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若干问题探讨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经济学若干问题探讨

城市经济学若干问题探讨 篇1

1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现状

国外的城市经济研究以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己任,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经济问题的左右下,近年来,国外城市经济究的内容可集中归结为4个主要的领域:区位分析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设计;特定城市市场与城市经济模型的建立;城市经济问题、城市政府行为和城市经济政策分析。

国内的城市经济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才起步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了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城市经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概括而言,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2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特点

城市经济研究直面时代重大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等领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越来越需要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需要促使理论工作者从经济学层面上积极进行探讨。就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认识而言,也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新见解。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改革开放为我国城市经济学者提供了与国外进行广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各研究机构或高校的有关单位经常派出学者到国外进修、讲学、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国外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大大拓宽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城市经济学的学科组织建设和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时代呼唤着城市经济学的新发展,与此相呼应,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于2000年10月成立了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担负起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重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障。随着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推进,城市经济学教学工作在国内各高校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所大学开设了城市经济学课程,有10多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近百名教师从事城市经济学及相关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3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发展的主要领域及其趋势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

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二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应创新和发展城市化理论,把城市化研究放到城市化时代的高度加以认识。应反思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题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性,研究城市发展的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将城市经济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应研究城市化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实证主义的检验,又接受伪证主义的检验,成为经过科学论证和可以反复验证的结论及指导实际工作者实践的依据。城市化问题研究。

一是研究城市化的方针政策。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

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三是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四是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六是研究城市化与教育、文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

三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一是尽快建立一套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需要加强相关的基础理研究和实践调查。二是以城市综合竞争力来评价城市发展状况,对大城市来说具有一定考价值,但对于中小城市,特别是具有发展

城市经济学若干问题探讨 篇2

一、城市绿地规划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道路交通, 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一样, 是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 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肺, 担负着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优化生态的城市生态功能。城市绿化给城市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 城市洁净的空气为城市的每一位居民所必须, 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享受, 具有公共性、公益性。

城市的基础设施, 一方面是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是衡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城市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三个方面体现这种性质。首先, 城市绿化影响和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点生活水平。其次, 城市绿化是一种健康资源。另一方面为城市创造一种现代化的游憩环境, 投资环境, 发展环境, 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利在长远。

二、城市绿地规划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

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 城市存在的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是现代化的一大障碍, 没有环境的整治和生态的重建就没有现代化, 需要通过城市绿化来实现城市环境的整治和生态环境的重建, 城市绿化建设是一条标本兼治的方法和途径。其次, 城市需要有美化、优化的生态和环境, 为人类提供优良的人居环境、游憩环境和城市发展环境,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的现代化不可能完整, 更谈不上完美。城市绿化建设成为城市深度发展、城市品质提高的手段和途径。我国处在城市化加速、经济快速起步、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关键时期, 资源环境和生态的问题非常多, 在相当多的大城市显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更是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具体要求。城市绿化建设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

三、实现城市绿化现代化,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环境和生态是社会、经济、人口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载体。其中, 城市绿化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在, 可持续发展正在指导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绿化建设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基本途径和基本内容之一。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 城市绿化的营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市绿化在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在于城市绿化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是由城市绿化的特性和功效所决定的。同时, 城市绿地系统的营建和构筑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等环节均要体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四、城市绿地规划的建议

1. 不求高档豪华, 只求自然和谐

设计师要完成一个园林绿地的设计, 总要试图找回可感知的自然空间, 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成为可能, 各种自然的形象可以通过绿地内的植物、小亭甚至在功能中得以充分体现, 使自然的自我复原和持续发展得到保证。因此, 设计师必须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 获得设计素材和灵感, 因地制宜充分发展原有地形和植被的优势, 师法自然、结合自然创造自然, 创造出“虽由人作, 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

2.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历史, 尊重人文观

以人为本是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按“人-园林-人”的顺序来表达设计意图, 研究人与园林绿地关系的设计心理学, 是设计创作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园林绿地, 其一, 必须以人的目的、需要、价值观、行为习惯相适应, 不但使人们获得视觉上美感,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在其中活动的人们获得心理上和功能上的快乐。其二, 城市园林绿地是风景中最具艺术性的作品, 它在寻求场地、空间、文学的完美融合以求达到“生境”“画境”“意境”的高度统一。

3. 警惕城市超负荷超强度开发, 使城市中心要有充分的绿地建设。

城市防洪设计中若干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城市防洪设计 问题 探讨

1.前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防洪工作的重点都是在农业的发源地农村。但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趋势使得现阶段的防洪设计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社会财富正在向城市集中,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防洪设计需要受到高度重视。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城市防洪体系还不健全,起步晚,发展缓慢,防洪能力较为落后,城市防洪规划更是薄弱,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城市至今没有任何防洪措施,即使有防洪措施,其工程措施系统建设也不能合理的跟非工程措施系统建设相结合,治水的办法、治水的模式和管理体制以及资金保障等存在弊端,这些问题都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2.城市防洪系统的特征

所谓的城市防洪系统是指一种集各种预防措施为一体的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和减轻洪水带来的灾害和伴随而来的次生灾害。城市防洪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为了保障城市安全,必须做好每一环节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防洪系统。

整体性和综合性是城市防洪系统的特点,各个要素共同组成城市防洪系统这个整体,因此,在城市防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出发点一定是整体,把握好大方向,然后去解决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和问题,完全的展现出整体功能要比各要素功能之和要大的特征。同时,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到系统的各个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综合处理系统要素,体现系统的综合功能。

协同性和有序性也是城市防洪系统的特点。协同性体现在系统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制约,从而使各个组成部分展现出不具备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系统结构、功能、目标、运行机制、再生产过程等很多地方。有序性则是普遍存在很多系统中的现象和特征,指的是系统的一种具备规则的状态。城市防洪系统有一个关键的特征,就是系统管理的动态变化以及系统的进化或者退化的发展都受系统有序性的影响。

3.城市防洪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防洪是指防御洪水危害城市的水利工程,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防洪工程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由于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防洪系统自身的特点,致使城市防洪工程的施工周期太长,这就导致很多弊病的出现,很多安全隐患被不断的遗留下来,致使工程质量较差;第二城市防洪标准太低,通常情况下是20年一遇的标准,不能适应现在的气候条件,更不能满足城市高速发展的步伐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要求;第三由于城市本身的特点,防洪保护区内人口密度较大,且经济发达,对施工和防洪系统都有很大影响;第四是城市防洪工程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大多数城市缺乏相应的洪灾预警系统,即使有预警系统的也较为落后,关键时刻很难发挥作用;第五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致使防洪工程风险很难避免,具体表现在缺乏相应的防洪工程的安全标准、风险水平和分洪区的经济补偿等。

4.城市防洪的原则

城市防洪工程措施可分为工程防洪措施和非工程防洪措施。所谓工程防洪措施值得是通过工程手段来解决天然洪水带来的问题,防洪减灾的措施,工程防洪措施主要作用是使洪水原理可能处于风险之中的人和财产,避免洪水带来的危险。而非工程措施则是基于洪水物理特性、洪水风险、管理科学、政策和法规的一项措施,主要从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经济与社会轰动行为两方面,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起到预防洪灾的作用。

城市防洪减灾体系应该将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效的结合起来,两者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并且也不能相互替代,只有将他们综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更好的作用,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得城市防洪体系更加完善,更好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下,人们更应该顺从自然规律,去解决自然灾害。处理得当,人类和洪水也可以“和谐相处”的,有了这个理念,就可以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探索出管理洪水的新办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易受洪水危害地区的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尽可能减少洪水带来的各种隐患,使城市防洪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城市防洪的具体措施

5.1城市防洪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共同组成防洪效益,在防洪治理中,三者互为基础,紧密相连。但是在长期的防洪工作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这些效益直观可见,成果明显,从而忽视了对防洪环境效益的探索,不能更好地了解洪水这一自然现象。在生产力不断被解放的今天,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是一味的索取,那么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最终制约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从长远的角度去进行生产活动。而当代水利防洪工作者,更应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在防洪工程中兼顾市政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更要注重保护环境,将治水由原来的防洪作为主要目的渐渐转变到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改造生态环境等多目标综合整治中来。在可持续发展觀的指导下,实现防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高度协调和统一。

5.2自然、人文景观在城市防洪中的应用与开发

防洪设施是市政设施的组成,主要功能是防洪,但是还是要兼顾交通、旅游、休闲等功能,所以在城市防洪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其多功能作用,充分考察地形条件,有效利用地理资源,别具匠心,综合布局和改造,进行花园城市的建设。同时市区的防洪堤的高度也不能太高,当然前提防洪综合能力足够,避免时因为防洪堤的出现而使市区出现突兀而不协调的景观,可以通过将建筑、道路、植物和堤坝相结合,来达到创造人文景观,美化环境的目的。

对防洪的认识要上升到环境水利的高度,综合治理,防洪减灾的主要手段不能仅限于简单的修建防洪工程,要转变思路,以保护水环境为主目标进行综合治理,这就是所谓的环境水利。在治理过程中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既要考虑本城市的地理环境特点,又要考虑城市长期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将防洪和长远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形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有的防洪体系和措施正在逐渐改善,虽然我国的城市防洪工作起步晚,但是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规划设计人员要结合本城市的地理特点和人文环境特点,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本城市的防洪系统。从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角度出发,实现不同环节的协同工作,将工程防洪措施和非工程防洪措施落实到位。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和改造,实现城市防洪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重视自然、人文景观在城市防洪中的应用与开发,如此才能更好的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邓立新.城市防洪堤防设计及加固技术分析[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7(4):34-36.

[2]闫博文.城市防洪工程与河流景观结合设计探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0,8(7):67-68.

[3]李晶.探讨城市防洪堤防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1(16):162-164.

城市经济学若干问题探讨 篇4

建城〔2006〕2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设厅(建委、交委、建设局),发展改革委、物价局、财政厅(局)、劳动保障厅(局):

为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号)精神,提出以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经济政策:

一、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

(一)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投入、补贴和补偿机制,统筹安排,重点扶持。

(二)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城市人民政府要对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场站建设,以及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要用于城市交通建设,并向城市公共交通倾斜。

(三)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在地方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各地要按照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共交通投资、建设和经营,通过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

二、建立低票价的补贴机制

(一)要继续实行城市公共交通低票价政策。城市公共交通是公益性事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载体,必须实行低票价政策,以最大限度吸引客流,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效率。各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间也要建立合理比价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二)要按照《价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管理机制。要在兼顾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经营成本和居民承受能力,科学核定城市公共交通票价。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票价听证制度,提高票价制定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

(三)对于实行低票价以及月票,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等减免票政策形成的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政策性亏损,城市人民政府应给予补贴。补贴应按月或季度定期及时拨付到位。不得拖欠或挪用。

三、认真落实燃油补助及其他各项补贴

(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和有关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6号)和财政部有关文件的规定,成品油价格调整影响城市公共交通增加的支出,由中央财政予以补贴。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管,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二)要建立规范的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和补贴制度。要按照国办发〔2005〕46号文件的精神,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实行严格、规范的成本费用审计与评价制度。定期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审计与评价,在审核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定价成本的前提下,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并给予适应的补贴。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运营成本必须向社会公开。

四、规范专项经济补偿

(一)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有责任承担社会公益性服务和政府指令性任务。所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包括国有、合资、外资及民营)都应承担此类服务项目,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

(二)城市人民政府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和国办发〔2005〕46号文件的规定,合理准确地界定社会公益性服务项目。社会公益性服务项目必须报经省级城市公共交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三)享受免费或优惠的乘客必须持城市公共交通主管部门和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联署签发的有效证件乘车。享受免费乘车的老年人、残疾人办理乘车证件之前,需由有关部门为其办理意外伤害险。

(四)政府指令性任务的范围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级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确定。

(五)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应按国办发〔2005〕46号文件的规定,经城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定核实后定期进行专项经济补偿,不得拖欠和挪用。

五、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稳定职工队伍

(一)各级人民政府、城市公共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应高度重视和关心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应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价格合理确定职工的工资水平。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建立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根据城市公共交通行业主要以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点,建立职工工资增长主要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机制。

(二)劳动保障部门要督促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认真贯彻国家工时制度规定,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执行国家工时制度的监督检查,保障职工休息和休假的权益,关心和爱护职工的身心健康。司机与乘务员的工作时间应严格遵照劳动法规的有关规定,坚决杜绝疲劳驾驶。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确需加班的,要严格控制在《劳动法》允许的范围内,并依法支付加班工资。

(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为职工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费用和住房公积金。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约定的各项劳动保护和福利待遇,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必须予以保证。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

(四)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利益。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在转制过程中必须履行相关报批手续,依法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以及拖欠职工工资等问题,充分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安置方案须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并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行业稳定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交通的主力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各地要按照国办发〔2005〕46号文件要求,切实加强对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政策和措施。建设、发展改革(计划)、财政、物价、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指导和监督。要严肃组织纪律,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违反本文件精神的行为,要组织专项督查,严肃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对侵犯职工权益的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法处理,严肃追究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负责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评欧盟经济若干问题 篇5

欧盟经济正处在大变革中。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中,欧盟已经取得重要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今后一、二十年,将是欧盟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时期。变革中的欧洲经济需要正确的评估。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

一、欧盟经济发展态势

从短期看,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美国经济衰退等影响,2002年欧盟经济估计只增1%不到。但从一个较长时期看,欧洲维持上世纪90年代平均2%左右的增长速度,问题并不大。今后十年,欧洲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美国的可能性不大,但美欧经济增长速度差距将缩小。

欧盟经济增长速度不如美国,但发展比较平稳。通胀率一般低于2%。财政赤字占预算的比重控制在3%以内。内债占GDP比重低于“马约”规定的60%。投资收益率一般在3-4%。今后,在个别年份,上述个别指标可能会突破。欧盟东扩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可能性更会增大。但今后十年,欧盟经济大致会维持平稳的增长。21世纪,欧洲是世界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关于统一市场建设

迄今为止,欧盟在统一市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欧盟基本上建成了统一的内部市场。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和2002年2月欧元进入流通领域,使一体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欧盟统一市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欧盟统一市场至今并未全面形成。

1958年欧共体成立后,在一个很长时期中,它的主要精力放在关税同盟的建设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上。到20世纪80年代中,欧共体在这两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它仍然是12个独立存在的、分割的.市场。

1985年6月,欧共体通过了《完成内部市场》的白皮书,制定了1992年底完成统一内部市场的计划。同年12月,欧洲理事会又拟定《统一欧洲文件》,把1992年完成建设统一市场目标,以修改和补充罗马条约的形式写进了罗马条约,使统一市场的建设获得了法律上和组织上的保证。欧共体还制定286项立法,通过立法形式来消除阻碍货物、人员、劳务、资本在12国间自由流通的各种非关税壁垒。截止1992年底,这些立法已有95%获得通过,其中85%已转为成员国的立法。(注:伍贻康、周建平主编:《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199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06页。)在这种情况下,欧共体宣布1993年1月1日建成统一的内部市场,基本上拆除了阻碍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非关税壁垒。随着欧共体发展成欧盟,特别是统一货币欧元的问世和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标志着欧盟在建设统一的内部市场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

但是,欧盟全面的统一市场并未建立。

其一,欧委会2001年4月17日发表专门报告,对15个成员国按统一市场目标改革市场机制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在可量化的36个项目中,仅有20项,即占55%的项目能在2001年6月前按预计的时间完成。(注:转引自裘元伦:《欧元的前景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2001-2002年世界经济年鉴》。)另据欧盟有关机构统计,在欧盟1339条“统一市场规则”中,目前只有70%被所有成员国按规则作了转化,尚有30%未成为成员国国内立法。即使已经转化为国内立法的,真正实行和贯彻也还需要时间。

其二,根据2000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做出的承诺,欧盟要到20才在成员国之间开放电信和电力市场,在这两个领域实行统一的规则和法规。

其三,里斯本首脑会议还规定,20建成统一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在这之前先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委员会”,而目前在欧盟内部有40多家金融监管机构。(注:郑秉文主编:《2001-2002年欧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1页。)它们各自为政,使统一的金融市场难以形成。

其四,目前欧盟内部还没有统一的劳动市场,各国的养老金等制度并不统一。劳工要能充分自由流动必须无论到哪国工作,都能与

关于地摊经济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6

----调查人员:英语0802邵华南,何雯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前言:记得有一位学者曾说:“所谓城市,一是‘城’,二是‘市’,前者主要是居民集居的社会意义,而后者主要是一种经济的意义:在‘城市’里可以自由、方便、有效率地进行大量的交易活动。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不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要是自由的交易,都能使双方的利益有所增进,并因此促进社会利益。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城市化、繁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仅可以发生各种商店和交易市场上,也可以发生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便是所谓的“地摊经济”。地摊经济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大意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其非合法性存在而被视为城市里的边缘经济形式。近年来金融危机影响下,珠三角地区大量中小型工厂破产倒闭,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乃至企业白领就业困难,地摊经济迅速遍布许多省市内的大街小巷,街道两旁绵延数十米的各种美食、各式服装、书籍及小饰品的地摊景象蔚为壮观。在这里我们仅以杭州下沙大学城附近的地摊经济的状况做些调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几条较合理的意见。

地摊经济的现状:地摊经济由来已久,这学期之前,我亲眼看见了小摊贩是如何在城管的严管之下“灵活应变”,将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城管之所以这么严打地摊,是因为其脏乱差的形象,影响市容,滋生小市民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劣根性。当然,这是某些管理者的意见,至于广大市民怎么看待地摊经济,我们必须通过调查来了解。我也注意到,自从这学期开始,城管对小摊贩的管理力度减小了,而且小摊的形式也逐渐规范化,看来杭州市政府对地摊的态度也较为明确了。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许多经济学家都大力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支持全面解禁对地摊经济的限制,这是反映民意的意见,从我们的这个调查中亦可见一斑。发出的问卷中,90%的人表示支持地摊经济发展。杭州市政府果然是较为负责、民主,领导者也是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相信这也是杭州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和“最佳商业城市”的重要原因。我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地摊经济和它如此蓬勃发展的原因,然后找到能更好促进其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我们采取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地摊组50份调查问卷和大学生100份调查问卷。因为许多地摊在晚上出现,也考虑到晚上天黑以及地摊主的文化程度不同,我们分别在5月23日、24日晚上九点对下沙多所大学附近的地摊主进行一对一问答方式进行调查。在25日晚上九点休息时间我们另外对100名大学生进行卷面调查并回收。调查结束后,我们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和研究。现有分析如下:

三.调查分析

地摊经济的优缺点及其合理性:

缺点

1.小摊脏乱差,污染环境,阻碍交通,影响市容市貌。我们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你觉得地摊会多大程度上影响市容”时,43%的同学认为地摊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市容。的确,地摊的流动性较强,为了增加收益,摆摊地点往往选择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段,给行人和车辆的行走带来不便。摊贩占道经营会影响交通,摊点的随意摆设也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市容。摆地摊过程中会给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塑料袋的白色垃圾随地丢弃,烧烤浓烟肆意飘散在空气中,小摊贩的大声叫卖响彻整个街道影响居民休息等,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洁和美观。23%的人觉得有影响,77%的人觉得没有影响或者装点了街道。虽然大部分认为没有影响,但是23%这个比例也很大。

2.损害正规店铺的利益。消费者在买了廉价便捷的产品之后可能会打消了在正规店铺的消费念头,使得正规店铺的商家收益减少。虽然我们未对正规店铺的商家设立问卷调查,但我们通过询问一些商家,了解到,如果小摊上的商品跟自己店面出售的商品类型差不多的话,小摊的存在的确会或多或少影响正规店铺的经营收入。

3.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侵害消费者权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的人中43%的人认为地摊上的商品质量一般,更有23%的人认为质量较差。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地摊上售卖的物品大多是一些较为低档的廉价商品,其中不乏假冒伪劣、质量低下的商品,会扰乱商品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由于地摊的流动性,商品售卖者对商品的质量缺乏售后服务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4.小摊贩之间的矛盾和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易导致斗争事故发生,增加管理难度。以前曾有摊贩为了争地盘而大打出手,也有摊贩因为对城管的不满而拳脚相加,这些都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有意对地摊主和学生(非地摊主)分别调查他们对城管的管理的看法。对地摊主来说,96%的人认为城管管理严格甚至非常严格,而对大学生(非地摊主)来说,他们中65%的人认为城管应当适当管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管与地摊主之间的矛盾。

优点

1.方便市民就近购物,降低交易费用。调查发现,85%的人对地摊经济的存在给与了肯定的态度。而被问及“是什么吸引你购买地摊上的商品时”,选择“价廉”的有53%,选择“样多”的有9%,选择“方便”的有31%。地摊主选择在生活区的附近设置早市、夜市,在行人较多的路边等售卖生活用品等,而且很好地把握了最佳时机,这些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他们可以在需要时以较低的价格买到食物和各种小商品。地摊流通费用低,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不用租店铺,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灵活经营。同质商品售价较正规商场低,消费者可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较大的效用,节省双方的交易费用。

2.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地摊上的商品琳琅满目,食品、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应有尽有,消费者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价格实在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是很具有效用的。正如上面提到的调查数据显示的一样,许多人对廉价多样和便捷的商品还是很青睐的。至于地摊主的服务态度,75%的人选择很好或较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地摊的需求与肯定。

3.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地摊流通费用低,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不用租店铺,几乎不用纳税,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灵活经营。22%的摊主启动成本低于200元,50%的人在200元至500元之间,12%的人在500元至800元之间,只有极少数(4%)的人的摊位启动成本高于800元。允许城市存在地摊经济,实际上就是给低收入人群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存状态的机会。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目的经营自己的地摊,有失业状态谋生(56%)的,有工作之余赚外快的(30%),有增长社会经验的(12%),甚至有打发空余时间的(2%)。另外我们也发现,摆地摊的时间普遍较短,90%的地摊主一天摆摊时间在4小时以内,但他们的收入可观,在各大学附近54%的地摊主的月收入在1000-2000之间,24%的地摊主月收入在2000-10000之间,规模最大的,出摊勤快的月收入竟可达10000以上。可见摆地摊可以解决农民工、下岗职工和一部分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4.展现城市文化。关于杭州,柳永有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那时走在街上,人头攒动,街道上商品琳琅满目,正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展示的那样

热闹繁华,繁荣兴旺。我们开放地摊经济也可以是城市更加繁荣。另外,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可以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调查中人们也表示支持地摊上出现更多的商品,如小吃、衣服、日用品、手工艺品等,从而使得地摊经济更繁荣,使得城市文化更加自然地展现。

治理方法和合理建议:

1.解放地摊经济,允许小商小贩等自由摆摊,从事交易活动。因为按照经济学原理,在不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要是自由的交易,都能够促进双方的利益增进,这是种双赢的方案,而且地摊经济无须政府的投入,市场便能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发形成,促进就业,增加小摊主的收入,而政府要做的只是少些限制。

2.对地摊进行规范,提升地摊经济素质。做好减少环境污染措施,适当限时限地,防止其妨碍交通。

3.拓宽地摊经济的形式。如夜市、集市、跳蚤市场等,如北京、上海等地兴起的“创意市集”就是一群有才华的艺术家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集体摆地摊,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就是地摊文化的一种升华。地摊所销售的东西也可以由商品拓展到服务,如人力三轮车,既环保又实惠,而且政府还能获得税收收入。

调查总结:

全国不少城市都将地摊经济列为取缔对象,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小商贩,说起来是为了美化城市,保护市民的健康和权益。然而这些说法和做法都只是管理者的偏好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地摊还是心存好感,是支持其自由发展的,而对于城管的严格管理大多数人都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一方面损害了群众利益,那些缺少足够资金和技术的低收入人群和渴望通过实践来获得经营的经验的学生,不得不整天为了躲避“追杀”而东奔西走,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和城市管理成本,影响了城管部门自身的形象。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恢复期,给地摊解禁

不仅能够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实际上也是在给政府和城市管理减轻压力,这显然是一件有益于政府和困难群众双方共赢的事。

对于创业资金获取难、创业点子少的群众,摆地摊也是算一种创业方式,而且它有着启动资金少,管理成本低等优点,它不仅可以作为低技能人员的收入来源,也可以作为低收入者的收入补充,还可以作为希望创业致富者的实践方式。而对于政府来说,地摊经济不需要花费政府一分钱就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也可以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还可以降低城市管理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所谓的市容问题,只要政府稍加规范,地摊经济造成的损害是非常有限的,另外,繁荣的地摊经济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也有利于地方特色的传播。总之,地摊经济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社会成本。

为地摊经济解禁,也不等于盲目解禁,要明确要求各地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和群众需要,划定专门的区域和时间供“摊主”经营,并推进规范化管理,确保地摊市场清洁卫生,不妨碍交通和居民生活;也要重新定位城管职能,由“驱赶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出有利于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让经济更加繁荣,让群众更加幸福,让城市更加和谐。

城市经济学若干问题探讨 篇7

一、依据一定时期的城市交通承载能力能否对城市建设发展形成约束性指标

近几十年以来, 我国交通行业发展迅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 随着城市大量开发建设, 机动化进程的加速, 各大城市交通矛盾依旧突出, 交通拥堵形势严峻。

城市交通承载能力与城市建设显然存在约束作用, 但是, 这种约束关系很难精确量化。首先, 交通承载能力体现了供给能力, 它与交通设施规模、组织布局、出行结构、交通管理等因素相关, 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城市建设发展体现了交通需求, 它同样是不确定的, 建设总量、布局、土地性质都将极大影响交通需求量。另外, 交通系统与出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自适应关系, 类似于一种生态系统, 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维护这种生态, 为居民提供多样的交通服务。

当然, 也不能忽视由于发展带来的各种约束性矛盾。要从根本上改善交通发展引起的这些资源和环境生态压力, 就必须结合资源可持续发展要求, 实现协调节约型的城市交通。

二、交通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和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中的作用

交通是城市特色风貌的一部分, 如无轨电车之于老上海, 乌篷船之于绍兴。从上海的无轨电车规划实例中, 我们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看, 规划结合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发展无轨电车。作为上海百年发展的见证者, 无轨电车记录了城市的变迁, 成为老上海风情的一部分, 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融为一体。衡山路等文化风貌保护道路不仅具有悠久的电车历史文化, 而且电车线网结合道路风景架设, 已经成为了具有独特风貌的游览区。结合上海出台的文化风貌保护道路的条例, 对于那些代表上海悠久历史文化的部分一类风貌保护道路, 如衡山路、愚园路、南京东路、南京西路、人民路、北京东路和北京西路, 规划在充分考虑文化风貌保护的前提下, 结合无轨电车的发展, 使得部分电车线路作为上海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种种因素还是难以得到落实, 城市风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交通也是城市风貌区的功能载体。改善交通区位条件和地区风貌保护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风貌保护区已有的交通资源难以支撑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 这种需求可能来自风貌保护区自身, 也可能来自周边区域的整体定位。一方面, 风貌保护区环境往往道路交通资源有限, 风貌保护区要求内部宁静化交通, 而机动化交通增长带来机非混行、慢行空间缩小、噪声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 周边区域整体区位提升, 又要求形成快速骨干交通网络与之匹配。面对此种情况, 建议采用“推、拉、分、塑”等综合手段, 促进交通模式再构建。推:限制机动化出行, 推动机动化交通向集约化交通转移;拉:增加公交吸引力, 提升公交的便捷性、可靠性、舒适性;分:人车分离、过境到达分离, 释放设施交通潜能;塑:结合慢行交通改造, 塑造宁静绿色交通环境。

三、“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布局与交通组织

宽马路、大街区、稀路网的道路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以车为本, 减少道路建设保证开发用地的最大化, 交通可达性较差, 加剧了居民对机动化出行的依赖, 不利于宜居环境的塑造。面对城市的无序蔓延, 美国等城市也开始提倡紧凑型、小尺度、高密度、混合型的城市空间规划模式。根据美国俄勒冈波特兰市的经验, 密路网、小街区的紧凑型城市形态减少了小汽车出行, 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性, 被称为美国未来的一种模式。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或即将面临资源匮乏、交通拥堵、景观单调、提升街区活力等问题, 紧凑型的城市形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窄马路、密路网”应重融合, 与土地开发协调发展。关键要协调好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和土地开发的关系。在土地利用方面, 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 并将部分用地进行居住和商业服务业的混合, 通过土地混合利用鼓励绿色交通出行。将原来封闭在大街区内部的道路和绿地开放出来。用地指标中, 将道路与交通设施、居住、商业和绿地等用地比例进行调整, 适当增加道路与交通设施、绿地用地。

“窄马路、密路网”应讲系统, 发挥道路网络效应。窄马路、密路网不是要从原来的干路模式简单直接地调整为支路模式, 它强调的是要发挥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社区道路的网络效应, 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微循环, 构建畅达的道路网络体系。目前许多道路网络呈现一种支路接次干路、次干路接主干路、主干路接快速路的树状结构, 让机动车辆更多的集中在城市干道上, 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 削弱了交通可达性。小街区密路网为机动车辆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 减缓了宽马路、疏路网模式下大量交通集聚干道而造成的拥堵和可达性差问题。

“窄马路、密路网”应促生态, 塑造城市宜行宜居环境。据有关研究表明, 大街区居民出行能耗是小街区居民出行能耗的两倍以上。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则注重功能混合、公交优先、适宜慢行交通的开放性街区空间, 强调以绿色交通为主, 塑造宜行宜居环境, 有利于低碳城市的建设。结合社区公园、城市绿地、连续城市带状绿地的布设, 构建具有开放性、积极性、连接性、宜人性的绿地系统。

“窄马路、密路网”应添活力, 尽展城市魅力街区活力。窄马路、小街区、密路网的模式提供了更多的临街界面, 从而增强了城市渗透性。经济上, 小街区使城市街区商业利益最大化, 很好地提升了街区商业的土地价值。活力上, 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的模式通过公共空间的重塑、临街界面的拓展将街区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 让人们回归街道生活, 大大提升街区活力。

综上, 窄马路、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具有诸多好处, 但同时也碰到一些现实问题, 如开发用地总量减少、地块面积较小、地块开发中建筑密度高和绿地率低、单个地块地下空间开挖难度大、建筑退界减少等等, 往往因与地方规定、施工技术、建设管理的不适应性, 在国内城市中心区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阻力, 窄马路、密路网还有待深入贯彻落实。

四、实施开放式街区制后, 内部道路与路网的协调及交通安全

“开放式”街区强调的是开放和共享精神, 对于我们资源匮乏型国家非常有意义。街区资源不仅应该向所有内部住户开放, 还应该向社会开放, 从而使街区资源与城市公共资源实现共享。开放式街区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资源重复建设、增加居民出行路径、缩短居民出行距离、分散部分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商业活力、实现绿化景观道路设施配套服务等资源共享。总的来说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样, 开放式街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开放式街区对于生活环境的干扰。居民在享受开放带来的便利同时, 也对居住环境带来的噪声污染产生质疑, 要通过业态的合理布设才能最大程度缓解。第二, 居住安全的保障。封闭管理对安全保障有一定的作用, 而目前开放式街区的保安体系和相关机制尚未形成, 已有街区现阶段很难执行, 建议在一些新建街区开展试点。

城市经济学若干问题探讨 篇8

【关键词】财政与税收;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个不够完善的企业财政税收制度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都逐渐暴露了出来,我国对此专门针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制定了特色财政税收体制,尽管如此,我国企业财政与税收体系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认真努力的探索与解决。我们国家只有短暂的停下迅猛进步的脚步,把一系列问题逐步解决,才能更好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一、企业财政与税收

1.企业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财政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与税收相互渗透,税收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财政问题。

2.企业财政与税收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财政税收管理是为了提高财政税收人员和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征管水平。财政税收是我们国家财政税收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提高,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所占的位置也愈加重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体系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部分问题究其本因就是财政税收工作还不能完全良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只有把财政与税收这个根源问题解决,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良好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财政与税收存在的问题

1.税收数据问题

综合性和复杂性是税收的两大重要特点,税收的计算又离不开数据的分析,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税收数据来看,基础数据质量不高成为全国企业税收通病,基础数据质量的不高直接影响到数据的分析效果,从而影响税收信息化建设。影响税收数据的原因可以大体总结为三点:一是一些企业的数据源是多地的,导致信息的标准与报送不一致;二是税务工作人员在输入大量的数据过程中发生错误,而数据一旦出现一点差错都将导致结果失真;三是某些企业提供的原始数据就存在着真实性问题。

2.缺乏有效的财政税收监督

我国还处在经济体系建设完善的发展阶段,财政税收监督的制度建设还并不完善,部分个人或企业利用这一漏洞,找寻偷税漏税的方法,并且,不法分子也利用该漏洞时常施以其犯罪行为,例如伪造、代开发票,用来获取经济利益并减少应缴税款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较大羁绊,给我国的财政税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完善财政税收的监督体系刻不容缓。

3.财政税收体制的欠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财政税收问题日益显现,例如: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人员在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下产生一系列弊端;现有财政税收对企业经济的调控力降低,部分政策存在着交叉;税收种类不全面,部分税种征收不合理等。

三、针对企业财政税收问题的应对措施

1.建立高效税收数据库

加强我国的税收分析,适度的加大我国的财政预算覆盖面,建立一个高线的税收数据库,实现共享信息与互补的作用,提高数据的计算与分析能力,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潮流,分层、全面和准确的实时进行企业财政税收分析。

2.重视相关人员的素质培养

全面提高企业财政税收管理人员和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善于发掘善用财政税收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效力。

3.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

企业财政与税收数据是一个高强度的数据工作量,会计在其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企业财政与税收离不开会计的分析与统计,因此,建立完整的会计制度是我国企业财政税收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应提高计算机在处理会计问题上的应用水平,充分重视和改革会计制度,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参考性。

4.完善企业税收的监督体系

为保证部分企业偷税漏税情况不再发生,政府或相关部门应采取强烈措施,制定并保证实施一套完善的企业税收的监督体系,加强企业税收的监督和管理。大力堆行完善改革,使企业财政税收部门与国家财政税收部门建立起一个统一真实的数据库,从而使国家有效的进行税收工作。

5.优化现有税收体系

认真探究并摸索实践出一条符合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和我国企业现状的特色税收体系,重新强化财政税收对企业经济的调控力,解决现有部分政策交叉的问题,完善税种,调查并改善现有税种征收不合理情况。

6.增强正确的财政税收意识

针对现有企业频出偷税漏税及非法现象,究其根源,就是法律意识不到位,财政税收的意识不正确,国民对于财政税收的理解不全面。因此,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工作,普及正确税收理念,树立国民自主纳税自觉遵守政策规定的意识。

四、结语

我国应认真剖析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财政与税收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严肃探索解决方案,把握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时机,探究并实践出一条符合我国企业财政税收现状的特色税收体系,使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全面提升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少华.牛爱华.再谈我国的积极税收政策[J].平原大学学报.2012(4).

城市经济学若干问题探讨 篇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

■编者按

在2011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的李伟同志代表中心作了总结发言。他就房地产调控、中国城市化、控制通货膨胀、社会管理创新等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谈了几点意见,现择要刊发。■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应与我们现阶段的管理能力、资源水平相适应,不能太快。

■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对通胀的控制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甚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

■现阶段把广义的社会管理提高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意义重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我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第一个方面:房地产调控问题

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李伟房地产调控问题虽然如媒体所说的那样“八年七调”,但自去年“两会”以来,房地产调控仍是当前最为集中的热点问题。我认为,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所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住宅建设方面,如果要求中国用几年的时间就走完西 1

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还未走完的历程,这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我要讲的住房结构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规定所占比例。新加坡在二十世纪60年代建国时就规定,90%的建设住房为政府廉租住房。上世纪90年代我陪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到新加坡考察时发现,尽管当时新加坡的廉租住房需求已下降,但他们仍在执行这项规定,直到上世纪末,这一规定才被取消,因为那时绝大部分新加坡公民都已得到政府租屋。英国在二十世纪40年代到1959年保持了70%的社会保障房、廉租房建设比例,1960—1979年期间保持了60%的建设比例,直到目前还保持着约20%的建设比例。香港现在则保持着50%的廉租房建设比例。美国现在每年建设35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规定只有收入低于17万美元的家庭才有资格购买社会保障性用房。奥巴马有一个很得力的非洲裔议员朋友,去年下台了,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购买了不该买的两套社会保障性用房。

而中国则过早地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要求取消了。前几年,我们的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占建设住宅的实际比例约为3%—5%,这个比例太低了。1998年党中央提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要建设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中国房地产体系,比例是70%—80%;但后来发了一个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文件,使情况发生变化,地方上当年就出现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2002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约为2400亿元,2003年涨到5400亿元,涨幅高达125%,到2009年为16000亿元,去年为27000亿元。因此,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热情高涨,但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比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极不相适应的局面。举例说明,比如现在的高档奢侈品,一个包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一件衬衫可以卖到3000—4000元,还有高档天价皮鞋、服装等等,老百姓对此没有多少意见,正是因为有几十元的包、一二十元的衬衫、不到100元的皮鞋、几十元的外衣„„,他们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其中,衣食住更重要、更迫切。如果按照其收入水平,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或租得起廉租房,那作为高档的商品化住宅卖到天价也无妨,老百姓还会有现在这种程度的不满吗?但是现在解决住房结构问题确实很难,最大的难点就是,上面提到2010年的土地批租收入达27000亿元,如果房价降到与我国人均GDP4000美元相适应的水平,将会使土地批租收入大幅度下降,地方政府建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资金缺口将大增,这对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关于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现在许多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这使本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我认为,房地产调控问题将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短期内很难解决。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应该对这个问题做更深入更长久的研究。我国的房地产价格确实已经形成泡沫了,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一致。据美国房地产协会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中价房平均是177900美元,按美国每套住房约180到200平方米计算,每平方米约为5700元人民币,由此对比,我们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是泡沫早晚会破,美国房地产2008年的溃市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房地产近50%的暴跌都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房地产的基本功能也可以说是首要功能,应是住房功能,而不是投资功能。尤其是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必须尽快扭转从房地产产业获取巨额利润的市场扭曲状况。

第二个方面:中国城市化问题

人口盲目急剧膨胀将带来很大、很长远的问题,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李伟

我非常赞同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提法:中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平衡。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47.5%,但实际上城市户籍人口的比重则相对较低。我这里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一个是36%,均与城市化率相差10%还多。“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相较之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城市化率目标是51.5%,又提高了4个百分点,我的观点是可能发展太快了。数量叠加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人口1000万基础上增加500万和在人口2000万基础上增加500万,给社会管理、城市承受及产业所带来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城市化有不平衡性,最突出的是城市出现量化结构问题和城市贫困群体多元化问题,包括农民工、流动人口、退休职工、农二代等,而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跟不上人口发展的速度。教育部近期的一个报告说,幼儿园的入学率50%都不到。

北京的人口规模按2000年的规划到2020年是1800万,但2009年就已达到1972万,加上流动人口1000万,已达3000万。据报道,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300多万,一年增加300多万,再加上流动人口至少还有1000万。这些世界级的超大都市,无不产生出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比如北京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达672万吨,日均1.84万吨,但北京的日处理能力只有1.27万吨。大批的垃圾都是送到郊区去填埋,按照现在这个填埋速度,四到五年,北京大部分填埋场将填满,所以到2020年,北京至少需要3200亩的垃圾填埋场,相当于6个晋祠这么大的土地庄园,这还是仅仅用于生活垃圾填埋,据报道每年还产生1000多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它们占用土地更多。其它还有水资源,中国是个最缺水的国家,现在北京每年可利用水资源只有26亿立方米,但水资源每年消耗36亿立方米。仅2000—2007年,地下水超采达56亿立方米。

所以,人口盲目急剧膨胀将带来很大、很长远的问题,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比如如何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如果一个城市既要建经济中心,又要建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等五六个中心,什么人都要到这儿来,当然人口不好控制。我的基本观点是,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应与我们现阶段的管理能力、资源水平相适应,不能太快。特别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个很大问题,大拆大建现象严重,对社会资源浪费极大,欧洲国家的建筑使用寿命是70年到80年,我们的使用寿命只有25年到30年,这在我国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报道甚至将这种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发展称为“灾难”。

第三个方面: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李伟

控制通胀是仅次于房地产调控的热点问题,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大家知道,现在通胀有三种,输入性通胀、成本推动性通胀和流动性通胀。

我认为,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对通胀的控制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甚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形成通胀的内在要素也很难有大的变化。比如目前输入性通胀的成因,一方面是资源类大宗产品的输入价格高,另一方面是美国所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认为后者的直接影响不是太大,主要影响是前一个因素。我对输入性通胀

问题的认识是,与其说是输入性不如说最终根源是吸入性;表面上是输入性,实际上是吸入性。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能源需求。大量的需求,必然要推高国际市场的价格,以至于买什么涨什么。去年一年我们花了1万多亿元的代价进口石油2.39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5%左右;铁矿石进口了6.18亿吨,对外依存度2009年达到了62%。这几天,中东、北非问题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三天时间石油价格从103美元涨到114.23美元,而我们之前刚刚调高了成品油价格,现在涨了这么多,又面临是否调价的问题,可马上调价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通胀预期,不调又不符合经济规律。所以,大家认识到,中国的通胀问题源自于极大的高速发展需求,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成本因素的通胀,主要是工资成本上涨。对此我的观点是,人工成本的上涨是必然的、必需的,而且是迫切的。拿2005年和2009年举例,两年最低工资和平均工资的比值,国际上有个相对标准,即40%—60%;我们2005年社会最低工资的高档占平均工资的31.6%,最低档占平均工资的29%;2009年高档占26%,最低档占20%。这充分说明不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分配收入差距的拉大已经十分严重了,因此人工成本的上涨是个必然趋势。流动性方面,这么多年这么大的流动性投入,说到底通胀问题就是货币现象。综上所述,我认为近两三年通胀问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政策咨询研究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个方面:社会管理创新问题

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问题。——李伟

对这个问题我的认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现阶段把广义的社会管理提高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其重大意义不亚于“十五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难度也不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小。我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也很明确:我们发展的目标不会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原则也不会变。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问题。伊朗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白色革命”值得研究,尤其是东欧剧变,那时它们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差,人均GDP都达到1万美元以上,我们所讲的政治、体制优势他们也存在,但这种优势可以转化。这次中东所发生的变化有很多方面原因,但共同点就是贫富差距拉大、政府腐败严重。这些社会问题在我们的发展阶段内也存在,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这些问题。

第一是法制建设问题。要以依法治国的理念强化社会管理,依据中央文件的提法,我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管理内涵和最终追求的目标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但我认为在管理的基础目标上是相通的。一个管理好的国家必然是法治有序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公民都必须遵纪守法。法治建设是第一位的,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和上世纪八十年代不一样,主要问题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而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

第二是政策设计问题。我们以政策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特点十分突出,这点我国和西方国家不一样。我们许多社会群体的很多利益问题,比如知识分子、退伍军人、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都是由政策来协调的。如果政策设计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许多连锁效应,如政策“打架”引起的群访等。因此,制定合理、可行、有效的政策是我国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三是党和政府及其各级领导的公信力问题。一个国家机器的管理效能,公信力是第一位的。现在不少地方党组织、政府机构负责人说话在社会上缺乏公信力,似乎只有党中央是可信的。老百姓逆反心理严重,尤其是当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讲的话打折扣,以讹传讹却很有市场。

第四是管理事情的能力和效果问题,这是个突出问题。

第五是社会的思想教育、社会的公德水平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提出要转变“信仰危机”的状况,现在看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近年来,更令人担忧的是出现了社会的诚信危机。

第六是国家的信息化管理问题。应该思考社会管理的观念如何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并随之转变。

第七是对特殊群体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空巢家庭、流浪儿、鳏寡孤独等的管理,如对鳏寡孤独的救助问题在我国明朝时就列入了法律,如果不予救助则以监守自盗论处。对于特殊群体,我们必须要关注。与其用财政资金去做那些有GDP、无效率的投资,还不如用来解决此类社会问题。

高校财务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1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财务工作已经由过去的“报帐记账算账”为主的“核算型”逐渐转向以“预算控制分析参与决策”为主的“管理型”财务。为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学校财务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除正常的日常管理外,必须加大高校财务监督、审核和服务工作的力度。

关键词:高校财务;服务;审核。

当教育财政从事业性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成本和效率为基础的新体制后,高校财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以促进高校财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监督,提高高校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一)健全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制度。

完善健全其内部监督制度。一是要遵循合法性、规范性、科学性、适用性的原则,以保证内部财务监督制度更加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二是要按照《会计法》对单位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基本规定,明确财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章、纪律要求,做到职权明确、程序规范、责任清楚,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二)实行高校财务公开。

高校财务公开是高校校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务公开中处于重要地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高校财务公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

1.高校财务公开是由我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性质决定的,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

2.高校财务公开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是依法治国实行群众民主理财,提高经济效益和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高校财务公开的内容是真正实现公开的实质与核心,其公开的形式则是切实实行公开的载体和效果。因而,重视和规范高校财务公开的内容与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审核岗位加强对各种报销凭证的审核1.审核凭证的合法性。报销凭证所附票据除金融机构、保险、航空、铁路等由国务院主管部门自行管理外,必须符合《发票管理办法》、《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的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发票一律套印税务机关的发票监制章(或印制章),并附有防伪标记;收费票据套印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票据专用章(或印制章)。另外即使符合有关票据合法条件,但税务和财政部门已宣布作废的票据仍然不能作为报销凭证。

2.审核凭证所附发票的行业性和版式。报销费用类别应与所附发票内容一致,发票开据内容应与所属行业一致,不能使用跨行业、跨种类票据;发票的版式要符合有关规定。

3.审核凭证所附票据的真实性。

4.审核票据的合理性。一般情况,在购置货物、商品时,要就近不就远,对数额较大的,要了解与市场行情是否存在较大偏差,对质次价高、舍近求远等情况,在没有搞清原因的基础上,不予报销。对限额发票,如百元版、千元版、万元版、十万元版、百万元版等不能超限额度,否则是无效发票。对定额发票要在定额范围内,根据实际发生数予以报销,不能让报销人有机可乘。

5.审核票据报销审批手续。正确签批报销票据是各级领导经济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必须要求审批人在各自所管理的业务范围和审批权限内对报销凭证进行审批。签署的意见必须明确表态,不得模棱两可,所签署的意见可认定为对该费用发生负责。因此,对意见的地方、签字笔迹、签字内容等均可列入审核范围。

二、强化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电算化会计的档案管理主要是指打印出的凭证、账簿、报表、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硬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管理是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障,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维护的保证,是保证系统内数据安全与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的保证。

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既定任务,保证系统内各种资源信息的安全与完整,应制定严密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包括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操作密码的严格管理,预防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入机内帐簿,保存上机操作记录,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等制度。与此同时加强日常使用管理,防止各种

非法人员上机操作,为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机内程序和数据的安全。

三、提高高校财务工作的服务水平,使高校教学、科研更上一层楼。当高校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的计划性教学转向社会性教学,各类科研项目,各种科技咨询,各类培训班等涉及税收和物价等经济因素的工作在高校逐渐出现。

这种新形势要求高校财务工作必须在服务与高校的教学、科研这个大目标。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遵章守纪,强化法律意识。

高校财务工作是教育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强化财务监督,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是重要环节。高校财务部门应肩负起财务法制法规宣传的重任,对高校各个部门的财务人员、领导和教职工进行财务法制宣传,宣传财会法规,税收政策,财务制度,强化法制观念,使大家懂法、执法、坚持按财务法制法规办事,坚决制止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保证财务监督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熟悉相关政策,多方提供咨询服务。

依据国家的财政法规,结合高校发展与改革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财务规章制度,在制度中体现宽严、管放的政策。建立政策、制度信息库,围绕高校不同经济类型,多方收集各类政策、制度,将其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一套适合高校的法规制度。提供财务信息和财务咨询服务,并根据政策的变化随时进行扩充与完善,为高校的发展与改革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三)及时编制财务报告,为高校决策者提供宏观服务信息。

高校财务部门要通过微观的财务监督,注重发掘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从机制上、管理制度上深入思考,适时提出财务报告,充分发挥财务的宏观服务作用,为高校党政领导加强高校宏观管理、制定高校教育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四)加强网络财务,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根据国家财政部对财务电算化软件的要求,开发研究适应高校各种经济类型的财务软件。使其快、易、准地适用于高校各单位。开发网络功能,方便高校各部门及广大教职工上网查询政策法规、部门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科研项目资金节余等,尽快了解有关财务信息,并进行财务软件的培训服务及维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大发展的新形势必将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国民、华文英,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J]经济师,2005年第8期。

[2]曹建晋,如何确定财务管理目标,[J]经济师,2006年。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项目化教案下一篇:房产中介述职报告精选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