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农业产业化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精选7篇)
发布处室:综合处发布时间:2005-5-26 15:38:05
福建地处南、中亚热带,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的一块“风水宝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较好,资源、区位优势显著,市场潜力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我省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要着重提高深加工水平,降低药物残留,更新品种,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合作,开拓市场,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品牌,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集聚广大农户,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我省茶叶生产量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的优势,发展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农产品加工领域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沿海水产加工、以闽南为主的果蔬食用菌加工、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和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带动了大批农户就业、致富。
——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得天独厚,区域内的漳州是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单列管理市,已建设了水果、食用菌等八大农产品基地,水果、蔬菜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食用菌、花卉产量分别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厦门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基地和果蔬食用菌加工业基地,有着享有中国名牌的“银鹭”、“惠尔康”及“鹭芳”等一批上规模、品牌化的果蔬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厦漳在果蔬食用菌加工业上的产业融合,使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资源供应、产品加工、品牌创建、质量检验、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了较强的优势。
目前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拥有果蔬食用菌基地575万亩,年产各类果蔬食用菌500万吨,共有果蔬食用菌加工业规模企业4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8家,现主要产品有罐头50万吨、饮料32万吨、八宝粥10万吨、速冻果蔬产品40万吨,产品60%出口,其中,蘑菇罐头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80%,芦笋、竹笋、荔枝罐头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户15万户。2004年,漳厦果蔬食用菌加工业产业集群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需用果蔬食用菌原料160吨,拉动的原料产值达到70亿元。
——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福建沿海有海岸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渔业总产值约800亿元,主
要品种有鳗鱼、大黄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及贝类、藻类,是我国的渔业大省。近年来,随着福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也迅速发展。该集群主要由漳、厦、泉的闽南群体和福州、宁德的闽东群体组成。目前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已有水产加工企业1200多家家,加工产量145万吨,加工产值131亿元,产值居全国第2位,其中,烤鳗加工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烤鳗企业34家,生产线38条,出口烤鳗3万吨,出口货值2.5亿美元,约占全国烤鳗出口量、出口货值的70%。
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加工为重点,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是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目前,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拥有水产龙头企业48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近百家,43家企业68个产品获得省部级名牌产品称号,20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这些企业生产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并已初具规模,是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安溪县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茶业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涵盖农业、加工业、包装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目前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加工企业50多家,涉茶人员达70万人以上。外销市场已由东南亚扩大到日本、欧美,并拓展至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外销7000多吨,创汇近3000万美元,居全国首位。安溪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叶3万吨,茶叶年交易额达30亿元,占全国乌龙茶产量近一半,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有生产优质铁观音的自然条件,产业文化和技术设备优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兴建的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占地10万平方米,投资1.4亿元,是我国目前规模大、投资多、品位高,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茶业新都市,年交易额达5亿元。2004年,安溪铁观音被批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将大大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业历史悠久,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如绿豆糕、衙口花生,已延续几百年。上世纪90年代后,泉州休闲食品业开始迅速发展,家庭作坊式的食品厂逐渐被淘汰,加工制造逐步走向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近百家,拥有金冠、雅士利、蜡笔小新、福马、亲亲、喜多多等一批著名品牌,主要生产烘烤食品、糖果、蜜饯、方便食品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休闲食品第7位,2004年产值达到132亿元。
1 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现状
1.1 农业发达,为加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近来年,齐齐哈尔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发展较快。据齐齐哈尔市农委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已经能够满足玉米加工能力150万吨、大豆170万吨、马铃薯110万吨、甜菜175万吨、亚麻0.9万吨、肉牛30万头、生猪104万吨、肉羊50万只、禽类2013万只、鲜乳153万吨。建设优质粮基地40万亩,建设生态农业基地35万亩。全市重点扶持富裕光明乳业、克东腐乳、讷河港进、依安天鹅等国家、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投入农业开发资金2亿元,建设产业化龙头项目37个,新建厂房等设施6万平方米,购置安装设备803台套,新增固定资产近2亿元,扩大了企业优势产品生产,提高了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三年累计新增利税4849万元,拉动农户10万户。齐齐哈尔市已逐步形成以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四大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呈现专业化、区域化的布局。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8年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达76.95亿公斤。2008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643.4万亩,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2003年的61.2%提高到2008年的86.5%。
1.2 做强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条
齐齐哈尔市把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点,按照“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思路,以农产品加工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采取投资参股、有偿无偿结合、无偿补助、财政贴息以及连续扶持等方式,集中力量扶持了一批经济社会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骨干项目。齐齐哈尔永裕肉禽有限公司通过农业开发立项扶持,使企业的肉禽屠宰能力由过去的300万只增加到1000万只,养殖户从过去的300户增加到1000户,平均每户年增收都超万元。作为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富裕光明乳业,2007年以来鲜奶整体销量虽明显减少,但8月份光明乳业还是带动了整体销量的增长。在全国新鲜牛奶前10位品牌中,光明依然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占据全国份额40%左右。
1.3 农产品加工业已具雏形
(1)乳制品。
利用齐市中部、西部和东部等丰富的乳业资源,发挥乳品工业市省乳品加工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液体奶重点发展灭菌奶、杀菌奶、酸奶、乳酸菌饮料和其他乳饮料,奶粉重点发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等,适度加快开发生产奶酪、奶油、乳清粉等奶源消耗量大、附加值高的乳类升级产品。重点扶植以富裕为主体的乳品产业。齐齐哈尔全市奶牛饲养量发展到22万头,鲜奶产量达到48万吨,形成了富裕光明乳业集团为骨干的16户乳制品企业。全市重点扶持液态奶生产、规范化奶牛饲养场、引进优质高产奶牛和玉米青贮基地项目建设,依托光明乳业和齐梅公司,新建两条液态奶生产线,形成年产15万吨的生产能力。在富裕、泰来、克东建设奶牛养殖示范小区6处,增加奶牛饲养量。
(2)大豆制品。
利用齐市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建立有影响的绿色、安全产品品牌,提高大豆加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采用大豆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大豆蛋白、大豆精炼油等系列产品生产水平。开发生产浓缩蛋白、粉末油脂、磷脂、皂甙、异黄酮、蛋白肽、维生素E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及大豆休闲和方便食品,提高传统豆制品的科技含量。以克东为主体的大豆产业。齐齐哈尔市每年大豆播种面积700万亩左右,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他们积极推广大豆覆膜种植技术,立项扶持了克东腐乳有限公司腐乳车间的扩建项目,使远近闻名的腐乳克东产品生产翻了一番。
(3)玉米、亚麻和薯类加工
以龙江为主体的玉米产业。龙江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播种面积300万亩,年产玉米120万吨,居全省前列。玉米深加工作为农业开发的扶持重点,先后立项扶持了金创玉米加工等绿色环保产品和华冠集团以玉米为原料的黄原胶系列产品开发。
以克山为主体的亚麻产业。全市目前已形成以金鼎和金亚集团为龙头,以优质亚麻种植基地为依托的亚麻经济产业链。围绕克山亚麻产业,从良种扩繁—制种供种—生产种植—原麻加工全过程重点扶持。
以讷河为主体的马铃薯产业。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省的30%,经过农业开发的重点支持,形成了马铃薯制品加工,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优良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的科研、种植、加工体系。
(4)瓜菜加工
以龙沙、建华、铁锋区为主体的瓜菜产业。以丰富城市“菜篮子”工程为重点,推进瓜菜批发市场和设施农业建设,建设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和特菜种植基地,加快瓜菜加工保鲜项目的建设,重点发展干菜加工,咸菜加工、鲜菜加工和反季节鲜食鲜储菜的储存加工,丰富城乡人民的菜篮子。
2 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方面的服务体系不健全,支持力度不足
市政府部门的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企业的服务意识较差。目前缺少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在这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尤其是直接面向企业的县一级更为薄弱。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行动缓慢,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大,规模较小,服务能力不强。工作体系还不健全,主管部门职能弱化,上下不对口,断档脱节,独立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管理服务机构较少,县(区)一级多数没有独立机构,工作人员过少,不能正常工作。
2.2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够
(1)齐齐哈尔市与哈尔滨龙头企业带动力对比分析
经过数据统计得出表1、表2,从中可以看出哈尔滨市的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每年都好于齐齐哈尔市的带动能力,特别突出的是在2005、2006年,齐齐哈尔市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足1,表明齐齐哈尔市2005期间,龙头企业的发展很不理想,而这两年哈尔滨的带动能力非常抢眼;经过07、08两年时间,齐齐哈尔市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都超过1,表明龙头企业对农业总产值正相关影响,同时可以看出,哈尔滨龙头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我市的相似,仅仅在带动能力强弱方面有所差别,不过从表中可以看出,这种差别较大,说明龙头企业对农业有一定得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不强。
在齐齐哈尔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中,无论是基地还是生产加工企业,都存在着规模过小的问题。企业规模小,对产业集群发展拉动作用不强。2004年世界食品加工企业50强里最小的一家食品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也达38亿美元。而齐齐哈尔市的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产值超亿元和利税超千万元的为数不多。作为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富裕光明乳业,2007年以来鲜奶整体销量虽明显减少,但8月份光明乳业还是带动了整体销量的增长。在全国新鲜牛奶前10位品牌中,光明依然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占据全国份额40%左右。影响龙头企业牵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和发展自主创新品牌的能力,最终影响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生产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是距离大规模、集中化、多品种的成熟市场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目前,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企业,其中加工食品型的,规模都不大,初级农产品型的多是个体农户,规模更小。
资料来源:《2009年齐齐哈尔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2009年齐齐哈尔统计年鉴》
2.3 农业投资市场化程度低,影响产业集群发展
农业投资市场化进程应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农民自身对农业的投入程度综合影响决定的,得到:农业投资市场化进程M2=集体、个人和外资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表3为齐齐哈尔市2004年至2008年农业资本市场化进程。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09年齐齐哈尔统计年鉴》
以上数据表明,农业资本投资市场化从04年的0.51378变化到08年的0.572853,略显增长,但是,齐齐哈尔市是农业发展为主的城市,农业资本投资市场化进程缓慢,离真正的市场化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3 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能力形成的促进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齐齐哈尔市在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为了促进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本文构建了即政府为主导农产品加工集群能力促进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3.1 设立独立监测机构,确保政策下达落实到位
确保政策下达落实到位,齐齐哈尔市政府应设立独立监测机构——农业产业化联合委员会,由集群内部的企业负责人、农业协会的负责人、农业科研领域的专家等非政府人员组成,主要作用是对各个下达和落实产业政策的主管农产品加工业职能部门进行监督,定期向政府反馈信息和情况;还可协调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内部的企业进行日常的自我监管,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外国的行业协会,既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又约束本行业的行为;同时负责将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对政府进行信息的反馈,以便政府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变更产业政策;同时参与职能部门的绩效考评,根据考评情况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
3.2 加大农产品加工集群的科研投入
(1)搭建集群内部技术平台
齐齐哈尔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这种类型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引进新技术则有利于中小企业掌握技术转移的时效性及降低自身从事创新研究的风险。因此,市政府应搭建集群内部技术平台,使中小企业引进技术,“借力而行”,充分依靠国内科研院校和集群内部其他企业的同类科技力量,为己所用,一来可以加快引进技术的吸收利用,尽快发挥其效用,二来可以带动企业内部人才的跟班学习,提高消化应用新技术的效果,快速积累开发实力。
(2)推进产业集群专业化
推进产业集群专业化的主要目标是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走专业化道路是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专业化并不是指单一化,而是在这个行业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行业做“精”,做“深”。无论是初加工企业,还是深加工企业,以及配套、维修、培训服务、运输物流类企业,都应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分工的方向发展,做专做精,关联互动,形成群落。
3.3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融资市场化建设的进程
(1)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充足资金
加大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投入力度,确保资金充足。农村各地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了解决农户的资金困难的问题,从放贷的源头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需要贷款的农户都能顺利的得到贷款,不用四处奔走借钱。通过向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提供补贴、税收优惠、担保等来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能够使除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更加便捷的为农户提供贷款,减少贷款的审批和抵押的程序。扩展农村金融的业务范围。齐齐哈尔市内农村金融业务范围有限,农民手里的余钱存进银行,然后需要资金的时候从银行贷款,应根据现实情况拓展农村的金融范围,把农民手里的钱流转起来。
(2)推进农业领域招商引资
努力扩大农村招商引资规模。要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扩散的机遇,努力扩大农村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农村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利用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人才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确立市农业领域招商引资重点。在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改组改造方面进行合资合作;在农产品生产方面进行大批量和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进行合资合作。加强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增强发展优势。着力引进一批具有规模大、效益高、前景广的龙头企业落户。促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进一步强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联手闯市场。
(3)完善招商绩效评价体系
招商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利益主体都十分注重招商引资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评价方法,人们很难确定自己的招商引资效益所处的层次和位置,同时也不能准确地判断本身已采取的招商引资政策是否恰当、有效,是否有利于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益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 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力的力度
政府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加快形成集团竞争优势,引导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改革重组。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按照集中有效资产、重组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清除无效资产的要求,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支持和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由于龙头企业的辐射能力与集群的能力正相关,因此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与能力,会大幅提高集群的能力。
摘要: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促进其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能力的形成。通过介绍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包括农业比较发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集群已具有雏形,但是经过分析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能力形成的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增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增加科研的投入力度,加快市场化进程及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性,期望通过本论文能对齐齐哈尔市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效应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链,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勤.产业集群:黑龙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北方经贸,2007-12-14
[2]李岩.陈雪梅.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研究——以广州、惠州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3]姜义平.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0(2)
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长春市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坚持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名牌驱动战略,克服了宏观环境趋紧、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产值实现 1050亿元,是2008年的2倍,年均增长22%,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达到14.3%。今年预计实现产值1360亿元,同比增长29.5%。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十大加工体系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规划建设的玉米、水稻、生猪、肉牛、禽类、乳制品、鹿业、肉兔、大豆及蔬菜(食用菌)加工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年加工玉米700万吨、水稻100万吨、生猪1100万头、肉牛80万头、禽类4.95亿只、乳制品45万吨、大豆150万吨、鹿产品600吨、肉兔1000万只、蔬菜(食用菌)30万吨的能力,比2008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下表),粮食及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大成集团、皓月公司、吉粮集团从2008年到去年年底分别增加200万吨玉米、50万张皮革、10万吨水稻加工能力。古船米业今年正式投产,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成达、正大、曙光、宝源丰等11家企业为龙头的肉鸡产业,新增屠宰加工能力3.15亿只,其中正大集团的1亿只肉鸡项目,已投资3.6亿元,建成了两个年产220万只肉鸡的现代化养殖基地,目前正在设备安装。
(二)龙头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220家,其中,规上企业发展到287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5户,超十亿元的企业10户,超百亿元企业3户;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6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7户,省级龙头企业62户。长春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多年来,该市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做大做强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大成集团现已形成年玉米加工能力600万吨,实现产值400亿元,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赖氨酸产量居全球首位;皓月集团实现年屠宰肉牛60万头、兰士革50万张的加工能力,实现产值153亿元,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成为亚洲第一大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天景公司自主研发的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年产5万吨“玉米花丝”系列饮料,成为我国首家第五代粮食饮品的生产企业,产值达到4.8亿元。
(三)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借助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该市坚持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建设,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2008年以来累计建设3000万以上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315个,完成投资530亿元。其中,2011年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22个,完成投资236.3亿元,同比增长15.6%。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使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投资合作的热点。近年来,该市相继引进一大批战略投资者,泰国正大、荷兰帝斯曼、上海高榕、大连成达、河南众品、青岛康大、山东泉林等117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先后落户我市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投资额达300多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个,亿元以上项目36个。
(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为了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不断加强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第一车间”。在种植业基地建设上,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培育发展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300多个,重点建设专用玉米、绿色水稻、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经济种植区,现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近1000万亩。天景公司围绕加工需求建设13个专用玉米基地,采用“公司+经纪人+农户”进行订单生产,种植面积2万公顷。在畜牧业基地建设上,以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为载体,启动了生猪、肉牛、肉鸡等七大产业园区建设,全市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045个,规模饲养率达73.5%,健康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畜禽总量发展到3.53亿头(只),比2008年增长40.7%。其中,猪、牛、羊、家禽分别发展到909万头、294.5万头、88.4万只和3.39亿只,奶牛和鹿存栏分别达到6.27万头和24.7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09.3万吨、30万吨和6.3万吨。长春市人均肉类占有量、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五)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 多年来,长春市紧跟国内外消费结构变化的特点趋势,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创建名牌企业,打造名牌产品。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拥有“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德大速冻条理禽肉熟食品”和“吉粮大米”等中国名牌产品4个,拥有 “皓月”、“德大”、“大成”等中国驰名商标12个,分别占全市的57.1%和60%,拥有“榆树大米”、“饮马河”、“双阳梅花鹿”等国家地理标志4个,拥有“吉林省名牌产品”22个、“吉林省著名商标”62个,分别占全市的30.1%和43.3%。借助农博会的平台,该市评出了“2012长春最具特色的十大名牌农产品暨地标性农产品”,进一步提高了长春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六)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初具规模 多年来,该市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工业集中区)集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市政府与国家农发行签署了200亿元贷款框架协议,由财政担保,提供贷款13.6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工业集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为集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空间和平台,一些大项目纷纷落户园区,成为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已经相继建成了15个质量较高、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集中区,70%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落户各个园区。2012年前8个月15个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利润29.1亿元,出口创汇4.2亿美元。依托大成集团新建的百万吨化工醇项目为核心,规划的61.3平方公里长春生物产业园区(原玉米产业园区),现已有大成集团225万吨玉米加工和100万吨化工醇系列产品项目、香港米高、荷兰帝斯曼、法国比奥菲尔等27个工业项目落户生物产业园区,其中投资100亿元项目1个,10亿元项目1个,1亿元以上项目13个。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娄底市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
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53亩,比全省低37%,比全国低64%,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空间相对狭窄。但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市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拓宽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空间。
(一)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2009年达到888家,实现销售收入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近三年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是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4倍。此外农村第三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调查,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到218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6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全市休闲农业2009年完成营业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顺鑫山庄、龙山山庄等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龙山山庄被评为“湖南省首届农业产业化十大最受欢迎休闲农庄”。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延长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牲猪和草食动物、粮油、中药材、楠竹、果蔬五大产业的链条。目前,五大产业链均形成了自己的龙头。如粮油有同星米业、卓越粮油、灯塔米业、鸿冠食品、前进食品等;牲猪和草食动物有庆阳牧业、天华科技、天源高科等;竹木材有五星板业、顺兴胶合板等;中药材有回春堂药业、福泰制药、德仁科技(金银花)等;果蔬(食品)有百雄堂高科、景龙公司、万宝饮料、永丰辣酱等。
(二)加工企业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3家,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的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38.18亿元,户均3319.8万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庆阳牧业、同星米业、卓越粮油等8家。市级龙头企业户均固定资产2475.39万元,户均营业收入3319.8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户均固定资产5807.62万元,户均营业收入11862.62万元,过了亿元大关。
(三)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培育了一批畅销产品。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市企业和农民质量意识提高,加强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的开发。2009年,全市有60个种类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17个种类获“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104.87万亩,生猪“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在省定标准1%以下。通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在1000多个品牌中,我市有9个产品获湖南省名牌产品或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如同星米业的“餐餐香”大米、百雄堂的“味博士”腐乳、新化东岭田鱼加工厂的“东岭”田鱼、响莲实业的“响莲”葛参茶、万宝饮料的“亲情果”饮料、天华科技的“碧波尔”肉牛系列产品等;同时有165个产品在省、部举办的各种博览会或展示会获得过金奖或一等奖,“永丰辣酱”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开发,提高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占有率,2009年,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65%。
(四)经营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确保企业原材料的供应,降低市场风险,达到企业与农民双赢目标,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实现向“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经营模式转变。如庆阳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已建成30万头生猪基地,涟源、双峰、新化
等县市的大型养猪基地都与该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星米业与双峰、涟源等地的乡镇签订了4万亩的优质稻订单合同;涟源市德仁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种植水果、中药材、蔬菜等20多万亩;新化紫秾特色农林公司开发“紫鹊界贡米”,已经成功将以紫鹊界为中心的周边9个乡镇18万亩水田申报了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许可证,该公司今年与农户签订了5000亩的订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建立农产品基地192万亩,联系农户23.5万户。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我市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工资性收入。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7423人,其中90%以上为农民,年发放工资2.97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93元。二是围绕产业化经营从事第三产业的收入。目前全市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的农民约10万人,按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计算,为农民增收5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创收185元。三是农民增加了农产品出售量、提升了销售价格,从而增加了出售产品的现金收入。
(五)企业发展欲望强烈,具有加快发展的潜力。据调查,省、市级龙头企业在资本扩张、项目建设、品牌创建、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等方面均有强烈的要求,发展壮大、做大做强的愿望高、决心大。如娄底经济开发区同星米业的年产25万吨大米精深加工生产与副产品开发线、鸿冠食品的4000吨葛系列产品深加工,娄星区庆阳牧业绿色肉食品工业园、“湖南黑猪”大规模扩建、万宝饮料2万吨“亲情果”饮料生产线扩建、乐开口年产10000吨米粉生产线和机械产品建设、九龙公司3个4000多平米的现代化大棚、和盛公司工厂化的1800吨杏鲍菇生产线,涟源“湘中黑牛”扩大规模、景龙公司的1000吨玉竹液生产线、德仁科技金银花基地建设(目前种植规模达到3000多亩)及加工生产线,冷水江瑞生源公司的2000吨杨梅酒加工与生产基地建设,双峰卓越粮油1万吨粮油生产线、年发样样红果业的35万斤突尼斯软籽石榴,新化前进食品年产1.5万吨的“黄金薯”生产线、博泰农业“湘中梅山猪”生产基地建设、紫秾农林8000亩黑香米基地建设、广益农业1400平方米沼气发电项目等,有的已动工建设、即将建成投产,有的已征好地、准备建设,有的已纳入计划。
(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广大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纷纷组建自己的合作组织,抗击市场风浪。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2个,会员达7.26万户,带动农民19.6万户,入会农户比未入会农户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消除瓶颈障碍,拓宽发展空间
尽管我市农业资源先天不足,但从全省来看,我市也具有其他市州所没有的独特的丘陵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水资源充足、空气质量好、环境污染小等有利因素。因此,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现有农业资源仍然有十分宽阔的发展空间,但必须突破以下障碍:
(一)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乏力。各地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重视程度比往年要高,但因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来得慢,提供的税收也不及工业企业,一些地方在工作上仍然停留于一般的号召中,落到实处的不多,措施力度也远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抓乡镇企业和现在抓新型工业化的劲头,存在重工轻农现象。
(二)产业规模小,加工比率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较弱。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4.7%,远远低于全省的19.9%;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仅为0.32:1,也远远低于全省的1:1。因此,我市农产品加工空间十分广阔,据测算,稻谷有31%的加工空间,生猪有77.4%的加工空间,红薯有84%的加工空间,蔬菜有82.6%的加工空间。由于现有加工比率低,导致产业链条短,农业综合效益低,现代农业推进难。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弱,龙头作用难发挥,对农村经济牵引力不强。一是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作用难以发挥。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加工企业仅115家,占13%。13家省级龙头企业2009年户均销售收入仅为全省220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市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企业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低。我市农产品加工绝大多数是粗加工,高质量、高档次、精加工产品少,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极少。三是主业不突出,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包括部分省级龙头企业的主业并不是农产品加工,而是房地产等;使原本不足的资金过度分散,主业难以做大做强。四是资金、人才缺乏,扩张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企业因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费用大,难以从银信部门贷到款,导致运转艰难。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企业老总和员工基本上是由农民脱胎而来,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管理能力、驾驭市场能力脆弱。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娄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们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来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就是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去谋划和发展农业,其中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益,以此推动现代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和安全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化”并举,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工业化开展如火如荼、城镇化日新月异,唯有农业产业化没有大的起色。因此,必须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举全市之力,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作为加速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各级在检查、考核农村经济工作时,要把农产品加工列入考核指标,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及时协调、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带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建立联系企业的制度,及时帮助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突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要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但又是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产品仍然是粗级加工产品,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特别要在项目审批、企业用地、交通运输、税收信贷等方面出台过硬的政策措施,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和倾斜,以帮助其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健全银企对接制度,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市场运作机制,疏通融资渠道,鼓励它们更多地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惠条件,更多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基金,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银行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降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财务成本,加速企业的自身积累,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实行示范带动。各级均要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有发展前景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实
现领导、部门和专家挂点帮扶,促其做大做强,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以此来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加强对扶持企业的监测和管理,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竞争机制,每年进行一次检查验收,对项目实施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验收不合格的,第一年黄牌警告,第二年,取消重点扶持资格。
(三)落实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目前,省、市都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各级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职能部门要把一般性工作检查、指导,转移到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厂长经理的培训上来,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县乡党委、政府要敦促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树立正确的盈利观,舍得培训员工(农民),以求长远效益。同时,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对企业合法经营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杜绝“三乱”行为。
(四)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融资机制。市县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规模。特别是要注意调动部门的积极性,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原则,配制农村经济发展大餐菜谱,整合部门政策性、项目类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的扶持;要寻求探索新形势的有效信贷途径,完善农业企业担保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吸收外地和社会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五)重视人才、技术,完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培养、引进、启用一批有胆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广交际的各种经济、技术能人,特别是要鼓励支持行政、事业单位技术专家和乡镇干部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领域以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增强生产水平。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向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集约度高、规模大、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集群。
(六)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市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抓。各级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农村工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主要职责,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具体指导。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要实行部门负责制,列入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形成工作合力。
摘要:随着我国成功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休闲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体育产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当前,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步入成熟期,存在众多制约因素。只有明确区域产业发展和体育产业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促进二者互补发展,从而实现体育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体育休闲产业的兴起,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体育产业日益朝着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当前,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日益丰富,竞赛表演市场不断成熟,体育休闲产业迅速发展,体育产业作为独立经济部门的地位基本确立。随着体育产业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良性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关键要形成规模化效应,发挥集群作用,从而为产业发展不断提供内在动力。
1体育产业集群的内涵
体育产业集群是一个科学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体育产业的积聚。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区域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点,地域发展特点、人文特点、生产要素特点、经济结构特点等,必须以促进体育产业专业化、多元化为发展特点,提高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效应,确保体育产业链的最终形成。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必须构建具有一定地域集中性,具有内部的合作和竞争关系,表现出较强关联性的体育企业集群。从我国成功举办诸如亚运会、奥运会等各类世界性体育赛事后,体育产业经历了新世纪的快速成长,逐渐成为人们认可和广泛参与的经济领域,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育竞赛和健身市场。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2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成长的关系
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必然促进体育产品供给的丰富,随着体育产品种类的分化和增长,体育产业的分工更加细致和专业化,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分工的优化和升级。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的体育产业呈现分散和零星的发展态势,企业发展缺乏整合,产业布局十分松散,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引起管理和交易成本的不断增长。由于缺乏整合性优势,体育产业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能够有效调动区域的一些生产要素,能紧跟各类消费要素,通过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供应链,有利于企业清楚认识市场环境,降低经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体育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后,能够有效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形成有效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促进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确保产业和配套经济要素始终保持相对科学的运行状态。随着体育产业企业的聚集,各个企业的服务和产品能够形成互补优势,同时促进配套产业如运输业和零售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区域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优化。其次,形成集群化发展后,原本分散的企业能够聚集到一定的区域内,在相同的政策和商业环境下发展,有利于商品销售规模和速度的不断扩大,为大批量的生产销售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区域产业规模的升级。最后,体育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必然促进技术的不断创新,从而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创新动力。
3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和谐发展的措施
3.1加强市场调研,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
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属于新兴产业。当前,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市场需求,在体育产业配套设施呈现井喷式增长的同时,体育消费却没有出现相应的高速增长,在大跃进中呈现出“衰败”的奇怪景象。尤其是近年来,体育服务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步入瓶颈期,体育用品的销售额不断下滑,体育休闲场馆和会所难以吸引到足量客源。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产业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条件、社会文化特色以及资源优势,做好统筹规划,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坚持市场导向,着眼全国体育休闲市场乃至世界体育休闲市场,从而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资源配置。运用现代物流和管理理念整合和升级产业链,发挥实力强劲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技术,促进集群内的企业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发挥优势互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3.2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作用
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导向的同时,也需要完善的政策环境支持。因此,政府必须扮演好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主动参与到发展进程中,提供有利的政策和发展环境支持,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结构升级优化的舵手。首先,政府应该推动体育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硬件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本流向,政府应该大力建设环保、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群化发展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才能够为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创造成本优势,并未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多操作空间。为了充分调动区域的一切生产要素,政府可以建设体育产业科技园区,同时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推动产业园区的技术升级,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园区创新能力和承载能力的不断提升。积极探索体育产业的产学研发展模式,形成产学研的生产链,促进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做好体育产业聚集规划。体育产业聚集区的规划不能与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冲突,必须在参考城市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科学规划,城市的产业发展也应该预留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对各产业聚集区进行合理配置,推动各个产业聚集区的补充和协调发展。此外,为了确保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针对体育产业核心需求技术进行攻关研发,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优势,以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体育产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升级。
3.3推动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严重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很多地方大力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使其占体育产业比重过大,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层次偏低。同时,对体育服务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其产业品质大幅落后于体育用品制造业,反过来有影响到用品制造业的发展。此外,体育休闲业没有充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开发,往往采用大跃进的方式,在大量休闲会所出现的同时,却由于对中低消费市场吸引力不足出现“衰落”情境。因此,各地体育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多条腿走路,在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推动体育服务业、体育休闲业、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优势。同时加强区域的合作,发挥资源互补优势,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种类和品质,形成能够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体育休闲需求的产业布局。
4结语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仍然属于新兴产业,存在很大的发展活力和空间。面对体育产业分化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低的现状,在影响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把握市场需求,从区域和全国性乃至世界市场进行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导和决策作用,同时加强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分类发展和局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当前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会迎刃而解,也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郭荣娟,司钦如.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原地区体育产业园构建的社会价值探究[J].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1).
[2]黄义军.滨海休闲体育产业集群构建研究―以山东丁字湾海上新城为例[J].东岳论丛,2014(35).
[3]游战澜,雷选沛.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及其竞争力研究[J].江汉论坛,(4).
——在全市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潢川)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
乔 新 江
(2012年3月23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在今年试验区建设全面展开、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刚刚起步阶段召开的第一次现场观摩会,体现了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目的在于动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试验区建设大会精神,提升认识,加大力度,以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
今天上午,大家实地观摩了潢川县的三大产业化集群的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刚才又听取了潢川县整体情况和花木、华英鸭、生猪、水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经验介绍,总体感到潢川的特色很突出,做法很务实,模式很灵活,成效很明显,对其他县区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通过现场观、实地看、大会听,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华英集团、中川水产、康源食品生产车间和产业基地建设,让我们看到了潢川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领先优势和强劲态势;二是万亩花木精品示范基地、花木交易大市场,让我们看到了潢川提升花木产业化集群打造的新路径、新平台、新亮点;三是黄国粮业生产走廊、产品展示和研发中心以及国家级农 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授牌仪式,让我们看到了黄国粮业在糯米粉加工行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崛起真谛。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农业产业化集群,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新推出的战略部署,对于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路子,意义重大。关于下一步工作任务,市政府专项领导小组还要专门研究。下面,我就如何抓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树牢新理念
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生事物,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认识来对待。
1、农业产业化集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模式。说它是一种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产业化,即有龙头企业带动,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农产品就地加工,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二是系统化,除了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以外,还要求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系统化,农业生产基地式布局发展,促进同类加工企业集聚;三是特色化,空间布局适应产业特色,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简单的说,产业化集群就是要达到要素集中投入,资源集约经营,科技集成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
2、农业产业化集群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农业产业化,它规模更大,专业化分工更深、更细;产业体系之间的关联度、融合度更高。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过程中, 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实现农业与工业、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产业的有机融合、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形成区域产业和企业竞争优势,塑造地域品牌,有利于引导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三化”协调发展,进而可以从根本上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的困局。
3、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加快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我市农村改革试验启动以来,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66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47家,以粮油加工、茶叶、花卉、水产、华英鸭、固始鸡、特色林果业、柳编为代表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八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推进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像潢川县坚持不懈地“强龙头、建基地、拉链条、带农户、创品牌”,在全国全省较早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华英模式”,形成了纵向成链、横向成群、产加销一体化的的 花木、华英鸭、生猪、水产及粮油加工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华英集团、黄国粮业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由企业到产业、由特色到板块、由集中到集群的战略转变,很好地实现了工农对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市在农业产业化集群仍处于发展提升阶段,我们的不少产业化组织自身实力、带动能力还不强,主要产品、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组织化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名牌产品少,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同时,农业产业化集中连片发展度、产业集聚发展度还不够。一句话,农业产业化“化”得还不够,集群“集”得还不够。
总之,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符合发展规律,符合信阳实际,体现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理念。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把准方向,超前谋划,用心去干,以高度的自觉和认识,把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实施好、推进好,努力走出一条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为支撑,“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二、要明确新定位
今年是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的起步之年、奠基之年,要做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这篇大文章,我们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必须在提高站位、科学定位上把握这样几个关键点:
1、推进改革试验的切入点。深化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就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农村生产力要素配臵机制的改革创新。推进农村改革试验,靠什么来落实、来体现,必须找到像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高标准粮田“百千万”、新型农业现代化样板工程这样的抓手和载体,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攻坚突破。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以抓实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重点工程推进农村改革,以加快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不断放大提升产业富民效应。
2、构建现代农业的支撑点。现代农业竞争主要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信阳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特色农业大市,只有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形成较强的持续的竞争力,使优势产业更优,特色产业更特,支柱产业更突出。
3、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的重要推动力,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能否顺利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能否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关键还是依靠科技进步。像潢川的华英集团、黄国粮业就是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核心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的典型范例。因此,必须加大农业科技引进和推广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抢占农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按照省政府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5号文件),全省重点发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饮品、茶叶、花卉(木)、中药材、调味品、林产品等11类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按照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依据我市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市有条件有基础发展的产业化集群有8类,即米(面)、肉、茶叶、花卉、中药材、林产品、油脂等。按照我们的规划目标任务,到2015年,要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集群10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5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到2020年,要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集群30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10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5个。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培育打造,将给我市的农村经济总量带来1000亿以上的增长,必将成为我市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要做实新支撑
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是一项开拓性、综合性、集成性比较强的系统工程,关键在做。
一要高起点制订科学规划。规划是培育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先导。市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总体规划即将下发。当务之急,各县区要结合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基础条件,综合考虑带动农户数量、生产规模、经 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制订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和重要举措。市里将重点培育特色鲜明、基础条件好的浉河茶产业、潢川花卉、华英富民等三大产业集群试点,特别是省里重点抓的浉河茶产业集群试点,要科学谋划,先行一步,率先突破,为全市产业化集群培育发挥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
二要高质量壮大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要围绕优势资源,结合农业发展基础,选择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成长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在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上,要通过提高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培养政府市场服务意识和企业市场经营理念,建立政策支持体系,科学规划、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在发展路径上,要扬长避短,逐渐从小到大,由弱至强,以点带面,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集群的持续发展。
三要高标准建好生产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要求,配套建设基地田网、路网、水网、电网,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要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切实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农业技术推广及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全面提升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能力。要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多种形式,引导建立并规 7 范基地农民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好小农户与大生产的矛盾,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惠及于民。
四要高水平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好龙头企业,必须以“扶优、扶大、扶强”为基本原则,以“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为基本要求,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上市等形式,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通过跨区域强强联合,多行业分工协作,扶持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五要高效率打造知名品牌。要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通过外引内联,加强管理,提升素质,大力发展中高端农产品,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加大推介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信阳农产品品牌。
六要高品位强化科技引领。要紧紧抓住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机遇,积极整合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和实验设备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采取奖励补助措施,支持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开展与大专院校、科 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四、要形成新格局
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多方协力,是抓好工作落实的有力保证。
一要切实落实工作责任。责任明,才能抓到位。市里比照省里做法,马上要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建立领导指导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组织机制。市、县都要实行一个产业集群“一名牵头领导、一个服务班子、一套优惠政策、一个工作计划、一个奖励办法”的“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重点产业集群原则上由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亲自抓,涉及市直部门的由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抓具体、抓落实。市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协调指挥职能,坚持定期会商制度, 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和新鲜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认清职责、主动负责、履职尽责,层层抓好任务分解,抓好目标细化,抓好责任落实,形成市里统一领导、县区主抓落实、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
二要切实强化要素保障。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作为省里今年主抓的农村经济两项重点工程,在用地、用电、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人才培养等方 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和农业产业化企业要认真研究,吃透精神,加强对接,善于运作,用足用活政策,力争在项目、资金争取和优惠政策倾斜上得到更多更大支持。各县区政府、市直各相关责任部门、金融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开动脑筋,整合资源,捆绑项目资金,聚集各方力量,切实当好后盾,搞好服务。要加快完善与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必要设备、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基地、物流园区、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
三要切实加强专项督导。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省里、市里都将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并且每年安排两次巡回观摩活动,严格奖优罚劣,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专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也要采取不同形式,对各县区整体推进和分实施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对工作不主动、进展慢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
借此机会,再强调一下今年的试验区建设工作。今年的试验区建设如何搞,在市委农村工作会上只作了总体安排,具体怎么抓没有作出具体安排。近一段,通过市试验办的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经市试验区领导小组研究,2012年试验区建设工作要点马上下发。具体来说要“五抓”: 一是抓示范、示范抓。我们的改革试验已经进行了三年,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不能总是试验。目前,我们在许多方面基本上办法有了,路子有了,模式有了,经验有了,下一步就是要考虑如何把这些经验转化为生产力。所以,我们要认真总结三年以来的各项改革经验,尤其是“六个放大提升”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示范抓实,把典型育强。
二是抓创新、创新抓。改革不止,创新不停。无论是持续推进“六个放大提升”,还是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都要不断弘扬创新精神,既要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方式,更要创新体制机制,在创新上下真功、用实劲、求实效。
三是抓重点、重点抓。围绕改革试验的重点任务,坚持以现场观摩推动改革,适时组织召开好经验交流现场会、观摩会、推进会和理论研讨会,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解决试验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初步计划,今年要召开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现场观摩会、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现场观摩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观摩会、土地流转和高标准粮田建设现场观摩会、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现场观摩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交流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会、大别山片区连片开发研讨会、创业人才引领改革试验经验交流会等等。请各县区、专项改革办结合实际,提前谋划。
四是抓领导、领导抓。重点是转变领导方式。改革越到深处,越需要加强领导。我们要认真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法,建立各级领导联系、指导、帮扶各类改革典型的责任,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一个典型一个典型地培育,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落实,一条经验一条经验地总结,不断放大提升我们试验区建设的成果,在推进信阳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同时,为全省、全国创造出更多的改革经验。
五是抓自身、自身抓。试验办是直接负责试验区建设工作的专门办事机构。试验办自身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试验区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加强试验办自身建设,首先要有一个专职的、称职的、得力的试验办主任;其次要有一支能打硬仗的专门队伍。试验办作为常设性工作机构,客观上需要抽调得力业务人员,并相对固定。否则,工作很难办。我们有些县区试验办的力量相当薄弱,个别县区只有三两个人,别说去主动思考、谋划、指导、推动工作,就连日常的被动应付都应对不过来。由于试验办本身没有编制,需要另想其他办法。一个比较现实的途径就是依托党委农办编制解决业务骨干借调和人员力量不够问题。机构改革已经两年多了,目前我们全市县区党委农办真正成立起来,达到班子、人员、工作“三到位”的不多,平桥区、固始县到位了,淮滨县、息县基本到位。省委、省政府对农办很重视,关于“三农”的一些关键性的工作都明确由农办来具体负责,卢展工书记 每次下基层调研农村工作都要求农办领导陪同,有关农村工作的指示要求也安排农办来办,农办的工作任务也会越来越重,没有人就干不好工作。请各县区会后及时研究,尽快把机构组建好,把人员配到位,真正把试验办工作力量配足配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成功的发展战略,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被人们普遍认知。但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不是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出现, 也不能被简单的复制到另一个地方。产业集群有其自身的形成机理。当前, 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小而分散, 很少利用专业化和规模化来形成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现象的出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近年来, 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 对制造业集群的研究相对成熟, 而对农业产业集群, 尤其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则略显单薄。
农业产业集群与G E M模型
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可以借用到农业领域。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邻近并相互联系农业企业机构, 在同一个产业领域, 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包括相互协作竞争的企业, 辅助性产品制造商, 政府和支持机构) 的有机群落。由于我国多数农业产业集群尚处于起步的阶段, 宽泛的定义会使研究更具有普适性, 并能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因此, 本文认为, 在地理上集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群落都可在广义上称之为农业产业集群。鉴于现有资料和数据的获得, 本文选择以本溪中草药产业集群为例, 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要素。
G E M模型由“基础 (G rounding s) ”、“企业 (E nterprises) ”、“市场 (M arkets) ”三个要素对构成。各要素的大写英文首字母的组合就是模型名称的由来。三个要素对各自又涵盖两方面的因素:“基础”要素包括“资源”与“设施”二因素;“企业”要素包括“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与“厂商的结构与战略”二因素;“市场”包含“本地市场”与“外部市场”二因素, 三个要素对中每对因素都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该模型结构可以用一个形象的六边形蛛网来表示。虽然G E M模型就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合作等相互作用机制考虑的较少, 但这并不能构成对模型的根本性否定, 该模型对解释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仍有较强的说服力。
农业产业集群基础角度
G E M模型认为, “基础”要素即为供给要素, 包括“资源”与“设施”二因素。“资源”是指当地自然资源, 历史资源等。农业更是一个对自然资源依赖很强的产业, 农作物生长必须受到周围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定的农作物生长需要有特定的自然环境, 由于农业这种特殊的行业性质, 自然资源就成为影响特定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条件。这也是农业产业集群与其他行业产业集群最大的差别。本溪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林地面积达985万亩, 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8%, 广阔的森林资源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草药的种植发展较快。同时, 林下种植中药材的活跃带动了平地中药材种植的发展。全市平地中药材种植500亩以上的药园已发展到12个;林下中药材种植200亩以上的示范园有20个。这为本溪中草药集群的产生提供了原料上的充足供应, 也是本溪中草药集群产生的前提。
“设施”因素中, “设施”因素可分为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 一般与当地法律法规, 及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政策有关。主要考察区位因素与政府对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韦伯的区位理论认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 区位优势能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能使企业降低运输成本与人力资本。本溪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城市, 距省会沈阳63公里, 通过沈丹高速公路、沈丹铁路与辽宁和全国的高速公路及铁路网络相连。全市150余万人口为集群形成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样优越的区位对其产业集群的形成有良好的助力。
政府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政府有着农户, 企业, 协会组织所没有的行政职能, 政府通过其财政政策、公共物品的供给等, 从战略上引导本地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自2001年, 本溪政府政策向中草药产业倾斜, 将其作为主导产业着力扶持发展, 投资兴建产业园区, 截止2008年, 政府累计开发土地面积29万平方米, 固定投资3亿元兴建辽宁 (本溪)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 建成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企业集群提供科研支持。本溪多次召开中草药技术交易博览会, 推广本溪中草药集群品牌, 吸引相关企业进入, 政府通过开办对中草药种植技术进行培训, 形成地方专业人才化市场, 完善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对本溪总草药集群的扶持。由本溪实例看出, 政府的相关政策, 使本溪中草药业形成“增长极”, 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集群企业角度
G E M模型中, “企业”要素包含“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和“企业的结构与战略”二因素。“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是查看供应商的本地化程度, 本地化程度越高, 集群内部的合作关系越为紧密, 集群的竞争力越强。对于农业产业集群, 农户可以说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供应商, 随着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农民生产行为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农业产业集群的特殊之处。本溪中药材加工企业既通过“企业+农户”的订单形式收购原料, 也通过农民经纪人收购。有了充足的原料供应, 企业为降低成本而集聚, 相应的互补辅助性产业就会随之出现。
“企业的结构与战略”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等。对于农业产业集群而言, 可以重点考核农业龙头企业的相关状况, 随着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组织的迅速发展壮大, 处于龙头企业地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产品的流通中更是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产品加工企业几乎承担了从农产品的收购、储运、加工到销售的全部任务, 一些典型龙头企业还向农户提供产前服务如良种供应、技术指导等, 并向经销商或消费者提供产品售后服务。生产出产品后, 凭借其完善的销售网络, 销往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 通过自身的发展, 向上游能带动广大农民从事某种农产品的生产, 向下游能扩开销售网络, 带动辅助产业出现, 是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因素。
农业产业集群市场角度
【围绕农业产业化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11-21
农业产业10-26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10-25
农业开发产业规划11-10
农业产业化发展考察报告06-02
农业产业链论文10-04
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总结07-23
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09-08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09-13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