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还能继承我国的数学文化遗产。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 篇1:

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模式与应用实践研究

摘 要: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本文以教学实践为现实依据,针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以艺术教育课程《戏剧鉴赏》为例,探索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模式,并对其进行应用实践研究,力图找到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校艺术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结合模式 应用实践

高校艺术教育,尽管受到各级教育部门、高校和教师的重视,但在教育实践中,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原因何在?如何破解困局,走出艺术教育的新路,是摆在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应立足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将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深,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严重影响对艺术教育内涵的理解,应将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追求形式的新颖,强调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注重强化实践环节;个性化十足,感恩意识淡薄,将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发挥艺术教育真正的作用;抗挫力弱,对社会生活认识片面,将艺术教育与励志教育相结合。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深,传统文化知识量有限,造成与国学的隔膜,严重影响对艺术教育相应内涵的理解。

应将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内涵,进而理解艺术教育的内涵。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艺术类限选课《戏剧鉴赏》为例,70%的课程内容为中国古典戏曲,与传统文化有直接联系,其他课程内容也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随机调查,在所选课的320名学生中,9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这门课程,选课仅仅因为为了完成学分,问及不喜欢的原因,70%的学生表示,对戏剧内容与背景不了解。对戏剧内容及背景不了解,对古典戏剧所涉及的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就更难理解,这种情况下,学生是无法喜欢这门课程的,也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戏剧鉴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具体做法是: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个固定模块,即戏剧常识及文化背景介绍,结合每次课程内容,对相联系的传统文化进行点面结合式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厚其文化底蕴。学生了解了戏剧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了戏剧故事,就不再对戏剧感到陌生,对戏剧中特定人物的行为、某些故事情节也就有了深入理解和认同,较单纯讲授戏剧,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显著。比如,我在讲授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时,就没有停留在戏剧故事本身的讲解上,而是从先秦时期儒家的“义”的背景和内涵出发,为学生还原了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的历史环境,尤其对“舍生取义”、“士为知己者死”这一系列古典文化意象,进行了深入讲解,这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这一环节,绝大多数学生真正理解了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和程婴的“救孤存义”的牺牲行为,而不再是毫无情感共鸣的不理解或是默然的冷漠。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学生就很难理解程婴等的高尚之举。

二、当代大学生追求新颖形式,强调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对艺术教育的传统形式有所排斥,影响教学效果。

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时代感强,追求形式的创新,对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有较强的诉求。因此,面对这样的现实,在进行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时,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艺术教育的新思路,不断创新艺术教育的形式,不断摸索艺术教育的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高校艺术教育,强化教学效果。以《戏剧鉴赏》课为例,这门课程除了有戏剧背景和文化常识模块、剧情简介和人物形象分析模块之外,还有一个互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戏剧片段表演和模拟情景模块。这一模块的增加,意在给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环节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将所理解的戏剧内涵、二次创作的戏剧情境演示出来,从而增强本课程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教学实践表明,这一模块很受学生的欢迎,改变了学生对《戏剧鉴赏》这门课程的原有看法,可以说是“化枯燥为活泼”,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有效强化了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授现代话剧《雷雨》时,就设置了戏剧片段表演环节,让学生任选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分组表演,也可以对戏剧片段进行二次创作即改编。学生反响热烈,积极参加,精心准备,课堂表演效果很好。这种实践性、互动性非常强的戏剧片段表演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心理期待,他们愿意上这门课,愿意参与表演环节。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新鲜事、有意义的事编写成戏剧片段,在课堂上表演,实践证明,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创新艺术教育形式,不仅是单方面迎合大学生趣味,还应该将艺术教育形式的创新与教育内容的深化结合。

三、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十足,感恩意识淡薄,应将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结合,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诉求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感恩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这种状况无论是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是对社会都不利,同时是教育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所谓“教书育人”,教育在承担传播知识的基础上,还肩负育人成长的重任。在艺术教育中,这种职能自然应该有所体现,并且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较其他课程有天然优势。因为,艺术教育课的内容含量大,并且和传统文化联系很深,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道德,诸如诚实守信、自强自立、尊老敬师等,并没有与时代脱节,反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社会中,愈发焕发着青春,并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层面的内涵契合,符合主旋律。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课的承载功能,加强对学生传统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教学实践表明,将传统道德教育融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教育效果显著。以《戏剧鉴赏》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专门开辟了一个课外延伸环节,即道德思考模块,每次课结束以后,教师都会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传统道德的延伸教育。比如,讲授《赵氏孤儿》时,引导学生思考“诚实守信”这一道德标尺;在讲授《窦娥冤》时,引导学生思考“至孝感天”这一道德标尺;在讲授《桃花扇》时,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大义”这一道德标尺。教学实践表明,结合传统文化内涵,借助艺术教育的创新形式,这种传统道德教育要比单纯的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来得更加深刻,更利于学生接受,效果显著。

四、当代大学生抗挫力弱,对社会生活认识片面,应将艺术教育与励志教育结合。

现代大学生,总体上来说,生活经验少,抗挫力较弱,再加上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从小生活优越,缺乏锻炼,因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比较片面,容易走极端,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艺术教育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适当延伸、提炼,作为励志教育的素材。以《戏剧鉴赏》课为例,这门课程的内容含量大,对社会生活诸多层面都有所反应,其间不乏艰苦成才、励志成长的例子,就可以充分开发,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而且这种有着鲜活例子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效果很好。比如《雷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其中的几个青年各有成长道路,虽然时代背景截然不同,但追求美好生活、自强自立的鲁大海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结合艺术教育课,进行励志教育,关键在于挖掘课程内容,选取励志素材。当然,一定要结合新时代,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承载重要的教育职能,必须走出一条理论结合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真正出效果的教学新路。作为艺术教育的受众,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决定了艺术教育课程必须立足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艺术教育课程的内涵,决定了必须将艺术教育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强化教学效果。我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进行了将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模式的探索,以期对艺术教育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6.

[2]宋丽萍,张文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浅议》.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4).

[3]王月明.《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长沙大学学报,2011(3).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JG13DB141)成果。

沈阳工程学院2013年度科技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标号:RWQN-1302)成果。

作者:李宏波

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 篇2:

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探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还能继承我国的数学文化遗产。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

引言: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孕育出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且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所以,在初中数学教育课程中,老师们可以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将数学知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增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活动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继承我国的数学文化遗产。

一、深度挖掘教材在初中数学课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想要把数学知識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的融合,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给学生介绍数学的背景致死以及相关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由来能够获得一定的了解,接着在给学生讲解整节课的数学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继承我国的数学传统文化。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有理数的历史——有理数的错误翻译,以此来增加学生对有理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有理数知识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参与到有理数的教学活动中,接着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理数的知识点,把有理数知识和九宫格结合起来,让学生按照九宫格的方式来进行有理数知识的学习,如在9个格内,分别填入-2,-1,0,1,2,3,4,5,6,横竖相加得数一致,以此来增加学生参与到有理数知识的热情,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继承我国的数学传统文化。

二、结合实际生活在初中数学课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对于初中生来说,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内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把数学教学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开展教学,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逐步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另外,还能让学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感受并学习数学知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继承我国优秀的数学传统文化[1]。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寻找一些剪纸的图片,根据剪纸的图片来发现剪纸的对称性,以此来引出轴对称的概念,接着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轴对称的热情,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了应该要掌握的数学知识,还在数学课上有机融合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利用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和人类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在给学生讲解完整节课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阅,使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得一定的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也继承了我国数学的传统文化[2]。

例如,在进行《勾股定理》的教学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了勾股定理的教学后,可以带领学生想象一下历史上所包含勾股定理的内容,接着在告诉学生在《周髀算经》里面就记载着“勾三,股四,经五”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下去搜索一些和勾股定理相关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古今结合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与整节课所讲授内容有关的数学家的事迹,以此来增加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热情,接着教师在让学生感受我国在数学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以此来激励学生,使他们能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课堂中,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并继承了一部分我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下二次函数的发展历史,接着在给学生讲解二次函数的解题思路,最后教师在根据《红楼梦》中的诗歌,来给学生出一个与二次函数有关的数学题目——假设一个风筝的周长(L)已经确定,要使它的面积最大,那么这个风筝的具体形状该如何设计?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二次函数的知识,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对教师的教学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习数学知识,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动力,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还能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走的更远、更长。

参考文献:

[1]陈新刚.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J].科普童话,2019(33):2.

[2]王威.数学教学如何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J].辽宁教育,2018(15):28-29.

作者:李玲

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 篇3:

论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华历史上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为众多教育从业者所重视,就数学教育而言,我国历史上曾有无数优秀的数学家诞生,众多独具中华魅力的数学故事流传至今,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活动已成为发展趋势。本文将谈论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机融合来开发学生智力,旨在帮助教育从业者通过有效的融合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传统文化 有机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14

数学是以符号和数字语言为主的学科,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内容都能激发人们内在的探索欲望去感受数学之美。为了给学生开辟出在数学知识海洋里遨游的空间,教师有必要落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开发数学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完成基础内容授课任务的同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明确的是,利用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初中教师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融合意义

1.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数学是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性科学,由于其中融合了大量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得很多学生难以对数学学习产生足够的热情,但数学学科教育所强调的就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解决不同问题,以消极的心态去学习数学知识自然就难以达成提高各项思维能力的教育目标。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引入初中数学课堂能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符号具象到实际情况中,让学生脑海中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不再只是抽象的数字个体和公式。教师利用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传统文化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數学理论背后的诞生历史与有趣的故事,能够激发初中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助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内涵,这种与过往截然不同的综合性教学方式是对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贯彻落实。

2.能帮助数学教学课堂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从业者需要明确的是,强调数学与带有文学性质的传统文化结合开展综合教育并非是对学科分化的否认,借助交叉融合的方式去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更整体、全面的方向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打破不同学科教育之间的壁垒,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素养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将传统文化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里是对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从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多个角度来强化数学课堂的教育质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入传统典故、中国数学家的有趣故事等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学习掌握数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点。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中的举措

1.历史中的数学家与数学教学课堂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家的人生故事等传统文化去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介绍不同数学家的成就贡献和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诞生过程,还可以借助黑板报、学生课后收集不同故事等形式去掌握更加丰富的数学传统文化,这种对数学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我国历史数学家生平事迹的同时增长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进而达到提高其数学文化素养的目的。譬如说在有关于“圆周率”的数学传统文化中,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数学家用“一中同长”来解释圆的基本概念,而首个主张逻辑推理方式的魏晋数学家刘徽则采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3.1416,此外,现代很多基础性数学定理知识也都是刘徽率先发现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负数”的相关概念时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进行计算的国家,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我国数学家早于西方国家一千多年以前就在《九章算术》中针对正负数概念与其运算规则进行了记述,还有关于“勾股定理”的知识同样也是我国古代数学家首先发现并使用的。教师要明确这些伟大的成就与智慧是值得所有学生铭记并主动学习的,尤其是现代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环境很容易影响思想观念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少数学生被错误思想引导而盲目崇尚其他国家的文化,甚至通过忽视、贬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试图表现自己。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使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诗意的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课堂

数学教师要依据身心发展规律理论中所表述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状态去开展教育活动,借助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以达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将优美的古诗词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去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美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勾股定理”教学活动为范例,《九章算术》中一道出名的数学题为“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在解决这道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想象芦苇露出水面的美景,借助富有诗意的描述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景象后,再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让数学课堂也能像语文课堂一样充满文化氛围,这种方式在不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又比如说,在学习“对称”“旋转”等数学知识时可以将故宫等充满对称美感的建筑物作为课程导入来开展教学活动,还有京剧脸谱这样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也可以作为轴对称图形来进行授课,教师同样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掘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去了解数学学科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或者是通过寻找具有轴对称形象的汉字,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轴对称的房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各方面的运用实例。

另外,教师还能够借助《山村咏怀》这种含有大量数字的古诗词来进行数学教学的课外拓展环节,朗朗上口的诗句既描绘出了田园风光景象又为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增添了几分趣味,还有一些数字诗在抒发情感的同时蕴藏了数学运算知识。这些文采斐然的古代文人将其聪明才智用在了表达数学之美上,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在未来感染众多学子的心灵,进而让学生能认识到数学知识并非只有枯燥乏味的计算。

3.传统数学趣题与数学教学课堂

很多数学教学课堂并没有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去开展教育活动,教师不仅要将查阅到的传统文化素材带入课堂教学中丰富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深入融合到课堂里去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最常见的“鸡兔同笼”数学问题为例,这一类经典的趣味题目通常容易出现的思想误区就是忽视了鸡兔两种动物的腿数是不一样的,教师利用这种趣味题目去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的同时还能教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学习“最短路径”的数学知识时,“藤条绕枯树”这个传统趣味数学题目则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转换思维角度去处理数学问题。传统数学题目中不仅包含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性数学知识,还蕴藏了掌握数学这门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的要点分析

1.要深入发掘数学学科中的人文内涵

很多学生对数学难以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难以从抽象的知识理论中找到实质性内涵,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所以教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去拓展数学教学课堂的内容时,要积极探索与不同知识点相关的史料素材来丰富数学学科的“人情味”,譬如说《西游记》小说中有一段数字诗的描写,将十个数字从大到小倒数排序来构成一则趣味的“倒数诗”,这首诗将师徒四人一段紧张的经历通过略带轻松的语言表述出来,显得别具一格,教师以学生熟知的传统名著小说来作为数学教学课堂活动的拓展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古代文化,能够让数学课堂的人文形象更加立体。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古代数学家不具备现代社会的优越条件而手动推算出圆周率数值的事例,将数学家们刻苦钻研的精神融入教学课堂,培养学生不惧艰辛、勇于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精神。

2.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探索精神

只有将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習兴趣与热情,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并以鼓励的态度来帮助学生积极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缓解数学学习压力。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帮助学生沿着属于自己的道路前进和个性化发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然会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所以数学教师的关注重点可以更侧重于学习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协同完成数学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内涵和解决方法。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任务的评估标准,从创意性、完成质量与完成效率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而帮助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团体协作精神以及不断深入发掘数学知识内涵的探索精神,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3.将传统文化作为课堂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来开展数学课堂的导入环节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比如说在开展“图形证明”的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剪纸、年画等传统文化产品作为辅助用具来导入新课堂,在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学生提升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种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式教学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强化其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师在发掘传统文化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要用美学眼光去探索其中的数学美,最常见的是剪纸艺术可以用来作为“轴对称图形”教学课堂的课前导入,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剪纸窗花,然后将学生作品作为轴对称图形的课程导入方式和课堂教学辅助用具。

4.重视实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通过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来关注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重视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来及时调整教学开展方式和内容,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体贴、关注与尊重。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在学生和家长了解评价结果之后引导其从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两个方面来看待学习效果,同时数学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和家长明确综合性评价方式与其结果的实质含义,避免学生或家长孤立地看待优缺点,这样的综合评价方式能够督促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并不断发挥优点、改善缺点来实现数学学科的突破。

5.构建生活化场景来完成传统文化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数学学科中的美学概念杂糅了抽象与理性的思维,而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止能让学生通过更容易接纳的方式去体会数学美感、培养数学素质,还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进而向着更健康的道路持续发展。看似机械复杂的抽象数学定理带有很多学生难以体会的规律美与简洁美,所以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搭建生活化的场景来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一个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平台。就比如说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认知”这一章节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让学生直接在不同图形中感知几何问题并运用定理去尝试解决问题,但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定下心思去分析不同几何图形中存在的逻辑与规律,随着课程内容不断深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难以提升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借由古代数学家所撰写的《九章算术》等著作中偏向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古代数学家的生活联想现代生活环境,利用现代视角来转化经典数学问题的活动场景并尝试解决问题。此外,历史建筑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体现数学生活化的事物,教师可以将当地的著名历史建筑物作为几何数学问题中的场景,以预估的数据信息去引导学生计算历史建筑物的相关参数或是解决其中涉及的几何问题,用数学视角去引导学生看待当地历史建筑物这种熟悉的生活场景,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优势已经从方方面面中体现出来,其具体的开展方式仅用寥寥几句分析并不能完全概括。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接受能力来动态化实施融合教育,尤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多挖掘收集不同的数学传统文化素材,整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多种方式和内容,把理性的科学与感性的文化交叉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内心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这不仅是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是为了帮助学生用思维锻造出钥匙,打开通往数学知识殿堂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邹国栋《立足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初中数学教学魅力》,《天津教育》2021年第13期。

[2] 李夏英《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构建初探》,《文理导航》2021年第2期。

[3] 乔传刚《基于传统文化渗透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之思》,《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17期。

[4] 蔡泉泉《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文理导航》2020年第7期。

作者:郭建美

上一篇:上半年个人工作总下一篇:财务科科长工作总结精编