, 他认为信息城市是信息社会的体现, 并重新分析了世界城市形成的力量基础, 构造了“发展的信息模式”, 并认为所谓的世界城市就是他所指的信息城市。

虽然很多学者都曾研究城市的高技术革命, 但是卡斯特尔斯的理论较为全面, 它不仅分析了高技术产业, 而且更重要的是分析了高技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他认为, 技术革命最重要的影响是服务转变, 我们的世界将是信息社会。根据这个概念, 经济生产、文化主流、政治军事赖以依存的社会结构都会依赖于对信息及知识的收集、储存、处理和生产的基础上。信息成为所有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的原材料。

卡斯特尔斯认为, 信息没有空间特征, 信息技术也使得地理摩擦几乎为零, 因此世界经济将由“地域的空间”转向“流的空间”。信息经济的流具有一个特殊的结构, 即网络, 通过建立全球性的具有“瞬时”通达性战略网络, 信息为基础的高级技术就消除了“流的空间”的国家壁垒, 这种情形充分表现在以通信联系为基础的世界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之中。获得这种信息空间的进入权和取得对信息空间结点 (即世界城市) 的控制权是在国际资本积累博奕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之所在。从这个角度, 现有的世界城市体系就反映了这种力量的分配, 国家或城市要想改变自己在这一空间网络中的地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系的控制者所愿意让出的份额。

(3) 后福特城市

柔性城市是“本地化经济”与“区域经济复兴”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早期, 社会学家试图解释全球化同时某些生产活动出现的明显区域化趋势。此时, 战后经济秩序正在崩溃, 大生产的组织模型出现了转变, 同时就业与产出的部门组成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在制造业内部向高技术生产转变。

第一种柔性城市的理论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延伸, 这个模型发展了科斯和威廉姆斯的理论, 认为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决定如何组织生产, 这既包括企业内部也包括企业外部网络关系。现代生产的劳动分工与生产区位相互影响, 一旦生产区位的接近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 企业就会将更多的关系外部化, 因而出现不同的组织模式。80年代国外城市增长的复兴显示出城市是新兴产业 (生产者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 实现集聚经济的地域, 这些产业需要外部动力以达到柔性。

城市就是这些复杂的、不确定的、高成本和柔性化的公司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的结点;柔性城市的经济基础是由这些需要通过集聚来获取柔性的产业构成的, 这些产业不是传统的大生产部门, 而是建立在与之不同的组织模式, 因此存在一个柔性的城市经济。

第二种柔性城市理论与第一种相似, 但是没有进行部门分析, 而是提出了城市不是一个相互交叉的部门集聚的地域, 是一个统一的巨型的“柔性综合体”系统, 里面的要素和子系统相互作用与联系, 组成一个柔性投入与产出的地域。

第三种柔性城市理论与新工业区理论有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的变化导致一些经济发展分析家开始讨论本地网络化的企业正在代替垂直一体化的公司成为经济变化的主要现象。新工业区的理论强调工业组织结构方面的相互联系的转变:社会、空间、制度以及政治。一个城市随时都有衰落的可能, 对于原先生产某种产品的城市来说, 一旦其他城市对这个城市进口的产品采取替代策略, 城市就面临着更大的竞争;而绩效好的本地企业在建立共生的城市网络后, 往往开始将他们的某些活动向远距离的地方移植;只有城市持续的改进以保持相当的柔性, 才能保证城市不被逆工业化。对于某些被支配的城市地域而言, 他们依赖于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入驻企业, 面临着增长且并未发展的困境;在这些外植的产业基础上建立内生的本地经济要想成功, 宿主就必须构筑自己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生产基础, 逐步使整个城市变得更加柔性。由此可见, 处于不同发展环境的城市都同样需要柔性化。

对柔性城市的第四种描述是, 在城市的郊区扩张中, 人们必须权衡扩散的优劣, 在保持财富和郊区自由发展的同时遏制其不良效应。郊区的扩展可以说是城镇内居民和城镇本身为获取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整个地区发展的结果。新区域主义认为区域才是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单元。但在目前的状况中, 一些郊区的繁荣完全是建立在与之毗邻的其他郊区和中心区的衰落上, 这种缺乏区域整体性的发展, 必然导致城市在进一步的竞争中失利。只有“柔性城市”——就是在地理上有扩张的能力、能够抓住郊区的财富的城市, 才能够解决内城贫困等问题。

(4) 学习城市/区域

学习城市/区域是相对较新的概念, 但却成为大量区域发展的中心策略。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学习性城市或区域的概念, 但是都与创新和促进创新的系统有关, 这类城市或区域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将创新和学习放在发展的中心位置, 具有共同要素。

所有的合作者都有一部分将学习和知识散发放在发展中心的明确任务, 由他们来决定培养全球性的竞争力、知识密集性的产业和服务活动, 所有的工作建立在当地学习、创新与应变能力的基础上。集聚于相同区位的企业和知识机构能共享文化并具有共识, 更能促进社会相互作用和学习的过程。

“学习”包括了个人学习和机构 (制度) 学习。前者指个人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获取知识、技能等, 通常指的是终身学习, 而不仅仅是学校的学习或培训。通过学习, 个人可以获得更好的工资和就业机会, 而社会则得益于一个更柔性化的、具有先进技术的劳动力。但是个人的终身学习只是建立一个学习性城市或区域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 将个人的学习与更广阔的环境联系起来, 使城市或区域的制度 (机构) 也感觉到学习和创新的必要。

学习城市是建立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上, 其中集体的学习与产品、流程和工作组织等信息的交流相关, 这种本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机制。大型的全球公司也寻求将其研发行为融入本地, 充分利用、发展高水平的企业网络和本地商业支撑和资源, 以获得高度本地化的研究和技术能力, 实现本地市场全球化。

在学习社会里, 没有机构能够垄断知识, 所有的合作者——不管是公共权威部门、私人企业、教育研究机构还是市政组织、民众个人——都将学习和知识散发作为发展的重心。事实上, 不同的主体之间有着共同目标, 通过城市的网络培养了共同的价值趋向, 它对于学习性城市的运行至关重要。

(5) 智能社区

智能社区的地理范围可以从街区到多个区域的联合体, 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其中的居民、各种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在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善他们所在的区域。

智能社区强调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以前的经济社会活动有明显的地域尺度, 人们在同一个城市 (地区) 内生活、工作、购物等。但是由于交通和通信的成本急剧下降, 现代经济成为开放性和全球性, 企业可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权衡以选择生产销售地点, 人们可以在家或者世界的任何角落通过计算机提供服务, 甚至通过比较地方政府服务的优劣来选择居住地点。因此, 一个城市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吸引居民与投资者, 其地方政府必须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并且善于合作, 尽量用最低的成本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市民增加服务、获取信息和提供决策。

智能社区应是已经拥有或者追求以下特质的区域:高新技术的投资以及人才的可获得性;人才和职业培训;竞争经验与合作习惯;透明的城市财政;有将债务转换成资产的能力;制定让公众共同参与的战略。每个智能社区依据各自的资源和目标, 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达到以上特质, 但是在获得经济稳定性和公众的共识、忠诚方面却有着相似的结果。

智能社区的发展为全世界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他们必须考虑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例如北京, 它不能仅仅考虑与上海、深圳在新经济发展中对企业和居民的竞争, 而且要感受到同伦敦、东京、纽约的竞争。区域必须要SMART (智能) , 有学者将它分解为:“S”代表学习与策略, 要将远程通信和信息技术用于自己的区域;“M”代表城市和区域对信息技术和经济、居民需求的趋势与变化的快速反应;“A”代表城市和区域的主体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区域达到共识;“R”代表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与协调;“T”代表快速行动, 一旦落后就意味其他城市在新经济中取得了竞争优势。总之, 社区和城市的发展需要高度发达的远程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 以此获取竞争优势来吸引那些能够创造知识性质的增长型企业。

(6) 经济反射能力中心

地理信息科学家Michael Phoenix认为, 有关的“世界城市”、“全球城市”、“信息城市”和“柔性城市”的理论假说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 即是将城市看作一部机器——一个具有地理密度的社会经济体系, 并且遵循某种城市物理学的机制。而城市学家们关注的社会经济变化不过是推动这部机器运转的力量的转变——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全球资本主义, 从制造业到服务产业, 通过特殊的本地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形式的推动力“创造”了城市, 城市成为全球资本流动和力量的机械结构的部件。

现代的城市是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反射中心。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差别化的、本地化的社会关系的综合体作用于全球资本主义, 城市里集聚的经济活动——包括制造业与服务业, 都是相互依赖的, 这种依赖是间接的或者说是非贸易性的, 而不是城市经济中主要的直接的本地贸易的联系;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区别的中心要素应该是惯例、习俗与关系。由于现代资本的转变, 这些要素的重要性还在增加, 组成了经济反射能力。这个术语指的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企业、市场、政府、家庭以及其他主体的不同制度层面上各组要素通过反射性的行为作用于经济演变过程的可能性。这类似于智能社区中城市各主体快速反应的特质。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渗透和信息网络的发展, 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更多样化, 并且行动速度比以前更快。企业、政府其他机构以及家庭都被迫适应其他主体的快速变化, 他们完善这种能力的途径就是增强组织和集体反射能力。在经济中, “反射能力”意味着积极参加竞争性学习;在社会和消费中, 反射能力是为了获得“满意”, 处理经济反射性对于个人、企业、家庭和公共机构新形式的风险。城市的这种反射能力同时存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 依赖于城市内各主体的关系以及城市内组成的不同惯例习俗, 因此, 每个城市的反射性都不同。

全球化经济中的城市并非仅是全球机器的一个部件, 而没有地方性经济的特点, 相反, 当全球企业或机构选择入驻大城市时, 他们的目的包括了利用地方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希望获取进入本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场途径, 进而为其服务, 从中获得利润, 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获得当地特有的特殊形式的反射性, 将其作为他们全球生产和营销体系的投入。

纵观以上的城市理论, 尽管分析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但是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肯定了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在未来社会中将继续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 而且分别或同时强调了信息/知识、学习、快速反应能力和在信息网络的支配控制力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3 信息社会中的城市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中, 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它必然是全球区域城市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无论这个节点是大是小, 是主是次, 都要通过这个网络与别的城市发生不同的联系, 这种联系首先体现在它的定位上。信息化、全球化的结果使得城市全球分工成为可能, 每个城市在网络中的作用决定了它的定位。这种联系的变化体现在城市的竞争力上, 城市网络具有相对不稳定性, 随着综合实力 (体现在城市竞争力上) 的变化, 每个节点的影响力也在变化。在区域城市体系中, 这种特征也同样存在, 因此, 对于城市等级体系来说, 城市之间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竞争的。发挥优势、提供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功能的这种变化特性和发展趋势使得一些城市空间的构成发生变化, 如城市的CBD, 其功能演变和结构调整的背景, 就是城市网络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空间的聚散。因此, 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CBD发展, 必须置于全球城市网络的视野下, 以及全球城市经济区域分工的背景下。

中国正处于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 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如何适应这种发展要求, 使城市生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使城市结构更加适合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结构,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首先, 要有区域整合的理念, 区域中的城市不但是相互竞争, 更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 这也是区域城市体系功能分工的要求。打破行政管辖的界限, 区域整合, 协调发展。其次, 进行制度创新, 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要打破垄断, 引入竞争, 通过制度改革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第三, 要研究城市相关功能和产业的发展模式, 分清各种模式的基础和特点, 找出适合特定城市的发展模式, 避免或减少发展过程的弯路。最后, 要进行战略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结构形态的发展因素很多, 应该从战略的角度综合地、跨学科地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只是研究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它的考察也只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切入点, 而战略研究需要在更高的更全面的层次上审视城市的发展方向, 制定发展的大政方针。

4 结束语

纵观各种流派的城市研究与规划的理论, 尽管分析的视角不同, 但是都直接或间接的肯定了信息社会对于城市的未来社会和经济的作用, 并充分反映了智慧城市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阎小培.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 国外城市规划, 1998 (4) .

[3]程大章.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导论.中国科学出版社, 2012.

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思路探讨 篇8

【关键词】城市电网;配电计划;建设思路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电网是否科学合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城市电网建造中,电力企业要认真构思,科学策划,保证我国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1.当前的问题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

1.1电源分布不合理

电源位置不合理是城市电网结构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根源还要追溯到城市电网最初的建设,由于缺乏战略意识,对以后城市配电计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对电源的位置选择不重视。同时,我国电源的结构也不合理。相邻两个电源距离不合适,经常出现过大过小的情况,故障率和检修工作不统一,无法协调。不仅为城市配电的统一管理带来困难,还影响到了电路维修工作的效率,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降低了电力企业在人们心中的信誉,间接损害了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

1.2城市配网与供电主网不协调

城市配网与主网之间的协调统一是保证城市供电稳定的重要因素。主网的结构决定了配网的结构,而配网的结构也影响着主网的运行情况。所以在配网的规划中,要详细的计算出各数据参数,与主网的结构参数相结合,做出最佳配置。对于不同的用户,电网的无功功率是不同的。因此,在补偿电网无功功率的时候,要分别进行补偿。主网要综合考虑各配网的相互影响综合补偿。城市的配网结构对该城市的供电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城市对供电的要求不同,因此,要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情况做出调整。供电要求低的城市配电结构一般为手拉手式或对攻式,供电要求高的城市采用双回线式,保证负载电流的转移效率。但是,这种配网结构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简单的配网结构不仅投资低,而且易于检测维修,便于操作,复杂的配网结构不仅操作困难,而且维修成本更高,运行中更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要注意城市配网与供电主网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各城市的不同电力需求进行规划。

1.3城市配电故障率升高

由于电力系统的性质,城市配网主要在室外,受天气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更容易发生故障。在天气变化剧烈,配网铺设技术落后的地区,电路故障率随着电网使用时间的增加大幅上升。再加上当前气候不稳定,恶劣天气的频繁发生,电路故障发生更加频繁。由于当前我国城市配网主要采用架空线的形式,更提高检修成本,并且对人员的专业水平技术要求更高,为城市供电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4城市电力负荷飞速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电力的使用量也在飞速增加。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深,让城市用地更加紧张,居民也大幅增加,用地情况也越来越紧张。为城市配电的用地成本和供电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2.1科学预测城市未来用电情况

城市配网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对电力的要求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对城市配网进行规划的时候,要科学的预测未来社会的用电量,合理进行城市配网规划。电力系统的负荷,不仅关系到用电设备的规格,还关系到相关配电设施的建造规模。对保证城市电网的稳定运行,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电力负荷的预测,要对不同级别的用电单位进行单独预测,同时,还要考虑到季节的影响。一般夏天由于天气较热,用电较大,冬天用电量则要相对减少。但是对于不同地域,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不同。北方冬季用电也是高峰,对室内温度有较高要求,而南方冬季用电量则处于低谷。对于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用电量也有很大的差别。东北重工业基地、山西煤矿等,对电力系统的要求较高,而对轻工业教发达的南方沿海城市,对电力系统的压力就要小很多。因此要综合各因素,对城市的用电状况进行估计,预测未来城市用电的发展方向,做好城市配电规划。

2.2优化电源的位置布局

对电源位置和布局进行优化,可以减少配网的故障率,提高企业的效益水平。因此,在城市配网规划和建设中,要合理确定电源位置。对用电进行区域划分,将各供电设备的位置确定下来。对供电线路的铺设要科学规划,这直接关系到供电设施的投入。结合当前的城市结构和不同的用户性质,选择不同的供电设备。对每个供电单位的结构参数都要有明确的计算,确保电源的选址科学,电源的供电范围大小适中,能够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2.3协调建设城市配网与主网

城市配网与主网相协调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配网和主网之间的运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将二者的结构参数进行对比规划。合理确定供电半径,调整城市配网的供电范围,不仅降低了城市配网的故障率,还保证了城市供电的稳定性。在补偿电路中的无功功率时,在高压电网补偿的同时,各配网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障配网功率补偿科学进行。在配电线路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到城市的形象建設和所用材料的故障率。传统的架空线不仅容易发生故障,而且在维修时操作困难,成本高。电缆铺设深埋地下,在维修的时候就更加麻烦了,要对地面挖掘。因此,在选择配网铺设方式的时候,要优先考虑使用电缆沟。这种铺设方式美观,而且不容易出现故障,是当前配网建设中最好的方式。

2.4加强对城市配网的监管

我国各城市配网的并入电网,让电力供应统一进行,虽然优化了电力资源的分布,但也有可能造成小范围的故障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因此,要对每个城市的配网进行监管。完善城市配电管理制度,提高监管水平,是城市配网科学规划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时,还要提高监管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为城市配网的有效监管,及时维修提供有力的保障。

2.5提高城市配网自动化水平

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城市配网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一工具,发挥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和数据处理功能。通过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提高城市配网的自动化水平,加强配电的自动管理。提高城市配网自动化水平,不仅可以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对电网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电力配送优化,还可以增加电网的灵活性,及时发现电网中的故障,通知电力工人及时进行检测。有效的降低了城市配电管理的成本。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信息储存功能,可以对数据进行高速的分析整合,对未来城市将来的用电预测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对城市配网的优化是在城市配网规划发展中势必要进行的一个步骤。不仅可以平衡各地区电力的供应和需求关系,还能促进城市配网规划的后续建设,降低故障率,减少维修成本。对城市用电的预测还要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工业水平经济模式,和不同季节的电力需求,提高城市配网的自动调整准确性,保障城市配电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

3.总结

对城市配网的规划和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考虑到城市配网的建设工作,进行协调统一安排。通过对当前城市用电情况的综合分析,优化城市电源的分布和位置选择,加强对城市配网的监控管理水平,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城市配网的自动化水平,为城市电网的建设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平衡城市电力的供求。

【参考文献】

[1]伊东亮.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思路研究[J].管理观察,2014,(6):183-183,187.

[2]刘伟富,叶柏君,陈益祥等.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思路探讨[J].科学时代,2013,(1).

上一篇:毕业留言唯美语段下一篇:大一医学生自我鉴定范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